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历史背景论文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27d293c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c.png)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c5a636ad51f01dc381f196.png)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论述我国文学发展历史论文
![论述我国文学发展历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e2144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a.png)
论述我国文学发展历史论文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发展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古代的中国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如《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被传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国文学也随之发展,形成了包括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体裁。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陆游、苏轼等文学家的作品被誉为至今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小说逐渐兴起,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近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表现社会现实,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文学发展,中国文学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
汉字的独特书写方式、传统的文学审美,都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中国文学将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国家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积淀。
在古代,文人墨客们以诗歌、词赋为主要表现形式,塑造了优美的文学风貌,如《桃花源记》、《观沧海》等经典作品至今被广为传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丰富多元,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唐宋诗词的繁荣时期,陆游、杜牧等诗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明清小说的兴起,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小说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进入近现代,中国文学逐渐走向现实主义,作家们以“白话文学”的形式深入揭示社会现实,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中国文学一直以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学传统,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学将继续发展壮大,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人民情怀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绵延不绝、脉络纵横的光辉之路,其瑰丽的文学画卷必将在未来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2)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0bc23e2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7.png)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2)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毕业论文篇三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崐性;正象大自然中有高山幽谷、瀑布河流、蓝天白云、绿树红霞一样,世界上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种行业文化。
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组成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是传统、价值、政策、信仰和态度的集合。
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和自然规律。
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自它产生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有关史料记载的3000多年中,不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闪耀着异彩纷呈、经久不衰的光亮和魅力。
笔者经过查阅大量史料,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古代盐业文化贯穿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充满生活情趣多条文化主线。
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的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以神话为蓝本,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无法破译所产生的一种近乎科学的假想和诠释,更主要的是在文字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更易于在民间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
经过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支配古代神话的精神是伦理的、人文的、现实的,是社会性、历史化的世俗经验的凝炼。
这一点在盐业神话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其一,“盐宗”神话:据《世本·作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记载:憘“宿沙作煮盐”憗。
《淮南子·道应训》载:“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
诸候夙(宿)沙叛不用命。
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炎帝。
”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
”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
中国的原史时代论文(最终5篇)
![中国的原史时代论文(最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30d2e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6.png)
中国的原史时代论文(最终5篇)第一篇:中国的原史时代论文“原史时代(Protohistory)”这一名词的使用在国外已是行之有年,但在中国学术圈内受到注意则是最近的事。
在文献发达的背景之下,学者除了对何谓“中国原史时代”有争议外,许多人更认为中国古史上并不存在“原史时代”。
这里试图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定义入手,简单的讨论西方所谓的“原史时代”在中国的古史研究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原史时代”有别于西方总结出来的原史时代法则所表现的特征。
一、何谓“原史时代”。
根据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中对“原史(Proto history)”的定义,原史的时间段指的是一文化最早的“记录历史” 出现的前夕(The study of a culture just before the time of its earliest recorded history).The Hutchins on Dictionary of World History定义原史时代是“紧接着史前,但是又早于能以书写文件证明的历史(proto history Period following prehistory but priorto the appearance of historyas documented in written records)”[1].所以,西方将“原史时代”的时间段界定于史前与历史两大阶段的过度阶段。
作为一个主要使用于考古学上的词语,ChristopherHawkes对“原史时代”加以解释认为,原史的概念是相对于文献丰富的历史,这一时期已经有一些文书记录,但是这些记录只是一些片断,涉及社会非常少的方面,这些记录可能表现于一些刻铭、硬币等等,或是其他地区散乱的文本资料。
