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 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 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 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六、其他因素对杜能圈的影响
1、若孤立国内有一条可 以通航的河流,则同心圆 模式成为沿着河流伸展的 狭长型分布模式。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早期区位论思想 二、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成为区 位论的奠基著作。 2.工业区位论 劳舍发表了《决定工业诸部门适当区位的自 然法则的研究》,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 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 论》,标志着经典区位论的建立。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 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1、自由式农业圈,生产容易腐 烂、难以运输的农产品。 2、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3、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把土地分为六个区。 4、谷草式农业圈,为七区轮作。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提出运费和劳动费两个 一般区域性因子,再加上集 聚因子和分散因子,就构成 了由运费、劳动费、集聚 (分散)三个区位因子组成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 城市所需农产品由平原农业经营者供给
• 农业经营者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a
10
• 农产品价格、农业工人工资及资本利息固定不变
1.3 理论模型与“杜能圈”
• 1.3.1 农场观测数据 • 1.3.2 理论模型 • 1.3.3 杜能圈 • 1.3.4 杜能圈形成机制
a
11
1.3.1 农场观测数据
距市场距离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a 场)的距离
13
t——农产品的运费率
1.3.3 杜能圈
• 杜能圈:杜能利用地租收入模型,对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和集约化程度分析后得出结论: 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随 着距离城市的远近呈带状变化,围绕城市形成 由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 式农业圈、三莆式农业圈和畜牧圈构成的农业 圈层,被后人称“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
a
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
2. 韦伯工业区位论
3. 其他区位论介绍
4. 本章思考题
a
2
本章重点与难点
➢ 本章重点
概念与术语: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综合等运费线、
临界等费用线、送达价格、需求圆锥体、利益空间、行为
矩阵
原理与思想:杜能农业区位论假设条件、模型及图
2.1 研究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经 济的活跃,资本家为了在自由竞争中获取最大利润, 开始提出工业区位选择问题。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 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使生 产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进一步加剧。工业区位的合理 选择在你死我活的资本竞争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应用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实例:越南辰星水泥厂,位于越南境内建江省,它与瑞士霍尔德班克公司联合投资建了一座新厂即Ho Chong水泥厂;在距新建的Ho Chong水泥厂5-6公里处有三座石灰石矿山,一座粘土矿和一个海运港口,该水泥厂使用的石灰石来自于靠近该厂的三座矿山,其它的原料成份,粘土来自于工厂附近的粘土矿;根据韦伯区位论这是接近原料地,使原料运费最小化;其它的原料例如铁矾土年用量70000t来自于东南省Bien Hoa城氧化铁年用量70000t的石膏来自泰国和来自越南本国北部150000tph的煤,这些原料都是用船运抵现场的; 由于靠近海运港口,原材料运费也较低,同时生产的水泥运到港口运费也低;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二、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二农业区位论杜能的理论模型即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纯收益成为市场距离的函数;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2.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3.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4.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运用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 农业区位论还存在着巨大的适用空间;首先, 中国的城乡关系还基本上体现为农村包围城市, 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 农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例如城市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禽蛋、水果乃至肉类大都来自城市郊区或周围的农村, 跨区域的农产品在城市的市场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孤立国的假设;特别是中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 由于交通闭塞,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 农产品只能供给就近的城镇;而农村的日用品和工具则通过城镇获得有城镇生产的, 也有外部供应的 ;在这些地区, 城乡的距离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这种情况与杜能所处的19 世纪初的德国农业状况极为相似, 农业区位论在这些地区会普遍适用;其次, 从市场特点来讲, 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信息不灵通, 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每城每镇的小农贸市场却异常发达, 参加交易的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现在一些地方还有赶集或者赶墟的习惯, 所谓“集”或“墟”实际上是资源分布在周围的点状市场;这些点状市场的长期存在为农业区位论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再次, 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 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 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特点, 多山地和高原, 交通运输相对落后, 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 而且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如在山坡地, 不同高度要求种植不同作物 , 对农产品生产的分类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农业生产要减少成本必然要考虑土地的天然特性、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种类等因素;东部地区虽然水陆交通发达, 但运输手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 特别是大型运输能力差, 运输途中的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低, 如果运输距离和时间过长, 途中的损耗可能较大;因此, 从中国交通运输的实际状况来看, 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三、中心地理论一产生背景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相似,中心地理论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他在德国南部所有的城市和农村进行调研,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详细资料;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二中心地理论概念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性:是指对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中心地供给周围地区中心商品的数量,即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与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C=B1-B2;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就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商品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称为需求门槛,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间范围;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中心地的等级性: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中心地三原则: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原则;根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B级为周围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通过6个次一级K级中心地来实现的,;因此,每个K级中心地同时接受3个B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所有,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3=2,即2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其自身还有1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每个B级中心地共有3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中心地系统,其排列为K=3序列,即在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公式为K=3n-1;而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2,6,18,54……2.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交通影响明显的地区,交通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各级中心地都应位于高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上;但从均衡模式看,两个B级中心地间的连线不能包括K级中心地,这不符合交通原则,需要调整模式;从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出发,克氏把六边形6个顶点的各级中心地都布局在六边形六条边的中点上,这样任何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都可以把低一级中心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式;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个,形成K=4的序列,公式为K=4n-1,其等级序列为1,4,16,64……;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3,12,48……;3.