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意境探微
~ 一 一 _ 一一一 一 一
、
摹 写 自然 , 人化 自然
天地之美 , 尽在 水 中。万物 之色 , 色最 淡 , 能 水 却
说 到理水 , “ 水 思源 。古代 园林特别是 大型 需 引”
皇 家园林 中的水 , 多直 接 引 自江 河湖 海 , 大 在利 用 自 然 之水 造 园时 , 盛水 的池 沼其 形 状 、 水 的形 态是 仿 理
水 是 园林 艺 术 中不可 缺 少 的 、 富魅 力的一 种 最
帝 时建立建 章宫 太液 池 就有象 征 神 山的一 池 三 山景 观, 并一直 沿袭至今 成 为中 国园林 理水 的一种 典型模
式, 这种象征手 法是 对 自然摹 写 的一 种 升华 。今 天 ,
要 素 。古人 称 水 为 园林 中 的 “ 液 ” 水 景 在 我 国 血 。
Ab t a t sr c :Ga d n l b o vtl ywi o t t r r e swi e n i i t u e .We c n o l p r cae te b a t n i i fg r e swi e e itn e o l at h wa a n ya p e it e u y a d vt t o a d n t t x s c f h l a y hh e
无水 则不 活 , 论 走进 哪个 园林 , 们 只 有 看 到水 , 无 人
杭州的西湖等均可见到。在汉代上林苑昆明池中, 立 有石 人 , 塑造相 对 而立 的牛 郎织 女 形象 , 中 间 的池 其
水, 就象征着天河 。魏晋南北 朝 时期 , 齐建 仙都 苑 , 北 苑 中堆有五座 山, 征 五岳 , 五 岳 中 间引 水象 征 中 象 在 国的长 江 、 黄河 、 河 、 水 四条 河 流 。在 文 人 园林 淮 济 中 , “ 勺则江 湖 万里 ” 则有 一 的小 中见 大 的象征 手 法 , 以一勺代水 而微缩 自然于有 限的景致 中。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精湛的理水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典园林以水为基调,借助水的流动、倒影、声音等元素,构筑出了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的空间,给人以愉悦和陶醉的感受。
在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所展现出的理水表现手法,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可以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一、水的运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运用是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
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作为景观存在,更是构成了整个园林的主线。
水在园林中流淌、倒影着园林的美景,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般,给人以美的享受。
水还能够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达到清凉的效果。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应该充分利用水资源,通过水的运用来丰富景观,提升设计品质。
二、借景造景苏州古典文人园林善于借景造景,将周围的景观融入到园林中,以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通过巧妙的布置和设计,将窗外的山水、建筑、村落等景致融入园林之中,使得园林的美景得以延伸和拓展。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手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物配置,将周边的建筑、山水等景观融入滨水景观中,使得整个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三、亭台楼阁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是园林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的布局和造型精巧别致,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亭台楼阁不仅是观赏景观的好地方,更是体现主人情趣和境界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考虑采用亭台楼阁的设计手法,为人们提供休憩、观景的场所,使得滨水景观更加具备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四、石桥、曲径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常常会有石桥、曲径等元素。
石桥作为连接不同区域的交通工具,被巧妙地融入到园林的布局中,既方便了游客的通行,又不影响整体的美感。
曲径则是园林中的小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
这些小径通过巧妙地布置,使得人们在园林中行走时能够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代,园林的构造和设计往往体现出中国人理水的特点,即“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居”。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的分析,探讨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起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园林和贵族私人园林。
到了唐代,园林逐渐开始向民间传播,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文人墨客赏景、思考和写作的地方,同时也成为政府官员展示权势和文化的场所。
在宋代,园林的规模更为庞大,造园技术和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形成了苏州园林等经典园林。
明代则出现了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也得到了逐步的精细化和提炼,园林中的水系成为整个园林的重要设计元素和文化象征,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文化。
二、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是与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的。
