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性 的产 生牵涉到一系列 基 因的突变 , 其分 子细节 尚未完 全
阐明 , 本文通过对 已知分 子机制 的综 述为 T B耐 I H的早 期 N
快速分子诊 断及耐药菌株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
I 的代谢及 相关基因 NH I H的分子结构十分简 单 , 为一 个酰 肼基 连接 于一个 N 仅
临床肺科杂志 2 1 年 1 月 第 1 卷第 1 01 0 6 0期
l8 55
结核 分 枝杆 菌耐 异 烟肼 分 子 机 制 的研 究进 展
贾子冬
虽然近几年结核病 的增 长速度 逐步 降低 , 由于耐多药 但 结核 ( ldu. s tn T mu irgr i at B,M R T 的持续威 胁 , t es D —B) 以及泛耐
列 自由基 , 这些 自由基攻 击细 胞 内的诸多 目标 , 响 MT 影 B的 正常代谢 。当过氧化 氢酶- J 过氧 化物 酶 的过氧化 氢酶 活性 缺失时 , ap 由 h C基 因编码 的烃基 氢化过氧化物还原酶可能作
为 kt aG基 因功能缺失 的补充 机制 而过表达 J N 。I H活 化所 产生的 自由基最为人们 所认 可的攻 击 目标 是 M B细胞 被膜 T
定作用 。与 IH抗性相关 的突变类 型有错 义突变 , N 无义 突变 和移码 突变 , 还有较大片段 的缺失和插入 , 其中最常见的还 但 是单碱基 的错义 突变 J 。

T B耐药性 的产生主要是 因为抗 结核 药物 的长 期和 不恰 当使 用 , 耐 药 菌 株 的传 播 则 造 成 耐 药 性 结 核 的持 续 威 而
突变发生 , 这表 明还有其他 突变在 I H抗性 的产生 中发挥作 N
用 。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宋婧;车南颖【摘要】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MTB)的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耐药机制分为细胞壁渗透性降低及外排泵作用的固有性耐药机制和靶基因突变的获得性耐药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药物作用的靶基因突变被认为是MTB耐药的主要机制.耐药的检测方法主要为表型药敏检测和分子药敏检测.表型检测方法为金标准,但检测周期较长,而基因突变检测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在结核病的诊断中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MTB的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快速分子诊断工具和抗结核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或借鉴.【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15)029【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方法【作者】宋婧;车南颖【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病理科耐药结核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11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病理科耐药结核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1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病。

尽管近年来TB的防治取得了进展,但其仍然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

根据2017年WHO最新报告,2016年全球估计有1040万TB 新发病例[1]。

中国TB新发病例在90万左右,新发耐药TB患者约5.8万人,且大部分患者未被发现或未接受治疗,我国TB的形势依然严峻,而MTB的耐药是治疗TB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目前部分阐明的MTB的耐药机制分为固有性耐药机制和获得性耐药机制,且药物作用的靶基因突变的获得性分子耐药机制是MTB耐药的主要机制[2]。

