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 原创

合集下载

关于孟子的议论文800字5篇

关于孟子的议论文800字5篇

关于孟子的议论文800字5篇关于孟子的议论文800字精选篇1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暂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们努力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现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交集。

信仰使我们能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以淡然自若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有余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竞争中,成为坦然面对的真正英雄。

《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

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仅是战国时代的美男子,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化身!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仁不让、反对战争、蔑视强权,都源于他高尚的人格操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导我们要坚守做人起码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励我们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难是成功必经之路。

《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丽之处,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向前飞跃。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经历挫折、泥泞,不通过在困难中锻炼自我,又怎么到达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只有正确面对挫折,厚积薄发,才能拥抱成功,享受幸福读《孟子》一书,学孟子精神,就是要学习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学习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学习孟子的正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回报社会。

浅谈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

浅谈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

浅谈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在孟子的众多教育思想中,孟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克服恶发展人性的善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孟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孟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孟子教育思想探微》【内容摘要】孟子认为人性善生而有之,但由于后天的作用,使人舍弃良心本心,从而沦为恶。

克服恶发展人性的善端乃是孟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贡献力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是现代都具有借鉴和影响作用。

【关键词】孟子性善扩充善端综观孟子的思想,不难发现孟子的教育学说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

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良知”、“良能”。

人不待学习便可做到,这是良能;不待思考便会知道,这是良知。

但在实际生活中,孟子又认识到,环境和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

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就是由于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的善的缘故。

由于“不能尽其才者也”[1]。

所以,他认为若不重视后天教育,人们就会“放心而不知求“[1]。

也就是说,会丢失善良的本心。

他曾经感慨说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丰收年成和灾荒年成,少年子弟的不同表现,孟子认为不是天生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环境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了的缘故。

为此,他强调要把人放在环境中锻炼,客服自身的不足。

孟子关于通过环境和教育来发掘人性之善的思想是其教育构想的内在逻辑前提。

所以,要全面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必须先对其人性学说进行探索。

一、解读“人性”孟子所言的“性”,指的不是生而即有的全部内容,仅指的是生而即有的内容的一部分。

而这一部分,乃指的是人的心的作用。

心的概念比较复杂,既包括认知,又包括道德。

孟子把心的概念限定在道德方面,定义这种心为良心,是人本固有的,并以此作为性善论的基础。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文化教学实践研究(3篇)

孟子文化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孟子文化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传承和弘扬孟子文化,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一、引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性本善。

孟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孟子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孟子文化教学实践的意义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孟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通过孟子文化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孟子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性本善,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孟子文化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孟子文化涵盖哲学、政治、教育、伦理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内涵。

通过孟子文化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孟子文化教学实践的方法1. 整合课程资源,开展孟子文化专题教学学校可以整合课程资源,开设孟子文化专题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孟子思想及其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孟子文化的魅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与孟子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孟子故里、参观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孟子文化的魅力。

3.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孟子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孟子文化融入实际生活中。

4. 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将孟子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的论文

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的论文

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的论文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的论文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的论文教育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孔孟教育思想中关于仁爱的論述几乎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以“仁爱”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

一、遵守社会秩序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学而·第二》)也就是说,如果有爱心的人,就会恪守为人之本,不犯上作乱,而不犯上作乱社会也就安定和平,人人安居乐业,当然,孔子所说的守秩序是有一定环境因素的,即太平盛世的时候,人就不应该犯上作乱,也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出来做点事,为国家尽点力,而不要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分子,而国家昆乱的时候要么就隐居,要么就出来匡扶正义,建功立业。

诚如,顾炎武所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广施爱心,无私无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第六》在孔子看来,爱是大爱,是无私的,不仅对人,对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乡党》),马房烧了,孔子不到关心人受伤了没有,还很关心马受伤了没有,这就是大爱、泛爱,现在的教育,所需要的就是培养有大爱而不自私的新人,不是那种为了自己私利而动不动就伤人害人甚至为了得不到的爱人而剑走偏锋,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爱不是占有,也不被占有,爱只在爱中满足。