理水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设计手法,更重要的是其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观念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充满敬畏之心的自然观念。
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和水源,进行巧妙的规划和设计。
这种自然观念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人性、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2.艺术味道园林的核心在于观赏美景,而水系作为园林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其直接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系设计几乎是一种艺术,巧妙地运用了水的自然特性,将水流、湖泊、瀑布、溪流等构成了一个个自然优美的景观。
这种艺术味道在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升了园林的品位和价值。
3.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1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构景特性及水景类型并对水景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的关系及布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水景构成形式;构景特性;水景类型;水景布局及原则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于艺术加工相结合。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
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式所重视的。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意境与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大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自意境的联想。
水面;在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中,则水多采用湖泊型,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较大的园林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一般来说,以山为主题的园林,水作为从体,多做溪流、等带状萦回或小型集中的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1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手法,分门别类也比较复杂,有按水流形态划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划分,有按以地形地质条件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
按园林中水景的构成形式分为五个方面。
(一)造湖湖为大面积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间辽阔,常见于自然际若有山脉起伏,则形成湖光山色的典型风景。
湖,属于静态水体,除构成景观外,还可划船、游泳、种荷、养鱼等。
湖是中心景区,一般要沿湖岸布置道路、建筑、山石、花木,形成种种景色。
湖面浩瀚者,常用堤、岛、桥等加以分隔,或做成标高不等的水区,成为大小形状对比、主次有别、深远有层次的空间水域。
湖面视野开阔者,宜在其周围添景、借景,以丰富水天之间的风景轮廓线,做远景陪衬。
湖岸线长,宜作曲折自然变化,并因地制宜,用树木、建筑适当点缀,使湖岸景致优美多变化。
(二)造池池是水面较小的静态水体,常见于规模不大的园林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南方园林中较多。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理水手法无处不在,滋养着古典文化根基,也闭衬着
古人智慧的精华。
而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运用“大器小用”的手法,依循自然,不营造复杂的水景,而是以小的技巧构建出有着非凡空间美感的水景。
从古老的图式来看,古代很多园林都以田园风格为主,突出原始大自然。
他们
提倡自然升华,并以境界线条形式介绍不同区域,从而营造出和谐、精雅、清新的自然特质。
根据不同的性质,营造出了各种巧妙而细腻的水景,如有螭影碧浪,亦或以湖塘分割空间,构建着微妙的空间意境。
理水手法更是无可挑剔:从“入水漫衍”的运用,到如“明潭深幽”的建构;从“遥窥水岸”的安排,到如“浮浮荷歌”的特质,都有巧妙的表现。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可谓维系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象征着古人尊
重自然、凝练人文理念的精神客观特点。
具有节约水资源的特点,更是显露出古代文明精神处处体现的功能美学审美意识的彰显。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摘要:在自然风景中,山因水而幽,水依山乃活,二者往往相辅相成。
同样道理,人工山水园的叠山与理水也是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
水池一般都濒临着假山,或以水道弯曲而折入山坳,或由深涧破山腹而入于水池,或山峦拱伏而曲水潆流。
凡此种种,都合于“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
江南古典园林遵循自然之道,地形之势,叠山理水手法多变,适宜地形,彰显内涵,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其手法源远流长,值得后世借鉴发扬。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叠石造山园林理水形式处理引言: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物被覆作为装点。
山水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再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就是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之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平地起造的江南人工山水园林的叠山﹑理水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南地区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一般不大,这对园林的建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能否合理恰当地利用园林周围环境和天然资源,也是决定园林精致与否的客观条件。
