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单字放大版高清图,一字一页共324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单字放大版高清图,一字一页共324](https://img.taocdn.com/s3/m/6ce3eec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0.png)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单字放大版高清图,一字一页共324
在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友人四十一人在会稽山兰亭,在水滨聚会宴饮,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合成一卷,并作序。
这就是《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在见到《兰亭序》真迹后,命褚遂良、欧阳询等人临摹数本,赐给臣子,并发扬光大,据说真迹已随李世民殉葬。
唐代的摹本有两种,一是褚遂良、冯承素、虞世南临摹的“神龙本”,二是欧阳询临摹的欧本“定武本”,其中“神龙本”最接近原作。
本文是“神龙本”的单字放大版的《兰亭序》供大家赏析临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王羲之《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
![王羲之《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https://img.taocdn.com/s3/m/c7c8e23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9.png)
王羲之《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高清大图,局部放大)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
东晋著名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
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
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
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
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
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
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
总称为《丧乱帖》或“丧乱三帖”。
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有“延历敕定”朱文印。
丧乱三帖为唐摹本,由手卷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
唐太宗所谓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丧乱三帖第一帖为《丧乱帖》,摹本,白麻纸。
8行,62字。
行草书。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第二帖为《二谢帖》,摹本,白麻纸。
5行,36字。
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想耶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第三帖为《得示帖》摹本,白麻纸。
4行,32字。
行草书。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学行书必备字帖——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大图版)
![学行书必备字帖——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大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f4da3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b.png)
学行书必备字帖——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大图版)
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
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
《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
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
碑石高9.4尺,宽4.2尺。
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
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流传。
碑石宋以后中断,随着捶拓日久,笔划渐细,后曾洗剜。
历代摹刻颇多。
现存宋拓本较多。
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怀仁集王圣教序》是唐人敬重王羲之书法的体现,也是众多集王羲之书法碑刻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一通。
名人字帖欣赏
![名人字帖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0ef0d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9.png)
名人字帖欣赏名人字帖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些名人字帖,不仅展示了大师的书法技巧和个人风格,更蕴含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和情感。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圣手”,他的《兰亭集序》堪称千古绝世之作。
这篇字帖是王羲之为了庆祝弟子王献之举办宴会而书写的序文,以表达他对弟子的赞赏和期望。
字帖的整体布局优美,笔画疏密有致,体现出了王羲之行草书法独特的韵味和境界。
同时,王羲之以此篇字帖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领悟,他借用兰亭集序的意境来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思考人生意义的思索,体现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崇高情怀。
二、张献忠《苕溪诗稿》张献忠是明代末年著名的农民领袖,他在剿灭明朝的战斗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苕溪诗稿》。
这部字帖共十四行,张献忠运笔疾速,气势磅礴。
这些文字虽然在字体上没有太多的文人气息,却流露出农民领袖的坚毅和豪情。
通过这篇字帖,不仅可以欣赏到张献忠的特殊书法风格,更能感受到他当时深陷战乱的历史背景下的不屈与坚定。
三、米芾《花卉》米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与文学家,擅长行书和楷书,被誉为“米老行书”。
他的《花卉》字帖体现了他的行书境界和气韵生动。
通过对花卉的书写,米芾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描绘能力,还表现出了他的豁达和淡泊。
字帖中的每一个字都富有生命力,以独特的笔画展示花朵的娇艳与尊贵,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四、董其昌《寒食帖》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寒食帖》充分展示了他的行草书法艺术。
这篇字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寒食时节的冷峻景象,墨色黑白分明,触目生寒。
通过对字帖细致的观察,我们可以感受到董其昌真挚的感受力和才情。
《寒食帖》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表达了董其昌对寒食风俗的热爱和推崇。
五、黄庭坚《石鼓文》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石鼓文》以其简约、深邃的气质而为人称道。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0bc201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e.png)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王羲之传世墨迹二十种(全部高清)
![王羲之传世墨迹二十种(全部高清)](https://img.taocdn.com/s3/m/e91cd4d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5.png)
王羲之传世墨迹⼆⼗种(全部⾼清)《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书写成,纸本墨迹。
纵23厘⽶,横14.8厘⽶,4⾏,28字。
《快雪时晴帖》是⼀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雪初晴时的愉快⼼情及对亲朋的问候。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羲之顿⾸。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不次。
王羲之顿⾸。
⼭阴张侯。
原⽂释义: 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阵雪,现在天⼜转晴了,想必你那⾥⼀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纠结⾄今。
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奈。
王羲之拜上,⼭阴张侯亲启《⾏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15字。
《⾏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泻⽽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释⽂: ⾜下⾏穰九⼈还⽰,应决不?⼤都当任《频有哀祸帖》纵24.8厘⽶,3⾏,20字。
⾏草书。
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
