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赏析

合集下载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咏怀;夜中不能寐》作者: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1、《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2、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3、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鉴,照。

薄帷,薄薄的帐幔。

4、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5、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6、号:鸣叫、哀号。

赏析: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由阮籍所创作的,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阮籍《咏怀》原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原文及赏析

咏怀[魏晋] 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分类标签: 人生作品赏析“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

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下“齐景升丘山”四句,再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

《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不永痛哭和孔子对流水的惜逝中,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对国运的双重忧虑,比先前的比喻和对比更深了一层。

如此袂忽的人世,诗人将如何自保?值此深重的忧患,诗人又如何解脱?“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十字,乃大彻大悟语。

末六句,诗人断《楚辞·远游》、《庄子·渔父》两章而取其文意。

前四句,取《远游》“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句意,谓:三皇五帝既往,我不可及也;后世虽有圣者出,我不可待也。

阮籍《咏怀》(其一)鉴赏

阮籍《咏怀》(其一)鉴赏

咏此万古怀且邀琴月来——阮籍《咏怀》(其一)鉴赏曾有段这样的经历,一读阮籍的《咏怀》诗,就不自觉地想起嵇康的古琴曲《广陵散》;反之,先听《广陵散》亦然。

后来,慢慢地有些明白了,这诗心和琴心一样,都是在倾诉郁积诗人心中的万古情怀啊!《广陵散》,听起来是那样的压抑、沉重、冷涩,那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幽咽旋律,让人隐约感到,这背后有难以言表的人生苦难,有说不尽的哀怨与愤懑。

但音乐毕竟是抽象的艺术,旋律是“能指”,那么旋律的“所指”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嵇康知晓。

相较而言,阮籍的《咏怀》诗可以用文学的意象,形象生动地诉说悲剧时代诗人的心曲。

阮籍与嵇康是挚友,他们都生活在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时期。

高贵乡公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父子,不仅篡逆之心早萌,而且为人更虚伪,猜忌心更重,在其高压统治下,鹰犬遍地,文网密布,曾使嵇康罹难,文士人人自危,欲苟活于世,也是难事。

面对灾难人生,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首领的阮籍,一方面因为自己对现实的怨望和不满,任诞使酒,放浪形骸,尽使白眼。

却又无可奈何;一方面迫于司马氏的淫威,虚与委蛇,委曲求全,不得已还要与统治者做某种合作或交换,但其内心是极其痛苦的。

痛苦的根源是,阮籍感到,在司马氏专制的这块大地上铺就的人生道路是绝望之路——“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穷途末路,无路可走。

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阮籍嵇康身上,而且体现在其他的古代诗人作品里,深埋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李白不是借醉酒写了“与尔同销万古愁”吗?阮籍的《咏怀》(其一),就非常具有原典意义。

金风送爽的秋夜,诗人却久久地难以成眠,这定是由于心事沉重吧?起身小坐片刻,或是披衣徘徊一番,也不妨为一种消愁的办法。

但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如此端坐弹琴,却肯定不是文人一时的雅兴了。

阮步兵所弹的这把古琴,肯定也有嵇叔夜那把的神韵——嵇康不是也写过“目送归鸿,手抚五弦”的诗句吗?也用古琴宣泄了难言又难忍的痛苦吗?琴是诗人可亲可敬的朋友,是他倾诉心曲的对象,是他向世界表明情感态度、传达信息的媒介。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阮籍《咏怀诗》原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诗》原文及赏析

咏怀诗[魏晋]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分类标签: 孤独作品赏析【注释】夜中:夜半,半夜里。

帷:帐幔。

鉴:照。

这里指月光照在帐幔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远处飞鸟的哀鸣,显出黑夜凄凉不安,寓有象征反常的意味。

孤鸿,一只离群的大雁。

号,叫。

翔鸟,夜里还在飞翔的鸟。

徘徊将和见?忧思独伤心:是说人不眠,鸟飞鸣,都这样徘徊不安,又将看到什么呢?景象如此凄凉,真令人暗自神伤。

【古诗今译】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一个人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于是索性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着我的的衣襟。

