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民族政策
元朝的民族政策融合与统一的尝试
元朝的民族政策融合与统一的尝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不仅仅是汉族人统治中国的延续,更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与统一的尝试。
尽管元朝统治期间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它在民族政策方面的努力为不同民族的和谐共处树立了典范。
元朝首先采取了一系列在民族政策方面的措施,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首先,元朝实行了汉人与蒙古人的联姻政策。
至元年间,忽必烈与他的继任者们娶了大量的汉族女子做妻子,将汉人纳入皇室家族,加强了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关系。
此外,元朝还建立了各级官职制度,将不同民族的人才纳入政府机构中,使各民族的领导阶层更加多样化。
其次,元朝在文化政策方面努力推动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元朝统治者推崇蒙古文化,但并未完全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他们在政府中设立了文学馆、历史馆和翻译局,致力于收集、研究和传承各方面的文化遗产。
元朝还制定了法令,规定汉族人可以自由使用汉字,推广汉文化。
同时,元朝还保护、扶持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使得各民族间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此外,元朝还积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融合与统一。
元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统一了税收政策,并鼓励各地区间的贸易和交流。
元朝还修建了一系列重要的交通路线,如大运河和蒙古道,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
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然而,元朝在民族政策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阻力。
首先,蒙古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其他民族可能感到压制和不公平。
其次,元朝的统治并非完全地被各民族接受和认同,这导致了一些抵抗和反抗的活动。
最后,元朝在治理上的一些错误决策,如高额赋税和不合理的政策实施,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不满情绪的产生。
总而言之,元朝作为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尝试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统一。
元朝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所做的努力为各民族的和谐共处树立了榜样。
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元朝的努力和尝试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统一多民族
元朝统一多民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这个朝代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即在其统治时期,包括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个民族都得到了统一和管理。
本文将从不同民族统一的原因、统一政策和成就等方面,探讨元朝统一多民族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元朝统一多民族的原因。
元朝的建立者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他统一了蒙古草原的各个部落,并开始扩张至邻近的地区。
这使得元朝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跨越多个民族地域的基础。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蒙古帝国的统治权,并将其扩大至整个中国大陆。
忽必烈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政策,如严格的军事制度、统一的法律、重视官僚体系等,这些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朝统一多民族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政策。
元朝不仅意识到各个民族的差异,还主张统一和融合。
例如,元朝采用蒙古民族的军事制度,大规模地征调各个民族的士兵,并对军队实行严格的纪律。
此外,元朝还实行统一的法律体系,将各个地区的法律规章整合为一整套法典。
这些统一的政策为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在统一多民族的过程中,元朝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元朝的统一政权使得整个中国大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统一的政权使得交通发达、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元朝还推行了元文化,融合了汉族、蒙古族、西域民族等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元朝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还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元朝统一多民族的过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各个民族在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统一政权的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此,元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民族宽容政策、设立伯颜等多种方式来缓解这些矛盾。
虽然在统一政权陆续衰落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次民族起义和分裂,但元朝依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多民族的王朝。
总的来说,元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朝代。
这个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还面临着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元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元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掌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时期。
为了维护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一、实行统一的政治体制元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央政权统一管理全国各地。
元朝设立了行省、安抚使等机构,派遣汉人官员到各地担任重要职务,统一了各地的行政管理,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控制。
同时,为了保持统一,元朝还派遣官员巡视各地,及时解决各地民族之间的纠纷和矛盾,维护了民族关系的稳定。
二、实行宽容政策元朝实行了较为宽容的民族政策,允许各民族继续保留自己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
元朝政府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并采取措施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此举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谐相处,有效地减少了民族矛盾和冲突。
三、设立蒙古和汉人联络机构为了加强蒙古和汉人之间的联系,元朝特地设立了蒙古和汉人联络机构,由蒙古贵族和汉人官员共同组成。
