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南诏唐朝关系破裂原因其影响

合集下载

天宝战争是怎么引起的?为后面埋下了什么祸患?

天宝战争是怎么引起的?为后面埋下了什么祸患?

天宝战争是怎么引起的?为后面埋下了什么祸患?本文导读:说到唐朝的灭亡,相信大家都会想起安史之乱,可是你知道么,早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有一场战争导致唐朝衰败了,它就是天宝战争,一起由唐朝贪官索贿,引发的一场大战,导致数十万人战死。

天宝战争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

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企图对之加以控制。

及皮逻阁死,双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於导致了南诏叛唐。

双方反目以后,唐王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

南诏则联合吐蕃军队抵抗。

何履光指挥的唐军在南诏取得胜利后返回,然后鲜于仲通、李宓指挥的唐军则在南诏遭遇了失败。

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742-756)年间,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

战后,南诏归顺吐蕃。

起因经过话说天宝二年,唐玄宗纳杨玉环为妃,自此之后他开始不理政治,安与享乐。

朝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导致政治日趋腐败。

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向唐朝称臣的南诏政权与唐朝地方发生了冲突,从而揭开了一场血腥战争的序幕!南诏政权位于西南地区,原本与唐朝的关系非常密切。

唐玄宗李隆基曾授予南诏王皮罗阁正二品官阶,封为台登郡王,后又封为“云南王”。

南诏还在唐朝的支持下,将吐蕃的势力驱逐出云南。

皮罗阁死后,其子阁罗凤继承父位,他在拜访唐朝云南太守张虔陀时,被唐朝官员出言侮辱。

据史书记载,张虔陀向阁罗凤索取贿赂,遭到拒绝后,“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恶”。

阁罗凤闻讯大怒,“发兵攻虔陀,杀之,取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

如果此时唐朝朝廷能够明辨是非,也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争,但此时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想通过战争树立威信。

天宝十年,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8万大军,征讨南诏。

阁罗凤并不愿意与唐朝开战,他“遣使者谢罪,愿还所虏,得自新,且城姚州”。

但是鲜于仲通不为所动,“囚使者,进薄白厓城”。

结果唐军在西洱河一战遭到惨败,八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从_南诏德化碑_看唐与南诏的关系_庞亮

从_南诏德化碑_看唐与南诏的关系_庞亮

从 南诏德化碑 看唐与南诏的关系庞 亮(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 南诏德化碑 是著名的唐代古碑,碑文详载了南诏初期的历史、天宝年间的两次战争,及南诏与唐、吐蕃的关系,许多史实为诸多唐史典籍所失载。

以碑文所记为纲,参照其它史书加以研究,可以认为:唐与南诏的关系带有功利色彩,虽然曾爆发战争,但合作是主流。

关键词:南诏;德化碑;唐朝;关系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9)06-0114-04 收稿日期:2009-02-23作者简介:庞亮(1982-),男,广西博白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研究。

云南省大理市城南7公里处有一碑,名曰 德化碑 ,高3.02米,宽2.27米,字体为楷书。

撰文之人一说为南诏清平官郑回,一说为王蛮利,学界多从前者。

至于立碑时间,元人郭松年 大理行纪 云: 蒙国大诏立德化碑 其碑今在,即唐代宗大历元年也 [1](P2),即公元766年。

据万历 云南通志 所载,全碑共3667字。

碑文主要叙述了蒙舍诏一统洱海,兼并东爨,两次天宝战争,及与李唐、吐蕃和战之经过。

历经沧桑,今碑文可辨者仅700余字。

所幸自明以后,历代典籍皆录其文。

如明万历 云南通志 、清康熙 云南志 、师范 滇系 、阮福 滇南古金石录 等。

德化碑为南诏信史,可补中原王朝官修史书之不足。

一、南诏建国前的云南局势及李唐的经营西南边陲的云南,在唐朝建立以前,已引起中原朝廷的重视。

北周宁州总管梁睿曾两次上疏,说: 南宁州,汉世牂牁之地,近代以来,分置兴古、云南、建宁、朱提四郡。

户口殷众,金宝富饶,二河有骏马、明珠,益宁出盐井、犀牛。

[2](P1126) 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

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益军国。

[2](P1127)唐初扫荡群雄,统一全国,同时对南中地区加以经营。

[南诏,政治]唐朝与南诏的政治关系演变

[南诏,政治]唐朝与南诏的政治关系演变

唐朝与南诏的政治关系演变一、南诏的建立与扩张唐高宗时期唐朝就和洱海地区的蒙舍昭政权有密切的关系,蒙舍昭政权曾以藩属身份入唐朝拜。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蒙舍昭的建立者细奴罗遣使朝贡,唐高宗赐奴罗锦袍。

在唐朝默许的前提下,蒙舍诏政权向周边扩展最终同意洱海地区。

开元初,罗盛死,子盛罗皮立。

二十六年,诏授特进,封越国公,赐名归义。

其后破河蛮,以功策授云南土。

归义渐强盛,余五诏浸弱。

一归义既并五诏,服群蛮,破吐蕃之众兵,口以骄大。

每入颧,朝廷亦加礼异。

二十七年徙居大和城。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归义谴孙凤伽异来朝,授鸿肿卿,归国,恩赐甚厚,归义意望亦高。

