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

合集下载

麻醉与镇痛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

麻醉与镇痛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

麻醉与镇痛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一、引言麻醉与镇痛工作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疼痛管理。

为了确保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制定本规章。

二、工作目标1. 提高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

2. 优化术后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的痛苦。

3. 加强麻醉与镇痛工作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内容1. 麻醉前评估: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麻醉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

2. 麻醉操作:麻醉医师应具备良好的麻醉操作技术,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剂量控制。

3. 麻醉监测: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镇痛管理:麻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确保患者的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5. 麻醉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麻醉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和定期检测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四、工作要求1. 麻醉医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并不断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麻醉医师应遵循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严守职业道德。

3. 麻醉医师应与手术医师、护士等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4.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评价、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5.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麻醉与镇痛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工作评估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麻醉与镇痛工作进行评估,包括工作质量、安全管理、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2. 麻醉医师应接受同行评审和医学会议的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麻醉镇痛管理制度

麻醉镇痛管理制度

麻醉镇痛管理制度一、麻醉镇痛管理的基本概念麻醉镇痛是指通过药物的应用,使患者达到无痛或者减轻疼痛的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治疗或者缓解疾病症状。

麻醉镇痛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在接受麻醉和镇痛服务时的安全和效果,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

它涵盖了从麻醉镇痛评估、临床应用、安全监测到并发症处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麻醉镇痛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医护人员严格依据规定和标准操作,减少麻醉镇痛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康复效果。

二、麻醉镇痛管理的程序和流程1. 麻醉镇痛评估:医疗机构要求患者在手术或治疗前进行麻醉镇痛评估。

通过采集患者的病史、疼痛程度、过敏史等信息,评估患者的麻醉镇痛需求和可能的风险,以便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同时,也为麻醉团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

2. 麻醉团队组织: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专业的麻醉团队,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和护士组成,他们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麻醉镇痛服务的安全和准确性。

3. 麻醉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手术/治疗的特点,麻醉团队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包括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等。

同时,麻醉方案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需制定特殊的麻醉镇痛方案。

4. 麻醉镇痛过程监测: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麻醉团队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深度、镇痛效果等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麻醉镇痛后护理:手术或治疗结束后,患者的麻醉镇痛情况还需要得到妥善的护理和管理,包括术后镇痛方案的维持、镇痛效果的评估、并发症的防治等。

三、麻醉镇痛管理的责任分工1. 麻醉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麻醉镇痛评估、制定麻醉方案、进行麻醉操作和监测,在术中实施并定期评估麻醉效果。

2. 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镇痛服务,包括患者的准备、监测、器械的准备和护理,对麻醉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等。

3. 临床部门:负责对麻醉镇痛服务进行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宣传,通过临床路径和相关指南规范麻醉镇痛操作。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控制疼痛的标准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控制疼痛的标准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控制疼痛的标准1. 特殊病例评估:在应用麻醉药品之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相关风险因素。

2. 麻醉药品选择: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进行应用。

常用的麻醉药品包括局部麻醉药、镇痛药、全身麻醉药等,医务人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并选择最适合的药品。

3. 个体化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这包括药物剂量的调整、给药途径的选择、应用时机的确定等,以确保疼痛在可接受范围内得到控制。

4. 常规监测:在应用麻醉药品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常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5. 不良反应预防:在应用麻醉药品时,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充分告知,包括麻醉药品的可能不良反应和风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预防措施。

6. 病情动态评估:在应用麻醉药品期间,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计划。

7. 多学科合作:在控制疼痛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与麻醉科、疼痛科、护理人员等多个学科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以确保疼痛控制的协调性和综合性。

8. 患者教育: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疼痛管理相关的教育,包括麻醉药品的作用与副作用、自我监测与管理技巧等,增强患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9. 定期随访:对于接受麻醉药品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0. 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麻醉药品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麻醉药品的正确应用和患者的安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份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的通用原则,具体的麻醉药品临床应用需根据医生的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在应用麻醉药品之前,医务人员应详细阅读相关药品说明书、参考国家相关指南,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状况及不良反应,确保符合临床实践的规范和要求。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概述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

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

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而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术后镇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

