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https://img.taocdn.com/s3/m/11d83bc58bd63186bcebbc18.png)
THJ-70 0.647 CTHA-120 1.082 型号
线材自重 额定张力T(kg) 最短吊弦长度 跨距(m) (mm) M(Kg/m) 1500 1500 500 60
运营速度(km/h) 波动传播 反射系数 适应的行 极限速度 速度 γ 车速度 多普勒因数α Va(km/h) CF(km/h) VA(km/h) 160 420 0.44 164.86 可行 0.448109994
TJ-95 0.883 CTHA-120 1.082 型号
线材自重 额定张力T(kg) 最短吊弦长度 跨距(m) (mm) M(Kg/m) 1000 1500 500 60
运营速度(km/h) 波动传播 反射系数 适应的行 极限速度 速度 γ 车速度 多普勒因数α Va(km/h) CF(km/h) VA(km/h) 160 420 0.39 185.54 可行 0.448109994
THJ-50 0.446 CTHA-120 1.082
加强因数Υ 0.981058215
计算结构高度(m) 1.057552083
加强因数Υ 1.059152193
计算结构高度(m) 1.1045
加强因数Υ 0.86367892
计算结构高度(m) 1.30055
加强因数Υ 0.973141086
计算结构高度(m) 1.0337
THJ-70 0.647 CTHA-120 1.082 型号
线材自重 额定张力T(kg) 最短吊弦长度 跨距(m) (mm) M(Kg/m) 1000 1500 500 60
运营速度(km/h) 波动传播 反射系数 适应的行 极限速度 速度 γ 车速度 多普勒因数α Va(km/h) CF(km/h) VA(km/h) 160 420 0.34 204.95 可行20 3.482 2*Ris120 2.67 型号
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
![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981737500029bd64793e2cb2.png)
题目: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专业:铁道电气化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陈艳学习中心:学习中心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年月日摘要院系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铁道电气化年级201 学号1 姓名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指导教师题目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指导教师评语是否同意答辩过程分(满分20)指导教师(签章)评阅人评语评阅人(签章)成绩答辩组组长(签章)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年月日毕业设计任务书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开题日期:年月日完成日期:年月日题目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题目类型:工程设计技术专题研究理论研究软硬件产品开发一、设计任务及要求二、应完成的硬件或软件实验三、应交出的设计文件及实物(包括设计论文、程序清单或磁盘、实验装置或产品等)摘要四、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资料五、要求学生搜集的技术资料(指出搜集资料的技术领域)六、设计进度安排第一部分(周)第二部分(周)第三部分(周)评阅或答辩(周)指导教师:年月日学院审查意见:审批人:年月日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诚信承诺一、本设计是本人独立完成;二、本设计没有任何抄袭行为;三、若有不实,一经查出,请答辩委员会取消本人答辩(评阅)资格.承诺人(钢笔填写):年月日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摘要了解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种类、名称及使用方法.能够对某段接触网施工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并进行相关论述.接触网施工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有:经纬仪、全站仪、钢卷尺、皮尺、丁字尺、线坠等。
基本的几何参数包含:侧面限界、跨距、拉出值、支柱斜率、导高、超高等等.测量支柱侧面限界,为了确定支柱的横向位置,实际上是在跨距已确定的情况下,确定支柱的绝对坐标以及有关腕臂的计算。
测量跨距,确定支柱的纵向位置。
接触网施工中的计算包含:腕臂计算、软横跨计算、拉出值计算、负载计算等等。
关键词:接触网;测量工具;几何参数;腕臂计算;软横跨计算目录摘要 (VI)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38c40326fff705cc170ae9.png)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1刚性接触网1.1锚段及跨距每个锚段一般不超过250米。
1.2锚段关节(1)关节中间处两接触线等高。
(2)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可以比工作支高出0~8mm(0~4m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10mm。
(3)受电弓在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和拉弧现象。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00mm(75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15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长度为15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50mm(130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mm(26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150mm。
绝缘貌端关节示意图1.3线岔(1)在受电弓可能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围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2)在受电弓始触点后至岔尖方向,渡线接触线应比正线接触线高出0~10mm(0~4)。