唐朝授皮罗阁云南土标志着南诏政权的正式建立,随着皮罗阁同意五诏,南诏逐渐走向强盛。

强盛后自然会加大对周边地区的扩展,不甘在现有地区的发展。

南诏便利用婴地反抗唐朝控制与婴区统治内部的矛盾,进军婴地并消灭当地的反对势力,建立以阿姚母子为首的政权。

之后逐渐完全控制了婴区。

原木婴是在唐朝的统治之下,南诏这样损害唐朝的利益肆意扩展必然引起唐朝不满。

而此时强盛的南诏木身也不愿再继续征服在唐朝之下,南诏与唐朝的冲突自然就出现了。

二、天宝战争天宝年间,天宝宰相杨国忠期望通过姚州都督监视、控制南诏,张虔陀肆意干涉南诏政事,挑起事端。

《南诏德化碑》上有阁罗风对张虔陀罪责的描述:吐蕃是汉积仇,遂与阴谋,拟共灭我,一也。

诚节土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贬在长沙,而彼奏归,拟令问我,二也。

崇道蔑盟构逆,罪合诛夷,而却收录与宿,欲令仇我,三也。

一面对当时唐朝地方官员的无事生非,阁罗凤派遣专使远赴长安,控诉其罪行。

然而唐玄宗听信杨国忠,并未理睬南诏专使所报之事,以致南诏挥兵姚州。

无何,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

仲通急寡谋,虔陀狡诈,待之不礼。

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竭见都督,虔陀皆私之。

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

阁罗凤忿怒,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时天宝九年也。

论南诏与唐朝、吐蕃之关系——从年号变迁的视角

论南诏与唐朝、吐蕃之关系——从年号变迁的视角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8第 33 卷第 4 期2020 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0 - 31作者简介:方冬,男,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在南诏史研究领域,对南诏年号的考订一直是上世纪研究的热点。

前辈学者李家瑞、张增祺等,依靠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先后订正了数个南诏年号。

①但较少有人注意的是,南诏纪元年号的使用是和它的内外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的。

实际上,年号的使用承载着特殊的政治意味,中古时期的年号绝不仅是一种纪年方式,其更是一种权利表达。

年号构建一定程度上象征着统治合法性的构建,其中具有浓厚的“正朔”或“正统”意味。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年号考证和历法使用的角度,重新审视南诏与唐和吐蕃的关系。

不周之处,还望师友指教。

年号的变迁一定意义上象征着“正朔”内涵的变化,那么何谓“正朔”,它又是如何具备王朝“正统”意味的呢?一、“正朔”与“正统”“正朔”原是历法词汇,“正”即正月。

而“朔”与朔望月紧密相关,一个“朔望月”是月亮的圆缺周期,也是一个月的时间周期。

因此,“朔”之意为一个月的第一天。

“正朔”之本意是一年中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具有相当重要的历法意义。

所谓“四时不随正朔变,何以为四时据物为名,春当生,冬当论南诏与唐朝、吐蕃之关系——从年号变迁的视角方 冬(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南诏年号的变迁有其独特演变脉络,受唐与吐蕃影响深刻。

通过考察,其第一个年号“赞普钟”受吐蕃影响产生,此后南诏就一直自建年号。

从贞元会盟直到世隆叛唐,尽管南诏对外“奉唐正朔”,受用唐历,但对内一直使用自建年号。

南诏年号的变迁可谓是与唐、吐蕃关系的“晴雨表”。

以吐蕃年号纪年、自建年号纪年到公开称帝建元,与南诏由唐朝封王、到与吐蕃相约称帝、对外奉唐但对内称帝、直接公开称帝的政治地位变迁一一对应。

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边疆

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边疆

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边疆“唐室之兵威,至高宗时而极盛,亦至高宗时而就衰”,等到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几乎在每一个方向都面临着艰巨的防御任务,这是盛世帝国背负的沉重负担。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正式开始了影响深远的兵制改革。

而改革正在艰难进行,天子竟然半路撒手,搞忘年恋去了。

客观地说,唐玄宗并非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穷兵黩武型君主,开元天宝年间玄宗的注意力更加聚焦在朝中的权力斗争以及国计民生方面,极少主动去挑起大规模的边疆外战。

但是,从祖上继承而来的帝国版图已经足够辽阔,东至辽东西越葱岭南抵交趾北达瀚海。

正如王熙凤的名言“大有大的难处”,这样的丰厚遗产当然不可能随便丢弃,只能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

开元之初姚崇拜相的时候提出了“十事要说”,里面就有一条“不求边功”的重要原则,玄宗也是深有此意。

即便如此,对于万里边疆来说,要想守得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到了张说为相,曾经指出当时整个帝国边兵人数达到60万之多,不能不说边疆形势已然是帝国最为重要的国家事务之一。

和中原大规模农业环境相对,环绕于周边的各个强大势力通常都是游牧性质,这些部落对于中原的觊觎很少是以占有土地、建立直接政权为战略目的,而是以抢掠、偷袭为主,这就让在人数上面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原大军根本发挥不出优势。

出动部队前去剿灭小股偷袭势力,即使成功,当你的大军回撤之后,机动灵活的游牧骑兵很快会卷土重来,战争效率极低。

要真正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还是必须在边疆地区长期驻扎足够数量的固定兵力。

而这么一来,又将牵涉到兵制兵源、后勤补给等等庞大问题,实非易事。

开元天宝之际,唐代的边事重点主要集中在西域、吐蕃和东北方面。

在西域,唐初以来就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以及后来的安西、北庭都护府为主的防守体系,大约驻军5万人左右。

