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物理八年级上北师大版第1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温度计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4)知道物态之间的变化以及吸热、放热情况。

(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区别。

(6)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复习,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物态变化的复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热、放热的关系。

(2)概括、归纳形成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3)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2、难点: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摄氏温度的单位是什么?(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3)什么是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哪些区别?(4)什么叫熔点和凝固点?(5)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常用的液化的方式有哪些?(6)什么叫升华和凝华?(7)吸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二、本章知识网络:1248℃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波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 、海波一定处于固态; C 、海波一定处于液态; D 、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3、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 )热现象A、水蒸气的温度比沸水的温度高。

B、沸水的温度比水蒸气的温度高。

第一章 整理与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北师大版)

第一章 整理与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北师大版)

【典型例题】
类型一、物态及其变化
1.固体、液体和气体是自然界中的物质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图 所示是这三种状态物质的分子结构排 列模型。甲是______体 分子的排列模型,乙是______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是______ 体分子的排列模型。
【答案】 固;液;气
【要点梳理】
举一反三: 【变式】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的黑 点表示气体分子,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 分气体后仍密封, 描述烧瓶内剩余气体分子的四个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 的是( )
【要点梳理】
2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 物态变化。
要点诠释:
(1)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常温下呈 现固态的物体一般称固体,如:钢铁、食盐 等;在常温下呈 现液态的物质, 一般称为液体,如:水、酒精等;在常温下 呈现气态的物质, 一般称为 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汽化过程的是( ) A. 秋日清晨,小草上霜的形成 B. 细雨过后,山涧中雾的形成 C. 寒冷冬天,地面上冰的形成 D. 炎热夏日,泼洒的水迅速干了
【答案】D
【典型例题】
举一反三: 【变式】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 出现了一层薄雾, 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 述现象对应的物 态变化是( ) A. 先凝固,后升华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先凝固,后蒸发 D. 先凝华,后升华
5. 沸腾: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 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6. 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四升华和凝华教案设计(pdf)(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四升华和凝华教案设计(pdf)(新版)北师大版
-物态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生活中的温度控制、物质保存等。
7.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利用升华和凝华现象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器பைடு நூலகம்:加热器、冷凝器、实验容器等。
-实验步骤: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等。
-实验注意事项:安全操作、准确观察、合理分析等。
8.升华和凝华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物质的状态转化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物态变化的应用
-生活中的实例:冰融化、水蒸气凝结、霜的形成等
-科技应用:空调制冷、冰箱保鲜、衣物烘干等
5.物态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观察法:观察物态变化的现象,记录变化过程
-实验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观察物态变化过程
-分析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物态变化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
6.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操作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升华和凝华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交流能力和科学情感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物态变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科学思维能力;能够与同学进行有效的科学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探究过程,提升科学交流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体会科学的乐趣,形成积极的科学情感态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设计人:宁阳十中高菊杰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必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能够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对大批不同状态物质依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经过察看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觉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经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说三种物态的特色,认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经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应出的事物在必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变的事实,感觉用辩证唯心主义看法对待问题。

②经过参加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要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色及变化学习过程:一、研究新知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察看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虑议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照什么?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情形二:物体分类竞赛第一组:(男生做)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季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爽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第二组:(女生做)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水、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问题: 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照2、固、液、气的不同特色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提示:仔细察看,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问题:化冰实验说了然什么?提示:实验的现象是,条件是获取的结论是。

举例沟通: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案例。

任务三:解说物质三态的特色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由:观看动画模拟,成立微观模型的看法,经过自学课本议论沟通达成任务。

1、物质由构成。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物态变化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书籍:《神奇校车》、《物质的奇妙世界》等,这些书籍以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插图,介绍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知识,如固态、液态、气态等,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物态变化的具体过程以及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时,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交流。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联系与转化的思维方式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布置一个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教学教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教学教案

一、物态变化温度第一课时物态变化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第二组:(女生做)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整理与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整理与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梳理
作品示例一 语言归纳
物态变化
一、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上升到熔点,②吸热。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熔化条件:吸热,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上升 3、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二、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1、晶体凝固条件:①温度下降到凝固点,②放热。特点:持续放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熔化条件:放热,特点:持续放热,温度下降 3、同种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通过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来实现液化
节体温;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的 水
固体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体 气体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固体
循 冬天结冰的衣服变干是冰直接升华为水 环
蒸气;雾松和霜是凝华形成的;
知识梳理
作品示例三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作品示例四 图示法
思想方法
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学习 物理既要理解、拓展知识的来源和应用,构建理论体系;又要体会、感悟知识形成与应 用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方法。
随堂训练
4、某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根据你的实验经历,沸腾时水里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其大 小的变化情况是图中的哪一种?


