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62300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1.png)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授课内容:中国的地形。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3分钟)老师一进教室就拿着一个地球仪,在同学们面前晃了晃,然后笑着说:“同学们,咱们今天要开启一场超级有趣的中国地形之旅。
大家先看看这个地球仪,想象一下咱们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稳稳地站在亚洲这片土地上。
那这个巨人的身体里可是藏着各种各样神奇的地形呢。
”有个同学开玩笑说:“老师,那这个巨人有没有肌肉山呀?”老师马上接话:“哈哈,你这个想法很有趣呢。
咱们中国还真有像肌肉一样雄伟的山脉。
”#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山脉的分布(10分钟)老师打开PPT,上面展示了一幅中国山脉分布图。
老师指着图说:“同学们,看这图就像一幅神秘的藏宝图,这些山脉就像宝藏一样分布在中国各地。
咱们先来看这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在图上比划着,“再看昆仑山,它可是有‘万山之祖’的美称哦,就像一个威严的老祖宗,看着中国的大地。
还有秦岭,它可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呢,就像一个裁判,把中国的南北分得清清楚楚。
”这时候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那山脉有什么用呀?”老师笑着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
山脉就像大地的骨架,支撑着整个中国的地形。
而且山脉还会影响气候、河流等好多东西呢。
比如说山脉挡住了冷空气,那山脉一边可能就比较冷,另一边就相对暖和。
”2. 高原的特点(8分钟)“再看内蒙古高原,它就像一个广阔的大操场,地势平坦,一眼望不到边。
而且那里的人们擅长骑马放牧,是骏马和羊群的天堂。
黄土高原呢,就比较特别了,到处是厚厚的黄土,就像给大地盖了一层黄色的被子。
不过由于水土流失,这里形成了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像老爷爷脸上的皱纹一样。
”说到云贵高原时,老师打趣道:“云贵高原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地形崎岖不平,到处是小山包。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3e489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1.png)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中国地理》——第四课《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师姓名:张老师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1课时5. 日期:2021年10月25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
2.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授(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张老师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并解释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的关系。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张老师详细讲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包括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张老师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发布等方面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3. 案例分析张老师以“城市规划”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活动张老师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一张家乡地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参与度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 教学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合理:张老师采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改进措施1. 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
![地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ab077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5.png)
地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课程导入。
- 老师通过展示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图片,如天圆地方说的示意图,引发我们的思考。
2.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古代认识。
- 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 近代探索。
- 麦哲伦环球航行,他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最终又回到西班牙,这一壮举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现代测量。
-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3. 地球形状的影响。
-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不同,从而导致了热量的差异,这是形成五带的基础。
- 在航海中,要考虑地球的球形形状来规划航线,例如大圆航线的设计。
二、经纬网。
1. 经线和纬线。
- 纬线。
-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 经线。
-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 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2. 经度和纬度。
- 纬度。
- 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是北纬(N),赤道以南是南纬(S)。
- 北极和南极的纬度分别是90°N和90°S。
- 经度。
-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它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是东经(E),向西是西经(W),东经和西经的最大值都是180°。
3. 经纬网的应用。
- 确定位置:通过经纬度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例如北京的经纬度约为(116°E,40°N)。
- 导航:飞机、轮船等在航行时可以根据经纬网来确定航线,实现准确的导航。
三、地球的自转。
1. 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疆域》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疆域》](https://img.taocdn.com/s3/m/c57e094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8.png)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疆域》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及邻国分布,增强对国家版图的空间认知。
2.地理实践力:通过地图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人地协调观:理解中国疆域辽阔的地理特征,增强国家版图意识和海洋权益意识,培养爱国情怀。
二、导入教师行为1.播放视频:播放《航拍中国》片段,展示中国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地理景观。
2.提问引导: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引入主题:总结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主题——《从世界看中国:疆域》。
学生活动1.认真观看:学生被视频中的美丽景观吸引,认真观看并思考。
2.积极回答: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程点评•视频导入直观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中国的地理位置教师行为1.展示地图: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上展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2.引导分析:引导学生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
3.归纳总结:总结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学生活动1.观察地图: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寻找中国的位置。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越性,并派代表发言。
过程点评•通过地图阅读和分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中国的疆域范围教师行为1.展示疆域图:展示中国疆域图,指出领土四至点和主要邻国。
2.讲解疆域特征:详细讲解中国疆域辽阔的特点,以及陆上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长度。
3.互动问答:提问学生关于中国疆域范围的具体问题,如“中国陆地领土面积是多少?”“中国濒临哪些海洋?”等。
学生活动1.观察疆域图:学生仔细观察疆域图,了解中国的疆域范围。
2.回答问题: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及评议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及评议](https://img.taocdn.com/s3/m/9f0661d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f.png)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及评议
地理课堂内容概述
本次地理课堂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及应用
-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和人文地理因素
学生反馈和评议
学生对本节地理课堂的评价和反馈如下:
- 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增进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 教师讲解生动活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气氛较为活跃;
- 课堂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图表和实例的使用使得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具体易懂;
- 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堂建议和改进