MTB耐药性的检测方法分为表型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两种方法。

本文对MTB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基 因转 录的活化 剂 , 与调节 kt 参 a G和 ap h C基 因 ( 编码烷基 过 氧化氢还原酶 , 参与氧化 一应激应 答 ) 的表达 。而结核杆 菌
的 oy xR基 因发 生 大 量 移 码 突 变 和 缺 失 , 有 活 性 , D rt 没 当 eei c 等 用 突 变 体 与 携 带 具 有 活 性 的 oy x R—ap hC基 因 的 质 粒 组 成 一
D i1. 99 ji n 17 7 9 . 00 0 . 6 o:03 6 /.s .62— 132 1. 10 2 s
利( 审校 )
kt a G突变后耐 药水平 的高低取 决于突变 对过 氧化氢一 过氧化
物 酶 活 性 的影 响 , 变 导 致 酶 活 性 完 全 丧 失 可 引 起 高 度 I H 耐 突 N
个重组体 , 结果对 异烟肼耐药 , 因此 MT B对 IH敏感可 能是 由 N 于 oy xR基 因的异 常化 。同 时 D adytaa i 等 发 现部 分 hn auhpn
kt 变 的 耐 异 烟 肼 分 离 株 存 在 a p a G突 h C启 动 子 ( 在 于 oy 存 xR— ap h C区 ) 变 , 强 ap 突 增 h C表 达 来 补 偿 过 氧 化 氢 酶 一 过 氧 化 物 酶 的 缺 乏 , 而抵 抗 宿 主 巨 噬 细胞 的 氧 化 。 因 此 可 将 ap 从 h C突
点 。但 在 大 约 1% 敏 感 株 中也 发 现 同样 突 变 , 断 该 基 因 在 异 9 推 烟 肼 耐 药 中表 现 为 多 态 性 。 kt i A、hC、xR 和 ks aG、 h ap oy n aA
2 % 。kt 4 a G基 因常 见 的 点 突 变 是 35位 A C A C和 4 3 1 G— C 6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排 泵 系 统 、 核 菌 药 物 靶 编 码 基 因 发 生 突 变 。 本 文 结
菌丧 失毒 力 )磷 脂 ( 、 能促使 单 核细胞 增生 , 并使 炎症
灶 中 的 巨 噬 细 胞 转 变 为 类 上 皮 细 胞 , 而 形 成 结 核 从 结 节 ) 蜡 质 D( 种 肽 糖 脂 和 分 枝 菌 酸 的 复 合 物 , 、 一 可
化 物 酶 的 基 因 是 k t 因 此 k t 基 因 的 完 全 缺 失 aG, aG
右 。类脂 质是 一 类 复 杂 的 复 合 物 , 赋 予 MTB表 它
面疏 水性 , 有分 枝菌 酸 ( MT 含 是 B和棒 状 杆 菌 属独
有 的结构 , 要 由 2 ~ 2 主 2 4碳 短 链 和 4 ~ 6 0 4长 链 分
壁 和其 他细 菌有 着 很 大 的差 别 , 中类 脂 质 含 量超 其 过 6 , 革 兰 阴 性 细 菌 类 脂 质 含 量 仅 占 2 左 0 而 O
自由基 攻击 MTB的 多个 靶 点 , 主要 为 细 胞 壁 中的 分枝 菌 酸 , 可能 包括 D 也 NA、 脂类 等 , 抑制 了分 枝 故 菌 酸的合 成 , 坏 细菌 的细胞 壁 , 其 因丧失 耐酸性 破 使 和疏 水 性 而 死 亡 。在 MTB中 编 码 过 氧 化 氢一 氧 过
ox yR 、 s 、 h、 m b ka A nd e C e bA 、 m b a r m e B、 lA ga A d
1 细 胞 壁 结 构 与 组 成 变 化 , 细 胞 壁 通 透 性 使
改 变 E-] 24
1 1 分 枝 杆 菌 细 胞 壁 的 组 成 分 枝 杆 菌 细 胞 壁 上 . 有 选 择 性 阳 离 子 的 孑 蛋 白 , 有 效 控 制 或 阻 滞 亲 水 L 能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摘要:日趋升高的结核病患病率,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扩散,使结核病成为危害全球民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结核杆菌可以侵害人体各个器官,主要损害肺脏,引起肺结核病。

在单一传染病导致人类死亡的名单中,结核病致死率排名第二。

近年来,结核病在大多数国家中出现流行回升的趋势,每年约有900万例新发患者和200万例死亡患者。

为了给该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概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最新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机制。

关键词:结核病;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结核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疾病,随着艾滋病病毒及耐药结核菌的出现及播散成为结核病控制的又一个威胁。

虽然我们有结核疫苗及抗结核药物,但控制结核病仍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多重耐药结核菌的不断出现给结核病的冶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必须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杆菌,其可以引起结核病这一慢性传染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部门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被MTB感染,现有结核病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感染MTB的新增病例约900万例,死亡病例约为200万例。

自耐多药结核病(MDR-TB)或广泛耐药结核病出现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全球结核病控制也受到严重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报告统计,仅2014年全球有约900万人患有肺结核(不包括隐性感染的病例),其中死亡病例150万例。

尽管有证据显示,肺结核的患病率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是多耐药性MTB的出现和蔓延仍是全球疾病控制的一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我国耐药性结核病病例约占世界两成,结核病仍是困扰中国疾病控制的三大传染病之一,其防治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早期就结核病的治疗仅需要2个月集中治疗便可取得良好效果,临床常用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片。

随着MTB耐药性的逐渐形成,结核病的集中治疗期被延长至4个月,临床使用药物也只有INH和RFP两种。

随着MTB耐药性的增强,大多数一线药物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相关研究表明,仅2014年就有约3.5%新感染肺结核患者和20.5%接受过肺结核病治疗的患者出现了耐多药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38 3