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等级系统:在行政职能作用明显的地区,行政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克氏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时受到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在一个六边形中有7个行政单位,其中1个高级行政区单位行使对6个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从而形成K=7序列,公式为K=7n-1,行政区的等级序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6,42,294……;三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资源变形:克氏理论假定:所有城市只履行一种职能,即中心地职能;事实上,许多城市都是在特殊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承担着特殊的职能;如;工矿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宗教城市、行政中心城市、海港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等;由于区域城市体系是在一、二个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长期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在城市布局实践中,总是先把那些严格要求满足某些地理条件的城市固定下来,然后,再围绕这些固定城市点,在其市场区范围内,布局层层的城镇体系;2;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交通变形:中地论假定:区域内存在均一的交通面;事实上,交通线多是呈放射状的,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顺着交通线掌长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此外,中地论认为: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会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而增大;事实上,在短距离内,也可出现高等级的中心地;不过,其扇面的对接则由菱形改为亚铃型,并随着城市化而扩展,最终形成大城市连绵带;3;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集聚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内人口分布绝对均匀;事实上,愈接近首要城市,人口密度愈大,居民购买力愈高,各级城市所占据的最小销售范围也相应缩小,城市分布的密度便会提高,从而导致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4;原有城镇分布基础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时滞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原先没有任何城市;事实上,在已开发的区域中,大都存在着一批城镇和居民点,而且,其位置已经固定;因此,在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中,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已有的城镇格局加以利用和改造,增补中间环节,而不能机械地按中地论模式另搞一套;即使是按规划新建的增长中心,在选点上,也须考虑利用原有的城镇基础,以求投资少,收效快;四中心地理论在区域规划工业布局中的应用1;经济因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经济因素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经济因素存在着地区差异,其表现为;产品价格、供求关系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地区生产要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和运费率的差异,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产品市场价格的差异;价格上升,市场区缩小,价格下降,市场区扩大;影响产品价格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动和工业布局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异也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形;技术革新的经济意义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超额利润的产生;若一个企业采取技术革新,改进工艺流程,其市场区便会扩大,新产品占据老产品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老企业被淘汰;产品的差别化也会导致市场网络的变形;若空间的价格差使市场区的缩小成为可能,那么,产品差别化则对这种影响起反作用;差别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可以重合,但每一种商品的市场空间则在扩大,这就是超级市场形成的区位原因;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企业竞争的战略之一便是产品差别化战略;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为区域内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是绝对均匀的;事实上,其存在着地区差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资源指向性工业的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其分布的不均衡还通过生产率的地方差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差,影响着市场区的扩大或缩小,从而打破了中心地理论的均衡模式;3;人的因素的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人的因素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个别企业企业家团队的差别和国民性的差别两个方面;能力高的企业家可以扩展其市场区,延伸到必要境界以外的所有边界;而能力低的企业家则要缩小其市场区;国民性的差别具有重要的空间经济意义,其通过国民的素质和消费习惯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民族的境界往往也是各种财货地区网络组织的境界;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一个当地诞生的企业家,必须要使其解决方案更密切地与国民性或种族的特性相适应,即生产的本土化;4;政治境界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在国家封闭的条件下,境界地带往往是一片荒废地,因为,政治边界可以通过税收、地理、语言等因素打破正常的市场网,使其在边境地区发生变形甚至消失,因此,政治界线切割市场网络会导致经济的损失;但是,政治边界往往也是地理梯度较大的地带,故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边境地区如海港城市、陆界边境城市往往是经济活跃的地区,工业在此布局可以得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使其市场区由国内扩展到世界范围,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1.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一致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一致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的
成本是固定的,且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 限供应
韦伯 工业区位论
2.韦伯分析了如下区位因子 (1)一般因子 在一般成本因素中(相关场所土地费、固定资产、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 动力成本、物品运输费、资本利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提炼出3个一般区位因子: 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 (2)特殊因子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水质。 (3)积聚因子和分散因子 它们决定了工业区位格局的偏移
概念: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是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盛昌单位 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整个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它等于生产每 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多自给型农业 (3)理性经济人假设有局限性 (4)现代交通技术和保鲜技术使运输距离的制约变小 (5)在孤立国中只考虑的农业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城市周围
土地的其他利用方式
杜能 农业区位论概念
7.评述其意义 (1)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对农业区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重 要原理: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距离市场越近,布局单位 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2)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现 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 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dP ' dC ' dT ' 0, dQ dQ dQ
可见,边际成本和追加运费越低,边际产量本身 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越大, 这些分析从理论上道出城市附近农业较远郊集 约的本质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消费市场的
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响,据此他计算 处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的分界线,并将他设 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2、第二圈——林业圈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6、第六圈——畜牧业圈
乌有:R=0
区域经济学
(二)不同急跃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取决于一定土地上
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即总投入量 I,每追 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土地上 产量会有相应的增加,这部分增加的产量 成为编辑产量,到一定程度,虽然土地的 总产量仍在增加,但边际产量会处于不断 下降,即土地收益递减律。
重量=原料指数+1
区域经济学
2、最小运费原理 (1)仅使用遍地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 范力农构架
区域经济学
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 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 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
区域经济学
五、理论与现实——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 ✓ 1、他将运费是距离和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
例地增加,而现实找你嘎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 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 产品的不同而不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 统一的运价体系;同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 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 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 ✓ 2、韦伯的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是不现 实的

