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
2、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3、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过程与方法1、运用材料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的联系。
2、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上海2017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这对学生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地图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优美的景观,如:水乡风貌、明珠电视塔、京杭运河、油菜田、江苏乌镇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出示长江三角洲的在中国的位置,要求回答其位置特征。
学生: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形图,回答:1.找出钱塘江、太湖、黄海、东海。
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出示长江三角洲范围图,回答其范围。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操作过程与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新课导入>
比较导入:我们经常听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它们是我国三大著名的三角洲。我们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那么,另外两个三角洲的发展状况如何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状况。
<讲授新课>【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三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指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教师强调“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地区。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临江濒海,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不仅有发达的水运,还形成了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系统。请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3)
(3)在图中找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等城市,
并想一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优越的条件,请把它们梳理出来。(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思考,渗透知识整理的方法)
(可以从资源、市场、空间、劳力等方面加以思考;建议在此完成教材“活动”1)
区域名称
中心城市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域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实例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如何评价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特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4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内外联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增强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难点: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法:通过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城市分布等情况。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内外联系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2.教学图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3.教学地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4.实例资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实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实例资料,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情况,使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并举手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掌握其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其内外联系。
2.难点: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区域有哪些特点?”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地理单元,其内外联系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提高学生分析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认知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并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认识和分析。
4.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教具:投影仪、电脑、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地图、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理区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2年湘教版地理《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精品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开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2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 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 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答复—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 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1〕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答复、师生评价〔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答复、师生评价〔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开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自主学习】(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 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 往东抵海滨, 往南达______, 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 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3〕长江三角洲农业开展的有利条件?农业历史悠久, 农业生产水平高, 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和“丝绸之乡〞.〔4〕人口和城镇_____, 工商业_____, 经济根底雄厚.〔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6〕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交通运输兴旺,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开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2〕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展的辐射带动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图7-32、7-33, 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认识上海经济开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播放上海2021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相关视频,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教学难点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整个长江三角洲龙头在哪里? 你知道“船出长江口〞谜底吗?学生···好,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9页, 结合图7-32、7-33, 分析: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和国际地位?2.上海的经济开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总结①工业高度兴旺②对外依赖性高③现代效劳业兴旺, 第三产业比重高.浦东的开发对上海的开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学生答复, 师生归纳总结.课堂小结.课堂作业1.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A.旱地B.草地C.林地D.水田2.位于长江三角洲, 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是〔〕A.武汉B.重庆C.南京D.上海3.西气东输工程能减轻地区的环境问题是〔〕A.水污染B.水土流失C.酸雨污染D.大气污染4.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原因不包括〔〕A.劳动力素质高B.交通便利C.农业根底好D.科技力量雄厚5.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四个工业基地, 共同的有利条件是〔〕A.便利的交通条件 B.科技力量雄厚C.工业根底雄厚、历史悠久 D.很多地方是侨乡6.长江三角洲开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A.毗邻港澳 B.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于一体C.矿产资源丰富 D.扼长江出海口, 濒临南海教学后记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开展状况和经济特征.〔2〕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开展的重要作用.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开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开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两翼的经济高度兴旺情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奉献的理想.二、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开展状况和经济特征.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开展的重要作用.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五、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后, 同学们看图7-39, 如果将上海比作长江三角洲的龙头, 那么长江三角洲的两翼那么为什么?学生答复···好,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两翼.课堂小结课堂作业1.以下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特征的是〔〕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B.都是河口地区, 地势平坦C.都有悠久的历史, 工业根底雄厚D.都依托便利的交通, 但缺乏能源2.非洲南端与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相比, 正确的表达是〔〕A.高温期相同, 多雨期不同B.高温期不同, 多雨期相同C.高温期相同, 多雨期相同D.高温期不同, 多雨期不同“长江三角洲示意图〞, 答复以下问题.