应当是甲图,气泡下小上大
随堂训练 (2)下表是这位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其中一组数据出现记录错误,请你 找出来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另外,他测出水的沸点是多少?
知识梳理
作品示例一 语言归纳
温度
一、含义:物理学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符号为t 二、单位:常用单位:℃;国际单位:K;换算关系:T=t+273 三、测量:1、工具 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四、升华和凝华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四、升华和凝华

四、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难点正确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具准备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等。

新课引入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思考、讨论。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升华1.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24,启发学生思考:下列的生活现象同学们观察过没有?(1)放入衣箱里的樟脑球会慢慢变小(2)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3)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4)冬天窗户上有冰花思考一下,它们都到哪去了。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教师提出做实验验证猜想。

2.进行试验让各小组按照教材图1-25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玻璃瓶与烧杯密封要严,由于碘蒸气有毒性,碘蒸气溢出来,会对学生造成一定伤害。

引导学生观察:(1)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学生回答: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体.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

教师总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并重新解释教材图1-24的现象。

知识点二凝华1.完成上面的试验后,把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和交流。

2.学生小组总结: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

3.仿照升华的定义,让学生自己说出凝华的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
分析与解答:解此题应弄清两个问题,第一,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且压强越大,沸点越高。第二,高压锅的原理就是增大锅内液面上方气体的压强,以提高锅内液体的沸点,若锅内是水,汤或是粥类,其沸点将超过100℃,如果打开锅盖,锅内压强迅速变为一个大气压,沸点应为100℃,而粥的温度降低速度较慢,仍大于沸点,所以刚揭开锅盖时,锅内的粥仍然在沸腾,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四、练习:
1、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到℃,工作人员在那里测量气温应用( )
A.酒精温度计
2、在炼铁炉中铁块化成铁水的过程中温度,这个温度叫。
3、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熔化过程中要热。
4、电风扇能加快人体表面的_____________,使________加快,人就感觉到凉快。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B.熄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
C.熄火后,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为一个大气压,所以重新沸腾;
D.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浇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检查
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
教师分析解题过程
教师巡视且给以指导,指名个别同学板演
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
思考问题并且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思考问题且和教师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跟着教师思路共同解题
学生回答且其他提出问题
跟随老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检查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设置
练习册本章检测

【物理】2020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复习学案

【物理】2020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复习学案

【关键字】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学科导学稿执笔人:李小玲审核人:学校安边中学组理化生时间:2013 年 8 月 30 日集体备课个人空间二、学习目标1.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及构造、刻度方法。

2了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知道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体温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2.温度是表示物体的_________,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3.蒸发是液体在______________都能发生的_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液体沸腾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液化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8.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___,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__(相同/不相同).9.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升华;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华。

