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下载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a8207e42910ef12d2bf9e75b.png)
这类小城镇的共同特点是职能的综合性,发 展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等级性。
当然,农业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中心地类 型的小城镇,它为所有城市提供粮食和副食品, 而且还要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 城市
一、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曾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 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 和。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 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 点,有力的结合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 市的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 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如大同的矿业城市; 武汉、上海、广州的港口城市;城市的腹地大小、 条件和城市与腹地的通达性;它是一个绝对个性化 的特点。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从对外交通设 施角度来分析;如天津向塘沽,宁波向镇海,石 家庄。铁路、公路、内河、海运、空运等多种交 通方式之间在一个城市的组合状况和联运条件又 构成城市间交通地理位置的复杂差异。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 分成三种类型: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 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 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 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 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 种服务。
城市与外界区域之间的交流手段。
讨论
目前,鄱阳湖地区城市有 多少种类型?各为多少?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 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 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 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 润可得,并亏本的地步。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54257cb8bd63186bcebbc93.png)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f153d45e27d3240c8447ef67.png)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64187f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1.png)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https://img.taocdn.com/s3/m/7ab7eaa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c.png)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3-城市的产生与发展09
![3-城市的产生与发展09](https://img.taocdn.com/s3/m/6df15b1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e.png)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重点:地理位置的概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动 态影响,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动因
导读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 发展有何影响?
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 和形成动因?
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以上海为例 – 大区位是我国 南北海岸线的 中点及长江出 口处
中区位—长三角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区位—黄浦江和吴淞江的交汇点
2.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中心位置 一国的首都位于一国的中心
我明国清的两政代治古和都文北化京中城心北京 这些都是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梵蒂冈
布达拉宫
耶路撒冷 梵蒂冈
这些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嘉峪关 山海关
这些都是作为军事要塞发展起来的城市
随旅游发展起来的城市
从边陲小镇发展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主要的原因是 什么?
深圳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2. 8.1122. 8.11Th ursday , August 11, 202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 4:00:19 14:00:1 914:00 8/11/20 22 2:00:19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2. 8.1114:00:1914 :00Aug -2211- Aug-22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4:00:1914 :00:191 4:00Th ursday , August 11, 2022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08ea1bc5da50e2524d7f61.png)
(2)依据城市中铁路方向的多 少划分为两种:通过位置和断点 位置。 通过位置: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 外联系。 断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 对外联系。(港口城市矿业城市)
主 要 枢 纽
枢 纽 城 市
一 般 枢 纽 次 要 枢 纽 专 业 性 枢 纽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
(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1、中心地型城镇形成过程: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村庄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作为手工业、商业集中地出现 (2)英国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城市和社会》 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城市产生的过程。 早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寄生统治阶级
农业性服务 宗教、家族控制 纳贡 非农业性服务
务)。城市是区域的缩影、中心和焦点。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 的总和。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 上的结合。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如大同的矿业城市;武汉、上海、广州的港口城市;政治地理位置变化的 深圳。
1、渔港要求邻近渔场,
④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做门户位置 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 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 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 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
以福州为例: 位于闽江口,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 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 市。
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
过河点位置(渡口)
河口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f4d5d6f7e21af45b307a817.png)
二、城市制度