专 家 论述 ・
结 核分 枝杆 菌 耐药 分 子机 制 及耐 药基 因检 测方 法研 究 进展
解放军 39医院全军结核病中心研究室( 0 北京
关键词 结核分 枝杆菌 ; 耐药 基 因 ; 检测 ; 述 综
1 01 0 9) 0
辟 了一 条新 的途 径 。
变 导致 过氧化 氢酶 一过 中一 究 室 副 主 任技 师 , 国 病 研 中
防痨协 套 基 础 ( 细 菌) 业委 台 专 氧 化物 酶活性 降低或 丧 失 , 止 I H转 换 成 活 员会委 员 从 事结 核病 细茵 学、 阻 N
1 结核分 棱杆菌 的耐药 分子 机制
i A基 因 9 n h 4位 密 码 子 ; 队 级 、 家卫 生 部 和 北 京 项 军 国
编码 的氨基酸改变 , R A聚合酶分子原有 R P结合 使 N F 点的构象发生改 变, 失去结合 R P的能力 , F 而导致耐
RFP。
突变使 N D A H与之结合 学挂 术 进 步 二 等 奖 5面 、 市科 三 降低 , 抑制 了 IH活化 N 等奖 6面 。参加 专( ) 编写 4 译 著
用。结 核 分 枝 杆 菌 耐
IH 与过 氧 化氢 酶 一过 N
氧 化 物 酶 编 码 基 因 Kt a G和/ 或烯 酰 基 还 原
酶编 码 基 因 i A 突 变 n h
有 关 。 I t 基 因 的 突 (G a

牵 国利 解 放 军 第 3 9医 院 垒 军 结 核 0
的发展 ,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及 耐药 的分子基础 大部分已被阐昵 , 建立了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 基 因的方法 , 为结核 分 枝杆 菌快 速 药 物 敏 感性 试验 开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孙冰梅;车志宏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5(034)004
【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TB)简称结核杆菌,于1882年由德国科学家Koch发现并证明是结核病的病原体。

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生状况的改善,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曾大幅度下降,但20世纪80年代后,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又死灰复燃。

结核病疫情呈现全球性明显回升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尤其是耐多药菌株的出现。

结核杆菌的高耐药问题已成为新世纪结核病控制的三大难题之一。

【总页数】3页(P301-303)
【作者】孙冰梅;车志宏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6604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8.911
【相关文献】
1.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主要分子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王英全;岳昌武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与耐药基因的快速检测方法 [J], 崔晓文;张秀英
3.2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诊断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的评估研究 [J], 薛建昌;梁冰锋;吴海峰;郑浩;孙志平;任哲
4.2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诊断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的评估研究 [J],
薛建昌;梁冰锋;吴海峰;郑浩;孙志平;任哲
5.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J], 曾涛;朱中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与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与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地方 。 。因此 , 为 联 合 化疗 中 常 用 的成 分 ,NH 作 I
面临着更 为严 重的耐药 问题 。在 分 子水平 上 , MTB
基 因完 全缺失 , 不产生该 基 因的 P R扩增 带 。用 分 C
析 P R产 物 的单 链 构 象 多 态 性 方 法 ( C —ige C P R s l n —
s r nd c nf r ton l ta o o ma i a po y r s , l mo phim PCR— CP) SS
对I NH 形成耐药 的遗 传学机制 十分复 杂 , 本文 仅就
此方 面的研究 现状作一 综述 。 1 k t 基 因 aG I NH 结 构 简 单 , 以被 动 扩 散 方 式 进 入 增 长 期 细
现 , 结 核 的 一 线 药 物 异 烟 肼 ( o iz ,NH) 果 抗 i nai I s d 如
12 基 因部分 突变 .
在 临床分离 的 I 耐药 菌株 NH
中 ,aG基 因完 全 缺失 的发 生率 并 不 高 , kt 大部 分 对 I NH 耐药 的 MTB仍存有 k t 基因 , aG 只是部分 基 因 发生 突 变 。应 用 P R 技 术 对 3 C O株 I NH 耐 药 的 MTB进 行 分 析 , 有 2株 出 现 k t 基 因 完 全 缺 仅 aG
陈 亮 , 宝福 凯
中图 分 类 号 : 3 84 文 献标 识 码 : R 7 . A
因耐 药甚 至耐 多药 的结 核分 枝杆 菌 ( cb c Myo a—
研究证 实 , 高度耐药 的 MT 在 B中发 现有 k t aG基 因 完 全 缺 失 , 时其 编 码 的 过 氧 化 氢一 氧 化 物 酶 阴 同 过 性 。如 果 将 k t 基 因 克 隆 导 入 耐 I ㈣ aG NH 的