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蒙古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个机构的运作,蒙古和汉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为元朝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四、推行汉化政策元朝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政策,通过努力提高蒙古贵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促进蒙古贵族与汉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元朝还鼓励蒙古贵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引进中原文化到蒙古地区,推动了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汉化政策有助于减少蒙古贵族与汉人之间的隔阂,增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五、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元朝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元朝政府鼓励各地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各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减少了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
这种经济发展政策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了民族团结。
元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掌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融合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融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的民族政策及其与不同民族的融合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在元朝治理下,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与融合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民族政策,并分析该朝代下的融合现象。
元朝的成立是在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的领导下,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首先,元朝采用了分封制度,将汉地贵族与蒙古、西亚等地贵族进行联姻,以巩固统治地位。
这种联姻策略使得不同民族的贵族间形成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增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
其次,元朝还实行了宽容的宗教政策。
除了蒙古族的本族信仰外,元朝对于其他宗教持宽容态度。
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以及道教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护与发展。
这种宗教宽容政策有助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元朝还实施了汉化政策,鼓励汉化。
蒙古族统治者开始学习汉文化,并采用了许多汉人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他们还纳改皇帝名称,从忽必烈、元梦得等改为中文皇帝名号,如元世祖忽必烈、元英宗草诏等。
这种汉化政策促进了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
在元朝的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也进行了广泛的经济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融合。
元朝的行政区划将各地不同民族聚居区域划分为道、州、县等行政单位,这种制度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资源共享。
汉地的农业、手工业发达,而蒙古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两地通过交流和贸易实现互补,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
尽管元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但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由于蒙古族统治者地位特殊,汉人社会普遍对蒙古族持有偏见,蔑视心态明显,这可能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另一方面,由于蒙古族的统治地位,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受到剥削与歧视。
然而,总的来说,元朝的民族政策还是为各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结起来,元朝的民族政策与融合体现了多元化和包容性。
采取的分封制度、宽容的宗教政策、汉化政策以及经济交流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元朝的民族政策蒙古族与汉族的和谐共处
元朝的民族政策蒙古族与汉族的和谐共处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特殊的民族政策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元朝统治下,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和发展,实现了相互尊重、包容并共同发展的局面。
本文将从元朝的统治背景、政策措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探讨蒙古族与汉族在元朝时期的和谐共处。
一、统治背景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帝国,其统治者为成吉思汗及其后裔。
元朝建立之初,蒙古族处于统治地位,而汉族则处于被统治地位。
这种民族关系的不平等性决定了元朝需要制定一种特殊的民族政策,以确保统治的稳定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二、政策措施1. 宗法制度: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自身统治,并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其中之一就是实行宗法制度。
元朝分设行省、路、州、县等行政机构,以统一的官员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
同时,元朝还设立“万户侯”“千户所”等封爵,给予蒙古族与汉族等不同民族一定的特权,以拉近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
2. 慈孝政策:元朝高度重视慈孝观念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政策对于促进蒙古族与汉族等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朝皇帝亲自示范孝道,鼓励各族子孙尊敬和孝敬父母长辈。
此外,元朝还建立了孝子学校,培养和弘扬孝道精神。
3. 官员选拔:为了保证元朝始终能够统治下去,元朝采取了选拔人才的官员制度,而不以出身来衡量能力。
这一制度促使了各族人才的融合,使蒙古族和汉族等不同民族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机制。
三、实际效果1. 经济繁荣:元朝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统一的法律制度,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
蒙古族和汉族等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文化交流:元朝时期,各种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蒙古族和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
3. 各民族共同繁荣:元朝的民族政策使得不同民族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促进。
蒙古族与汉族等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使得他们都能够享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成果。
元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与政策
元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与政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中最为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一个。
其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与政策在促进各民族融合、统一国家、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治理方式、政策措施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元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与政策。
一、治理方式元朝在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中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行宫设立、官员选拔、经济开发等。
