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清初兵制及精锐部队
后金——精选推荐
后⾦后⾦?后⾦(1616年-1636年),是原明朝建州⼥真的努尔哈⾚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的政权,清朝的前⾝。
后⾦之义,同「爱新」相同,是表明承袭完颜⽒的⾦朝。
明末国内外⽭盾激化,前后两次的万历朝鲜战争?,国⼒消耗巨⼤,边墙以东的海西⼥真诸部内乱不已,均给建州部以可趁之机。
1583年(万历⼗⼀年)努尔哈⾚袭封为指挥使,以祖、⽗遗甲⼗三副起家,起初努尔哈⾚部受到明朝辽东都司的压制驯服,表⾯上忠顺于明朝,刻意隐藏⾃⾝野⼼。
他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真,统⼀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真各部。
1616年(万历四⼗四年),努尔哈⾚建⽴⼤⾦,史称后⾦,改元天命。
第三年,努尔哈⾚公布"七⼤恨"的讨明檄⽂,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在宁远战役后逝世。
皇⼋⼦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即位之后,为绕开明松锦防线,1635年(天聪⼗年)征服漠南蒙古察哈尔部,迫使朝鲜称⾂。
先后数次进⼊汉地烧杀劫掠,⽤绕道⼊侵的作法后来⼜执⾏五次,与明朝内部的流寇⼀同消耗明朝实⼒。
同时皇太极针对努尔哈⾚时期的社会⽭盾进⾏了⼀系列改⾰,史称"天聪新政"。
还继续完善和扩⼤⼋旗蒙古、⼋旗汉军,设⽴蒙古衙门管辖外藩事务,并更改"⼥真"族名为"满洲"。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崇政殿称帝,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
⾃此,⼤⾦国号停⽌使⽤。
简称后⾦所属洲亚洲⾸都赫图阿拉(兴京)→辽阳(东京城)→沈阳(盛京)主要城市沈阳、辽阳、抚顺货币天命汗钱、天聪汗钱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国家领袖努尔哈⾚、皇太极主要民族⼥真族(满洲族)、汉族、蒙古族等建国时间1616年(天命元年)后⾝清朝中国东北,亚洲远东地区军事制度⼋旗制度重要事件萨尔浒之战、天聪新政重要藩属李⽒朝鲜监察机构都察院国号停⽤时间1636年(崇祯九年,崇德元年)继承国⼤清国号努尔哈⾚建⽴的政权正式称呼是⼤⾦,皇太极下令国中之⼈皆称满洲原名,禁⽌称诸申。
清朝的军事制度兵员编制与战争策略
清朝的军事制度兵员编制与战争策略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军事制度兵员编制与战争策略也具有较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兵员编制和战争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清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兵员编制是军队建设的基础,对于战争的胜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清朝,根据封建等级制度,清朝的军队分为三个层级:正规军、绿营和民兵。
正规军是清朝的骨干力量,由满洲八旗、蒙古、汉军和南人组成。
这些正规军主要负责保卫皇室、统治阶级和边疆地区的稳定。
在兵员编制上,正规军分为骑兵、步兵、炮兵等不同类型,也有专门的后勤兵种。
他们在训练和装备上享有比较优越的条件,被视为清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绿营则是清朝的地方军队,主要由各省的兵役户编制而成。
清朝废除了明朝的兵役制度,改为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绿营。
绿营的编制和装备相对较为简陋,训练水平也较低,主要起到地方维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
清朝的绿营军队在作战能力上相对较弱,经常需要借助正规军的支援。
民兵则是清朝军队的补充力量,主要由地方百姓组成,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
这些民兵编制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员,但装备和训练水平较低。
在战争中,民兵主要承担辅助作用,如支援或提供情报等。
除了兵员编制外,清朝的战争策略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形势密切相关。
在清朝初期,主要面对的是破除明朝残余势力和统一全国的任务,因此采取了“消灭明朝、收拾剩余势力”的战略。
清朝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并借助于满洲八旗的优势,快速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
随着统一全国的任务完成,清朝开始面临外族入侵的威胁。
清朝采取了以防守为主的战略,注重修筑边防工事,保卫国土。
此外,清朝还采取了“以儆效尤”的措施,对于经常袭扰清朝边境的蒙古部落和回部采取了严厉的打击和处罚,以稳定边境局势。
在对外作战方面,清朝主要采取远征战争的策略。
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为例,这一时期清朝先后对准噶尔、琉球和越南进行了远征,扩大了领土。
在远征战争中,清朝往往依托其强大的陆战和海战力量,派遣大军征讨,辅以外交手段,力争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
清朝的军队与兵役制度士兵与将领的生活
清朝的军队与兵役制度士兵与将领的生活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军事强大的时期。
清朝的军队在统治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兵役制度对于士兵与将领的生活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清朝军队与兵役制度的相关内容,并分析士兵与将领日常生活的特点。
一、清朝的军队1. 军队组成清朝军队的组成包括正规军和义勇军。
正规军由满洲人和蒙古人构成,主要由满洲八旗、蒙古四旗和汉军组成。
八旗是清朝的核心军事力量,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八个旗。
义勇军则由汉族组成,主要负责地方的治安和维护。
2. 军事制度清朝的军事制度高度集权,皇帝是最高统帅,各级将领依次向上级负责,官兵员额互不混淆。
八旗将领地位高于汉军将领,对于整个军队有着重要的指挥和管理职责。
士兵则通过乡试、府试和院试的选拔,进入士兵的大本营,接受训练。
二、兵役制度1. 征兵与服役清朝实行的兵役制度包括征兵制度和服役制度。
征兵制度主要针对汉族人口,而满洲和蒙古人则通过家族世袭制度进行士兵的选拔。
汉族青年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参加征兵,作为士兵服役,一般为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
服役一般为五年,期满后可以自由回家,但需要随时随地准备再次服役。
2. 兵籍制度清朝通过兵籍制度来管理军队的士兵。
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兵籍,上面详细记录了个人信息和家庭背景。
