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学)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B1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第 58 题:B1型题(本题1分)
A.肝气犯胃,胃气阻滞 B.肝气不疏,横逆犯脾 C.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D.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E.邪扰胃腑,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肝胃不和痞满的病机为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疫毒型痢疾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B
第 50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休息痢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D
第 51 题:B1型题(本题1分)
【正确答案】:D
第 29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B.开郁、润燥、化痰 C.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D.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E.益气健脾,滋养津液 以启膈散治疗噎膈,其功效是
【正确答案】:B
第 30加味 C.补中益气汤加减 D.吴茱萸汤 E.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治疗吐酸寒证的代表方为
【正确答案】:C
第 12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湿热壅滞之腹痛 B.湿热阻胃之胃痛 C.湿热伤中之泄泻 D.虚寒痢 E.休息痢 "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是何病证的病机
【正确答案】:E
第 13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温胆汤 B.四君子汤 C.归脾汤 D.黄芪建中汤 E.补中益气汤 嘈杂(胃热)主方是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虚寒痢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E
第 52 题:B1型题(本题1分)
A.香苏饮 B.胃苓汤 C.羌活胜湿汤 D.参苓白术散 E.藿香正气散 外感风寒致呕吐的治疗宜选用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治疗宜用( )(2007年第55题)A.乌头桂枝汤B.桂枝汤C.通脉四逆汤D.济川煎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
内外皆寒之腹痛治宜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表里兼顾,故选A。
桂枝汤只解表寒,通脉四逆汤只祛里寒。
2.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治疗宜用( )(2006年第71;1995年第65题)A.理中汤B.通脉四逆汤C.暖肝煎D.桂附地黄丸E.乌头桂枝汤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乃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治当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故选B。
3.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 )(2005年第64;2001年第64;1994年第68题) A.乌头桂枝汤B.附子理中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E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故少腹拘急冷痛是由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当暖肝散寒,方用暖肝煎,故选E。
乌头桂枝汤用于内外皆寒之腹痛,附子理中丸用于阴寒腹痛,附子粳米汤用于寒邪上逆之腹痛,通脉四逆汤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4.患者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选( )(2004年第54题:2000年第60题)A.乌头桂枝汤B.金匮肾气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是寒邪上逆所致,当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故选C。
5.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1991年第52题)A.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B.肾阳不足,寒邪内侵C.脾阳不振,寒邪内侵D.寒邪内侵,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病因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1、单选一男性患者,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宜用()A.消食化滞,和胃降逆B.燥湿祛痰,健脾和胃C.舒肝和胃,降逆吐呕D.温养脾胃(江南博哥),降逆止呕E.清肝泻热,降逆止呕正确答案:C2、单选虚寒腹痛的证候特点是()A.遇寒痛甚,得温痛减B.腹痛拒按,胀满不舒C.腹痛畏寒,喜温喜按D.腹痛胀满,攻窜不定E.t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正确答案:C3、单选以下不是虚秘治疗大法的是()A.益气B.温阳C.滋阴D.养血E.健脾正确答案:E4、单选以下各项中不是胃痛的病理因素是()A.阳虚B.寒凝C.热郁D.湿阻E.血瘀正确答案:A5、单选胃痛肝胃郁热证,理气应选用()A.大腹皮、枳实B.香橼、佛手C.檀香、乌药D.郁金、延胡索E.青皮、薤白正确答案:B6、单选李某,男,36岁。
因天寒受风诱发腹痛,腹冷痛,得热稍减,小便清利,大便自可,舌苔白,脉沉紧。
该类型腹痛,如见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方可选()A.通脉四逆汤B.附子理中丸C.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D.乌头桂枝汤E.当归四逆汤正确答案:A7、单选李某,女性,55岁。
反复脘闷不舒5年,脘腹满闷,时轻时重,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此病证的证机概要是()A.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B.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C.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D.脾虚胃寒,失于温养E.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正确答案:B8、单选患者陈某,男,50岁。
平素喜食辛辣香燥之品,近十天出现吞咽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
若用五汁安中饮治疗后效果不佳,可加用何种药物,以增加疗效()A.清热化湿药B.淡渗利湿药C.健脾益气药D.温中助阳药E.滋补胃肾药正确答案:E9、单选陈某,女性,50岁。
平素心情抑郁,近1个月来反复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得嗳气则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X型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
