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
[建筑土木]框架剪力墙计算
第五章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与设计概念5.1 计算基本假定1、基本假定(1)一片框架或一片剪力墙可以抵抗在本身平面内的侧向力,而在平面外的刚度很小,可以忽略。
因而整个结构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平面结构共同抵抗与平面结构平行的侧向荷载,垂直于该方向的结构不参加力。
(2)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楼板平面外刚度很小,可以忽略。
因而在侧向力作用下,楼板可作剐体平移或转动,各个平面抗侧力结构之间通过楼板互相联系并协同工作。
¾弹性工作状态假定¾平面抗侧力结构和刚性楼板假定¾水平荷载的作用方向¾框架结构计算方法分类平面抗侧力结构和刚性楼板假定¾平面抗侧力结构假定¾(a)结构平面¾(b)y方向抗侧力结构¾(c)x方向抗侧力结构¾刚性楼板假定结构→构件→截面→材料2、框架结构计算方法分类框架计算方法精确法渐进法近似法位移法力法力矩分配法迭代法无剪力分配法分层法反弯点D 值法5.2 框架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5.2.1 竖向荷载下的近似计算——分层力矩分配法基本假定多层多跨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侧向位移比较小,计算时可忽略侧移的影响;本层横梁上竖向荷载对其他各层横梁内力的影响很小,计算时也可忽略,因此可将多层框架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单层框架,分别进行计算。
分层法示意图计算要点¾分层方法:将多层框架分层,每层梁与上下柱构成的单层框架作为计算单元,柱远端假定为固端;¾各计算单元按弯矩分配法计算内力;¾分层计算所得的横梁的弯矩即为其最后的弯矩,每一柱(底层柱除外)属于上下两层,所以柱的弯矩为上下两层柱的弯矩叠加;¾因为分层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端,而实际上是弹性支承,为了反映这个特点,减小误差,除底层柱外,其他层各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楼层柱弯矩传递系数为1/3,底层柱为1/2;¾分层计算法所得的结果,在刚结点上诸弯矩可能不平衡,但误差也不致很大,如有需要,可对结点不平衡弯矩再进行一次分配。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法
3 计算梁、柱弯矩分配系数,确定传递系 数。除底层柱外,上层各柱的传递系数 取1/3;底层柱取1/2。 4 将框架分层。
分层后的柱端假定为固端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5 按力矩分配法计算每层梁、柱弯矩。 6 同层柱的柱端弯矩叠加。 7 将叠加后产生的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
剪力墙是否开洞以及洞口的大小与分布情况 对其受力与变形影响很大。
剪力墙根据开洞情况的不同分两大类: 1)不开洞或开洞但洞口分布规则; 2)不规则开洞剪力墙。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1)不开洞或开洞但洞口分布规则,可近似计算:
(1)整体墙(小开口整体墙):16%及洞口长边与洞
口净距、洞边与墙边近距;
承受荷载:
竖向:恒载、使用活载、竖向地震 作用 水平:水平地震作用、风荷载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剪力墙的受力特点与类型
一般将其简化为平面结构,假定剪力墙在自 身平面内受力,在侧向荷载作用下处于二维应力 状态,应用平面有限元方法计算,但大都将其简 化为杆系采用结构力学的方法作近似计算。
联肢墙的结构尺寸
联肢墙的的计算简图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 基本方法:力法
连 续 化 方 法 的 基 本 体 系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 基本方程
d1(x)+d2(x)+d3(x)=0
d1(x)--由墙肢弯曲变形产生的相对位移
d2(x)--由墙肢轴向变形产生的相对位移。 d3(x)--由连梁弯曲和剪切变形产生的相对位移
5.3.3联肢墙的连续化计算方法
• 连续化方法:将连梁看作分散在整个剪力
高层建筑结构5框架剪力墙结构近似计算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5框架剪力墙结构近似计算方法方式一:正式风格一:引言本文旨在介绍高层建筑结构5框架剪力墙结构近似计算方法。
该计算方法是为了满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需求,准确计算框架剪力墙的受力和稳定性,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本文将逐步介绍计算方法的步骤和具体细节。
二:计算方法概述2.1 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介2.2 近似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三:计算步骤3.1 确定结构荷载3.2 确定框架剪力墙的受力分布3.3 计算剪力墙轴力与弯矩3.4 计算剪力墙的整体刚度四:计算示例4.1 示例参数设定4.2 计算步骤演示五:计算结果分析5.1 结构受力分析5.2 结果评估与结论六:结论经过计算方法的应用和验证,可以得出高层建筑结构5框架剪力墙结构近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该方法可以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附:本文档的附件包括计算示例表格、相关图纸和算法代码。
注释:1. 结构荷载:指在建筑结构上的作用力和力矩。
2. 剪力墙:指承受垂直和水平荷载,起抗拔向刚性的墙体结构。
3. 轴力与弯矩:指杆件或梁在受到外界力作用时所受的内力。
