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定位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

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jia。

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都可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

其中,“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5]33“三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其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虽不像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样频繁地出现,但也绝不是马克思“偶然的”思想,它也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而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

在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的马克思,。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即劳动是否异化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揭 示 了社会形 态演进 的一般过程及其 发展规律 , 体现着经济社会形态 、 技术社会 形
态 和人 的发展形态的“ 三维统一 ”具有 重要 方法论价值。运用这种理论 视野透视 当代 中国社会 , , 我们 已经或正在经历从 传 统 社会主义走 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传统工业化道路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 群体本位 和以物为本走 向个体 自主和以人 从 从
国化 。
13 0
的辩 证 统 一。“ 种 礼 会 形 态 论 ” “ 只是 说 明 它 揭 示 了人 类
合” 的往 复的运 动过程 ,f 推动着丰 会形态 从低 级 到高 f此 I 十 级、 从简单到 复杂的历史演进 。
历 史 唯 物 主 义揭 示 了 历 r主 体 和 历 史 客 体 之 问 的 辩 史
J u n l f e h n T a h r o lg o r a s a e c es C l e oL e
Vo. No. 1 26. 9
S p2 e .01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黄 海 东
( 庆 师 范学 院 政 法 学院 , 徽 安 庆 2 63 ) 安 安 4 13
义创 始人在 揭示社会 形态演 进的一 般过 程及 其发 展规律
生产关 系赖 以存在 的生产 力 , 以及联 系建 立在生产关 系基 础 之上且 由这种 生产关 系所决定 的政治 与思想 的上 层建 筑来把握 的社会形 态。经济社会形态 的视 阈是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研究社会 形态 问题 的一个着力点和侧重点 。在《 政 ( 治经济学批判 ) 序言》 , 中 马克思指出 :
一 一
证关系 。 首先 , 人民群众是社 会历 史的主体力量 。 他们不仪 是社 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 , 而且 积极参 |到革 j 命 或改 革等重大社会变革过程 。其次 , 民群 众 的实 践活 人 动受 到社 会历史客观条件 的制约 , 在不同 的社 会生产 力水 平 和社会制度 下 ,人 民群众 的实践活 动 的广 深度 是不 同 的, 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 的发挥存在着很大差异 。再次 , 社 会历 史发展体现着历史主体和历史 客体 、 的发展 和社 人 会发展 、 真理 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从人类社 会历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小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小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小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使得中国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考。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前行。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影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变迁、启示、地位、作用、未来发展、思考。

1. 引言1.1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简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探讨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马克思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提出了社会形态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而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影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的。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当代中国,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一理论来解读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为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2 当代中国社会概况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频繁的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方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时代价值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时代价值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时代价值作者:尉迟光斌来源:《理论导刊》2022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是人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方位的重要认识工具。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为横断面,剖析人类历史一定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地质般的“社会形态”,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基本趋势。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以国家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国家形态”,形成了其社会形态思想的个人、国家、人类社会三重维度及其辩证关系。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关系,对于洞察当今世界走向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历史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社会形态;国家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80-08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七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20ZD229)。

作者简介:尉迟光斌(1970-),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访问学者,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人类历史方向和方位无法绕开的重要概念。

自其产生以来,围绕究竟是“两形态”“三形态”,还是“四形态”“五形态”,学术界争议不断,由此造成了一些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困惑。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思想,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仅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

五种社会形态历史理论

五种社会形态历史理论

五种社会形态历史理论
社会形态历史理论包括:
1. 社会契约理论: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提出,认为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将权力交给政府,以便政府保护他们的权利。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提出,认为社会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社会形态的变迁受到经济的推动。

3.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认为社会形态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由市场和竞争构成的。

4. 法西斯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法西斯主义创始人恩斯特·希特勒提出,认为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国家的主权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和竞争。