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鸣,林子里的鸟儿因惊恐儿而窜飞不停,叫声不时地从林子里传来。

一个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见到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有忧伤陪伴着我独自伤心。

【赏析】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魏末晋初文学家、思想家。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庄哲学,行为放荡,反对虚伪的礼教。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此看来,他的行为放荡乃是政治压抑下的一种消极反抗。

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是诗人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有感即发,类似于“杂诗”。

用曲折隐晦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内心苦闷,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有的是对虚伪的礼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但是也不免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

本篇是第一首,写诗人弹琴的情景,抒写了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诗人以一个“夜”字领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

虽然描述的是一种极为平常的动态现象,但是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诗人展示的动作行为、所见所闻、心理状态等全部场景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

《咏怀》古诗词鉴赏

《咏怀》古诗词鉴赏

《咏怀》古诗词鉴赏《咏怀》古诗词鉴赏1原⽂:【咏怀】⼀⽇复⼀⼣,⼀⼣复⼀朝。

颜⾊改平常,精神⾃损消。

胸中怀汤⽕,变化故相招。

万事⽆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随风飘。

终⾝履薄冰,谁知我⼼焦。

赏析:阮籍在这⾸诗⾥,表现了⼀种很复杂的感情:既为⾃⼰的衰⽼⽽悲哀,⼜为友⼈的逝去⽽痛苦,最后以鄙弃现实作为解脱的道路。

诗的前四句说:由于时间的推移,他已失去了以前的容颜和肤⾊,精神也衰退了。

这四句起得似乎很平淡,但下⾯接着的两句——“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却把感情突然强化了。

这⾥⼀⽅⾯显⽰出诗⼈不但已经衰⽼,⽽且还很寂寞,朋友都逝世了;另⼀⽅⾯更意味着从朋友的纷纷去世,诗⼈意识到⾃⼰也已在向死亡迫近。

在读过这两句以后,读者也就会感觉到在开头的四句中其实隐伏着深刻的恐惧感——为⽣命的即将消失⽽恐惧。

由此,在读下⾯的“对酒不能⾔,凄怆怀酸⾟”时,读者⾃然会懂得:诗⼈的这种强烈的痛苦,并不只是为了朋友,同时也为了⾃⼰。

再按下去的“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两句,虽似接得⼗分⾃然,其实经过惨淡经营。

它⼀⾯承续上⽂怀念朋友的思路:朋友已经没有了,谁与我⼀起去实现我的愿望——到⽥野(“东皋”)上去耕种以“守其真”。

另⼀⾯也就把⾃⼰所寻求的解脱途径显⽰了出来。

他在《⼤⼈先⽣传》中说:“陵天地⽽与浮明遨游⽆始终,⾃然之⾄真也。

”所谓“守其真”,就是保持这样的⽣活态度。

能做到这⼀点,也就不会再受衰⽼与死亡的威胁。

最后的四句,则是对这种⽣活态度的进⼀步申述。

“愁苦在⼀时”,是说⼈的愁苦都不过为⼀种短暂的东西⽽发,实在是不值得的。

《⼤⼈先⽣传》说:“岂希情乎世,系累于⼀时?”“愁苦在⼀时”与“系累于⼀时”,含意相近。

“⾼⾏伤微⾝”是说⾼洁的⾏为会伤害⾃⼰。

他否定这⼀切,是因为“曲”与“直”本来就没有⼀定的界限(“曲直何所为”即“何所为曲直”),今天是曲的,明天就成了直,⼀切都不是永恒的,那就不必为了这种⼀时的事情⽽愁苦甚⾄伤害⾃⼰。

阮籍《咏怀

阮籍《咏怀

阮籍《咏怀·林中有奇鸟》赏析[诗文]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解析](1)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

这正是阮籍风格。

(2)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对:凤凰清明的早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超精神。

(3)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九州:中国的别称。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延颈:伸长头颈。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慨,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4)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5)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去:离开。

直译: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赏析: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6)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只。