方式二:轻松风格一:前言本文介绍高层建筑结构5框架剪力墙结构近似计算方法,目的是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计算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读者了解框架剪力墙的受力和稳定性计算,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二:方法概述2.1 框架剪力墙是什么?2.2 为什么要进行近似计算?2.3 近似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三:具体步骤3.1 确定结构荷载是什么?3.2 怎样确定剪力墙的受力分布?3.3 如何计算剪力墙的轴力与弯矩?3.4 剪力墙的整体刚度怎么算?四:一个小案例4.1 设定参数,开始计算!4.2 学会了吗?来试试我们的示例!五:结果分析5.1 剪力墙受力分析5.2 结果评估和总结六: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高层建筑结构5框架剪力墙结构近似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希望这一方法能够为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
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
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是一种用于估计大型计算任务的计算复杂性的方法。
在许多计算问题中,精确计算问题的精确解可能是不可行的,因为它需要非常高的计算成本或时间。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常常希望获得问题的一个近似解,该解具有实用的计算成本和时间。
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是基于将大型计算问题分解为一组较小的子问题,然后使用近似算法来解决这些子问题。
然后,通过组合子问题的解来获得整个计算问题的解。
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的目标是通过充分利用问题的特殊结构来减少计算的复杂性,并且通常能够提供质量较好的近似解。
在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中,存在许多不同的技术和策略。
这些技术和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具体问题的特性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1. 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将大问题分解为一组小问题的技术。
每个小问题可以独立解决,并且多个小问题的解可以合并为一个整体解。
分治法通常用于递归算法,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计算问题,如排序、和图算法。
2.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将大型计算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问题,并解决这些子问题以构建更大的解。
动态规划在解决最优化问题和序列比对等问题时非常有用。
3. 近似算法(Approximation Algorithms):使用一种启发式方法来获得问题的近似解。
近似算法通常通过权衡计算效率和解的质量来达到问题的近似解。
4. 随机化算法(Randomized Algorithms):通过引入随机元素来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
随机化算法的好处是可以在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上提供更好的保证,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计算问题,如图算法、优化问题、机器学习等。
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帮助解决很多复杂的计算问题,尤其是当精确解的计算成本很高或不可行时。
同时,它们还可以为优化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而无需在遍历整个空间时进行计算。
第五章 高层建筑结构近似计算详解
构 设
• 忽略梁、柱轴向变形及剪切变形;
计 • 等截面杆件,以杆件轴线作为框架计
土 木
算轴线; •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无侧移。
系
结
构
一
5.2 框架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
高 5.2.1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近似计算
层
—分层力矩分配法
建 筑
计算假定:
结 构
• 框架的侧移和侧移力矩忽略不计;
设 • 每层梁荷载对其它层梁和柱的影响忽
构 设
底层柱: y=2/3
计 ⑹ 计算柱端弯矩;
土 木
柱上端弯矩 Mitj Vijh1 y
系 结
柱上端弯矩 Mibj Vijhy
构
一
5.2.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高 层
⑺ 由柱端弯矩、结点平衡,计算
建 筑
梁端弯矩;
结 构 设 计
M
l bi
M
t ij
Mb i1, j
ibl ibl ibr
计
则
土
木 系
为刚度修正系数,小于1,与梁柱刚度相
结 对大小有关(见表);
构
D为结点有转角时柱的抗侧刚度,小于d。
一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设 计 土 木 系 结 构 一
5.2.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框架结构同一层各柱侧移相等,
高 层
层剪力按柱的抗侧刚度分配:
建
筑
结
构
设
计
土
—框架结构i层总剪力 ;
木
—i层第j根柱分配到的剪力;
系 结
—i层第j根柱的抗侧刚度;
构 一
—i层全部柱的抗侧刚度之和。
5.2.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五章框架、剪力墙、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1模板
由梁柱弯矩 反算柱剪力及柱轴力
例题5-1
用分层法计算图示框架弯矩分布图,括号内数值为杆件的线刚度 ijk
jk i jk / (i jk )
算固端弯矩 M jk
1 2 gl 12
①
弯矩传递系数C
例题5-1a
图示为框架标准层平面,用分层法计算第5轴的弯矩分布图.