也就是说,爱不应该就一定要占有,得到,得不到就玉石俱焚,这完全是自私的爱;应该在爱中得到满足,满足就是圆满、完美,得到应该珍惜,得不到应该祝福,这就是大爱、泛爱。

因此,现代学校教育就应该把孔子的泛爱、大爱思想寓意日常教学中。

孟子思想的作文

孟子思想的作文

孟子思想的作文您知道孟子不?就是咱中国古代那个特有名的思想家。

这孟子的思想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理解人性、社会还有道德的大门呢。

孟子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他的“性善论”了。

这观点可挺有意思的,他就觉得人打从娘胎里出来,那就是性本善的。

就好比每个小娃娃都是一个小天使,心里头天生就带着善良的种子。

你看啊,小孩子看到别人哭,自己也会觉得难受,这就是那善的本能在作祟呢。

孟子觉得这善良的本性就像小火苗,得好好保护,要是不小心给弄灭了,那就不好了。

不过这世界上也有坏人啊,孟子就说了,那些坏人是因为后来的环境啊、各种诱惑啥的,把那善性给遮盖住了。

这就好比小天使的翅膀被泥巴糊住了,飞不起来了。

再说说他的“民贵君轻”思想。

这在当时可算是超级前卫的想法了。

那时候的君主都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啥都是自己说了算。

可孟子这老头却跳出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就好比在一个班里,同学们(民众)才是最重要的,班集体(社稷)班长(君主)反而是最轻的。

他的意思就是君主得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要是君主对老百姓不好,那老百姓就有权利把君主给推翻喽。

这就像如果班长老是欺负同学,同学们联合起来就能把班长给撤了换一个一样。

还有他那“仁政”的思想。

孟子觉得君主治理国家,就得施行仁政。

什么是仁政呢?就像是给老百姓发福利一样。

君主得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地种,有学上。

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就像给君主画了一张美好的蓝图,告诉他怎么去打造一个幸福的国家。

要是君主按照这个做,国家肯定就会繁荣昌盛,老百姓也都会对君主感恩戴德。

这就好比班主任如果对同学们超级好,给大家安排舒适的学习环境,合理的作业量,还经常组织有趣的活动,那同学们肯定都特别喜欢这个班主任。

孟子的思想啊,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了,但是现在想想,还是特别有道理。

他的这些思想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看自己,也看看这个社会。

孟子教育思想论文

孟子教育思想论文

孟子教育思想论文摘要:孟子提出的达济天下的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支撑着国家的建设。

当今的年轻人,责任感不强。

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需要渗透孟子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儒家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孟子,原名孟轲,孟子生活在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战国,当时诸侯混战,中国境内有十几个国家,小一些的国家很快就被吞并了,剩下七个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被称为战国七雄。

七国相争,当时的百姓胜过在水深火热之中。

孟子痛感于当时的诸国相争、杀人盈野的残酷。

出于政治者的长远利益,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王者得天下、得民心。

他认为“仁政”必须辅以教育。

他认为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得民心。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从政治的角度论述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以德为主,德才兼备的大丈夫。

具体而言可将教育的目的细化为明人伦,即教以人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

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崇拜孔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学说,故有“孔孟之道”之评。

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孟子在此基础上深化到人性,他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出生的时候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善端。

“仁义理智具体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善端是一种萌芽的东西,要想使善端变成善终。

需要相应的物质、精神生活的支持,在这其中教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规律,从中发扬人的自觉性。

一个人只有通过教育,人起初的善端才会被不断的扩充,从而做到推己及人,推及国家,天下。

孟子认为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求放心,即把丢失和蒙蔽的善端找回来。

因此,孟子提出: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矣。

孟子强化教育,认为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保存和扩充内在的善端。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心养性”。

