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氏宗祠,东郊村的张氏宗祠、陈氏宗祠,九村的蔡氏宗祠、朱氏宗祠,福
峰村的廖氏宗祠、饶氏宗祠、搓溪村的邓氏宗祠等。 “文化的扎根”
1.3.2 理学渊羲,书院兴盛学风浓厚
移居闽北的士家大族带来了重视学术文化的社会风气。根据刘锡涛的统讳 “宋代闽北的建州就有书院56所,为全省之首。闽北是理学的渊羲,理学 宗师朱熹在武夷山五夫从学、著述、办学、生活达50余年,朱熹办学授教 的屏山书院、兴贤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五夫受业于朱 熹的学者达200多人,其中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并相继在五夫办学授徒。 朱熹与门人以书院为基地,长期潜心著书立说,积极开展文化学术活动, 推动了闽北文化的发展。此外,宋代闽北文人学者辈出,名流显宦屡见, 如慢词大师柳永、诗论家严羽、法医学家宋慈、史学家袁枢等。 “仕学文化的浸润”
口,它成了许多村子重要的结构因素。闽北大多是丘陵地形,上榅洋村龙 山、虎山、在村子的左右,案山在村子的前方,村子背后有祖山,这是村 子所在的浅山盆地最理想的环境。小盆地里的水会合之后,在下游某个位 置绕过丘陵的包围流出盆地,这个出口就叫水口。而上游水进入小盆地的 扣子天门。水是财的象征,所以,为了聚财,保财,水流出小盆地处不能
1.3.4 扎根土壤,各自发展
因为闽北独特的地理环境,移民寻得一处生息之地而聚族而居后,与 外界的交流变得相对稀少,因此而各自发展形成的“亚文化群”。因此闽 北传统村落在物质和文化上有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多独特的地 方。具体在语言、习俗、信仰、建筑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大同小异”
闽北
1.4 规划综合评价
上榅洋
2.2 上榅洋落特色
2.2.1 “藏风聚气”的村落选址 上榅洋古村璀璨和祥和的坐落在闽东北高山之上,背靠主山——梅花 仙顶“五峰朝天”,柳杉矗立,红岩参天;东西两侧山体为护山;另外村 落前西南面有宽阔的农田做为名堂,并有环抱村落的玉带水环绕而过,村
02
落面向东南朝案山,将上榅洋拦在中间,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聚宝盆。
上榅洋
2.2 上榅洋落特色
2.2.2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2) 治地更楼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因抗击贼匪数次入侵并擒其首而获神 宗敕旨赐建“更楼”和置设更锣更鼓。元、明两朝,曾凭更楼多次击退贼
01
1.3.3 崇宗敬祖,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闽北重峦叠嶂、溪河纵横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原移民往往在此寻得一处生 息地后聚族而居,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形成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群”,加 之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这些“亚文化群”往往不易受外来文化的
汉民入闽,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使
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相 互影响、沉淀
(4)“成也萧何败萧何”。因为闽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山区环境,使得它是福建省 接受中原文化的最前沿,也是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地区,但这也是阻挡它在福建最近几十 年城市化过程中落后于其他地方的重大原因之一。因此接下去的传统村落规划当中,我 无法改变区域层面 的规划定位,但是
01
分割、形成的主要作俑者;村落内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发育自成体系, 具有较强的自我消化功能与排他性等。闽北因为山脉的阻隔,交通比较困 难, 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小经济区域,培植出不同流域间村落聚居的不同风 格。古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古 村落。闽北的南平市上榅洋村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自然隽秀的山水格局与宛如天成的传统民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 古村落标本。
1.4.1 文化发展脉络 1.4.2 规划借鉴意义
01
(1)因为闽北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在接下去的传统村落规划编制中,涉及到村庄的
各个方面,要立足于本村,放眼整个闽北,提取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发现本村的独特性。
移民文化的冲击,带来 新的文化内容
Baidu Nhomakorabea