针对本次地理课堂的提高,学生希望以下方面能得到改进:- 增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更具实用性;
-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地观察,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 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 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回应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表示感谢,并承诺在接下来的课堂中
继续努力改进教学。
针对学生的建议,教师将会:
-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入更多实例和案例,让地理知识更贴
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理解;
- 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
结论
本次地理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了正面评价。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也将会继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地理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实习报告地理听课记录
![实习报告地理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84ab9c8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e.png)
一、实习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理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于XX年XX月XX日至XX 年XX月XX日在XX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理实习。
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我认真听取了多位地理教师的课程,并进行了详细的听课记录。
以下是我实习期间听课的记录及心得体会。
二、听课记录1. 课程名称:《中国地理》授课教师:张老师听课时间:XX年XX月XX日听课地点:XX中学地理教室听课内容摘要:张老师以“我国地形地貌”为主题,从地形、地貌、气候等方面讲解了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
在讲解过程中,张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此外,张老师还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2. 课程名称:《世界地理》授课教师:李老师听课时间:XX年XX月XX日听课地点:XX中学地理教室听课内容摘要:李老师以“世界人口分布”为主题,从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等方面讲解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讲解过程中,李老师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格局。
同时,李老师还结合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授课教师:王老师听课时间:XX年XX月XX日听课地点:XX中学地理教室听课内容摘要:王老师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主题,讲解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在讲解过程中,王老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GIS在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此外,王老师还介绍了GIS的相关软件和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GIS的基本技能。
4.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授课教师:刘老师听课时间:XX年XX月XX日听课地点:XX中学地理教室听课内容摘要:刘老师以“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讲解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与保护措施。
在讲解过程中,刘老师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f7fd3b4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e.png)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性质,掌握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能初步分析这些性质对海洋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图表解读、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同时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世界海洋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海域的颜色差异,并提出问题:“这些颜色差异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海水的性质还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海洋环境的?”学生活动:观察地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根据地图颜色推断海水的温度差异,并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
过程点评:以直观的海洋温度分布图作为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同时,问题设置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思考,为后续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3.2.1 海水的温度教师行为:•展示全年不同月份的世界海洋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规律。
•讲解太阳辐射、洋流、气候等因素对海水温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图表,记录关键数据,总结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分组讨论影响因素,每组选代表分享观点。
过程点评:通过图表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海水温度的基本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还学会了如何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方法。
3.2.2 海水的盐度教师行为:•介绍海水盐度的概念,展示世界海洋盐度分布图。
•分析蒸发量、降水量、河流淡水汇入等因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盐度分布图,与温度分布图进行对比,寻找异同点。
•小组讨论不同海域盐度差异的原因,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八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四月份
![八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四月份](https://img.taocdn.com/s3/m/299ccee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e.png)
八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四月份
日期:2023年4月25日
课程名称:八年级下册地理
授课人:张老师
课程主题:中国的地理差异
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差异;
3、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和问题。
课程方法:讲解、演示、讨论、小组活动
课程评价:
1、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2、小组活动时,学生能够积极讨论和分享观点;
3、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与教师互动良好。
课程问题及建议:
1、部分学生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差异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
2、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有时会出现噪音较大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况,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课程反思:
1、在讲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差异时,可以更加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2、在小组活动时,可以设置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3、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保持课堂氛围的稳定和秩序。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https://img.taocdn.com/s3/m/2fbff63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0d.png)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流向及分布特点,形成对中国河流网络的基本认知。
2.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理解河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吗?它们是从哪里发源,又流向哪里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如“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向渤海”、“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最终注入东海”等。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提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河流名称与分布:•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流经省份及注入海洋,引导学生识记。
•组织学生进行“河流接龙”游戏,增强记忆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跟随教师指示在地图上标注河流名称,积极参与“河流接龙”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点评:•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游戏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