兵籍可以追溯到士兵的祖父,以确保家族遵守兵役制度。
兵籍制度也限制了士兵的流动性,使得他们在服役期间无法离开军队,否则将被视为逃兵,会受到极严厉的惩罚。
三、士兵的生活1. 艰苦的训练清朝士兵的生活非常艰苦,训练时常需要忍受严寒或酷暑。
他们每天接受体能训练、武术训练和军事战术训练,以提高战斗力和忠诚度。
训练期间,食宿都非常简陋,为了培养军队的纪律性,打击逃兵现象,存在严格的惩罚体系。
2. 军队的待遇士兵在军队中享受一定的待遇,包括吃饭、住宿、服装等方面。
清朝军队提供基本的口粮和军粮,其中包括米饭、馒头、青菜等。
清朝的政治思想与军事体制
清朝的政治思想与军事体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了近300年。
清朝的政治思想和军建制与前朝截然不同,今天将介绍一些关于清朝的政治思想以及军事体制的内容。
清朝的政治思想可以追溯到1644年,当时满洲人入关建立了清朝。
满洲人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一方面要统治汉人,所以清朝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汉化和满洲人特色相互结合。
在政治上,清朝实行“满汉合一”的政策,即统治阶级中既有汉族贵族,也有满洲贵族。
在军事上,清朝的统治者深以为豪的便是骑射技能,因此清朝的主要兵种为骑兵。
清朝的军事体制也是一种独特的体制。
在清朝初期,军队主要由满洲人组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也加入了军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绿营军”。
绿营军最初是由清朝皇帝颁布的《御制营条》所设立的,其分为正、副两营,正营由满洲人组成,副营由汉人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军逐渐壮大,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兵种之一。
此外,清朝也实行“八旗制度”,将军队分为八个旗帜,每个旗帜都由一个满洲王室成员或亲王掌管。
八旗军的编成非常独特,以家族为单位,给人民和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
在清朝政治思想和军事体制方面,还有几个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需要提到。
首先是康熙皇帝,他是清朝历史上的杰出统治者之一。
康熙皇帝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加强统治,包括加强对满洲贵族的控制,加强对汉人的统治,以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活动。
这为清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另外,1793年,英国侵略者麦克·卢茨(Macao)派遣的使馆被拒绝在清朝首都北京入城,并且没有能够获得对华贸易的授权。
这一事件引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在清朝的政治思想和军事体制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满汉合一的政策和清朝的主要兵种——骑兵。
这两点不仅证明了清朝的独特性,也为后人提供了参考价值。
因此,深入研究清朝的政治思想和军事体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军事政治思维的变化。
清朝的军事制度与武器装备
清朝的军事制度与武器装备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军事制度以及武器装备在继承和发展前代王朝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清朝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清朝时期的军事情况。
一、清朝的军事制度清朝的军事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以确保王朝的统治地位以及政权的稳定。
首先,清朝沿袭了明朝的“抚远”制度,将边境地区划分为不同的边防总兵区,由总兵负责辖区内的军事、政治和民生事务,形成了边疆防御的主要体系。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正规军队,由“著以强兵为确防之本”为宗旨,以防备外敌侵略。
这些军队分为“正军”和“厢军”两大类别,以满洲将领为主力,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清朝军队。
在军事组织上,清朝实行了八旗制度。
八旗分为正黄、镶红、镶蓝、镶白四大旗,每个大旗下辖若干小旗,以及统领各旗的将领。
八旗制度在组织结构上不仅起到了军事指挥和管理的作用,还承担了经济和民政等多重职能。
此外,清朝还设置了其他地方军事机构,如将军、练兵营等,确保各地的治安和军事部署。
二、清朝的武器装备清朝时期,武器装备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在枪炮方面,清朝采用了火铳、制胡、旱炮等各种型号的火器,增强了战斗力。
火器的改良使得清军在对抗外敌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平定叛乱、防御边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清朝还注重骑兵的发展。
八旗骑兵成为清军的骄傲,他们擅长骑射,善于利用马匹的机动性进行军事行动。
八旗骑兵的装备以长枪、弓箭等为主,同时也使用火器作为补充。
骑兵部队的加入为清朝的军事力量带来了灵活性和机动性。
在兵器制造上,清朝采用了明朝时期的工艺和技术,并进行了一些改良。
清朝工匠以精湛的技艺制作了大刀、戈矛、弓弩等各种近战武器,使得清军在近战中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总结起来,清朝的军事制度以及武器装备在继承和发展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军队的装备都体现了清朝政权稳定和边防防御的需要。
清朝的兵役制度与军事改革
清朝的兵役制度与军事改革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兵役制度和军事改革在其历史演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既受到了旧有封建思想的束缚,也受到了西方军事理念的冲击与影响。
本文将分析清朝兵役制度的主要特点与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清朝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清朝兵役制度的主要特点清朝朝廷设立了完备的兵役制度,以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土安全。
在清朝初期,兵役制度主要基于封建的军户制度,将全国男性青壮年分为八旗、绿营和藩镇三种部队。
八旗是清朝的主力军队,由满洲为主体,设立了正白、镶黄、正黄、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
每个旗下分为下级旗,再由下级旗分别组织起来。
八旗制度实行“三老、二白、一法”的分配原则,即三老分为正老、小老、堪比,二白分为白旗、镶旗,一法则是指骑兵和步兵。
八旗既是皇家亲卫队,也是对外战争和平定叛乱的主要力量。
