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事件概述百日维新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至同年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这年是戊戌年,所以历史上又称这次运动为“戊戌变法”或“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以“变法维新”为号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还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书,力图推动光绪帝变法。
面对外患、内患日亟、“国且不国”的局面,“不欲为亡国之主”(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的光绪皇帝在听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变法维新的建议后,毅然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此后,他“政厉雷霆”、“令如流水”地发布了一百多道“除旧”、“布新”的新政谕旨,主要内容有:一、选拔维新人才。
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6月13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折保荐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
此后,湖南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巡抚陈宝箴、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又分别保荐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均为光绪帝所采用。
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梁启超被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騤、侍郎堃岫、徐会沣、浦頲、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赞许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9月5日决定礼部六堂官人选为“礼部尚书著裕禄、李端棻署理,礼部左侍郎著寿耆、王锡蕃署理、礼部右侍郎著萨廉、徐致靖署理。
”但在正式任命中,慈禧太后对寿耆、王锡蕃、徐致靖不认可。
9月5日光绪帝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行政事宜”。
历史课《百日维新》课件

历史课《百日维新》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百日维新的历史发展•百日维新的重要人物•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及影响•百日维新的评价与反思•相关历史事件与资料链接01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国内政治腐败,官僚体系臃肿,社会矛盾激化。
西方现代文明与技术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秩序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历史背景01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02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成为列强欺凌的对象。
03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经济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即“百日维新”。
文化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优越性,开始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受到了批判和反思,例如封建迷信、官僚主义等。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西方现代文化和技术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和挑战。
02百日维新的历史发展1早期发展23介绍清朝末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困境,以及光绪帝进行改革的初衷和动力。
背景阐述早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整顿吏治、兴办学校、奖励实业等。
早期改革分析早期改革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反响,包括对改革持不同意见的人和团体的态度和行动。
社会反响介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光绪帝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中期发展中期改革的背景阐述中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推行新政、创办银行、修建铁路等。
中期改革的措施分析中期改革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包括对清朝政府财政状况的改善、对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期改革的影响03晚期改革的结果分析晚期改革的结果和影响,包括对清朝政府统治的动摇、对民主政治的促进等方面的作用。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后的一场历时100天的维
新运动。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善晚清政府的形势,恢复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
在晚清朝廷及社会各界的呼声下,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实行百日维新,以回应国内的改革要求。
维新的关键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
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建立宪政制度,推行君主立宪,设立摄政王、议政机构等,以加强皇帝与内阁、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制衡。
此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提高政府效率和公正性。
在经济方面,百日维新试图推行自立自强政策,通过扶持工业、发展商业、加强农业生产等措施,调整国家财政,提高军费,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同时,还试图改革税制和海关,吸引外资,推动经济现代化。
在教育方面,百日维新提倡新式教育,鼓励科学、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学习,以培养具备现代化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在军事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加强军队的组织、管理和武器装备的改革,通过培养军事人才、改进军事制度等措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
然而,百日维新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和皇帝自身的犹豫不决,最终未能持续实施完整的计划。
光绪皇帝被迫撤回改革政策,并对参与维新运动的人员进行清洗和处罚。
尽管百日维新未能取得长远的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并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Hundred Days of Reform简介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98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详介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
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
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
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
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
康又问:“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为何久而不举,坐视国家危亡?”光绪嘘睨帘外,叹道:“奈掣肘何!”康领会光绪帝是顾虑慈禧太后阻挠,故此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
课件4: 第3课 百日维新