[2]GlynDaniel则认为“原史时期”一词,以称呼古代文献很少,考古材料的重要性超过或等于文献材料的时期。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541871f90f76c660371a06.png)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在中国的古代文学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那么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以诗文为正宗,言情抒志性作品占文学主流。
小说、戏剧与诗文比较,既产生较晚,又不占正统地位。
尤其是中古时期,所谓文学,主要指诗文。
而唐代诗歌则是其鼎盛的代表时期,因此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唐诗;诗序合一;制题;清丽;佛境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中国古代文学分为“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
史学界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南宋之间为中古,但也有把两汉包括在内者。
而我只想单独谈论在中古期唐代文学在文学史中所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古文学理论,经历了由初步形成到成熟、发展乃至繁盛的质的飞跃。
两汉时期,文学理论由非自觉转为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达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鼎盛期,被批评史著作誉为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
而在李唐王朝三百年的诗坛上,历史地存在着一种值得十分重视而又不曾为古今研究者所注意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备受诗人们所喜爱的“诗序合一”。
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诗序合一“诗序合一”是指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有意识地在诗歌前附上一篇序文。
这是一种在《诗经》《楚辞》甚至乐府时代都不曾有过的新型诗体。
这种诗前的序文,不仅拓展了诗歌的形式领域,使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贴近现实,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格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与对美的形式追求的创新意识。
在唐代,最早涉足这种创作手法诗歌的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作品只有一篇《帝京篇十首并序》[1],但在形式上骈散相兼,气势高昂,反映出唐太宗作为一个政治家对文学艺术的重视,这种诗和序的结合,鲜明地反映了李世民为一代创业君主的文学观点、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在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唐德宗、南唐后主李煜等,亦创作了此类作品。
初唐时间,被称为“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旗手”的诗人陈子昂,堪称为大家。
这不仅因为他集中收录的作品多,还在于他的创作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56706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2.png)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以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为主题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多加了解资料以及取证。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毕业论文篇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不少人认为,如果站在今天的“国际化”学术视角来看,“ 中国古代文论”不过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审美趣味的话语表征而已,其价值与意义早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隐没于历史深处了。
因此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无需追问当下意义,更不要说什么意义的“ 现代转换”,正如考古一样,纯粹是为研究而研究。
在我看来,这种研究立场是可以商榷的。
我甚至更愿意相信:就像西哲眼中的古希腊神话与艺术一样,中国古代文论也具有“永久魅力”,至少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依然具有重要启发性。
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近百年来,我们的现代学术研究是以现代学科划分为依托的,而现代学科划分基本上是西方近现代学术演变的产物,体现着西方人的思考方式与言说方式,故而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对西方的效法与模仿。
这种效法与模仿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就是所谓“新学语”的形成。
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系统是一系列来自西方(往往是通过日本)的“新学语”支撑起来的。
就其能指而言这些学术语言依然是汉语(或者是被日本人重新组合了的汉语语词),但其所指却是中国传统学术中很陌生的思想。
诸如哲学、理论、抽象、本质、表象、参照、承认、否认、动机、对象、法则、肯定、否定、审美、身份、社会等等在我们的学术言说中不可须臾离开的基本词语都是来自日语,可以说,离开了从日语转借来的西方学术话语,我们甚至无法展开有效的学术思考和言说。
在这些“新学语”的基础上,我们现代以来的学术研究在运思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基本上也主要是接受了西方人的东西。
中国传统固有的学术方法与价值诉求大都被我们遗忘或抛弃了。
这一点,在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尤为突出。
古代文学及其时代背景
![古代文学及其时代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a2caf1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a.png)
古代文学及其时代背景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文学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一、古代文学的时代背景1.1 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
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信息和交流思想。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学也开始发展起来。
1.2 古代文学的发展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地区。
在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中《诗经》是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
在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古罗马,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被誉为古代文学的杰作。
1.3 古代文学的特点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与宗教和神话紧密相连。
在古代,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并将其视为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指导者。
因此,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神话故事和宗教意象。
另一个特点是古代文学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诗歌、史诗、戏剧等形式,古代文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古代文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1 传承文化古代文学通过文字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它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论语》、《史记》等,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参考。