首先,在统治少数民族地区时,元朝设立了大量的行宫,以便统一管理各地事务。
这些行宫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广泛,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各地的情况,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治理政策。
行宫的设立不仅方便了统治者的管理,也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效率。
其次,元朝在招募和选拔官员方面优先考虑了少数民族的参与。
元朝以官员能力为首要标准,无论民族背景,只要具备一定才干和能力,就有机会被提拔。
这使得统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各民族的需求,有效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元朝也注重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在西南边疆地区,元朝推动了边境贸易,与周边民族进行经济交流。
这不仅有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使得元朝能够更好地治理这些地区,提高统治的稳定性。
二、政策措施元朝对于少数民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民族自治、宗教宽容和婚姻政策等。
元朝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治政策,允许少数民族保留一定的传统习俗和自治权。
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层可以行使一定的制度自治,包括内部事务的管理和财政收支的决策等。
这种政策有助于增进少数民族对统治者的认同感,减少民族冲突和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元朝还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等,它们在元朝都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和宽容。
这样的宗教政策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另外,元朝对于少数民族的婚姻政策也十分宽松。
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和支持,这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
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之一,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元朝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以维护其统治和促进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在边疆地区设立了特殊的行省,如云南行省、辽阳行省等。
这些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使得政令能够较为有效地传达和执行。
同时,元朝还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的首领、酋长等,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地方管理,以达到因俗而治的目的。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也有利于当地的稳定。
在军事方面,元朝在边疆地区驻扎了大量的军队。
这些军队不仅担负着保卫边疆的任务,还对当地的治安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元朝还通过建立驿站系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信息传递和军事调度能力,使得中央能够及时了解边疆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经济方面,元朝推行了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鼓励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同时,元朝还积极发展边疆地区的商业贸易,开通了一些商路,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在税收方面,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会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减免,以减轻当地民众的负担。
在文化方面,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采取了相对包容的态度。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同时,元朝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法律方面,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
对于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往往会根据当地的习俗和传统进行处理,而不是一概按照中原地区的法律来判决。
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一些地区的统治过于依赖当地的豪强势力,导致了地方权力的过度膨胀,有时甚至影响到中央的权威。
此外,由于元朝的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一些政策的实施效果未能充分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治理。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朝(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重要的一个时期,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元朝统治者在民族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帝国的统一,处理各民族关系,并确保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民族政策及其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一、政策背景元朝初建立时,面临着多民族的统治问题。
统治者忽必烈意识到,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并确保帝国长期的繁荣与和谐,就必须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二、「三统一」元朝通过实行所谓的「三统一」政策,即统一文字、统一法律和统一货币,来加强对各民族的统治。
这些措施不仅使政府更易于控制和管理国家,也有助于提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 统一文字元朝实行蒙古文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政策。
这一政策实质上是将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化推广到全国范围。
尽管受到一些抵触,然而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统一法律元朝制定了《大元宪章法》,系统地整合并修订了既有的各族法律,统一了刑法和司法程序。
这种统一法律的举措使得全国各地的法律适用更为公平和一致,从而加强了帝国的统一。
3. 统一货币元朝推行的重要措施是统一货币制度,即发行铸造与流通于全国各地的纸币——「交子」。
这一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交流和繁荣,并提高了社会稳定度。
三、区分民族身份为了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元朝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区分民族身份的政策。
1. 建立官员制度元朝在各级官员任命上采用「阶梯制」和「民族平衡」原则。
阶梯制是指在各级官员的晋升上,对汉族与蒙古族采取不同的标准,以保证蒙古族所占比例更高。
同时,通过采取民族平衡原则,即在官员任命中尽量确保多民族的参与,以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平衡关系。
2. 河套制度为了避免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元朝推行了河套制度,即将关外的汉族居民移到河套地区,并实行分区管理,将蒙古族和汉族分隔开来,以减少交流和冲突。
四、对历史的影响元朝的民族政策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稳定社会和维护民族关系的作用,但其政策和措施并不完全成功。
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解读
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解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王朝,其统治时期也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这些政策不仅影响着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重视和宽容的态度。