(3)在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4)单开道岔悬挂点的拉出值距正线汇流排中心线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平行段距离为2000mm。
(5)交叉渡线道岔处的线岔,在交叉渡线处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心线均距交叉点100mm,允许误差±20mm。
(6)侧线端部向上弯70mm左右。
(7)线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连接牢固。
道岔分类刚性悬挂线岔示意图1.4刚柔过度(1)两根柔性接触网等高并列运行进入刚柔过渡元件约500mm后,在过渡原件外面的导线逐渐抬高脱离接触,其最终的抬高量不应小于35mm。
(2)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应比柔性悬挂高20~50mm。
(3)柔性悬挂升高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得小于75mm。
(4)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
(5)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接触网各种线材参数一览表(精)
![接触网各种线材参数一览表(精)](https://img.taocdn.com/s3/m/457468ff3186bceb19e8bbde.png)
接触网各种线材参数一览表一、接触线(1)纯铜接触线(2)银铜合金接触线(3)镁铜合金接触线二、承力索(1)镁铜合金绞线(2)硬铜绞线简介:承力索,馈线,地线(避雷线)三、供电线接触网用线材,馈线四、铜镁合金软绞线一、铜包钢绞线(来自论文)二、三、四、1、铜合金类别铜银合金A铜镁合金(0.2%Mg) L铜镁合金(0.5%Mg) L铜锡合金 S2、产品品质类别横向晶粒尺寸MM 含氧量%一类品质 A ≤0.03 ≤0.00 20二类品质 B ≤0.03 ≮0.0020-≤0.0040三类品质 C ≮0.03 ≤0.0020示例:120MM2铜银合金接触线一类品质为CTHA120A。
3、载流量推荐值12、密度:相差不大3、杨氏模量:均为120GPa.九、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绞线(尚未正式公布)1、型号及名称JTXX XX铜绞线JTLXX XX铜镁合金绞线(0.2%镁)JTMXX XX铜镁合金绞线(0.5%镁)示例:标称截面为120MM2、单线19根、单线直径为2.8MM的铜绞线(同心层绕)表示为JT120-19/2.8 TB/TXXXX-200X。
2锡铜接触线(住友公司提供2 主要技术性能和规格图1 接触线截面形状及尺寸示意图2.1 规格及要求:2.1.1 硬拉双沟圆形铜锡合金线,标称截面为120 mm2。
2.1.2除附图中已给出的尺寸外, 其余详细尺寸均由投标厂家提供:材料应采用(锡含量:0.25~0.35%)铜锡合金制成,并满足表1的电气和机械性能。
2.2 电气和机械性能(见表1)表1。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75b1cb086f1aff00bfd51e73.png)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 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① 2t t tp min max += ② 5-2t t t min max o +=弹 ③ 10-2t t t min max o +=简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t o 弹、t o 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t max —设计最高温度℃;t min —设计最低度℃;2. 当量跨距计算公式∑∑===n i In i I LLLD 113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3323113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211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之和;3. 定位肩架高度B 的计算公式2)101 +(hd h Ie H B ++≈ 式中 B —肩架高度(mm );H —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e —支持器有效高度(mm );I —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d —定位点处轨距(mm );h —定位点外轨超高(mm );4. 接触线拉出值a 地的计算公式h dH a a -=地 式中 a 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
a 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 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 —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h —外轨超高(mm );d —轨距(mm );5. 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m ax a ∆的计算公式2max 2max E I I a z z --=∆式中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Z L —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max E —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由上式可知 E=0时 Δa=06. 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 =15℃)max 2115a a a ∆±= 式中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a—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
接触网计算
![接触网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33c4934f312b3169a451a426.png)
中定位环 定位管长 位置1 度1 定位坡度
当拉出值为 直线反定位 值,根据拉 出值不同, 输入-0.2或 -0.3。其余 均为正值。
锚柱 非支 近开 口
2.67 2.716 2.673 2.745 2.786 2.796 2.957 2.844
0.028 0.033 0.043 0.071 0.094 0.107 0.103 0.101