• 马克斯· 韦伯对于中世纪欧洲自治市特征的总结: (1)拥有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2)拥有城市本身以及同业公会和行会的法 律和自治章程 (3)拥有司法自主权 (4)市民对外免交租息和税赋 (5)拥有市场管辖权 (6)拥有一种共同的对非城市市民阶层的态度。
一、西欧城市与商业的发展
• (二)香槟集市 11世纪,城市店铺的兴起削弱了集市 的作用。行会在出售自己的制造品、购 买原料时,都不容许中介人的存在,从 而把商人排挤出城市内部贸易。但是, 集市的自由商业中心为商人提供了生存 空间,并塑造了新的城市文化。
一、西欧城市与商业的发展
• (二)香槟集市 香槟集市是当时最大的集市。其位于 法国香槟伯爵辖区的四个城市中。西欧 的南方贸易和北方贸易在香槟结合起来, 从而使香槟集市具有特殊的意义。不过, 1337年开始的英法百年战争破坏了香槟 集市的繁荣,加之法国封建主的重税, 香槟集市的作用被逐渐削弱了。
一、西欧城市与商业的发展
• (三)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是一个在俄国、北部的斯 堪的纳维亚和西部的佛兰德尔之间地区 进行贸易的德国城市的松散联合体。其 中心是吕贝克城,同盟的四大商站包括 诺夫哥罗得、卑尔根、伦敦和布鲁日。 汉萨同盟垄断了东欧、北欧同西欧之间 的贸易,而且还具有政治同盟的性质。
一、西欧城市与商业的发展
二、城市制度
• 城市管理 (1)市政机构统一管理 (2)公共财政制度初步建立 • 商业制度和组织的建立 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逐步发展起来,从而逐 渐规范了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了市场和贸易 活动的有序性。此外,商业组织也不断进步, 保护和扩大商人的资本,降低了交易成本,分 担了长途贸易的风险。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09d8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6.png)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首先,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民开始集中劳力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如繁衍后代、手工艺品制作、贸易等。
这些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另外,城市还成为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中心。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城市的产生。
其次,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代蛮族社会,如古巴比伦、古埃及等。
这些城市具有中央集权的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特点。
到了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城市开始出现城市国家的形态,如雅典、斯巴达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是由城镇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他们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治权力。
到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成为了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
现代城市则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最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上,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市场和贸易,促进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城市是知识、艺术和文化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政治上,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城市的产生导致了政治力量的制衡和分散,促进了公共事务的发展和管理。
同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还对人类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组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绪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4c7368a0116c175e0e4879.png)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1)含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②而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特征:①高度的聚集性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可以说,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②社会性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复杂性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第三章__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__城市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5bbabeb770bf78a652954b5.png)
城市区 位因素
海拔较低的濒 海、濒湖或沿 河的平原地带
交 通
沿海、沿 江、沿铁 路干线、 沿高速公 路
河 流
地形
城市地理区位的类型(P35-38)
1、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 施
着什么。根据《旧约》的记载,两河流域被称作阿 拉姆-纳哈莱姆,意思是“两河间的叙利亚”,叙利 亚在希伯莱文里的意思是土地,和希腊文的“美索 不达米亚”是一个意思。圣经里说:上帝把愤怒降 临到这里的城市上,因为这些城市的居民不信仰上 帝。1843年,法国人博塔第一次从这些土丘下面挖 出了古代城市的遗迹,从而揭开了近东地区人类早 期文明的面纱。
城市起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
地理位置优越(沿 河海、平原、低山 丘陵的河谷、山间 盆地和谷地等)
水陆交通
气候温润
安第斯山中部
尼日利亚西南部
叙利亚6000年古城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麦肯吉尔 -吉伯森在近东考古国际会议上宣布:一支由美
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和叙利亚官方组成的联合考 古队在叙利亚东北部的泰-哈穆卡发现了一座古城遗 址,考古人员推断,这座古城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 使人类城居历史上溯到6000年前。 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布满了小小的类似 山丘的高坡,这些土丘都是平顶,四坡陡峭,许多 已经剥蚀。多少年来,贝都因人傍山休息,骆驼嚼 着山下稀疏的野草,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土丘里的秘 密,而西方考古学家却一直怀疑这些土丘下面埋藏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011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011](https://img.taocdn.com/s3/m/8e04582f650e52ea55189873.png)
2019/4/7
18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 沿河城市(六种类型)
• 沿海城市(四种类型)
• 铁路枢纽城市
• 多种交通交汇城市
2019/4/7
19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 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 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广州-黄埔-南沙
2019/4/7
15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1)中心位置: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 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如太原(运城)、贵阳、 郑州(河南)、成都、广州。 (2)重心位置:人口重心。如南昌、杭州、乌鲁木齐 和西安等。
2019/4/7
我国分布在地形的第一、二、三级阶梯上城市的比例大致 是1%、32%和67%(1983年)。占全国面积25%的青藏高 原上,只拥有全国0.75%的城市数。
2019/4/7 7
我国城市分布
2019/4/7
8
我国台湾地区的城市分布
2019/4/7
9