绿营是清朝的守备军队,由汉族组成。
绿营的编制分为按地域划分和按户口划分两种模式。
按地域划分主要包括分为陕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广、江南、两广七个大营,再由大营分为若干小营。
按户口划分主要是根据户籍确定军籍,以挑选壮丁编制军队。
绿营主要担负保卫边疆、守卫城池和提供宫廷卫队的任务。
藩镇是清朝的地方军事力量,既是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工具,也是地方官员对付民变和外患的手段。
藩镇的兵员主要根据地区情况和地方军事需求提供。
二、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清朝的军事改革主要集中在后期,特别是在19世纪后半叶以后。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清朝政府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改革的第一个重要尝试是焦裕禄在军制上的改革,包括编制军队、整顿军纪、提高武器装备和训练战斗素质等。
焦裕禄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成功地提高了绿营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培养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现代化军队。
第二个重要的军事改革是洋务运动,它在军事领域引入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与军事装备。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作者:金英卓来源:《卷宗》2018年第26期摘要:清朝的开国史就是一部与明朝的战争史,在与明朝进行的大大小小几十场战争中,有攻城,有野战。
在攻城作战中,后金军(清军)逐渐从冷兵器作战过渡到热兵器作战进而创造出步骑炮协同作战的先进战术。
与此同时明朝却没有在战争中学到敌人的优点,固守成规,最终消亡。
本文通过对后金军(清军)攻城作战中战略战法的浅析,以期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后金军(清军);攻城;战略战法1 冷兵器攻城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军在攻城中仍使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在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攻城作战中,在攻打抚顺城之前后金军便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努尔哈赤提出了攻城与野战两种方法,并提前演练,并且在防止明军知晓方面也做得很好。
攻城时因势而定,以不损名,不劳兵而克敌者为三军之主帅,凡是攻城邑,“首拆城着即为首功等是为攻城战术”。
正因为进行了详细的战前侦查,努尔哈赤认为游击李永芳对后金军毫无防备,将大开马市,皇太极献计智取抚顺,先以50人以互市为名进城,待城门打开,皇太极率领5000人马即强攻,一举拿下抚顺城。
攻打清河城时在兵员强攻的同时以云梯、高台等机械辅助攻城,待明军炮火消耗殆尽,在城东北角叠尸体上城才攻入。
天命四年六月,后金攻开原城时,“布战车云梯进攻,欲先破东面寨门掩杀。
正夺门时,攻城者云梯未竖,遂逾城而入,城上四面兵皆溃。
”。
在此阶段,努尔哈赤通过计谋智取和后金骑兵的冲击力,而明军使用传统的火器往往难以抵挡。
2 火炮攻城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愤恨而死,出任后金军统帅的皇太极,面对与明军对抗中“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死守,我国每每弗下”的不利局面,敏锐的察觉到敌我双方在火器技术上存在的差距。
于是毅然调整战术战法,改变了努尔哈赤时期以骑射为主,以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为行军之要器”的打法,实现了后金军事科技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良好发展。
皇太极以火炮作为热兵器发展的重心,设立专门的铸炮机构,依靠俘虏和归降的汉族技术工人在后金天聪五年首次成功铸成红衣大炮,并在随后的大凌河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事政治]清朝武装力量简介
中国陆军转型经历了整个晚清时代,从小站练兵到清亡期间,新军的编练基本上完成了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军队的转型。
关于清末新军训练的照片很少。
天津博物馆藏《校阅陆军第三镇、第一混成协、第二混成协摄影》240幅,就是这类不可多得的官方纪实照片。
编入这些照片的《新军旧影》一书,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下面逐一介绍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海军和新军的创建、性质、特征、建制、装备等情况。
八旗兵弯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经制兵,为努尔哈赤所创,起自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
旗是满洲军制名。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形成。
牛录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阶段出师、狩猎当中形成的组织形式。
原来每牛录10人,万历二十九年扩为300人。
万历二十九年设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
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分别使用黄、白、红、蓝4种旗子,因而是四旗。
四十三年(1615)扩为八旗:在原来的黄、白、红、蓝4旗的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充当。
皇太极时期又扩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满洲八旗。
八旗每旗指挥人员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额真)2人,参领(甲喇额真)5人。
牛录的统领是佐领(牛录额真),佐领居参领之下。
二十四旗在习惯上还是称八旗。
八旗在开国时期有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兵营5个兵种,入关后又增加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键锐营和神机营。
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
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0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
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
八旗兵入关后约20万人,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