恨:遗憾。

怆悢:悲伤。

直译: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我内心非常伤痛。

赏析: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

[【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日落后栖息在山风树林间。

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它伸长了颈子可以看到很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逢秋风吹起,羽翼受了挫伤就往昆仑山的西侧飞去,不知何时才会飞回来啊!只恨处于不是正确的职位,那种凄凉悲伤真的使我伤心难过啊。

关于《咏怀夜中不能寐》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关于《咏怀夜中不能寐》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关于《咏怀夜中不能寐》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咏怀·夜中不能寐》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深夜难眠,起坐弹琴。

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③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鉴,照。

薄帷,薄薄的帐幔。

④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⑤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⑥号:鸣叫、哀号。

《咏怀夜中不能寐》原文翻译深夜难眠,起坐弹琴。

单薄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悲号,翔鸟在北林惊鸣。

徘徊逡巡,能见到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夜中不能寐》诗歌赏析这首《咏怀·夜中不能寐》诗以半夜无法人睡,起坐弹琴为开头,虽未直接道出心中的苦闷,但“不能寐“字委婉含蓄地点出弹琴并非因为要欣赏明月清风、美景良夜,而是要排遣萦怀的忧思。

而后,孤鸿的哀号、翔鸟的凄鸣都渲染出一种不安静而险恶的环境气氛,更加衬托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忧伤。

末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既是写鸟也在喻人,鸟和人一样,在月夜里不能人睡而徘徊,有所寻求,而此时所见的只有使人忧伤的景象。

感物兴叹,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自然界事物作象征,曲折含蓄地表现当时忧愤悲伤时的心情,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本诗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

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其一)》赏析阮籍的《咏怀诗》共八十二首,非一时之作。

其内容主要表现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因当时现实引起复杂矛盾而产生的苦闷心情。

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主要表现作者夜晚孤独、凄清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诗的主人公、主人公在做什么。

时间是“夜中”,主人公是诗的作者,他因“不能寐”而起坐弹琴。

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帷照在主人公的身上,清风也透过窗帷吹拂主人公的.衣襟,孤独的鸿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的鸟儿在北林悲鸣。

前两句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后两句见出其处境的凄清。

最后两句写主人公的心态,先说自己得不到任何的慰藉,又说自己独坐既忧愁又伤心。

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1.以景喻情。

主人公独坐,只有明月相照,清风相拂,但明月、清风何能理会他的心情?主人公只能感到自己的孤独,他弹出的琴声,自然更是无人理会。

而主人公听到的是孤鸿哀号,翔鸟悲鸣,这凄清的景物,正以见出主人公对自己处境的凄清之感。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曲折地表达出在当时恐怖政治统治下的自己的孤独和凄清,从而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2.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前两句叙事,中间四句写景,结尾抒情。

但其重点在写景,所费笔墨较多,旨在通过写景来曲折表达心态,从而突出本诗的主题思想。

【关于《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原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原文及赏析

咏怀[魏晋] 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作品赏析在阮籍那个时代里,有相当一部分士大夫对在思想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由怀疑而不满,阮籍也是其中的一个。

他认为,儒家所提倡的“礼法”是“束缚下民”的可怕又可恶的东西,他们所鼓吹的那些神圣的原则不过是“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见其所著《达庄论》)。

因此,他不愿为这些原则奉献自己,但又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

这使他的诗歌经常显示出一种焦灼的情绪和悲观的色彩。

这首诗也是如此。

古代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意思是:桃李虽然不会说话,无法为自己宣扬,但总有许多人前去观赏它们的花朵,采摘甘美的果实,其树下自然而然地会被人们踏出一条路(“蹊”)来。

此诗的前四句说:在东园的桃李这样的嘉树下,曾经聚集过很多的人,热闹非凡;但当秋风吹得豆叶(“藿”)在空中飘荡时,桃李就开始凋零,最终便只能剩下光秃的树枝了。

由此,诗人领悟到了一个真理:有盛必有衰,有繁华必有憔悴;今日的高堂大厦,不久就会倒塌,而成为长满荆棘、枸杞等植物的荒凉之地。

——这就是第五、六句的诗意。

既然如此,眼前的功名富贵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没有当前的显赫,也就不会有未来的没落的痛苦吧。

