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视角的会计信息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视角的会计信息思考

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提供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的会计信息,无疑是整个资本市场能够有序运行、有效运转的基本制度安排。而事实一再证明,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始终与审计监督和公司治理结构息息相关,会计、审计、公司治理构成了资本市场上信息流中最为重要的三大因素。然而,近年来的国内外会计造假、审计失败案,极为强烈地表明:这三方面的因素都需要进行实质性改进。

一、会计、审计和公司治理发展的历史变迁

任何一个公众企业,如果需要持续、有效地开展经济活动,必然时刻不能脱离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掌控,而作为企业向外传达各种营运活动情况的“商业语言”,会计系统自然也不能不受到其赖以存在的治理环境的“人为熏陶”。从这个视角来剖析,作为对会计活动进行中介鉴定的审计业务,在其与会计业务的对立统一运行进程中,共同受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审计与会计相互“恩怨”的历史渊源。

(一)审计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

从公司的历史进化过程看,毫无疑问,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促

进资本市场形成和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外在决定性力量。在单个投资者“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众多投资者集合其资本,由通过代理人的“效劳”显然能够增进所有者的自身利益。当然,在代理人直接掌管对企业法人财产的操纵权之后,代理人会本能地引发自利性行为,即代理人也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并不总是以委托人最大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代理经济始终面临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侵蚀。事实上,要想在零代理成本下确保代理人采取完全效忠于委托人的最优策略是不可能的,委托人需要付出一定的激励成本和监督成本。不仅如此,在代理人理性决策和那些能最大化委托人福利的决策之间,总存在一些偏差,这种被称之为“剩余损失”的偏差所导致的委托人福利水平下降的货币表现也是代理成本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当然,此情此景,“既要信任经理人,又要监督经理人”就成为一种常态,毫不迟疑地导致专业的中介监督机构的产生,为注册会计师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土壤”和“养分”。然而,上市公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强制审计要求的约束,仅仅是受证券交易财务报告规则的约束。在1929年经济危机时,美国国会认为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意义、有价值的财务报告来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他们认为只有公众对资本市场重新恢复信心,经济条件才会有所改进。因此,通过了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在此环境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被授权负责颁布财务报表准则并于1937年开始发布相关的准则。他们要求所

有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必须接受完全独立于企业经营层的一次外部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师向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来保证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并依据公认会计准则来关注任何偏离公认会计准则的现象,并且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实施审计。实质上,5EC将公共会计行业作为一项专有事业来经营,代表公众投资者服务于每一个上市公司。

然而,审计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审计准则的局限性由于管理层舞弊和腐败而不时地暴露出来。专业审计准则只有在一次次曝光失败案件之后,才得到一次次的修正与完善,整个职业审计师们也总是在不断改进和解决其自身存在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维护其审计的专业形象。

(二)公司董事会的机能与会计信息的偏差

公司运行的实践证明,尽管所有人对经理人拥有绝对的选择权,但经理人并不可能完全无私地绝对服从所有人的利益,即在所有人与经理人完全分离的框架下,他们之间的利益趋向并不完全相同。同时,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非私营资本存在的情况下,非私营股东需要通过具体的产权代表来行使其所有权,而私营资本也一样常常需要通过选派相应的代表来直接行使其相应的股东权利。总之,股东往往通过指派代表来为他们自身利益服务。由股东代表们所组成的公司董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经理们为股东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

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来解决更加实质的治理问题。董事会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作为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层沟通的媒介。审计委员会通常是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它的设立旨在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并作为注册会计师与内部审计师的沟通媒介。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被赋予了代表股东来管制会计信息的职能,但是,会计信息又恰恰是对董事会经营业绩的记录,在这种彼此相互矛盾的情形下,董事会的作用也必然会受到不当的削弱,不得不借助于外在力量来“校正”。

(三)会计质量和审计问题的产生

虽然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但是准则的推陈出新也无法绝对阻止一轮又一轮的经济丑闻浪潮。会计和审计经常由于没能阻止上述问题而受到批评。在1970年末,会计和审计由于没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而经常受到攻击。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客户提供着审计和管理咨询的双重服务。这自然潜伏着财务报告与审计监督的“警察”与“小偷”的合谋游戏。然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战略优势而对公众批评不屑一顾,抱着浓厚的兴致进一步发展高盈利的咨询业务。以美国为例,会计准则在这一期间也由于在通货膨胀时不能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信息而受到批评。200%的物价增长率使得5EC和FASB颁布了历史成本局限性的报告要求。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通货膨胀减弱,公司也因此免除了相关的披露责任。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公司并购浪潮的到来,使美国多家会计事务所发动了志在保留既有客户资源的活动。随着客户公司与外国公司的合并或者在国外设立分公司,一些知名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会计师事务所,惟有如此才能保住他们的市场份额。于是,这些会计事务所便纷纷开始与国外事务所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姻。在许多国际性事务所陆续进行合并的浪潮涌来之时,美国的一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也很快加入了合并运动。大大小小的事务所都想方设法努力为每一行业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以证明他们的市场实力和专业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发展客户和获取新的业务的奖励制度。在规模效应的刺激下,市场份额位于前八的“大所”不仅兼并了小的事务所,而且“八大”之间的互相兼并也成为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道风景线。“八大”变成了“五大”与其他行业一样,事务所的合并带来了快速的增长,同时他们也面临着降低成本的压力。现在,“五大”由于安达信的不幸出局而成为“四大”,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在事实上的垄断格局了。

二、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的运行联动状况

不论中外企业,外部审计师能不能做到“药到病除”都需要分析“患者”是否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在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博弈中,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