问题2:百日新政的内容并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有利于有识之
精简机构,提
类别
颁布士的参与新政法治
改高革行的政效旧率制
政治方面 允许政官治民民上主书化言事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有局济利限方于性面民:族没提开资有倡垦涉和荒及奖地经主维励 ,济立矿士修新工产宪民筑派业。制投铁提化等资路出政设,的治厂开开主产,国张会。奖、励设农议工展院商、业实行发君
程
传播了西方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西学变革成 为时尚潮流
问题2: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 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道路漫长而坎坷,只有实现民族独立, 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例3.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北京菜市口。
行刑地——菜市口
问题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政变原因)?
材料一、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 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 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 “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 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戊戌变法资料》第四册,页384、385
第二幕:百日维新救危亡
课堂教学设计
探究一:百日新政——变法高潮(激情) 第一组:扮演维新派角色,主要完成百日新政这一子目 相关知识探究。其他小组可补充。
探究二: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悲怆) 第二组:扮演顽固派角色,主要完成戊戌政变这一子目 相关知识探究。其他小组可补充。
慈禧(1835年11月29 日—1908年11月15日) 即孝钦显皇后,叶赫 那拉氏,咸丰帝的妃 嫔,同治帝的生母。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是指1900年10月10日,日本皇太子宣布临时摆脱汉语中的“政治枪杆子以及社会半个世纪的前日本”,在以后的100天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加中央集权,改变帝国社会制度,加强日本竞争力,形成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举措。
政治改革:除养活士族外,改编意见制前型古典政体,引入新宪政体,实行内阁民政,共和君主主义;开创外交体制,建立弱日本书,实行普遍性选举权制度,组织中央政府的统一力量,以接受历史的流变,实现从东洋文化到西洋文化的政治转变。
经济改革:主要是以促进做事效率,降低政府调控的财政支出,改革国家财政和税收,简化官僚机构,提高各部门协调合作能力为主,普遍推行信用制度,蓄谋新街口,引进工业和现代金融技术,大力发展日本特色的全国银行系统,完善日本货币制度,促进工商业发展。
文化改革:从改革的内容与节点可以看出,百日维新的政治文化重要成果是以西洋学问为基础,建立日本新文化。
其中包括实行宽恕政策,弘扬自强自尊、民族觉醒,更换中学教育制度,发展社会教育,国家鼓励知识分子发展和推广相关学术,加快新学术的发展,鼓励和减少禁渔法,等等。
社会改革:除了经济和文化改革外,社会改革是百日维新的重点。
为了防止家庭向士族进行财产的继承和地位的传统,政府禁止了封建机构的延续;加强人民的政治权利;推行“传统婚姻”,以一种有情感的“爱情政治”,消解理论上的“婚姻应被视为人口计划和调控的工具”;减少犯罪数量,改善传统的家庭制度以及贫穷武士的政治,加大政府对官僚地位的限制。
百日维新是一次历史变革,其影响维系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日本经历了由内阁民政到民主政治,由社会经济封闭状态到开创全球经济,走上了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加快了实施宪政民主化、科学技术发展,为其他知名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政体和社会主义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年后,日本就成为世界的一个强大的民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日维新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会失败纵观世界近代史,19世纪无论对于东西方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西方,从19世纪初的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到中期的英国宪章运动和美国内战,再到70年代的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先后统一。
而且,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更是在19世纪末期完成。
而在东方,则有6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然而,位于世界东方的自称“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中国,却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了一段屈辱史和灾难史。
一次次的战败,一款款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同时伴随的还有中国的有识之士们的一次次的救国图存的尝试,和一次次的失败。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1889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
在我看来,中国的百日维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彻底打破旧的封建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就以失败告终。
而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弹丸小国——日本,却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成功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先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百日维新的过程。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的由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
其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之后,明治政府分别在军事,经济,文化层面上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是日本在短期内走上强国之路的根本。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又名戊戌变法、戊戌维新,是清光绪年间有光绪皇帝领导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拔维新人才。
这项决议是当时维新派和顽固派冲突最严重的一项,而由于顽固派势大,这项决议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原创1:第3课 百日维新

请结合课文中的【历史纵横】回答:保国会成立的时间、 宗旨、性质、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时间地点: 1898年4月北京
宗旨: “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北京保国会遗址
结果: 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影响: 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
浪潮激荡全国。
张之洞的主张有哪些? 为何其主张与维新派 有很大不同?
张之洞与《劝学篇》
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目的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 统治。
《定国是诏》应读作《定/国是/诏》。 “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
的含意。 “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则指国家大计,
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学思 之 窗
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 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2.表现:各种改革力量推动维新变法形势高涨 ①康有为呈《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②康有为呈《上清帝第六书》,成为施政纲领 ③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④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⑤有见识的爱国官员希望变法图强 3.影响: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强租旅顺、大连
法
强租广州湾
英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1897年底康有为第五书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
“瓜分豆剖,渐漏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近代史纲要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近代史纲要
题目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答案解析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3课 百日维新

群众 依靠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 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 众基础 基础 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等
四、戊戌变法与近代化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爱国性: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 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 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的 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4.参加者___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 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 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5.变法阻力____幕府将军对日本全国控制的程 度很弱,在幕府封建营垒中,一些藩王和武士 不满幕府统治,后来成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 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中 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 的阻力比较大。
1、该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下创作的?这幅漫画反映了 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 方式?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分而治之。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 差异? 美国没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利益均沾为借口,分 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1.国内背景 ____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 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2.国际环境___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者____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 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 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 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 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 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 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 不能成功。
课件6:第3课 百日维新

