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描述种群的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和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组成一个个种群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种群的概念。

Step 2:学习种群的特征(15分钟)1.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参考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种群的常见特征;2.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结构等;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做相关解释和补充。

Step 3:分析种群的特征(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种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提问:a)这个种群的特征是什么?b)这个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结构等特征如何呈现?c)是否存在种群的变化或演替?d)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穿插讲解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Step 4: 深入理解种群的特征(30分钟)1.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游戏、实验、调查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群的特征;2.游戏:可利用打地鼠游戏,通过增加或减少“鼠群”的数量,观察种群的密度和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实验:可以进行种群调查实验,例如在校园或小区里选择一种小型昆虫,对其进行种群数量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观察不同种群的特征,如鸟类、植物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梳理出种群的特征;2.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或笔记,对种群的特征进行总结;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2、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4.1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2.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列举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3【课时安排】 1课时3、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把问题逐步解决。

教学内容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阅读再分析探究后归纳总结的模式。

4、授课过程(一)种群概念:由此过度引入本节课1. 生答定义2. 师生共同提炼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的总和(二)出示教学目标(三)出示学习目标并展示自主学习内容1、种群有哪些特征?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哪些?(四)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

探究: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由学生阅读课本,讨论,总结,试着回答相关问题样方法:适用范围,样方数量的确定等。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操作过程,计算公式,注意事项等。

看课本62-63页自主学习1)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表达方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2)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举例3)年龄组成:概念、类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4)性别比例:概念、类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指导学生看书,找到有关概念。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

在分子水平,我们从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中找到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在个体水平,研究发现生物能通过自身的各种调节作用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群体水平,也就是要从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必须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作为研究单位,那么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研究这些特征具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维目标:
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举例说出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3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周边地区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4举例说出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进行种群调查,学生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以提高。

6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认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特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 种群空间分布的特征。

4. 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

5. 种群生态学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种群的基本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引入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特点。

5. 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介绍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过程。

6. 种群生态学应用实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种群生态学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实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 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内外种群研究的前沿动态。

七、教学实践与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种群,调查其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 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制作PPT进行汇报。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及其空间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种群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种群的特征。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材料:种群特征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小组讨论题目: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提问:什么是种群?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 种群的基本特征(10分钟)2.1 介绍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 举例说明种群基本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种群数量特征(15分钟)3.1 介绍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2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4. 种群的空间特征(10分钟)4.1 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2 举例说明种群空间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5. 实例分析与小组讨论(10分钟)5.1 呈现实例,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5.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6.1 总结种群的特征,强调重点内容。

6.2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延伸6.1 引入生态学中的其他概念,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种群的关系。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种群特征的计算方法;3. 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种群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地点集合而形成的总体;b.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种群数量a. 种群数量的含义:指某一时刻的种群总体个体数量;b.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计数法、样方法、捕获-标记-释放法等。

3. 种群密度a. 种群密度的含义: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种群个体数量;b.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4. 种群分布a. 种群分布的含义: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散程度和分布形式;b. 种群分布的类型: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c. 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生境条件、生活方式、繁殖方式等。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应用图表,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5. 总结归纳:通过课堂小结和思考问题,梳理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呈现图片、图表和演示计算过程;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3. 案例分析:选择适当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4.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和总结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5.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a. 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显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种的种群是如何在空间上分布的?它们的数量多少?密度大还是小?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征;b.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如何计算?种群的分布有哪些类型?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a. 准备一个物种的实际案例,例如某水域中的鱼类种群;b. 指导学生使用计数法或样方法计算种群数量;c. 指导学生计算种群密度: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类型(重点)(3).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难点)⑷.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能力目标: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多媒体展示】有显著遗传特征的父子的照片:瞧这父子俩1.房祖名长得像成龙这在生物学上叫什么?2.房祖名和成龙长得一模一样吗?这种现象又叫做什么呢?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所以亲子间有相似性,即有遗传现象产生。

那变异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回顾旧知思考回答:这种子女和父母之间长得像的现象在我们生物学上称遗传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显而易见他们长的不一样,这种现象应该叫变异。

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及探究心里。

而明星恰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合学生的“胃口”。

引出课题导入目标2分钟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将要达成的目标。

通过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要达到的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4分钟过渡:今天我们将要探讨变异的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自学提示:请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

(时间4分钟)①什么是变异?②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③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④生物变异的意义?并举例⑤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同学们阅读课本P87---88在课本中找到并思考: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把获得的信息做好标记。

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的得到巩固,不懂得有待认真听讲和理解。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4分钟过渡: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怎么样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展示一下自学成果。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名师精选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名师精选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2、性别比例的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
(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
研究意义:




典型例题
例(2000年广东卷)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课题
种群的特征(2)
教学
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教学方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重点
种群的特征
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回顾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引入:
要检测某种新型除草剂的锄草效果,在两块农田中做了对照实验。现对这两块农田中杂草的数量进行统计。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的获得统计数据?
一、调查种群密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方法:
(1)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结构的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1)增长型:幼年个体多
(2)稳定型:老成幼年个体比利适中
(3)衰退性:老年个体多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本题正确答案是C。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概念、数量特征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种群的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重要性。