毕竟元朝建立之初,汉族在边疆地区占的人口比例并不高,因此维护边疆的稳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争取边疆少数民族的支持和稳定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给予边疆少数民族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保护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等。
这一政策既有利于元朝的稳定统治,也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元朝致力于推行“一律法”。
在元朝的统治下,不论是汉族还是边疆少数民族,都要遵循统一的法律制度。
这一政策有助于减少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增强了统一国家的稳定性。
同时,元朝还通过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政治体系,进一步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然而,元朝的统治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元朝的政府体制运作较为庞大,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够及时有效。
由于那个时期的交通和信息不发达,政府在处理边疆事务上经常出现拖延和疏漏。
这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和叛乱势力可乘之机,使边疆地区的治安问题始终存在。
其次,元朝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元朝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但并不迫害其他宗教信仰。
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对其他宗教的保护和宽容程度不够,对佛教和道教的压制较为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不满和抵制。
最后,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不足。
元朝统治者主要依靠征收重税来维持国家财政,对边疆地区也没有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
这导致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总体而言,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问题。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也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的是,如何在多民族国家中实现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共同繁荣。
高一历史《元代的民族政策》知识点解析
高一历史《元代的民族政策》知识点解析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民族政策对于中国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高一历史课程中元代的民族政策进行知识点解析。
一、统一中原与治安政策元代建立之初,为了统一中原,元朝实行了较为强硬的统治措施。
首先,元朝采取了屯田制度,通过在国家重要地区的农田进行耕作,提高军队的物资保障和战斗力。
其次,元朝实行了钦差制,设立官员巡视各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同时,元朝还推行严格的法律制度,以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二、鼓励汉人与少数民族融合元代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汉人与少数民族的融合。
元朝扩大了中央官吏的来源,不再限制只招收蒙古族人,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汉族人才。
元朝还允许汉族人经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汉人到边疆地区,推动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人口交流和文化融合。
三、设立行省与蒙古达延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与管理,元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行省,并派遣中央官员入驻。
这些行省通过统一法制和行政机构,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同时,元朝还设立了蒙古达延,作为边疆地区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防御。
四、实行分封制度与推行人代政治元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封授给大量的察合台(州)、行台(县)和监司(乡)等地方官员。
这些地方官员在各地担任管理职务,代表中央实施统治。
同时,元朝还推行了人代政治,通过选拔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士,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事务,增强了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五、注重文化教育与保护经济发展元代的民族政策还注重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
元朝修建了大量的学校,推行了统一的教育制度,提倡儒家思想,并进行蒙学和汉学并重的教育。
同时,元朝还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对元代的民族政策进行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元朝在统一中原、融合民族、地方治理、政治体制以及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统一建设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统一建设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的后裔所建立的一个伟大帝国。
作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导的帝国,元朝在民族政策与统一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旨在巩固统治、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并推动统一的进程。
一、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元朝的民族政策有着鲜明的思想基础。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秉持着“四夷皆可为战士”的观念,主张各民族之间无论文化、语言、宗教背景如何,只要忠诚于大汗的统治、为大统一建设做出贡献,就可以享受同等待遇。
这一观念为元朝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使各民族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和谐。
二、重要的民族政策1.容纳多元文化元朝承袭了蒙古帝国的开放政策,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包容并重视。
元朝官方使用蒙古文和汉文两套文字,并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使用语言和文化传统,使各民族都能够自由地表达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
2.设立行省与官职元朝将全国划分为行省,由分别担任行省长官的官员监督各地事务。
行省中的官员不仅来自蒙古族,还有少数民族和汉族官员。
这一制度体现了元朝对多民族统一管理的尊重和重视,充分吸引各民族的人才参与国家事务。
3.推行婚姻政策与物资互通为加强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元朝实施了婚姻政策。
皇族成员与外族贵族通婚,通过联姻加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纽带,促进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元朝还推行物资互通政策,通过贸易和经济合作,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惠。
三、统一建设的措施1.统一的行政制度元朝通过建立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结构来加强统一建设。
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类官职,如枢密院、三皇五帝、六书院等,以确保有效统治。
通过设立行省和监察机构,实行对各地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了各地的稳定与统一。