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2。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二、术后镇痛的方法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为宜。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著的不足。

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

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

目前还常用的有环氧合酶—2 (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昔布钠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

5-1%罗哌卡因。

亦有在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舒芬太尼。

4.神经阻滞镇痛:(1) 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

(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

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和病情的控制,提高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制度依据国家、地区相关法规以及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的最佳实践进行编写,旨在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和康复。

一、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麻醉科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

通过评估,确定患者是否有禁忌症或者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并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二、麻醉方案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结果,麻醉科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包括全身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等不同方法。

选择麻醉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患者的个人需求。

三、术中镇痛治疗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可以通过输注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等方式,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受。

四、术后监测与处理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术后恢复室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于疼痛程度较高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五、术后镇痛方案制定和实施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术后镇痛方案。

常见的镇痛方式包括静脉镇痛、口服镇痛、贴剂镇痛等。

对于需要长期镇痛治疗的患者,需要制定长期的镇痛方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术后镇痛效果评估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疼痛评分、肢体活动能力等指标。

如果患者的镇痛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与其他科室进行沟通协作。

七、术后镇痛记录和随访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对患者的术后镇痛治疗进行记录和随访。

记录包括患者的疼痛情况、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等信息。

随访的目的是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合理用药和风险管理在术后镇痛治疗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规范内容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规范内容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规范内容一、总则麻醉科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规范。

二、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1.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由院内麻醉科主任负责,设立麻醉科质控小组或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监督全院麻醉科的质量工作。

2.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包括麻醉科诊疗规范、麻醉科手术操作规范、麻醉设备管理规范等内容,并应根据具体情况持续完善和调整。

三、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措施1.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建立完善的麻醉科诊疗质量评价制度,对每名患者的麻醉过程进行评估和记录,指导麻醉医生提高个人水平。

(2)规范麻醉操作流程,强化团队协作,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3)加强麻醉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应持续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四、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考核1.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考核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麻醉科医疗服务质量考核:包括手术麻醉效果、无痛管理效果等指标。

(2)麻醉科医护人员绩效考核:对麻醉科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技能和工作表现进行考核。

(3)麻醉设备和药品管理考核:对麻醉设备和药品的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2.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考核结果应及时总结和反馈,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五、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风险管理1.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风险管理应加强对患者安全问题的预防和处理,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

2.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风险管理应加强对麻醉药品的安全管理,规范麻醉用药,避免药品误用和药物过敏等问题。

六、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信息化建设1.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麻醉科医疗服务质量监测系统,实现对麻醉科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2. 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保障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3、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3、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一、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麻醉科质量控制是指对麻醉科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标准化的管理,以保证患者手术期间的安全和质量。

麻醉科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设备的质量控制麻醉设备是麻醉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麻醉设备的质量控制包括设备的选购、维护和管理。

麻醉科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手术的特点,选购合适的麻醉设备,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2. 麻醉药品的质量控制麻醉药品的质量控制是麻醉科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麻醉科应建立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和使用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确保麻醉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防止药品过期或受污染的情况发生。

3. 麻醉操作的质量控制麻醉操作的质量控制是麻醉科工作的核心内容。

麻醉科应建立标准化的麻醉操作流程,并培训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的操作技能,确保麻醉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4. 麻醉监测的质量控制麻醉监测是麻醉科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以判断麻醉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情况。

麻醉科应建立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和指标,并定期对监测设备和人员进行培训和评估,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标准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标准是对麻醉科工作质量的要求和评价体系,是衡量麻醉科工作质量是否达标的依据。

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效果的评价标准麻醉效果是衡量麻醉科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麻醉科应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建立麻醉效果的评价标准,包括麻醉诱导和维持的效果、术后镇痛的效果等。

2. 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标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衡量麻醉科工作安全性的指标之一。

麻醉科应建立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标准,并监测和报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预防。

3. 麻醉操作的准确性标准麻醉操作的准确性是衡量麻醉科工作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

麻醉科应建立麻醉操作的准确性标准,并培训和评估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的操作技能,确保麻醉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

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为规范我科术后镇痛管理,提高术后镇痛管理水平,更好地减轻患者痛苦,根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制定本科室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一、重视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0 2 4 6 8 10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者,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