3.特点(涉及领域、推行范围、推行者、推行过程):
a.涉及领域:较广泛,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变封建专制 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b.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未深入广大民众中,未形成变革 的巨大力量; c.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d.推行过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措施 大力推行
国际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环境
分中国的狂潮
思想文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
化传统 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接受新鲜事物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增强国防力量
基本上反 映了维新 派的愿望 和主张, 初步动摇 了封建统 治秩序
没有涉 及设议 院、开 国会、 制定宪 法等政 治主张
3.推行情况:
旧势力 (优势)
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翁同龢的职务 ②命亲信荣禄为直隶 总督,控制京津 ③中央和地方大多高 级官员抵制新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 慈禧太后训政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 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 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 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 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
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表现 (1)上清帝书:1897年底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
瓜分豆剖,渐漏机牙……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若不及时图治,
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
戊戌变法(百日维

三、反思与启迪 1、失败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 2、其他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强烈反对 袁世凯的出卖 3、教训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 级改革维新道路走不通。清政府已经彻底腐败, 不推翻清政府就无法救中国
探究一 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戊 戌变法时,清朝的皇帝是_____.他虽然支持变法,但是却 __________。清朝的实际大权掌握在________手里。她对 变法的态度是________。 2.阅读材料 1863-1894 1894-1898 创办企业 119家 74家 资金额 680万元 1432万元
3.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强迫 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阅读上面“2”中的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说明了什么?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哪个阶级力量得 到增强?与戊戌变法运动有什么关系?
3.虽然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但是从图 表数字看它的总体力量如何?
1.梁启超说:“我支那(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唤 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 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探究三:变法准备
• 阅读“警世洪钟《天演论》。39页“读一读”。 40页插图。 问题 1严复的身份。有什么贡献? 2严复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与维新变法运动是 什么关系?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怎样的 准备工作?
《百日维新》课件

02
改革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能缺乏群众基础
。
改革需要实现真正的政治变革
03
改革需要实现真正的政治变革,建立现代政治制度,保障人民
的权利和自由。
05
《百日维新》与现代社会 的联系
现代社会的改革与《百日维新》的相似之处
改革背景
两者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危机时 进行的改革,旨在推动国家进步
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百日维新试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启示现代社会 应加强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
促进经济现代化
百日维新倡导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启示现代社会 应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现代化进 程。
从《百日维新》看现代社会的改革方向
01
02
03
04
加强法治建设
借鉴百日维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经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
对后来的改革的影响
政治
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 基础,对后来的政治改革 产生了影响。
经济
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 了后来的经济改革。
文化
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产生了 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后来 的文化改革。
04
《百日维新》的反思与评 价
改革的成功之处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百日维新引进了一些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为中 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 和阶级矛盾加剧。
政治背景
清朝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急需 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现民主权利。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清朝政 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现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撤销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三省是湖北、广东、云南百日维新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
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其内容主要有:第一,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第二,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第三,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第四,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第一,积极性。
“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第二,局限性。
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第3课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地位和特点
1.地位:是变法高潮。 2.内容基本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3.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 的传播。 4.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
1.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 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 级参政议政; 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 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 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 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 一定进步意义。
二、百日维新(维新运动的高潮)
1.开始标志: 1898.6.1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2.主要内容: 3.对变法上谕的评价:
类别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 教育 方面
军事 方面
内 容 允许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抚举 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 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 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 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 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 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留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 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2.表现: 各种改革力量推动维新变法形势高涨 ①康有为呈《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②康有为呈《上清帝第六书》,成为施政纲领。 ③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④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⑤有见识的爱国官员希望变法图强 3.影响: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百日维新》教学课件

03
程
改革方案的制定与推行
改革方案的制定
在《百日维新》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方案的制定 过程,包括改革的目标、内容、措施等。
改革方案的推行
教师需要讲解改革方案的具体推行方式,包括如何将改革方 案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体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实 施。
改革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困难与挑战的识别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过程中可 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教学资源 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经济改革
总结词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实业救国
详细描述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实业救国。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建立银行、发展交通、建设铁路等 。
教育改革
总结词
建立现代教育体制,推广西学
详细描述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主张建立现代教育体制,推广西学。他们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建立现代 教育体制,推广西学,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应对策略的制定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应对困难和挑 战的策略,例如优化教学资源、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等。
改革的结果与影响
改革结果的分析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改革的结果进行分 析,包括改革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
VS
改革影响的评估
教师需要评估改革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包 括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 面的改变和影响。
社会背景
经济背景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但整体 经济水平仍然落后。
文化背景
西方传教士和资本家在中国积极宣传 西方文化,使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 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 政‛,取消新政——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 子‛)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二.百日维新
二. 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标志:1895、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直接原因: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法、英不甘落 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保国会;《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标志: 以日为师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屠杀‚戊戌 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新旧势力的交锋
慈禧:‚变法乃吾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 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顽固派:‚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祖宗之法 不可变‚,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关于维新派材料: 1.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 加困难。 ——雷颐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分而治之。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 差异? 美国;没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以利益均沾为借口,分享其他列强在 华侵略权益
3、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机
延伸拓展:
日本明治维新(19C60、70年代)成功
中国戊戌变法(19末期)失败
百日维新

