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解读
品德和生活课程标准解读-精品文档
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
〈我们的大地妈妈〉
<花草树木点头笑> <我和动物交朋友> <美化家园>
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 <鲜艳的红领巾> <红领巾胸前飘> <快乐的六一>
第四单元: 我们在长大 <成长的脚印>. <我的暑假计划>
三、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在使用教材时,特别要注意这样几点:
1、不能照本宣科。 2.不能看图说话。 3、不能弃而不用。
(二)备课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备学生 2、备教材 (1)把握标准 (2)理解意图 (3)领会特点 (4)设计活动
(三)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
(一)一年级(下)品德与生活(鄂教版) 教材介绍 1、 教材特点
(1)教材取材于儿童生活事件,反映儿 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
(2)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儿童 成长服务,同时注意为教师提供 可拓展的空间。 (3)把现代科技意识与历史文化 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注意科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4)、强调活动性,鼓励创造性。
2、教材结构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和春天在一起 1、春天,你好 2、我和小苗一起长 3、春游去 4、让疾病走开
第二单元 我在健康成长 5、我的眼睛明又亮 6、我会爱护牙齿 7、吃的学问多 8、瞧我多精神
第三单元 欢乐儿童节
9、戴上红领巾
10、我们、说说我们班
13、我们都是好朋友 14、今天我值日
15、装扮我们的教室
(二)二年级(下)品德与生活 (人教版)教材介绍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增设的面向小学底年级(1—2年级)学生的一门新的课程,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需要出发,其内容含概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
作为一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新型的低年级课程,“品德与生活”有其特定的形成背景、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背景(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99年1月份正式开始的,在酝酿过程中,对思品及相关的教育问题考虑、从总的发展、目标、思路、任务考虑、用新的教育观念、理念,确定了价值目标。
认为,价值目标的核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这次改革的灵魂。
为什么说是灵魂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一种模式,被称为:“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所谓“精英主义”,就是在所有的学生中对部分学生进行培养,然后,从所有的学生中选拔优秀的、最优秀的学生。
那么,对其他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的次品,或被淘汰的、被忽视了的群体。
“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实践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只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
就是说,当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精英来支撑,加速国家的发展建设的时候,就采用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但是当一个国家平稳发展的时候,不在是完成特殊任务的时期了。
就要考虑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我国从历史到今天,一直遵循“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同现代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的基本理念产生了冲突。
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关注了一部分人的发展,而忽视或剥夺了大多数人的权利,忽视了一般性的教育,它是一种淘汰式的教育模式,在现代这种教育思潮中显得特别尴尬。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简约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转变
02
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03
课程结构:倡导课程综合化
04
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05
课程实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关于合作
06
课程评价:推行发展性、提高性评价
07
课程管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品生》和《品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其中,《品生》课程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品社》课程兼有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价值。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艺术》(1-6年级)
——教科书:学科化、知识化倾向。往往以德目或首先知识的逻辑呈现,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咱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
——教学:语言说教为主,重视了道德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比较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的割裂。
——学习:偏重课堂、偏重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而比较忽视生活过程中的道德实践。
——专门化带来政治化和教条化。
——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
——分享观:共同分享,乐于助人
《品生》课的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互动的过程
1
——课程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
——教学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3
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式教学
4
(四)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根据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全册教材解读
根据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全册教材解读本文档旨在解读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全册教材。
该教材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提升生活素养的重要教材之一。
教材概述《品德与生活》全册教材共分为X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特定的品德主题展开,通过丰富的故事、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力求将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材特点1. ### 以生活为背景《品德与生活》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品德教育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品德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 强调主体性和参与性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 ### 探索性研究《品德与生活》教材倡导探索性研究。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中的实践任务和小组合作项目,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和体验,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 融入创造性活动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绘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材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建议1. ### 建立和谐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 ### 引导实践与反思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品德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主动研究和实践的惯。
3.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故事创作、绘画比赛、角色扮演等,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一项重要教育标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这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方面的品质。
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公民。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学校应该通过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有健康、有活力、有朝气的年轻人。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切实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健康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人的品德与生活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做事情等方面,而生活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做法和方式,在饮食、穿着、住房、娱乐、社交等方面的表现。
品德与生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形象、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下面,我将从品德和生活两个方面来探讨品德与生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品德与生活的关系1.品德和生活相互影响品德和生活是相互作用的。
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方式及品质,而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品德。
例如,一个重视品德的人会更注重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如不乱丢垃圾、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等,而这些习惯又能够不断地加强他的品德修养。
2.品德和生活相互支持品德和生活之间还存在着相互支持的关系。
良好的品德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过好的生活也会帮助人更好地磨练品德。
例如,一个和气待人,热心助人的人,通常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从而更容易过好自己的生活。