2.2 培养情感古代文学通过情感的表达和共鸣,培养了读者的情感和情商。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从而提升读者的情感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2.3 促进交流古代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例如,中国的唐诗宋词、印度的梵文文学、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4 塑造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_古代文学历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_古代文学历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74a04833c1ec5da51e27010.png)
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_古代文学历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一):宋玉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贡献论文摘要战国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出身贫寒,在仕途发展上一直不顺利,但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硕果累累,在古代文坛的地位十分重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战国时期;宋玉;文学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后世常将他与屈原并称为“屈宋”,宋玉在赋体文学上的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因种种原因,宋玉的人品为人受质疑,事实上,宋玉常常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君主劝百讽一、托物讽谏,希望可以达到政治清明,长治久安的目的。
此外,宋玉还首创了悲秋的文学主题,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对女性大胆描写的作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文坛风流,仕途落寞宋玉,约生活在公元前298年—前222年左右,又名子渊,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极高,与同时期杰出楚辞作家屈原齐名,被后世并称为“屈宋”。
尽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但关于宋玉的文献记载极少,无论是生卒年月,还是仕途履历,都莫衷一是。
关于宋玉较早的史料记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虽不过寥寥数语,但因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因此这段简略的记述,也成为后人评价宋玉的主要依据[1]35。
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宋玉因其友而见襄王,襄王待之无以异,乃让其友;而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其编撰的《新序》一书中,也认为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在其所撰写的人物志《襄阳耆旧记》中记载宋玉“始事屈原,原旣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景差惧其胜己,言之於王,王以为小臣”。
虽然宋玉的生平已不可以考,但从上面为数不多的记述中,仍然可以看出宋玉出身低微,虽然儒雅风流,长于词赋、通晓音律,却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充其量只能说是楚襄王身边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文学侍臣。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e4893ba300a6c30c229fb1.png)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以下是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篇一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升温,不仅反映出当今时代改革创新的精神,也预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文化自信力逐渐增强,因此支撑国学发展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框架也就必然引起了学者们深深的思考。
从目前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发展思路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语境和研究视角也在趋向多元。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共同回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状况,不难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学样式、文学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而西方理论与话语的大量涌入看似使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形成了短暂的春天,但事实上却造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在于把中国文化同现代化对立起来,进行文化上的‘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自我丑化’。
这正是文学理论界忽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不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后果,而且照抄照搬西方文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引发了学者们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思考。
长期“失语的中国文论研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虽然也做了一些调整和适应,但总是有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的感觉。
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东西方文论的平等交流对话,使中国古代文论能有一个更好更新的发展平台,使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精髓能够得以传承变得格外重要,这也是中国学者们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实现中西方文论对话, 首先应该了解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状和困境,才能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现状首先我们得立足于本民族文论的立场, 建立完善自身理论话语的体系同时吸收、借鉴西方文论的长处,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交流。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的宗教文明是两种不同质的且有着很大差异的文明,这就直接影响到中西方文论的发展特点,比如“中国传统的文论特点更多地表现为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猜测、感悟和体验, 因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f1c87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d.png)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国家,中国的古代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篇一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国家,中国的古代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人文性对社会大众的人文精神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得我国社会文明得以不断进步。
因此,古代文学的研究与其人文精神的理解对于许多文学学者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
所以,本文以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为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作用与其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提出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弘扬方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人文精神;关系;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的最为重要的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因此而被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已经成为了社会边缘化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虽重视教育工作,但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意识已经很低。