大自然形态万千﹑变化多端,江南古典园林不可能在有限的地域空间﹑物质条件下对大自然原样照搬,而是有意地﹑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自然中的某已构成要素加以突出表现,在不悖于客观的条件下,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高度概括﹑典型化的人工自然。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绝对不是自然山水的复制品。
同绘画一样,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
模拟的原则是忠于客观,但又不完全照搬,重在神韵﹑气质的相似而非单纯地具体形态的相像。
从江南古典园的动机或目的来看,不同的园林类型模拟的具体内容不同。
但总体而言,也无外乎是对自然界中的真山真水形态的描摹再现。
这里面又可分出叠山和理水两个不同的语支。
1 叠石造山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作者:宋玉芹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36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四大造园要素之一,将自然界中的水源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便是园林理水。
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灵魂,所以对园林中水要素的探讨就非常有必要。
文章首先对古典园林中的静态和动态两种水体类型展开分析,接着对园林中的水源进行探讨,园林理水最重要的是对理水手法及水面处理的分析,所以文中对古典园林中的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水面处理重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古典园林;理水;水体形态;水源;水面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大多以水池为中心,模拟自然山水,将一池春水调理得自然天成,得心应手,与山石花木、亭台楼榭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营造出较高的艺术天地。
园林之水就像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园林,影响着园林的空间布局。
绘画理论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曾指出:“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
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
”这段山水画论,同样适用于作为立体山水画的古典园林。
园林中的山与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水绕山转,山因水活,园林之水可以为园林增添了灵动与生气。
本文将对园林中的水体形态、水源以及水面处理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层层分析。
一、古典园林的水体形态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体形态有静态和动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一)静态水体古典园林中的水以静态水体为主,如湖泊、池水、水塘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
比如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自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比如,网师园彩霞池、拙政园、艺圃和环秀山庄等水体都是静态的水体。
在园林设计上通常采用曲桥、榭、廊、岛屿等分隔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蒲等植物点缀水面,由此构成一片安静的风景区,形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的理水技术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古典园林的形态、景观效果和功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着眼于技术、形式以及功能。
首先,要谈古典园林的理水技术。
古典园林的设计中,综合使用渠道、水池、涡流池和水飞桥等方式,来利用水进行景观设计。
古典园林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水可以不断地流动,给人以动态的景观,可以增强人们对水的观感,从而获得安宁、宁静的心情和感受。
其次,从古典园林的理水形式上来看,古典园林的理水形式分为湖泊、池塘、渠道和其他四种主要形式。
湖泊是古典园林中最大的水体,它可以营造出一个庞大的水体环境,可以承载大量的水体,能够充分体现古典园林水体美。
池塘是古典园林中重要的装饰景观,它可以营造出一个精致的水体景观,给人一种明快的清新感受;渠道则更多的用来起到调节的作用,将水体的流动控制在古典园林的规划范围之内,并使得水体形成一种有序的分布,从而起到控制园林水体的功能。
最后,从古典园林的理水的功能上来看,古典园林的理水功能主要是营造水景以及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的风水。
营造水景就是利用水体结合园林空间,营造出一种有序、美丽的水景观,而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风水,则是利用水体的势能,有调整园林间水势的通行,从而增强园林景观的内在美感,以及起到一定的压制控制园林气氛的动态作用。
总之,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的理水技术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典园林的形态、景观效果以及功能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有技术、形式和功能三方面。
技术是指古典园林设计中综合运用渠道、水池、涡流池等方式;形式是指古典园林中湖泊、池塘、渠道等几种主要形式;功能是指营造水景以及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风水等功能,这几种特征都是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的表现。