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1.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2.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

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时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

3.疼痛和对治疗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均应清楚地记录在表上。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工作人员:1、学历:麻醉医生需医学院(校)专科或以上,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麻醉护士需护理中专或以上,获上岗证。

2、科主任:由高年主治医师或以上麻醉医生担任。

3、编制:手术科室床位数与手术台数比例为25:1,手术台数与麻醉医生比例为1:1.5,开展疼痛门诊,编制不少于3人,手术台数与麻醉护士比例为3:1。

与麻醉技术人员数之比为10:1。

科室用房:1、医生办公室(配办公桌,大小根据人员数定);2、医生男女值班室、更衣室;3、麻醉准备室(面积15m2以上);4、麻醉物品间(面积20m2以上,存放麻醉常用药品及器具);5、储藏室(面积15m2以上,存放麻醉备用物品或放置麻醉科档案);6、疼痛门诊及诊疗室(面积20m2以上);7、图书资料档案室(面积15m2以上)。

基本设备:1、多功能麻醉机: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至少为0.8:1;2、监护仪:①多功能监护仪(含有ECG、无创Bp、P、SpO2、T等功能):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为1:1;②至少有一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③至少有一台带有PETCO2功能的多功能监测仪或单独的PETCO2功能监测仪;④至少有一台肌松监测仪;⑤至少有一台麻醉深度监测仪;3、至少有一台心电除颤仪;4、急救物品(包括气管内插管全套物品);5、微量注射泵及微量输液泵: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至少为1:2;6、疼痛门诊配有:办公台一个,诊疗台一个,X片阅片机一台,袖带式血压计、听诊器急救物品(包括气管内插管全套物品、吸氧装置、吸引器等)等诊疗设备一套;7、药品橱、物品橱、档案橱(若干);8、办公桌、更衣橱(每人一个);9、配置微机1台。

开展项目①腰麻、骶麻、硬膜外及神经阻滞麻醉;②静脉复合麻醉;③心、肺、脑复苏;④一般胸科手术麻醉;⑤常见小儿手术麻醉;硬膜外手术后镇痛。

2、二级医院重点专科:①困难的气管内插管技术、复合麻醉、腰麻、骶麻、硬膜外及神经阻滞麻醉;②心、肺、脑复苏;③为外科各专业所进行的手术提供合适的麻醉;④急重症病人的麻醉;⑤各种术后镇痛及病人自控镇痛。

麻醉科慢性疼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麻醉科慢性疼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慢性疼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一、癌痛的治疗癌痛定义:癌症、癌症相关疾病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

常为慢性疼痛,早期即可发生。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癌症疼痛治疗》提出癌症疼痛治疗5项基本原则:口服用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

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是指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不同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

轻度一非俗体类抗炎药,中度一弱阿片类,重度一强阿片类。

我国1990年广州疼痛会议开始推行。

影响癌痛治疗的障碍因素:医护人员,药品的供应和管理,患者、家属、社会。

药品的供应和管理方面:品种少,获取不便,费用高,非医保,担心滥用等。

癌症疼痛的分类:1、肿瘤侵犯所致疼痛80%,其中50%骨转移(是最常见的癌痛)所致,50%为压迫或侵犯所致。

2、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

3、与肿瘤相关的疼痛。

4、与肿瘤和治疗无关的疼痛。

癌痛的评估:原则:1、相信患者的主诉。

2、全面评估疼痛。

3、动态评估疼痛评估方法:疼痛病史要全面,必要的体检,检查,诊断性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

三阶梯治疗,个体化综合治疗。

癌痛治疗的主要目的: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将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癌痛治疗方法:病因治疗;镇痛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及神经外科治疗。

镇痛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

癌症疼痛治疗5项基本原则:首选无创途径给药,口服,其次透皮贴剂和栓剂,最后为皮下或静脉输注;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