在天山北路,也就是北庭都护府的辖区,唐军面临的主要敌人是叛服不定的西突厥和之后的突骑施部落,天山南路,也就是安西都护府的的辖区,则面临着从葱岭以西进入该地区的吐蕃势力。

论南诏与唐朝关系的动因及其他

论南诏与唐朝关系的动因及其他

南 诏强 大 到脱 离唐 朝 的控制 。而南 诏 自然 不愿 意 满足 于这样 的角 色。于是 双 方矛 盾 不断 发展 。
“ 张虔陀事件” 则成为引发天宝战争 的导火线。 张虔 陀时任姚州都督 , 在唐 朝与南诏 的斗争 中首当其冲。事件 的起 因, 旧唐书 ・ 据《 南诏蛮》 :
吐蕃 , 上其社 会 经济结 构 的特性 , 加 开始 向外 进行
史》翁独健主编的《 、 中国民族关 系史纲要》 王文 、 光等著《 中国西南 民族关系史》 等著作都以一定的 篇幅作了叙述。在论文方面 , 方国瑜先生的《 南诏
与唐朝吐蕃的和战》 对南诏与唐朝 、 吐蕃的和战关
系, 从基 本史 料 的角 度作 了较 为 清 晰 的梳 理 。方
前述 成果 关 于 双方 关 系 发生 、 展 、 变 的 动 因 , 发 演
对吐蕃的军事威胁 , 唐朝要在漫长 的西部边境线
上进行 有 效 的防 御 是 十分 困难 的 , 因而 唐朝 在 西 北 曾采取 对 吐谷浑 以及 西域 诸 国进行 扶持 以对抗 吐蕃 的战略 , 效 果并不 明显 。在 西南 , 朝也 采 但 唐 取 了种种 措施 来 和 吐蕃 争夺 洱海 地 区这一 战略 重
论南诏 与唐朝关 系的动 因及其他
杨 永 福, 黄 梅
( 山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民族 研究所 , 文 云南 文山 6 30 ) 600

要: 南诏与唐朝 的关系是 中世纪西南地 区民族 关系的重要 一页。南诏 与唐朝 的关 系经 历 了曲折发
展 的历程 , 从唐朝积极扶持 南诏统一洱海地 区 、 册封皮 罗阁为云 南王到 天宝战争, 而后又重新走近 、 实现 贞元 会盟 , 到后期的和 战, 再 利益所在是导致双方关 系演 变的动 因。在这 一过程 中, 唐朝西 南边 吏 的个人 因素起 了重要 的作用 。南诏虽在对唐朝 的战争 中胜 多输少 , 但并没有打 出西 南、 逐鹿 中原的想法 , 一点有着 深刻 这 的历 史、 现实与西南地 区世 居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原 因。 关键词 : 南诏; 唐朝 ; 关系的动 因; 唐朝边吏个人 因素

边蛮逞凶,你不知道大唐与南诏国的恩怨情仇!

边蛮逞凶,你不知道大唐与南诏国的恩怨情仇!

边蛮逞凶,你不知道大唐与南诏国的恩怨情仇!大唐天宝年间,处在“盛世”的余辉里的朝廷虽然面临着杨国忠等人的擅权,但是在地方上基本还能维持,唐玄宗依旧和杨贵妃带领梨园子弟编排舞蹈,不理朝政。

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云中(今云南省及贵州西部),部族的势力也正在发展壮大。

云贵高原作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自古大山阻隔,交通闭塞,瘴气纵横。

南诏、东爨等部族势力十分强大,汉人在当时几乎很少涉足这一地区。

为了有效的管理这一大片区域,对抗高原上吐蕃的渗透,朝廷委任当地部族首领进行羁縻统治,设姚州(驻今姚安)、戎州(驻今宜宾)、雟州都督府(驻今西昌)、安南都护府,派员驻军以作统御。

其实这种统治更多的是依靠当地人的力量,更需要的保持唐朝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威望。

但是当时的唐朝地方官员却经常横征暴敛,鼓动西南部族内斗,朝廷从中取利。

开元年间,唐玄宗给剑南节度使王昱写的书信中说:“蛮夷相攻,中国大利,自古如此,卿所知之”,唐玄宗的这种态度,使得云南一带部族对唐朝的态度日渐失望,随着唐朝吏治的腐败和官员无能,唐朝在云南一带渐失民心。

唐王朝最初在这一带实行的是中立的平衡术,但是随着南诏势力的扩张,唐朝有意扶植南诏统一六诏,作为抵御吐蕃的西南屏障,此时唐与南诏的矛盾虽然时有发生,但是由于双方有着吐蕃这个共同的敌人,所以仍然能够保持和平,唐朝仍抚绥南诏,南诏亦依附唐朝。

天宝七年(748年),南诏新王阁罗凤继位,按照规矩,唐朝任命阁罗凤袭云南王爵,承认他的合法地位,他应该到京城长安拜见天子,或者到成都拜见云南都督,接受册封。

但是当时的奸臣杨国忠想以边功求官,就暗示姚州都督张虔陀想办法逼反南诏。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大唐的边功制度,唐朝武风盛行,武将要封爵就得到边境上不停的杀敌立功,太平年间武将是升不了官的。