所以诗人在其后的四句中又说:我不如赶快离开这个名利场,骑马到西山去隐居;这样做虽然要抛妻撇子,但在这个世界上我连自身都保不住,又何必对妻子恋恋不舍?然而,这也不是一条可以使人生获得安慰的道路。

从名利场逃避到山野,也不过是使自己从园苑中的桃李变为荒郊的野草罢了。

桃李开始凋零时,野草虽然仍很茂密,但到了年底,严霜覆盖在野草之上,野草也就完结(“已”)了。

在此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就又轻易地否定了他自己找出来的解脱之路。

所以,从此诗中只能得出如下的结论:人生实在太悲哀了。

目下的繁华固然预示着他日的灭亡,但舍弃了繁华又不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阮籍·咏怀·其三》诗赏析

《阮籍·咏怀·其三》诗赏析

《阮籍·咏怀·其三》诗赏析一君木子咏怀其三魏晋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释嘉树:指桃李。

蹊:道路。

这两句比喻繁盛时的情况。

秋风两句:藿,豆叶,这两句喻衰败时的情况。

繁华两句﹕这两句是说,一切繁华景象都要有衰败的时候,殿堂上面也有一天会长荆、杞等杂树。

西山,指首阳山,相传伯夷、叔齐隐居之处。

趾,山脚。

凝霜,寒霜。

被,覆盖。

已,毕。

这一句意为一年已经结束了。

韵译东园桃李诱人佳树,树下自然形成蹊径。

秋风吹起豆叶飘荡,茂盛桃李从此凋落。

繁华过去将生憔悴,殿堂也会衰败荒凉。

弃功名荣华驱马离,去到首阳山下幽居。

已身尚且不能保全,何以眷恋不舍家妻。

寒霜覆盖山野荒草,一年时光终迎岁暮。

赏析此诗歌可以分为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来围绕“桃与李”的繁荣与零落来揭示表象之外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后六层为第二层,主要是作者抒发“忧生”的人生感慨之情。

“嘉树下自成蹊,东园桃与李”,在这里“嘉树”、“桃与李”都是指那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曹魏优秀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与本诗有相同之处。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梁代沈约有语曰“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藿”本意指豆类的叶子,在这里则代表一种现象来表意,既植物的叶子飘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曹魏的优秀人才也开始“零落”了。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与“朝为繁华,昔为憔悴” 之句意思相近,表面意思是说桃李有花开繁荣娇艳之时,也有花谢叶落的时候,深层含义是说曹魏优秀人才在曹操、曹丕、曹植有邺下风流般的“彬彬大盛” 的繁华之象,但是到了现在的司马昭时期却遭受残杀,开始了从“繁华”到“零落”的转变。

“荆杞”本来是植物,在此则代表着社会黑暗势力在朝廷的蔓延和发展,从中作梗,祸害人民。

第二层从“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开始,开始这两句与前面的形成了因果关系:正因为朝廷中多“荆杞”,所以作者不愿意同流合污,而选择了驱马离开和远行,去了“西山趾”,‘“趾”即山脚下的意思。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鉴赏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鉴赏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鉴赏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阮籍《咏怀诗》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

篡权。

战乱。

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

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平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

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

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

”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

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

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

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

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

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通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通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忧思深邃与时代挣扎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忧思深邃与时代挣扎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忧思深邃与时代挣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作总计平生所作,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更是以其深刻的忧思和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人广泛研究和赏析的经典之作。

一、作品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2、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三、创作背景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1)文学赏析阮籍的《咏怀》第八十二首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当中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咏怀其一》赏析

《咏怀其一》赏析

《咏怀其一》赏析《咏怀其一》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因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在“竹林七贤”中最具诗名。

《咏怀》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并非一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写了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

开头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

“不能”即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为以致于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琴。

诗人的这种回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司马氏残酷的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诗人想说而不敢说。