1) 忽略框架结构纵向与横向框架之间的空间联系, 忽略空间作用;
2)杆件以轴线表示,梁的跨度取框架柱中线距离; 3)框架层高:上层取楼面梁的结构标高,底层柱 长度自基础承台顶面算起,(结构标高=建筑标 高-装修层高度),
• 注意: 跨度差小于10%的不等跨框架,近似按照等跨框架计算
•
分层法计算结构的内力、位移的理论依据据:
框架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图解
柱线刚度修正系数:
底层1.0; 上层 0.9;
框架梁柱弯矩传递系数
底层柱及梁:1/2; 上层柱:1/3
计算步骤:
梁固端弯矩 结点不平衡 弯矩分配 不平衡弯矩向 杆件远端传递
结点新不平衡弯矩 较大时,再重分配
结点新 不平衡弯矩 校核
结点新不平衡弯矩 收敛后
结点弯矩叠加
1)竖向荷载作用下多层多跨框架的侧移很小; 2)本层梁的固端弯矩、剪力对其他层梁的内力影响不大;
分层(力矩分配)法的计算要点及步骤
1) 分层,假定各层梁跨度、柱高同原结构,柱端固结; 2)算梁、柱线刚度 ijk,并按规范修正: A、非底层柱乘以修正系数 0.9; B、带翼缘的现浇板梁截面惯性矩乘以修正系数 1.5 (单侧)或 2.0 (双侧)。 3)算各层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Mjk 4)算 结点弯矩分配系数 jk i jk / (i jk ) 和杆端弯矩传递系数kij: 梁:向固结端传取1/2;向滑动端传取-1;柱:上层柱取1/3,底层柱取1/2。 5) 分配、传递结点的总不平衡弯矩,再汇总;经一次或多次结点不平衡弯矩 的分配、传递, 得到单层梁、柱的结点(杆端)计算弯矩。 6)各层柱在同一位置处的杆端计算弯矩叠加得柱端弯矩。 7)分层计算法所得杆端弯矩通常在结点不平衡。精确的结果应继续分配结点 的不平衡弯矩,直到精度满足要求。 8)上柱传来的竖向荷载(柱轴力)加本层轴力(各梁端的剪力和)得柱轴力。
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课件
间结构进行分析。但对于平面布置较规则的框架结构
房屋,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将实际的空间结构简化为
若干个横向或纵向平面框架进行分析,每榀平面框
架为一计算单元。
为简化计算,可假定:
1、每榀框架结构仅在其自身平面内提供抗侧移刚
度,平面外的抗侧移刚度忽略不计;
2、平面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
3、框架结构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材料均处于线弹性
16
弯矩二次分配法
具体计算步骤: (1)根据各杆件的线刚度计算各节点的杆端弯矩分配系数,并计算竖
向荷载作用下各跨梁的固端弯矩。 (2)计算框架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对所有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
进行第一次分配(其间不进行弯矩传递)。 (3)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同时向其远端传递(对于刚接框架,传递
系数均取1/2)。 (4)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
柱网布置 建模:梁、柱选型(尺寸初估)及布置,楼板板厚,材料选用
建模:荷载计算及布置 修改不同的荷载和板厚
相应计算参数的设置,生成计算数据
内力及配筋计算
查看计算结果,调整结构布置,使各项指标满足规范 查看各构件的内力、配筋,调整截面
绘制施工图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程序(电算)
4
框架结构房屋是空间结构体系,一般应按三维空
10
变截面柱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11
5.2.1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的近似计算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多、高层框架结构的内力可用力法、位移法 等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工程设计中,如采用手算,可采用迭代法、分 层法、弯矩二次分配法及系数法等近似方法计算。 分层法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内力计算假定:
楼板
高层结构设计第5章 框架结构设计(新规范)
2014-11-16
30
计算方法 1、柱的抗侧移刚度D值——修正抗侧刚度的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不仅有侧移,且各结点有转角,设 杆端有相对位移 ,转角 1 、 2 ,转角位移方程为:
12ic 6ic V 2 ( 1 2 ) h h
2014-11-16
31
令
D
V
(D值的物理意义同d相同——单位位移下柱的剪力) D值计算假定: (1)各层层高相等; (2)各层梁柱节点转角相等; (3)各层层间位移相等
2014-11-16
32
i1
θ3
3
i2
ic
i1
θ2
h
取中间节点i为隔离体, 由平衡条件 M 0 可得
2
i2 h
(4 4 2 2)ic (4 2)i1 (4 2)i2 (6 6)ic
2014-11-16
40
<c2>上下层高度变化时的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y3 令下层层高/本层层高=h上/h= 3 ——y3 3 >1——y3为负值,反弯点下移 3 <1——y3为正值,反弯点上移 说明:底层柱不考虑y2修正 柱反弯点高度比:
y yn y1 y2 y3
2014-11-16
2014-11-16 19
弯矩图
2014-11-16
20
二、 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近似计算方法— —反弯点法
1、反弯点法的基本假定 水平荷载:风力、地震作用 条件: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比≥3 假定: (1) 梁的刚度无限大; (2) 忽略柱的轴向变形; (3) 假定同一楼层中各柱端的侧移相等,节点转角为0 (4) 假定上层柱子的反弯点在中点 (5) 底层柱子的反弯点在距底端2h/3
5 框架、剪力墙、框剪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与设计概念2
5.2.4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当框架的高度较大、层数较多时,柱子的截面尺寸一般较大,这时梁、柱的线刚度之比往往要小于3,反弯点法不再适用。
如果仍采用类似反弯点的方法进行框架内力计算,就必须对反弯点法进行改进——改进反弯点(D值)法。
日本武藤清教授在分析多层框架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假定,经过力学分析,提出了用修正柱的抗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点高度的方法计算水平荷载下框架的内力。
修正后的柱侧移刚度用D表示,故称为D值法。
1基本假定①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承认节点转角的存在,但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
②假定同层各节点的侧移相同。
这一假定,实际上忽略了框架梁的轴向变形。
这与实际结构差别不大。
优点:1、计算步骤与反弯点法相同,计算简便实用。
2、计算精度比反弯点法高。
缺点:1、忽略梁的轴向变形,随结构高度增大,误差增大。
2、非规则框架中使用效果不好。
25.2.4.1 柱侧移刚度D值所谓规则框架是指各层层高、各跨跨度和各层柱线刚度分别相等的框架。
现从框架中取柱AB及与其相连的梁柱为脱离体,框架侧移后,柱AB达到新的位置。
柱AB的相对侧移为δ,弦转角为ϕ=δ/h,上、下端均产生转角θ。
34对框架单元,有8个节点转角θ和3个弦转角ϕ共11个未知数,而只有节点A 、B 两个力矩平衡条件。
为此,作如下假定:①柱AB 两端及与之相邻各杆远端的转角θ均相等;②柱AB 及与之相邻的上、下层柱的弦转角ϕ均相等;③柱AB 及与之相邻的上、下层柱的线刚度i c 均相等。
由前两个假定,整个框架单元只有θ和ϕ两个未知数,用两个节点力矩平衡条件可以求解。
由转角位移方程及上述假定可得M AB =M BA =M AC =M BD=4i c θ+2i c θ-6i c ϕ=6i c (θ-ϕ)M AE =6i 3θM AG =6i 4θM BF =6i 1θM BH =6i 2θ426F AB A B AB M i i i M LθθΔ=+−+5由节点A 和节点B 的力矩平衡条件分别得6(i 3+i 4+2i c )θ-12i c ϕ=06(i 1+i 2+2i c )θ-12i c ϕ=0将以上两式相加,经整理后得22Kθϕ=+柱AB 所受到的剪力为bc 2i K i =∑K 表示节点两侧梁平均线刚度与柱线刚度的比值,简称梁柱线刚度比。
高层建筑结构5框架结构计算的近似方法
◦ 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一样,可以通过梁的隔离体平衡, 求出梁端剪力与柱的轴力。
1 . 适用范围
◦ 反弯点法适用于框架层数较少(柱子轴力较小,柱子截面尺寸较 小,柱子线刚度较小),梁柱线刚度之比大于3,且假定结点转 角为零的情况。 ◦ 对于层数较多的框架,由于柱子轴力大,柱截面也随着增大,梁 柱线刚度比较接近,甚至有时柱线刚度反而比梁的线刚度大,结 点转角较大,这与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不符。
5.1.5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力法 精确法 位移法 渐近法 力矩分配法 迭代法 无剪力分配法 分层法 反弯点法 D值法
近似法
5.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5.2.1
分层法
简图修正原则:
◦ (1)除底层以外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0.9的折减系数; ◦ (2)底层的传递系数为1/2,其他各层传递系数为1/3;
不平衡弯矩的再分配
39 39
66.364 38.532 27.832
【算例5-2】 某二层三跨对称框架如图所示,各杆件的相 对线刚度示于图中。试用分层法计算框架内力,并作出 弯矩图。 16.18
8.92 8.68
10.67 7.12 8.68 10.67 7.12 7.76 27.95
7.12
SAB=i
B A
A=1
B B
SAB=0
A
弯矩分配系数
i
SAB
S
i 1
n
已知各构件的抗弯刚度均为EI 求各构件分配系数
0.5 0.5 0.25 0.5 0.25
0.67
0.33
4.2mBiblioteka 2.1m4.2m复习:2)传递系数
C=
远端固定时: A