2.修筑运河和道路元朝致力于修建运河和道路,以加强各地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贸易和人员往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连接了北方和南方的交通要道,成为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3.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元朝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通过改善灌溉系统、推广耕作技术以及加强手工业生产,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国家财富。
元朝民族政策
元朝民族政策资料内容:元代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等级制度在民族政策上,全国实行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
这种制度来源于金朝,元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民族分化政策。
蒙古人为第一等,其中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成吉思汗皇族(属奇颜氏)同出于尼伦的蒙古人;二是被称为迭儿勒勤的蒙古人。
第二等为色目人。
据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色目人中包括钦察、唐兀、阿速、图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乞失迷儿等31种(《辍耕录》卷1《氏族》,第130页)。
书中所载31种色目人中亦有同名重出或异译并存之误。
大德八年规定,除汉、高丽、蛮子外,俱系色目人(《元典章》卷49《刑部·女直作贼刺字》十一)。
[附图:元朝色目人俑] 第三等为汉人,又称“汉儿”、“乞塔”、“札忽歹”。
《辍耕录》卷1《氏族》记载汉人有8种,即: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
所谓汉人,在元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民族;一是指云南、四川两省的人民,这是较早被蒙古统治者征服的地区。
第四等为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
即元朝的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的各族人民。
他们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各族人民。
实际上,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成分,蒙古统治者为了达到其分而治之的目的,根据被征服的先后将其分为汉人和南人两等,利用汉人压制南人。
元朝政府采取各种方法来固定这些民族的等级。
在统治机构中: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宋亡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几乎很少人在中央作官。
地方的官吏达鲁花赤一般也由蒙古人担任,并规定色目人作同知,汉人作总管,同知、总管彼此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
在军队组织上: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的区别。
出兵时各军参差调用,而以蒙古军为主力,军权都掌握在蒙古军帅的手中。
在刑法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流放北边充军。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统治机构中: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宋亡后的一个个长时期内几乎很少人在中央作官。
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和维护蒙古族的统治
元朝的这一等级制度,极大地阻碍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导致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起义次数最多的王朝。
而且元朝这种歧视汉人,不吸纳汉文化,直接导致了元朝成为一种半奴隶半封建的王朝,尴尬的站在历史舞台上。
元朝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的治理模式
元朝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的治理模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由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的。
相比于以往的朝代,元朝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政策,实行了多民族的治理模式。
本文将详细探讨元朝的民族政策,以及其统一多民族的治理模式。
元朝的民族政策以统一为原则,旨在确保统治地位以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在元朝的初始阶段,蒙古族势力迅速扩张,但他们很快意识到需要与其他地方的民族建立合作关系,以巩固统治地位。
因此,元朝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统一不同民族,并实行多民族的治理模式。
首先,元朝采取了容纳多元文化的政策。
元朝的统治者非常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鼓励他们保留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
元朝皇帝甚至将不同民族的官员任命到各级政府职位上,以确保各个民族的利益得以照顾。
这种政策使得元朝成为一个多文化的帝国,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元朝实行了宽松的经济政策。
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土,元朝积极发展贸易和沟通交流。
他们打通了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
这种经济政策为各个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各地资源的交流和利用。
同时,元朝还鼓励各地民族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各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另外,元朝还实行了宽容的宗教政策。
元朝尊重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容许各种宗教共存。
除了蒙古族的祖传宗教外,元朝还容纳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宽容政策使得各个民族的信仰得以自由发展,也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
元朝采取了一种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将整个帝国划分为行省、路和州等不同的行政区域,以便更好地统治各个民族。
在各地的行政组织中,元朝派遣了蒙古族官员与当地民族联合执掌政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政府体系。
这种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为不同民族的治理提供了基础,确保了统治的有效性和长期稳定。
综上所述,元朝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的治理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元朝的疆域扩张与民族政策
元朝的疆域扩张与民族政策元朝在其存在的近百年间,通过有效的疆域扩张和灵活的民族政策,实现了广大地区的统一与统治。
其疆域扩张主要体现在对北方蒙古草原的征服,南方的经济控制以及对西亚和东欧地区的扩张。
同时,元朝在少数民族的治理上有着独特的策略,保护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确保了帝国的稳定与持久。
元朝以蒙古族为主导,在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外交手段,征服了中央亚洲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此举不仅将草原的游牧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体系中,还为后来的南方征战打下了基础。
元朝建立了庞大的行省制度,将中国分为了十三个路,以实行地方统治。
这种制度创新为统治多样化的地域和民族提供了基础,有助于保持政权的稳定。
作为政府的管治机构,行省通过设立官员和执行各种政策措施,巩固了帝国统一的力量。
从南方的角度来看,元朝通过其军事实力和经济优势,逐渐将南方地区纳入控制范围。
元朝对南宋的征服和各地的农耕经济控制,进一步扩大了其疆域。
同时,元朝通过积极的海外贸易,不仅保持了与东南亚和南亚的商贸往来,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加速了南方地区的汉文化融合。
除了南方,元朝还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帝国的统治范围扩展到西亚和东欧地区。
元朝与阿尔泰山地区的蒙古帝国展开合作,成功征服了今天的伊朗和伊拉克等地。