1.滨海城市:青岛 2.三角洲平原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城市: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连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 缘的城市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湘、赣 6. 平原中腹的城市:许昌、徐州 7. 高平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包头、呼和浩特 8.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 市 9. 中山谷地城市:十堰、攀枝花、南平 10.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2019/4/7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cfbb9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f.png)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
首先,资源的集中和利用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和水源等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一些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更为丰富,于是人们倾向于将生产活动集中在这些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些农业聚集点。
随着人口和生产力的增加,部分聚集点逐渐演变为城市。
另外,交通的发展也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交通的便利可以加速资源的流通和交换,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此外,技术的进步也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工商业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城市中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因此城市得以迅速扩大。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和流动密切相关。
人口的聚集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形成了繁华的市区。
人口的流动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城市的人口聚集还带来了城市的社会化和分工,人们以不同的职业和专业在城市中分工合作,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组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村落或聚集点逐渐演变为城市。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改变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政治和行政的变化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城市作为政治和行政的中心,政治体制和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
文化的变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和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b6722db28ea81c758f578f7.png)
4、我国城市按照区域类型分类共10类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10) 高山谷地城市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类进步阶梯上的两大创造和工具:一是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 ——刘易斯.芒福德
赵毅 201211842
长 江 三 角 洲 城 镇 分 布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条件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条件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较之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 2、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追求气温适度、降水适中的城市地区居 住。 3、我国城市依照地形三级梯度,城市分布比例依次为1%、32%和67 %。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 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 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 就是有利的地理位置,促 进城市发展;反之亦反
中 国 城 市 群 与 城 镇 体 系 分 布 图
地理位置类型 (1)大、中、小位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学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 图上分析的;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其附近事物的相对 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分析。 (2)中心、重心和邻接、门户位置: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 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为了避免与中心地域城市的竞争, 邻接位置和门户位置也是城市选择的重点。 (3)沿交通线位置: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 通设施。
京 津 塘 地 区 城 镇 体 系 分 布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f4b61c59eef8c75fbfb39d.png)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城市发展,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60-70年代的三线
建设。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发展
位臵是指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
东西的总和。地理位臵有数理位置、政治位置、自然地理 位置、经济地理位置。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
经118°22″至119°14″,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下 游,是中国“T”字形两大发展带(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 流域经济带)的交汇部,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 信枢纽。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
2. 基础设施 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电、水、热、煤气; 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交通通讯、污水处理。 3.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因此城市东密西疏。 4. 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农业:无锡为历史上重要的稻米集散地,发展成当时我国 四大米市之一。工业:如大同、阳泉等煤炭城市;大庆、玉门 等石油城市等。 5. 交通 城市的分布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尤其是大城市,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 6. 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7. 未来的开发潜力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好比是植 物和土壤。
城市
1.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所发展的物质 2. 城市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
3. 城市与区域之间是密切的互动关联
4.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
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人认识不到自然的规律性或者忽视区域条件的工业布局
1. 滨海城市
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 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 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 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 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1. 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 发展。 2. 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 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 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 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100m以下的居多。