结核分枝杆菌(MTB)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MTB)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MT B ) 主要 通过 药物结 合位 点 或药 物 活化 基 因 等特 定 基 因组 区域 的 突 变 获得 可 稳 定 遗 传 的耐 药 基 因
测 发现 利福平 耐药 菌株 中 r p o B耐药 异 质性 达 3 4
( 2 2 / 6 4 ) , 异 烟 肼 耐 药 菌 中 异 质 性 耐 药 更 高 达
耐 药 向 全 部 耐 药 转 变 的 中间 过 程 , 耐 药 性 的 定 义 也 取
素先后产 生了 4种 不 同的耐药相关 突变 ( 编码 3 ( ) s核
糖体 蛋 白的基 因 r 儿 的K 8 7 R和 K 4 2 R突变 , 1 6 S核 糖体 R N A r r s A 5 1 3 C和 A 1 4 o ( ) G 突变 ) , 但 在 治 疗 后 期
6 5 . 7 ( 2 3 / 3 5 ) 。此 外 , 二 线 抗 结 核 药 物 的 耐 药 菌
型 。例 如 , 利 福 平 耐 药 性是 由 于 R NA 聚 合 酶 p亚
基编 码基 因( r p o B ) 耐 药 决 定 区 的点 突变 引起 ] , 异 烟肼 耐药性 主要 由过 氧 化 氢一 过氧 化 物 酶 编 码 基 因 ( k a t G) 的 突 变 导 致 ] 。通 过 检 测 这 些 基 因 的 耐 药 相 关 突变 , 可 以预 测 MT B 的 耐 药 情 况 。 在 检 测 临 床 分 离 培 养 的样 本 时 , 经 常 会 发 现 敏 感 菌 株 和 耐 药 菌 株 共 存 的现 象 , 即异 质性 耐 药 l _ 5 ] 。异 质 性 耐 药 因 为
影 响 药敏结果 以及治疗 方案 的正 确判 断和评 估而 逐 渐受 到人们 的重 视 。本 文将 对 目前 结核 分枝 杆菌 异 质性 耐药 的产 生及其对 临床 的影 响进行 综述 。

结核分枝杆菌对乙硫异烟胺1丙硫异烟胺耐药的机制及其增敏剂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对乙硫异烟胺1丙硫异烟胺耐药的机制及其增敏剂研究进展

•综述•结核分枝杆菌对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耐药的机制及其增敏剂研究进展宋艳华高孟秋李琦耐药结核病(MDR-TB)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重大挑战。

2019全球结核病播报数据显示,全球估计约有48.4万例为新发的耐利福平结核病(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RR-TB),其中有78%为MDR-TBo中国是MDR-TB高负担国家之一,和印度、俄罗斯3个国家占了全球1/2的MDR/RR-TB患者曲。

对一线核心抗结核杀菌药品异烟脐(isoniazid,INH)x利福平(rifampicin, RFP)耐药的MDR-TB,需要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WHO指南推荐4~5种抗结核药品组成MDR-TB 治疗方案⑷。

二线抗结核药物因为不良反应多、用药不便、疗效欠佳等局限性,往往导致不规律治疗,增加产生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的风险。

研发新型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是治愈MQK-TB的关键,目前只有贝达唾咻和德拉马尼两种药品用于临床。

乙硫异烟胺(ethionamide,ETH)/丙硫异烟胺(prothionamide,PTH)是在1950年发现的抗结核药物,但是因为这两种药品的有效浓度和药物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肝损伤等)相关,限制了应用,一直为二线抗结核药品;ETH/PTH对一线药物耐药的MTB仍可敏感,所以随着对INH、RFP耐药的MDR-TB的增多,ETH/PTH主要用于MDR-TB 的治疗,目前仍是WHO相关指南推荐为RR-TB/ MDR-TB治疗的药品之一口】。

