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 论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国民族的特点
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民族学研究院参考书目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063民族学研究院参考书目
民族学通论《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杨建新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文化人类学》[美]威廉.A.哈维兰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志》杨圣敏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谢立中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费孝通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吴仕民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周传斌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民族史》王钟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修订本),杨建新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达力扎布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藏学通论《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西藏通史——松石宝串》恰白.次旦平措、陈庆英、格桑益西著,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藏学概论》王尧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马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社会学》赵利生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 / 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有(A)个民族。
A、56B、75C、400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B)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
A、《神圣家族》B、《德意志意识形态》C、《论波兰》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B)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4、(C)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5、(A)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
A、列宁B、周恩来C、斯大林6、(B)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
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A)A、邓小平B、刘少奇C、毛泽东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AC)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ABCD)。
A.民族差异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C、阶级问题的影响D、国家政策的影响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BCD)。
A.一切民族平等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C、消灭阶级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B)。
A.民族平等B、团结C、民族文化自治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ABC)。
A、地方民族主义B、大汉族主义C、大民族主义D、种族歧视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A)族人口最多。
A、壮B、古C、回D、满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C)年颁布的。
A、1979B、1952C、1984D、1956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ABC)。
A.维护祖国统一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BCD)。
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B)的顺序组成。
(完整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
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
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少数民族经济部分为本

前状况及经济发展 的现状 , 旨在探讨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 于解决 民族 问题的措施 和意义。
【 关键词】 少数 民族 经济; 民族理论 ; 新编 ; 民 族 问题
经济是少数 民族存 在和形成 的基础 . 少 数民族经济 因特殊 的政 治、 文化而具有 特殊性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以某一少数 民族为主体 . 具有共同历史、 共同特 征、 共 同利益关系的群体的经济 。 具有 内部共 同 性和外部差异性的特点 . 中国少数 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存在形态多 种多样 , 但从民族与区域的关 系看 , 由“ 大杂居 、 小聚居” 的特点决定 了 存在不 同范 围和层 面的特定地 区内单一 民族经济和特定地 区内多 民 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 对解决 民族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 由吴仕 民主编 , 中央民族 大学 出版社 出版 的《 中国 民族理论新编》 是一部新世纪新阶段探讨 民族理论 的佳作 全书从不同的视 角全面 的 阐释和解答 了有关民族的一系列 问题 . 使我们在学习 的过程 中不断增 强对于 民族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全 书共分为十二个部分 . 其 中第十部 分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 . 对本 文论述我 国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 理论和实践性的指导作用
的过程之中 而政 治关 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形成的 . 并随着各 民族 的经济发展而发展 在民族问题中 , 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问题 的解决是 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 发展经济是解决 民族 问题 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 曾经指出 : “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 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 ” 民族 的发展表现在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 面, 其 中起决 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民族是社会性群体 . 物质 资料 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基 础.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 . 是社会前进 的动力 . 也是 民族发展 的内在 动力 , 并决定着 民族的外部特征。社会经济 的发展是支撑 民族存在 和 发展 的基础 . 是 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是 民族 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为 民族发展的能量累积提供 了 基础条件 . 只有有了足够的能量 , 一个 民族 的族体规模 才会逐渐地 扩 大. 其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社会 主义的本质 , 是解放 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 除两 极分化 . 最终达 到共 同富裕 我 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 目标是实现各 民族共同繁荣. 现阶段 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各民族人 民希望加快发展经 济、 文化的要求 , 缩小 民族 间的发展差距。邓小平强调 , 在认识什么是 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 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在东部地区与西部 民族地 区的发展战 略上 . 邓小平提 出了“ 两个 大局” 的重要 思想 , 即东部地 区利用有利条件 , 先发展起来 , 这是大局 , 大家都要 服从。到 了一定 时候 ( 2 0 世纪 ) . 发展西部 地区少 数民族经 济, 大家也要服从。本世纪头 2 0年 。 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时期 . 也是加快 民族地 区发展 . 促进各 民族共 同繁荣 的重要 机遇战略 时期 。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 . 各种生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 将更加频繁 . 各 区域 间合作与交流将进 一步扩大和深入 . 这为少数 民 族地 区发挥 自身的优势创 造了有利条件 . 同时随着“ 科教兴 国” 战略的 实施 . 民族地 区充分利 用科学技术进 步的后发优势 . 加快 推进产业 的 结构 化 . 经济 增长方式 的转变 。 进 一步加 强 自我创新 、 自我发 展 的能 力。 而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的和谐稳步推进 , 平等 、 团结 、 互助 、 和谐的 民 族 关系更加 巩固 , 也为 民族地 区的加快发展创造 了条件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识记部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1.民族的基本特征: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学大纲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描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一门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特点、形成与发展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并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和建设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
2.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核心。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4.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原则和目标。
5.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
教学内容:单元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义与含义-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单元二: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思想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单元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理论基础-党的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区域发展差异与民族团结单元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与原则-公平正义与民族团结-多元文化与共同价值观-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单元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展望与发展目标-区域协调发展与民族团结-文化自信与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评价方式将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研究报告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评价方式。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族学概论》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目的在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各个民族起源、发展、变迁及消亡等规律,及其各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服务,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服务。
(三)教学内容:该门课程主要讲述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如民族的形成、民族与语言的关系、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民族的社会形态;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民族的文化;民族学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的应用。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五)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可结合情况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书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
(六)选用教材:无指定教材。
二、本文第一章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教学要点:民族、种族与族群概念。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內容:本章主要讲述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概念的区分;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民族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2)人类的起源。
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的异同。
第二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2)语言的产生。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2)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考核要点:识记:民族、种族、族群的概念。
理解:语言与民族的相互关系。
