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名师面对面后的反思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面对面后的反思
与名师面对面后的反思穆棱市兴源小学郑铁军11月27日我有幸参加牡丹江名师培养展摩会,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首先我们看到,有象以赵昭老师为代表的牡市名师,更有以王传贤老师为代表的省级名师,他们不愧是语文教学的名师,他们可以说是我们全省、全市语文教师教学的引路者,他们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完善,他们正在迈向教育家式的教师行列;其次,是几位名师展示了他们的全面素质,扎实的功底,他们也正在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丰厚着自己的积淀,锻炼着自己的技能,努力地形成自己的风格,赵昭老师的“质朴诙谐,平中见奇”、王传贤老师的“书香拂面,大巧不工”他们的这种风采,他们的这种展示,让我看到了我省语文教学的前沿--------更重要的是我校语文教学未来的路该怎样走?与名师面对面之后,王传贤老师的话一段朴实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是朗读?朗读不是读准、读清字词的音,而是把句意读出来。”我觉得这句话很正确。以前,预习课文时,我们只让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就行了,没考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结果在课堂上,无论讲得怎样生动,怎样成功,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无反应。可见,这样的课收获不大。是呀,学生朗读时都有破词破句现象,哪还谈得上理解了?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
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王传贤老师又说:“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的提高一定很快。与名师面对面之后,我觉得语文阅读课上的提问和回答方式值得我们思考,让我回忆起在一些课堂上,课堂学习气氛似乎很活跃,教师一节课提出了许多问题(皆为口头问题),学生也表现了很强的回答欲望,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是吱吱喳喳答个不停,场面甚是“壮观”。这就是高效率的课堂吗?不见得。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不可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有些问题很简单,学生读后就能理解,教师不必走过场,让学生应和老师而已。王传贤老师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壮观”的课堂,声音过杂,却难以听出学生们究竟答了什么?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合理运用“全体回答”和“个体回答”的问题。当问题的思维容量小,难度小时,可以让学生全体回答;而当问题的思维容量较大,难度较高时一般采用个体回答。而学生是全体回答还是个体回答就需要教师进行技巧性的指导。与名师面对面之后,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只当一名教书匠,应该在教学一线上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进而创新出好的方法,好的思路,也要写出很多的论文,很多的书,逐步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转变成一名语文教研者。与名师面对面之后,基于我校阅读教学现状,我觉得“怎样立足农村学校实际,走扎实阅读教学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验证去总结。作为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
要想上好阅读课就要注意我们的农村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之间的联系。我们讲要树立大的语文观,这就要求我们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学习。展摩会上的名师,他们不但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一定平时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反思,因为反思是架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一座最好的桥梁。我们应该做一名善于思考的老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再思考,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要么机械训练、过度分析,使阅读变得枯燥无味;要么强调感悟、失于清谈,使阅读变得空洞飘渺。名师透露有“与分析式阅读说再见”的说法,更是让我一头雾水,阅读教学到底如何教?如果不分析了,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培养呢?如果不分析了,那么感悟式教学是否会走向彻底的清谈?这些问题,使我再次回想起课程改革之初老师们的困惑:改来改去,我们不会教语文了。“不会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阅读教学到底要教什么?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吗?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是文字阅读的前提,通过阅读可以促进并巩固识字,而写字则和阅读没有关系。因此,作为知识目标始终存在于阅读教学目标中的识字写字,其实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不能成为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我们熟悉的阅读教学目标有什么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把握住这三个方面,基本就涵盖了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达到这三个目标的过程中,阅读能力是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升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呢?名师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阅读教学首先是基于阅读的教学。离开了阅读这个前提,阅读教学必然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看到,在许多课堂上,老师疲于奔命,既要识字写字,又要读写结合,还要朗读感悟、分析概括……的确是模糊得很,似乎把听说读写书字词句段篇非要念
一遍不可。这样的做法,明显是让阅读教学负担了语文教学的所有任务。还有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把阅读教学转变成了朗读或背诵的教学。这样做,只动口不动脑,书读百遍,未必其义自现,恐怕会“读”而不思则罔吧?更有省事的情形,一本教参走天涯,读教材变成了读记教参,一切为了高分服务吗?那么我们农村学校怎样上好阅读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与名师再次面对面,名师毫无保留地给我们指出了可走之路,与大家分享:阅读教学首先要走向常态阅读。作为常态的阅读,我们从看到文章题目的那一刻就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着一种猜想,随着阅读过程的进行,这个猜想可能得到某些验证,然而伴随着一个答案的产生,另一个猜想又会随之诞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地“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的过程。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会急于追求阅读内容的最终结果,而是享受着阅读过程中这种“猜想——验证”带来的乐趣。也就是说,常态的阅读(当然,这里并不指那种目的性极强的阅读:比如查找资料等)应该在一种非功利的心态下,对阅读内容的欣赏玩味。忧文章之忧、喜文章之喜、愁文章之愁。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急着去解决所谓的疑惑,不急着提出教师所谓的问题,而是随着阅读的进行,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求得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常态的阅读不等于学术阅读、文言文阅读或外文阅读。我们可以几乎不考虑生字造成的障碍,因为我们几乎可以凭借语句间、段落间的关系推测出句子表达的意思。除非是这个字或词读不懂,我们就完全弄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很多时候,即使不扫清障碍,学生也可以读懂文章内容甚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所以,走向常态的阅读可以把识字写字这样的知识目标单独处理,不作为阅读部分的内容。其次,阅读教学要走向儿童阅读。儿童的阅读是不同于成人的阅读的。儿童有儿童自己的视界。儿童的阅读是基于兴趣的阅读。如何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一种“愤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