0.029 0.012 0.019 0.022 0.023 0.02 0.025 0.022
0.21 0.087 0.137 0.159 0.166 0.145 0.181 0.159
0.014 0.101 0.077 0.022 0.159 0.122 0.014 0.101 0.077 -0.01 -0.07 -0.06
1.63 2.735475556 1.63 2.944785 1.63 2.462211667 1.63 2.6547
锚柱 非支 远开 口
99 H60 非支 近开 口 锚柱
2.93 0.088 2.89 0.083 2.8 0.08 2.93 0.082 2.94 0.083
0.08 0.061
1.63 2.706941111 1.63 1.63 1.63 1.63 2.680303889 2.564035556 2.676524444 2.780073889
锚柱 非支 近开 口
0.116 0.231 0.166 0.181 0.181 0.21 0.108 0.159 0.174 0.166 0.108 0.239 0.224
0.088 0.177 0.127 0.138 0.138 0.16 0.083 0.122 0.133 0.127 0.083 0.182 0.171
接触网各种线材参数一览表
![接触网各种线材参数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59bc08c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0.png)
接触网各种线材参数一览表一、 接触线(1) 纯铜接触线铜接触线规格、尺寸及技术参数表 DIN43141型号 标称截面mm2 尺寸 电气性能 机 械 性 能参考单位质量Kg/Km 银含量% C D 电阻率20℃≤Ωmm 2/m 载流量A≥ 扭转(至破坏)圈数≥ 反复弯曲(至破坏) 伸长率≥%抗拉强度≥N/mm 2风速0.6m/s 风速1m/s弯曲半径mm次数≥ Ris 65 3.8 9.4 0.01786 310 340 5 30 6 2.5 360 580 0.040080 3.8 10.6 370 410 5 30 6 3.5 355 710 100 4 12 455 505 5 30 6 3.5 350 890 120 4 13.2 490 560 5 30 6 3.5 330 1070 150 4 14.8 540 590 5 30 6 3.5 310 1335注:(1)参考单位质量按密度8.96 g/cm3计算 (2)载流量条件:环境温度为40℃,最高工作温度80℃。
铜接触线规格、尺寸参数表 TB/T2810型号 标称截面计算截面尺寸及偏差mm 角度及偏差 参考单位质量kg/kmA±1% B±2% C±2% D +4% -2%E K RG H±1°mm2 mm2CT85 86 10.8 10.76 9.40 7.24 6.80 4.60 0.40 27° 51° 769 110 111 12.34 12.34 9.73 7.24 6.80 4.47 0.40 27° 51° 992 120 121 12.90 12.90 9.76 7.24 6.80 4.35 0.40 27° 51° 1082 150 151 14.40 14.10 9.71 7.24 6.80 4.00 0.40 27° 51° 1350注:参考单位质量按密度8.94g/cm3计算铜接触线技术参数 TB/T2810型号 标称截面mm2 电气性能 机 械 性 能 电阻率20℃≤Ωmm°/m 载流量A≥ 拉断力≥ KN 伸长率≥%扭转(至破坏)≥圈数反复弯曲至破坏 杨氏模量Mpa半径mm ≥次数CT 85 0.01768 440 31.82 2.7 3 25 8 124000 0.0400 110 530 39.95 3.0 3 25 8 120 560 41.75 3.0 3 25 8 150 590 51.79 3.3 3 30 8注:载流量条件:环境温度为35℃,最高允许工作温度95℃。
接触网常用数据及图表
![接触网常用数据及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5a831e2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1.png)
接触网常用数据及图表附件二、接触网常用数据及图表1、全补偿链形悬挂跨距表注:风口地带的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桥梁等处的最大跨距一般不大于50米。
2、侧面限界(1)碗臂支柱侧面限界表R(m)300~599 600~1000 1001~3000 ∞曲外Cx(m) 2.7 2.6 2.62.5曲内Cx(m) 3.1 2.8 2.7(2)桥支柱侧面限界表支柱位置曲线外侧曲线内侧曲线半径R250~1500 ﹥1500250~350 400~1500 2000~4000 (m)侧面限界Cx2.9 2.73.0 2.9 2.8(m)(3)道岔柱侧面限界(如图)Cx=2.5(m )(4)R=200m 线路无超高时,曲内外侧面限界Cx 均采用2.8m 。
(5)软横跨支柱侧面限界:一般采用3m ,基本站台应加大到5m 。
3、砼标号经验批配比表每m 3砼应用材料混凝土标号水泥(kg )砂(m 3)石(m 3) 110级 280 0.45 0.9 170级 3300.480.854、全补偿砼柱横卧板选用表:位置及型号支柱型号区段土壤安息角Φ 上下17°-22° 2-II 1-I 30°-32°2-I 33°-37° 1-I 路堤(+)38°以上17°-22° 2-I 30°-32°1-I33°-37° 38/8.2+2.6路堑(—)38°以上17°-22°2-I30°-32°路堤(+)33°-37°38°以上60/8.7+3.017°-22°1-I30°-32°1-I路堑(—)33°-37°38°以上17°-22°3-II1-I30°-32°2-II路堤(+)33°-37°1-II38°以上78/8.2+3.017°-22°2-II1-I30°-32°1-I路堑(—)33°-37°38°以上注:1.符号“1-I”前面的数字为横卧板安装数量,后一个数字为横卧板的型号。
接触网的检测及数据处理与分析
![接触网的检测及数据处理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984cc6ccbff121dc368324.png)
——每个电弧的持续时间
——测试期间的列车运行速度
——受电弓电流 评价受流质量,应计算燃弧率
NQΣtarc10% 0 ttotal
t a r c 持续大于1ms的电弧的持续时间
t t o t a l 测量电流超过30%额定电流的时间
二、检测的内容及评价
燃弧
EN50367要求的最大速度下的燃弧率
支持点之间的接触线纵断面
二、检测的内容及评价
影响接触网几何参数的因素
接触线高度
①张力补偿器误差过大 ②支持结构变形过大 ③结构部件与吊弦等产生松、断 、脱 ④施工预配偏差过大 ⑤施工安装偏差过大 ⑥接触线磨耗过大 ⑦附加负载过大 ⑧轨道垂直不平顺过大
接触线拉出值(接触线横向偏移) ①张力补偿器误差过大 ②支持结构变形过大 ③结构部件产生松、断、脱 ④施工预配偏差过大 ⑤施工安装偏差过大 ⑥轨道横向不平顺过大
接触线不能离开弓头的工作范围 接触线在滑板上的往复运动范围应尽可能大 接触线坡度变化满足弓网动态性能要求
二、检测的内容及评价
接触线空间几何位置参数
检测结果评价标准为设计值及其施工误差要求
郑西客专
接触线高度: 预弛度:
允许误差 接触线高度 支持点之间高度差 结构高度