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第1题:痞满的症状表现包括A.心下痞塞B.胸膈胀满C.触之无形D.按之柔软E.压之无痛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2题:以下何项为《内经》对呃逆叙述的内容A.病因为"寒气"B.病机为胃气上逆C.病危的征兆D.与胃、肺有关E.提出3种简易治疗方法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3题:《丹溪心法》对痞满与胀满鉴别描述为A."满而不痛者此为痞"B."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C."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D."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E."满者,胀满不行之谓"参考答案:BD答案解析:第4题:关于呕吐与噎膈,不正确的是A.均有呕吐症状B.呕吐进食顺畅、吐无定时C.噎膈进食不顺、或食不得入D.均病情轻、病程短、预后好E.均病情重、病程长、预后欠佳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5题:呃逆的主症为A.喉间呃呃连声B.声短而频C.难以自制D.有声有物E.嗳气,善太息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第6题:呕吐最常见于何病A.急性胃炎B.心源性呕吐C.幽门梗阻D.尿毒症E.颅脑疾病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第7题:腹痛所涉及器官经络包括A.肝、胆、脾、肾B.大小肠、膀胱C.胃、三焦D.足三阴、足阳明经E.足少阳经,冲、任带脉参考答案:ABDE答案解析:第8题:胃脘痛治疗属于广义"通"法的包括A.散寒、消食、泄热B.理气、化瘀C.温运脾阳D.益胃养阴E.通因通用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第9题:以下何项与噎膈发生关系较疏A.外感时邪B.饮食不节C.七情内伤D.久病年老E.劳力过度参考答案:AE答案解析:第10题:腹痛实证常见何证型A.寒邪内阻B.湿热壅滞C.饮食积滞D.肝郁气滞E.瘀血内阻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11题:张仲景把呃逆分为3种分别是A.实证B.虚证C.寒证D.热证E.虚热证参考答案:ACE答案解析:第12题:下列何病证日久可致噎膈A.胃痛B.痞满C.呕吐D.呃逆E.腹痛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第13题:痞满的特点包括A.病变部位在胃脘B.按之柔软,触之无形C.病发于腹,按之腹皮绷急D.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E.心下痞塞,满闷不舒,外无胀形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第14题:下列何项不是痞满的常见病因A.感受外邪B.内伤饮食C.情志失调D.年老体虚E.禀赋不足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15题:噎膈病变与何脏有关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BCE答案解析:第16题:哪项不是胃阴亏耗胃痛的特点A.暴痛B.胀痛C.灼痛D.刺痛E.隐痛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第17题:哪些原因可引起胃脘痛A.外邪犯胃B.饮食伤胃C.情志不畅D.久病年老E.素体脾虚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18题:西医何病不宜参照噎膈辨证论治A.食道癌、贲门癌B.贲门痉挛、食管憩室C.食道狭窄D.急、慢性胃炎E.咽异物感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19题:以下何项不是内科腹痛的特点A.先发热后腹痛B.先腹痛、后发热C.疼痛剧烈D.痛处固定E.压痛明显、拒按参考答案:BCDE答案解析:第20题:关于噎膈,不正确的是A.噎与膈常单独出现B.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C.噎即噎塞,指吞咽时哽噎不顺D.膈指病位在膈E.临床常噎膈并称参考答案:AD答案解析:第21题:痞满在《内经》中称为A.痞B.痞塞C.心下痞D.吉胸E.痞隔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第22题:以下何项不符合胃脘痛的特点A.多见于老年B.当胸而痛,动则加剧C.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D.伴心悸,气短E.伴恶心,嘈杂,泛酸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第23题:哪项不是吐酸的常见证型A.实证B.虚证C.寒证D.热证E.虚实错杂证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第24题:脾胃病与何脏关系最密切A.心B.肝C.肾D.肺E.膀胱参考答案:BC答案解析:第25题:噎膈常见何证型A.痰气交阻B.瘀血内结C.津亏热结D.痰饮内阻E.气虚阳微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26题:胃脘痛虚证不包括A.胃阴亏耗B.胃中冷痛C.脾胃虚寒D.肾阳虚衰E.津亏热结参考答案:BDE答案解析:第27题:与呕吐病证关系最密切的内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BC答案解析:第28题:以下哪项不是痞满的特点A.满闷不适B.多有压痛C.可累及胸膈D.以疼痛为主,起病多急E.起病缓慢,无压痛感参考答案:BD答案解析:第29题:胃脘痛应注意哪些A.忌暴饮暴食B.不宜食油腻食物C.尽量避免浓茶、咖啡、辛辣D.慎用水杨酸、激素类药物E.保持精神乐观,避免过劳参考答案:ACDE答案解析:第30题:嘈杂常见证型不包括A.气虚证B.血虚证C.阳虚证D.胃热证E.胃虚证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第31题:关于噎膈与梅核气,不正确的是A.均有吞咽困难B.均有食入即吐C.均有咽中梗塞不舒D.噎膈为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E.梅核气系气逆痰阻于咽喉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32题:关于呕吐与反胃描述不正确的是A.同属胃部病变B.均为脾胃虚寒所致C.呕吐以有声有物为特征D.病机均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E.均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特征参考答案:BE答案解析:第33题:胃脘痛与何脏关系最密切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BC答案解析:第34题:痞满与何脏关系不密切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ADE答案解析:第35题:肝胃不和痞满的特点是A.脘腹痞满,进食尤甚B.脘腹痞闷,喜温喜按C.脘腹痞闷,饥不欲食D.脘腹痞闷,胸胁胀痛E.善太息,嗳气,脉弦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36题:灼热疼痛不见于何证型A.寒邪客胃B.饮食伤胃C.肝气犯胃D.湿热中阻E.胃阴亏耗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第37题:西医何病疼痛属中医胃脘痛的辨证范畴A.急、慢性胃炎B.胃、十二指肠溃疡C.胃黏膜脱垂症D.急、慢性胆囊炎E.急性胰腺炎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第38题:常见胃脘痛实证的证型有A.寒邪客胃B.饮食伤胃C.肝气犯胃D.湿热中阻E.瘀血内停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39题:对于呕吐不止的病人服药时应A.以热饮为宜B.少量、频服C.服药时可加少量姜汁D.尽早鼻饲给药E.尽量选择刺激气味小的药物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40题:关于干呕与呃逆,正确的是A.都是胃部病变B.