第5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框架结构的内力与侧移计算方法; 掌握一片剪力墙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与侧移计算、掌握墙身开洞要求及洞口对墙肢 的受力与变形的影响; 理解框架与剪力墙的协同工作原理、掌握 协同工作计算方法以及刚度特征值对框-剪结 构的受力与变形的影响。
5.1 计算基本假定
•平面结构假定:一片框架或剪力墙可以抵抗在本身平面内
层数m、该层位置n以及梁柱线刚度比的K值,查表求得 ; y1—上下层梁刚度不同时,柱的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当 i1 i 2 < i3 i 4 时,令
I i1 i2 i3 i4
根据I和梁、柱的线刚度之比K,查表得 y1,
y2—上层层高与本层高度h不同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3—下层层高与本层高度h不同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① 楼面结构假定: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可
视为刚度无限大的刚性楼板,平面外刚度较小, 可忽略不计。
楼板平面内没有相对变形,各墙在楼面连接 下水平受荷时作刚体运动。
② 平面结构假定 各墙在自身平面内刚度很 大,平面外刚度小。
平面内大
水平荷载作用下各墙受力
单向抗侧力结构
平面外小 不考虑
在单向抗侧力的基本假定前提下,将纵横 两方向墙体分别按平面结构计算。
有效翼缘宽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截面形式 T Ι L [
剪力墙间距 翼缘厚度 门窗洞口宽度 三、剪力分配 当不考虑扭转时,各片墙在同一楼板标高处侧移 相等。
总水平荷载按各片墙的刚度加权分配到各片墙; 分配总荷载与分配层剪力效果相同。
Vij
Ec Ieqj
m
V pi
Ec Ieqj
j 1
四、受力特点与分类 ① 整体墙和小开口整体墙
第5章-3 框剪结构近似计算方法(3)
框架应在各主轴方向均做成刚接; 剪力墙应沿各主轴布置: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 刚度接近。 在非抗震设计且层数不多的长矩形平面中,允许只在横 向设剪力墙;
纵横向剪力墙宜合并布置为L形、T形和H字形; 合理调整剪力墙的长度:
每一道剪力墙(包括单片墙,小开口墙和联肢墙)H/L宜大 于2; 单个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m; 单片剪力墙在底部承受的水平剪力不应大于结构底部总 水平剪力的30%;
二、结构布置
框架-剪力墙结构平面布置要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1)剪力墙数量; 2)剪力墙的位置;
3)剪力墙的间距;4)框架、剪力墙的设置要求。
1 剪力墙数量
随剪力墙数量增加而震害减轻
当每 m2 楼面平均剪力墙长度少于 50mm 时,震害严重; 多于150mm时,破坏极轻微,甚至无震害。 当 平 均 压 应 力 =G/(Ac+Aw)<1.2Mpa , 壁 率 大 于 5000mm2/m2时,无震害。两个条件均不满足时,严重震害。
6 EI 1 a m12 l (1 )(1 a)3 6 EI 1 m21 l (1 )(1 a) 2
2 梁端约束弯矩——梁端有转角时的约束弯矩: M12=m12; M21=m21 总连梁的刚度
总连梁的剪切刚度是所有连梁的剪切刚度的总和, 即:Cb=∑Cbi Cb i=(m12+ m21 )/ h
注:H—结构地面以上的高度(m); W—结构地画以上的总重量(kN).
⑤由自振周期T1和地震力判定
基本自振周期大约在下式范围内: 计算周期Tl =(0.09~0.12)n
实际周期Tl=(0.06~0.08)n (考虑T=0.7~0.8,n为结构层数)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法
分层后的柱端假定为固端
PPT文档演模板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 5 按力矩分配法计算每层梁、柱弯矩。 • 6 同层柱的柱端弯矩叠加。 • 7 将叠加后产生的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
PPT文档演模板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PPT文档演模板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 ② 等效折算惯性矩
• ③ 等效抗弯刚度
PPT文档演模板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 与荷载形式有关 • 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G=0.4E)
• 高规
• • μ:剪力不均匀系数
面积
•
• ④ 顶点位移
□:μ=1.2
工:μ=全截面面积/腹板截面
T:查表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PPT文档演模板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5.2.2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D值法
• 反弯点法
1计算假定:梁柱线
刚度之比为∞。
相应地,有除底层柱外,
各层柱的反弯点位置处
于层高的中点;底层柱
的反弯点位于2/3柱高处。 2 柱的抗侧刚度 :
• 基本假定:
1)忽略连梁的轴向变形 2)两墙肢各截面的转角和曲率相等 3)各墙肢截面、连梁截面、层高等几何尺寸沿
全高相同