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本前⽥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
作品⾏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点画时⽅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
释⽂: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的双钩廓填⽽形成的勾摹本。
⾏草书,3⾏,25字。
《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丰筋”于此帖尽显。
作品墨迹收藏于⽇本前⽥育德会。
释⽂:九⽉⼗七⽇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
纵24.7厘⽶,4⾏27字。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
纵24.5厘⽶,横13.8厘⽶,共4⾏,41字。
释⽂:此粗平安修载来⼗余⼝⼝⼈近集存想明⽇归复悉⼝⼝由同增慨。
《奉橘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书,2⾏,12字。
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体态舒朗。
王羲之草书《干呕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草书《干呕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09186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d.png)
王羲之草书《⼲呕帖》(四种)⽆⽔印⾼清⼤图暨释⽂友情提⽰:点击图⽚均可放⼤(⼀)王羲之草书《⼲呕帖》,纵26.4厘⽶,横14.1厘⽶,共4⾏36个字释⽂:⾜下各如常。
昨还殊顿。
胸中淡闷,⼲呕转剧,⾷不可强,疾⾼难下治,乃甚忧之。
⼒不具。
王羲之。
《⼲呕帖》,⼜名《如常帖》、《昨还帖》,现藏天津博物馆。
帖中记叙了王羲之⾏药回家之後,药性发作,痰积滞胸中,咽喉燥热发千,恶⼼⼲呕的种种痛苦之状,甚⾄难以勉强地进⾷。
在王羲之的尺牍中,有不少篇什记载了类似的情状,《右军书记》记载的例⼦就不少:“吾昨暮复⼤吐,⼩瞰物便尔”,“顷⽇了不得⾷,⾄为虚劣”,“得散⼒,烦不得眠,⾷⾄少,疾患经⽇”。
这些都是王羲之⽣活的⼀个侧画。
王羲之⼈⽣的痛苦之中,许多是服⾷带来的。
他⼀⽣执迷於服⾷,否则,他不会五⼗九岁就魂归道⼭。
(⼆)王羲之草书《⼲呕帖》,榻本,四⾏,三⼗六字《⼲呕帖》,⼜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26.4厘⽶,横14.1厘⽶,共4⾏36个字,五代⾄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级⽂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释⽂:⾜下各如常。
昨还殊顿。
胸中淡闷,⼲呕转剧,⾷不可强,疾⾼难下治,乃甚忧之。
⼒不具。
王羲之。
(三)王羲之草书《如常帖》,榻本,四⾏,三⼗六字释⽂:⾜下各如常。
昨还殊顿。
胸中淡闷,⼲呕转剧,⾷不可强,疾⾼难下治,乃甚忧之。
⼒不具。
王羲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具有崇⾼的地位,被誉为书圣,他的墨迹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然⽽,据史书上记载: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王羲之的书法墨迹都是后世的临摹本,但就是这极为稀少的临摹本留传到今天已经都是稀世珍宝了。
除海外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外,今天所知道留在内地的只有《兰亭序》、《姨母帖》、《初⽉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呕帖》等⼏件。
(四)王羲之草书《如常帖》,榻本,三⾏,三⼗六字释⽂:⾜下各如常。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 感叹情深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 感叹情深](https://img.taocdn.com/s3/m/ee73316c02768e9951e73898.png)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感叹情深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王羲之导语: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由于年代久远,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六幅王羲之的草书作品,虽为摹本,但仍能感受到其“书圣”之风范!“岁忽终感叹情深”《平安帖》《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四行,四十一字。
草书《平安帖》因隔水上标题“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而名。
绢本墨迹本《平安帖》与北宋《绛帖》法帖第六收刻的《告姜道帖》前半部分内容相同。
《告姜道帖》九行七十四字,墨迹本《平安帖》四行四十字。
徐邦达在所著《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认为是南宋勾摹本。
金运昌在《管窥草书〈平安帖〉》一文中则认为是北宋王诜临本。
王羲之《平安帖》宋代摹本绢本墨迹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释文】原文:十二月六日。
告姜道等。
岁忽终。
感叹情深。
念汝不可往。
得去十月书。
知姜等平安。
寿故不平。
复悬心。
顷异寒。
大意: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
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
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
最近天气异常寒冷。
草书《平安帖》在元代为柯九思收藏,在绢面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
明初收藏于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文氏认定为唐人所摹。
文徵明又将《平安帖》传与长子文彭。
后被明代朱忠僖、王世懋、孙鑛等收藏。
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琮生处。
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梁清标去世时被收入清内府。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efc0cd0242a8956bece4f2.png)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6行,42字。
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2.姨母帖《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3.初月帖《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
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4.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王羲之《平安》帖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https://img.taocdn.com/s3/m/1f27e7b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3.png)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众所周知,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超越的高峰,他被誉为“书圣”,其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欣赏一下王羲之的妙绝古今的书信手札,探访1700年前,王羲之的心境。
《行穰帖》【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行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行,15字。
其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胡桃帖【释文:得足下旃罽(zhān jì),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
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胡桃帖》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七通尺牍。
草书,6行,49字。
信中提及王羲之去官之后,在田里以种果为乐事。
《胡桃帖》书法风格多纵引、折笔之势。
雨后帖【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
妙绝无已,当其使转。
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
羲之。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妹至帖》【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妹至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
2行,17字。
草书作品。
此帖墨色鲜艳,书风畅达、圆劲。
写于灰色纵纹白麻纸。
《寒切帖》【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
羲之报。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的草书,5行,50字。
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
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
王羲之硬笔楷书字帖
![王羲之硬笔楷书字帖](https://img.taocdn.com/s3/m/08abbe26af1ffc4ffe47ace4.png)
王羲之硬笔楷书字帖王羲之所有字帖,一网打尽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兰亭序》《二谢帖》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丧乱帖》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 14.1 厘米,横 26.4 厘米,共 4 行 36 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王羲之行草帖本释文大全