药物选择:非幽体类抗炎药是癌痛治疗的基础药物,尤其对骨及软组织疼痛治疗效果肯定,无耐药和依赖,有剂量极限性。

非幽体类抗炎药副反应较多,不要盲目增加剂量,必要时合用阿片类,COX—2选择性抑制剂副反应少。

阿片类:无剂量极限性,应初始剂量滴定,换药时应等效剂量适当减量。

解救剂量:每小时可以用10%-20%的24小时口服量。

纳洛酮是阿片呼吸抑制的拮抗药。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5)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6)护士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7)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红包。

(8)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回扣。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

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贵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 ,处方管理制度 ,查对制度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 ,转科、转院制度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

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 ,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2)有相关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模版(二篇)

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模版(二篇)

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模版麻醉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对于患者的手术治疗和疼痛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麻醉科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建立完善的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针对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一、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制定背景和目的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制定旨在规范麻醉操作流程,提高麻醉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可以降低麻醉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主要包括:1. 提高麻醉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麻醉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2. 规范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确保麻醉药物的合理应用;3. 加强麻醉设备和监测仪器的维护和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4. 完善麻醉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事件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5. 加强麻醉后的监护和疼痛管理,保障患者的恢复和舒适。

二、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1. 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要求:1) 麻醉科医生应具备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合法的医师执业证书;2) 麻醉科护士应具备相关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合法的护士执业证书;3) 麻醉科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专业水平;4) 麻醉科工作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医疗纪律,严格遵守麻醉操作规程。

2. 麻醉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1) 麻醉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检,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2) 麻醉设备和监测仪器应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3) 麻醉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4) 麻醉过程中,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及时调整麻醉水平;5) 麻醉手术结束后,应进行麻醉深度评估和术后镇痛管理。

3. 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管理:1) 麻醉药物的购进和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制度;2) 麻醉药物应按照规定的保存条件和期限进行管理,并定期进行盘点;3) 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登记应符合规定的操作流程和记录要求;4) 麻醉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式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禁超量使用和滥用。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一:质量控制目标和原则1. 确保麻醉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 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4. 不断改进麻醉医疗服务水平。

二:质量控制组织与管理1. 设立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明确职责和成员构成;2.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及工作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3. 设立质量控制档案,记录和归档各项工作内容和结果。

三:麻醉操作的质量控制1. 术前评估:强调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疾病诊断、术前准备、麻醉风险评估等;2. 术中监测:监测麻醉深度、血压、呼吸、心电图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3. 麻醉药物使用:合理选择麻醉药物,掌握用药剂量和途径,防止药物过量或药物相互作用;4. 麻醉复苏:合理选择复苏措施,包括体位调整、呼吸道管理、输液输血等,确保患者平稳恢复;5. 麻醉后随访:对麻醉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异常情况。

四:麻醉设备的质量控制1. 麻醉设备日常检查:定期对麻醉设备进行功能和安全性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2. 麻醉设备维修与保养:建立设备维修与保养制度,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损坏,确保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3. 麻醉设备更新:根据科技进步和临床需求,及时更新麻醉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和安全性。

五:术后质量控制1. 术后疼痛管理:建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镇痛方案,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2. 术后并发症处理:及时识别和处理术后并发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3. 术后康复评估:对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评估,分析术后康复效果和问题,优化康复服务;4. 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术后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麻醉服务的评价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附件:相关附件包括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名单、质量控制计划、工作安排、麻醉操作评估表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麻醉深度: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适当的麻醉状态,能够无痛无感知地完成手术;2.麻醉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分析其手术风险和麻醉风险,为麻醉操作提供参考依据;3.药物相互作用:指不同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麻醉科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麻醉科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麻醉科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手段缓解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一、引言麻醉科作为医院内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担负着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的重要责任。

麻醉科质量控制是确保麻醉过程安全可靠的重要保障,有效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麻醉相关风险。

二、麻醉科质控委员会⒈麻醉科质控委员会的组成麻醉科质控委员会由麻醉科主任担任主任委员,并由相关医护人员组成,包括麻醉科副主任、麻醉科护士长等。

⒉质控委员会的职责(1)制定麻醉科质控管理规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麻醉质量控制档案,并进行定期审核、分享和分析。

(3)设立质量控制项目,跟踪和评价麻醉科的绩效指标。

(4)组织开展麻醉质量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麻醉质量控制指标⒈麻醉前质量控制指标(1)麻醉前评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术前准备与麻醉相关的设备和药品是否满足标准。