二、品德和生活的重要性1.品德对生活的影响品德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好的品德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果一个人品德不好,不守规矩,随意破坏公共利益,那么他很可能会遭到社会的唾弃,人际关系也很难处理好,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2.生活对品德的影响生活方式也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品德。
优雅的生活方式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和修养,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美好品德。
相反,低俗的生活方式则可能导致一个人在品德方面的下降,对自身的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品德和生活是互相依赖、协调发展的。
想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需要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倡导善良、诚实、守信等美好品德。
通过不断学习、发展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做出更好的人生。
小学品德与生活人与自然知识点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人与自然知识点解读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其中品德与生活、人与自然是重要的学科内容。
下面将对小学品德与生活人与自然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德与生活1. 什么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科目,旨在传授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品质。
2. 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与生活素养?(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导他们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应通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3)社会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品格。
3. 品德与生活知识点解读(1)道德规范:教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基本道德准则。
(2)公共礼仪:引导孩子在公共场合遵守基本礼仪,懂得礼让、守时等社交习惯。
(3)健康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4)环境保护:教育孩子珍惜自然资源,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二、人与自然1. 什么是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旨在让孩子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培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2. 人与自然知识点解读(1)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教导孩子了解春夏秋冬的特点,认识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2)天文知识:介绍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环境保护:引导孩子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提倡垃圾分类、减少能源消耗等环保行为。
(4)常见动植物:让孩子认识各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总结: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学习内容,对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生活习惯、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第一部分课程背景分析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课程结构:倡导课程综合化。
★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课程实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善于合作。
★课程评价:推行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二、相关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1、课程设置状况★品德课程与社会课程、科学课程与生活课程在内容上分别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复。
★生活教育不被重视,致使生活课程很少开设或形同虚设。
2、课程实施状况★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
★强调学生对教条式内容的识记,忽视了学生经验与体验的获得。
三、小学低年级教育的任务1、实现儿童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的顺利过渡。
★学习方式的衔接★学习内容的衔接2、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初步的品德意识。
3、引导儿童热爱并适应学校生活。
第二部分课程性质分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原本为一体的知识内容进行分割,使这些内容条理化、结构化,以便于专门研究和学习的课程类型。
但是,分科课程却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它将有机统一的知识和观念人为地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变得片面、狭隘、不完整。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位置与作用二、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学科,其新课标也有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理解的内容。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
《品德与生活》不再是单纯的品德教育,而是融合了生活常识、社会文化、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意味着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品德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环保意识时,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要爱护环境,更要让他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将品德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
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品德相关的事例,并共同探讨正确的处理方式。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品德原则,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再者,注重情境教学。
新课标提倡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品德的重要性。
这些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场景、故事、游戏等。
以“尊重他人”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在公交车上、学校里等不同场景中与他人的互动,从而体会到尊重他人的行为带来的积极效果,以及不尊重他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这种情境化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品德概念。
另外,新课标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评价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过程性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品德与生活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一、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产生和设计思路1、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从课程改革改革的背景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课程的综合化,向儿童的生活回归,与儿童的需要接轨。
可以说“学科融合的方向——这一近期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变化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
“新的发展分段研究表明,低幼阶段儿童应当学习体验性知识,生活性知识,教育应当密切贴近生活,综合化,多样化,具体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过渡的阶段,更需要课程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性过渡。
然而,以往两个阶段之间的断裂使儿童学习内容的衔接和学习方式的阶段性延续一直未能很好的实现。
在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经过20年的学习磨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有一定成果的,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如: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讲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少;空洞的说教多,尊重儿童个性和实际生活的少;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强调学生对内容的组织忽视了学生经验与体验的获得。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
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课的学科化倾向,所建构的课程往往是自成一统的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思想品德课。
如一、二年级包含10个德目。
三、四、五年级在一、二年级基础上增加4个共14个德目,六年级有5大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如何真正落实品德教育,发挥它的实效性,引起了人们的十分关注。
如何在学校开展适合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生动有效的德育教育,成为摆在小学德育工作面前的重大挑战。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及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
课程价值与意义
课程价值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课程意义
品德与生活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 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础。
02
CHAPTER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定位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 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学校德育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 生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课程理念与特点
课程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和实践活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程特点