2.2 河流的水文特征:•讲解河流的水量、水位、流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并结合具体河流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水文特征对河流航运、灌溉、水能开发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2.3 河流与区域发展:•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城市等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河流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15802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8.png)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中国的地形特点及分布》2. 主讲教师:张老师3. 听课教师:教研组全体教师4. 听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5. 听课地点:初中部地理教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掌握我国地形的分布情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地形特点吗?”的问题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授(1)张老师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如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
(2)张老师结合实例,讲解我国地形的分布情况,如西部高原、东部平原、南部丘陵等。
(3)张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张老师以“长江三峡”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以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课堂练习张老师布置了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反思1. 张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课堂练习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张老师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听课教师评析1. 张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得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张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效果良好。
3. 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改进意见1. 在新课讲授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引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ecae76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a.png)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年级:八年级。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3分钟)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神秘兮兮地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那如果让你们去看世界,你们第一站想去哪儿呢?”同学们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点燃了热情,纷纷举手回答。
有说想去巴黎看埃菲尔铁塔的,有说想去埃及看金字塔的,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老师笑着说:“大家的想法都很棒啊!那今天呢,咱们就先从咱们国家开始看起,了解了解咱们中国这片神奇又广袤的大地。
”这个导入很自然地就把话题引到了今天的课程内容上。
#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中国的地理位置(8分钟)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世界地图轮廓,然后在亚洲的东部把中国的大概位置标了出来。
一边画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看啊,咱们中国就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比喻可真形象,一下就把中国的地理位置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
接着老师详细地讲解了中国的经纬度范围,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南北跨纬度广和东西跨经度广的特点。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老师举了个例子:“咱们北方的同学冬天能看到冰天雪地,穿得像个大粽子,可南方的同学呢,还能穿着短袖在海边玩耍呢,这就是南北跨纬度广的体现。
”同学们都被逗笑了,同时也很好地理解了这个知识点。
2. 中国的疆域(10分钟)在讲中国的疆域的时候,老师先在地图上指出了中国的四至点。
老师说:“同学们,中国最北端在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那里冷得能把鼻涕都冻成冰柱呢。
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那可是热带地区,阳光沙滩可美了。
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那可是离太阳很近的地方哦,不过可别真以为能摸到太阳啦。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当咱们这儿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那里的渔民可能已经打了好多鱼了呢。
”这种幽默风趣的讲解让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但也对中国的四至点记得特别牢。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2篇)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018ac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1e.png)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听课科目:地理听课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第一节听课班级:凯里十中初二(3)班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过程:导入课题: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1、概念2、特点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
第二,风向的判断。
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投影: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投影下面的表格:天气气候概念区别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地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地理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61dc5b9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5.png)
2024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地理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以一段关于中国壮丽山河的短视频作为开场,展示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提问学生:“你们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中国的地理特色?中国地理有哪些独特之处?”•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国地理的世界,探索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1.2 教学过程一、地理概述•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类型等基本地理信息。
•利用地图展示中国的地理分区,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部高原地区等,并解释各区域的特点。
二、地形地貌•详细介绍中国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等地形类型,并解释它们对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三、气候特征•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分析气候对中国农业、工业等经济活动的影响。
四、河流湖泊•列举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解释它们在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结合实例分析河流的流域特征和湖泊的成因。
五、资源与环境•介绍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强调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六、互动环节•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家乡的地理特色和人文风情。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观点。
1.3 板书设计(提纲式)•中国地理•地理位置与面积•地形地貌•山脉•高原•盆地•平原•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河流湖泊•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1.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并总结今天所学的中国地理知识,形成一份笔记。
•鼓励学生收集关于中国地理的更多资料,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准备。
1.5 课堂小结•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中国地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并积极参与讨论,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2889b5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6.png)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理解气候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理解气候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幅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尝试识别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我看到了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3.1 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行为:•介绍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范围及基本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的全年高温、降水集中等。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多媒体展示,并做好笔记,记录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