10.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雾、露、霜对应的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释疑〕例1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温度/℃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2)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加热过程有以下特点:(写出2点即可)①____________;②;例2.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巩固提升〕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上)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上)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上)学科:物理教学内容:第一章复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知识树思想方法1.运用图像法描述物态变化图像能形象直观地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物态变化中常用时刻表示横坐标,用温度表示纵坐标,其中时刻的长短表示放热或吸热的多少.【例1】如图结1-1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质量相等,加热过程中,相同时刻内吸取的热量相等,从其温度随时刻变化的图像能够判定〔〕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图结1-1思路与技巧该图像反映了固体吸热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形,其中甲、丙两物质表现出一段时刻内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物征,可推断,甲、丙是晶体;由图知甲的熔点t1,丙的熔点t2,t1>t2.讲明甲的熔点比丙高.答案A、D.举一反三1.1 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与时刻关系如图结1-2中实线A所示,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增加,那么温度与时刻的曲线是〔〕A.E曲线B.C曲线C.D曲线D.B曲线图结1-21.2 室内温度为20℃,现在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以下图结1-3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刻的变化〔〕图结1-32.运用熔点及沸点分离物质或进行材料选择分离不同固体或液体,可利用其熔点或沸点不同,运用加热的方法.使熔点低的先熔化分离,或沸点低的先大量汽化分离.材料的选择应考虑熔点〔凝固点〕沸点.选择不易熔化的材料应考虑高熔点,选择不易凝固的液体应考虑低凝固点,选择不易沸腾的液体应考虑高沸点.【例2】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氮、氦的沸点分不是-183℃,- 196℃,-269℃.假设从液态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随着温度的逐步升高而被分离出来的顺序依次是:思路与技巧液体的沸点越低越易大量汽化,因此氦最先大量汽化,氧最后汽化.答案氦、氮、氧.举一反三2.1 在某岛上,鲁滨逊用甘蔗酿出了美味的蔗酒,假如鲁滨逊发明了一架飞机可用酒精作燃料的飞机,请你设计一个从蔗液中分离出酒精的方法,帮他离开荒岛.〔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可不能熔化;〔2〕纯金掉在钢水中可不能熔化;〔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无法使用;〔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3.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咨询题【例3】〔2004·黑龙江省〕小明和小红都想帮妈妈煮粥.小明认为粥锅里的水烧开后,可连续将火烧得专门旺,煮得满锅沸腾,如此会专门快将粥煮好;小红那么认为,沸腾后应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微微沸腾,将粥煮好.你认为谁的方法更为合理,讲出理由.思路与技巧沸腾的条件是吸热,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粥锅里水烧开后,只要坚持加热沸腾即可,无须大火.相反,从实际情形看,大火煮粥并不行.回答可从以上两方面展开.答案小红的方法更好.粥沸腾后,不论用大火依旧小火给粥加热,粥的温度都可不能改变.火太大粥就会因沸腾太剧烈而溢出锅外,同时粥中的水分汽化太快,使粥专门快蒸干.因此锅内水开后使用小火更好.点评煮粥是一件常见的事,我们常讲成〝熬粥〞,那个地点有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小火就可坚持水的沸腾;二是能够在节能的条件下将粥煮熟.举一反三3.1 小红今年寒假乘空调列车从北京到深圳旅行,在北京站时,〔汽温-10℃〕她发觉玻璃窗内侧有小水滴,在到达深圳站时,〔气温30℃〕她发觉玻璃窗的外侧有小水滴显现,小红觉得专门惊奇,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她解除困惑吗?试试看.3.2 〔2004·大连市〕冬天,地处北部山区的一些居民,为了室内的保温,常把纸条粘在窗缝处,俗称〝溜窗缝〞.为了使纸条不因潮湿而脱落,通常把纸条粘在室外的窗缝处.请你用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讲明:什么缘故不把纸条粘在室内的窗缝处?综合探究【例4】 (2004·滨州市〕在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红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除了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有关外,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就此咨询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的方案.思路与技巧由于小红想探究的是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这一单独关系,因此实验应采取的方法是操纵变量法.答案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不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在液面处分不做上记号,再将两只烧杯同时放到同一个通风向阳的地点.过一段时刻,比较水和煤油的蒸发量,分析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种类有关.实验区名题赏析【例5】如图结1-4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专门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确实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先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复习导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复习导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复习导学案北师大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本章的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目标达成:进一步巩固本章的知识点,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什么叫熔化?熔化的特点?2,请说说关于凝固的知识。

3,请说说关于汽化的展示。

4,请说说关于液化的知识。

5,请说说关于凝华的知识。

6,请说说关于升华的知识。

【创境激趣】同学们自然界中有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自学导航】1、将饺子放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煎就会变黄变焦,这说明()。

A 、油放出的热量比水多B、油的比热比水大C、油的沸点比水高D、油的传热性能比水好2、对锅加热,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

如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出现很多“白气”,这是因为()。

A 、沸腾时水不蒸发B、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高于100℃C、停火后水开始大量蒸发D、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温度,大量水蒸气液化为细小的水珠,形成“白气”3 、在寒冷的冬天,用手去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象金属上面有一层胶似的,而在同样的环境下,用手去摸木头却不会发生粘手的现象,这是为什么?答:因为金属导热能力较强,当手接触到金属时,手上的水迅速放热而发生凝固现象。