孟子在论教学方面强调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在学习中个人认识的自觉。

论孟子优选篇

论孟子优选篇

论孟子优选篇论孟子-议论文议论文 1孟子是战国中期知名的儒家思想家,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占有关键的地位。

民本思想作为儒家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亮丽的一部分。

生在王道既衰的晚周末世的孟子,在面临现代社会的巨大挑战,以为民__、淑身淑世的救世情感和渊博精深、睿智圆通的哲学理性之思,尊重中国古代社会民众的思想,热爱人民,下启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使道德人本主义与道德唯心主义成为中国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的基本学说,由此便把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点。

孟子好辩,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雄辩家,他所著《孟子》一书讲解透彻,用了散文的文字,经过深思熟虑,散文技法熟练,文笔犀利;逻辑推理也是严谨而缜密的。

为实行“仁政"、"王道"—"不违农时,谷不能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能胜食也;数斧斤之时入山霖,材木不能胜用也。

穀与鱼鳖不能胜食,材木不能胜用也,是以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矣。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于桑,五十个者能够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建国七十者能够食人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于孝贤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大道上矣。

建国七十者衣帛食人,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无所有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释义为"人如果不违反农时,那么粮也吃不完;小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里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的树木有定时,那树木便用不尽。

而谷物和鱼肉就吃不完,树木也用无尽了,这便使平民百姓都可以养活家小,就断送死亡而无悔恨了。

平民百姓都养生送死而毫无缺憾,这也正好王道的开端。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聚花果,上了五十多岁的人就能够穿着丝绸了;在鸡鸭猪狗中间,不失季节地培育好饲料,上了七十岁的人就能够常常吃到肉类了。

在家庭一户所种百亩的土地上,不误农时也有耕地,数口之家就不闹灾荒了。

由于重视村校的教学,以及重视孝敬长者的道理,头发白苍苍的老年人就不能在路边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论孟子性善论与孩子品德教育论文

论孟子性善论与孩子品德教育论文

论孟子性善论与孩子品德教育论文论孟子性善论与孩子品德教育论文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观点,我认为这对于现在孩子的品德教育还具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

教人求善,永远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真谛。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是以论“心”为基础的。

可以说,孟子是中国第一个论心的则学大师,心字在猛子中出现了19次。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端。

《孟子·公孙丑上》中就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这是对人性认识的基础,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社会中又充斥着丑恶呢?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善端(心官)是人人都有的,但是生理感官(耳目之官)也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这是“为恶”的基因。

他认为善端是大体,生理感官是小体。

人们如何对待“大体”与“小体”,就会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人生走向。

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确实,我很认同孟子的看法。

人一生下来,本性就是善良的。

我们都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童心是纯洁晶莹的,跟他们在一起我们会觉得世界的美好与灿烂。

但是,人都会慢慢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社会、家庭、校园的环境都会都他们不同的影响,最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耳目之官。

而耳目之官是有盲目性的,它最容易被外物所影响和蒙蔽,也很容易引向迷途。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人而已矣。

”也就是说,当外物影响人的生理感官时,如果不通过心官去思考和调控,那么就会蔽于物,而且会反过来使得善端流失。

一味地追求满足生理感官的刺激,就会养成低劣的品德。

所以,儿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的品德走向堕落败坏,是因为外界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染上赌博,打架,盗窃,早恋同居甚至吸食毒品的恶习,这与他周围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对比论文总结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对比论文总结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对比论文总结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论述,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恢复和发展他们的本性。

孟子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成人”,即将人培养成为具备高尚品德的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只不过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恶习和嫉妒等不良行为。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摒弃不良的习惯,培养道德品质。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主张从儿童时期就要进行德育,通过启发和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

他提出了“劝学”的方法,即不断地激发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教育他们。

此外,孟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经世”和“闻理”来实现的,通过学习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相比之下,荀子的教育思想更加强调人的天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凶恶的,只有通过教育来加以约束和塑造,才能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