(3)麻醉术前禁食禁水措施的执行情况。

⒉麻醉过程质量控制指标(1)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

(2)麻醉深度的控制和管理。

(3)麻醉期间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⒊麻醉术后质量控制指标(1)术后麻醉恢复时长的评估与管理。

(2)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估与管理。

(3)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四、麻醉质量控制文件和记录⒈麻醉质量控制文件(1)麻醉术前评估表。

(2)麻醉知情同意书。

(3)麻醉操作记录表。

(4)麻醉登记簿。

(5)麻醉术后随访记录。

⒉麻醉质量控制记录(1)麻醉技术操作记录。

(2)麻醉并发症记录。

(3)术后镇痛效果评估记录。

(4)麻醉术后并发症记录。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麻醉医师:指持有合法麻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具备麻醉技术操作能力的医师。

⒉麻醉护士:指持有合法麻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具备麻醉技术操作能力的护士。

⒊麻醉知情同意书:指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在接受麻醉前签署的同意接受麻醉操作的文件。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病人减轻痛苦,促进术后恢复。

为了规范化管理病区使用镇痛泵,我们制定了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

麻醉师应成为术后疼痛管理的主要督导者。

1、建立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我们建立了病区镇痛泵管理
档案,并制定了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

登记表的内容包括病人的个人信息、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和镇痛/镇静评分。

我们要求认真填写完善每个项目,以备记录使用。

2、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
护士首先与麻醉师进行严格的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泵开放情况,并
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

护士应该严格按照流程操作,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和疼痛强度,如果疼痛为中度,可以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并观察镇痛效果。

如效果不佳,应及时与麻醉师联系。

3、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我们加强了XXX护士的培训,包括人文关怀、疼痛控制理论、镇痛药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

麻醉师讲解了镇痛治疗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方法和新观点。

4、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我们协调麻醉科工作,宣传术后镇痛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同时,我们加强了病房护士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最新麻醉诊疗规范及标准

最新麻醉诊疗规范及标准

最新麻醉诊疗规范及标准麻醉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控制疼痛和意识状态的医学科学。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麻醉诊疗规范和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

以下是最新麻醉诊疗规范及标准的内容概述:开头:在现代医学实践中,麻醉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患者在接受手术或其他需要麻醉的医疗程序时的安全与舒适,制定了一系列麻醉诊疗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和标准旨在指导麻醉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同时保护患者的权益。

一、麻醉前评估- 详细病史收集,包括过敏史、药物使用史、既往麻醉史等。

- 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麻醉风险。

-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二、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医生经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局部麻醉。

- 考虑患者的偏好和需求,与患者充分沟通。

三、麻醉药物选择- 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 避免使用已知患者过敏的药物。

四、麻醉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 使用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确保麻醉深度适宜。

五、麻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性措施,如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深静脉血栓预防等。

- 快速识别并处理麻醉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

六、术后疼痛管理- 制定术后疼痛管理计划,包括多模式镇痛策略。

- 监测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七、患者教育与沟通- 向患者提供麻醉相关的信息,包括可能的风险、预期效果和术后注意事项。

- 确保患者理解并同意麻醉计划。

八、麻醉记录与文档管理- 详细记录麻醉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药物使用、患者反应和任何并发症。

- 确保文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于后续的医疗和法律需求。

结尾:遵循最新的麻醉诊疗规范及标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还能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麻醉医生应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版)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版)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指标,以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指标,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麻醉相关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康复速度。

二、术前麻醉评估⑴患者历史记录的完整性⑵术前麻醉顾问评估的准确性⑶过敏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评估⑷麻醉前准备的合理性⑸术前患者教育的充分性三、麻醉操作⑴麻醉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⒊⑴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⒊⑵呼吸管理的严谨性⒊⑶麻醉深度的监测和控制⒊⑷麻醉操作的记录和文档化⑵麻醉风险和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⒊⑴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⒊⑵麻醉误咽误吸的风险管理⒊⑶麻醉相关的过敏反应的处理⒊⑷麻醉康复过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四、术后麻醉管理⑴麻醉后恢复室和重症监护室的管理⑵麻醉后镇痛的管理⑶减少术后恶心和呕吐的风险⑷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五、术后康复随访⑴患者康复的评估和随访⑵康复建议和指导的提供⑶康复效果的评估及记录六、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和使用:●麻醉操作记录表●麻醉风险评估工具●气管插管操作步骤指南●麻醉后恶心和呕吐预防方案七、法律名词及注释●医疗质量控制:指对医疗过程和医疗结果进行监测、评估和改进的管理活动。