接触线拉出值允许误差
5300 m 无
EN50206 受电弓特性与测试 EN50367 弓网动态相互作用技术规范 EN50318 弓网动态相互作用仿真确认
EN50317 弓网动态相互作用的测量要 求与确认
二、检测的内容及评价
弓网检测结果的评价
指导修理
与设计值进行比较
对连续测量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对不同参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对历次测量的检测结果变化进行分析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fc8c01910a6f524ccbf8521.png)
ΔB=16F/3L-ΔC
式中ΔB—横向承力索长度变化值(mm);
L—横向承力索在两支柱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mm);
F—横向承力索的弛度(mm);
ΔC—最短吊弦长度变化值(mm);
20.外轨超高h的计算公式
③to简=-10
2
式中tp—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
to弹、to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
tmax—设计最高温度℃;
tmin—设计最低温度℃;
bmin—b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L—补偿器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tmax—设计最高温度(℃);
tmin—设计最低温度(℃);
tx—检调时温度(℃);
a—线胀系数1/℃;
tx—检调时温度(℃);
tp—平均温度(℃);
10.半补偿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Hzx的确定
Hzx=H0+Δh±f+30
式中Hzx—在任意温度时,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mm);
H0—导线设计高度
H
a地=a-h
d
式中a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a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a—导线设计拉出值(mm);
Δamax—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a15—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a15与a的变化关系,主要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Δamax的变化量的大小,当Δamax变化量较大时,则a15相对a值的变化较大,当Δamax变化量较小时,则a15相对a值变化量较小。但Δamax的变化量又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Emax值的大小,当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偏移值较大时,则Δamax变化也较大,则a15≠a,反之偏移值较小时,则Δamax变化也较小,则a15≈a。所以确定平均温度时定位点拉出值a15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在极限温度时,拉出值不超过允许误差。除直线反定位以外,当温度高于或低于平均温度时,拉出值都将是增大。因此,调整a15时应满足下列关系为好: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35fed2b70029bd64783e2c44.png)
附件一、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平均温度t p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的计算t max+t min①t p=2t max+t min②t o弹= -52t max+t min③t o简= -102式中t p—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t o弹、t o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t max—设计最高温度℃;t min—设计最低温度℃;2.当量跨距计算公式n∑L I3LD= i=1n∑L I√ i=1式中L D—锚段当量跨距(m);n∑L I3=(L13+ L23+……+ L n3)—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i=1n∑L I=(L1+ L2+……+ L n)—锚段中各跨距之和;i=13.定位肩架高度B的计算公式B≈H+e+I(h/d+1/10)h/2式中B—肩架高度(mm);H—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e—支持器有效高度(mm);I—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d—定位点处轨距(mm);h—定位点外轨超高(mm);4.1 接触线拉出值a地的计算公式Ha地=a- hd式中 a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a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a—导线设计拉出值(mm);h—外轨超高(mm);d—轨距(mm);4.2 接触线拉出值a的计算公式a=m+c式中a—接触线拉出值(mm);m—定位点处接触线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mm);C—定位点处受电弓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mm),由C=h*H/L确定(h为外轨超高;H为接触线高度;L为轨距)。
5.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Δa max的计算公式Δa max=I z-√I2z-E2max式中Δa max—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I z—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E max—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由上式可知E=0时Δa=06.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15℃)a15=a±1/2Δa max式中 a—导线设计拉出值(mm);Δa max—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a15—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