综合运用:分析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第二章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教学要点:民族学的源流与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任务。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民族学的源流;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民族学的源流(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西方民族学流派;苏维埃民族学派;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试从考古资料与传说资料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群或部落集团。
传说时代各部落集团间的关系。
第二章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的出现(夏商周时期)
计划课时:6学时
主要内容: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夏商周三族的融合、认同与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
基本要求:(1)了解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的概况;了解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及其与夏商周的关系。(2)熟悉夏商周三代国家制度的因革与发展,夏商周三代开拓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华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3)掌握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的形成。深入探讨民族形成理论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基本要求:(1)了解各民族的起源、发展、兴盛、衰亡的历史;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了解各民族的分布、迁徙、文化变迁。(2)熟悉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的发展变化;熟悉民族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熟悉中央王朝的主要民族政策以及管理民族地区的制度举措和机构设置。(3)掌握各民族的冲突、迁徙、变革与交融;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理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重组的历史进程。
简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理论要点。
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第一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传说时代)
计划课时:4学时
主要内容:中华民族起源的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中华民族起源的时代;神话传说资料反映的各部落集团及其早期活动,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等。
基本要求:(1)了解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2)熟悉神话传说资料反映的各部落集团及其早期活动,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3)掌握氏族、部落发展为民族的理论。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马列教研部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2月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2月11日〕批准〔〕批准日期〔2022年12月11日〕(一)课程性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规定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基本理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线索,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升“四个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分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基本状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3)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民族观。
3、价值目标(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9e85ee0e763231126edb1157.png)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民族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60主编姓名:吴国富单位:人类学系职称:副教授主审姓名: 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民族学、考古学年级:一年级编写日期:2008年2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民族学的学科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课前查阅相关内容的学习资料,并做读书笔记;参加课堂学习和讨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及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学会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去观察、思考和分析民族相关问题;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考试。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一共包括18 章。
各章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通过对当今社会中民族这一独特社会现象的介绍,引导初步涉及这门学科的学生关注这一重要现象,并阐述学习民族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激发同学们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
本章重点是学习民族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安排3学时。
入门读物:【法】若盎·塞尔维埃:《民族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美】乔治·穆多克著、童恩正译:《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四川民族研究所,1980年。
参考读物: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马子富主编:《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相关网络资源:中国民族网 /doc/cb18677892.html,中国民族文化网/doc/cb18677892.html,(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doc/cb18677892.html,.tw视觉人类学网站/doc/cb18677892.html,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doc/cb18677892.html,/gjmw/index.htm 云南民族网/doc/cb18677892.html,第二章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发展本章主要介绍:1、重新审视民族学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关于民族概念的认识及其深化;从“活化石”到“主人”;关于中国民族学的理论反思);2、民族学的学科发展,着重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讲述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历史(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学与西方人类学的关系。
2024年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试题(附答案)

2024年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试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八)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ABCDE)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三、填充题(每题2分共20分)1.民族的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2.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目的是树立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的“三个自信”,以便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共圆民族和谐发展、神州和平崛起、华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任务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结合民族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讲清楚以“十二条”为权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认清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形成的“十二条”体系逻辑,排除各种错误观念干扰,使同学们在对“十二条”的习研演练过程中切实优化民族观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本课程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权威标志是2005年的中央12条。
在全国民族院校统编教材《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里,中央12条依次对应该教材的12章。
整个体系的结构大致如图:在我校的精品课程特色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里,则按这12条的顺序以四大板块36个要目多面呈现。
这四大板块分别是:“焦点指月谈”、“诸和三棱镜”、“乡土万花筒”和“建导情趣园”。
每一个板块都分别以“十二和”的概念对应设立十二个专题的要目: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昭和、休和、正和、承和。
这36个要目从不同视角展示的四个“十二和”,构成始终以十二条为核心的情趣建导内容体系。
整个教学内容的体系逻辑还是还以十二条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四个模块。
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国务视角的民族问题核心事理;民族重大关系领域问题对策;民族自身发展领域问题对策。
三、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第一模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是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明确四个“不可”:不可混淆两个民族概念,不可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史观,不可失察社会主义民族大趋势,不可忘记苏联在民族原理方面的教训。
从而增强抵御两种不同方向的干扰因素的能力,在本源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自信。
第二模块——国务视角的民族问题核心事理: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是明确党和国家管理事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事理。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考试复习吴仕民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1、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2、 封建民族的四种制度: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
: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
3、 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 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历史渊源 ○2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生产方式 ○3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语言 ○4共同的文化的文化 ○5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风俗习惯 ○6共同的心理认同共同的心理认同4、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2有的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5、 民族识别的依据:○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2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4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6、 民族形成的时间:民族是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的产物。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7、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同源异流,异源同流8、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素 ②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②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9、 民族同化及其特点: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收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根据其变化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手段,是否使用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过程。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大纲)一年制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代码:暂空缺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32 理论学时:0实践学时:0选修课程:大学预科生入学教育适用年级:本科预科(一年制)开课院部:基础教学部一、课程性质、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民族预科生必修课。
它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力求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预科生。
课程目的:通过教学,让大学预科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和民族政策。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教育预科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提高预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掌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2、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