PPT文档演模板
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PPT文档演模板
•联肢墙的结构尺寸
•联肢墙的的计算简 图第5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似计算方
法
• 基本方法:力法
第5章 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
(6ic 4ic ) 2(ib1 ib 2 )
(4ic 2 ibj ) 6ic
6ic 4ic 2 ibj
2
i
ic
3
bj
3 2 K
i K
ic
bj
,为梁柱刚度比。
V VAB VBA
i M AB M BA 12 c ( ) h h 2 i i 0.5 K 1.5 12 c (1 ) 12 c h 2 K h 2 K i 0.5 K i 12 c2 (12 c2 ) D h 2 K h
M AB
EI c EI c 6 6 2 h h h EI c EI 6 2c h h h
M BA 6
/h EI
V VAB V BA
V 12
EI c M AB M BA 12 3 h h
EI c d 3 h
图 5-9 一般层 D 值计算
节点平衡条件:
M M AD M AB M AF M AG 0 12ic 12ic 6ib1 6ib 2 0
节点 B 则有:
12ic 12ic 6ib3 6ib 4 0
将上面两式相加,得
24ic 24ic 6ib1 6ib 2 6ib3 6ib 4 0
图Leabharlann -1 分层力矩分配法分层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是: (1)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弯矩。 (2)将框架分层,柱端假定为固端。 (3)计算梁、柱线刚度。 有现浇楼面的梁,宜考虑楼板的作用,计算梁的有效翼缘宽度。设计 中,可近似按下式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 一边有楼板 ic=1.5 i0 两边有楼板 ic=2.0 i0 式中,i0 为按矩形截面计算的梁截面惯性矩。为了减少梁的类型,也可 均取 ic=1.5 i0。 对于柱,假设分层后中间各层柱柱端固定与实际不符,因而,除底层 外,上层各柱线刚度均乘以 0.9 修正。
结构体系近似计算之框架结构
6. 水平荷载下框架侧移计算
5.2.1 框架结构的一般布置原则
在高度不大、层数不太多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结 构是比较理想的。框架结构除了应遵循高层建筑一般的布 置原则之外,还应该做到: 1、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 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
2、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拉通-对直)。当梁、柱 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应做到: ⑴ 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 1/4; ⑵ 6~8度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柱截 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 超过怎么办——水平加腋等 同时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 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
5-2 框架结构的近似计算
1. 框架结构的一般布置原则
2.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及荷载 3. 竖向荷载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4. 水平荷载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5. 水平荷载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D值法
6. 水平荷载下框架侧移计算
5.2.3
竖向荷载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一、竖向荷载(恒、活)的布置
3、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单跨框架是指整栋建筑全部或绝大部分采用单跨框架的结构, 不包括仅局部为单跨框架的框架结构。——冗余度低、震害严重 ( 99年台弯集集大地震,就有不少单跨框架到塌的震害实例)。
4、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抗震 设计时,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
2、柱子轴力 柱子轴力等于该层以上所有框架梁(纵、 横)传来的力与柱子自重的和。
四、内力图
根据上述计算 结果,画出框架结 构内力图
弯 轴 剪矩 力 力图 图 图
上层线刚度乘以 0.9,在计算各 节点的分配系数
框架_剪力墙_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近似计算方法与设计概念
5)上下层层高比。
