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比较_杜中明

合集下载

上海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以第三产业为例

上海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以第三产业为例

上海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以第三产业为例罗芳;阚玉蝶【摘要】应用计量经济分析工具,研究了上海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上海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反哺”效应.其中促进其经济增长的因素为本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仅第三产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解释力高达88.5%,加入更多指标变量后,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高达54.3%;而上海第三产业的单变量指标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作用略大于1,加入完整指标变量后,上海第三产业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也高达88.4%.进一步还发现,第三产业与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有关,即对外开放度大的地区,会更容易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作用,并根据最后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7页(P231-236,278)【关键词】中心城市;第三产业;经济开放度;“空吸”效应;“反哺”效应;面板数据【作者】罗芳;阚玉蝶【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0 引言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的生产总值(GDP)达30 133.86亿元,为全国生产总值的3.64%;第二产业增加值9 251.40亿元,为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76%;第三产业增加值20 783.47亿元,为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87%.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及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其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中,理论上是追求各地区均衡发展,但现实中由于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经济结构、政府政策以及其他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的不同,所以区域之间不平衡的因素天然存在,往往是作为增长极的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经济辐射效应。

经济辐射指的是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因为自身拥有经济、政治、人才等资源优势,通过要素流动、知识外溢、技术扩散等方式,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

《主题3 大都市的对外辐射——以上海为例》(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2024-2025学年

《主题3 大都市的对外辐射——以上海为例》(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2024-2025学年

《主题3 大都市的对外辐射——以上海为例》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对外辐射能力最强的领域是()A、高新技术产业B、钢铁工业C、煤炭开采D、旅游度假2、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主要通过哪种方式实现()A、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C、免费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D、国家政策扶持3、题干: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最显著的表现是:A. 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高B. 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逐渐减缓C. 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普遍下降D. 周边地区人口大量流失4、题干:以下关于上海对周边地区辐射作用的经济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A. 推动了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B. 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C. 减少了周边地区对上海的依赖D. 加快了周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5、题干: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其对外辐射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 经济辐射能力强B. 文化辐射力弱C. 政治辐射力较强D. 社会影响深远6、题干:关于上海大都市对外辐射的经济渠道,以下哪项描述不正确?A.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产业分工B. 对外直接投资C. 广阔的国际贸易D. 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7、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对外辐射的主要经济方式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贸易出口B. 直接投资C. 产业链升级D. 信息技术共享8、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上海为了加强大都市对外辐射而采取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措施?A. 建设国际机场B. 发展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C. 推广新能源汽车D. 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9、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 资源配置B. 交通网络C. 文化交流D. 环境保护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上海大都市对外辐射的主要表现?A. 产业转移B. 技术创新C. 人口外迁D. 文化交流11、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对外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A、仅经济方面B、仅科技方面C、仅文化和教育方面D、包括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12、上海的对外辐射作用对于周边城市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A、提高产业竞争力B、增加就业机会C、促进文化交流D、以上都是13、上海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等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以下哪项不是上海大都市对外辐射的具体体现?()A. 国际贸易中心B. 国际金融中心C. 国际航空枢纽D. 国际竞技体育中心14、以下关于上海大都市对外辐射的经济效应描述错误的是()。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作者:孟可强陆铭南方经济 2019年06期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19)02-0003-013一、引言“都市圈”这个概念在中国通常出现在国家的区域规划中,国家发改委分别于2019年1月和2019年6月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而《京津冀都市圈① 区域规划》也有望获批。

在中国经济存在省际市场分割(Young,2000; Poncet,2019;陆铭和陈钊,2019)的条件下,都市圈的规划可以使属于不同省份的城市组成一个更广泛的经济单元,这似乎更有利于区域经济逐渐走向集聚,而刚被划入都市圈的城市则可以从这一划分中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从而分享经济集聚和核心城市辐射效应。

然而,人为划定的都市圈边界并不一定是有效率的,在根本上,市场的力量在决定都市圈的范围。

具体地来说,本文将基于“中心-外围”城市体系理论,构建地理与城市发展的实证模型,为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寻找基础。

不同的都市圈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边界具有异质性,换句话说,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辐射范围”存在空间维度的差异。

同时,这个“辐射范围”也随着整个城市群落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刻画和分析近二十年以来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大港口作为核心城市在不同城市体系中辐射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