武将没仗打就找个理由,挑起战争来打,如果仗打的好还能转文职朝堂拜相。

在这种风气下唐玄宗后期仗越打越多,敌人越打越多也就成了自然现象。

既然皇帝喜欢边功,那就多立功讨皇帝欢心,至于周边的那些小国,以大唐的国力灭上一两个还是轻而易举的,那些盛唐名将如高仙芝、封常清等,都是找上别的国家家门口打,连安禄山也是一样,不停的打仗。

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

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

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

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唐初,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

“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

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

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年作为南诏国建立时间。

唐廷扶植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唐帝国西南疆的安全。

兴起永徽四年(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

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

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

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8] ,进爵为云南王。

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

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

壮大南诏国依附唐朝,统一了六诏。

天宝四年(745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遣使至云南,与皮逻阁言语不相得,皮逻阁很不满意。

天宝九载(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

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

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 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

以信使往来为中心探析唐与南诏的关系

以信使往来为中心探析唐与南诏的关系

以信使往来为中心探析唐与南诏的关系摘要:南诏政权由于其独立性以及区位特性在唐王朝遏制吐蕃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南诏地处西南边疆,基本与唐朝历史相始终。

南诏从开元年间统一洱海地区到灭亡的一百六十余年间,双方互相派遣使者以期实现政治、经济交流。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使者沟通为视角透视唐诏关系的发展,分析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研究南诏与唐朝交往史对于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以及边疆政治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朝使者往来南诏民族关系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南诏作为中国历史上与唐王朝共存两百余年的西南民族政权,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业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综观前人研究成果,从政治军事角度分析唐诏关系的成果较多,而从双方遣使往来进行探讨的研究相对阙如,故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史料,对南诏与唐使者的往来活动分别进行整理。

根据使者活动探析唐诏关系及其性质,更真实、全面的还原唐诏关系,进一步做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研究。

一、唐与南诏使者往来活动述论使者之称,由来已久。

使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雏形,破碎的邦国形态催生了在各国之间来往传递信息的小吏,这便是使者的雏形。

秦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朝以后,经过长期发展,至唐朝时,使者一职逐渐演变成熟,其执掌也更加细分,成为了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诏命传达者。

高宗时,南诏王细奴逻始遣使入朝,自此之后双方使者往来不断。

在这二百余年的交往过程中,唐与南诏使者往来约一百三十余次,其中南诏入唐使者八十余次,唐入南诏使者三十余次。

唐与南诏使者往来,贯穿于唐诏交往始终,在双方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转折时期,使者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唐诏信使往来,虽因战争原因出现断层,但总体上保持持续发展,这既体现了唐与南诏诏关系的曲折发展,也昭示着和平交往是双方关系发展的主旋律。

(一)南诏派往唐王朝的使者及其活动情况纵观二百余年的唐诏交往活动,唐诏信使往来频繁,总体而言,南诏入唐使者次数较多,形式多样。

南诏、唐朝、吐蕃的三角关系

南诏、唐朝、吐蕃的三角关系

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

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颇害怕,企图对之加以控制。

及皮逻阁死,双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于导致了南诏叛唐。

双方反目以后,唐王朝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

南诏则联合吐蕃军队,在西洱河两败唐军。

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公元742—756年)年间,史称“天宝战争”。

战后,南诏归顺吐蕃,唐王朝则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

南诏与唐反目之后,公元749年,唐令将军何履率兵从安南北上,进攻南诏。

同时,又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率兵从四川南下。

阁逻凤遣人谢罪请和,鲜于仲通不从,唐军直逼洱海地区。

阁逻凤转向吐蕃神川都督求愿,获得支持,诏蕃联军在西洱河大败唐军。

鲜于仲通只身逃回成都,士卒死者六万余人。

战后,南诏正式归顺吐蕃,被封“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兄弟之国),不再奉唐正朔。

鲜于兵败后,唐王朝不甘心失败,复以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再犯南诏。

公元754年,唐军进至洱海地区。

阁逻凤实行坚壁清野,闭城不战。

唐军不服水土,瘟疫蔓延,加之粮食短缺,补给困难,尚未接战,士卒伤亡已达十之七八。

李宓被迫退兵,南诏军队趁机追击,吐蕃军队与之侧应,在西洱河再次大败唐军。

李宓投江而死,士卒被俘无数。

李宓兵败之后,唐王朝便再也无力兵临南诏了。

阁逻凤死后,异牟寻继为诏王,对吐蕃繁重的税贡、军役以及遣送人质颇感不满。

唐朝大历年间联合吐蕃寇唐惨败以后,南诏元气大伤,复又受到吐蕃的怪罪,双方关系出现裂痕。

此时,正值唐王朝改变策略,决定联络南诏挟制吐蕃。

在其清平官(宰相)郑回的劝说下,经过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努力,异牟寻决定重新归唐。