《昭明文选》中李善注解阮籍《咏怀》组诗时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避。

”其实不隐避不行啊,稽康不就是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言辞激烈而罹谤遇杀身之祸吗?二是客观上的无法言说,藏得太深太久的情感在“夜中”突然涌出,诗人情难自禁,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来表情达意。

如此,便只能用琴声来渲泄了。

可想而知,这琴音里藏着诗人多深的感慨!“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目之所见,身之所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是静的,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

这里隐约朦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蒙的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

又因是“夜中”之月,“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

据鲁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考证,魏晋名士都“宽袍大袖”,如此看来,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肤,继尔全身,这种无处逃循的寒冷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

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

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

阮籍《咏怀诗》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诗》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诗》其一赏析《咏怀诗》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

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中间似有一段忧愁。

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中就是君子忧时忧世的表现,如《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只是在明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清风的明亮清爽,是中宵实景,正衬出诗人弹琴的高致。

一片心境如明月的澄澈,又如清风的舒爽,寄托于夜半琴声之中,此中原无忧愁可以寻绎,但后面四句的徘徊忧思,却写出夜中不寐的根由,而使如此明亮的夜晚,如此高洁的琴声,都似弥漫着无穷的“忧思”。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由室中之景而移到户外,可看到听到外野北林之间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

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也许另有它们自身的原因,但在明月清宵之中飞鸣,正隐隐提示夜里耸动的一种不安。

诗人与飞鸟,都在这种不安之中徘徊而不寐。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人与鸟的中夜徘徊,最后只是拥有满怀忧思而已,意望中的事物既不可得见,而只是让忧思淹没自己,触痛心弦而已。

这忧思是什么?作者没有具体明言,但整个明月清宵,中夜鸣琴的情境,都由此而似沉浸在一种忧愁里面,那种生命中的忧思,就在明月之中,在清风之中,随月照临,随风吹至。

作者介绍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1.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一。

战士们吃的是酒糟和糠麸,智慧贤能人士沦没在草野之中。

诗句指出东汉末年由于上层腐朽、军阀混战,底层士兵、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生活的社会状况。

2.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二十一。

袂:衣袖。

挥动衣袖,按抚长剑,抬头仰望白云,心随着白云飘向远方。

诗句表达作者怀有凌云壮志。

3.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十六。

小人十分计较他的功利得失,君子总是坚持他的信念和规范。

诗句是说小人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君子则总是按照他固有的信念和正确的规范来行动。

4.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九。

危难关头不顾生命,身体死了魂魄仍在飞扬。

岂能学那苟活保命的人,壮士宁愿拼力效命死在与敌人争胜负的战场。

诗句歌颂壮士面临国家危难、不顾一己生命、为国捐躯在所不惜的慷慨激烈的情怀。

5. 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十八。

荧荧:本义是形容星光或灯烛光。

看那盛开的桃花李花是多么艳丽,但它们哪个能像星星似的久久地发着光辉呢。

诗句认为再美艳的花朵也只能盛开于一时;作者以此喻指和伤悼人生的幸福与辉煌的脆弱易败。

6.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五。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游玩得还没有尽兴,大白天忽地就过去了。

诗句作者感叹时光流逝得很快,到处悠游没有什么结果。

7.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

出自阮籍《达庄论》。

自以为是的人是糊涂的,自我夸耀的人,是不会建立功勋的。

8.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出自三国魏·阮籍《咏怀八十三首》之八。

鹄(hú),天鹅。

此以燕雀比平民,以黄鹄比权贵,借此表明诗人宁愿仰首做平民,而不愿屈膝附权贵的志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赏析导读:篇一:阮籍《咏怀诗》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

篡权。

战乱。

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

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平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

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

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

”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

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

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

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

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

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

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

虽然他外表上行为放浪,而内心却是非常淳厚、非常笃挚的,并且以孝顺著称。

有一天,阮籍正和一位朋友下棋。

这时,有人把他母亲死了的消息告诉他,他的朋友想要停止下棋,但他却对下棋的朋友说,请终此局。

下完这盘棋,他就放声一恸,呕血数斗,而且“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当中书令裴楷来吊祭阮籍母亲之丧时,阮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既不给裴楷答礼,也不哀哭。