正是由于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辐射范围存在着上述空间上的差异及演化,人为地“规划”一个都市圈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的边界需慎重考虑,特别是应防止“规划”所带来的行政力量限制了市场机制对于都市圈的塑造。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1-2019年的数据研究了中国三大都市圈中地理区位对于城市人均GDP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到大港口的距离和城市人均GDP之间的确呈现出“中心-外围”理论所预期的“型”,其中珠三角都市圈出现明显的次中心;而长三角都市圈却显示出更强的相对集聚力和略显更大的辐射范围。

【高中地理试卷】期末复习专项练习—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高中地理试卷】期末复习专项练习—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城市的辐射功能(2023·长沙高二月考)双核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的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双核结构的城市具有互补性,它广泛存在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如广州一深圳、北京一天津。

在杭州湾区域内,杭州和宁波形成了双核结构。

图1为双核结构简易图式,图2为杭州湾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杭州与宁波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地理位置邻近B.地域文化互补C.城市区位功能互补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致2.杭州一宁波双核结构形成有利于①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解决区域内资源短缺问题③加强区域间联系与交流④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2022·聊城高二期末)为了更好地反映大都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不少学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辐射强度的研究结果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辐射强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人口B. 市场C. 交通D. 政策4.上海市对苏南(苏州、南京、无锡、扬州、镇江、常州)辐射强度整体上超过浙北(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是因为苏南()①与上海市的距离更近②更靠近上海市经济中心③与上海市交通联系更紧密④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更接近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022·邯郸高二期末)大都市围是依托空间经济集聚和扩散机制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构建上海大都布圈,打地具有全球形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据此完成1、2题。

5.大都市圈发展过程是()①多中心孤立集聚阶段②多中心强联系阶段③多中心郊区化扩展阶段④空间聚合阶段A. ④①③②B. ①③②④C. ③①②④D. ②③①④6.上海市的主要辐射功能有()①城市核心功能②金融服务功能③农业带动功能④交通运输枢纽功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022·济宁高二期末)城市腹地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经济辐射力,经济辐射半径一、引言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城市网络体系。

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经济要素、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网络体系的中枢神经,对处于该网络体系的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形成了某个区域的中心城市。

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中心城市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在2005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

是指那些在全国城市网络体中经济要素最为集中以及经济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是对于全国经济具有相当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其发展能带动全国围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联系国外市场的重要窗口,是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领头者。

经济辐射力是中心城市辐射力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

经济辐射力体现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业吸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2]。

本文将针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横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解析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容、辐射强度以及辐射围。

二、文献回顾田(1987)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即城市经济影响区是指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域围。

北京上海辐射能力比较

北京上海辐射能力比较

转帖目前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弱于上海时下人们热衷于评论和比较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或者“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而其中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更是比较的重点。

经济辐射能力是指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

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源于中心城市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

因此,扩散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又表现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

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

从目前的所谓的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无庸质疑的,广州作为狭义“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议的。

关键还是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遍地区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例如天津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觉得自己为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两者自身的发展都很快,但两者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很大。

全国各地辐照量及气象参数

全国各地辐照量及气象参数

2 -12.7 10.911 4.172 6.739
3 -3.5 14.762 5.558 9.026
4 6.7 17.265 7.310 9.955
5 15.0 19.527 8.287 11.276
6 20.1 19.855 8.990 10.829
7 23.0 17.632 8.492 8.540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月份 Ta Ht Hd Hb H Ho Sm Kt
1 -10.0 7.131 3.004 4.127 13.736 12.860 165.8 0.554
2 -7.0 10.451 4.364 6.087 16.215 18.041 177.4 0.579
7 32.7 23.387 8.059 15.248 19.998 40.475 322.1 0.578
库车 库车
库车 库车 库车
月份 Ta Ht
1 -8.4 8.918
2 -2.2 12.018
3 7.4 14.993
4 15.2 18.250
5 20.8 22.243
6 24.5 23.875
7 25.9 23.112
14.761 40.420 227.6 0.421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月份 Ta Ht Hd Hb H Ho Sm Kt
1 -19.8 6.221 2.861 3.360 12.543 12.928 163.3 0.515
2 -15.4 9.501 4.028 5.473 15.364 17.010 187.9 0.558
4 18.9 18.975 10.261 8.613 18.769 33.857 266.0 0.560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摘要: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与长江三角洲有着紧密的联系。