5. 社会学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社会学家艾伦·韦伯提出,认为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社会的变化而决定的,而这些社会变化是由社会的结构、行为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历 史时期 , 是 世 界格局 发生 重大 变化 , 代 主题 正 时
发 生 质 的转 换 ,全 球 化 趋 势 逐 步 形 成 的重 要 历 史 时 期 。 一 历 史 时 期 , 正 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形 这 也 态 逐 步 形 成 并 在 世 界 舞 台 上 日益 发 挥 显 著 作 用 的 重
经 济 规 则 和 制 度 在 全 球 范 围 的 渗 透 与 影 响 ,对 于 发 当 代 世 界 的 全 球 化 ,突 出 表 现 为 经 济 全 球 化 愈 益 凸 现 , 此 相 适 应 , 治 多 极 化 不 可 逆 转 , 化 多 与 政 文 元化 方 兴未 艾 , 技信 息 化 突 飞猛 进 , “ 化 ”正 科 这 四 , 在立 体性 、 方位 地深 化着 和平 与发 展 的时代 主题 , 全 更 深 刻 、更 全 面 地 开 拓 着 人 类 社 会 走 向现 代 文 明 之 路 。 乎 涉 及 t: 各 国 的 全 球 化 大 格 局 和 大 趋 势 , 几 U 界 可 以 说 是 继 l世 纪 上 半 叶 的 工 业 革 命 、0 纪 下 半 叶 9 2世
的 信 息 革 命 之 后 第 三 O t: 文 明 潮 流 。 当 代 全 球 化  ̄U界 所带 来 的深刻 的经 济变 革 、 会 变 革和思 想 变革 , 社 其 广 度 和 深 度 都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 同 的 社 会 制 度 、 同 不 不
的 社 会 文 明 、 同 的思 维 方 式 、 同 的 发 展 道 路 , 不 不 都
济 全 球 化 就 是 美 国 化 , 实 质 上 是 美 国 的统 治 阶 级 利

中 国 现 代 化 ,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 兴 , 很 大 程 度 上 实 在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要点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提出并引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村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要点2几.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及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前世纪)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世纪)1、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2、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

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

世界银行办了一个杂志,叫”Transition”,有人译为“转轨”。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份杂志探讨的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办了一份“转轨通讯”,为”Transition”的中文版。

也有人将”Transition”译为“转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社会转型管理(MOST)”规划联络委员会,并出版业务通讯。

社会学者往往将”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的“转型”。

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

“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

自1992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之上。

但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

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

我曾指出:“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身份的变换特别困难,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率均很低,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超稳定’,比较封闭。

究竟是什么东西限制人们身份的变化?有三种固定与冻结人们身份的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劳动制度;三是干部制度。

这些制度造成了城乡隔绝,农民、工人、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身份固定化。

”这是对结构问题的制度解释。

“转轨”概念中的“轨”是指体制。

新旧体制衔接、新旧制度更替,就是“转轨”。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

他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马克思主 义关于社 会形态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 义关于社 会形态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分析社会形态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分析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主要指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例如,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依附于地主进行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地主剥削,这种生产关系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和制度设施。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从而导致了阶级的出现,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和劳动成果,奴隶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封建社会相较于奴隶社会,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仍然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资本主义社会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按需分配,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形态_历史方位及其基本政治元素辨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形态_历史方位及其基本政治元素辨析

第6期2011年12月阅江学刊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6Dec.2011·本刊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基本政治元素辨析乔耀章(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摘要:国名或国号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人们可以根据它来判断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方向、政治形象、政治力量。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处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涵盖的基本政治元素有其鲜明的特色:多质态并存的社会形态,是以社会主义质态为核心、为导向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真正成为历史,它是新中国的起跑线,“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种表达法,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价值取向的底线;共和国涵盖的内外基本政治元素公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政党+民族+人民+共和)民主。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形态;历史方位;政治元素;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1)06-0005-08收稿日期:2011-10-31作者简介:乔耀章,男,江苏江都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全国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政府理论、发展政治学、区域政府与政治研究。

“循名责实”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问题时使用过的命题,同样也可用来阐释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般说来,名称是内容的概括,现象是本质的反映。

社会孕育、产生国家,亦即国家源自社会,国家伴随着社会成长。

国名或国号即国家的名称至关重要,它是国家创建者首先要办的第一件政治大事。

国家究竟取何种名称,一方面反映着国家创建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抱负亦即政治价值取向。