因此,理水技术的研究对于把握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以及深入了解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源远流长——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寺观园林中的理水更能体现道家精神、佛家精神与水的融糅。
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亦与佛教文化有关。
1.1.2风水学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风水,又称堪舆、相地术、阴阳术等,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风水学认为:“吉地不可无水”,中国古典园林是无水不成园,园林理水受风水学的影响,园林中堆山掇石、挖池引水以增景色的手法,亦可以说是从风水学理论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
此外,风水学认为:“水法之妙,不外乎形势……凡水,来之要玄,去要屈曲,横要弯抱,逆要遮拦”[3],说明水流应看不见水流出的源头、流去的出口,其理水理念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藏头露尾的理水原则。
1.2 师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运用工程手段和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因地制宜,低则挖池,高则堆山筑亭。
园林中的水景模仿了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溪、瀑、泉等自然形态,如北宋艮岳中的水系、承德避暑山庄的湖泊景区、北齐仙都苑中的“四海”均是模拟自然水体的典范。
建造古典园林时常有“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说法,这种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可以将大自然微缩于“壶中天地”。
1.3曲径通幽,讲求含蓄中国的诗词中常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表达隽永之情,在古典园林中同样如此,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含蓄多表现为景致的藏和露,景藏则深,露则浅,求藏以达到意境深邃的效果。
通过建筑物、树木、湖石掩映水面,加上岸线的曲折变化以及水体的深浅变化,来增加情趣[5] 。
陈从周先生说过:“水不在深,妙在曲折”。
园林用水,贵在曲折。
通过蜿蜒的水形,营造源远流长的意境。
水的“曲”能够增加空间层次,让游人视线有多样的变化,使空间组织更加丰富,加上建筑和植物的点缀,营造出不同的景观形态,水似尽不尽,而意无穷,给人“欲隐还露”的感觉,引发无穷的想象。
1.4 诗情画意,涵蕴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多数由文人士大夫参与建造而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
2018·05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在园林中的地位非常显著,水景的营造一直以来备受造园家们关注。
在我国对于古典园林水体的研究和运用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文王所建的灵囿中有一片灵池,鸟禽和虫鱼放养其中。
《诗经》中描绘到:“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表现出君王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
中国古典的建造讲究“师法自然”,达到来源于自然又要高于自然的境界,园林自然也就成了自然山水的缩影。
明朝文震亨的《长物志》水石篇:“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
”[1]生动表达了造园家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
理水不仅是中国园林造园技巧的组成部分,而且更是我们本民族情感文化的一种象征。
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审美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多是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仿造自然山水建造园林。
园林的建造是园主人的精神寄托之处,常有七分主人,三分匠人之说。
造园家善于用诗意的居住眼光来看待园林山水的营造,犹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每一个景色都可以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整体来看犹如中国画的长轴,徐徐展开一幅具有诗意给人无限遐想的动人画面,观者似在画中游。
园主人通过寄情于山水之间来表达个人的情感。
水有灵气,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古人通过观察和感悟,给予水以拟人化,赋予它德、仁、义、智等各种美好的品德。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
人与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戴在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相谐相处,以及与大自然作比较,实现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心境,更是一种良好品德的映射。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善良的人犹如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理水表现手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更是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启示。
本文将从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入手,探讨其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水的使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使用非常灵活多样,既有大片的湖泊、池塘,又有细小的流水、瀑布,还有水面上的假山、亭台等结构。