上海要融入长江三角洲,也为服务于三角洲,辐射于三角洲,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上海自身的优势,在长三角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吸引了国际外资的引入,把握了国际市场。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发展引言: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南部沿江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东北地带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总共16个城市,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占全国总人口不到6%。

区域内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民营经济十分活跃。

2006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已达到39 525.72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18.9%,长三角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域,被共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1]。

长江三角洲是江、浙、沪两省一市行政区域内整体的进行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平衡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

随着整体的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优势逐渐明显突出,形成特有的区域特点。

而长三角以上海市作为整体发展的中心,各个城市区域互相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城市寻求自身的优点协调发展。

上海的主导作用辐射于整个长三角,为长三角区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所处的地位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中心地位。

长三角与上海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顺利,上海的经济就得到支持。

上海城市发展融入并促进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各地就能实现共赢。

反之,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

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作用表现在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

离上海最近的昆山通过接手许多上海的三线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海着重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

这位周边城市带来了很多商机,带动了周边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发展。

在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下,江浙两地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加大,产业升级更是不断加快。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经济辐射力,经济辐射半径一、引言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城市网络体系。

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经济要素、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网络体系的中枢神经,对处于该网络体系的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形成了某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

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中心城市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在2005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

是指那些在全国城市网络体中经济要素最为集中以及经济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是对于全国经济具有相当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其发展能带动全国范围内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联系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窗口,是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领头者。

经济辐射力是中心城市辐射力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

经济辐射力体现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业吸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2]。

本文将针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横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解析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内容、辐射强度以及辐射范围。

二、文献回顾陈田(1987)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即城市经济影响区是指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202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课后习题(鲁教版)考点规范练34大都市辐射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课后习题(鲁教版)考点规范练34大都市辐射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点规范练34大都市辐射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一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23河北唐山统考三模)新城是许多特大城市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

下图示意2021年北京、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分布统计。

据此完成1~2题。

1.与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A.规划面积更大B.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C.人口数量更多D.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较小2.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应侧重()A.培育新城优势产业B.均衡布局新城人口C.提高新城行政等级D.改善新城人居环境(2023湖南岳阳模拟)在城市群中,通过借用邻近城市的人口,达到支持特定功能或经济绩效的临界人口规模,被称为城市的“借用规模”。

在城市群发展初期,大城市从周边小城市吸纳资源,可能抑制小城市发展,产生集聚阴影;在发展后期,扩散机制起主要作用,小城市常因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而获得更强的增长动力。

下图示意山东半岛和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借用规模”(数值越大借用规模越显著)。

据此完成3~5题。

图1山东半岛城市群图2珠三角城市群3.下列城市中“借用规模”最显著的是()A.菏泽B.烟台C.珠海D.东莞4.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山东半岛城市群()A.大城市辐射力强B.处于发展后期C.集聚阴影显著D.扩散机制显著5.为了更好地发挥“借用规模”,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应()①积极完善产业基础②保持产业结构趋同③差异化定位城市功能④控制城区人口规模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

“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讲义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讲义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讲义一、上海大都市的概述上海,这座位于中国东部的璀璨明珠,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产业体系。

其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表现1、经济辐射(1)产业带动上海在金融、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拥有领先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上海自身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例如,上海的汽车产业辐射到长三角地区,促进了周边城市汽车零部件生产和配套服务的发展。

(2)技术创新扩散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上海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

这些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合作研发等方式向周边地区扩散,推动了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3)资本输出上海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和活跃的资本市场。

众多金融机构在上海集聚,为周边地区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促进了资本的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辐射(1)港口枢纽上海港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货物吞吐量巨大。

其便捷的海运网络连接着国内外众多港口,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货物进出口提供了重要的通道。

(2)航空枢纽上海的两大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航线密集,旅客和货物运输量庞大。

它们不仅服务于上海,也为周边城市的对外交流和贸易提供了便利。

(3)铁路和公路网络上海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与周边城市形成了紧密的交通联系。

高铁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3、人才辐射(1)人才培养上海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毕业后不仅为上海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有不少流向周边地区,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2)人才交流上海的各类行业会议、学术研讨和商务活动频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发展第1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课后限时训练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发展第1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课后限时训练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其次章第一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20分钟总分:41分[学问点1: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学问点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学问点1](2024年河南开封月考)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亲密、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下图示意城市群发展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第1~2题。