5.2 框架结构 5.2.2 水平荷载下的近似计算 的近似计算方法 (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 反弯点位置的表达式:
yh=(y0+y1+y2+y3)h
h ━ 该柱的高度(层高)
y ━ 反弯点高度比
反弯点距柱下端的高度与柱全高的比值 y0 ━ 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与外荷载形状、总层数m、该层所在楼层位置n以 及梁柱线刚度比有关。
y1 ━ 考虑上、下横梁线刚度不相等时,引入的修正值 y2 、 y3 ━ 考虑上层、下层层高变化时,引入的修正值
5.2 框架结构 5.2.2 水平荷载下的近似计算 的近似计算方法 (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 例5-2 下图为3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及剖面图。图(b) 给出了楼层高处的总水平力及各杆线刚度相对 值。要求用D值法分析内力。
5.2.2 水平荷载下的近似计算
(反弯点法)
10kN
F 10kN
d 4.5
17kN
F 27kN
d 9
20kN
F 47kN
d 14
5.2 框架结构 的近似计算方法
5.2.2 水平荷载下的近似计算
反弯点法: 梁、柱线刚度之比大于3,认为结点转 角为0的一种近似算法。 1 、随着框架层数的增加,框架柱的 截面尺寸和框架梁截面尺寸逐渐接近, 当梁、柱线刚度之比小于 3 时,柱端 转角变形较大而不可忽略,反弯点法 的计算误差过大;
第5章 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
的近似计算方法与设计概念
5.1 计算基本假定 1.平面结构假定 一片框架或者墙可以抵抗本身平面内的侧向
力,而在平面外刚度很小,可以忽略。
5.1 计算基本假定 2.楼面刚度无限大假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1 分层力矩分配法
分层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是: (1)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弯矩。 (2)将框架分层,柱端假定为固端。 (3)计算梁、柱线刚度。 有现浇楼面的梁,宜考虑楼板的作用,计算梁的有效翼缘宽度。设计 中,可近似按下式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 一边有楼板 ic=1.5 i0 两边有楼板 ic=2.0 i0 式中,i0 为按矩形截面计算的梁截面惯性矩。为了减少梁的类型,也可 均取 ic=1.5 i0。 对于柱,假设分层后中间各层柱柱端固定与实际不符,因而,除底层 外,上层各柱线刚度均乘以 0.9 修正。
[例 5.1] 用分层计算法做图 5-2 所示框架的弯矩图,括弧内为杆件的线刚度,i=EI/L 例 的相对值。 [解] 分两层,见图 5-2 上层柱线刚度先乘 0.9,然后计算刚度分配系数,各杆分配系数写 解 在长方框内,带星号的数据为固瑞弯矩;各节点都分配了两次,上层各柱远端弯矩等于柱 分配弯矩的 l/3(即传递系数为 1/3) ,下柱底截面弯矩为柱分配弯矩的 1/2(传递系数 为 1/2) ,最底行数据是最终分配弯矩。上层柱的分配弯矩要叠加,各杆最终弯矩见图 5-4 所示。 为了解分层计算的误差,图 5-4 括号内给出了精确解的数值。本例题中梁的误差较小, 而柱的误差较大。
2 hij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ij ——柱抗侧刚度,其物理意义是柱顶产生单位侧移时,在柱顶所需
施加的水平力。 k cij = EIc/h 为第 i 层第 j 柱的线刚度。
M AB
EI c ∆ EI c = −6 = −6 2 ∆ h h h EI c ∆ EI = −6 2c ∆ h h h
M BA = −6
EI /h
(6icψ − 4icθ ) = 2(ib1 + ib 2 )θ
(4ic + 2∑ ibj )θ = 6icψ
θ=
6ic ψ = 4ic + 2∑ ibj
3
∑i 2+
ic
ψ =
bj
3 ψ 2+ K
∑i K=
ic
bj
,为梁柱刚度比。
V = VAB = VBA = −
M AB + M BA i θ = 12 c (ψ − ) h h 2 i 1.5 i 0.5 + K = 12 c (1 − )ψ = 12 c ψ h 2+ K h 2+ K i 0.5 + K i = 12 c2 ∆ = α (12 c2 )∆ = D∆ h 2+ K h
反弯点的物理意义:杆件中弯矩为零的点; 反弯点的物理意义:杆件中弯矩为零的点; 弯矩为零的点 反弯点的几何意义: 反弯点的几何意义: 的几何意义 杆件变形曲线的拐点, 杆件变形曲线的拐点, 变形曲线的拐点 根据材料力学 M = EIy ' ' 。 1.柱抗侧刚度 d 值
d ij = 12
k cij
梁柱线刚度比。
Dij 为第 i 层第 j 柱的抗侧刚度。第 i 层层剪力为 V pi ,第 i 层第 j 柱柱端
力 Vij 为
Vij = Dij ∆ i =
Dij
m
V pi
ik
∑D
k =1
一般层中柱 ∑ ib = ib1 + ib 2 + ib 3 + ib 4 ,边柱 ∑ ib = ib1 + ib 3 。顶层虽无 上柱,但一般层的 D 值公式仍近似可用。
(4)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 按修正后的刚度计算各结点周围杆件的杆端分配系数。所有 上层柱的传递系数取 1/3,底层柱的传递系数取 1/2。 (5)按力矩分配法计算单层梁、柱弯矩。 (6)将分层计算得到的弯矩,按同一层柱的柱端弯矩叠加得 到柱的弯矩。 一般情况下,分层计算法所得杆端弯矩在各节点不平衡。如 果需要更精确的结果时,可将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再进行一次分 配。 柱子的轴力可由其上柱传来的竖向荷载和本层轴力(与梁的 剪力平衡求得)叠加得到。