这就使得我国的教育者开始为社会大众的精神层面发展而担忧。
中国古代文学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修正了世代中国的思想与观念。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实现我国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内容。
所以,本文对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的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影响着世人精神层次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最早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清代小说,这些得以流传的文学作品当中,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是其社会的缩影。
也正是这些作品,使正确的人文精神得以传递,给予现代人正能量,引导其学习更好的人文精神。
另外,这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者,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或者教育家,对于世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启蒙与引导的重要作用,使我国正确的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背景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背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3ea92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e.png)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取代表作进行分析,以探究历史与时代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红楼梦》:揭示封建社会的风云变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显赫与腐朽。
通过对贾府内外各种世态人情的描写,这部伟大的古代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与病态。
贾府的衰落与贾宝玉的离世都预示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结束,以及新文化的崛起。
《红楼梦》作品中展现了清代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文杰出的故事发展描写,这也反映了历史与时代背景对文艺作品的影响。
二、《诗经》:古代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早期到春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艺术,表达了古代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社会风尚的感受。
《诗经》的诗歌大多以婚姻、生活、战争等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
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人民对时代的思考和态度。
三、《水浒传》:平民英雄反抗封建统治的史诗《水浒传》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以宋朝末年豪杰起义为背景,通过对108位反抗封建统治的平民英雄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无法容纳英雄的内在矛盾。
《水浒传》作品尖锐地揭示了当时封建统治的贪腐与黑暗,反映了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作品中英雄的抗争奋斗精神及构筑的英雄形象,既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是对时代风气的反映。
四、《红岩》:描绘解放战争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红岩》这部小说集中展现了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小说以无产阶级革命派为主要人物形象,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表达了人民为了自由和尊严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面貌。
小说全景式地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人民情感和历史背景,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古代文学论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论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8c113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9.png)
古代文学论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论文范文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传承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前言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
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
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
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82322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7.png)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
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
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
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
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
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
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
《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
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
文学气象与历史时代背景(古代历史文化漫谈结课论文)
![文学气象与历史时代背景(古代历史文化漫谈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568ddb6137ee06eff91872.png)
文学气象与历史时代背景3016207082 尹钰涵摘要:关键词:一、魏晋与盛唐的“气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气常令后世人向往。
文学成就上有千古流芳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此外还有竹林七贤的美谈: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淡然出世,同时又有不羁的骨气。
魏晋时期的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
即人常道的“魏晋风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深远。
以诗歌为代表的古代文学,到了唐朝,到达了一个“黄金时代”。
无论是作品数量浩如烟海,作品造诣更上一层楼,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
雄壮浑厚是盛唐文学作品的风貌特征。
