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1》课例点评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1》课例点评与分析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士杰学校侯细兵

我观看的是湖南省张家界敦谊小学的陈霞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1》一课。《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本来一节内容单调的课,在陈霞老师的精心、巧妙的设计下,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得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整节课充满活力、精彩纷呈,将课堂教学不断升华和拓展,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陈霞老师这节课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近”、“动”、“用”。

一、近。

1、选材“近”。

在教学伊始,陈老师播放了一组图片——《美丽的家乡》,家乡的美景在摄影师的照相机下伴随着悦耳的音乐一一呈现,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了。在探究观察物体方法时,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布娃娃“小熊猫”以及练习时的“小摄影师”(陈老师出示了一组班上一个同学的照片,要学生判断拍摄方向,并拍照)一下子就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语言“近”。

陈老师的语言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品味,让学生在愉悦、主动的

情景中学会了知识。例如在拿出“小熊猫”前,陈老师说“请小组长请出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小伙伴”,然后又问“是谁呀?”,在观察后又提问“你看到了小熊猫的什么?”、“你为什么会看到小熊猫的脸?”,在判断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形状时说“昨天,老师也观察了这只小熊猫,我还把它照了下来,看看老师是从哪个面进行拍照的”,当学生正确回答后,说“你们这么快就准确的找出来了,老师都还不知道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二、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一张嘴讲,学生是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陈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陈老师这节课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小熊猫”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个形状?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换位置”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在你在“小熊猫”的什么方向?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这样,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他们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三、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陈老师设计了五道练习题,分

别为观察汽车和天安门(静物)、观察刘翔(人物),小摄影师(立体活动)以及连一连(平面活动)。这些练习有物有人,有静有动,有立体有平面。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在学和用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本节课主要的观察对象是实物,学生很容易辨别从正面(前面)和后面观察得到的图形,但从侧面(分为左侧和右侧)观察得到的图形,学生就不那么容易正确辨别了,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观察“小熊猫”和练习中,陈老师都只是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要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可以通过抓特征、(空间想象)变换位置,甚至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等来实现。加入了游戏,还有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