由于木头的导热能力较弱,所以没有这种现象发生,所以不会觉得粘手。

【合作探究】1、冬天,用手去摸相同环境中的铁棍和木棍,觉得铁棍比木棍凉,这是因为()。

A、铁棍比木棍的温度低B、铁棍比木棍的内能少C、铁棍比木棍的导热能力强D、铁棍比木棍的比热容大2、你能利用器材,制造出人造雪景吗?请写出所用器材和方法。

3、人们仔细观察照相机或摄像机的镜头,会发现是彩色的。

这是为了提高光线的透过率,在镜头的表面上镀上了一层薄膜,方法是把金属氧化物加热后,先________再_______到玻璃镜头上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复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复习

课题:复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课时:第1、2课时主备:总第11、12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检测本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形成本章知识结构,查漏补缺。

一、自主预习,回忆本章基础知识,填写下列空白:(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1. 、和是物质通常的三种状态。

物质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物质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的形状,物质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温度表示物体的,温度的常用单位是,符号是。

3.摄氏温标规定:在1.01×105Pa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度,沸水的温度为度,在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个等份,每一个等份就是1℃。

4.温度计构造:玻璃泡、测温液体、毛细管、刻度等。

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

使用要求:(1)使用前要看清温度计的、。

(2)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碰到容器和侧壁。

(3)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等,待温度计中的液柱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温度计。

5.体温计的量程是至,分度值是,每次使用前拿着温度计的上部用力往下甩,将水银甩回玻璃泡。

体温计取出人体读数。

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用来测量体温,测量的结果可能不正确(体温计显示较高的温度)。

(二)物态变化1. 物体叫做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需要吸热或放热。

(1)、、需要吸热。

(2)、、需要放热。

【物态变化实例】(1)“白气”是水蒸气成的组成的,是态。

露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滴,是态。

霜和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成的小冰晶,是态。

(2)灯泡的钨丝吸热,灯丝变;钨蒸汽在玻璃泡上放热,使玻璃泡变黑。

(3)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以用来保鲜食物,也可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雾气,还可以人工降雨。

(4)樟脑丸能,樟脑丸变小、消失。

(5)下雪后,雪成水、成水蒸气。

春天,冰雪消融是,都需要热。

(6)寒冬,房间里的水蒸气在(7)冷的窗户玻璃上成小水滴,在极冷的玻璃上还能成冰晶,形成“窗花”。

浴室里的水蒸气在镜子上形成小水滴,之后小水滴又成水蒸气消失。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态及其变化》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态及其变化》复习课件
中的 B铁圈。
⑵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
水的沸点是99 ℃。
学生练:中考指点P19 11
见中考指点P21 21
4.小明同学在做完“视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 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室随时间的变化 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小明通过描点画出图示的水温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 (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小 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
室温)应在_2_2_____℃左右.
(2)根据图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________温__度__较__高__时__,__温__度__随__时__间__降__落__较__快__,当温度接近室温时, _温__度__降__落__越__来__越__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知识框架 温度
物 汽化和液化 态 Leabharlann 化 融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水循环
温度计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蒸发
汽化(吸热) 沸腾 液化(放热) 降低温度
紧缩体积 晶体和非晶体 融化(吸热) 图象 凝固(放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自然界的水循环实例 水循环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水资源的保护
10.在实验里,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
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D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1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B )
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 B.夏天,剥开的冰棒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13.雨的形成是与自然界中水循环相关的复杂过 程. 地球上的水升腾到高空变成水滴,成为云的 主要组成部分. 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云中的水滴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本章概览三维目标⒈能区分物质的固、液、汽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知到物态变化并能从微观分子结构来认识它。

⒉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刻度方法;认识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