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有组织的纪律来规范人的行为和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遵循礼仪规范,使社会秩序更为稳定。

他提出了“读书要明经”、“背诗要精思”和“学问要致用”等口诀,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取得进步。

荀子的教育方法注重灌输和训练。

他认为人的性格和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改造来塑造。

荀子主张通过正面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同时以严厉的纪律来制止不良行为。

他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经验来巩固和验证学习成果。

荀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的来说,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孟子教育实践论文

孟子教育实践论文

摘要:孟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孟子教育实践的分析,探讨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并分析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

一、引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作用,提倡“仁爱”教育。

孟子的教育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孟子教育实践分析1. 教育理念(1)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只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会使人的本性受到扭曲。

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挖掘和培养人的本性,使之得到全面发展。

(2)教育为政之本。

孟子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仁爱教育。

孟子主张教育要以仁爱为核心,强调教师要以爱心、耐心、细心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方法(1)因材施教。

孟子认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都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启发式教学。

孟子主张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实践。

孟子强调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3. 教育目标(1)培养仁德之人。

孟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人才,使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实现个人价值。

孟子主张教育要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道德的完善。

三、孟子教育实践的当代启示1. 重视人性本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代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性本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加强仁爱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将仁爱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孟子论文800字左右

孟子论文800字左右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为儒家学说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光辉的组成部分。

生活于王道既衰的晚周末世的孟子,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以悲天悯人、淑身淑世的救世情怀和博大精深、睿智圆通的理性之思,上承上古社会的重民爱民思想及孔子的仁爱学说,下启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开创了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学说体系,从而将儒家民本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圣贤施教,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姓的方法归纳为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

”就是说道德教育中,有像及时的雨水一样滋润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还有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通过道德教育.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民的内心之中。

这样,民心就会归服,人民就会认同并且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孟子》议论文作文范文

《孟子》议论文作文范文

《孟子》议论文作文范文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董仲舒的“罢绌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思想也日益成熟,成为统治中国文化界时间最长的思想流派,那么作为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思想财富,他又有哪些局限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孟子》议论文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议论文作文1孟子思想精华之一——王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一段《孟子》中很经典的话,在孟子中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出现过。

孟子向梁惠王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可以抓住孟子所认为的王道主要有以下几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今天所讲的保护环境,其实是无奈之举,是我们已经为我们以前的愚蠢付出代价后的弥补性措施。

而孟子早已为我们提出了忠告。

要修养生息,不要杀鸡取卵。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至今足以令我们中的很多人汗颜。

也许,我们应该翻开古人的经典,去寻找,去追寻那份久违的和谐……加强教育这点是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在古代中,清朝做得最好,正因为清朝重视教育,所以在清朝的12位帝王中,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昏君。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很多法律加强义务教育,这就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的要求。

尊敬老人,轻刑薄赋这点从我们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减免农业税的一系列政策中可以找到孟子的影子。

孟子思想精华之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语出《孟子·离娄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对人性的研究基础之上,孟子的道德教育学说与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联。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的论文篇一《浅析孟子的道德教育观》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对人性的研究基础之上。

孟子的道德教育学说与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联。

从社会层面来说,要让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长,就应广开教育,净化社会风气,让老百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重视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7-0000-01一、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响的儒家宗师,从而获得了“亚圣”的称号。

从北宋开始,《孟子》一书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宋到明、清,“四书”成为士子必读之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二、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1.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了的。

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并不是说每个人先天就具有道德观念,而是说,由于人之“心”受到同类意识的支配,因而人性中存在着一种“可以为善”的能力,这种能力被孟子称为“才”。

孟子思想研究专题总结论文

孟子思想研究专题总结论文

孟子思想研究专题总结论文孟子(372-289 BC)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被誉为“孟子之学”。

通过对孟子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的哲学和伦理观。

首先,孟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的道德责任。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可以通过修养和培养而得以发挥。