呕吐古名为"哕"C.呕以吐有声有物为特征D.病机均有"胃气上逆"E.均可见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参考答案:CD答案解析:第41题:《医学真传》治疗胃脘痛的"通法"包括A.下逆者使之上行B.中结者使之旁行C.虚者助之D.寒者温之E.调气以和血,和血以调气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42题:《内经》认为痞满的病因包括A.饮食不节B.情志失调C.起居不适D.素体脾虚E.寒气参考答案:ACE答案解析:第43题:腹痛所涉及器官不包括A.肝、胆、脾、肾B.大肠、小肠、膀胱C.胃、三焦D.足三阴经E.手少阳经参考答案:CE答案解析:第44题:呃逆实证不包括A.胃中寒冷B.胃火上逆C.气机郁滞D.寒湿内盛E.湿热伤中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45题:下列何项是内科腹痛的特点A.先发热后腹痛B.痛无定处C.压痛不明显D.疼痛一般不剧E.与经、带、胎产有关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第46题:以下何项是胃脘痛的特点A.多发于中青年B.胁部疼痛为主C.伴发热、恶寒D.伴目黄,皮肤黄E.伴嘈杂,泛酸,嗳气参考答案:AE答案解析:第47题:导致胃痛呕血黑便的病理机制有A.胃热迫血妄行B.瘀血阻滞C.胃阴不足D.肝火上炎E.脾虚不能统血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第48题:下列何病所致腹痛一般不属中医"腹痛"论治范畴A.消化系疾病B.泌尿系疾病C.痢疾、积聚D.外科疾病E.妇科疾病参考答案:CDE答案解析:第49题:以下何项易致噎膈A.嗜酒、饮食过热B.过食肥甘辛香燥热C.食物粗糙D.素食、水果E.发霉食物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50题:嘈杂证的表现为A.胃中空虚,时作时止B.似饥非饥,似痛非痛C.似辣非辣,莫可名状D.胸膈胀满,触之无形E.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第51题:胃痛日久可导致何病证A.腹痛B.呕吐C.反胃D.胁痛E.噎膈参考答案:BCE答案解析:第52题:对于胃脘痛,西医诊断依据意义较大的检查是A.胃镜检查B.B超C.上消化道钡餐D.CTE.粪化验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第53题:西医何病常可出现"痞满"证A.慢性胃炎B.消化道穿孔C.功能性消化不良D.膈肌痉挛E.胃下垂参考答案:ACE答案解析:第54题:按部位痞满可以分为A.痞满B.嘈杂C.胸痞D.吉胸E.心下痞参考答案:CE答案解析:第55题:以下哪项不是引起呃逆的常见病因A.感受外邪B.饮食不当C.情志不遂D.体虚病后E.劳逸过度参考答案:AE答案解析:第56题:呃逆虚证常见A.脾胃阳虚B.胃阴不足C.脾肾两虚D.肝肾阴虚E.心脾两虚参考答案:AB答案解析:第57题:关于噎膈与反胃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皆有呕吐症状B.均有吞咽困难,阻塞不下C.反胃饮食能入,但经久复出D.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E.均有咽中似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参考答案:BE答案解析:第58题:呕吐虚证不包括A.脾胃阳虚B.脾胃气虚C.脾肾两虚D.脾肺气虚E.胃阴不足参考答案:CD答案解析:。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
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 镜检查,有助于溃疡性结 肠炎,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亦可排除直肠肿瘤等似痢 非痢的病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景岳全书》:“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 此泻痢中最大关系。”
虚 病程 体质 年龄 腹痛 久痢 体弱 年高 实 初痢 体壮 年轻 脓血便 腹痛 里急后重 寒 热
应贯穿于治痢的全过程,久痢虚证,更应注意,切忌峻下攻伐伤正。忌分利
小便是指痢疾不仅便次增多而腹泻,尤其是便下脓血,易致伤阴,临床常见 阴液耗伤,若过用分利小便之法,更伤其阴,“分利其水,则津液越枯而滞 涩更甚”,故有治痢忌分利小便之说;若痢初湿邪偏重者,可暂行分利之法, 但要适可而止。
【临床资料】
大便排出 赤白,清 稀无臭
腹痛喜温
大便排出 脓血,粘 稠腥臭
腹痛喜凉
里急后重 感不明显
里急后重 感明显
腹痛绵绵, 腹痛胀满, 伴随症状 痛而喜按 痛而拒按 便后里急 后重不减, 坠胀加重 者 痛时窘迫 欲便,便 后里急后 重暂减轻
口渴喜冷 面色苍白, 饮,小便 形寒肢冷 黄或短赤 舌红苔黄 舌淡苔白, 腻,脉滑 脉沉细 数
(六)休息痢
1.症 状 :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发时大便次 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 兼症: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腹胀 食少,倦怠嗜卧; 舌脉: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2.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3.治
法 :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党参15克,炮姜10克,炒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黄连6克,全当归12克,木香10克, 赤芍10克,炒山楂15克,地榆10克。
2.证机概要: 3.治 法:
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中医内科学——痢疾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虚寒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正虚邪恋
休息痢
四、病势
•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 常 用 药: 藿香——芳香化湿 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 炮姜、桂枝——温中散寒 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 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 加 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 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 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 肉桂,温通导滞; 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
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患者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治宜选用(分数:2.00)A.柴胡疏肝散√B.化肝煎C.滋水清肝饮D.左金丸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胃痛之肝气犯胃证。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其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
故A为正确选项。
2.哪个朝代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分数:2.00)A.隋唐B.唐宋√C.元代D.金元解析:解析:唐宋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故B为正确选项。
3.胃痛的辨证要点是(分数:2.00)A.属虚属实B.寒热属性C.在气在血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胃痛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故D为正确选项。