〔1〕据图所示, 填写地理事物名称, 甲省是 , 河流乙是 , 丙湖泊是〔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中下游平原的组成局部, 容易出现灾害〔3〕长江三角洲地区克服不利条件, 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该地区开展工业不利的自然条件是〔4〕2021年5月1日, 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图中〔填写字母〕开幕举行.请你运用图中信息和所学地理知道, 从交通、经济、人文等方面分析世界博览会选择会址在本地的有利条件〔答出两点即可〕〔5〕简要分析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并作评价教学后记第四节法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 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过程与方法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 归纳该国开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资料, 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法国轮廓特点〕、定位能力〔临海和邻国、城市位置特点〕、判断能力〔河流流向和地势特征〕、归纳综合能力〔地形、气候与农业〕等教学难点:法国是一个文化和旅游大国.2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新课导入:方案①:出示埃菲尔铁塔图片, 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著名建筑?〞取一瓶法国造葡萄酒, 让学生看法语商标, 猜想:“这瓶葡萄酒是在哪个国家酿造的?〞创设情景, 让学生对法国有感性认识.方案②:逐步提示, 设计抢答题, 提示信息要注意由抽象逐渐过渡到具体.如:以下文字描述的是哪一个国家?a.它位于欧洲b.它的轮廓呈六边形.c.它三面临海, 三面临陆d.它境内某盆地小麦产量很高, 工业也集中兴旺e.它的发电量以核电为主f.它艺术景观众多, 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g.埃菲尔铁塔是其首都的象征h.它的首都是巴黎方案③:由小故事引人. 如拿破仑的故事、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战例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诺曼底登陆等, 要求选择与法国有关联的故事.学习新课:一、“欧洲的经济大国〞局部, 可采取以下方案和步骤:法国概况局部:领土包括欧洲大陆局部和科西嘉岛, 面积是欧洲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的第三大国, 首都巴黎位于巴黎盆地塞纳河畔.在图8-30上找到法国最高点勃朗峰, 观察塞纳河和卢瓦尔河的流向, 引导学生判断出法国地势地形特点:东南高, 西北低, 平原丘陵面积广.法国农业局部:方案①:1.自行设计“法国小麦种植区和葡萄种植区分布图〞, 引导学生归纳其分布特点:小麦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 葡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2.设问:小麦和葡萄分布在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答案.3.教师小结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 巴黎盆地是欧洲重要的小麦产区;法国葡萄酒虽价格昂贵, 但畅销世界各地.方案②:1.出示七年级上册的“世界的气候类型图〞, 找出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2.依据教材和下表提供的两种气候资料统计数据制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与气候分布区域相对应.3.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为温带海洋气候:冬季温和, 夏季凉爽, 气温年较差小, 雨日多, 日照少. 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枯燥.4.简单说明小麦和葡萄种植所需要的气候条件:巴黎盆地土地肥沃, 地势平坦, 冬季气候温和, 适宜种植小麦;而降水适中, 日照充足, 在具有温暖、枯燥或炎热漫长的夏季及温凉冬季的地区, 最适宜葡萄的种植. 将小麦和葡萄与气候区—一对应, 归纳它们的分布特点与气候的关系.5.小结法国小麦和葡萄酒的生产情况. 此方案较适合根底较好或学生素质较高的学校选用.二、法国工业局部:1.介绍法国洛林高原的煤、铁矿产资源, 可简单介绍其临海型钢铁企业敦刻尔克和福斯.2.介绍法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雷诺汽车公司和法国生产的“空中客车〞宽体客机是世界最先进的客机之一.3.介绍法国发电量中核电比重为世界之冠, 核电站数量和核电装机容量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本局部教材可提供应学生的有关数据:①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日、德, 居第四位.②法国进出口贸易额仅次于美、德、日, 居第四位.③法国谷物产量次于中、美、俄、印, 居第五位, 农产品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④法国是世界上第四工业大国.⑤法国航空和字航工业、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⑥法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进口国.⑦法国95%的水能资源已充分开发利用.⑧法国汽车制造仅次于日、美、德, 居第四位.⑨法国葡萄产量仅次于意大利, 居第二位. 法国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小结:领土包括欧洲大陆局部和科西嘉岛, 面积是欧洲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的第三大国, 首都巴黎位于巴黎盆地塞纳河畔. 东南高, 西北低, 平原丘陵面积广. 小麦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 葡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 法国洛林高原的煤、铁矿产资源, 可简单介绍其临海型钢铁企业敦刻尔克和福斯. 法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雷诺汽车公司和法国生产的“空中客车〞宽体客机是世界最先进的客机之一.。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八下地理第7.4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的具体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掌握其内外联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及其内外联系的特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及其作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文化等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板书的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展示了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长江三角洲的特色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其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案例,适合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联系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3.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以及与外界的联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图片,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
2.准备一些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实际案例,如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方面的资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分区,对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的自然环境特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湘教版地理 (4)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开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2〕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开展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开展状况和经济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开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两翼的经济高度兴旺情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奉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开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开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后,同学们看图7-39,如果将上海比作长江三角洲的龙头,那么长江三角洲的两翼那么为什么?学生答复···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两翼。
三、课堂小结四、课堂作业1、以下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特征的是〔〕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B.都是河口地区,地势平坦C.都有悠久的历史,工业根底雄厚D.都依托便利的交通,但缺乏能源2、非洲南端与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相比,正确的表达是〔〕A.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B.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C.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D.高温期不同,多雨期不同3、读“长江三角洲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1〕据图所示,填写地理事物名称,甲省是,河流乙是,丙湖泊是〔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中下游平原的组成局部,容易出现灾害〔3〕长江三角洲地区克服不利条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该地区开展工业不利的自然条件是〔4〕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图中〔填写字母〕开幕举行.请你运用图中信息和所学地理知道,从交通、经济、人文等方面分析世界博览会选择会址在本地的有利条件〔答出两点即可〕〔5〕简要分析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并作评价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4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以及区域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全面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
4.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的具体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内外联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资料。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等情况。
运用PPT、地图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让学生对这个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
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区域发展的内外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区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内外联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资料,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0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关于《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视频,请同学们注意听视频说了哪些内容。