公元794年,双方代表在点苍山会盟,正式恢复友好关系。

点苍会盟后,南诏大破吐蕃于神川(今云南丽江塔城),夺其城邑十六座,将吐蕃势力全部赶出了云南。

南诏对唐吐蕃和战政策及影响

南诏对唐吐蕃和战政策及影响

南诏对唐吐蕃和战政策及影响有唐一代,在中国西南,以今天云南大理一地为中心,存在着一个以洱海地区乌蛮、白蛮为主体民族的南诏政权。

它的兴起,与中国魏晋以来政权更迭,国家一直分裂至隋朝的这种历史特点息息相关。

一般说来,中原处于乱世,各边疆地方政权势力便大增。

从历史上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势力皆不能抵达云南,至多在今滇东设有几个名存实亡的羁縻州府。

名义上隶属于各代朝廷,其实实权都掌握在当地“蛮化”的爨氏大姓及各民族“土官”、“夷帅”手中。

云南古时虽交通不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来往相对不是很多,大都是互不辖属,无君无长。

但因为长期跟中央王朝声息不通,云南一地自然也孕育了局部统一因素。

公元738年(天宝二十六年),南诏建国。

初立国,虽国小力弱,但也马上陷入了与两大强邻大唐与吐蕃的抗衡之中。

当时,“尝与中国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

”撇开突厥、回鹘不谈,其时中国西部便有两个政权——吐蕃、南诏时时威胁到唐朝的安危。

三者之间和纵横连衡,时战时和;贸市不断但也狼烟四起。

南诏政权存在的164年中,对唐朝、吐蕃的和战政策变化频繁。

初建国时,南诏小心翼翼,在两大强邻夹缝中生存。

为不致消灭,大力施展和纵横之术,或附唐抗吐蕃,或结吐蕃攻唐,唯求依附其中,方能得更大便利。

及至后期,吐蕃灭亡,唐朝势衰之时,南诏才开始日益强大,四处扩张。

一、唐与吐蕃争夺云南,南诏建国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唐朝建立,在完成了内陆汉族地区的统一后,唐朝便开始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

其时云南内部各族集团不相统属,处于分裂状态,唐便先后三次派韦仁寿等率军进入洱海地区,招抚、征讨乌蛮、白蛮各部,设羁縻府州。

希冀能统一指挥洱海地区各部联合抵抗吐蕃。

当时,吐蕃各部统一,往北向新疆扩张,与唐争夺安西四镇。

在西南一隅,吐蕃于680年(调露二年)攻下了安戎城(今四川茂县)。

随着吐蕃不断挑衅,双方矛盾扩大,云南也成了双方争夺焦点,双方都想控制该地区以便进攻对方。

唐初至天宝年间唐与南诏的关系

唐初至天宝年间唐与南诏的关系

唐初至天宝年间唐与南诏的关系
李福长;牛秋实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4)002
【摘要】唐初忙于统一全国,无暇顾及西南的经营,与南诏保持着相安无事的局面.进入武则天时期,吐蕃对中国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抵抗吐蕃的侵扰,唐朝不得不联合南诏的势力,因而采取支持南诏统一的战略方针.当南诏强大以后,围绕着争夺爨部的问题,唐与南诏引发了冲突,使得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逐渐复杂化,最终影响了唐朝的社会稳定.
【总页数】6页(P97-102)
【作者】李福长;牛秋实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河南许昌学院,历史系,河南许
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南诏与吐蕃联盟关系的破裂及与唐关系的恢复——《异牟寻誓文》的研究 [J], 赵心愚
2.身陷蛮域的郑回与破落蕃地的王锡——试比较南诏和吐蕃与唐之关系 [J], 文婷
3.浅论开元至贞元时期南诏与唐关系变化及原因 [J], 张飞
4.从《南诏德化碑》看唐与南诏的关系 [J], 庞亮
5.浅论开元至贞元时期南诏与唐关系变化及原因 [J], 张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朝对外战争之唐与南诏的战争

唐朝对外战争之唐与南诏的战争

唐朝对外战争之唐与南诏的战争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一875年),唐廷与南诏政权之间的多次互相攻战。

唐初,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

“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

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

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年作为南诏国建立时间。

唐廷扶植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唐帝国西南疆的安全。

而南诏羽翼丰满后,开始东进,约在天宝五载(746年)占据滇池地区,实力大增,引起唐王朝不满,但为共同对付吐蕃,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和平友好的局面。

七载,皮罗阁死,其子阁逻凤继位。

时唐玄宗沉缅声色,不理朝政,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

直接管理南诏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骄横暴躁,其部属云南太守张虔陀贪财好色,导致阁逻凤于九载起兵叛乱,杀张虔陀,攻陷羁縻州30余个。

唐廷早对南诏占据滇池不满,现阁逻凤杀死朝廷命官,唐决定兴师讨伐南诏,于十载派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击。

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迫使南诏被迫向吐蕃求援。

四月,在诏、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西洱河(即洱海),“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十一载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吐蕃赞普之弟,云南国王。

从此,南诏与吐蕃结盟,共同反对唐廷。

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唐诗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再次进讨南诏。

南诏采用诱敌深入、坚壁不战的策略,使唐军兵疲粮尽,瘟疫流行,在还军途中被南诏军全歼,李宓被擒(一说沉江而死)。

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再也无力顾及西南,阁逻凤趁机统一了云南。

大历十四年(779年),阁逻凤去世,因其子凤伽异已先亡,其孙异牟寻即位。

十月,南诏、吐蕃联兵20万分三路进犯西川,企图夺取成都。

此时,中原内乱早已结束多年,唐德宗李适派名将李晟率5000精兵南下,与驻川唐军配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6000级,并一鼓作气,把诏、蕃联军赶过大渡河。

唐朝的天宝战争,为什么直接把盛唐的气魄打没了?