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三章--区位理论
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3、商品服务范围:
上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由对中心商品的 需求所限定的。
下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必须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从供给角度所规 定的边界。又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 量。
往往容易和中心辐射范围混淆
4、中心地的等级:具有高级中心地职 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 低级中心地。
第三章 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中心地理论 四、零售业区位理论
本章重点: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 提出者、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
零售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普劳德伍特的零 售业空间分布类型,霍伍德和博伊斯德中 心边缘模型;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
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通道 扩张、邓宁折衷理论;多部门企业空间扩 张规律以及空间演变四种模型的区别和相 同点。
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
如果单位产品的劳动费用大,则工厂从最小 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大;
如果劳动费和区位重量之比即劳动系数越大, 则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越大,劳 动系数越小,运费指向越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 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工厂区位选择有时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
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
运输与集中的矛盾
工业区位论强调运输费用最小和集聚效益最大都 是最优区位。表现为运输成本下降后,集中带来 的成本节约大约运费增加时,公司会在一些地方 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此处可以看成是利润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主要是指成本决定论和利润决定论,它们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

以下是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的介绍:
1.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古典区位论的重要法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农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最终产品,还可以是中间产品,并且产品具有部分可运输性,从而可以寻找其生产的最佳区位。

2.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工业生产要考虑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因素,选择运输成本最低、劳动成本最低或集聚效益最高的地点作为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

3. 运输区位论: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商品销售范围取决于商品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大小,应尽可能地接近消费市场,减少运输费用,提高利润。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对于现代区位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一、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用地。

农村只于该城市发生联系,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一的交通工具。

3.“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比。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用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经营者的最大利润(P),由农产品生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

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而在一定时期“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

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

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到最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为谷物轮作区,主产粮食;第四圈为草田轮作区,主供谷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第三章 区位理论