国名或国号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外界就可以据它来判断这个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方向、政治形象、政治力量。

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

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
时 代经贸 2 0 1 3年 3 月 总第2 7 1 期
探 究 马 克思 两种 “ 社会形态。 ’理 论 对中 国 发 展 模 式 的 影 响
屈 卓
( 哈尔 滨金 融 学院 思政 部 ,黑 龙 江 哈尔滨 1 5 0 0 3 0 )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形态的主要理论可 以分为 “ 三形 态论 与 五形态说” ,根据这两种不同理论对跨越 卡夫丁峡谷 后社会本质 的不同解释 , 中国采取 了不 同的社会主义发展模 式,并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成果。本文主要阐述 了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具体 内容 ,分析 三形态说 与 五形态论 对 跨越 卡夫丁峡谷 后社会本质的不 同解释,并探究马克思两种 “ 社会形 态 理论对 中国发展模 式的影响。 【 关键 词】社会形 态理论 ;卡夫丁峡谷 ;中国社会发展模 式
由于对 马 克 思社 会 形 态 理 论 的 不 同运 用 ,我 国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在 前 三十 年 与后 三 十 年 体 现 出不 同 的 结果 , “ 五 形 态 论 ”混 淆 了 跨 越 “卡 夫 定 峡 谷 ” 后 我 国 社 会 特 征 与 直 接 “ 产 生 ” 于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社 会主 义 两 者 的特 征 ,因 此 出 现 了 “ 大 跃 进 ” 、 “人 民公 社 化 运动 ” 、 “ 文 化 大 革 命 ” 为 代 表 的 社 会 危 机 。 “三 形 态 说 ” 则 阐 明 了 两 种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的 本 质 特 征 , 正 确 提 出 了 我 国 在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的 发 展 道 路 , 提 出 走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取 得 了 巨大 的成 就 。 马 克思 两种 “ 社会 形 态 ”理 论 的具体 内容