难点: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民族 4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的基本概念;2、掌握民族六要素理论;3、熟悉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
【教学内容】1、民族概念;2、民族基本特征;3、中国的民族识别;【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民族概念的形成过程;2、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
难点:1、民族六要素理论形成的时间;2、民族六要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民族发展 4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基本概念;2、掌握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模式;3、认识民族消亡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内容】1、民族的产生;2、民族的发展;3、民族的消亡。
(完整word)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
![(完整word)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94c5d14169dc5022abea0035.png)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
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
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
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2.学时学分:40学时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二、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总体要求】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绪论【教学内容】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教学内容】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民族与宗教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断;理解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理解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民族识别的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的理论;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教学难点】民族六个基本特征的理解。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第一节民族的产生第二节民族的发展第三节民族的消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时间及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要深入理解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掌握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深入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族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要掌握民族消亡的规律,要深入理解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自然的过程。
【教学重点】民族发展基本条件和发展规律;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教学难点】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民族自然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学内容】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第一节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第二节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第三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要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及原因,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原因及表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及表现【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
第四章民族问题【教学内容】第四章民族问题第一节民族问题的内涵第二节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三节民族问题的特性【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民族问题的内涵,要深入理解民族问题内涵的新概括中包括“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重大意义;掌握民族问题的五个基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民族问题内涵;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的五个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发展的理解。
第五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教学内容】第五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第一节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第三节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的解决【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关系的理论,了解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四个特点,理解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着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各民族团结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复兴与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第六章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第一节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国家第二节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第三节我国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领会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推动了其发展;理解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与利益;理解中国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反对利用民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教学重点】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与利益。
【教学难点】我国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第七章各民族一律平等【教学内容】第七章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一节民族平等的含义第二节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第三节维护法律尊严【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一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总政策;深刻领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并把握国家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原则和保障机制;充分认识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教学重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国家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各民族都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平等的含义;理解民族平等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内容】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特点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原则和内容,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要了解和掌握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进一步理解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地位与作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九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学内容】第九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三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关系的内涵和特点,要深入理解民族关系是既有社会性,又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要掌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区别。
第十章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教学内容】第十章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第一节民族工作的主题第二节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第三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领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及重大意义;要理解和认识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理解和掌握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两个共同”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理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十一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第一节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第二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第三节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第四节少数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第五节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文字、科技、民族传统体育及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宗教信仰等的政策,要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对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要进一步理解国家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重要意义;要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政策措施【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十二章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第一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第二节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第三节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和认识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领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要进一步理解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
四、学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每周2学时。
教学内容共13部分,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章学时绪论 2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4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2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2 第四章民族问题 4 第五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 2 第六章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 2 第七章各民族一律平等 2 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第九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 第十章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 2 第十一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2 第十二章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 2 课堂实践 2 社会调研 4 总计40五、作业与考核方式考核形式采取平时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占2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50%。
平时考核包括多种形式,如考勤情况、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
期中和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通过以上形式,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钻研理论的热情、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教学环节(一)实践环节安排: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观看影视录像、撰写观后感、社会调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