过程点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气候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2 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如何影响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要素,如热带雨林气候下的茂密森林、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河流季节性变化等。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准备小组汇报。
过程点评:•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交流分享,学生加深了对气候影响自然环境的理解。
3.3 气候与社会经济教师行为:•分析气候对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如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茶叶生长等。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e99ef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a.png)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第一篇: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本次地理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一个略扁的椭球体。
接着,老师讲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日夜交替与季节变化的影响。
通过简单的实验,我们看到了地球自转的效果,太阳表面上由此产生的视运动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随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地球公转的实验,并解释了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原理。
通过这堂课,我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第二篇:气候与气象今天的地理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气候与气象的知识。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气象的研究方法和气象因素的分类。
接着,我们了解了常见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和降水等。
通过观察气象仪器测量结果和日常天气预报,我们了解到不同气象要素对天气的影响。
同时,老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即将到来的天气。
通过这堂课,我对气候和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三篇: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我们今天地理课的内容是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理资源的分类和特点,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
我们了解到地理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老师重点讲解了地理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取得和利用地理资源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并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地理资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这三堂地理课让我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气候与气象,以及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知识不仅扩充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生活的地球。
通过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的人。
地理听课学习记录(六篇)
![地理听课学习记录(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43108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2.png)
4、结合完整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3种类型,讲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海陆空三地又有不同圈层,其中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转移;5、指出水循环中的任意环节,请学生回答;6、布置学生在草稿纸上自主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随机点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图7.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5活动8.从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归纳水循环的意义3.阅读活动内容,思考P56的4个问题并作答4.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及其后果。
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树立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理解事物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四、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生理解记忆五、布置练习在PPT上给出习题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习题,没有完成的在课后继续完成,课后还将完成对应的练习册。
巩固提高,学生加强对新知的学习板书设计总体评价: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度大。
主观方面: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师问:梁龙所属的侏罗纪属于什么代?师问:中生代属于什么宙?师问:显生宙与元古、太古、冥古宙有何区别?师:前寒武纪时期距今的时长、动物演化状况、植物演化状况、代表物种和生物事件?播放幻灯片;指导学生将表格空白区域自行补充(三)地质年代的划分依据和地质年代表的记忆师问:“地质年代”的划分有何规律?让学生识记其自行制作的“地史学简表”,并要求学生描述其“地史学简表”的内容从“地史学简表中”归纳出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迅速识记“地史学简表”,并且尝试去描述“地史学简表训练学生分析信息,从信息中寻找规律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记忆规律,即时记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此外,提供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其自身动力与外部压力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三、课堂练习课本第19页的活动题板书设计 3.1地球的历史总体评价:本节内容正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但是无论培养哪种观念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节内容的特点更是“内容为王”的典型。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bb2e5b3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6.png)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及主要环节,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责任。
导入教师行为:播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水循环现象的视频(如雨水降落、河流流动、植物蒸腾、海水蒸发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什么过程?”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认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过程点评:视频导入直观生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引出了水循环的主题。
同时,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3.1.1 水循环的概念与过程教师行为:•展示水循环示意图,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即水在地球的表面和大气之间循环的过程。
•逐一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流入水体、下渗等,并强调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分组讨论水循环各环节的意义,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示意图讲解和小组讨论,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水循环的概念和主要环节,同时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3.1.2 水循环的类型教师行为:•介绍水循环的三种主要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并展示相应的示意图。
•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分布区域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对比三种水循环类型的异同点。