近年来,ETH/PTH 增敏剂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笔者就两种药品的应用史、流行病学、作用机制、耐药及与INH 交叉耐药机制、增敏剂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1ETH/PTH简介ETH和PTH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合成,都是异烟酸的衍生物。

两种药品在体外和体内都表现出了抗MTB活性,作用机制和INH相似,都是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但抗菌活性较INH活性低,ETH对MTB野生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5-2mg/L;PTH对MTB的MIC值在0.125~ 1.0mg/L。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为:细菌可以自身产生灭活酶,改变抑菌药物的结合位置的结构,并且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使得进入细菌内的抗菌药物被排出等等。

结核分枝杆菌中并没有质粒存在,只存在含有遗传基因的染色体。

inhA、gyrA、rrS、KatG、gyrB等基因突变会导致PZA、INH、乙硫异烟胺以及RFP耐药性主要原因。

染色体基因变异会导致耐药性产生。

细菌多重耐药性产生的防治对策包括以下几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建立并完善耐药监控机制、改善抗生素的治疗措施以及积极研发新的抗耐药抗菌药物等等。

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可以杀死大量的细菌,但是部分变异的优势菌会生存下来,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该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并综述了防治对策。

标签:细菌多重耐药性;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性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细菌基因发生突变。

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可以杀死大量的细菌,但是部分变异的优势菌会生存下来,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患者使用一种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对这种抗生素甚至与之相似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且一种细菌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整合子、质粒的交换等多种机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细菌还可以通过遗传、多菌种播散等方式将耐药性基因传递、扩散,从而增加了耐药细菌的数量。

随着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可以出现多种耐药性,并且其性质不断增强,趋于形成多重耐药、高度耐药的形势。

因此,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对降低多重耐药性的发生率、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常见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分析1.1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为:细菌可以自身产生灭活酶,改变抑菌药物的结合位置的结构,并且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使得进入细菌内的抗菌药物被排出等等。