裴楷仍然尽他的吊丧之礼。

当时有人问裴楷,既然阮籍没有给你答礼,你为什么还尽丧之礼呢?裴楷回答说,阮籍那样的人物是在礼法以外的,他可以像他那样行事;我们是一般的寻常人,是在礼法以内的,是应该遵守礼法的。

此外,阮籍疏于礼法,他遇俗士则白眼沉默,遇知己就以青眼相对。

嵇康的哥哥来见阮籍,他就以白眼相对;嵇康自己来见阮籍,就以青眼相对。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口不臧否人物”。

当时有人故意与阮籍谈话,像当年谗毁嵇康的钟会,也非常忌恨阮籍。

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他“数以时事问之”,多次让阮籍对当时正事进行评论,希望从阮籍的口中得到他对当时一些人物的批评作为把柄,然后再给阮籍加上一些罪名,而阮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

(司马昭替他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为婚姻,要阮籍把他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阮籍知道司马昭的用意之后,便常常饮酒,一醉达60天之久,使司马昭没有机会谈及此事。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好读书,爱山水,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游山玩水。

他常常任意地驾上车出游,但不按着一般人所经过的路径走,而是任意而行,当走到途穷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恸哭着转回来。

历史上海记载,阮籍有一次登上了当年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当他目睹旧时楚汉相争的作战遗迹时,不禁叹息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一个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能够拯拔、能够救济正处于水火涂炭之中的人民。

他对时代危亡的慨叹和失望的悲哀之情,都在这两句话中深深地表现出来。

阮籍好老庄,然而他曾经屡次出仕,(比如他做过太尉蒋济的掾属,做过尚书郎,步兵校尉),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对当时的时代非常失望、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委曲求全的苦心,能够节制自己。

所以,他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正好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

在七贤中,阮籍是内心最为矛盾、最为痛苦的一个人。

因此,他常常“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

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悲凉郁结,莫可告喻。

对天咄咄,发为诗文”。

老庄哲学的旷达与他良知上所忍受的悲苦互争,内心真是“悲凉郁结”,而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所以就把内心的零乱、悲苦用诗文表现出来。

阮籍在政治上有雄心壮志,但他不满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不愿依附司马氏,又怕遭祸而不敢公然反对。

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儒家礼教的一套虚伪行径,深为反感。

他有才能,有志向,但无法施展,所看见的是恐怖的屠杀和虚伪的礼法。

哀伤、苦闷、恐惧、绝望包围了他。

他写下了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充分表现了他那孤独苦闷的心情,同时隐隐约约地对时政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忧生和愤世构成了他诗作的主题。

他的诗语言比较质朴,不假雕饰,但因对许多丑恶现象不敢明言,隐约其辞,因此不少篇章的内容显得深晦难晓。

他的诗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方面,在深入表现诗人的个性方面,堪与曹植的诗比美。

二、咏怀诗阮籍咏怀诗共有82首。

所谓“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内心之所感动的,内心之所思想的,都可以抒发出来。

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不是作于一个时候,而是“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

内多忧时愤激之言,而出于隐喻象征,迂回吞吐,耐人寻味”。

前人的评价: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洋洋乎会于风雅。

”又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指出阮籍的诗,言语字句所写的景物好像就在我们耳目之前一样,而它其中所蕴含的情意,其寄托像八荒一样的遥远,很难搞懂他的主旨是什么。

晋宋之交的诗人颜延年在他的《咏怀诗注》中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清代的陈沆在《阮籍诗笺(jiān)》的开头引用颜延年上面的那些话,接着说:“今案软公登临广武,啸傲苏门。

远迹曹爽,洁身懿、师。

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

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

”陈沆说,阮籍的诗并不仅仅是颜延年所说的写人生的忧患艰难而已,而是仁人志士的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

三、夜中不能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表面意思是说,作者半夜睡不着,做起来弹琴而已。

却蕴含着他内心的忧思烦乱,他那想要求得抒发,想要求得解脱、寄托的努力和挣扎都表现在其中了。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帷:帐幔、帘幕。