(2)因为闽北村庄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之间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进行上榅洋村庄 规划的时候,可以将其他村的某些物质文化特色移植到上榅洋村当中。 (3)村庄中的某些物质文化遗产,其渊源极其可能出自中原文化,应该对其进行归 纳整理和保护。
01
(4)柱础
泰宁民居覆盆式柱础、建瓯民居阁楼式石雕柱础及木质柱础,都独具地域特色。
闽北
1.3 形成原因
1.3.1 山重水复,北方移民入闽首站
闽北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内陆山区, 境内山峦耸峙,溪流密布,其区域内的仙霞岭枫岭关、光泽杉关、铁牛关 是古代入闽通道的重要关卡。闽北是中原汉人入闽的最初驻足之地。北方
上榅洋村前是一块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而上榅洋村在由群山盆地中营 造中突出了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自然环境的主体因素,使整个村 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 了闽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闽北古村落基址在注重局部村落景观建构的同时,尤为重视村落出入地
的水口地带的景观建构。风水术数要求一个基址好的村落必须有个好的水
上榅洋
2.2 上榅洋落特色
2.2.2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1)上榅洋村保留了绝大多数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风貌较为完整, 是属于江南水乡和山区丘陵相结合的一种闽北村居,民居多数是背山临水, 布局清晰有序。
02
从建筑单体的保存现状来看,大多数传统建筑还保留的比较完好,主要
以土木结构为主。除此之外,还保留有一部分清朝以及明朝的建筑,建筑 总体上保持在两层的高度。以及其他的历史环境要素古官道、桂花树王、 柳杉王、杉木王等。走进上榅洋古村,古街巷、古寺庙等古味气息十足。 上榅洋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多为土木结构,屋顶采用山墙式,风格朴 素、典雅、自然。 上榅洋典型住宅建筑外墙夯土、木构相结合,内部为木结构,建筑分为 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面部分为两层,第二层较矮,为仓储之用;中 间是天井,天井左右两侧的仓储厢房屋顶采用燕尾脊形式;后部是大厅, 平常家里的婚礼,餐聚等都在此举行;两侧为厢房,是人们平常作息的场 所。石门楼雕刻精细,内部斗拱多样,门窗雕花工艺精美。 其中全部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85 (%)。仍在使用 的传统建筑物的比例:90(%)。
上榅洋
2.1 上榅洋村庄简介
2.1 上榅洋村落简介
上榅洋东邻石壁村,南界镇前镇郢地村,西连镇前镇镇前村,北接叶甘 地和富垅村,海拔980米,全境面积1240公顷,现有村民240户,1380人, 均为汉族,95%为周姓。周姓可分为唐乾符末迁入的周龙七支系和南宋时
02
2.2 上榅洋村落特色
2.2 上榅洋村落特色
01
闽北
1.2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1.2.1 闽北建筑特色
(1)风火墙 有曲线形风火山墙,也有类似徽州民居的阶梯形风火山墙,形式多样。
01
(2)墙身
闽北地区民居墙体大多是灰砖空斗墙,或下部灰砖墙,上部夯土墙泥灰粉面。
闽北
1.2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1.2.1 闽北建筑特色
(3)门楼 闽北地区民居砖雕牌楼式门楼雕刻精致、个性独特。
太痛快顺畅,而要“水口则爱其紧如葫芦喉”。水口本是流水突出诸山围
合之处,两岸必有山或高地,曰“狮象把门”。但这还不够,“水口关栏 不重叠而易成易败”。重叠关栏最方便的办法便是利用建筑,而村子建筑 中最便于利用的是公共建筑,所以“坛庙必居水口”。和这一套说法相呼 应,在村子的东南方立一文笔尖峰,“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 皆为文笔峰”。而上榅洋村在东南村口修有一座龙传庵。
的标识,欲入村者若不能说出更楼地面条石数,即非宗亲,则会被拒于门
外。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地处偏僻高山区的上榅洋古村通了公路、通了 电、通了广播电视,道路硬化率100%。2005年建成自来水工程,安全饮 用水入户率100%,天然液化气用户占97%,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上榅洋村立村于唐末,初多为刘姓,故取名刘村,继有范、阮、杨、陈入 住定居,人口渐增。宋神宗皇帝为何特赐村名,和一则英勇的故事有关。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47年)6月18日、28日,宁德贼首李德滔先后两次 突窜至村里抢劫,被勇敢的村民击败,杀敌无数。福建省府闻讯指派郭英 将军亲临查视,将实情上报京都,神宗皇帝看后认为村民勇敢可嘉,敕旨 建“更楼”,准建土城,置大炮裨守关隘,特赐旨将刘村改为治地。元朝 元统元年(1333年),改治地为上榅洋,沿用至今。
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相对 独立发展