图 5-2 例题 5-1
图 5-3(a) 例题 5-1
图 5-3(b) 例题 5-1
图 5-4 例题 5-1
5.1.2 力矩分配法 在工程设计中采用力矩分配法,一般认为分配两次,传递一 次,即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因此,为了保证节点弯矩平衡, 计算步骤是: (1)各节点做第一次平衡分配; (2)各节点所得平衡弯矩相互传递; (3)各节点做第二次平衡分配。 (4)计算各节点杆端弯矩。
=
。
∑ d ik
∑ I cik
u b
(6)求解柱端弯矩 M ij 、 M ij 柱上下端弯矩为
u 一般层: M ij = Vij
hi h b , M ij = Vij i 2 2
图 5-6 柱端弯矩计算
首层: M 1uj = V1 j
h1 2h b , M 1 j = V1 j 1 3 3
(7)求解梁端弯矩 M b 、 M b 梁端弯矩根据节点平衡条件, 梁端弯矩可按梁的线刚度比值进行分配。 如图 5-7, 梁左、右端弯矩为
综上所述,D 值法是修正的反弯点法。 1.一般层 D 值 D 值法基本假定: 值法基本假定 基本假定: (1)各节点转角均为 θ ; ) (2)各柱弦转角均为ψ ; ) 且柱高相同。 (3)各柱线刚度均为 ic ,且柱高相同。 ) 节点 A 有:
M AD = 6icθ − 6icψ M AB = 6icθ − 6icψ M AF = 6ib1θ M AG = 6ib 2θ
5.2 5.2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方法
对比较规则的、层数不多的框架结构,当柱轴向变形对内力及位移影 响不大时,可采用反弯点法或 D 值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及 位移。 5.2.1 反弯点法 适用条件:梁柱线刚度比 Kb/Kc 大于 3,且层数不多的框架。 适用条件: ,且层数不多的框架。 反弯点法基本假定为 反弯点法基本假定为 和剪切变形; (1)忽略梁柱的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忽略梁柱的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无限大, (2)梁线刚度无限大,结点无转角; )梁线刚度无限大 结点无转角; (3)除底层外,各层柱的反弯点均位于柱 1/2 柱高处,底层柱的反 )除底层外, / 柱高处, 弯点位于 2/3 柱高处。 / 柱高处。
图 5-10 首层 D 值计算
M cu 4icθ − 6icψ M AB 1 a= l = = =− r M b + M b M AD + M AE 6(ib1 + ib 2 )θ 3
M cu 4i θ − 6icψ M AB 1 a= l = = c =− 3 M b + M br M AD + M AE 6(ib1 + ib 2 )θ
Vij = d ij ∆ i =
d ij
m k =1
V pi
∑ d ik
d ij
m k =1
其中
d ij
m k =1
为剪力分配系数。若 hij 同一层相同,则
=
k cij
m k =1
, 若 hij 与 E ij 同一层
∑ d ik I cij
m k =1
∑ d ik
∑ k cik
相同,则
d ij
m k =1
2.首层 D 值 因首层与二层的转角θ 相差较大, 不能假定各节点转角相同。 故假定第一层节点转角均
M cu 1 为 θ ,根据工程经验 a = =− 。 l 3 M b + M br
节点 A 有:
M AB = 4icθ − 6icψ
M BA = 2icθ − 6icψ M AD = 6ib1θ M AE = 6ib 2θ
Vij = d ij ∆ i
(3)列出层剪力平衡方程 第 i 层层剪力为 V pi ,第 i 层第 j 柱柱端力 Vij 为
V pi = ∑ Vik = ∑ d ik ∆ i
k =1 k =1
m
m
(4)求解基本未知量层间侧移 ∆ i
∆i =
V pi
k =1
∑ d ik
m
(5)求解第 i 层第 j 柱剪力 Vij
表 5-1
4.框架内力计算 柱上、下端弯矩
b M cij = Vij yh ;
u M cij = Vij (1 − y )h 。
梁端弯矩及梁剪力、柱轴力计算同反弯点法。 5.柱反弯点高度比的确定 多层多跨框架在节点水平力作用下, 多层多跨框架在节点水平力作用下, 柱反弯点高度比的计算基本假 定如下: 定如下: (1)梁的反弯点位于梁跨度的中点,该点处无竖向位移; )梁的反弯点位于梁跨度的中点,该点处无竖向位移; (2)梁和柱的线刚度沿高度不变; ) 和柱的线刚度沿高度不变; (3)层高沿高度不变。 )层高沿高度不变。 根据基本假定, 在特定荷载作用下,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y 0 可按结构 力学的方法计算。
0.5 + K ,第 1 层第 j 柱的 D 值为 α= 2+K
ic D = α (12 2 ) h
D1 j = α
12ic1 j h12
首层中柱 ∑ ib = ib1 + ib 2 ,边柱 ∑ ib = ib1 。
V1 j = D1 j ∆1 =
D1 j
m
V p1
1k
∑D
k =1
梁柱线刚度比对抗侧刚度影响系数
24icθ − 24icψ + 6ib1θ + 6ib 2θ + 6ib 3θ + 6ib 4θ = 0
(4ic + ∑ ibj )θ − 4icψ = 0
4ic θ= ψ ,θ = 4ic + ∑ ibj
2 2 ψ ,θ = ψ ∑ ibj 2+K 2+ 2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