平原是城市分布理想环境,原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有利于农耕,农业发达利于提供各种产品。人口分布集中, 有利于组织交通有利于向四周扩展,节省建筑投资。
我国设市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 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1. 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 发展。 2. 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 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 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 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近来因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良好的环境和生 活居住条件成了科学城区位的首选因素。
3、河流与城市分布
在历史上沿河设城是普遍规律。今天河流仍是城市重要 的区位因素。 河流对城市区 位的影响: 直接影响—— 提供城市用水、 运输条件、利于 安全防卫。 间接影响—— 河流、河谷区农 业发达。
西 江
北 江
东 江
岷 江
嘉 陵 江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 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1. 资源状况 在资源密集地区,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城市,如矿业城市、 旅游城市。 以煤炭为基础——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 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 以石油为基础——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玉门、东 营、克拉玛依等。 以铁矿为基础——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金矿开采为基础——约翰内斯堡、招远等。 以木材加工为基础——伊春等。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黄山、张家界等。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6. 平原中腹的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6. 平原中腹的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 7. 高平原上的城市。如蒙古高原。
8.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
谷地中的城市。 9. 中山谷地城市。位于H500-3000m的中山地区的狭窄的 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 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邻接位臵——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
,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
;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 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门户位置
——城市位于对 外联系方向一端
是一种特殊的 邻接位置,当一 个地理区的对外 联系集中在某一 方向上时,这个 区域的中心城市 常常不在本区中 央,而明显偏于 主要联系方向一 端。
以上海为例,
大位置的特点是其 位于我国南北海岸 线的中点以及长江 的出口处。对内它 是广阔富饶的长江 流域以至更大地域 的门户,对外它是 我国大陆向东最接
近太平洋世界贸易 要道的城市。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
下游,整个长 江三角洲平原, 特别是太湖流 域作为上海的
世界纬度最高的大城市、终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2、地形与城市区位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
的平原地带。在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
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1981年世界197个特大城市的80%以上分布在海拔不足
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
区域基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 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 的形成发展。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现象明显反映出深受自 然条件的影响。
1、气候条件与城市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带。 且明显集中于降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在气 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 带雨林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 世界特大城市的平均分布纬度从2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如 图3-1。 到1981年全世界197个特大城市中有近90%(175个) 位于北半球,其中137 位于25-60°N之间, 南北纬25°之间 的低纬度地区只有50个。城市分布表现为在中纬度范围内 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臵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随 着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游牧部落分离,居民点固定。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 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 规模扩大、职能完备,城市成形。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导致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掀起城 镇化的世界浪潮。产生了大城市、大都市区带。 全球化、信息化使城市发生了深刻变化,即功能复杂 化、城市网络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经济 辐射能力强。出现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 Global city。它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主宰着世界经济和政治。
地间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
大。
城市地理位臵的类型:
1. 大、中、小位臵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臵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 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中心位置好还是门户位置好?
中心位置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门户
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各有优势。
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这两种位置的作用时
,它无疑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两者的优势
不能兼得时,则可能出现并立的或一正一副的
双中心局面。
3. 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沿河城市可分为六种区位类型: 1)航运端点——河运的起止点,货物须在此上岸。 2)梯级中转点——航道发生变化,因有中转活动发生而促 使城市形成。 3)河流交汇点——通航干流与支流汇合的地方,因有大量 人流、物流集散中转,腹地广阔。 4)河曲位臵——河流大拐弯的地方,吸引范围大,便于和 邻接地域进行物资交流。 5)过河点位臵(渡口)——河岸坚固或河道较窄的地方。 6)河口——全流域物资吐纳之口,腹地广大。
中心位臵的优势:到各边远地区都是“等距离”,
即是说,各边远地区到中心城市的距离都不太远,有
利于促进城市和边远地区的发展。
马德里——西班牙
布拉格——捷克
重心位臵——城市偏于区域一方
当一个地域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地
域几何中心难说是最佳中心城市位臵,犹如肩挑一头重
一头轻的担子,这时重心位臵才是最佳位臵。
直接腹地,为
上海城市的形 成和繁荣奠定 了区域基础。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素。
天津
大位置:位于中国北部海域渤海湾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