断裂与弥合——社会转型理论及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反思

断裂与弥合——社会转型理论及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反思


两分法—— 西方社 会转型理论基 本分析框 架
是 马克思 的“ 五形 态说” 他 依据 所有 制关 系将人类 社 ,
会 分为前后 相继 的五 种形 态 , 即原 始社 会 、 奴隶 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木 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 ( 会主义社 社
会 是它的低级 阶段 ) 。美 国学者 丹 尼尔 ・ 贝尔 以技术
在传统 和现代 社会 中, 动 者 的“ 动动 机” “ 者取 行 行 、选
向” “ 、价值标准 ”“ 色评价” “ 、角 、角色关 系” 五个 方面 等 都 是不同 的, 五种 “ 模式 变量” 的每一对 变量都 代表 中
着传统与现代 的两极 对立 。 他 的现 代社会 是 以美 国 和西 方社会 为蓝本 的 , 而把 非西方 国家 和不发达 地区
在《 社会发展理论 》 书 中认 为 “ 一 发展 就是 由传 统社 会 走向现代化社会 的一 种社会转 型与成长过程 。[ " 对社会转 型理论来 说 , 会转 型不 同 于社会形 态 社
的演进或社会制度的更替。我们知道对人类社会的类 型划分依据不 同的标 准可 以有不 同的分法 。最著 名 的
[ 稿 丑期 ] 2 O 一 O — 2 收 O8 6 6
[ 者 简 介 ]李 德 ( 9 7 ) 中 国浦 东 干 部 学 院教 研 部 , 会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为 文 化 社 会 学 ; 秋 华 (9 9 ) 女 , 海 大 作 17 一 , 社 研 郝 17一 , 上
学影 视学院 , 究 方向为科技哲学 。 研
具有“ 传统” 现代” 和“ 因素的双重性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由于没有建立有效 的利益均衡机制 以及有效完善的 法律制度保障而出现“ 断裂”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 的中国需要建立经济、 , 教育、 医疗等一系列利益均衡机制 , 并以公正、 完善的法制作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l 8・
政 工 论 坛 马克思三大社 Nhomakorabea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 娟 仪 虹 玲
( 长春科技 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o 0 0 0 ) 摘 要: 通过梳理分析马克思三大社会形 态理论生成的历史过程 , 论述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 态本质上 的差别 , 取 决于对 当时人 民的劳
动时间的不同关心程度。根据 马克思的三 大社会形态理论 , 如今的 中国处 于现代化运动过程 中, 这也就代表 着 中国 已经迈 出了第一大社 会形 态, 正在 积极 吸取借鉴 第二 大社会 形态的有益成果的影响 , 为朝着 以第三 大社会形 态的发展 为 目标来努 力创造现 实条件 , 这就代表 着 中国现代化运动过程是以 实现现 实的个人对 劳动时间的关注为 目标 , 以及通过 占有 自由劳动时间从 而达到个人 的全 面 自由发展。
关键 词 : 马克思 ; 社会形 态; 现 实意 义
它是活动在先现代社会 主义理论指导 在社 会结构上 , 社会形态属于社会 有机体 的分 支系统 , 其代表 于新兴的一种 市场经济模式 , 下的高度 自觉 ,它将市场机制和社会 主义原则有机 的结合在一起 , 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的范围。 社会形态范畴揭示了任何 社会主义原则是其灵魂 。在社会主义 的条件下 , 我们弘扬市场经济 社会形态都属 于特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历史性具体统一 。 社 建设高 层次的物质 文明 , 与此 同 会关系的正确区分是社会形态范畴提出的来源 。 马克思面对这复杂 不仅 要大幅度提高社会 的生产力 , 以此提高人 的道德素质 。随着 的社会关 系做出的 区分 , 不仅是社会形态 范畴的起源 , 也是深刻 的 时还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 , 揭示 了这一范畴的理论 内容 。马克思认为 , 当人与 自然通过物质交 不断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 我们 最终将会实现从 “ 经纪人 ” 向“ 道 的转换 , 并为实现“ 自由人” 创造有力的条件 。 换 的过程 中 , 一方 面人与 自然 的关 系逐 渐形 成 , 另 一方面人 与人 的 德人 ” 2 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对劳动时间越来越关心的过程 关系也逐渐产生。 前 者将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归结为以生产力为标 经 济全球化使 得劳动时 间决 定交换价 值的基本 原则在 中国逐 志, 后者则清 晰的便显 出物质经济关 系、 政治关 系以及思想关系 。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 态理 论的最初萌芽是在 马克思  ̄ 1 8 4 4年经 步确 立。 劳动社会性使得商品的价值量是 由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 必 而这种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也同样表现 出对个人 济学 哲学手稿 》 , 并在 《 德 意志意 识形态 》 中形成基本 雏形 , 而后 于 要劳动时间来 决定 , 《 1 8 5 7 ——1 8 5 8 年经济学 手稿》 中形成成熟的形态 。在《 1 8 5 7 —— 劳动时间的强制, 于是人人都紧张起来, 个 人的个性 在以资本为原则 科学技术 已经物 1 8 5 8年经济学手稿》 中马克思第一次完整 明确 的提出 了三大社会 的生产方式条件下逐步丧失 。