1.关于城市群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城市群阶段中心城市不断获得周边资源,产生虹吸效应,不利于城市群发展B.城市群阶段起先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C.中心城市只需加快市内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城市群发展由强核阶段进入外溢阶段D.城市群阶段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较稳定2.为加快推动城市群发展,应促进区域内城市( )A.同质化B.同城化C.均衡发展D.行政合并【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在城市群阶段,周边的城市已经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取得长足发展,此时是共同带动发展,A项错误。

外溢阶段起先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B项错误。

市内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此外还应包括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C项错误。

在城市群阶段,中心城市发展成熟,周边城市也进入发展强势阶段,都各形成了肯定的产业规模,产业带动就业,就业结构稳定,D项正确。

第2题,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加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因此为加快推动城市群发展,应促进区域内城市同城化发展,B项正确。

[学问点1]国家节点战略是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重要节点推动区域开发的战略,是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依据之一,重要节点在制度创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核心枢纽作用,其作用程度会受到空间位置的影响。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卷 第11章 区域发展与合作 考点分层练67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卷 第11章 区域发展与合作 考点分层练67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依据有( A )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地理位置 ③矿产资源 ④人口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B )
A.优化产业结构
B.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1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C )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第11题,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 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过程中(Ⅱ阶段)都 市区人口变化率大于0,说明总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但都市区人口变化 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城市环境质量较差,人口 由核心区向边缘区集聚,D正确。第12题,由上题可知,Ⅳ阶段处于再城市化 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 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第13题,影响自发性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三大都市圈 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与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较大,D正确。第14题,根据 图示信息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东京、大阪与名古屋都市圈人口 数量增加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拉力减弱,C正确。

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比较研究-CORE

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比较研究-CORE

十 海、北京为例


(一)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差异的实证分析:
以上海、北京为例
Y 和 X 是 VAR(1)中内生变量,指扰动项,的变化会
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 立即改变 Y 的当前值,同时也会影响到 Y 和 X 所有的
○○
表 1 各省市人均 GDP 序列平稳性检验稳定
变量 SH JS ZJ BJ TJ HB ΔSH ΔJS ΔZJ ΔBJ ΔTJ ΔHB
[收稿日期] 2009- 09- 05
· 39 ·
!!!!!!!!!!!!!!!!!!!!!!!!
!!! 钟鸣长 / 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比较研究 !!!!!!!!!!!!!!!!!!!!!!!!!!
经济效益,有利于产生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使 力的地区,上海和北京作为区域系统中的中心城市对
量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功能。运用动态脉冲函数模型与时间序列收敛模型分别测算上海与北京的经
济辐射能力,研究表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大于北京,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市规模、经济腹地实力、产业结构关联程
度、区域一体化程度,等等。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启示。
10%临界值 - 3.2435 - 3.2435 - 3.2435 - 3.2435 - 3.2435 - 3.2435 - 2.6417 - 2.6417 - 2.6417 - 2.6417 - 2.6417 - 2.6417
结论 非平稳 非平稳 非平稳 非平稳 非平稳 非平稳
平稳 平稳 平稳 平稳 平稳 平稳
!!!!!!!!!!!!!!!!!!!!!!!!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3.1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3.1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分层作业(八)(建议用时:40分钟)长三角都市经济圈最初由上海、无锡、苏州、常州、扬州、泰州、南京、镇江、南通、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16个城市组成,以约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生产出约占全国19.5%的生产总值,成为继纽约经济圈、北美五大湖经济圈、东京经济圈、巴黎经济圈、伦敦经济圈之后的第六大经济圈。

现已纳入了30个城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引擎.读图,回答1~2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 )A.上海市、江苏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B.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C.上海市、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D.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2.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关东地区、德国中部及英国中部五大城市群的共同点是()A.都位于沿海地区B.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优势C.都具有相同的规模D.都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1.D 2。

D [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第2题,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日本关东地区、德国中部及英国中部五大城市群都分布在沿河或沿海地区,交通便利.]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

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据此完成3~4题.图1图23.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A.南高北低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4.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3.B 4。

A [第3题,从图1中的图例可知,图中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分布不平衡,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作业06城市的辐射功能-2023年【暑假作业】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