这种丰富多样的水景体现了园林设计师对水的巧妙运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调节了气候,提高了空气湿度,为园林中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水的周围装饰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周围通常会布置各种装饰物,如假山、亭台、廊檐、石桥等,这些装饰物既可以增加水景的观赏性,又可以为游人提供休息和避雨之处。
这些装饰物的设计和布置也体现了园林设计师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艺术美感的追求。
三、水的引导和流向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的水景通常会通过精心设计的水系和景观来引导人们的观赏路线和视线,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水的流动与变化,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还强化了整个园林景观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对水的使用非常灵活多样,这种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可以启示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尺度的水体、水景来丰富滨水景观的表现方式,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也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水景,增加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改善空气湿度等,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师可以借鉴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水的使用、合理丰富的水的周围装饰、以及合理引导的水的流向等手法,设计出更加具有吸引力、趣味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的滨水景观,提高城市滨水景观的品位和水平,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健康、快乐的生活空间。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工程研究Engineering research■ 李皓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发展历程,并从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源头设计、水体布局形式、水体形态特征、水体意境美的创造”详细解析其基本特征。
提出研究我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为创作优秀的现代园林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水景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以自然山水园创作为特色,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象美和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通常采用挖湖堆山的造园手法,创造丰富的自然山水空间形态。
而园林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要内容,具体任务是结合环境特色设计建造优美的水景空间。
中国园林自古就有“无园不水”的说法,无论是北京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离不开水景的设计与建造。
因此,系统研究和整理我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丰富古典园林创作理念,更好地为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创作优秀的现代园林提供有益借鉴。
1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发展我国古典园林已有千年的发展历史,最早萌芽于商周时期,在周代周文王筑“灵池、灵台、灵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其中,灵池是规整的四方形人工水池,以“放养游鱼、观鱼赏景”为特色,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人工园林水景设施,为统治阶级提供了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
秦汉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以皇家宫苑建筑为主体,较明显体现了“建筑为主、山水为辅”的造园思想,水景建造数量不多,形态以皇家宫廷院落水池设计为主。
汉代著名的建章宫挖湖建造“太掖池”,并在池中修筑三座假山,分别命名为“蓬莱、瀛洲、方丈”象征着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的三座仙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最早的理水设计手法“一池三山”的思想。
魏晋时的中国古典园林,逐渐与田园诗、山水画融合,初步形成了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
这个时期的园林建造在摹拟、仿效自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当时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场景,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故事所体现的园林生活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之一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之一摘要:简要介绍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景所起到的作用与地位,通过简析中国古典园林在水景上运用的“开合聚放”的形式和手法来认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自然之美、山水之美。
关键词:园林理水水景开合聚放我们常说“山水园林”,在园林景观中有山有水才能充分体现园林景观意境和特点,山石、水体、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三大要素,园林景观中的主要景色也主要由它们来构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园林景观中只要有了水,一切景观都活了起来,可以说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这足以说明水景在园林中所占的地位。