在现代生产关 系下, 形态理论 , 并发现且提 出了三大社会形态历史演进规 律 , 这一人类 化在劳动资料 ( 机器) 中, 机器 已经转变为固定 资本, 作为一种异 己的 、 历史上 的最为重大的发展规律 。马克 思在 手稿 中曾指出“ 期初完全 统治 的力量迫使 工人只有不断地提高劳 动能力才有 可能被 资本 家 是 自然发生 的人 的依赖 关系 , 属于最初 的社会形态 , 在 这种社会形 雇佣 。所谓生产工人, 就是这样 的人, 它必须生产出 自己的对立面即 态下 , 人类的生产 能力 的发展仅能在这狭窄 的范 围以及孤立 的地点 资本家, 这样 , 在交换 价值 上, 人 的能力 变成 了物 的能力 , 人 的社会 关 上。第二大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的独立性是以物的依 赖性为基础 , 在 系变成 了物 的社会关系 。归结起来, 人 的全面发展 的能力 只是通过 这种 社会意识形态 下 , 逐渐形成 了较为普遍 的社会 物质交换 、 全 面 异化形式 以发达的机器体系 即物的能力体现 出来 , 人的社会关 系的 的关系 、 多方面的需求 以及全 面的能力体 系。他们 的社会财 富是 以 全面性也只是通过异化形式 以物的社会关 系的全面性体现出来。 从 个人 全面发展 和他们共 同的社会能力作为基础 , 这是第 三大社会 意 必要劳动时 间和剩余劳动时 间的角度看, 当代 中国由于确立了资本 识形态。第二 大社会意识形态为第三大社会意识形态创造 了条件 。 原则 , 因此 , 资本 的趋 势就是获得 最大量 的剩余劳动 时间, 主要的手 由此可见 , 家长制 的 , 古代封建状态 都随着商业 、 货币 、 交换价值 的 段仍然是提高劳动生产力 即建立发达的机器体 系并代替活劳动。 这 发展而慢慢 消失 , 现代 社会则是 随着这些一并 发展起来 。 ” 马克思所 种 由群众 创造的剩余劳动 时间为社 会提供 了可供 充分发展 的 自由 提出的每一个社会意识形态均是 以个人现实发展为 中心围绕展开 , 时间 。 换句话说 , 第一社会意识形 态中马克 思主要 强调的是人 的生 产能力 总的说来, 由于受到外 国资本 的影 响, 由于劳动 生产力 的提高, 劳 依然存在局 限性 , 第二社会 意识形 态所强调 的是人 的独立性 , 第 三 动时 间呈现 出不断减少 的趋势, 而劳动时间的不断减少 意味着 自由 社会 : 意识形态所突 出的使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 马克思并对第二社会 时间的增多, 也就 为全 面发展 的个人 的形成提供 了现实 的基 础。 当 意识形态为第 三社会意识形态做准备做 出了详细的解释。 然, 中国的现实情况 是非常复杂的, 生产力的多层次性 、 不平 衡性和 马 克 思 的社 会 意 识 形 态 息 息 相关 于 中 国社 会 主 义 建设 问题 。 我 落后性决定 了生产关 系的多样性 。但 可以肯定的是, 凡 是交换价值 国社会 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均 以马克思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指导方 向。 生产发达或市场发达的地方, 对 劳动 时间的关 心程 度就显得 急切, 甚 由此可见 , 从新 的视 角解 读马克思社会 意识形 态 , 对 于 当今建设 中 至当作生死攸关的问题 ; 凡是 以使用 价值 生产 为主的地 方, 对劳动时 国特色社会 主义具有着至关重要 的现实影响意义。 间的关心程度就非常有 限。可 以说, 经济市场化 的过程 就是对劳动 1利 于正 确认识及处理人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的全面发展 关 时间越来越关心的过程 。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 校 阔
X i n X i a o Y l l m 1
文 化视 界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邓 宏艳
( 山东滕 州市委 组 织部 , 山东 枣庄 2 7 7 5 0 0 )
摘 要: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 的理性 审视 , 马克思形成 了关于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 梳理该理论的发展梗概、 解析其 内 容, 对于准确定位我国当前的历史进程、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全面贯彻落实以人 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凡意义。
价值。 1 . 对 于科 学定位 中 国 当前所 处的 社会 发 展 历 史方位 具 有 重
要 作用。马克思对社会发展 的思考有其 清晰脉络及发展历程 , 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要综 合两种不 同的形 态理论 , 深入探析我 国当前社会 发展诸多现实情况 , 才能客观
准确地定位。依据其理论 , 我国还未 到达第三大社会形 态 , 因 此只能将现阶段定位于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 , 并在初始 阶段。
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非凡 。 2 . 为 准确 理 解我 国实行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提 供 理 论依 据。在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 , 物的依赖 、 商品交换是人们赖 于 生存 的必要条件 ,我们 国家现 阶段 的社会 发展同样也无法跨 越这一社会形态。所 以基于对现 阶段社会 历史发展 的现实情 况, 顺应 社会 发展的内在规律 , 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 主 义市场经济是我们能够做 出的唯一正确抉择 。当然 , 这不是被 动适应 ,我们在发展 中也要注意 摒弃市场经济 中无法避 免的 内生 问题 , 将 经济 只作 为发展的手段 , 真正要促使人 的全 面协 调发展 , 最 终 实 现 向 高 级发 展 阶段 的 跃 升 。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视角与实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视角与实质