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
![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fab0f94d915f804d2b16c1dd.png)
题目: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与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专业:铁道电气化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陈艳学习中心:学习中心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年月日院系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铁道电气化年级201 学号1 姓名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指导教师题目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与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指导教师评语是否同意答辩过程分(满分20)指导教师(签章)评阅人评语评阅人(签章)成绩答辩组组长(签章)年月日毕业设计任务书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开题日期:年月日完成日期:年月日题目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与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题目类型:工程设计技术专题研究理论研究软硬件产品开发一、设计任务与要求二、应完成的硬件或软件实验三、应交出的设计文件与实物(包括设计论文、程序清单或磁盘、实验装置或产品等)四、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资料五、要求学生搜集的技术资料(指出搜集资料的技术领域)六、设计进度安排第一部分(周)第二部分(周)第三部分(周)评阅或答辩(周)指导教师:年月日学院审查意见:审批人:年月日诚信承诺一、本设计是本人独立完成;二、本设计没有任何抄袭行为;三、若有不实,一经查出,请答辩委员会取消本人答辩(评阅)资格。
承诺人(钢笔填写):年月日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与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摘要了解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种类、名称与使用方法。
能够对某段接触网施工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并进行相关论述。
接触网施工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有:经纬仪、全站仪、钢卷尺、皮尺、丁字尺、线坠等。
基本的几何参数包含:侧面限界、跨距、拉出值、支柱斜率、导高、超高等等。
测量支柱侧面限界,为了确定支柱的横向位置,实际上是在跨距已确定的情况下,确定支柱的绝对坐标以与有关腕臂的计算。
测量跨距,确定支柱的纵向位置。
接触网施工中的计算包含:腕臂计算、软横跨计算、拉出值计算、负载计算等等。
关键词:接触网;测量工具;几何参数;腕臂计算;软横跨计算目录摘要 (VI)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b040606294dd88d0d26bea.png)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 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① 2t t tp min max += ② 5-2t t t min max o +=弹 ③ 10-2t t t min max o +=简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t o 弹、t o 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t max —设计最高温度℃;t min —设计最低度℃;2. 当量跨距计算公式∑∑===n i In i I LLLD 113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3323113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211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之和;3. 定位肩架高度B 的计算公式2)101 +(hd h Ie H B ++≈ 式中 B —肩架高度(mm );H —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e —支持器有效高度(mm );I —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d —定位点处轨距(mm );h —定位点外轨超高(mm );4. 接触线拉出值a 地的计算公式h dH a a -=地 式中 a 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
a 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 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 —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h —外轨超高(mm );d —轨距(mm );5. 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m ax a ∆的计算公式2max 2max E I I a z z --=∆式中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Z L —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max E —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由上式可知 E=0时 Δa=06. 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 =15℃)max 2115a a a ∆±= 式中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15a —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 )。
高铁接触网计算方法、控制要点及现场资料收集整理