以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和感悟,强调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 ,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反 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 略。
终结性评价
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性 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 习成果和进步。
反馈与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 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 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教师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品德与生活课 程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
作品四
朗诵《感恩的心》
THANKS
谢谢
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
社会转型
学科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需 要重视品德教育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 人们对品德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要求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素 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标准 也应随之调整。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明确《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设置,并要求实施的一门新课程,它的性质有2层意思:(1)在课程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
首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
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自然》、《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课程,所以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或《生活》课程了,而是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在小学三年级之后这一课程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相对于这三门课程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它的涵盖比《品德与社会》还要广阔。
(2)在综合课程的开发模式上,它属于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经验课程等等。
《品德与社会》是以广域模式开发设置的。
而《品德与生活》则是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设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为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
因而又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鉴于这种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
因此,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2、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依据儿童生活基础的4个层面来确定的。
分为二个部分:(1)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分目标有:●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总目标体现了人文性,分目标体现了综合性,尤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家们认为本课程从本性讲属于一门全新的德育课程,它的人文性较强,是以育人为本的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标与教学内容解读
动手动脑、有创意 地生活
第一单元“我上学 了” ” 第四单元“寒冷的 冬天”
天”
一年 级下 册
第三单元“健 康生活每一天” 第四单元“炎 热的夏天” 第二单元“美丽的春 天” 第四单元“炎热的夏 天”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体系
人的优点,互相学习,对学生进行不怕困难、遇到问题想
办法解决等方面的教育。
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 健
康 安 全 地 生 活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 保健设施。
一 我 在 集 体 中 成 长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 愉快、 愉快地玩。 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积极 地生 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活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 解决。
生尽快了解、熟悉学校生活;结合国庆节,进行浅近的
国家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感受祖国的 “美”;第三单元继续进行学校生活常规学习,进一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冬
天来临,教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融自然、科学 体育知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给学生提供发现欣赏、创造美的体验。
动手 动脑、 有创 意地 生活
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
二 祖 国 妈 妈, 我 爱 您
负责 任、 有爱 心地 生活
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 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 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 动脑 有创 意地 生活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精品文档23页
在教材设计中,我们(1)努力调动儿童已有 的经验。(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 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 经验的体验。(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 编故事等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从结构上分为四个部 分,即“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和“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 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 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 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 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 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 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 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 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 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共9条)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设这方面 内容,旨在使学生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 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奠定基础。 这里值得提示的是此部分内容整体上更加强调情感投 入,强调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儿童健康心理, 形成愉快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更强调实践 性、活动性,只有在活动中,在儿童自主参与的活动中, 才能有所体验和感受。
3、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标准所倡导的是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的学习 过程,从而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 方式。我们课程不要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知识 和经验,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 。这样的课程学习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通 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
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
(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教学建议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转变教师的角色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评价的特点
过程化 评价多样化 重视质性评价
健康、安全地生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积极向上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诚实友爱 爱家乡、爱祖国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 动手、动脑 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第一部分 前 言
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第一部分 前 言
基本理念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第一部分 前 言
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第一部分 前 言
设计思路
四个方面是:
◆ 健康、安全地生活
◆ 愉快、积极地生活
◆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一、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产生和设计思路1、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从课程改革改革的背景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课程的综合化,向儿童的生活回归,与儿童的需要接轨。
可以说“学科融合的方向——这一近期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变化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
“新的发展分段研究表明,低幼阶段儿童应当学习体验性知识,生活性知识,教育应当密切贴近生活,综合化,多样化,具体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过渡的阶段,更需要课程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性过渡。