清朝军制
清朝军制(一)兵制概况与沿革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12年),有清一代的兵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八旗和绿营兵制、勇营制度以及近代兵制。
八旗兵和绿营兵是清代前期的国家正规军,称为经制兵。
八旗兵是满族入关前建立的,它既是满洲贵族统一东北地区的基本力量,也是统一全国的主力。
绿营兵则是入关后,为补八旗兵力不足,于顺治年间在明代旧军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这是一支参照明代军制编成的汉人军队,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八旗、绿营都是一种世兵制度,兵皆世业,军士当兵吃粮,一家多口要靠俸饷度日,由于饷额有限,难于维持生计,其中旗营尤甚。
旗人生齿日繁,且养尊处优,而兵额固定,乾隆年间竟出现八丁一兵,又不准从事其他职业,生活日益窘迫。
为照顾旗人生活,清政府只得扩大兵额,入营成了一种救济手段,甚至老人、儿童也列名兵籍,兵员的质量难于保证;另外,由于训练松弛,纪律涣散,战斗力江河日下。
从入关后,八旗已开始腐化,至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朽不可用。
乾隆、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时,绿营的腐败也暴露出来。
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八旗、绿营成了强弩之末。
于是近代勇营制度起而代之。
近代勇营制度由曾国藩创建于镇压太平天国之时,清代以往也有勇营,只是一种临时召集,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武装,而近代勇营却是一支独立作战的正规军。
曾国藩创办的湘勇(也称湘军)是一种与绿营制度根本不同的新型军队,它采取野战军体制,不同于绿营的分区固定防守。
以后又创设水师,军制与陆师相仿。
另外,湘军与后起的淮军、楚军在兵役制度方面则由募兵制取代了八旗、绿营的世袭征兵制,且其将帅权力很大,可以说是集管理、指挥、财务大权于一身。
军队亦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较高的战斗力。
勇营军制优于旗绿军制已被实践所证明,所以清政府决定仿照湘军编制建立练军——一种国家勇营武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从京师旗营中挑选精壮万人组成京师神机营。
中国古代兵制(十九)-金朝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十九)-金朝兵制(1)军事统御机构的演变金朝建立后,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建立了勃极烈制度。
勃极烈是统领各部族军的军事统帅,分谙〔an安〕班(女真语“大”的意思)勃极烈、国论(女真语“尊贵”的意思)勃极烈、忽鲁(女真语“总帅”的意思)勃极烈,他们都是协助皇帝议事的诸王。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金朝也仿照辽、宋兵制不断改革。
在出兵灭辽时,以谙班勃极烈为内外诸军都统;伐宋时则改勃极烈制为专设元帅府,由都元帅、左右副元帅指挥军队作战,各路还设有左右监军、左右都监。
金熙宗即位后(公元1135—1149年在位)废除勃极烈制,改用辽宋制度,中央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分管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仍以都元帅府为最高军事机构。
地方设路、府、州、县四级。
各路设兵马都总管,统领军兵。
海陵王(公元1149—1161年在位)即位后,继续改革军制。
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废中书、门下两省,只保留尚书省,直隶于皇帝。
又废都元帅府,仿宋制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
尚书省、枢密院分掌政、军,但枢密院受尚书省节制。
从此,金的兵制稳定下来。
(2)地方军事机构金朝的地方军事机构主要是统军司、招讨司,在各路总管府中亦设有管理军事的官员。
金初军府或称军帅司、都统司,或称统军司。
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在山西、河南、陕西三路置统军司,后山西(即西京路)统军司被撤销,又增设山东统军司。
至金海陵王时,金朝形成了西北、西南、乌古迪烈三个招讨司和南方陕西、河南、山东三个统军司的格局。
西北路招讨司设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西南路招讨司设于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乌古迪烈招讨司(后改为东北路统军司)设于泰州(今吉林洮河东北)。
招讨司设招讨使一员,副招讨使二员;统军司设统军使一员,副统军使一员。
金朝后期,在蒙古军队猛烈攻击下,金丧失了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原有的三招讨司、三统军司的格局随之瓦解。
金改设行枢密院和行尚书省作为地方军事机构。
努尔哈赤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力量的提升军事思想的演变
努尔哈赤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力量的提升军事思想的演变明朝末年,努尔哈赤作为后金的领袖,经历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和军事力量的提升,这使得后金得以迅速崛起并最终建立了清朝。
本文将从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军事思想的演变以及军事力量的提升三个方面来探究努尔哈赤的军事发展历程。
一、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努尔哈赤在其统治下的后金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困境,军事改革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首先,努尔哈赤意识到后金的军事组织和装备与明朝相比处于相对劣势。
明军拥有较为完备的军事组织和先进的军事装备,而后金境内的部族军队则缺乏统一指挥和纪律,装备简陋。
其次,后金面临着明朝的强大军事压力,需要进行军事改革以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
此外,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军事改革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因此,努尔哈赤决定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以提高自身军事力量。
二、军事思想的演变在军事改革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军事思想逐渐发生了演变。
起初,努尔哈赤主张采用传统的骑兵战术,依靠游牧民族特有的骑射技能。
但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努尔哈赤逐渐认识到传统骑兵战术面临的局限性。