⒊知道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放热。

知道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了解生活和技术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一些现象;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冰、雾、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⒋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温度的特点;知道熔点和沸点的含义;了解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会用图像描述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本章知识网络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常用单位:℃刻度方法:测量:温度计 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使用注意事项:种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状态分类:固态、液态、气态变化原因:物体温度变化→分子运动快慢变化→分子排列情况变化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图像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图像 蒸发:影响快慢因素物 沸腾:特点、图像 质 降低温度:状 压缩体积: 态 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及 凝华 :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其 变化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在生活和技术中 生活中:高压锅、电冰箱的原理航天科技中:燃料、助燃剂的液化、整流罩外表特殊物质的熔化一、 物质的状态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液化的两种方法升华和凝华相互关系:(如下图)形式物态变化温度 熔化和凝固甲乙丙图11-1-2就是说气体的体积很容易改变(如在注射器中封闭一部分气体,推动知识梳理答案:1.固态液态气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2.物态变化 3.分子作用空隙紧密很小加剧液态我夯基我达标1.在课本图1-2实验中,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冰块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你根据这些现象,猜测发生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1.思路解析:观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主要观察现象的变化以及引起现象变化的条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1节物态变化温度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常用温度计制成的原理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划分方法;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3.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4.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杯子、温度计、水等。

方案1:举例引入吉林雾凇(如图)仪态万方、独具风韵的奇观,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

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这一切奇观都与温度有关,你知道什么是温度吗?雾凇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形成?方案2:观察讨论引入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冬去春来、季节变换;冰霜云雾、热胀冷缩;物质的千姿百态、农作物的孕育生长成熟;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播放完毕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这一切都关系到一个主题——温度。

1.温度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可以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

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

2.温度的测量学生小实验:凭感觉判断温度。

取冷、温、热三杯水,如图所示,为保证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杯水的温差要合适.冷水与热水温差要大一些,冷水越冷越好,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温水的温度应接近冷水.做实验时,学生先分别将左、右手食指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稍等一会儿,然后分先后逐个把食指放入温水中,并叙述自己的感觉。

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

北师大版八上第一章物态及其转变word教案

北师大版八上第一章物态及其转变word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转变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转变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进程。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水的三种彼此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转变进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探讨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转变进程的大体特征,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转变的普遍规律。

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进程的实验探讨,再一次展现了科学探讨的主要环节,让学生经历大体的科学探讨进程,了解科学探讨的主要环节;学会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式;学会对探讨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对科学探讨进程的某些具体步骤,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置,作熔化时的温度转变曲线等,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进程”,使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并掌握科学探讨的一般方式。

在实验探究的进程中进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最后教材将物态转变结合于生活实际中,真正表现了现今提倡的“S-T-S”教育,启迪学生去试探、探讨,并学习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有:一、观察水的状态转变实验,熟悉自然界中水存在的形态有三种。

熟悉在必然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能够彼此转化。

二、学习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利用方式,掌握必然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技能,并了解体温计的结构和利用3、用实验探讨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熟悉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并成立熔点的概念。

4、结合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物态转变现象和实验探讨,熟悉熔化、汽化(蒸发、沸腾)升华、凝固、液化、凝华现象及伴随着物态转变进程的吸热、放热现象。

五、在探究进程中体验科学探讨方式,学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等科学探讨方式。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进程。

六、将物态转变现象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尝试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物态转变现象,分析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利用物态转变现象的事例。

教学目标一、通过观察、实验探讨熟悉物态转变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本单元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

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再一次展现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会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某些具体步骤,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作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等,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最后教材将物态变化结合于生活实际中,真正体现了当今提倡的“S-T-S”教育,启迪学生去思考、探究,并学习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有: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实验,认识自然界中水存在的形态有三种。

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技巧,并了解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

3、用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并建立熔点的概念。

4、结合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物态变化现象和实验探究,认识熔化、汽化(蒸发、沸腾)升华、凝固、液化、凝华现象及伴随着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

5、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学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等科学探究方法。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6、将物态变化现象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尝试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物态变化
现象,分析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利用物态变化现象的事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物态变化的特征。

2、能解释生活、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知道六种状态变化的含义和吸、放热。

3、学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等科学探究方法。

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初步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教学重点
1、认识物态变化特征,将物态变化现象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2、探究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实验。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探究水的沸腾,认识水沸腾现象和水的沸点。

4、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认识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难点
1、探究水的沸点、探究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这两个实验中的实验操作及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

2、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物态变化现象。

3、分析、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生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状态 1课时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 1课时
第三节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 2课时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2课时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1课时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