对于孟子而言,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人格是最重要的任务,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孟子思想强调政治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统治者要以“仁政”来治理国家,通过为民众谋福利和保障社会公正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提出“在讲究劳动的社会中,民众不再忍受他人的欺压;在不伤害他人的体面的社会中,民众不再忍受他人的拜托”。

这个观点强调了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孟子思想还关注个体人的自身修养和追求。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地位。

孟子提出用自助、自尊、自贵来激励自己,同时反观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行来提升自己。

他比喻自己的治病过程为“拔节”,提出“谁能解而漆之,乃可以正吾身也”,意思是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检讨和改进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总的来说,孟子思想主张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我完善。

他认为,通过修养和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人们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此外,他还强调了政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仁爱和公正来治理国家。

从孟子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对人类伦理和社会结构的深刻思考,对后世影响深远。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理解孟子思想,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新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愈发重要,孟子思想对于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借鉴孟子思想,我们可以为构建和谐、和平的社会作出贡献。

孟子思想总结论文800字

孟子思想总结论文800字

孟子思想总结论文800字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相近,但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本文将就孟子的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以及人的修养和教育对于塑造良好社会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善良的本性。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仁爱、公正和道德的品质,只是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才可能偏离道德的轨道。

因此,孟子强调,人应当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弘扬和提升自己本性中的善良,从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

在修养方面,孟子提出了“四端”(四个美德)的概念,分别是“仁”、“义”、“礼”和“智”。

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所共同具备的品质,就是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义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礼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规范,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智是人们应当具备的智慧和思考能力,是为了正确判断和明辨是非。

在教育方面,孟子主张以教育人的心性为核心,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

他将教育比喻为“耕作”,认为人的心性就像一块田地,如果适当的施肥、灌溉和耕作,就能使其蓬勃生长。

因此,孟子提出了“教育心性”的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仁爱、正义和智慧等美德,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倡导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保护的理念,为社会构建了和谐的关系。

其次,他强调了修养和教育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孟子的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发展的重要支撑。

总之,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良以及修养和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思想的议论文

孟子思想的议论文

孟子思想的议论文引言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称为“二先生”之一(另一个是孔子)。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思想进行分析和辨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主体1. 人性本善孟子的思想核心观点之一是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类似于生物的本能。

他对人性的看法与其他诸子不同,其他诸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和修炼来纠正。

孟子则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良善天性,只要给予正确的教育和环境培养,就能使人们展现自己的良善本性,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2. 致良知与教育孟子认为,人内心深处有一种致良知的本能,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判断是非。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导这种致良知,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判断事物,从而做出符合良知的行为。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3. 仁义与治国理政孟子主张仁义,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君子应当具备仁爱之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福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他强调君王应以仁义为中心,通过仁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提出的“爱民之心,为民之政,虽大害不敢私废也”这一观点,凸显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4. 礼仪与自律孟子强调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认为社会的稳定需要有一套明确的礼仪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主张人们应该按照规范去做事,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他还强调个人的自律,认为一个人应该约束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纯正和高尚。

5. 君臣关系与厚德载物孟子对于君臣关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君主应当以身作则,做到以德治国,为民着想;臣民则应对君主忠诚,履行自己的职责。

他提倡“厚德载物”的原则,强调君主和臣民都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以实现国家的和谐和民众的福祉。

孟子论文(范文大全)

孟子论文(范文大全)

孟子论文(范文大全)第一篇:孟子论文孟子之性本善----我学国学经典《韩非子·显学》里说:“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这“儒分为八”,究竟是说儒学分裂为八个学派,还是说呈现出八大“掌门人”,抑或说这个“八”,只是虚指,其实是极言其多,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结论。

这且不去管它。

孟子确实是孔子所创立儒学的重要的接力人,是当时力排众议的儒林巨擘。

在孟子的思想里,“仁政”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的“仁政”,一是“尊贤使能”,尊重人才,选贤与能;一是“制民之产”,使老百姓躬耕有其田,商贾有其市,天下皆得其利。