3. 种群的数量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种群空间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种群空间特征。

2. 运用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种群空间特征的变化规律。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种群的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3. 实例分析: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种群空间特征。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相互交流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并掌握本节的核心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为:温故知新,提出问题→导入课题→提出问题:种群有哪些特征,数量特征之间有何关系;如何调查种群密度→自主学习后讨论交流,理解五项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每个环节设计跟踪训练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归纳总结: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拓展:认同“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学重难点】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多媒体演示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准备上课用的PPT。

(2)准备学生课堂学习使用的学案。

2、学生准备: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填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通过回顾知识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大家回忆生命结构层次有哪些?生:回答师: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形成一个个群体,也就是种群。

什么是种群?生: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师:强调种群定义的关键词,举例判断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C.世界上的全部鸟D.一个蜂巢内的全部工蜂E. 市场上所有的白菜引导学生分析A.C.D.E 不能描述为种群的原因生:回答师:根据分析、判断,总结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种群内的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种群有哪些特征?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2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2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
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2详解

种群的特征教案2详解

《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学容及目的:(一)教学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三、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一)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样方的数量: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及其分类2. 种群的数量特征(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3. 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4. 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2. 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问题。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种群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计算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种群数量特征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心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种群概念和数量特征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种群数量特征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种群特征相关知识的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案例资料:收集与种群特征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种群特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

2. 第3-4课时:讲解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5-6课时:进行课堂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2课时表格式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2课时表格式优秀教案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观看〗实验视频,后阅读P61内容思考讨论。
[提示]〖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要注意的是,死亡或迁出对种群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一些个体死亡或迁出了,在种群中留下空间让新一代个体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种群往往生活力更强。
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因此种群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围绕教材中提出的“思考与讨论”来展开。
性别比例的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作业
书后练习和学案练习
板书设计: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调查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课后笔记: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也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建立可以表述生命系统发展状况等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二)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二)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教学难点: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教学过程【导入】种群的概念展示几张常见种群图片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两个湖泊中的鲤鱼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C.棉田中由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学生分析思考回答:ABC不是师生一起总结:种群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使学生明白: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片,和老师投影的几幅图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描述: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空间上的特征,种群除了空间上的特征以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种群的数量特征。

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和表达能力,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活动】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有时候数量并不能说明一些问题,思考:如果说我看到十只蝗虫,那么蝗虫是多还是少?如果我在一片叶子上看到十只蝗虫,那么蝗虫是多还是少?学生回答:多或少请同学们探讨一下我们该用何种方式来描述种群并找同学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导入:展示孤雁的图片,同学们共同朗读杜甫的《孤雁》。

这首诗描述的是孤雁在思念追逐它的同伴,孤雁和雁群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一结构层次?学生回答。

种群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吗?种群有哪些区分于个体的特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种群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同学们快速浏览明确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热爱大自然。

三、精讲点拨
复习回顾什么是种群?找同学起来回答。

巩固选出哪个选项描述的是种群并给出判断理由。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展示图片说明控制害虫数量防止虫灾发生、牧民如何确认放牧量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都需要研究调查估算种群密度。

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种群密度的概念并标下来。

然后让学生判断三幅图片的种群密度。

展示樱花、草场上蒲公英、牧场上的绵羊图片,问春天到了校园内的樱花开了,如何计算校园内樱花的数量?学生共同回答。

追问校园内的樱花可以逐个计数,草场上蒲公英、牧场上的绵羊也可以逐个
计数吗?那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同学们回答。

总结:分布范围小,个
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取样
调查)。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种群密度还不能
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所以还要学习其他数量特征。

同学们自己
从课本上找到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并标划下来。

课本上给了一个例子总结出生率的计算方法。

展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意义。

3、年龄组成
除了上边的数量特征还有哪些数量特征?学生齐声回答。

展示三
种类型的年龄组成,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中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未
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增大,大家思考研究
年龄组成有什么意义?同学起来回答。

4、性别比例
同学们自己在课本上找到什么是性别比例,并通过课本例子总结
性别比例的例子。

学生起来回答。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样的空间分布?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一:如何用样方法调查操场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自主学习P61,独立完成下列问题:(3 分钟)
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2)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调查蒲公英
种群密度时,适宜的样方面积是多少?
(3)请注意计数调查对象的原则:样方内+相邻
两边及夹角(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根据
上述原则,如图样方中调查植物的数量为多少株?
同学起来回答,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模拟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蒲公英其他植物)
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并用五点取样法估算图案纸中
的种群密度。

2、样方大小:边长4 厘米的正方形
3、估算结束,小组展示,活动时间5 分钟。

4、各组员分工明确,确定中心发言人。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结果,大家要实事求是。

学生按照组号写在对应位置。

(二)探究二: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上绵羊的种群数量
设计方案:利用小瓶中200 颗红豆,估算大瓶中黄豆的数量。

(模拟标志重捕法)
给同学们2 分钟的时间找到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案。

同学到讲台上进行
演示。

五、归纳总结: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种群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