作业06城市的辐射功能-2023年【暑假作业】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

作业06 城市的辐射功能一、选择题新城是许多特大城市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

下图示意2021年北京、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分布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A.规划面积更大B.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C.人口数量更多D.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较小2.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应侧重()A.培育新城优势产业B.均衡布局新城人口C.提高新城行政等级D.改善新城人居环境研究者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获取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流、交通流、信息流等数据,计算出城市间的关联度。

一个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占该城市关联度总量的比例,称为中心城市对该城市的控制度。

苏州市为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控制度有强有弱。

下图示意苏州市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控制度分布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测影响苏州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控制度的主要因素有()A.企业流动和交通联系B.人口迁移和经济水平C.距离远近和行政区划D.工业联系和信息交流4.苏州和上海之间关联度高,体现在()①苏州企业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业产品②上海为苏州企业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务③上海主要依靠苏州交通设施对外联系④苏州企业的大量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上海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能够提高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的做法是()A.加强省际之间的政府联系B.两地协同发展相同产业C.大力发展苏州金融科技业D.扩大两地间的互联互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城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走极端。

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先有中心城市的极化发展,再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图示意关中城市群的建设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西安成为大关中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是()A.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C.城市规模大,经济水平高D.气候宜人,人口众多7.下列城市中,受西安市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是()A.宝鸡B.临潼C.渭南D.十堰都市圈(区)是指由起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北京或上海周边的一个城市,第三产业越发达,越容易 受到其所在都市圈中心城市(北京或上海)的经济辐射。比如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越发达,物流成本越低,越容易获得来自 北京或上海的信息、物资等,越容易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整 个城市经济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一个城市金融业越发达,资 金流动越容易,从中心城市融资也越有效率,越能接受来自中 心城市的经济辐射。
那个城市的 GDP 增长率前乘以两座城市距离的倒数,即通过
估计
(yjt+T
1/T
/yjt)
-
1
/djt 的系数 ρij 来估计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
市的辐射效应强度。
本文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Iij 来定量测量两座城市间的
产业结构相似程度。Iij 的计算公式如下:
3
Iij =
∑n=1 xin xjn
32 32
前面提到,一个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是通过产业转 换、产业关联效应、创新扩散、技术转让、信息传播和资本输出 等来实现的。要理解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的 差异,我们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投向两个都市圈的产业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包 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副渔服务业。第二产业在 我国各城市经济中占比最大,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 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 其它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 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
决策参考 《生产力研究》No . 1 . 2 0 1 2
北京和上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比较
杜中明 1,唐继发 2
(1.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贸司,北京 100824)
【摘 要】 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与双方三次产业结构 差异的关系,验证了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及附近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与一个周边非中心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 中心城市对该城市的辐射强度的关系为二次曲线关系,即当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小于某个临界值时, 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越相似,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就越低。我们还发现,两地区非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各自的中心城 市同质化程度都很高;北京周边城市产业结构与北京的相似程度相对较低,受到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相对较大。
城市越大,第三产业占比也应该越大。由于第一产业占比较小,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之和基本固定,我们不妨猜想一个城
市越大,其第二产业占比越小。后面我们将通过数据分析,检验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与的关系。
通过计量模型估计得到 ρ 后,再结合 I 数值,我们就可以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1994—2004 年,北京第三产业占比
一直高于第二产业,且高于周边城市。而 1994—2004 年,上海
的第三产业占比总体低于第二产业,但高于周边城市;第三产
业在上海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1998 年后与第二产业占比保
持基本持平状态。
由于北京和上海第三产业占比均大致高于周边地区,周边
【关 键 词】 产业结构;辐射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768(2012)01- 0121- 03
一、北京上海两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地带,集聚着大量的物质资源、 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它发展速度快、经济收入高、 生活环境好、蕴含着大量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像磁石一样具有 强大的吸附力,拉动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和资源向城市大规模 流动;同时也像磁石一样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对周边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中心 特征,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本质因素。合理的地区产 业结构,将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科学的产 业地域分工;同时可以将资源开发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消费市场 的拓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地区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 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王琴英,2001)。