明朝军队采用步兵火器并布设重兵防御,骑兵的机动性无法充分发挥。
于是,努尔哈赤意识到需要改变传统战术,注重步兵和火器的运用。
在军事改革过程中,努尔哈赤还加强了对军队的组织和纪律建设。
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大力推行军事训练,并注重提升士兵们的纪律观念和忠诚度。
此外,努尔哈赤还加强了兵器的研制和生产,引进了明朝的军事技术,并进行适当的改良。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后金军队的军事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军事力量的提升努尔哈赤的军事改革为后金的军事力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改革,后金建立了一支适应新战争形势的军队。
努尔哈赤组建了军队的常备军,并通过与明朝以及其他蒙古部落的战争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还鼓励和奖励军队中的英勇战士,并将他们提拔为将领,建立起一支由忠诚而又战斗力强的军队。
他还注重军队的补给和后勤保障,建立起了完善的辎重、运输和医疗机构,为军队的长期作战提供了保障。
后金-清初
后金,1616—1644年。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 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皇太极即位,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皇太极改 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大金”国号停止使用。 清正式成为朝代是顺治帝入主北京后。
标 志 着 后 金 兴 起 的 萨 尔 浒 之 战
清 太 祖 努 尔 哈 赤
明朝东北防线的崩溃 清 太 宗 皇 太 极
后金统一漠南蒙古 皇太极即位 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 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
皇太极于1636年在沈阳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 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大金汗国遂为大清帝国所取代。"清"与"金"是一音 之转,在满语里发音无差别:但这两个汉字写法上却有不同,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减少他入主中原的阻力 。
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官至太傅、太保、少师、太子太师。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 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 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 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吴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将,后降清。
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 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 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 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 不久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 建立后,尊为清太祖。 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后将蒙古编入八旗, 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 在东北对汉族实行宽待 的政策,同时还将大量 的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 百姓编入八旗。
多 尔 衮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 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在农民军 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 山。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 清 。多尔衮指挥八旗兵,兼程入 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 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 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 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清朝兵制
“三藩”战后,康熙帝对各地绿旗兵 制作了下列改革: (一)绿旗兵的将官由兵部任免 (一)绿旗兵的将官由兵部任免 (二)将领升调,不准携带兵丁。 (二)将领升调,不准携带兵丁。 (三)将帅调兵,需要呈报皇帝批 (三)将帅调兵,需要呈报皇帝批 准。没有皇帝的“御宝圣旨”,将帅 没有皇帝的“御宝圣旨” 不能调动本部兵丁,兵权更集中于皇 帝了。
中国古代制
——清
兵制
就是军事制度,现在称为军制, 就是军事制度,现在称为军制, 它包括,兵役制度和 它包括,兵役制度和武装力量 体制,军事领导体制等方面的 体制,军事领导体制等方面的 内容。 内容。兵制建设是我国古代国 防的一个重要方面。 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八 旗 绿 营 制
募 兵 制
军 户 制
征 兵 制
全 民 皆 兵的情况比较特别,满洲八旗,是世代为兵,国家按人 头给月例,象是军户制。但从康熙开始,旗营不再由旗主 掌握,而是兵部调配,旗人也不是个个为兵,只是挑选其 中一部分作为常备军,平进训练而不生产,到了清中期以 后,旗兵战斗力下降,作战主要靠汉军绿营,那就完全是 募兵了。到了晚清,绿营也废驰不能战了,为镇压太平军, 曾国藩首创了湘军,以营官自招为基础,全营自服从营官, 全军只服从曾国藩,开了中国近代军阀的先河,由此而形 全军只服从曾国藩,开了中国近代军阀的先河,由此而形 成的募兵沿袭到了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各系北洋军以至国 民党军队,都是雇佣关系,红军在成立之初的三湾改编中, 为了体现与旧军队的区别,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废除雇佣 关系。
上三旗
指清代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 三旗,为皇帝亲兵。
下五旗
清代八旗中的镶白、镶红、镶蓝、红、 正蓝五旗,由诸王、贝子、贝勒等分统, 驻守京师及各地。
禁旅八旗
明军为何打不过清军明军为啥打不过清军(后金),这个差距万没想到