![高铁接触网计算方法、控制要点及现场资料收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93b0a065ce050877321304.png)
二、控制要点
⑤吊弦数据测量要注意在关节中需考虑双腕臂底座对 跨距的影响,测量中需记录好超高来复核设计与现场是否 相符,坠砣配重也应现场记录。测量中发现数据不符合要 求的应标注并整改后再测量。
(3)计算注意事项 ①计算腕臂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数据输入的习惯, 有的数据错误能影响整个锚段的腕臂,比如锚段起点里程, 因为里程关系着曲线要素,里程输入时还应检查长短链, 计算软件没有考虑到长短链,我们在输入时应该考虑。 ②吊弦计算时要考虑到坠砣配重带来的影响,1Kg的差 异计算出的吊弦长度相差接近一个毫米,所以前期坠砣安 装时应严格配重,可为后续吊弦测量计算工作带来方便。
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宁安铁路项目部
二、控制要点
支柱上底座距支柱底部的距离记为D,超高记为E,我们只 需测量记录两个数据就可计算出上底座距低轨面的距离。
上底座距低轨面距离=支柱上底座距支柱底部距离-(测 量点距支柱底部距离-红线高度)+轨面距轨道板的距离+超高 上底座距低轨面距离 =D-(A-B)+C+E 注意:测量仪测量红 线的时候,是以靠近 支柱侧,也就是镜头 侧的钢轨面为基础的, 所以区内因把超高E 当做零。
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宁安铁路项目部
二、控制要点
3. 测量、计算
(1)测量前准备 测量前应准备好记录表格,表格内容应考虑到记录方 便,支柱号要与现场符合,建议以锚段建立表格,尤其是 吊弦测量数据。记录表格可在测量前按区间做好,必要时 还可装订成册,便于查询和保管。
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宁安铁路项目部
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宁安铁路项目部
二、控制要点
③计算结果的检查,核对安装图、平面图,检查定位 形式、材料、尺寸等是否与安装图相符,检查曲线要素, 超高、曲线半径等是否正确。 ④制作标签、复核表格。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13225490f18583d049645993.png)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1、技术标准160km/h及以下区段: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1、技术标准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1、技术标准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
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导高h a;2、测出B点的导高h b;3、测出或计算出A、B之间的距离H;4、计算出A、B两点之间的导线坡度P ab=(h b -h a)/H×1000‰;5、将P ab记入定位点B的导线坡度P b,即P ab=P b。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aaa67ebe009581b6bd9ebeb.png)
↙软件安装与卸载↙支柱装配计算说明↙吊弦安装计算说明↙软横跨预配计算说明↙附录第一章软件的安装与卸载1.1 该软件由一张程序光盘(或四张软盘)和一个与之配套的加密狗组成。
1.2 加密狗串接在打印机出口端子上。
1.3 软件安装:打开计算机进入WINDOWS95/98/NT桌面,将光盘安装盘或软盘第一张盘放入驱动器,直接选定该软件所在的驱动器打开,然后双击SETUP文件,按照对话框提示即可完成安装。
1。
4 卸载时,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找到“接触网计算软件”,将其删除即可。
第二章支柱装配计算说明2.1 开始,执行“接触网计算软件”程序,进入软件计算一级主菜单,选定“支柱装配计算”栏,依次可完成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库数据及字符输入、计算、显示及打印输出。
2.2 字段说明1)支柱中下孔距------------支柱地线孔至腕臂底座两孔中心的距离2)支柱中上孔距------------支柱拉杆或压管底座孔至腕臂底座两孔中心的距离3)导线高度----------------导线距两面轨连线中心点的距离4)结构高度----------------悬挂点处承力索距离导线的垂直高度5)正线承力索张力----------正线承力索的补偿张力6)正线悬挂自重------------正线承力索与导线单位重量之和7)侧线承力索张力----------侧线承力索的补偿张力8)侧线悬挂自重------------侧线承力索与导线单位重量之和9)轨距--------------------两内轨间的垂直距离10)套管绞环上部长----------套管绞环在腕臂上方的有效长11)套管绞环下部长----------套管绞环在腕臂下方的有效长12)臂上定位环长------------定位环垂直腕臂方向的有效长13)钩头鞍子有效长----------钩头鞍子的实际有效长14)定位管卡子长------------从定位管中心算起到固定螺栓的有效长15)套管双耳长--------------从腕臂中心到固定螺栓的有效长16)锚支卡子长--------------从定位管中心到承力索固定点的距离17)悬吊滑轮长--------------悬吊滑轮的有效长18)反定位管抬头------------定位管端头相对水平的抬头值2.2.2 零件库2装配类型1)装配类型----------------支柱的装配形式代号详见代号说明2)上底座长----------------上底座水平有效长3)上底座通长--------------上底座长与悬式绝缘子和其相关连接件长之和4)下底座竖直长------------腕臂底座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长5)下底座水平长------------腕臂底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长6)腕臂扣料----------------腕臂与棒式绝缘子连接处至棒式绝缘子单耳处的长度7)定位器长----------------定位器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8)定位器开口--------------定位点至定位管中心的垂直高度9)软定位器开口------------导线至软定位器在腕臂上定位环的垂直距离10)承力索下降--------------承力索高度相对于正常结构时高度所下降的高度11)非支偏移----------------非工作支相对工作支的水平偏移12)非支承力索抬高----------非工作支承力索相对于工作支承力索垂直高度13)非支导线抬高------------非工作支导线相对于工作支导线垂直高度14)非支定位器长------------非工作支定位器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15)支柱斜率----------------支柱受力后产生的每米挠度16)辅定位器开口------------另一支导线到定位管的垂直距离17)辅软定位器开口----------另一支导线到腕臂上定位环的垂直距离2.2.3 