4.治疗肝气犯胃所致呕吐,应首选(分数:2.00)A.柴胡疏肝散B.小柴胡汤C.五磨饮子D.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解析:解析:呕吐之肝气犯胃证。
其一般临床表现为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其病机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其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故D为正确选项。
5.患者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津少,脉多细数。
证属(分数:2.00)A.脾胃阳虚证B.脾胃气虚证C.外邪犯胃证D.胃阴不足证√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其病机是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属于呕吐之胃阴不足证。
故D为正确选项。
6.患者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宜选用(分数:2.00)A.沙参麦冬汤B.通幽汤C.启膈散√D.补气运脾汤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噎膈之痰气交阻证。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宜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
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
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噎膈
舌脉:舌质紫暗,脉细涩。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 4、病性:本虚标实。
”明确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本病 的影响甚大。
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 燥或有紧缩感。 • 2.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 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严重 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 消瘦。 • 3.病人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 虚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噎膈与反胃
相同点: 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
三、范围
根据噎膈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食道癌、贲 门癌、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 室、食道炎、食道狭窄、胃神经官能症等,均 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病
2.七情内伤
因
3、久病年老
二、病机
脾失健运
饮食不节
湿聚为痰
食
管
气狭
七情内伤
气失调达 气滞血瘀 气郁化火
肾阴不足不能濡
滞 、 痰 阻 、 血 瘀
窄 、 胃 失 通 降 、
养肾阳不足不能
津
温煦
液
久病年老
干
涸
噎嗝
病因病机小结
1、噎膈的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总属气、痰、瘀 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 。 2、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
3、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 4、病性:本虚标实。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8泄泻
机要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 清浊不分。 治法 散寒化湿 主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互结,损伤脾胃, 宿食内停,阻滞肠 传化失常。 胃,传化失司。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加减 消食导滞 保和丸加减
(四)脾胃虚弱证 1、症状: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兼症: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 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3、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4、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有补气健脾 、渗湿和胃的作用,对脾虚神疲、倦怠纳少、 大便溏者适宜。
二、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暴泻-----重在化湿,参以淡渗,结合运 脾; 久泻-----以健运脾气为先,佐以化湿利 湿; 夹有肝郁----抑肝扶脾; 夹有肾虚----补火暖土。
三、证治分类: (一)寒湿证: 1、症状: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则恶 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苔薄白,脉浮 。 2、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3、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4、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既可解表,和中散 寒,又能理气化湿,除满健脾,用于外感寒邪,内伤 湿滞的泻下清稀,腹痛肠鸣,恶寒头痛之证。
5、常用药: 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健脾补虚。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升清止泻,与术、芍配伍,辛 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 泻之功。
6、加减: 若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者,可加柴 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 若兼神疲乏力,纳呆,脾虚甚者,加党 参、茯苓、扁豆、鸡内金等益气健脾开胃 。 久泻反复发作可加乌梅、焦山楂、甘草 酸甘敛肝,收涩止泻。
泄泻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1.寒邪客胃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中医内科学-04-09便秘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
常用黄芪峻补肺脾之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
皮理气。
气虚下陷而脱肛者,可加升麻、柴胡、人参协同黄芪
以益气升陷;大便燥结难下加杏仁、郁李仁滑肠通便 ;伴肺虚久咳短气者,加生脉饮及紫菀、白前。