说 到社会 形 态理 论 , 我们 一 般会 谈 到 马 克思 的社 会 形 态理 论 , 即通 常 我 们 所说 的 “ 五形态” 理 论 和“ 三形态” 理 论 。马 克思 虽然 没 有 明确使 用社 会 转 型这一 范 畴 , 但并 不 说 明马克 思 没有 社 会转 型 的 思想 。事实 上 , 马克 思 的社会 形 态理 论 实际 上就 是 马克思 的社 会转 型 理论 , 因 为马克 思 的社会 形 态理 论实 质上 反 映 了社会 从 一种 类 型 向另 一 种类 型 的根 本 性转 变 。马克 思 主 义 是不 断 发 展 的理 论 , 马克
会形态的, 正是崭新 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 。在这里 , “ 亚细亚 的生产方式 ” 存在于原始社会 , “ 古代 的
生产 方式 ” 存 在于 奴隶社 会 , “ 封 建 的生产方 式 ” 存在 于封 建社 会 , “ 现代 资产 阶级 的生产方 式 ” 存 在 于
资本主义社会 ; 很明显 , 在这里马克思 已经明确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 奴隶 社会 、 封 建社会 、 资本 主义社 会 、 共 产 主义 社会 。这 就是 我 们通 常 所 说 的 马克 思 社会 形 态 理 论 中经济
步深入 研 究 当代 中 国社会 转 型 , 必 须 对这 些纷 繁 复杂 的社会 转 型概 念进 行逻 辑分 层与 分类 整合 , 以达
到对社会转型概念的科学把握 , 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指导 当代 中国社会转型。归纳起来讲 , 社会转型概
念 可 分为 两个 逻 辑层 次 : 一是 哲学 学科 层 次 的社会 转 型概念 ; 二 是社 会学 学科 层 次 的社会 转型 概念 。 关 于哲学 学 科层 次 的社会 转 型概 念 , 主要 指社 会形 态理 论 视角 下 的社会 转 型概念 , 即社会 转型是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速崛起的国家,近年来其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然而,这种变化在社会层面上也在持续发生着,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