装配类型说明1)ZZZ:直线直链形正定位中间柱2)ZFZ:直线直链形反定位中间柱3)ZZ :直线半斜链形正定位中间柱4)ZF :直线半斜链形反定位中间柱5)R900—4000QW: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中间柱6)R300—900 QW: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中间柱7)R1200—4000QN: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中间柱8)R900—1200QN: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中间柱9)R300—900QN: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内中间柱10)R900—1200SY: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双压管中间柱11)R300-900SY: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内双压管中间柱12)ZZF1:直线非绝缘转换柱13)ZZF2:直线非绝缘转换柱14)ZR900—4000QWF1: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15)ZR900—4000QWF2: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16)ZR300—900QWF1: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17)ZR300—900QWF2: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18)ZR1200—4000QNF1: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19)ZR1200—4000QNF2: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0)ZR900—1000QNF1: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1)ZR900—1000QNF2: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2)ZR300—800QNF1: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3)ZR300—800QNF2: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24)ZZJ1:直线绝缘转换柱25)ZZJ2:直线绝缘转换柱26)ZZJ3:直线绝缘中心柱27)ZR900—4000QWJ1: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28)ZR900—4000QWJ2: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29)ZR900—4000QWJ3: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中心柱30)ZR300—900QWJ1: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31)ZR300—900QWJ2: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32)ZR300—900QWJ3: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中心柱33)ZR1200—4000QNJ1: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4)ZR1200—4000QNJ2: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5)ZR1200—4000QNJ3: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中心柱36)ZR900—1000QNJ1: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7)ZR900—1000QNJ2: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8)ZR300—800QNJ1: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39)ZR300—800QNJ2: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40)ZR300—800QNJ3: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中心柱41)YXDCZ:压型道岔柱42)LXDCZ:拉型道岔柱43)LYXDCZ:拉压型道岔柱44)R900-1000QNY: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中间柱。
接触网常见参数测量课件
![接触网常见参数测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9a16a526fff705cd170a29.png)
一、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
1、DJJ-8型激光测量仪介绍
2、注意事项
(1)使用前确认主机与道尺编号一致; (2)本仪器测量架主体为金属材料,采用 喷塑工艺,具有较高的绝缘性,使用中为 安全起见,切勿将其侧翻同时置于两条钢 轨上; (3)为保证轨距测量精度,轨距测量触头 采用金属材料,切勿将仪器放置于需要绝 缘的钢轨接头处; (4)请勿将激光束对向人或动物的眼睛。
2、测量负弛度是否满足要求
(1)负弛度大小与列车 运行速度成正比; (2)一般对相邻定位点 负弛度为50-70mm,对 相邻吊弦点为10-20mm;
1、HT20A特斯拉计(高斯计)介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⑩
⑨
1、传感器插座:用于连接传感器和仪器。 2、LCD:液晶显示。 3、传感器:用于接收磁感信号并传输至仪器。 4、校准旋钮:用于调节传感器的供电电流。 5、调零旋钮:将传感器置于零磁场内,如有数值显示则调节调零电位器使显示 为零。 6、电源开关:按下则导通。 7、外接9V电源插孔:将外接点连接后则使用AC220V工作。 8、量程转换开关:将开关按下则由20MT切换到200MT的量程。 9、校准与测量转换开关:将开关按下则由测量数据显示切换到显示传感器供电 电流的数值。 10、电池盒:用于放置9V叠层电池。
谢谢大家!