尊贤使能,这不用多说。

天下皆得其利,这个思想非常好。

孟子在《梁惠王上》里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

”一句话,统治者必须考虑人民疾苦,关心民生,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百姓成为“有产者”,而不能只管自己寻欢作乐,更不能“陷溺其民”。

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上轨道。

孟子说这话,不是无的放矢,他身处战国中期,七雄争霸,长时期的大厮杀,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所以孟子作为思想家,才有这样的针锋相对的话。

孟子关于其“仁政”的具体方案,诸如经济方面的实行“井田制”等等,世易时移,已不必再拘泥,也不必多说。

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确是历千载而葆其光芒。

我们固然可以批评孟子的仁政思想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维护君权,是为了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但是在客观上,“制民之产”、“政在得民”、“民贵君轻”,总要比严刑峻法、巧取豪夺、与民争利、不管人民死活的暴政、苛政更好吧!人民只有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国家的强有力的保护之下,只有感到在这个国家里工作和生活是有保障的,才能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感和亲和感。

孟子教育方法范文

孟子教育方法范文

孟子教育方法范文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被称为“孟子”,他的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的观点和原则。

首先,孟子强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良知和道德感,只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实现其潜能。

孟子将教育比喻为“植物的生长”,他说:“教育是如此,栽植是如此。

坏种子发芽,受我牵引;好种子发芽,也受我牵引。

”这就意味着教育者应当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其次,孟子提倡分类教育。

他主张将学生按照才能、兴趣和性格进行分类,给予不同的教育。

孟子说:“仁,非有仁则不可以观其性;义,非有义则不可以观其志;质,非有质则不可以观其能;教,非有教则不可以观其道。

”这一观点表明,孟子认为,每个人的品性和能力不同,教育者应根据其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充分发展。

另外,孟子非常注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成为“仁者”,具备道德和伦理的品质。

他说:“道无他乎笃一己而已矣。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感,才能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

此外,孟子还提倡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道德的榜样来影响学生,而不仅仅是通过言传身教。

孟子说:“人生而师之,师父也;师生而理之,师友也;师心安而学之,师仁也。

”这意味着教育者应先行示范,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以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

最后,孟子主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批判思维能力。

孟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贵在乎智与仁。

”他主张通过关于仁、义、智、质等方面的讨论和辩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的来说,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发展、个性教育和品德培养,强调教育者的示范和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这些教育原则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下一代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学院09级*** 1233409017
【内容摘要】孟子是我国伟大教育家,他主张平民教育,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且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孟子教育因材施教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为鲁国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子,故孟子可谓孔子的四传弟子。

孟子在儒学家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孔子并重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但在其基础上又有很多独到的思想。

孟子比孔子更加注重“以民为本”,因此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更加是基于平民的基础。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这样一句话:“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的这段话就阐明了只有人民都接受教育,懂得礼仪,国家才可以安定和谐,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其实就是在主张推行全民教育,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放在今天都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也就是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

这就叫五伦。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宰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建议,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就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就能够做到吗?不一定。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意见似乎很有办法;可是到我们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
是一筹莫展。

所以孟子提醒我们,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随便去当别人的老师。

他还说,现在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放弃自己的田地,去替别人耕田。

自己的田不耕,反而去替别人耕田算什么呢?对别人要求很严格,自己承担的责任却很轻;希望别人变成好人,却忘记了自身修养的重要,这样给别人提建议,别人会听吗?
亚圣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身为一名教师到底应当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呢?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首先,“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这段话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参考。

孟子是说,第一,要广博地学习,知识不够的话就无法触类旁通,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要详细地阐述,也就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领会的道理,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最后才能用自己的话对问题进行扼要的说明概括。

其次,要开拓心胸。

孟子曾经说过孔子这样一句话:“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尽心上》)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呢?登的高望的远,心胸、眼界都不同了。