社会学家指出,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些问题。

一、经济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它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远远超过了以前的预期。

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种经济转型在短时间内就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此外,中国的个人财富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地位。

二、政治转型中国的政治结构也在逐渐进行着转型。

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单一政党专制。

然而,近年来已经明显地出现了更多的公开讨论,民意表达和人民参与。

此外,中国的领导人也一直在积极地努力推动政治改革。

政治转型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关键领域之一。

三、文化转型中国的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然而,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这种变迁包括了中国青年人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财富的转移,以及对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不断追求。

这些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转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变化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改变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文化。

此外,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以前知识分子,教育、科研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是社会的主要驱动力,但现在这个局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崛起和快速转型之中。

虽然变化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社会学家认为,要掌握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可能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发生的问题,我们需要扩大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的转型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措施以迎接挑战。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不久前,中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那么,中国发展道路取得成功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深藏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之中。

本文试图追随马克思的思路,阐述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初含义,从而阐明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形态跨越发展指导意义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初含义并不是五行态说。

一提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所谓“五形态说”。

斯大林说过:“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①(P137)在斯大林看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五个不同的社会形态,而这五个社会形态对所有国家的历史发展都具有普适性。

显然,这是对“五形态说”的经典性表述。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学说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理论界一直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

然而,“五形态说”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两个致命的挑战。

一是马克思本人从未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过他的社会形态理论。

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②(P25~27)从马克思叙事的背景来看,显然也暗含着他对另外两种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的认可。