(2)血虚便秘 症状: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方药:润肠丸。 常用当归、生地黄补血养阴;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 破气下行。 腹胀脘痞明显,加厚朴行气;血虚有热,口干心烦,舌质红 ,苔少,脉细数,宜加何首乌、 玉竹、知母清热生津养阴;若津液已复,而大便仍干结如球 者,可用五仁丸润肠通便;阴虚 内热,潮热盗汗可选用增液汤以滋阴通便;年老阴血不足加 桑椹子、核桃肉、肉苁蓉养血滋 阴;若大便干结难排,加生大黄(后下)以助通便,急下存阴 。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脾胃系疾病一、胃痛1. 寒邪客胃香苏散4: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理气解表。
良附丸2:高良姜、香附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饮食伤胃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枳实导滞丸8:枳实导滞神曲黄连黄芩,大黄白术泽泻与茯苓。
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化肝煎7: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泻贝母成。
丹栀逍遥散10: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牡丹皮、山栀4. 湿热中阻清中汤7:清中汤中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 瘀血停胃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丹参饮3:丹参、檀香、砂仁6. 胃阴亏耗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芍药甘草汤2:芍药、甘草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理中丸4:理中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方。
附子理中汤5: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香砂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二、痞满(一)实痞1. 饮食内停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2. 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6:二陈平胃用厚朴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六味齐。
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
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3. 湿热阻胃泻心汤3:三黄: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7:黄连制厚朴饮焦山栀,菖蒲芦根制半夏香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4. 肝胃不和越鞠丸5:越鞠香附神曲,苍术川芎栀子宜。
枳术丸2:枳实、白术五磨饮子5: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
(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
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
)(二)虚痞1. 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中医内科学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寒邪内阻
湿热壅滞
1、辨证依据 (1)腹部胀满疼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 溏滞不爽。 (2)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 短赤。 (3)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治法: 通腑泻热。 3、方药: 大承气汤。
中脏虚寒
1、辨证依据 (1)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 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 (2)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 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3)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3、方药: 小建中汤。
不 通 则 痛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热病、火郁、药物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不 荣 则 痛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 .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 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 .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 有明显的诱因。
2018/7/18中医内Fra bibliotek学26
3.胃阴不足证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 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 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 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
2018/7/18
7.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 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 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 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 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
中医内科学--腹痛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 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 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 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 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 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脾胃系 病 症 中医内科学
腹痛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 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 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 、“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 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 通之,瘀者散之。
注 意 点
11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注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意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桂、干姜。
辨证论治
中脏虚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