此外,元朝的大蒙古西征活动还改变了东欧地区的政治格局,参与了与匈牙利王国和波兰王国的战争。
在民族政策方面,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确保帝国的稳定与发展。
元朝实行"著名法",即将蒙古人、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地位,以平衡各民族的权益。
此外,元朝还鼓励各民族间的婚姻和通婚,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帮助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元朝还建立了官僚系统,逐渐纳入了不同民族的官员。
这种多民族的官僚体系为帝国的统治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和支持。
各民族官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合作。
元朝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政策与统治
元朝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政策与统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对待边境少数民族的政策与统治对于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和谐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朝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手段,实现了边境地区的有效管理和稳定统治,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边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了有效统治边境地区,元朝首先制定了一系列边境政策。
他们采取了分封、灭族、投降、各异管辖等手段,以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
元朝设立了大量的军民政府,设立遥远边疆地区的封号以加强对边境的控制,遏制蛮族侵略。
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军事管理和民生保障,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二、对少数民族的宽容与包容与之前的王朝相比,元朝对少数民族表现出了更为开明的态度。
元朝创立者成吉思汗就提出了“草原法度”和“取法于民”的理念,尊重和包容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元代废除了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恢复了各民族自己的传统制度,采纳了许多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制度,使得各民族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生活和发展。
三、融合与交流的促进元朝对边境地区的统治并非仅仅是为了维护统一与安定,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统治者鼓励和支持各民族之间的婚姻、族群迁徙以及文化交流,拉近了各族群体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文化的互相影响。
此外,元朝还积极发展一系列交通和贸易线路,使得边境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四、史料的局限性与争议然而,对于元朝对边境民族的政策与统治,由于历史时期的局限性和文献记载的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史学家对于元朝的统治模式和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政策有着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元朝对边境地区的统治采取了强力的政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而也有人认为元朝统治者的开明与包容为边境地区的和谐与稳定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元朝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政策与统治对于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和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支特殊的政权,作为蒙古人的统治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元朝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抄录汉籍”政策。
元朝统治者在他们征服中国后,对汉族文化十分重视,因此便开始“抄录汉籍”,将汉族经典全部消化吸收,以期获得对中华文化的更深入了解。
同时元朝人还编纂了《大元会典》、《新元史》、《白话赋》等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汇集了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成为中古时期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其次是改变官员晋升制度,实行以能力为标准的选拔人才机制。
元朝官员招录从广大人民中择优而选,即使没有学历,只要能力突出,就有可能获得高层次的晋升机会。
这种政策的实施让大量的民族元官员获得了机遇,他们成为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的主要骨干,对于元朝政权的实现和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是允许各民族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
元朝统治者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因此在宗教、语言、风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宽容和包容的政策,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得以有序地发展。
此外,元朝也保留了汉人的经理家庙祭和道教庙宇等传统习俗,保持了历史遗存的连贯性。
最后是从外交方面体现的民族政策。
元朝采取了半开放的战略,主要是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产生融合和交流。
元朝还采用多种方法,扩大外交渠道,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与周边国家进行和平贸易,使商贸的发展逐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总之,元朝的民族政策是一个兼容并蓄且具有开放性质的政策,它使得蒙古人与汉人、藏族人、回族人等多个民族和睦相处,从而保持稳定、繁荣的社会发展态势。
同时,这种政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古时期多元文化的机会,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涵,对于今后深入挖掘、揭示中华文化的精髓,打造国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元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元朝的少数民族政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人建立和统治,它的统治范围不仅涵盖了中国大陆,还伸展至亚洲、欧洲甚至非洲。
在元代的统治中,拥有丰富文化、多元民族的中国少数民族,一直是元朝的一大重点考虑对象。
那么,元朝的少数民族政策具体是如何的呢?本文将一一介绍。
背景在元朝建立之前,中国的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既残酷又混乱,对种种民族的文化、信仰、传统等进行了不少限制和打压。
而元朝的建立,就是凭借蒙古族人卓越的统治技能,成功地征服多数中国领土。
如何巩固并维护这样广大的领土,就成了元朝统治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元朝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来管理这些多元化的少数民族。
政策1. 合并各族文化元朝统治者明确意识到,整合多种文化只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因此,在元初时期,主要是对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民俗文化进行合并,思想观念和经典文献等吸收到一起,并制定了新的文化政策“不禁汉书、不强诗词”。
这使得汉籍文化得以传播,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形成了中国文化大家族的初步形态。
2. 招募各族人才元朝的征服地区不仅包括汉族所在的中原地区,还有不少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精英,如萨满教领袖、千户、都督等。
元朝统治者会鼓励并招募各族人才进入自己国家的政府和军队中,旨在实现民族融合,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共同发展。