唐朝的天宝战争,为什么直接把盛唐的气魄打没了?

唐朝的天宝战争,为什么直接把盛唐的气魄打没了?
唐朝从繁荣到衰败的节点,大家或许都会想到安史之乱,但是早在安史之乱以前,发生在西南地区的天宝战争,就已经把盛唐的气魄打没了。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场不为人知的战斗。

天宝战争发生在唐朝和南诏国之间,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唐朝当时西南地区官吏的贪得无厌,另一个也是南诏国本身的扩张导致的,这场爆发于公元750年的战争,唐朝面对小小的南诏竟然屡战屡败,以至于唐代的史书都很少提到它。

天宝战争唐朝的失败,跟唐朝府兵制的瓦解有直接的关系。

府兵制本身的意义,就是给军事素质合格的人赋予土地,平时耕种,战时出战,因而能够保证府兵本身的战斗力。

实际上在唐代府兵制瓦解的
同时,南诏国也在执行相似的授田制与乡兵制,这也让南诏当时能够得到大量合格的兵员,对远道而来的唐军进行以逸待劳式的打击。

唐朝军队在南诏国的失利,直接反映出了唐中期士兵战斗力的下降,以及刚刚执行的募兵制所隐含的缺陷。

要不是后来的安史之乱震动天下,天宝战争绝对可以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天宝战争中,唐军几乎倾巢出动,鲜于仲通、李宓都遭到了失败,以至于战败后南诏国选择归附吐蕃,完全没有把唐朝当回事儿。

我们应该看到,当时唐朝的张虔陀、鲜于仲通的确算不上是什么良将贤臣,但是这也是唐朝自身实力的一种体现。

虽然南诏国在天宝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后来归附吐蕃后,依然遭到了吐蕃的压迫,以至于南诏国在40多年后的794年,再次归附了唐朝,这个时候已经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了。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

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

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方铁提要七至九世纪后半叶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情况最复杂的民族关系之一。

本文以南诏的崛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为基本线索,把南诏、吐蕃与唐朝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阐述了南诏、吐蕃两度为仇以及两度结盟的情形,以及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牵制和相互影响的情形,并分析了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之间关系嬗变的原因。

关键词南诏吐蕃唐朝关系一唐朝建立不久,开始经营云南及周围地区。

据《旧唐书·地理四》:武德元年(618)唐朝置南宁州,四年又置南宁州总管府(治今云南曲靖西),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

武德元年,唐朝改隋犍为郡为戎州(治今四川宜宾),以后设戎州都督府。

1对滇东北和滇中的统治既已巩固,唐朝遂把经营重点放在滇西和滇北地区。

武德四年,唐朝在云南置姚州,以统辖姚州附近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二年(648),因松外诸蛮既降复叛,唐廷令将军梁建方率巴蜀十三州兵讨之。

2永徽二年(651),郎州白水蛮(在今昆明至大理一带)反,唐遣左领军将军赵孝祖率兵讨之,“皆破降之,西南蛮遂定。

”麟德元年(664),唐朝置姚州都督府(治今云南姚安),以之统辖滇西地区。

3至此,唐朝建立了对云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羌族诸部,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

随后吐蕃向周围地区扩展,锋芒直指云南北部地区。

唐朝剑南节度募兵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南),以断吐蕃南下云南之路。

永隆元年(680),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陷安戎城并以兵据之。

安戎城天险既失,吐蕃势力始进入云南洱海地区,“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

”吐蕃势力极盛时,“尽臣羊同、党项诸羌;其地东与松、茂、巂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圆余万里,汉、魏诸戎所无也。

”4唐朝的策略是出兵滇西以遏制吐蕃南下,同时积极争取滇西诸蛮的支持。

洱海六诏之一的浪穹诏先附吐蕃,永昌元年(689),浪穹诏首领傍时昔率二十五部来降;唐以傍时昔为浪穹州刺史,令统其众。

唐帝国与南诏的“天宝战争”

唐帝国与南诏的“天宝战争”

唐帝国与南诏的“天宝战争”南诏(738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八世纪时兴起的位于中原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

到九世纪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今贵州、今四川、今西藏东南部、今越南北部、今老挝北部、今缅甸北部的地区。

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

902年郑买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长和。

唐时西洱河地区,居住着乌蛮,共分6大部落,号称“六诏”,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及蒙舍诏。

当中蒙舍诏因地处南方,称为南诏,亦为各部落中最强,家族姓蒙氏。

“诏”解作酋长。

他们与彝族有关。

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虽然称国,但还只是个部落)。

另一种说法是南诏东北白崖的白国张乐进求让位于避仇来居的细奴逻[4。

细奴逻遣子入唐,求唐保护。

729年2月,唐打败破西南蛮,平定昆明盐源(今盐源)。

当时南诏实力最强,欲求一统六诏,唐王朝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支持南诏兼并各部落。

737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城(今下关),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政权,以其族姓为国号,称大蒙或蒙。