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所说的“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
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
水是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灵魂,在中国造园中,素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
水变化不定的形态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园林景观空间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和深远的意境。
许多古典庭院以水为主题,如苏州网师园、沧浪亭、拙政园等。
水景丰富了庭院景观,改善了庭院生态环境,并为水生花卉提供了生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庭院意境。
园林水体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营造园林景观;改善环境,调节小环境中的气候;提供生活用水;提供生产用水;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提供观赏性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创造必需的环境;交通运输;汇集、排泄天然雨水;防护、隔离;创造园林迂回曲折的线路;防灾用水。
在园林景观营建中常见的水景形式按水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两种。
静态水景一般在园林中以片状汇聚的水面,如湖、池等表现。
动态水景是以流动的水为主体,形式上主要有流水、落水和喷水三种,利用水姿、水色、水声来增强其活力和动感、令人振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是独立发展的一套系统,它着重强调对自然山水景观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对水自然形态的表现,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其特征表现的艺术真实,突出“虽为人开,宛若天成”的意境。
浅析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
浅析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作者:燕清波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24期摘要:中国园林艺术讲究一种和谐之美,而山水之势恰好符合了园林艺术中的景观配布方式,依山而建楼阁,傍水花草纷繁,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的理想品质。
叠山理水的构造形式,创造了一种“宛如天开”的境界。
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极致。
因此,对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的研究变得颇为重要。
关键词:叠山理水;园林艺术;和合之美1 概论中国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可以称作世界园林之母,它的发展是由一代代建筑学家的思想慢慢实践而成,是建筑、山水、花草、鱼鸟等构成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以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为主导,以赏玩为目的,中国园林屹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
其叠山理水的构架形式,其文物与园林和谐统一,是园林艺术的最大特点。
2 假山于园林构造的作用2.1 假山的构造形成东方园林区别于西方雕塑园林是以假山为主的构造形式。
纵观各朝各代的园林,无一不有山石,可见山石是园林的重要组成元素。
由于地区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园林都有条件依傍着真山,所以假山成了园林里的一道风景,是一种再造真山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国土资源丰富,山河大川数不胜数,地貌地形因地而异,所以园林艺术家们可以根据山石的颜色、成分、形状、质感、纹理等特征,摆布出各种不同的假山、或峰、或洞,或山崖,或峭壁,栽培上各种植物树木,游客就像是亲身感受到大自然对他的呼唤。
2.2 假山的美感表现力假山的2点特性使它把园林艺术的美感表现到了极致:首先,假山的艺术再现性。
上文提到,假山的形成不单单是几块山石的堆砌,还有根据园林构造进行摆布,这样就可以再现真山之美。
园林艺术家们巧夺天工的手法,再现了真山的风林秀丽或鸟兽出没,使假山之美更加凸显,假山的静和鸟兽的灵动、树草的摆动结合,一动一静,尽显大自然本色纯真。
因此,假山的灵动美感来源于自然,却又再现了自然,最后高于自然。
其次,假山的立体结构使园林艺术更有层次感,制造出一种穿越艺术时空的感觉,每一次经过不同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美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假山就有不同的景色,时而隽秀、时而陡峭。
清池映楼水木明瑟——拙政园理水分析
清池映楼水木明瑟——拙政园理水分析清池映楼水木明瑟——拙政园理水分析摘要:摘要:分析了拙政园在理水方面的做法与特色,拙政园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关键词:关键词:拙政园; 理水1(拙政园历史概况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娄门内,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之句取园名。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52000 ?,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苏州园林地处水乡泽国,水资源特别丰富,几乎是无园不水,无水不园。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拙政园至今仍保持着旷远明瑟、平淡疏朗的风格,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
2(拙政园的水体总体布局现在的拙政园包括三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东、中、西三个小园相对独立又各具特色。