•尝试举例说明每种水循环类型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点评:通过类型划分和实例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水循环的不同类型,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20eb16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5.png)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在地图上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信息的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培养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地理空间观念。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包含多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如世界地图或城市地图,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纸上画的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我们如何从中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对地图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过程点评:•通过展示地图并提问,教师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地图阅读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师行为:•逐一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展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解释其意义及计算方法。
•方向:利用地图上的指向标或经纬网,讲解如何确定方向。
•图例:展示地图图例表,解释各种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注记:指出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说明其重要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跟随教师的引导,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标、图例和注记,尝试理解其含义。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和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掌握了地图的基本要素,为后续的阅读地图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图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教师行为:•设计几个与地图阅读相关的任务,如查找某地的地理位置、测量两地间的距离、描述某地的地形特征等。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地图完成任务,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分享答案。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根据任务要求,在地图上查找信息、计算距离、描述地形等。
•小组内讨论交流,确保答案的正确性,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过程点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地图阅读的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14e7e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7.png)
八年级地理听课记录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年级:八年级。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3分钟)老师一进教室,就问同学们:“大家都出去旅游过吧?有没有谁去的地方特别不一样,或者印象超级深刻的?”这问题一抛出来,同学们可积极了,各种举手。
有个同学说去了敦煌,看到了茫茫沙漠和神奇的莫高窟。
老师笑着说:“那你可去了个好地方,敦煌可是咱们中国地理宝藏的一个小角落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场中国地理的大探索。
”这导入就像一把小钩子,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兴趣都勾起来了。
#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中国的地形地势(10分钟)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形图,往黑板上一挂,就开始讲了:“同学们,看这地形图啊,就像看一幅超级大的藏宝图。
咱们中国的地形啊,那叫一个复杂多样。
西边高东边低,就像个大滑梯似的。
”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划着,从西边往东边滑。
然后指着青藏高原说:“这就是咱们的‘世界屋脊’,高得很呢,平均海拔4000多米,要是在这上面跑马拉松,那可不容易,喘气都费劲。
”同学们都被逗笑了。
接着又说到四川盆地,“这盆地就像个大碗,把周围的山当成碗边,中间低低的地方就是碗底啦,好多好吃的都在这个‘碗’里呢。
”这样形象的比喻,让同学们对地形地势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2. 气候类型(15分钟)老师把地形图换成了气候类型图。
“咱们中国的气候啊,就像一个超级大的万花筒,各种各样的气候都有。
”老师指着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说:“在这儿呢,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又不太冷,雨水还挺多的,就像个调皮的小孩,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这雨啊就是它的眼泪和笑容。
”同学们都跟着笑起来了。
讲到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时候,老师皱着眉头说:“这个地方可就没那么舒服了,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冷得要死,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大汉,极端得很。
”还举了新疆的例子,说那里昼夜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同学们都觉得特别有趣,都在认真地做笔记。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https://img.taocdn.com/s3/m/5051c58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f.png)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七大洲和四大洋,掌握它们的基本地理位置关系,了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全球视野和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手持地球仪,从教室的一端缓缓走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哪些大块的陆地和海洋?”•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地球形状和大小,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地球仪,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地球仪,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为新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一、认识大洲和大洋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逐一介绍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强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如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等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在地图上找出并标记各大洲和大洋,尝试记住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分组讨论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并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多媒体展示与地图结合,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小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同时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巩固练习教师行为:•设计一系列互动问答和填图练习,如“请指出非洲东临哪个大洋?”“请画出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等。
•邀请学生上台操作,并给予及时反馈和纠正。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互动问答和填图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学间相互检查作业,提出改进建议。
过程点评:•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有效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地理授课人:班级:星期一9月19日
地球的公转
复习: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公转的概念: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一致,“至西向东”。
三、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一年,产生四季的变化。
四、参看D图。
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中接受的太阳光热不一样,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即“春夏秋冬”,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
长”。
六、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的公转图P12.
点评:本节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难点重点突出,但学生活动较少。
科目:地理授课人:班级:星期三 9月29日
地形图
复习:地图的三要素。
学习:海拔、相对高度及等高线地形图和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一、什么叫海拔(绝对高度)。
二、相对高度的概念。
三、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量单位是______。
四、世界最高峰是______,海拔______,有世界第三极之称;中国陆地最低点是______,海拔______;
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相对高度是______。
五、等高线地形图
1、什么叫等高线?
2、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
六、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及他们的形状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七、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和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点评:本节课内容太多,重难点不太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