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

扩张与统一公元748年,唐朝立阁罗凤为云南王。

唐王朝为加紧控制洱海地区,修筑安宁城,惟受到爨氏各部反抗,受唐王朝派兵镇压,阁罗凤随即拉拢爨氏各部,奏请朝廷谢罪。

阁罗凤为加强与爨氏部落关系,将女儿嫁给爨归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辅朝,南诏势力由此进入滇池地区。

唐王朝认为此举于己不利,派李宓以反间计挑起爨氏内閧,在一场政治阴谋下,爨崇道杀死爨归王,归王妻阿姹求救于南诏,南诏出兵杀崇道父子,唐与南诏关系直走下坡。

唐朝计划以皮罗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罗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势力,天宝九年(750年),云南太守张虔陀向朝延指阁罗凤谋反,阁罗凤起兵杀死张虔陀,占领了姚州及所属的32夷州。

征讨南邵惨败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征讨南邵惨败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征讨南邵惨败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南诏成立还是来源于唐朝的扶植,为了让洱海地区形成对抗吐蕃的势力,唐朝扶植南诏部落统一其余“六绍”成立南邵国。

在此之后南邵一直帮助唐朝牵制吐蕃的兵力,然而到了阁罗凤这一代,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开始变得昏庸无能。

由于李隆基宠幸杨贵妃,朝中任用杨国忠等奸人,朝政开始败落。

此时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加上云南郡太守张虔佗,都是宰相杨国忠的亲信,均是骄奢淫逸,腐败无能之辈。

这两人认为大唐是天朝上国,对南邵肆意欺压。

据史料记载,张虔佗曾要求阁罗凤的妻妾侍奉自己,还对南邵索求金银珠宝,阁罗凤拒绝了大部分索求,张虔佗大骂阁罗凤不识抬举,上报朝廷奏报南邵想要造反。

天宝9年(公元750年),阁罗凤觉得等大唐出兵就是坐以待毙,就提前发兵攻打大唐,结果不但攻陷姚州,连大唐羁縻的夷州都一起攻陷。

网络图片,仅供示意杨国忠得知消息后大怒,立刻派兵讨伐,天宝11年,鲜于仲通率兵6万出戎州、巂州,分三路进兵进攻南诏。

唐军兵甲齐整,人数众多,南诏自然节节败退。

阁罗凤于是遣使向唐朝谢罪,愿意归还掳掠所得,与唐朝和好,还表示如果唐朝再继续进攻就归顺吐蕃。

面对这种墙头草行为,唐朝自然拒绝,南诏于是归顺吐蕃,为了削弱大唐在云南的势力,所以吐蕃出兵援助,在南诏首都大和城附近,吐蕃南邵联军大败唐军。

吐蕃宣称和南诏结为兄弟之邦,阁罗凤被吐蕃赐封为赞普钟(赞普之弟的意思),并订为南诏首个年号。

不过阁罗凤并不想彻底得罪大唐,于是对外宣传:「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修筑「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俗称万人冢),并在大和王都立大碑(世称德化碑),刻石写上「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等字句,想以此示好大唐。

南邵德化碑(网络图片,仅供示意)然而这场大败动摇了杨国忠的地位,再加上南邵的背叛让吐蕃对大唐西南占有优势,所以天宝12年,杨国忠又派侍御史李宓率领10余万军队再攻南诏。

本次战斗因为李宓不熟悉南方环境,造成唐军多死于瘴疠,再次败于大和城下,李宓本人也战死于此。

天宝至大和年间南诏与唐朝关系考

天宝至大和年间南诏与唐朝关系考

天宝至大和年间南诏与唐朝关系考
欧小兰
【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6)002
【摘要】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唐统治时期,在唐王朝的扶植下云南区域内崛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南诏.从天宝至大和年间这80多年时间里,南诏与中原王朝之间时聚时分,先有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南诏叛唐投靠吐蕃;后又有贞元十年的点苍山会盟,南诏与唐和好.至大和年间,南诏又发动了侵略成都的掳掠战争.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是什么原因使南诏与唐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几次分分合合的局面呢? 笔者打算通过本文来解答这些疑问,并通过史料来分析、论证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南诏与唐的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欧小兰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唐朝后期南诏国与唐朝的关系 [J], 王文光;李宇舟
2.唐初至天宝年间唐与南诏的关系 [J], 李福长;牛秋实
3.南诏王异牟寻与贞元年间的南诏、唐朝和盟 [J], 苏建灵
4.唐天宝年间何履光用兵云南事迹考 [J], 赵旭峰
5.天宝后期唐朝与南诏之间的两次战争 [J], 赵文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边吏张虔陀与唐朝、南诏关系之破裂

边吏张虔陀与唐朝、南诏关系之破裂

边吏张虔陀与唐朝、南诏关系之破裂
方铁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6)003
【摘要】天宝年间,由唐朝一手扶持的南诏地方势力与唐朝决裂,转与宿敌吐蕃结盟.南诏政治态度的急剧变化,造成唐朝政治格局的改变,因此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值得重视的事件.关于唐朝与南诏关系的破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籍认为是张虔陀等边吏无理欺压南诏所致.笔者就此提出不同看法,并分析《旧唐书》等史籍持有上述看法的原由.
【总页数】7页(P46-52)
【作者】方铁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
【相关文献】
1.南诏、吐蕃关系的加强与张虔陀事件的发生 [J],
2.南诏、吐蕃关系的加强与张虔陀事件的发生 [J], 赵心愚
3.唐朝后期南诏国与唐朝的关系 [J], 王文光;李宇舟
4.浅析剑南节度使在南诏与唐朝关系中的作用 [J], 孔红霞;李学龙
5.论南诏与唐朝、吐蕃之关系
——从年号变迁的视角 [J], 方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宝年间南诏与唐朝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天宝年间,由张虔陀事件引发的南诏与唐朝关系的破裂成为唐与周边民族关系史上重大的事件。