第三章 区位理论

❖ 二、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 1、区位与市场地域 ❖ 2、运费与区位理论
图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
❖ (二)胡佛的交通区位理论 ❖ 1、假设条件 ❖ (1)运费由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组成; ❖ (2)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和一个销售市场; ❖ 2、主要观点 ❖ (1)若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止
第三章 区位理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 一、农业区位理论的产生 ❖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 1、杜能对“孤立国”的理论假设条件 ❖ ①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
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 ❖ ②“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
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③“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
图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 第二、杜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 ①自由式农业圈:蔬菜和牛奶等易腐难运的鲜活农产品;
这一农作区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 ②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和木炭等; ❖ ③轮作农业圈:主要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农牧结合,
合理轮作是其主要特点。采用轮栽作物制,无休闲地, 六区轮作。 ❖ ④谷草式农业圈: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其特点 是经营较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 了休闲地。 ❖ ⑤三圃式农业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谷作物粗 放;这一区处在整个谷物种植区的最外围,农业经营粗 放,土地大量休闲。 ❖ ⑥畜牧业圈:生产谷物用于自给,生产牧草用于养畜, 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 此圈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这种圈状分布, 常被称为杜能圈或农业圈。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 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所谓原 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 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 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 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在性原 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 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在性原料, 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
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
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 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 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 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
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 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 上的差异性。如此,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 时,若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 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伯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动 力指向。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 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 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 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 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 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 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 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 (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 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 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 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经济地理各区位理论主要观点及区别

经济地理各区位理论主要观点及区别

简述各种区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比较其主要区别主要观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在杜能假想的“孤立国”和企业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纪人”的条件下,地租收入随距城市的距离和运费率的增加而减少;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而为某种作物耕作的极限;在市场中心即运费为零的点与耕作极限直接的连线为地租曲线;地租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运费率的大小;同种作物当运费率不变时,离城市越远农产品价格越低。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在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和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前提下,规定劳动力多数地点不能移动,劳动力成本固定且劳动力供给无限,总结了以下三个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最小运费原理;劳动力指向论:在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大于企业离开最小的运费区位而增加的运费时,劳动力指向占主导地位;集聚指向论:当集聚的节约额比运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产生集聚。

3、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大多数工业企业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利润最大点)是最优区位。

当一生产者成本下降,其市场领地扩大,从而占据其它生产者的市场领地,使空间上原有的均衡被打破。

4、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无论在何点布局都能占据所有市场,如果又有一个企业进入,在两者竞争空间达到均衡时,一定是两者都在市场的中心点,如果产品有需求弹性,竞争的结果在空间达到均衡时两厂商一定是在市场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此时两厂商销量最大。

5、行为区位理论在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中,在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区位中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区位而不一定选择最佳区位;费用曲线与收入曲线的倾角越大,工业布局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平均成本较低,获利空间范围较大,企业在空间选择区位的余地较大,反之亦然;政府区位政策的差异造成区位条件的变化。

6、中心地理论不同规模的商业中心在空间分布按一定的规律呈等级分布;同级中心地具有大致相同的功能;高一级中心拥有低一级中心地的全部功能;各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不取决于地域面积的大小,只取决于地区人口密度与人均购买力水平;空间大大小小的市场网络是一个等级系统,是一个多重结构的等级系统;良好的区位条件是各级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

农业工业区位论[1]

农业工业区位论[1]

l 乔纳森对欧洲城市周围农业用地分布形 态的研究 (宏观尺度)
l 上海、北京市郊区农业用地分布的圈层 形态(中观尺度)
l 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 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微观尺度)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工业区位论[1]
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l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l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 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 性的总结。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 件下,由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 距离,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致 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 心圆结构
l
l
l l l
l
l l PPT文档演模板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同心环状农业圈:
第一圈:自由农业区。它最接近于城市市场,土地用于生 产不易运输的易腐食品,以蔬菜、牛奶、鲜花为主。内外 两层 第二圈:林业区。这一区的外限,根据城市对木柴的需求 量而定 第三圈:轮作农业区。主要农产品为谷物与畜产品,采用 轮栽作物制,无休闲地,六区轮作 第四圈:谷草农作区。谷物、牧草、休闲,主要农产品也 是谷物与畜产品,其特点是经营较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 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了休闲地 第五圈:三圃农作区。处在整个谷物种植区的最外围,经 营粗放,土地大量休闲。离家近的地方实行三圃农作制 (黑麦、大麦、休闲),离家远的地方为永久牧场。 第六圈:畜牧区。为家畜养殖区,经营畜牧业 第六圈以外的土地已无经济开发价值,农只业工能业区作位论为[1] 荒地
杜能圈的修正
l 杜能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 太相符。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 他在《孤立国》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将他的假设前 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 有以下三点不同:

[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5
四、杜能区位论的评价
(一)理论缺陷
1、地租取决于运费大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 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郊的城乡土地利用矛盾;(如图3.4) 6、假设条件过多,没有考虑土质、生产者行为决策差异, 这些因素可能使杜能环增大或尖灭。
14
3、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如图3.3)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 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3.3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2020/8/19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
2020/8/19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
第三节 其他区位论
➢ 初期阶段——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集约; ➢ 高级阶段——以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主的集约。
二、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其他自然条件
也是匀质的);
2020/8/19

第五章 区位理论

第五章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三、工业区位论
基于工业发展特殊要求,认为运费、 基于工业发展特殊要求,认为运费、劳动费和产业集 聚是影响生产场所迁移的三个区位因子。 聚是影响生产场所迁移的三个区位因子。遵循生产费 用最小化原则,当运费减少时,劳动费用会增加, 用最小化原则,当运费减少时,劳动费用会增加,而 产业集聚度会降低。因此建立费用与距离的函数, 产业集聚度会降低。因此建立费用与距离的函数,形 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等费用线, 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等费用线,即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 约额的等同的相切线。 约额的等同的相切线。
3
扩展: 扩展:
目前很多的研究集中在分析特定城市, 目前很多的研究集中在分析特定城市, 各种区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 各种区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尤其是土 地价格的影响,用到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价格的影响,用到 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展示了区位与价格的关系。 技术展示了区位与价格的关系。 基于地价梯度的北京市住宅用地价格时 空变化研究 城市交通对住宅价格影响研究
第五章 区位理论
一、区位的含义
区位不仅仅是位置, 区位不仅仅是位置,而且是叠加了人文作用的因素后所 形成的综合性的位置。 形成的综合性的位置。
二、农业区位论
基于农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基于农业发展的特殊要求,认为不同地方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远近会带来运费差, 距离远近会带来运费差,这决定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的纯 收益,随着市场距离增大,运费增高,农产品收益下降, 收益,随着市场距离增大,运费增高,农产品收益下降, 达到一定距离, 达到一定距离,一种利用类型将被更高纯收益的另一种 利用类型取代,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 利用类型取代,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 同心圆分布不同效益的农业区环状地带。 同心圆分布不同效益的农业区环状地带。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

已知:E=40kg/ha,P=2元/kg ,f=2分/英里.kg ,a=1元
/kg,求:A点(k=0)和B点(k=25英里)的区位地租环
二、农业区位论
49-
8
二、农业区位论
逆杜能环
在孤立国中,杜能只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在现代城市周围,不仅仅有农 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辛克莱尔通过研 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 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
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工资固定,各地区工资水平不同,劳 动力供应是无限的
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消费地的规模是已知的,一个工 厂只有一个市场
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49-
13
(二)布局指向性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 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 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 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 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 向型等类型。
确定比较成本项目,主要有6项:劳动费、电费、燃料费、原料费、 成品运费、税收
确定选定点:在全国选了26个地区,有的已建,有的可能建。A~Z
进行成本比较:方法很多,成本比较表法、替代模式法、动态分析法 等。用成本比较表法
评价:建尼龙厂不可行;从表中可看出电费较低,可建耗电量较大的 企业,当地有铝矿,因此考虑建铝厂
49-
17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计算公式
Mi>1 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 Mi =8 Mi <1 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 Mi =0.02 Mi =1 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
1举例说明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2利用爀夫的概率引力模型分析所在城市购物中心对消费者的影响。
3举例说明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特征
4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说明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三多部门企业区位
名词解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接触扩散;等级扩散;通道扩散
简答:
简述企业长的战略方法
四跨国公司区位
名词解释:
产品周期理论;跨国公司;跨国度;折衷理论;
简答:
1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各国选择的原因(注重相关理论的解释)
2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特点(微观区位特征)
3试述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特征不同组分的区位特征及形成原因
4简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分析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相互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
名词解释:一般因子,区位重量:等费用线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力成本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地租曲线
简答题:
1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局限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3绘图综述杜能图结构及形成机制
二商业服务业区位论
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