视频看完后接着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个湖泊,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板书课题: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等,了解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概况”板书: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请同学们围绕本节导学案预习本节知识。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1、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过程:学生读图后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最后派代表上讲台指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并分析其优越性。
师生总结归纳:长江三角洲东临东海和黄海,江海交汇处,长江黄金水道起点,南北海岸线中段;优越性表现在:即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及世界各国贸易往来。
2、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在哪里?过程:小组读图析图,代表上讲台引导同学们一起指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内外联系、案例分析等。
【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节内容,提问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基本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15分钟)
1. 结合教材,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城市。
2.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内外联系,包括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案例分析】(10分钟)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请简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特别是交通、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请阐述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九.板书设计
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①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
② 主要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等。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① 交通联系:发达的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网络。
② 经济联系:经济互补、产业协同发展。
③ 文化联系: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①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② 区域内外联系紧密,推动经济发展。
板书设计以清晰、简洁、重点突出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同时,通过艺术性的排版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特征。
2.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3.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特征。
2.内外联系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PPT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特征。
2.案例法:选取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案例,来加深学生对内外联系的理解。
3.图解法:通过图表等方式,呈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联系。
2.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特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学习新课1.向学生介绍内外联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情况。
3.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步:梳理知识点1.通过图表等方式梳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步:巩固练习1.给学生分发习题,要求学生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回答相关问题。
2.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第五步: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2.向学生强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问答方式,检测学生对内外联系的理解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的文章或报告,以期更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参考资料1.《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2.长江三角洲区域相关资料和案例。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经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掌握其经济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等基本特征;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和区域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化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观察,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基本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如工业基地的形成、对外开放等。
湘教版八下地理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案设计
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地形等地理概况。
②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主要城市名称以及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③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活动,理解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
②通过读图、小组合作,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巨大发展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
三、教学难点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自学、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
2、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结合小组讨论分析评价长江
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五、学习方法
以图导学、小组探讨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堂学案
2、微视屏
七、教学过程
八、课堂板书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南京
长江长三角上海
杭州
九、课后反思
1、调整了教材顺序,学生有点不适应
2、本地区学生几乎没去过醴陵市区,更不用说其他地方,对长三角和上海不太熟悉。
3、通过讲解后,学生还是增进了不少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1课时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
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
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自主学习】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和“丝绸之乡”。
(4)人口和城镇_____,工商业_____,经济基础雄厚。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6)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2)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播放上海2011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相关视频,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难点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整个长江三角洲龙头在哪里?你知道“船出长江口”谜底吗?学生···好,现在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9页,结合图7-32、7-33,分析:
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和国际地位?
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①工业高度发达②对外依赖性高③现代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
浦东的开发对上海的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1.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旱地B.草地C.林地D.水田
2.位于长江三角洲,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是()
A.武汉B.重庆C.南京D.上海
3.西气东输工程能减轻地区的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B.水土流失C.酸雨污染D.大气污染
4.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原因不包括()
A.劳动力素质高B.交通便利C.农业基础好D.科技力量雄厚
5.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四个工业基地,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A.便利的交通条件 B.科技力量雄厚
C.工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 D.很多地方是侨乡
6.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A.毗邻港澳 B.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于一体
C.矿产资源丰富 D.扼长江出海口,濒临南海
教学后记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2)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两翼的经济高度发达情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贡献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后,同学们看图7-39,如果将上海比作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则长江三角洲的两翼则为什么?学生回答···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两翼。
指导学生读课文,结合图7-39及相关图片思考分析填表:
区域名称中心城市主要城市区域经济现状与上海的关系
长江三角洲
区域的北翼
长江三角洲
的区域北翼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B.都是河口地区,地势平坦
C.都有悠久的历史,工业基础雄厚D.都依托便利的交通,但缺乏能源
2.非洲南端与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相比,正确的叙述是()
A.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B.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
C.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D.高温期不同,多雨期不同
3.读“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所示,填写地理事物名称,甲省是,河流
乙是,丙湖泊是
(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
分,容易出现灾害
(3)长江三角洲地区克服不利条件,建成了全国最
大的工业基地.该地区发展工业不利的自然条
件是
(4)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图中(填写字母)开幕举行.请你运用图中信息和所学地理知道,从交通、经济、人文等方面分析世界博览会选择会址在本地的有利条件(答出两点即可)
(5)简要分析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并作评价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