南诏与唐关系的破裂是南诏政权发展与唐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冲突造成的,是偶然事件引发了唐与南诏利益背后的冲突。

唐与南诏关系的破裂对彼此的政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南地区的政治形势因此也发生了变化。

;南诏;唐朝;关系
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一、天宝年间唐与南诏的形势与张虔陀事件的发生
诸诏、统一洱海地区后,皮逻阁迁居太和城。

南诏势力日渐滋长,致使唐朝另眼相看。

天宝四载(745年),南诏奉唐之命出兵平定爨氏白蛮的反叛,随后占据滇东地区。

此时南诏坐大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唐朝乃把原来的属下视为逐鹿西南的对手,双方的矛盾逐渐明朗化。

天宝九年,发生了张虔陀事件。

据《新唐书?南诏传》:“鲜于仲通领剑南节度使,卞忿少方略。

故事,南诏尝与妻子谒都督,过云南,太守张虔陀私之,多所求丐,阁罗凤不应。

虔陀数诟靳之,阴表其罪,由是忿怨,反。


统一后的南诏对外扩张的必然性。

西南地区的利益,南诏自身的地区性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换个角度来说,南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外扩张掠夺物质和人口,这种扩张性是其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结果,由于南诏地区自然社会等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更加助长了这种对外扩展的可能性,所以,张虔陀事件表面看起来是由唐朝一方官吏引起的,而实质是由南诏扩张的必然性而引起的被动反映而已。

威胁
廷在平定爨区诸部叛乱后不久,诸爨内部一部分主张臣唐,一部分决意叛唐,意见不一,混战在即。

南诏乘机以优势兵力尽灭诸爨,占有了滇东地区。

唐朝在这场争夺中,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相反却让南诏占了便宜,对此耿耿于怀。

面对日益坐大的南诏,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必然会随着南诏不断扩张而遭受损失,为此,唐朝在西南地区是有所防范的,这从唐朝为更有效地控制诸爨地区,决定打通南北交通线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唐朝边吏采取的种种措施是为了维护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只不过这种维护利益的措施与南诏本身的扩张是极为矛盾的。

国忠个人因素推波助澜
12载(公元753年),在杨国忠的支持下设立了由何履光节制的一个强大和拥有全权的岭南藩镇,使之从南面威胁南诏,但此举收效甚微,连收复姚州也成了泡影,杨国忠在南诏与唐朝关系
破裂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使矛盾更加激化的帮凶,作为唐朝的主要决策官员,在这件事情上,杨国忠没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即使是采取战争政策,也没有做好在充足的准备,而是在盲从急促的情况下做出的战争决定,并没有起到战争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并且将南诏与唐朝的关系推到相反方向的深渊,可以说,杨国忠在南诏与唐朝关系破裂的这件事情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蕃却实现了统辖洱海地区的夙愿。

安史之乱时期,南诏乘唐朝穷于对付吐蕃,无暇更多注意西南守备之机,抓紧在国内建立制度、修路、筑城。

公元765年,阁罗凤长子凤伽异率军至昆川(今昆明),置拓东城,史称“东都”。

凤伽异便坐镇此地,称“二诏”,南诏遂取得了对滇东、滇东北至滇南等地的统治权。

至此,阁罗凤正式统一云南全境。

“贞元十年南诏与唐朝结盟,双方关系的性质较天宝战争前有所不同。

南诏不再是唐朝统治下的地方势力,而是奉唐朝为正朔的藩属政权。

天宝战争以前唐朝所封“云南王”,是唐朝统治下管辖洱海地区的土官,异牟寻受唐册封的“南诏”,则是唐朝
对南诏既有统治范围的承认,其实质是认可南诏的藩属地位。



弟之国”致使唐廷经营云南百余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安史之乱使唐朝逐渐走向衰落,在举国清剿“叛乱”之际,南诏与唐朝关系的破裂使得本已无暇南顾的唐朝在战略举措上焦头乱额,西南的地区的战事必然影响到唐朝的平叛,同时又给唐朝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使得局势雪上加霜,可以说,失去南诏的犄角支持,在对付吐蕃时唐廷已是力不从心,又加上一个南诏,这种因关系破裂而带来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拖垮了唐朝。

强。

整个南诏立国期间,云南与中原、西藏、东南亚诸国交流频繁,无前朝所可比拟,一改云南魏晋以来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

南诏地区的各族人民在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在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上进一步增强。

《资治通鉴》卷二一○《唐纪二十六》景云元年十二月,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6661页。

方铁:《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中国藏学,china tibetology》,2003年第3期,第47页。

1]司马光.资治通鉴(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2]刘煦,等.旧唐书(点校本):卷七?中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欧阳修,等.新唐书(点校本):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4]欧阳修,等.新唐书(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王溥.唐会要:卷九九南诏蛮[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6]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