明军为何打不过清军明军为啥打不过清军(后金),这个差距万没想到作者|张嵚自从隆庆元年,大明军事改革高调启动后,出名强悍的大明军队,令东亚大陆战栗的,正是强大的火器。
鸟铳弗朗机虎蹲炮等装备,早已全面升级,冷热兵器混搭战术,出名成熟到恐怖,上战场就旋风般狂扫,典型打日本,把二十万日本“战国精英”,从陆地到海上一路狂轰,直把几万日本人轰进露梁海里喂鱼。
以铁杆小弟朝鲜的赞叹说: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
如此霸道打法和风光战绩,也令明军收获了一个闪亮称号:天兵!可等到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崛起于辽东,面对生猛崛起的后金八旗,往常“天兵”般强大的明军,却是接连稀里哗啦:萨尔浒战役惨败,辽阳沈阳惨败,等着后金变成“清军”,更是被破关南下各种猛揍,还给打出“恐八旗病”,一听人喊“辫子军来啦”,立刻脚底抹油跑得快。
类似怂包场面,几乎史不绝书,后人说起来,都是各种叹息,还有一个流行的感慨:火器装备全球领先的明军,为何会输给装备落后的八旗军?虽然输的原因有很多,但这个感慨,却是个结结实实的错!八旗军强得令好些明军害怕的一样东西,却恰是之前明军自豪的优势:火器!1注水的大明火器在成为大明抓狂噩梦之前,后金八旗创建者努尔哈赤,大半辈子都在表忠心。
正史上说他表忠心,还曾主动请战去修理倭寇,十分慷慨热血。
野史说他女人缘,还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家的小妾不清不楚,缠绵悱恻。
但这慷慨与缠绵间,努尔哈赤闷不做声的办了件大事:研究明朝火器。
以《神器谱》里的记录:早在万历九年,努尔哈赤就连哄带骗弄了好些汉族工匠,还诱骗了不少明军中火器兵身份的逃兵过来,还长期大量用貂皮换硝石硫磺,就为研发火器。
而隐藏了大半辈子的努尔哈赤,晚年之所以能下定决心,扯旗反了明朝,也更因看明白一个事情:明朝看上去很强大的火器优势,早就注水了!为啥说注水?先看明朝的火器生产。
大明的火器生产,中央有军器局和兵仗局,嘉靖年间起好些火器生产权又下放,辽东四川广东都有兵工厂。
研发生产力量强,生产规模更极大。
清朝的军事制度
清朝的军事制度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军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的军事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改革,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本文将从清朝的军制组织、官制任命、军费财政以及军事教育等方面来探讨清朝的军事制度。
一、军制组织清朝的军事制度在军制组织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清朝将军队分为“京营”和“绿营”两大体系。
京营是清朝的中央军队,由皇帝直接统领,具有更高的地位和作战能力。
而绿营则是地方军队,由地方官员统领,主要负责地方的防务。
京营作为清朝的中央军队,设有多个旗营,每个旗营下设有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正、副、佐三个级别,分别由满洲、汉人和回民组成。
八旗制度不仅为满洲人提供了特权地位,也对清朝的地方统治和军事力量的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官制任命在清朝的军事制度中,官制任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清朝设立了相对完善的官职体系,包括总督、将军、参将、旗官等多个官职。
这些官员是军队指挥和管理的关键人物。
总督是清朝的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直接统领辖区的绿营和其他地方军队。
将军是京营和绿营的正职指挥官,负责具体的军事行动和作战计划。
参将则是将军的副手,协助将军完成各项任务。
旗官负责旗营的管理和指挥。
官制任命严格遵循清朝的封建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合法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员的能力和廉洁性等方面的挑战,这也成为了清朝军事制度存在的弱点之一。
三、军费财政清朝的军费财政体制相对完善,军费主要来源于军屯、户口、税收等渠道。
军屯制度是清朝军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立屯田使和屯田户来提供军费和军粮。
户口制度则是以一定比例征收户口税,作为军费的一部分。
此外,清朝还对财政体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以保证军队的正常开支和军费供应。
然而,清朝的财政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方面,军费的筹集和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部分军队经常面临财政困境。
另一方面,军费的支出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导致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发生。
清朝的军事制度从绿营到现代军队
清朝的军事制度从绿营到现代军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军事制度经历了从绿营到现代军队的转变。
这一演变是清朝面对外族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从清朝军事制度的起源、绿营的组织与功能、联兵制度的推行以及现代军队的创建等方面进行论述。
清朝的军事制度起源于满洲部队。
满洲早期是一支游牧部族,以狩猎和战争为生。
如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满洲人出现了兵员和军事组织的问题。
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通过整合各个部落,建立了起初的军事制度。
这个制度主要是以骑兵为主体,分为禁军和正旗。
禁军由精锐勇士组成,负责护卫努尔哈赤。
而正旗则是满洲各部的主力部队,由各部族长担任统领。
随着努尔哈赫的儿子皇太极的统治,满洲军事制度逐渐演化为清朝军事制度。
清朝军事制度的核心是绿营。
绿营是一种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民兵部队,是清朝维护国家稳定的主要力量。
绿营按照地区划分,分为镇守、护理、步兵绿营等。
其中镇守绿营是保卫边境的重要力量,护理绿营则负责维持治安。
绿营兵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孝顺和忠诚这两个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士兵们对清朝统治的忠诚度。
绿营的组织结构严密,行动纪律严格,在清朝统治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营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军队的招募主要依靠财政,导致绿营在装备和训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其次,地方割据势力在一些绿营中滋生,导致了士兵们对清朝的效忠度下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朝开始推行联兵制度。
联兵制度是指清朝开始招募汉军,并和绿营进行编制和训练的一种制度。