城市的辐射效应是指城市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 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 育等发展的效应。它是增长极理论中的一部分。增长极理论认 为,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是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通过 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转换、产业关联效应、创新扩散、技术转让、 信息传播和资本输出等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 展,对该区域内低一级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05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 43.0%,按照美国城市地理学 家 Northam(1979)提出的城市化过程曲线,已经处于城市化加 速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将现代城市文明不断从都市圈的中心城 市向非中心城市扩散,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扩散,最终实现整个 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如建在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 2002 年实现销售收入 704.8 亿元,利润 60 亿元,十堰市以此为 龙头形成了汽车城,辐射的地理区域和人口范围不断扩大,拉 动了周边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
根据前人研究,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无庸 置疑的,而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 议。他们认为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 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地区没有产生带动作用,反而形成了“负 拉动”— ——从周边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 例如刘崇献(2005)认为天津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为 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 区的发展。北京和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存在明显差异, 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包括经济、政治、地理的原因,也包 括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刘崇献(2005)认为,这些原因具体来 说,主要有城市规模、土地面积及周围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经 济腹地、金融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与周边城市间的经济
京津唐大都市圈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 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 2 个直 辖市、3 个地级市和 5 个县级市,面积近 7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4 500 多万人。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 目前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共有 16 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 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 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这 16 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1%,但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却举足 轻重。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都是我 国其他区域所无法比拟的。
骳髇體
政策协调等。戴宏伟(2003)指出,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小,没有在京津唐地区起到一个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因为北京 对历史的城市定位形成了路径依赖。
二、关于产业结构在解释经济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是城市各种产业的划分 和比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当它走上工业化的发展 道路之后,工业部门及其构成的变化和发展,对城市经济结构 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产业革命以来城市 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待估计的参数,表示地区 (j 北京或上海)对周边的地区 i 的辐
射效应强度;dij 表示地区 i 与地区 j 之间的距离;Dij 为一虚拟变 量,表示地区 i 与地区 j 是否属于京津唐地区或是长江三角洲
地区,用 0- 1 变量表示,该变量表示一些固有的地域因素对经
济的影响;Pt 时间变量,取值为 0,1,2,3,…;ε 表示线性回归后 的余项。
骳 髇 髕
三、研究方法及模型
前人在研究一个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时,一般是从
两地在一段时间内 GDP 增长率相关程度来定义的。本文按照
Brauninger 和 Niebuhr(2008)的方法,用 ρij 表示辐射效应强度, 并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yit+T
1/T
/yit) -
1=α0
+α1
yit
关于北京或上海与周边城市产业结构的关系,及这种关系 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前人已经作了相应的论述。如戴宏伟 (2003)指出,长期以来京津冀之间一直没有真正形成产业梯度, 分工不明确,三地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相互间的竞争大于协作。
本论文中心城市与其对应的中心城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差异,探讨 这种差异对其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影响。
自法国学者 Gottmann(1957)提出“大都市圈”概念以来,大 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 标志。代合治(1998)通过对我国 125 个城市行政区的城市化水 平进行测度,认为我国现有城市群 17 个。①但若按照 Gottmann
提出的标准②,中国目前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地区仅有 3 个:京 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三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将引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并成为辐射带动相关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龙头。
第一产业在我国各城市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间的经 济辐射强度影响不大。
在北京或上海周边的一个城市,第二产业越发达,越容易 受到其所在都市圈中心城市(北京或者上海)的经济辐射。第二 产业中的制造业包含很多子行业,其中不少子行业之间属于上 下游关系。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制造业发展受人均 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较大。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 个城市的制造业也由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中级阶段、高级阶 段。北京和上海两座中心城市由于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 势,在各制造业子行业中往往处于产业链的相对高级阶段。如 果周边的城市工业基础好,制造能力强,就更有机会接受来自 北京或上海的初端产业转移,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筑 业也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由于资源 限制,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建筑材料等依赖严 重,建筑业发达正好可以与北京或上海形成互补,促进周边城 市与中心城市经济共同发展。
【收稿日期】2011- 04- 20 ①其中特大型城市群 1 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城市群 4 个: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鲁中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型城市群 4 个:吉中、 黑东、福厦、成都平原。小型城市群 8 个:石太、安徽沿江、郑洛汴、武汉、长株湘、北部湾沿岸、重庆、关中城市群。 ②Gottmann 认为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有 5 条: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 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 规模,人口在 2500 万人以上;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作者简介】杜中明(1 983-),男,河南驻马店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唐继发(1 982-),男,湖南永州 人,供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贸司,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