拙政园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近代重建者用大体量水面营造出园林空间的开朗明快的氛围,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建园风格。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它的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主要建筑十有八九都临水而建。
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水面也基本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
拙政园中部水随着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中心,在水面开阔的地方,借亭台楼阁或石的配置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可谓因势利导;而水面相对狭窄的溪流则起沟通连接作用,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具有一种水路缠绵回绕、岛屿相间排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张冲(琴岛学院,建筑学,学号:20080602066)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构景特性及水景类型并对水景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的关系及布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水景构成形式;构景特性;水景类型;水景布局及原则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于艺术加工相结合。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
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式所重视的。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意境与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大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自意境的联想。
一般来说,以山为主题的园林,水作为从体,多做溪流、湘潭等带状萦回或小型集中的水面;在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中,则水多采用湖泊型,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较大的园林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手法,分门别类也比较复杂,有按水流形态划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划分,有按以地形地质条件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
按园林中水景的构成形式分为五个方面。
(一)造湖湖为大面积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间辽阔,常见于自然风景园林。
湖多在天然水体的基础上略加人工开挖而成,周际若有山脉起伏,则形成湖光山色的典型风景。
湖,属于静态水体,除构成景观外,还可划船、游泳、种荷、养鱼等。
湖是中心景区,一般要沿湖岸布置道路、建筑、山石、花木,形成种种景色。
湖面浩瀚者,常用堤、岛、桥等加以分隔,或做成标高不等的水区,成为大小形状对比、主次有别、深远有层次的空间水域。
湖面视野开阔者,宜在其周围添景、借景,以丰富水天之间的风景轮廓线,做远景陪衬。
湖岸线长,宜作曲折自然变化,并因地制宜,用树木、建筑适当点缀,使湖岸景致优美多变化。
(二)造池池是水面较小的静态水体,常见于规模不大的园林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南方园林中较多。
池的大小、形状及布置方式因地形、环境而异。
水面较大,可于池中设岛,或用桥、廊划分水面,是空间贯通,隔而不分;狭小水池,纵向景深,以桥分隔,水湾萦绕,更觉幽曲不尽。
水池之造型在全岸。
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
相比之下,曲池做法,很有学问。
这种岸池,宜曲不宜平直。
曲要曲的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缺乏情趣。
同时,驳岸之石,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切忌黄石、湖石混用。
一般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黄石平直,有强烈的实体感,故更难把握。
(三)造河河流是长而流动的水体。
园林中的河流借助自然水系,一般都富余,而且具有天然旖旎风光。
在河边建造园林,可以充分利用不规则带状分岔水体,达到蜿蜒曲折的效果。
对于没有河流的园林,为了增加生气,也可以开渠造河。
河势要有曲有弯,岸边栽上垂柳,“春风杨柳万千条”,俨然一幅江南水乡景象。
(四)造泉为了园林的造景需要,造泉就是重视对天然水态的艺术再现。
泉有天然泉和人工泉两种。
天然泉是将丰富的地下水,巧妙地利用地势形成水位落差,配亭、台、人物或吉祥动物等观赏造型,而露出水面。
人工泉是人工造成的动态水,主要是靠机械加压而形成喷泉。
(五)造瀑园林中的瀑布,主要是模仿天然水流而成。
有的是在高处通过引水筑建蓄水池,模仿山川的高山流水造景;有的是采用动力提水,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而形成瀑布,常利用山石高差引水流,山上设水柜,开闸注水瀑,闸前布石讲究自然,瀑下设池;也有利用建筑屋檐水为水源,假山上做水口,仅暴雨时可见瀑布。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水,《管子·水地篇》云:“水者... ...万物之本源也。
”水也是“天下之至柔”(《老子》四十三章),而“水柔则秀”(《画筌》),秀美的中国古典园林离不开水。
⒈水的构景特性与水景的类型(1)比君子之德:对儒家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只有作为人的道德象征才有意义。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种“山水仁知”说就是把观照天地自然的过程看成是主体道德观念寻求课题再现的过程,把自然山水幻化为人格的象征。
古人常以水比君子之德,董仲舒认为:“水则源泉混混茫茫,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勇者;物皆因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也渗入了伦理道德观念,君子造园很少无水,虽咫尺片地,但水总无缺,并使之呈各种形态,以体现“君子之德”。