![王羲之行草帖本释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07b313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5.png)
王羲之行草帖本释文大全郗司马帖 3 行,26字。
草书。
此帖《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逸民帖 4 行,39字。
草书。
此帖《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丝布帖 2 行,12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 6 行,64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
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 3 行,30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
(《右军书记》‘可可’作‘可耳’)知足下帖 3 行,19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天鼠帖 2 行,16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帖 3 行,26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著此帖目。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七十帖 9 行,82字。
草书。
《宣和书谱》有此帖目。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
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
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
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 4 行,31字。
草书。
此帖又名《邛竹帖》。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
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王羲之行楷书法字帖
![王羲之行楷书法字帖](https://img.taocdn.com/s3/m/cb21472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1.png)
王羲之行楷书法字帖
王羲之著名的楷书字帖有:《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等。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的行书,以《兰亭序》最为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春,全篇28行,328字,字字“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字,更是情态各异,绝不雷同,可谓别开生面。
王羲之不仅行书独步天下,他的楷书也是一绝。
他在学习钟繇的基础上,改革创新,青出于蓝,并变文字的楷书为书法的楷书。
《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等最为有名,至今仍在流传。
王羲之书法全集
![王羲之书法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ec7e5ad616fc700aba68fc1d.png)
王羲之书法全集编辑词条目录1基本内容目录1基本内容收起编辑本段基本内容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
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
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王羲之的九大名帖
![王羲之的九大名帖](https://img.taocdn.com/s3/m/5db7a7c6ad51f01dc281f1f4.png)
王羲之的九大名帖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帖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帖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概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
王羲之的黄庭经字帖
![王羲之的黄庭经字帖](https://img.taocdn.com/s3/m/f6fa76f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2.png)
王羲之的黄庭经字帖引言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字帖《黄庭经》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王羲之的黄庭经字帖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1. 书法风格黄庭经字帖是王羲之晚年创作的作品,其字体形态独特,笔画流畅自然,融汇了前人的精华,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字体充满魅力,给人以豪迈大气的感觉。
2. 线条构造王羲之的书法字帖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完整性。
他以一气呵成的笔画将字母串起来,使整个字帖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线条的变化和结构的稳定性使得字帖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3. 用笔技巧王羲之在黄庭经字帖中运用了多种用笔技巧,使得字体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运用点画、疏密、虚实等手法,使整个字帖笔墨变化丰富,富有层次感。
历史价值1. 文化传承王羲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黄庭经字帖中传承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
这些作品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艺术研究王羲之的黄庭经字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文献之一。
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王羲之书法的演变和特点,深入探讨其艺术造诣和创作思路。
3. 文化遗产黄庭经字帖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被列入国家珍贵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字帖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分析字帖1. 字体特点黄庭经字帖的字体形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笔画简洁利落,线条流畅优美。
- 字体宽厚饱满,气势磅礴。
- 字形均匀丰满,结构稳定。
2. 笔法技巧王羲之在黄庭经字帖中运用了多种笔法技巧: - 点画结合:点画相间,变化丰富,增加字体的层次感。
- 线条流畅:笔画一气呵成,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 疏密间隔:字帖中的字母间距疏密适宜,使整个字帖有节奏感。
3. 艺术感染力王羲之的黄庭经字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字帖中的字体形态饱满、气势磅礴,给人以豪迈大气的感觉。
- 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稳定性使得字帖充满了和谐美感,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王羲之书法所有字帖,一网打尽(收藏版)
![王羲之书法所有字帖,一网打尽(收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c11b6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8.png)
王羲之书法所有字帖,一网打尽(收藏版)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千字文行书字帖
![王羲之千字文行书字帖](https://img.taocdn.com/s3/m/d8eab51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6.png)
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 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 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 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 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
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 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 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 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 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 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 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 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 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 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 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 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 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 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 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 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