这个时代,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的王勃;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的诗仙李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的诗圣杜甫;同时,这个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在清丽自然的山水描写中,蕴含着明朗秀丽、玲珑透彻的开阔之美,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王维,和“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的常建……这些看似风貌不同,实则大气风度和胸襟趋于一致的现象,被后人赞为“盛唐气象”。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次将“盛唐”与“气象”一词连在一起提出。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8f13b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a.png)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导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探讨其在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第一章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1.1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录历史、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宋元明等时期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1.2 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唐代的文学繁荣与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密不可分;宋代的文学追求与宋朝的士人文化和科举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了解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
第二章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2.1 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诗经》、《离骚》等。
诗歌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2.2 散文散文在古代文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庄子》、《韩非子》等。
散文以其自由的形式和多样的内容,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哲学思考和社会观察。
2.3 戏曲古代戏曲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剧情,成为古代人民娱乐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与价值3.1 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古代文学注重审美追求,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描绘。
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写,古代文学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思考和感悟。
3.2 古代文学的道德教化古代文学在传承和弘扬传统道德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忠孝、仁义、礼法等价值观的表达,古代文学对社会道德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承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古代历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历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c389c43169a4517623a389.png)
古代历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开皇乐议”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制定雅乐,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郑译、苏夔、万宝常、何妥等都为如何恢复雅乐争论着。
他们都是“开皇乐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立场,把原本是一场纯粹的音乐争论变为了政治斗争,渐行渐远,而参与这场争论的人最后大多以悲剧离场。
其中在开皇二年到九年的过程中,郑译、苏夔、牛弘、万宝常、何妥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
郑译提出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八十四调”宫调体系的方案,并且详细介绍了龟兹音乐家苏抵婆的“五旦七调”理论,还写了二十多篇文章说明其要旨,期望得到朝廷的采纳。
①虽然郑译音乐理论功底可谓当时翘楚,知名度甚高,但是隋文帝并没有采纳郑译的观点,郑译的理论显然没有说到执政者的心里去,在参加乐议的人中有很多支持郑译的观点,他们形成一个流派,互相支持,当朝重臣苏威之子苏夔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流派中也有很多分歧,整日争论不休,苏夔就恰恰在调式音阶的使用上与郑译的观点相左,苏夔主张的是五声六律一十二管旋相为宫的“六十一四调”理论。
郑译和苏夔相同的观点是:开皇十年的时候,他们都提出了将“以林钟为首”改为“以黄钟为调首”,亦即变微音为宫。
郑、苏二人建议把清乐音阶的第四级音(即宫音上方纯四度)改成增四度,说明他们为强求雅乐音阶增四度的第四级音,不惜改变清乐的音阶。
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他们二人对音乐不够精通的缺陷。
苏夔主张五音,其才识又下郑译一等。
②何妥是一个阴谋家,却深得隋文帝的赏识,他亦反对郑译的理论观点。
开皇十二年的时候,何妥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他反对“旋相为宫”,提出取郑译的“黄钟一宫”和采纳“清商三调”。
隋文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皇帝,而何妥又是一个善于阿诀奉承的人,他抓住隋文帝喜好“符瑞”(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的思想,对隋文帝说:“黄钟者,以象人君之德也。
”(黄钟之音,象征着皇帝的德行啊。
)而使得隋文帝龙颜大悦,放心将修订礼乐之事交给何妥。
中国古代文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中国古代文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0daa135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0.png)
中国古代文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经过先秦两汉的长期酝酿,魏晋南北朝的蓬勃式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了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高峰期——唐,此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成熟期。
通过魏晋南北朝这一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学理论家反思总结两汉成就,既主张内容形式上的新变,又强调传统和文学的理性内容,既主张文学自身的独立性和规律探索,又强调文学的理性内容和社会作用,以理性态度构架起时代的独特成就,这些特点在唐代文论的发展中都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唐自建立起就显示出它的大国气象,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华,这种社会背景给文学理论自身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在文化精神领域,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家从分化走向互相的理解和融合,更是为文学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的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南北文学的融合,这也是统一国家的要求。
除了北朝接近正统的儒家文学之外,魏晋南北朝注重审美特征的对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摸索和发展,也为唐代文论家们所接受。
魏征对南北朝文学的各自特征作了比较后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构想,即“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主张两者长处的互相融合。
进入盛唐时期后,呈现出南北融合的一体化迹象,从此,“便于时用”与“宜于咏歌”便能相容了。
第二、儒释道三家文学美学思想的融合,互相吸收,为以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唐一代,是三教合一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和谐相处,文人才子们对三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沟通融合,为文学理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诗学理论中著名的意境说的出现和深入探讨,即是这一特点的体现,它把历代出现的“言志”、“缘情”“立象”等诗文观念以“真于性情”和“存于一心之间”有效地统一起来并融会贯通,成为中国诗歌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观念。