对于村庄的个体定 位却要慎重考虑。 因为如果不是村庄 相对封闭的原因,
村庄之间形成“大同小 异”的特征关系
今天我们也就可能 看不到闽北如此多 的传统村落。
村庄特色——(从闽北到政和上榅洋) 村庄规划
02 上榅洋
2.1 上榅洋村庄简介 2.2 上榅洋村落特色 2.3 规划思考
村庄特色——(从闽北到政和上榅洋村)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学生:晏小松 指导教师:杨昌新
村庄特色——(从闽北到政和上榅洋) 村庄规划
01 闽北
1.1 闽北传统村落简介 1.2 闽北传统村落特色 1.3 形成原因 1.4 规划综合分析评价
闽北
1.1 闽北传统村落简介
1.1 闽北研究概况
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 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闽北作为我国南方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其拥有丰
渐以形成“化石文化”特征的闽北文化[C37。同时,在聚族而居的环中, 又推崇和巩固中原带来的尊祖敬宗、讲究门第的社会风尚。所以,闽北各 村落大多有宗族祠堂,宗族成员通过祠堂祭祀祖先,把族人凝集在一起, 形成严密的家族组织,并以宗祠为中心进行村落整体布局。如顺昌县元坑 镇为多姓杂居的古村落,村中祠堂数量多,现存较好的祠堂有秀水村的吴
本地理特征,对古村落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封闭的地形 使闽北古代社会与外界的交往与交流受到极大的限制,生产力的阶段性大 发展主要由历史上历次的移民因素引发,而平时的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 其次,平原面积的狭小及山间大小盆地的发育,使闽北的古村落呈现小聚 落、大分布的格局,村落选址大多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山地东南坡或河谷两 岸,主要集镇仅见于由大河冲积形成的河谷盆地中;村落之间交通不便,交 通路线往往循溪延伸,与河流走向一致,并在河流的下游交汇处形成文化、 经济的交流中心;村落依山而建,为山所阻,大山成为古村落间不同体系
2.2.1 “藏风聚气”的村落选址
迁入的周益四支系两部分,以周益四支系人口居多。
特别是,上榅洋古村完好保存着一座北宋神宗皇帝敕旨赐建的“更楼”, 元、明、清三朝,曾凭更楼多次击退贼匪侵扰。明时朝廷曾赐“礼义之乡” 匾额悬于更楼,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更楼为土筑碉堡式三层四方形建 筑,原为村之入口,西、南、北向均开门,二三层四向设有瞭望窗兼做射 击孔。地下建排水暗道通村外,上铺厚石条9块,相传此为周氏寻宗认祖
闽北多地得到开发,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如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是古 代入闽仙霞古道的水运码头,为历代商贾仕宦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必经 之路, 每日往来舟船如梭,沿溪的酒肆歌楼、客舍货栈鳞次栉比。现存古街市、 古码头、独特的吊脚楼引人. “移民文化带来的冲击”
影响,许多中原古代戏曲、音乐、建筑及风俗习惯等如化石般积淀下来,
闽北
1.2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1.2.1 闽北建筑特色
闽北民居多为合院天井式布局。全木穿斗结构或砖木结构,灰砖空斗外 墙,石砌墙基。建筑色彩基调是白墙、灰砖、黑瓦。 闽北盛产杉木,传统民居为木穿斗结构、大出檐瓦屋面或吊脚楼。木构 件清水表面不施油漆,突显质朴的个性。闽北民居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 周围外墙封闭、天井窄小,常采用马头墙的形式,马头墙呈阶梯形层层跌 落。建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的曲线形, 造型优美。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砖雕精致、华 丽。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样,有明代的覆 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见的全木质柱础。 武夷山 邵武 武夷山
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成为福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为“福建文化走
廊”。在闽北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在过 去的 1500 年中经历了嬗变,形成了现今鲜明的地域特征。
1.2 闽北传统村落特色
1.2 闽北传统村落概况
闽北多山、多水,如群星般撒落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地带,尤其适合中、
小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闽北地区的网格水系,以及串珠状大小盆地等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