●麻醉操作:包括麻醉诱导、维持和解除等过程。

●麻醉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的使用等因素,评估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并发症。

●麻醉后恢复室:用于监测和管理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期间的设施。

●麻醉后镇痛:通过给予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

●术后并发症: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五大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质量控制指标

五大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质量控制指标

文章标题:深度解析五大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质量控制指标在现代医疗领域中,麻醉疼痛诊疗中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质量控制指标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大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的质量控制指标,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一、综述五大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是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指标不仅关乎病人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深入了解并落实这些指标至关重要。

二、质量控制指标概述1. 疼痛评估与管理疼痛评估是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的基础工作,而疼痛管理则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疼痛评估与管理的质量控制指标尤为重要。

2. 麻醉效果评估麻醉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手术过程中病人的痛苦程度和手术效果。

麻醉效果评估的指标应当得到高度重视。

3. 术中并发症防控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可能对病人造成严重影响,而中心的质量控制指标应当包括术中并发症的防控措施和评估标准。

4. 镇痛治疗效果评估镇痛治疗对于术后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因此中心应当设立评估镇痛治疗效果的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5. 操作规范与质量监控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的操作规范和质量监控是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指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三、个人观点作为医疗行业从业者,我深知质量控制指标在麻醉疼痛诊疗中心中的重要性。

只有严谨地执行这些指标,才能更好地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服务的专业性。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质量控制指标的落实,确保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和可信度。

总结五大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的质量控制指标是医疗行业的重要标志,其合理、严谨地执行对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病人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重要性,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确保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和专业性。

在当前医疗领域,麻醉疼痛诊疗中心所起到的作用愈发重要。

对于麻醉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不仅仅关乎病人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麻醉与镇痛分级管理办法(完成)

麻醉与镇痛分级管理办法(完成)

麻醉与镇痛分级管理办法目的:规范麻醉科、疼痛门诊各级医师开展麻醉与镇痛技术的范围,明确麻醉与镇痛操作的权限,确保麻醉与镇痛过程的安全和质量.依据:卫生计生委和河北省卫生厅的有关文件要求.适用范围:沧州市中心医院各科室、南院区、大化分院、西院区内容:1 麻醉与镇痛分级管理标准1.1 患者麻醉与镇痛病情分级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将麻醉与镇痛分为Ⅰ~Ⅴ级,具体分级如下:Ⅰ级:病人心、肺、肝、肾、脑、内分泌等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Ⅱ级:有轻度系统性疾病,但处于功能代偿阶段;Ⅲ级:有明显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早期失代偿阶段;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失代偿阶段;Ⅴ级:无论手术与否,均难以拯救病人的生命。

1.2 《沧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沧中心医政字〔2010〕33号文件)是麻醉与镇痛分级管理的重要依据。

1.3 新开展项目、科研手术.1。

4 特殊手术麻醉及操作技术: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

2 麻醉与镇痛等级划分2.1 一级麻醉与镇痛:患者ASA分级为Ⅰ~Ⅱ级、手术级别为一、二、三级的麻醉与镇痛治疗(如神经阻滞麻醉、低位椎管内麻醉及部分全麻);2。

2 二级麻醉与镇痛:患者ASA分级为Ⅲ~Ⅳ级、手术级别为二、三级的麻醉与镇痛治疗;2。

3三级麻醉与镇痛:患者ASA分级为Ⅳ~V级、手术级别为三、四级以及特殊手术的麻醉与镇痛治疗;2.4 四级麻醉与镇痛:患者ASA分级为V级、手术级别为四级以及特殊手术、新技术手术的麻醉与镇痛治疗;3 麻醉科、疼痛门诊各级医师开展麻醉与镇痛操作的范围3。