3. 提高各族文化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元朝都采取鼓励多元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
例如,在佛教方面,元朝皇帝恭敬佛教,兴建佛教寺庙、塔等建筑;在音乐方面,皇帝很喜欢听西夏和辽、金的音乐,而班禅大师和喇嘛都为元朝皇帝演奏藏族音乐;在文化方面,元朝皇帝更是提倡多元文化,自己还会用蒙古语写诗。
这些种种体现出来,元朝拥抱文化多样性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开展合作,恰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依法治理元朝政权在少数民族治理方面非常重视法律,特别是在废除前代王朝剥削压迫少数民族的特权上,做了很多工作。
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
元代的民族融合引言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统治者面临着如何处理各地不同民族的问题。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以确保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探讨其背景、政策和影响。
背景1.蒙古族统治者:元朝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以蒙古族为主导。
2.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有众多不同民族聚居,如汉、回、藏、维吾尔等。
政策与措施1. 治理政策1.保留原有制度:元朝在统治中国时保留了许多宋、金两代的制度,使得各地区能够继续按照原有习俗生活。
2.设立行省:元朝设立行省来管理地方事务,辖区跨越不同民族聚居区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统一管理。
2. 汉化政策1.推行汉文化:元朝逐渐推行汉文化,如使用汉字、礼仪等,使汉族文化成为主导。
2.任用汉人官员:元朝重用汉人官员,让他们参与政治决策和地方管理,以加强对汉族地区的控制。
3. 宗教政策1.宽容多元:元朝对各种宗教持宽容态度,允许不同民族信仰自己的宗教。
2.发展佛教:元朝大力发展佛教,并将其作为国家宗教之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4. 移民政策1.跨地域迁移:元朝通过移民政策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跨地域迁移,促进各地区人口的混合。
2.农耕技术改革:元朝引入新的农耕技术和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吸引更多人口迁往边疆地区。
影响与启示1.民族融合与统一:元朝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2.文化融合与传承:元朝推行汉文化、发展佛教等举措,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3.边疆地区发展:元朝的移民政策和农耕技术改革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徙。
结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元朝成功地实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统一。
这对于中国历史上后续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今天中国多民族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民族政策
资料内容:
元代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等级制度
在民族政策上,全国实行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
这种制度来源于金朝,元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民族分化政策。
蒙古人为第一等,其中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成吉思汗皇族(属奇颜氏)同出于尼伦的蒙古人;二是被称为迭儿勒勤的蒙古人。
第二等为色目人。
据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色目人中包括钦察、唐兀、阿速、图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乞失迷儿等31种(《辍耕录》卷1《氏族》,第130页)。
书中所载31种色目人中亦有同名重出或异译并存之误。
大德八年规定,除汉、高丽、蛮子外,俱系色目人(《元典章》卷49《刑部·女直作贼刺字》十一)。
[附图:元朝色目人俑] 第三等为汉人,又称“汉儿”、“乞塔”、“札忽歹”。
《辍耕录》卷1《氏族》记载汉人有8种,即: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
所谓汉人,在元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民族;一是指云南、四川两省的人民,这是较早被蒙古统治者征服的地区。
第四等为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
即元朝的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的各族人民。
他们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各族人民。
实际上,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成分,蒙古统治者为了达到其分而治之的目的,根据被征服的先后将其分为汉人和南人两等,利用汉人压制南人。
元朝政府采取各种方法来固定这些民族的等级。
在统治机构中: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宋亡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几乎很少人在中央作官。
地方的官吏达鲁花赤一般也由蒙古人担任,并规定色目人作同知,汉人作总管,同知、总管彼此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
在军队组织上: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的区别。
出兵时各军参差调用,而以蒙古军为主力,军权都掌握在蒙古军帅的手中。
在刑法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流放北边充军。
又规定汉人、南人不得聚众败猎和迎神赛会,不得执弓矢,甚至连养狗养鹊鸟都不许可。
在征敛方面:如括马,蒙古人不取,色目人取三分之一,汉人、南人则全取。
此外,在《元典章》中纪录的很多法令,都是针对汉人、南人制定的,并且指出蒙古人不受这些法令的约束。
但是这种民族歧视的政策对于某些投靠蒙古统治者的汉族大地主是不适用的。
元朝的法令禁止汉人执弓矢,元世祖却对汉宫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有些很早就投靠蒙古统治者的汉族地主,如大兴史氏、易州张氏、真定董氏等,在元朝的地位和待遇都与蒙古贵族相差无几。
相反的,许多蒙古族的下层人民也没有享受到所谓统治民族的特权。
草原上的蒙古牧民,在繁重的军役和租赋剥削之下日趋贫困,甚至破产流亡。
到了元朝中叶,常有大批蒙古族贫民流到大部、通州、漷州等地,有的被卖到汉、回
之家作奴婢。
对汉人的防范
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南人在政治上实行多方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央或地方官吏,"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元史》卷85《百官志》一)。
掌枢密院实权的知枢密院事及同知枢密院事,终元之世,无一汉人担任。
御史大夫(御史台的最高官员)这一权力也从未落入汉族地主官僚之手,所谓"台端非国姓不授"。
至正六年拜为御史大夫的汉人贺惟一也是在赐予蒙古姓而改其名后,才担任此职的。
圣大二年(1309年),朝廷重申:诸王分地内的各州县,凡改换蒙古姓名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就能当达鲁花赤的做法,今后一律禁止。
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若蒙古人中无此种人才,可从色目人中选用。
路、府、州、县执掌实际权力的达鲁花赤,唯蒙古人、色目人才能担任。
至元二年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元史》卷6《世祖纪》三)。
延佑三年(1316年),朝廷再次规定:凡汉人当了达鲁花赤一职者,一经发现,追回任命书,此人"永不叙用"(《元典章》卷9《吏部·投下》《有姓达鲁花赤追夺不叙》)。
而条件艰苦,气候恶劣,蒙古人不愿去和不敢去赴任达鲁花赤一职时,才让汉人去充当。
如至元二十五年十月,湖广省的"左、右江口溪涧蛮僚,置四总管府,统州、县、洞百六十,而所调官畏惮瘴疠,多不敢赴,请以汉人为达鲁花赤,军官为民职,杂土人用之"(《元史o世祖纪》)。
蒙古统治者则予以首肯。
科举
元朝统一中国后,罢废科举,基本堵塞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入仕之途,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科举才开始恢复。
但蒙古统治者在考选人才上又制造了种种民族不平等:考试科目中,蒙古、色目人仅考两场,汉人、南人则需考三场;录取名额,四种人的录取名额虽然数目相同,但从人口比例上差距相当悬殊。
以致有人叹曰:"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年年去射箭,临老犹儒冠!"