尽管这里合起来也有五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但与斯大林提出的“五形态说”并不是一回事。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在概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后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③(P33)如果加上马克思语境中暗含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这里也有五种社会形态,但与斯大林提出的“五形态说”也不是一回事,因为斯大林完全没有注意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在马克思那里,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其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1. 引言1.1 概述在社会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观点。

该理论深刻影响了对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认识,并对现代社会的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转变规律,为我们解读社会变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核心内容,从概念、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以及现实应用与改进等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介绍社会形态的概念及其意义,然后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原理。

接着,我们将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不同社会形态进行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并探讨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该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与争议,因此我们将在文章最后批评并展望该理论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读者提供一个对这一重要理论的全面了解。

通过对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改进方向进行分析,我们将展示其在指导社会变革和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潜力与限制,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最终,希望能够促进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并为构建更加公正与繁荣的社会作出贡献。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2.1 社会形态的概念及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形态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或模式。

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方式)所决定的特定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形态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演变、解决社会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逻辑和规律。

同时,通过研究不同社会形态间的转变与演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应对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剥削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与崩溃趋势。

从现代化看中国社会转型

从现代化看中国社会转型

从现代化看中国社会转型
刘中霞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是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变更和更替,是现代化的必然步骤.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它表现在突破传统社会的社会架构、经济关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等等.
【总页数】2页(P217-218)
【作者】刘中霞
【作者单位】山东省华夏技工学校,山东,威海,26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中国社会转型期现代化主题反思
2.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理论的嬗变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迁衍
3.中国社会转型期现代化主题反思
4.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影响
5.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2014. 8
探讨与争鸣
需要推动的。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信息化和知识革命引发 的新的社会转型,使得像中国这样“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与 “早发现代化”国家在发展条件、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上有 了质的区别。它所要实现的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化,而且是 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有机融合。这是不同于传统现 代化的新型现代化。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是 历时态的两个过程,那么中国的新型现代化则是一个两次 现代化时空高度压缩的转型过程,是一个从农业社会转向 工业社会和工 业 社 会 转 向 信 息 社 会 的“三 分 范 式 ”的“双 重 社会转型”。[7]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任务就在当 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赶超型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二、唯物史观 社 会 形 态 理 论 视 域 下 的 当 代 中 国 社 会 转型
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形态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社 会结构变 迁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社 会 变 革。对 其 进 行 立 体 透 视, 需要从唯物史观中探究出影响社会转型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在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生产力社会形态、政治社会形 态和人的发展形态理论中,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是最能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质的规定性的两个主要视角。
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等,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 是苏联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保持快速发展并在残酷 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制度根源。但管得过严、统 得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 和限制民主、妨害法治等缺陷,使得苏联模式既无法应对 新科技革 命 的 挑 战,也 无 法 充 分 展 现 社 会 主 义 的 优 越 性。 因而,在照搬苏联 模 式 不 久, 毛 泽 东 等 人 就“总 觉 得 不 满 意,心情不舒畅”,提出要以苏联为鉴,走自己的路,探索 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由于种种复杂的 社会历史原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没有突破 这种模式。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 从此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 场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 情,从根本上 改 变 束 缚 我 国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旧 的 经 济 体 制, 代之以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政 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等方面的相应变革。这场变革是极 其深刻的,被称为“第二次革命”。但它并不是对社会主义 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是社会主 义建构模式的重构。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明确强调“四项 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 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模 式的重构并不会涉及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本身。它仅是社会 形态内部的具体类型的改变,即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由一种 具体类型变为另一种具体类型。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即 斯大林模式。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个国 家,苏联模式也被移植到多个国家。方针、政策。 从基本制度上看,它所建立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 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形成的以
作者简介: 何振鹏( 1969 - ) ,男,陕西富平人,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思政部主任,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 士,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4. 8
45
探讨与争鸣
的主轴”的现实。[4]因而,结合西方现代化理论,将社会转 型上升到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高度,就成了深化当代中 国社会转型研究的必然。在社会历史哲学的视域中,社会 转型的概念是以社会宏观结构即“社会形态”层面的复杂质 态转换来标定的。因而,社会转型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从 一种存在类型( 形态) 向另一种更高的存在类型( 形态) 的转 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整体性变迁,意味着社 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等全面而又 深刻的变革。对此,需要借助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其 进行立体透视。
2. 技术社会形态视域中的中国社会转型。技术社会形 态视角的社会转型是多维的,如: 游牧和渔猎社会→农业 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蒸汽时代→电力时代→电子信息时代的转型; 前工业社 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型,等等。但就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而言,主要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
物’来加以替代。”[2] 在我国,社会转型也是学界用以描述和解释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范式和分析框架。与西方社 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一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 也被理解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一个从农业 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 开放的现代型社会 的 转 型 过 程。 因 而, “社 会 转 型 ”与“社 会现代化”几乎被视为同义语。围绕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动力、运行机制及其社会结构形式的转变等问题,我国学 者做了大量艰辛的探索,并在社会分层、城乡发展、社会 建设、生活方式、贫富差距、单位制与身份制等方面取得 了不俗的成就。有关现代化社会的诸种要素、标准和特征, 如理性化、市 场 化、工 业 化、 城 市 化、 全 球 化、 民 主 化、 法治化、科技化、 多 元 化、 世 俗 化 等 也 都 为 国 人 所 熟 知。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学术的逐渐自 觉,这种过分注重西方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已被学界质疑为 是“容易 背 离 中 国 社 会 发 展 的 历 史 和 现 实 进 程 的 分 析 框 架”。[3]基于“传统→现代”、“农业→工业”的二分范式和从 社会结构着眼研究社会转型的理论预设,必然会把社会主 义制度建构作为一种先验的、既定的条件排除在社会转型 的“意义域”之外。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转型 关系问题上,往往倾向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结果的研判, 而忽视社会转型的过程、理想目标和理念的探究,也就成 了必然。
从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形态转 型的关键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体说来,这 是沿着两条交织的脉络展开: 一是由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二是由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6]1979 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改革、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 谈话、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和 2000 年中国加入 WTO,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节点,其中,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 年加入 WTO,使得我国经济体 制转型朝着更加开放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推动着我国 从本国实际和全球化趋势出发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 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经济社 会走上了更加科学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转型之路。这是一 条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实现了对传统社 会主义模 式 超 越 的 适 合 中 国 国 情 的 发 展 道 路。实 践 证 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实际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探讨与争鸣
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定位
何振鹏
( 宝鸡文理学院 哲学系,陕西 宝鸡 721016)
摘 要: 对于当代中国正在加速发生着的社会转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最佳分析工具,它能从整体上
深刻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即在经济社会形态领域,主要是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转型,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发展模式的转换与重构; 在技术社会形态领域,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
1. 经济社会形态视域中的中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形 态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基础。有学者仅凭传统的五种社会形 态依次更替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无法阐 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这无疑是教条主义的认识。因为, 经济社会形态仅是从经济的视角或侧面来分析人类社会存 在、发展、变迁与演进更替的历史与规律。经济社会形态,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叫社会经济形态。对它可从以下三方面 来考察: 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即社会生产方式; 二是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模式; 三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产业结构。因而,社会经济形态转 型可以是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变迁,是生产方式与生产关 系的重大变迁,或是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重大变迁和产业 结构的重大变迁。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从本质上来 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革、发展与完善。因而,它 主要不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迁,而是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即 经济体制的变革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 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辛探索,终于在新 的历史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从 经济社会 形 态 的 视 角 看,当 代 中 国 正 在 经 历 的 社 会 转 型, 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是社 会主义根本制度下的具体体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即从原 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从苏联模 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换。这是社会主义具 体制度与发展模式的转换与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快速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 社会转型。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重构,也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形成与发展。对此,相比西方社会 学的解释范式,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更能深入、系统地 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从而指导和帮助人们 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坚定国 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这是一种“双重转型的特殊组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是当代中国转
型的“普照之光”。
关键词: 社会形态理论; 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定位;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志码: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