通过与绿营的混编,汉军逐渐在清朝军队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一举措一方面解决了装备和训练问题,另一方面增强了士兵们对清朝的忠诚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清朝在军事制度上也随之改革。
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清朝开始意识到绿营制度的局限性,于是推行新式军队的创建。
新式军队主要以北洋军为代表,以步兵和炮兵为主力,同时加强了海军的发展。
清王朝的前身:后金
清王朝的前身:后金后金(1616年—1636年),是中国明末时期由女真人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为“金”,为区别于金朝,称之为“后金”。
历经两汗二十年,与明朝、蒙古、朝鲜并立,是清王朝的前身。
明末国内外矛盾激化,日本侵略朝鲜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辽东边防空虚,边墙外的海西女真诸部内乱不已,均给了建州女真可趁之机。
[1]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先后兼并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建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起兵反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
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迫使朝鲜称弟纳贡。
[2]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
同时皇太极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继续完善和扩大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史称“天聪新政”。
并改族名为“满洲”。
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后金建国之初,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辽东边墙,南达鸭绿江,北接嫩江,占据了东北大部分地区。
[3]改国号前夕,其疆域已经扩展到长城以北、外兴安岭以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之间的广阔区域。
努尔哈赤确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实际上是一种贵族共和政体。
皇太极以八旗军事制度为基础,削弱女真贵族的权力,改革军事、政治结构和制度,逐步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概述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4]国号天命元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号“覆育列国英明汗”,采蒙古汗制,以示自立。
两到三年后铸造满文“天命金国汗之印”行用,到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建号大清以前,一直沿用金国这一称号。
汉文文献或称“大金”,乃是习惯性的称颂。
至于“后金”一名,既不是努尔哈赤自建的国号,也非出于后世史家的追称。
它初见朝鲜,又由朝鲜传到了明朝。
金国草拟文书的汉人也不无可能偶用“后金”之称,但并非正式的国名。
明清时期的兵役制度与军队组织
明清时期的兵役制度与军队组织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与军事变革的时期,兵役制度和军队组织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兵役制度是指国家根据战时需要动员公民参军服役的制度,而军队组织则是指军队内部的层级和组织结构。
下面本文将就明清时期兵役制度与军队组织进行讨论。
明代的兵役制度相对灵活,以抚养结构为基础,实行兵田制和兵役制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户籍登记的人口分布情况,确定每户应该负担的兵役人数。
而明代军队的组织主要分为千户制和所选兵制。
千户制是指以千户为单位的组织形式,每个千户负责组织和管理一支由千名士兵组成的军队。
所选兵制则是通过选拔年轻力壮的士兵加入军队,并且定期进行裁军和加强训练。
进入清代,兵役制度和军队组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兵役制度,但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清代实行的是丁税制,即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劳役来支持军队。
兵役制度有专属兵籍和驻防兵籍之分。
专属兵籍是指特定的人口被列为军属,享受税收减免、政庇家属等特权。
驻防兵籍则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征集民兵,用于地方维持治安和抗击侵略。
这样的兵役制度设计更合理,保证了军队的供给和维持。
清代的军队组织与明代也存在一些差别。
清代军队主要分为旗人和绿营。
旗人是由满洲人组成的军队,是清朝统治者的重要力量。
绿营则由汉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各个民族组成,分为正黄、正蓝、正白、正绿、正红和副黄、副蓝、副白、副绿、副红等十个旗。
旗人是精锐部队,而绿营则是常备军力。
清代的军队组织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对士兵的训练和管理也更加严格,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兵役制度和军队组织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明代的兵役制度以抚养结构为基础,采用兵田制和兵役制相结合的方式,而清代则实行了丁税制。
在军队组织方面,明代采用了千户制和所选兵制,清代则以旗人和绿营为主要力量。
这些变化无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军事制度和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努尔哈赤时代(1616-1634)《部落兵制时代》
时间是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天命元年到天聪八年,兵制是典型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没有军饷规定。
有典型的部落兵制的特点。
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当时,兴京(今辽宁新宾)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
此外远近十余万户,散处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所发行粮也很有限。
努尔哈赤于1615年完成满八旗的全部编制。
(即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旗)。