军事震慑
元朝统治者的军事震慑更是明显。
早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统治者于诸要冲之地,设兵镇戍。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命宗王将兵镇守边徼襟喉之地。
河洛、山东一带为"天下腹心"之地,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驻之。
江、淮以南,直到南海之地的名藩列郡,以汉军及新附军戍守(《元史》卷99《兵志》二)。
至于那些在统治者心目中认为特别重要的地方,更是派重兵驻守,如江南自归州(今湖北秭归南)、江阴至三海口(长江口)一线,至元十九年(1282年)二月分兵戍守,置28所之多(《元史》卷12《世祖纪》九)。
扬州、建康、镇江,跨据大江,人民繁会,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置七万户府。
杭州为行省诸司府库所在地,置四万户府。
濒海沿江的要害地区都驻有水军,原设10所,后增为22所。
钱塘江口原来停泊战舰20艘,后增为100艘;并加海船20艘(《元史·兵志》)。
为了维持镇戍军的给养,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屯田,"以资军饷",因此形成了"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元史》卷100《兵志·屯田》三)的局面。
和林便是当时著名的边远地区屯田中心之一,中原和江南更为甚之。
兵器管制
尤其在元朝末期,为防止各族人民的反抗,元朝统治者大肆搜刮民间兵器。
禁止汉人持有兵器;汉人、南人民户所有的铁尺、铁骨朵、带刀子的铁柱杖,概皆没收(《元史》卷105《刑法志》四;《元典章》卷35《禁递铺铁尺手杖》);民间各庙宇中供神用的鞭、筒、枪、刀、弓箭、锣鼓、斧、钺等物,也均在被禁用之列(《通制条格》卷27《供神军器》);就连农家生产上用的铁禾叉也严以禁用(《禁约军器》)。
至元五年规定:私藏全副铠甲者处死;不成副的铠甲,私藏者杖五十七;私藏枪或刀弩者够十件之数的处死;私藏弓箭十副者处死(每副弓一张,箭三十只)。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五月,将汉地及江南所拘弓箭兵器分为三等,下等的销毁,中等的赐近居蒙古人,上等的贮于库,归当地行省、行院、行台执掌。
如无上述机构设置的地方,则归达鲁花赤、畏吾儿、回回居职的执掌。
汉人、新附人虽居职者"无有所予"((《达鲁花赤提调军器库》)。
对色目人的军器,有时亦加以拘禁。
法律压迫
在法律上,其条文亦渗透着民族压迫的内容。
至元九年(1272年)五月,朝廷颁布了"禁止汉人聚众与蒙古人斗殴"的禁令(《通制条格》卷27《汉人殴蒙古人》)。
后又规定,"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
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仗刑五十七下,付给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汉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以死刑,并"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元典章》卷42《刑部·诸杀》)。
由此可见,"杀人者死"的法令,实际上仅适用于汉人而已。
蒙古官吏犯罪由蒙古官审理;四怯薛(禁卫军)及诸王、驸马、蒙古人、色目等人犯奸盗、诈伪,由大宗正府审理;汉人、南人犯盗窃罪(已得财者)均要刺字,或刺臂,或刺项,唯蒙古人不在刺字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