等到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都变小了。

接下去的话就更有意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门者难为言。

”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就不会被别的水所吸引了,在圣人们下学习过的人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孟子实际上在讲他自己呢:我在潜心学习孔子创立的学说,但是很可惜,生得太晚了,不能做孔子的学生,只能私底下把有关孔子的材料找来好好地研究,但这样也算是在圣人们下学习过了,所以其他各种理论、言论就不值一提了,在圣人门下学过了,看过了大海,其他的小河流算什么呢?孟子以此来说明,老师和学生都一样,要开拓心胸和眼界。

再次,要知行配合。

知识跟行动配合,才有可能去验证我们所了解的是否正确。

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尽心下》)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就是所谓的“身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以身作则。

可见孟子很强调知跟行要配合。

知行配合也成为后来儒家一个重要原则。

最后,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我们知道这是孔子的话,但其实孟子一直在实践着这四个字。

孟子的弟子曾对孟子说:“夫子之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尽心下》)而孟子也曾说过“谨痒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主张大规模的实行教育,主张平民接受教育,这正是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表现。

我们身为教师,应当很好的去饯行这四个字,在对待学生时要一视同仁,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不因为某个学生聪明而特别关照,也不因为某个学生反应较慢而放弃对他的教育,只要是想要学习的学生我们都应当诚心接纳,这是甚为老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具备了成为一个老师的基本条件后,我们应当怎么去教学生呢?我们知道,在儒家里面,从孔子开始,就特别强调“因材施教”四个字。

因材施教是很好的方法,但这只是个原则,怎样因材施教呢?孟子提到教育的五种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尽心上》)
第一种,像及时雨一样,润泽点化,针对学生某方面的问题老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事而随机指点,帮助他转化提升。

第二种,成全品德的,就是说,老师教学生要修养品德。

这在儒家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教学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

因为德行才是一个人生命的目标,是真正的光明大道。

第三种,培养才干的。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才干,使其用之于社会,造福于百姓,这是历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

第四种,解答疑问的。

比如我们读书,有很多疑惑,老师都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把问题说清楚。

第五种,“有私淑艾者”,就是靠品德和学问使别人私下学习的。

孔子这个老师,对孟子来说就是留下品德、学问让孟子自己去学的,而孟子把书写出来,留下他的品德和学问,后代的人也可以跟孟子学。

我们不可能随时都能碰到好老师,所以有时候就只能跟古人学,跟外国人学,从书本上来学,这当然也是一种教育。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告子上》)学代表学习,问代表请教,学习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的心找回来。

这说明孟子思想对这个心特别重视。

孟子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教于学的方式、方法、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时,孟子还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孟子曰:“古者易子而教
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上》)就是说,古代的人是和别人交换儿子来教育的,即易子而教。

为什么?孟子接着说,父子间不要互相用善来责备对方,如果用善来互相责备,就会彼此疏远,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这里谈到家庭教育的特别之处,也就是儒家思想里不容易说清楚的地方。

一方面,要有家庭教育,像孟母三迁的故事,做父母的有责任把孩子教育好,使其走上正路;另一方面,孩子要懂得人生道理,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老师,需要学校的整个的设计。

在家庭方面,则是亲情为重。

比方说,爸爸教儿子做好人,久了以后儿子难免会有点意见,他会说,父亲大人,你所教的,您好像自己都没做到。

如果父亲跟儿子解释不好或者训斥儿子的话,父子间的感情就会容易出问题了。

所以,孟子教导我们家庭教育要拿捏分寸,一方面要给子女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知道底线,就是不伤害感情。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对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

学习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发展。

孟子亲身作了示范,我们不妨亦步亦趋。

【参考书目】
1.《〈孟子〉注评》,金良年,凤凰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2.《孟子的智慧》,傅佩荣,中华书局,2009年6月第一版。

3.《先秦诸子思想研究》,李玉浩,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4.《孟子教育学说》,余家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