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
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
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
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
据史籍记载,1615年,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
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
八旗的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
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披甲人又分马甲(骑兵)和步甲(步兵)。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最初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
从天命年间开始牛录就渐渐不是军事单位,而是行政户籍单位,每出兵则从各牛录中取若干人别成军。
这些自牛录中抽来的人,挑选出来最能打的勇士为巴牙喇兵,马甲为阿里哈超哈兵。
披甲人:分为马甲和步甲两种。
后金常规军力,也就是主力为职业军人,不纳粮、不耕种,数量为“三丁抽一”:“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以六十名为常数。
”按照五万左右的“人丁”数计算,主力
约1.5万人左右,称为“披甲人”。
又由于“披甲人”出征期间会带上若干“厮卒”(即阿哈)协助抢掠,即看管财物、俘虏,所以如果一万“披甲人”出征,那整个队伍就不仅只有一万人不过由于“厮卒”是奴隶,所以不算在“人丁”以内,故没有严格规定带多带少,只能估算。
如果按照每个“披甲人”带一两个“厮卒”计算,一万披甲人出征,那的规模将达到2~3万。
巴牙喇兵:从满蒙各旗牛录中挑选出来最能打的勇士。
当时一个牛录行政单位要提供十七名巴牙喇兵,而一旗所辖牛录,少者十余牛录,多者四十余牛录,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辖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过六七百人,但多是极为精锐的部队,因此在奴廷里的位置也颇为重要。
不过巴牙喇营出征时也未必足额。
因此奴营中采用每牛录多少兵、多少巴牙喇的计数法。
如崇德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清兵从密云县北墙子岭毁墙入明境,分为四路,令纛章京图赖率右翼每牛录巴牙喇兵一名,及喀喇沁每旗巴牙喇甲喇章京一员,从岭之右侧步越高峰而进。
(崇德三)崇德元年十二月,清太宗亲征朝鲜,二十一日闻朝鲜四道合兵来援,遂选八旗每二牛录巴牙喇一人,每两旗甲喇章京一员,以阿尔津统之截其来路;(崇德一)又遣巴牙喇纛章京巩阿岱等率每牛录巴牙喇一人往助多铎。
战场角色:将领亲卫、战场侦察和反侦察轻骑兵、战术预备队、战场宪兵等作用。
天佑兵、天助兵:1633年孔耿之乱,孔有德及耿忠明跨海降后金,所余残部辽东东江兵编为天佑兵。
1634年尚可喜携麾下东江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航海弃明投金,部队被封为“天助兵”,发还被俘人口,封总兵官;东江兵战力极高,曾数次大胜八旗军。
在丁卯之役中,三战三捷,杀固山三、牛鹿八人,斩六千余级。
使得拥有数万骄兵悍将的镶蓝旗精锐丧尽,即使休整两年也未恢复元气,其余参战后金军也多有损失。
耿忠明更亲自打出萨尔浒大捷,斩级三千,擒生六十九人。
皇太极时代(1634—1644)《半职业常备军制》
时间是从皇太极天聪八年到顺治元年清军入关。
兵制是半职业化,一定程度上有明确军事建制的常备军队。
这一时期,八旗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编制。
由于战争越来越频繁,每次都动员全体部民,也没有那必
要,对付小规模战争,只用维持一支小型的常备军就行了,一些最能打的精锐士兵,就脱离了生产,成为职业士兵。
这也使他的战斗力更加的强大。
战争的长期化和扩大化,以及皇太极巩固统治的需要,是满洲军不断从普通部民当中组建新的常备军。
另一方面,这也是满洲军队封建化的过程。
当满洲军队全部从部民中临时抽调的时候。
因为这部民是大小旗主、牛录的私产,所以满洲军队等于控制在众多旗主手中,即便在战争中他们临时接受统一的指挥,但是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就又变回旗主们的私产。
这对于统一的政权是个很大的隐患。
而不断组建常备军,等于把各旗,各牛录的主要战力,统一起来,常年接受统一指挥,有助于加强皇太极皇权的权威。
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1639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1642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
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到了皇太极时期,三个精锐主力军种正式成型。
分别是巴牙喇营(即后来的护军营)、阿礼哈超哈营(即后来的骁骑营)、噶布什贤营(即后来的前锋营)。
清军另有乌真超哈营,由旧汉兵组成,火器程度很高。
以及入关前一直未有正式军事编制的步甲部队(康熙十三年,才设置了步军营,长官对满叫步军统领,对汉叫九门提督。
)编入汉军八旗的三顺王天佑兵和天助兵。
被征发科尔沁部落草原蒙古骑兵和朝鲜火铳手。
巴牙喇营:巴牙喇营即后来的护军营,巴牙喇营的首领叫巴牙喇纛额真(1634年额真二字都改为章京,1660年改护军统领),每旗各一人。
由各旗的巴牙喇兵分别组成,各旗巴牙喇营都集中使用。
同努尔哈赤时期的巴牙喇兵选拔标准及选取比例一样,只是将各旗的巴牙喇兵集中使用。
巴牙喇兵只能从满蒙牛录中选出,也只有满蒙各旗有巴牙喇营。
(选取比例、战场角色等具体参考前文中的巴牙喇兵)。
阿礼哈超哈营:阿礼哈超哈营即后来的骁骑营,首领就是各旗都统,士兵由阿礼哈超哈兵组成(同前文披甲人中的马甲,后改骁骑兵)。
满蒙汉八旗中都有阿礼哈超哈营,为满蒙汉八旗主力部队。
(选取比例等具体参考前文中的披甲人)。
噶布什贤营:噶布什贤营即后来的前锋营,噶布什贤营分左右两翼,首领叫噶布什贤喇依按班,左右翼各一人。
士兵由噶布什贤超哈组成(后改前锋兵)。
噶布什贤超哈从各旗巴牙喇兵中遴选而出,为巴牙喇前哨兵。
(后前锋营之兵员,是由八旗满洲、蒙古每个佐领下选择勇武强悍者二人充任。
清代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大约有八百八十五个佐领,因此全营兵额共应有一千七百七十人左右。
凡遇兵员缺少之时,当由前锋统领会同护军营统领挑选补充。
嘉庆十九年(1814年)皇帝谕旨规定,凡各营挑选兵丁,应将能挽六力弓者挑取,方合定制;如有挽七力弓者甚善。
按照前锋营兵制,前锋兵中一半使用鸟枪,称为鸟枪前锋。
在基本前锋兵中设队长,鸟枪前锋兵中设什长,皆于前锋兵内选充。
每旗队长、什长各六人,各率其队。
前锋营的参领以下官员头盔,顶用獭尾垂黑缨。
前锋校和前锋兵头盔,皆铁顶垂红缨。
前锋兵每人配甲一副,胄一顶,弓一张,箭七十支,佩刀一把。
鸟枪前锋兵每人另配鸟枪一杆,以及相应的火药和铅弹等。
)全军前锋营统一使用,为皇帝宿卫军。
满蒙八旗最精锐的部队,只随皇帝征战。
乌真哈超营:貌似是汉军八旗中的重甲步兵营,另一说是佟养性、石廷柱统领的炮兵部队乌真超哈(这个真找不到太多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