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学者李治安认为,元朝总是在直接掌据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侧中央集权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中纯的地方分权。这说明该制度
A. 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所说的制度行省制度既符合历史趋势,又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缺乏自主性之类的信单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的权力并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
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苏州丝织业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引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着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A. 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B. 发挥者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 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D. 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C
【解析】“凭照”携眷入台政策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制、管理在加强,所以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海防前哨作用之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凭照”携眷入台必然会加强对台湾的管控。
4.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作者的创作
A. 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
B. 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C. 反映了文人上大大变态的审美情趣
D. 折射出当时士大大孤芳自赏的心态
【答案】A
【解析】“愿借天风吹得远”等字眼体现了作者创作的写意风格,也体现了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所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的创作属于正常的审美情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家”门巷尽成春等字眼足以证明并非孤芳自赏的心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 晚清光绪年间,官员周德润上书朝廷,指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他的主张反映了
A. 玩固势力抵制工业文明
B. 经济结构变动导致社会阵痛
C. 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 发展外资企业成为时代主流
【答案】C
【解析】“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等字眼反映的是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到了铁路的修建,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顽固势力抵制修铁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发展外资企业也未成为时代主流,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长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这些留给后业的借鉴意义是
A. 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B. 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
C. 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
D. 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答案】D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民众启蒙对的政治民主的重要性,所以选D。
7. 台湾学者张王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 下表为新中国建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
B.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C. 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
D. 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粮食产量整体上在减少,这是经济政策的偏差而导致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经济政策导致农业减产而非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粮食减产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科技革命均无直接的关联,所以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