4、注意事项
1、磁铁磁性比较强,检查、测量地感应器时要注意安全,尽量使手表、磁卡、 呼机、手机等远离磁铁。 2、特斯拉计在校准状态时,如不能调至传感器的校准值,则恒流源系统出现故 障,应首先检查电源工作电压是否正常,再进一步检查连接线及元器件。 3、当特斯拉计在测量状态时,如果调解状态不起作用,则调零系统出现故障, 可检查供电电源是否正常。运算放大电路是否损坏,显示表是否正常。 4、当特斯拉计在测量状态时,测量磁性体无读数,则应首先检查供电电源是否 正常,其次是检查传感器是否损坏,接线是否断裂。 5、传感器不可受力、不可撞击、不可挤压,以免损害。 6、特斯拉计测试仪应避免在不符合使用环境条件下使用。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b040606294dd88d0d26bea.png)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1. 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① 2t t tp min max += ② 5-2t t t min max o +=弹 ③ 10-2t t t min max o +=简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t o 弹、t o 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t max —设计最高温度℃;t min —设计最低度℃;2. 当量跨距计算公式∑∑===n i In i I LLLD 113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3323113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211n n i I L L L L+++=∑=—锚段中各跨距之和;3. 定位肩架高度B 的计算公式2)101 +(hd h Ie H B ++≈ 式中 B —肩架高度(mm );H —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e —支持器有效高度(mm );I —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d —定位点处轨距(mm );h —定位点外轨超高(mm );4. 接触线拉出值a 地的计算公式h dH a a -=地 式中 a 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
a 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 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 —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h —外轨超高(mm );d —轨距(mm );5. 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m ax a ∆的计算公式2max 2max E I I a z z --=∆式中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Z L —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max E —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由上式可知 E=0时 Δa=06. 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 =15℃)max 2115a a a ∆±= 式中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15a —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
1、技术标准
160km/h及以下区段:
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
1、技术标准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
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
1、技术标准
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
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
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
导高h a;2、测出B点的导高h b;3、测出或计算出A、B之间的距离H;4、计算出A、B两点之间的导线坡度P ab=(h b -h a)/H×1000‰;5、将P ab记入定位点B的导线坡度P b,即P ab=P b。
3、导线坡变率计算方法
导线AB与导线BC之间的坡变率V abc=P b-P C的绝对值,记入V b,即V b=V abc。
四、定位器(定位管)坡度的测量与计算
1、技术标准
标准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5。
16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5;160km/h~200km/h区段1/10~1/5。
20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限界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3;160km/h以上区段与安全运行值相同。
对于限位、弓形等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及设计的要求。
反定位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
反定位器主管两侧拉线的长度张力应相等,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
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
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
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2、测量与计算方法
(1)、在定位器靠定位线夹侧取低点A,测出其导高h a;2、校准此时检测仪对应的位置a,3、在检测仪找到距a点200mm 的点b,4、从检测仪上的点b校准定位器上的点B,并测出B点的导高h b;5、计算出定位器坡度P=(h b-h a)/200;
(2)、在定位管靠碗臂侧取低点A,测出其导高h a;
(3)、校准此时检测仪对应的位置a,在检测仪找到距a点200mm的点b,
(4)、从检测仪上的点b校准定位器上的点B,并测出B点的导高h b;
(5)、计算出定位管坡度P=(h b-h a)/200×1000‰;
五、支柱侧面限界
1、技术标准
支柱的侧面限界是指轨面连线中心处,即线路中心至支柱内缘的水平距离。
⑴支柱的侧面限界应符合规定,允许误差+100mm、-60mm,但最小不得小于《技规》规定的限值。
⑵每组软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3°;每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2°。
⑶支柱应尽量设在侧沟限界以外,若客观条件限制必须设
在侧沟中,则应留有排水通道,支柱根部应用砂浆砌石加固。
支柱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100mm。
2、测量方法
使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侧面限界的测量:1、将检测仪卧放于线路中心处,使红外线发射口对准支柱;2、调整检测仪水平调节杆使检测仪处于水平状态;3、测出此处与支柱间的距离即为侧面限界值。
六、支柱定位点处两导线(承力索)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的测量
1、技术标准
(一)、电分段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5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⑴垂直距离
标准值:等高(设计值)。
安全值:20mm(设计值+50mm)。
限界值:20mm(设计值+50mm)。
注: 扩号外为接触线的值, 扩号内为承力索的值。
⑵水平距离:同转换柱。
⑶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二)、机械分段锚段关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
(2)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50-250mm。
限界值:50-300mm。
(3)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垂直距离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4)中心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为设计值,误差不超过30mm;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误差不大于20mm。
2、测量方法
(1)、使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水平距离测量:先将检测仪校准导线A,并读取校准点至检测量仪中心的距离a;再将检测仪校准导线B,读取校准点至检测仪中心的距离b;如A、B同侧,则两线水平距离为a-b的绝对值,A、B不同侧,则两线水平间距为a+b。
(2)、使用DJJ 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垂直距离测量:分别测出两支导线的导高,两导线的高差即为垂直距离(注意可忽略外轨超高造成的误差)。
七、接触线平顺性及弓网受流性能指标 1、接触线平顺性指标
160km/h 等级线路 200km/h 等级线路
序号 项目 1类 2类 3类 1类 2类 3类 1 硬点(g ) 30 40 50 40 50 60 2
一跨内接触线高差(mm)
-
150
200
-
-
150
2、弓网受流性能指标
序号 项目 1级 2级 1 弓网接触力
>200N 或<40N
>250N 或≤0N
2
离线
参考项目、不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