(2)人的亲水心理与重源观念: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运用也说明人具有亲水心理与重源观念。
人作为有生命的动物,须臾不可无水,自古以来,人类就傍水而居,临水而饮,无水之处无人烟,水在人的心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人类对水怀有特殊的情感。
处于成长发育各个阶段的人都能体会到水所给予的亲切感,人需要与水保持亲近。
中国古典园林中亭、台、楼、阁等建筑往往濒水而筑,尽管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但亲水心理的作用也断然不能否定。
与亲水心理相对应,对水的安全意识也一直藏于人的意识深层。
临水的安全意识成为满足亲水心理的前提条件,而安全的保证则是对水的来龙去脉的把握,由此,也即有探源的需求。
计成所云:“立基先究源头,疏源只能去由,察水之来历”,也就是这个意思。
在园林中,“源”的问题实质是“水口”的问题。
苏州古典园林的通常做法是:即使是无源之水也要通过对水口的“隐”或“藏”的处理使之看上去似乎有源。
例如拙政园在东西西南诸方留有多个水口,伸出如水源,有深远不尽之意。
(3)水景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水景的处理灵活多变,可分为动水与静水两种类型。
静水安详朴实能形成倒影,故其形成的景观与周围环境的特质有关。
水之“静”总是相对的,有风、有雨、有外界干扰,水必动,动水表现了自然地活力,往往能提供更多的视觉效果,在传统的水审美观中,动水更受人们偏爱,正如孟子所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但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水却以静为主。
这是因为苏州的动水资源并不多,经济、技术水平对之也有一定的限制。
另外,也与“静以悟动”的哲学思想有关。
静水在苏州园林中可池、潭两种形式。
池的形式最为常见。
如网师园的彩霞池就很有特色,它位于全园中心,以半亩之广,给人以景色无限之感。
潭一般指临岸深水之类型,历来的格局是瀑布之下,接水成潭。
因此,潭景一般与峭壁连在一起,水面往往不大,蓄水深浅不一,但周围峭壁嶙峋,俯瞰气势险峻,如万丈深渊。
苏州虎丘“剑池”属水潭之景,两岸峭壁如削,藤萝斜挂,宛如进入深山幽谷之中,动态水有溪涧、瀑布、泉等类型。
席间一般狭而细长,水流因势而绕,不受拘束。
环秀山庄的溪涧承天雨而成,环山萦绕,穿峡而过,最后注入池中。
瀑布做法比较勉强,如狮子园“观瀑”一景是在“问梅阁”上设置水柜,开柜放水而成。
泉在古代有天泉、地泉、甘泉之说。
天泉即天然雨雪,拙政园“留得残荷听雨声”(留听阁),“踏雪赏梅”(雪香云蔚亭),都属天泉之景。
地泉又称乳泉,即今日之所谓之泉水,网师园殿春簃小院西南角上所辟之冷泉(涵碧泉)是地泉成景的成功之例;甘泉是指矿泉之类的名贵泉水,清寒香甘,不但可因泉得景,更可供茗,如虎丘山上“天下第二泉”。
2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原则(1)聚散原则“大分小聚”,这是理水的基本原则。
若水面辽阔,就用堤、闸、桥、廊、亭榭、岛等“隔”的手段“分”成形状景区,丰富了水面,又增强了水域宽广之感。
若是小园水体,则聚胜于分,集中用水易于形成内敛、向心的空间格局,使有限的空间呈现疏朗、开阔的景象。
(2)掩映原则理水还要讲究掩映,掩映是遮蔽与显露的合理使用。
掩和映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掩和映都要适度,才能相应成辉,使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增强视觉的空间感受。
掩映,使水域时隐时现,引人探求其源,平添藏的意趣,是造成景观层次与深度效果的重要手段。
(3)曲折原则理水要求曲折,是要水体的走向盘旋蜿蜒、纵横交错,曲折多变。
河流、溪涧等带状水体,不仅水面要求曲折,还要有适度的宽窄变化,才能在视觉上产生收放开合的韵律与节奏。
(4)动静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园林的水景以静赏为主,园林中的静态水体有湖、海、池、潭等,平静安详,微风吹拂之时激起波光点点,营造出宁静幽远的意境。
理水要求园中静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在造园是借助静态水体激活过于平静的水域,如将园外活水引入园子,或利用池形高差造瀑、泉等,使水体不断流动更新。
3 水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关系(1)水与植物:在古典园林中,水边植树随堤岸而定。
有“堤弯宜柳”的做法,拙政园水边“柳阴路曲”一景的配置手法便由此成法化生而来;水边驳岸常配植有迎春、黄馨、络石、萱草、玉簪花、六月雪等品种,形态错落有致,也软化了山石;水面上常植有荷花、菱等水生植物,丰富水面空间层次,并控制其生长,不便其蔓延整个水面,影响倒影效果。
《尔雅篇》对水中植荷另有新意,强调应充分发挥其芳香效果:“莲肤妍... ...宜香风送麝,宜晓露擎珠。
”拙政园理解这一意图,水际安荷风四面亭,领略清风带来的阵阵荷香的梦幻般享受。
(2)水与山石:水岸多有山石构成,为达到扩大空间的目的,必须打破池岸的呆板。
如狮子林“修竹阁“之下和环池叠以乱石,景境颇为幽深;而网师园彩霞池池崖全以黄石叠砌,无一处不曲,且高低参差,变化无穷,用石则下直上横,以横石挑出形式各种洞窟窝凹,曲折错落,颇为生动。
石突于水面是为矶,矶侧缩进形成湾,石矶有高有低,有广有窄,水湾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苏州古典园林也常借助建筑或植物将曲折的池岸加以一定程度的遮蔽,计成云:”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或”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渡“。
在较大园林中的池岸及水口也有植以芦苇,菰蒲,使其隐约迷离,符合”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之理。
(3)水与建筑:园林建筑与水有多种结合方式。
苏州西园湖心亭点缀于中间,四面环水,成为构图中心;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一面与岸相连,三面临空,突出于水面之上,戗角高翘,翼然欲飞;拙政园小飞虹则跨水而成,犹如彩虹,映卧水面;有时把水引到建筑庭院空间,如拙政园中部池水自倚玉轩分出一支向南展延至住宅墙边,小飞虹与小沧浪在东西方向横跨水上,与两侧亭廊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
(4)水与小桥:桥的设置总是和水景处理联系在一起,计成云:“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园林中常用桥来分隔水面;小桥形式基本有梁式和拱式两种。
因水面较小,一般以梁式为主,常以不太长的石板架于水之两岸,如环秀山庄假山下的三曲桥,拙政园中部池上的五曲桥等,拱桥也有成功的,网师园引静桥可以说是苏州古典园林小桥处理的典范,它静立于彩霞池东南溪涧上,做工精致,长不到三米,宽不足一米,成人三步可逾,俗称”三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