在这指窗帷。

鉴:照天上的明月照在这薄薄的窗帷之上。

然而,阮籍所写的明月照在窗帷之上,还蕴含着他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触发,内心的一份感动与哀伤。

因为月亮这个意向,会引发诗人一份寂寞、惆怅、哀伤的感情。

(举头望明月。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清:凄清衿:衣服的前衿,正当胸怀的所在。

这里是说这时又有凄清、寒冷的夜风直吹到我的衿怀之内。

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冷而已,而且是他内心之中一份寒冷的感受。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鸿:是雁中最大的'一种。

这种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

鸿雁是常常成群结伴地飞翔,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

而有时会有一只失群的孤雁,它孤独地一个人,所以是孤鸿。

这一句表面上写他耳朵听到的孤鸿的号叫,其实是他内心的孤鸿的感觉。

他说我听到那孤鸿在悲鸣,在哀号,在什么地方哀号呢?在辽远的旷野之上。

朔:指北方。

朔鸟,就是指北方的鸟。

然而“朔”还有“寒冷”的意思。

冬天的北风就是朔风,朔风就是寒风。

在这里,与其把它讲成北方的鸟,不如把它讲作寒鸟,是写在寒冷的冷风之中的寒鸟在悲鸣,在啼叫。

在什么地方呢?在北方的树林之中。

北方的树林是指寒冷的树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我在这个地方走来走去,将要看见什么,能见到什么呢?明月、清风、孤鸿、朔鸟。

但他说,他什么也没看到。

难道“明月、清风、孤鸿、朔鸟”都被阮籍一笔抹杀了吗?不是。

阮籍所说的不是这些,这些明月、清风、孤鸿、朔鸟所代表的是绝望,是幻灭,是悲哀,是寒冷,是孤独,他要挣扎着离开它们,然而,除了它们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了,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给他带来温暖和安慰。

所以,他在徘徊与彷徨之中再也寻觅不到任何一件事物了。

在魏晋如此危亡、衰乱之世,我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所以“忧思独伤心”。

他只有满怀忧愁、烦乱的一份情思,自己单独地伤心。

而且,这一份伤心是无可告喻的。

有谁能知道我的伤心,向谁倾诉我的伤心?他身仕乱朝,常恐遭祸。

他不敢把自己对时代的那一种黑暗、危亡的“愤怀禅代”的感觉向人诉说。

只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了。

意象与抒情四、嘉树下成蹊(xī)(其二)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嘉树:是美好的树,凡是一切美好的树,都可以称它是嘉树。

《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些美好的树,树的下面就自然会走出路来的,这些树就是东园的桃树和李树。

这两句比喻美好繁盛的时代。

秋风吹飞藿(hu?),零落从此始。

飞藿:“藿”是豆叶,即豆类的植物。

“飞藿”是指零落的豆叶。

——对比木本植物。

沈约解释这两句说:“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华实既尽,柯叶又凋,无复一毫可悦。

”这两句是说,秋风吹在豆叶上,我们就感到万物零落从此就开始了。

比喻凋零、衰败的时代。

前面四句,我讲的只是表面的意思。

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这四句诗是有一种比兴寓托的深意,陈沆说那是“司马懿尽录魏王公置于邺。

嘉树零落,繁华憔悴,皆宗枝剪除之喻也”,意思是说这四句诗比喻曹魏的宗室之被司马氏所剪除。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繁华:颜色美丽。

荆:一种落叶的灌木,它的茎是丛生的,大概有四五尺高,枝干很坚劲,古人常有人以荆木做手杖用。

堂:是一所房屋之中最中央的、最美好的、最高大的建筑。

杞:枸杞。

这两句是说,人世之间本来就是如此,一些盛衰兴亡的转变都是如此:一切繁华的事物都会有一个憔悴的结果和下场。

而厅堂之上就会长满荆、杞。

生——死;聚——散。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舍:舍弃之:代词,指零落、憔悴而长满荆杞的地方。

西山:用典。

是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地方。

伯夷、叔齐是商纣时代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两个儿子。

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临死之前作了一首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微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