然而,以往两个阶段之间的断裂使儿童学习内容的衔接和学习方式的阶段性延续一直未能很好的实现。
在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经过20年的学习磨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有一定成果的,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如: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讲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少;空洞的说教多,尊重儿童个性和实际生活的少;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强调学生对内容的组织忽视了学生经验与体验的获得。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
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课的学科化倾向,所建构的课程往往是自成一统的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思想品德课。
如一、二年级包含10个德目。
三、四、五年级在一、二年级基础上增加4个共14个德目,六年级有5大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如何真正落实品德教育,发挥它的实效性,引起了人们的十分关注。
如何在学校开展适合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生动有效的德育教育,成为摆在小学德育工作面前的重大挑战。
因此在小学里推进综合的统整的学习,营造一个与儿童生活本身一致的,符合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形态,已经十分必要。
这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领导下,课标研制组的领导、专家们从2001年8月起至2002年6月止,历时10个月,它经过对小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现状的调查,近年来,思品课、社会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国内外相关课程设置以及纲要的资料搜集与对比。
对我国近代以来相关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的历史梳理等大量工作。
经过对两个课标的基本理论、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等各部分内容进行反复的研讨和多次的文字撰写,终于达成共识,那就是: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
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总之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应当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于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应势而诞生了。
品德课与生活课和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有内在联系,本课程的设置,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
它的诞生是为儿童适应现代社会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是面向小学低年级(即1-2年级)儿童设置的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
可以说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品德教育的积极而大胆的尝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锐意改革的产物。
2、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课标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述:(1)《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参见课标3页的图)(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本课程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
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自我、自然、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
这三对关系的交织点和核心是儿童。
三对关系中的每一对关系都有机地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
三对关系的轴线是贯穿课程始终的明线。
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生活》课标设计特别关注儿童生活的这四个方面,并以此为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所设计的这四个层面,分别是对儿童生活习惯、态度、方式、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质量的要求。
同时,这四个层面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各有侧重地体现不同的教育价值和内容,然而,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各侧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主要是通过课程中的活动来实现的三条轴线和4个层面的交织构成了本课程的核心部分的框架。
如在目标部分,虽然是围绕课程所希望的儿童形象及各方面的要求在表述。
但是其内涵仍然是遵循着这一构架的。
内容标准部分则以四个层面为明线,而以三条轴线为暗线在进行表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二、明确《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设置,并要求实施的一门新课程,它的性质有2层意思:(1)在课程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
首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
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自然》、《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课程,所以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或《生活》课程了,而是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在小学三年级之后这一课程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相对于这三门课程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它的涵盖比《品德与社会》还要广阔。
(2)在综合课程的开发模式上,它属于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经验课程等等。
《品德与社会》是以广域模式开发设置的。
而《品德与生活》则是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设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为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
因而又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鉴于这种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
因此,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2、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依据儿童生活基础的4个层面来确定的。
分为二个部分:(1)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分目标有:●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总目标体现了人文性,分目标体现了综合性,尤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家们认为本课程从本性讲属于一门全新的德育课程,它的人文性较强,是以育人为本的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
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三、掌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1、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课标表述为:(见课标第2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从课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4个基本理念都没离开4个字,那就是“儿童生活”。
这就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定位。
可见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要重视生活对于儿童的“意义”。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两个课标是时代要求改革德育教育下的产物,重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
教育在本质上是生活的,是人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人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只有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与儿童本身的联系,才可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可见,关注儿童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但值得一提的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不仅仅只关注儿童的未来。
而更加重视,侧重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的现实生活,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课程生活,它不仅为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要使他们得到各种现实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才能做到有实效性和有针对性。
当然,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意味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
也并不等于在学习素材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上将现实生活简单翻版。
也不会毫无选择地复演生活的过程。
而是对儿童生活的锤炼与精选。
很多儿童不喜欢原来那种说教味道浓厚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因为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相脱离,许多内容在他的生活中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我们设计的活动与儿童真实生活无关,无法参与他们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不能满足作为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难以使他们将在课中的学习与他们实际生活世界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系,使学习者产生厌倦甚至对立,导致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专家通过考察调研,反复反思共识到: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是人的生活,人要过有道德的生活,一句话没有道德,人就无法生活,生活也就不再是人的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道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