1 住院医师:是指有本院独立的执业资质,在麻醉科从事临床麻醉与镇痛相关诊疗操作的住院医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
工作人员:
1、学历:麻醉医生需医学院(校)专科或以上,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麻醉护士需护理中专或以上,获上岗证。

2、科主任:由高年主治医师或以上麻醉医生担任。

3、编制:手术科室床位数与手术台数比例为25:1,手术台数与麻醉医生比例为1:1.5,开展疼痛门诊,编制不少于3人,手术台数与麻醉护士比例为3:1。

与麻醉技术人员数之比为10:1。

科室用房:
1、医生办公室(配办公桌,大小根据人员数定);
2、医生男女值班室、更衣室;
3、麻醉准备室(面积15m2以上);
4、麻醉物品间(面积20m2以上,存放麻醉常用药品及器具);
5、储藏室(面积15m2以上,存放麻醉备用物品或放置麻醉科档案);
6、疼痛门诊及诊疗室(面积20m2以上);
7、图书资料档案室(面积15m2以上)。

基本设备:
1、多功能麻醉机: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至少为0.8:1;
2、监护仪:
①多功能监护仪(含有ECG、无创Bp、P、SpO2、T等功能):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为1:1;
②至少有一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③至少有一台带有PETCO2功能的多功能监测仪或单独的PETCO2功能监测仪;
④至少有一台肌松监测仪;
⑤至少有一台麻醉深度监测仪;
3、至少有一台心电除颤仪;
4、急救物品(包括气管内插管全套物品);
5、微量注射泵及微量输液泵: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至少为1:2;
6、疼痛门诊配有:办公台一个,诊疗台一个,X片阅片机一台,袖带式血压计、听诊器急救物品(包括气管内插管全套物品、吸氧装置、吸引器等)等诊疗设备一套;
7、药品橱、物品橱、档案橱(若干);
8、办公桌、更衣橱(每人一个);
9、配置微机1台。

开展项目
①腰麻、骶麻、硬膜外及神经阻滞麻醉;
②静脉复合麻醉;
③心、肺、脑复苏;
④一般胸科手术麻醉;
⑤常见小儿手术麻醉;硬膜外手术后镇痛。

2、二级医院重点专科:
①困难的气管内插管技术、复合麻醉、腰麻、骶麻、硬膜外及神经阻滞麻醉;
②心、肺、脑复苏;
③为外科各专业所进行的手术提供合适的麻醉;
④急重症病人的麻醉;
⑤各种术后镇痛及病人自控镇痛。

麻醉科管理制度:
1、岗位责任制;
2、三级医师负责制;
3、麻醉前访视、讨论制度;
4、医疗事故防范制度;
5、毒麻药品管理制度;
6、麻醉后随访、总结制度;
7、危重、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制;
8、仪器设备保管、保养制度;
9、麻醉用具消毒制度;
10、会诊制度;
11、进修、实习医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授课制度;
12、医生交接班制度。

麻醉医疗质量基本标准:
1、各种神经阻滞成功率≥90%;
2、硬膜外阻滞成功率≥95%;
3、与麻醉相关的Ⅰ、Ⅱ级医疗事故发身率≤0.08%;
4、非危重病人麻醉死亡率≤0.02%;
5、术前访视、术后随访率100%;
6、腰麻后头痛发生率<10%;
7、“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8、麻醉记录单书写合格率>98%;
9、麻醉技术操作(实施麻醉操作和术中监护)合格率100%;
10、硬膜穿破发生率<0.6%;
11、抢救设备完好率100%;
12、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3、万元以上麻醉设备、仪器完好率>80%;
14、医院感染率≤8%;
15、成分输血率≥70%;
16、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

档案管理:
1、专人负责;
2、建立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保养、维修档案;
3、及时将麻醉前访视记录单、麻醉记录单、麻醉后随访记录单汇总、装订、归档;
4、建立会诊登记本、交接班登记本、危重疑难麻醉术前讨论登记本、死亡病例讨论登记本等,并及时归档;
5、建立毒麻药品管理登记本,并及时整理归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