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 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 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
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 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颁布 《司法章程》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 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 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 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 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 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 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 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
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阿里改革:实施西方教育体制;发展世俗中 小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派遣留学生;翻译大量军 事科技书籍。 2、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 新闻出版事业。 3、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 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 事业获得教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 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 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 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2、性质:
既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爱国性) 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启蒙性) 又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进步性)
积极作用
爱国: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历史知识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历史知识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等。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
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1、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
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3、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矿
办厂
“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事日方长,何 以卒岁?缅甸、安南、印度、波兰、吾将为其继矣。”
——《戊戌政变记》
“自甲午、乙未兵败地割,求和偿款,皇上日夜忧愤, 益明中国致败之故,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
——《清廷戊戌朝变记》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两广,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尝试 -----以光绪帝的沉浮人生为线索
中文名:爱新觉罗·载湉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871年8月14日 出生地: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
醇王府 逝世日期:1908年11月14日 职业:清朝皇帝
光绪无奈之一
1861年9月,慈禧通过辛酉政变取得垂帘听政之权
光绪无奈之一
“然朝中大事,帝与大臣皆知必须禀白而行,中 外要职,皆慈禧任用之人,黜陟赏罚之柄,帝 无与焉。”
——《清史稿》
“上制于西后,下壅于大臣,不能有其权,不
能行其志”
——《戊戌政变记》
“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 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吾 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与吾权,吾宁逊位”
出国留学,翻译外国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
请简单评价书以刊上改革措施的积极作的传播
用?推测一下,变法中哪些措施会引
起很大的反对?预测变法结局?
1898年9月14日
农历戊戌年七月三十 戊戌变法第 96 天
这一天,康有为开始豪赌,准 备围颐和园,杀慈禧,他把赌注押 在了袁世凯身上……
1898年9月15日
百年黄昏 百日维新
尝试为本诗拟一标题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清廷戊戌朝变记》
光绪无奈之二
《 马 关 条 约 》
采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访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甲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
午 内容如此苛刻;
战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 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
争 动如此不堪一击。
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 国旗代表德国、 鹰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
另一方面,朝廷官员铺张浪费,这就使百 姓对政府官员越来越不信任,政府陷入信任危 机,从而使得各种矛盾加深。
民族危机
❖ 1、资本输出,经济掠夺 ❖ 2、巨额赔款,清廷举借外债 ❖ 3、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4、朝廷统治危机(财政赤字、信任危机)
? 新的曙光: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台一吾切湾国落,偿后四,二千什百年么兆事大也始梦赶”之不上唤外醒国—,,实—怎自《么戊甲好戌和午政人战变家的争办回交败忆涉割》呢?”
l875年初,同治皇帝死,立年幼的载湉为帝,光绪帝即位时 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1884年,从恩师翁同龢得知现在并非天下太平,天朝受他 国欺辱,且危机四伏,遂立志中兴。 1886年,光绪皇帝十五岁,慈禧发布懿旨,宣布自己将 归政皇帝不再垂帘听政,但仍由慈禧训政。
1889年,慈禧“撤帘归政” 亲政之后光绪是否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来总理朝政呢?
——《猛回头》
面对这一切当时的光绪有没对策呢?
光绪无奈之三
朝廷出现统治危机,一方面由于巨额赔款 导致了严重的财政赤字,于是1895年,户部就 在“筹饷”折中提出扣廉俸,增厘金,折漕米, 加抽土药、茶叶、盐、糖、烟、酒税及强令典 当商人“捐输”等办法,1898年,发行“昭信 股票,”名义是“自由应募”,实则强制摊派。
你觉得光绪皇帝会是怎样的反应?
“非忠肝义胆之人,不顾生死之人,安敢以此直言于朕前乎。 ““命总署诸臣,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 格。” “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何可查究耶? ” “今祖宗之地不保,何有于法乎?” “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中部酣睡、寻 欢作乐,搜括 民财的是清政 府
帝国主义列强是从哪些方面瓜分中国的?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
出门户开放政策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 经济上:19世纪民借末上洋,下债在三,商岁合不以品食利输乃息能扣出给折的之 ,。百同若年时,更注
重资本亦输无出偿理,是自毙之道也。
贷款
筑路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一
戊戌变法第 97 天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辈所 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 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 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 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 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 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 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 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 政治,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 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 改变了官僚机构的构成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 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上清帝第六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
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考
光绪之希望
“皇上与诸臣,虽欲苟且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 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不忍见煤山前事。”
——《上清帝第五书》
“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 图定矣。⋯⋯中国之治强,可计而日待也。”
——《上清帝第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