第三、社会价值与自身规律探讨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历史背景论文
摘要: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第一位工作,应该是古代文学思想的尽可能复原。
复原古代文学思想的面貌,才有可能进一步对它做出评价……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这两部分来说,历史还原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原文的正确解读,原文的解读当然有一个训诂的问题,但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又不仅仅涉及文字训诂……一种批评与一种理论的出现,有它的具体的环境。
1.综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的研究情况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出现了关于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讨论,这场讨论持续到1985年为最热,学术界将这一年喻为“方法年”。
这场大讨论主要是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各种新学说、新理论、新方法都介入到古代文论的研究中去。
应该说上世纪80年代古代文论研究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不仅仅是对古代文论多方位的探索,也是对古代文论传统研究方法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反省。
正当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文艺理论,企图将之置用于古代文论研究时,新的焦虑产生了。
学者们发现西方话语充斥着整个文论界,曹顺庆先生将这一现象称为“失语症”,他认为学术界最迫切的任务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即“要接上传统文化的血脉,从传统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发掘、复苏、启动传统文论话语系统,并立足于当代,在中西文论的对话中使其凸现与复苏,在广取博收中重建。
”[1]罗宗强先生强调研究古代文论应抱有一颗平
常心,强调“把古代文论的研究看作整个文化遗产研究继承的一部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让其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融入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去”,[2]提倡的历史还原。
2.反思古代文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1西方科学主义方法置用于古代文论研究的实践存有偏差
西方科学主义方法论有两大特点:一是它以主体和客体在理论上的分立为特征,将研究的事物视为“对象”;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本质。
李春青先生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明确指出古代文论是一门以“现代西方文学观念为基础,以概念、逻辑为基本运思工具的现代学科”,这一学科所面对的是“一种直接指涉着道德、政教、人生理想、玄妙之思以及活泼泼的感受和体感。
”[3]
李春青先生的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他认为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是西方科学主义方法,而它所研究的对象则是传统的诗文评。
中国传统的诗文评多是古人从经验和体验出发的一种言说,这种言说方式不存在主客二元对立,多是古人置身于具体情境之中,在活生生的生命运律中体悟出的感与思。
近代古代文论引用西方科学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的诗文评,一方面这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一次革新,为中国学术研究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推动了中国学术现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将西方思维与方法不假思索地、甚至是泛滥地用于古代诗文评的研究上就存在着“方法与对象的错位”。
这样,中国古人那种活生生的体验与情思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材料,古代诗文评中蕴
含的丰富意义也被毫不留情地抹煞掉了。
2.2“古为今用”的功利目的体现了人们的焦虑心态
从“失语症”到“现代转化”,学术界的研究目的是很明确的,即改变学术界西方话语的统治地位,让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话语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有足够的份额。
本文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分清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是分属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话语系统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古代文论,就应该正视古代文论在学术上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古代文论绝不是其它文论或其它话语的附属。
我们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应该还原到古代文论的历史语境,去探索古人的性格与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得出我们民族精神的真正含义。
想建立自己的话语,学术界一些人显现出了急于求成的迫切心态。
李壮鹰先生曾指出学术界有误读原典的现象,他强调古代文论研究与“研究所应凭借的基础建设有直接的关系。
”这个基础建设即“求真”、“求实”。
他认为古代文论研究“以弄懂原典为原则,而不是以破坏原典,把它雕凿成一种新的东西为目的。
”[4]
李壮鹰先生还指出:“我们的人文研究,长期以来鲜有自主的地位,它总是沦为一种手段和工具,从属现实的功力和政治需要,”故而,“研究对象的确立总要从现实要求出发,理论的研究要从实践需要出发,对旧的问题的检讨要从新的建设出发,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的指导思想要从政治观点和主流意识出发。
”[5]
综观以上学者的讨论与思考,本文认为,古代文论的研究固然需要一个大的目标方向为指导,这个目标是学者的一个美好心愿,但是
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对古代文论本身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确立是不能忽视和跳过的。
我们的研究实践就是“求真”、“求是”。
“求真”即还原古代文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真面目,“求是”即通过研究和阐释,探索古代文论的发展规律。
所以,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我们还是要严谨学风,认真在历史还原方面下功夫。
3.还原方法论的意义
反思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古代文论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平静心态,重新构建还原方法论在研究古代文论方面的意义。
3.1回归到历史环境,结合历史背景和文人心态去还原
今天古代文论的研究要想还原到古代文论的真实思想,需要结合古代文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态。
中国的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要把古代文论置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去考察才会得出更切近于古人的结论。
上世纪80年代末,罗宗强先生集中阐发了还原方法论,他坚持把求真求实、“历史还原”当成古代文论研究的首要目的。
什么是“历史还原”,“历史还原”的主要工作是哪些,他在张毅先生《宋代文学思想史》的《序》中有这样的论述:
“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第一位工作,应该是古代文学思想的尽可能复原。
复原古代文学思想的面貌,才有可能进一步对它做出评价……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这两部分来说,历史还原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原文的正确解读,原文的解读当然有一个训诂的问题,但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又不仅仅涉及文字训诂……一种批评与一种理论的出现,有它的具体的环境。
在当时,有
的问题不言而喻,时人都能理解,作者在文字里便省略了。
我们今天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便无法对之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
这就涉及到考察历史环境的问题。
有时为了一句话,可能要求清理一大段历史。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