鹍 委 翳 落 叶 飘 摇 游 独 运 凌
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輶 易 攸 畏 属 耳 垣 墙 具 膳 餐
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
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
絜 御 绩 纺 侍 巾 帷 房 纨 扇 圆
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
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
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
烝 祀 尝 稽 颡 再 拜 悚 惧 恐 惶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 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 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 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 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 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 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 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 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 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 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
岳 宗 泰 岱 禅主云 亭 雁 门紫 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 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 本于农务资稼穑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 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 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 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 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 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 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 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2017-10-14 20:07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
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
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
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乐毅论》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
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
”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
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黄庭经》
《黄庭经》,王羲之小楷作品,一百行。
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写,内容是以七言歌诀,讲述道教养生修炼的道理。
《黄庭经》字数不多,却内容深奥,语意深远,是道家必修的经典。
《行穰帖》
译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哀祸帖》
译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胡桃帖》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
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
未许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
释文……回近之,未许□□□。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
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译文: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
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
羲之。
译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
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
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
此帖宋代曾入绍
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原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
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羲之报。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
谢安为王羲之至友。
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
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
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
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长风帖》
译文:每念长风,不可居忍。
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
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
知得廿四日书,得(叔)虎廿二日书,云新年乃得发。
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
足下以语张令未? 前所经由,足下近如似欲见。
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
《游目帖》
译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
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瞻近龙保帖
释文: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初月帖》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
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
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
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
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
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
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
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阔转久帖》
《快雪时晴帖》
译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
想安善。
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现存此帖怀疑是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
贴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孔侍中帖》
译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得示帖》
译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吾亦劣劣。
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
迟散。
王羲之顿首。
《平安帖》
译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何如奉橘帖》
《姨母帖》
《大道帖》
译文: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耶。
《远宦帖》
译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
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
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
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误坠地帖》
《上虞帖》
译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大报帖》
下面是后人集字作品:《怀仁集王圣教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