①ECO:其所产生的ESBLs以及整合子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展
o d u -e it n My o a t r m b r u o i f r g r ssa t c b ce i u t e c l ss u
XI nz ag C E C a gi EMigh n , H N hn j e
( a g uMe iie ol e A h i a g u2 3 3 , h a B n b dc l g , n u, n b 3 0 0 C i ) n C e B n
d t ci n o r g r s t n fM y o a tru t b r u o i .Dee tn p cf ee t f d u e i a t o c b ce im e c lss o s u t ci g s e i c mu a i n fMyc b ce im i tt s o o oa t u r
[ S R T B t pi r rs t c n curd rs t c fMy o at im u e u s o AB T AC ] oh r y eia e a d aq i eia e o cbce u tbr l i t ma sn e sn r c os
a i i r bila e t r nt c o a g n sa e awordwi epr blm .I svey m po tntt t y o o e ulrm e h nim s a a i m l d o e ti r i ra o sud n m l c a c a s nd r p d
药 物敏 感 实验 的早 期检 测 可 以实 现对 患者 的早 期 合 理治疗 , 而提高疗 效 , 从 缩短治疗 周期 , 高治愈率 。 提
2 耐药机 制
也显示 ro 6 51 pB5 、3 两个位点 为利福平耐药 的高频突 2 变位点 , 而且以单 ・突变为主。A t n[等研究不 同药 n oy h 3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耐药及其交叉耐药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耐药及其交叉耐药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n o s e s㊀2020,36(3)D O I :10.3969/j.i s s n .1002-2694.2020.00.003 综㊀述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耐药及其交叉耐药相关机制研究进展王晓英1,张汇征2,罗㊀明2,曾婉婷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引进项目(N o .y g z 2019304);中国科学院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病原学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N o .2017S P C A S 004)通讯作者:罗㊀明,E m a i l :l u o m i n g 1976@a l i y u n .c o m ;O R C I D :0000G0002G3483G1131作者单位: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㊀401331;2.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㊀400036;3.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重庆㊀400042摘㊀要: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18年全球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数为48.4万.异烟肼是重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但其目前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丙硫异烟胺,作为异烟肼耐药患者的替代治疗药物,与异烟肼存在部分的交叉耐药性.本文综述了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交叉耐药的相关机制,为异烟肼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丙硫异烟胺;耐药中图分类号:R 378.9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2694(2020)03-0234-06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m o l e c u l a rm e c h a n i s mo f i n d e pe n d e n t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c r o s s Gr e s i s t a n c e t o i s o n i a z i da n d 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 i n M y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WA N G X i a o Gy i n g 1,Z H A N G H u i Gz h e n g 2,L U O M i n g 2,Z E N G W a n Gt i n g3(1.C h o n g q i n g M e d i c a l a n d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C o l l e g e ,C h o n g q i n g 401331,C h i n a ;2.C h o n g q i n g P u b l i cH e a l t h M e d i c a lC e n t e r ,C h o n g q i n g 400036,C h i n a ;3.P e o p l e sL i b e r a t i o nA r m y S p e c i a lM e d i c a lC e n t e r ,D a p i n g H o s p i t a l ,C h o n g q i n g 40004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a r e s p i r a t o r y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t h a t t h r e a t t o p u b l i c h e a l t hw o r l d w i d e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s o f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 a m o u n t o fm u l t i G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p a t i e n t sw a s a b o u t 484000i n t h ew o r l d d u r i n g2018.I s o n i a z i d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f i r s t l i n ea n t i Gt u b e r c u l o s i sd r u g w i t hs e r i o u s l y d r u g re s i s t a n c ea t p r e s e n t .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 s e c o n d Gl i n e a n t i G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 r u g ,w h i c hc a nb eu s e d a s r e p l a c e m e n t d r u gf o r i s o n i a z i d r e s i s t a n t p a t i e n t s .H o w e v e r ,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 i s p a r t i a l l y c r o s s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i s o n i a z i d ,w h i c hw i l lw e a k e n t h e r e p l a c e a b l e r o l e o f 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 .T h i s p a pe r r e Gv i e w e d 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c r o s s Gr e s i s t a n c er e l a t e d g e n e sof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t oi s o n i a z i da n d p r o t h i o Gn a m i d e ,w i t ha ne m p h a s i so nc r o s s Gr e s i s t a n t r e l a t e dg e n e s .A t p r e s e n t ,th e g e n e m u t a ti o n i n v o l v e d i n i s o n i a z i da n d p r o t h i o Gn a m i d e c r o s s Gr e s i s t a n c e a r em a i n l y i n h A ,n d h a n d f a b G 1Gi n h A ,w i t h t w o o f t h e m (n d h a n d f a b G 1Gi n h A )a r e s t i l l c o n t r o v e r Gs i a l .T h e a i mo f t h i s r e v i e w i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s o n i a z i d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m u l t i G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t u b e r c u l o Gs i s p a t i e n t s .K e yw o r d s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o n i a z i d ;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S u p p o r t e db y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a l e n tP r o g r a m o fC h o n g q i n g M e d i c a l a n d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C o l l e g e (N o .y g z 2019304);t h e O p e nR e s e a r c h F u n d P r o g r a m o f W u h a n N a t i o n a lB i o GS a f e t y L e v e l4L a b o f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fS c i e n c e s (N o .2017S P C A S 004).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u o M i n g ,E m a i l :l u o m i n g1976@a l i yu n .c o m ㊀㊀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 yc o b a c t e r i G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MT B )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由单一致病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1].我国结核病疫情严重,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据世界卫生组织(W o r l dH e a l t h y O r gn i z a t i o n ,WHO )估432算,2018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1000万,耐多药(M u l t iG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M D R)结核病患者数为48.4万[2].M D R患者化疗疗程约为20个月或更长,但治疗效果却不理想,治疗成功率仅为54%,病死率达16%.2010年全国第5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结核病患者对异烟肼(i s oGn i a z i d,I N H)的总耐药率最高,达28.6%,对二线抗结核药物丙硫异烟胺(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P t o)的总耐药率达12.9%,总耐药顺位分别排第1位和第4位;其中,初治肺结核患者I N H与P t o的耐药率分别为第1位和第4位,复治肺结核患者I N H与P t o的耐药率分别为第1位和第5位[3].由此可见,我国I N H与P t o的耐药情况已经非常严峻.快速准确的预测结核病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有助于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结核病耐药的快速检测依赖于对耐药机制的研究,因此,充分了解I N H和P t o 交叉耐药的相关机制,有助于对这两种药物耐药性的精确检测和其临床上的合理使用.1㊀异烟肼及丙硫异烟胺作用机理1.1㊀异烟肼作用机理㊀I N H是目前使用的重要一线抗结核药物,是一种需要经过氧化反应才能变得有活性的前体药物.I N H作用于MT B细胞壁分枝菌酸的合成,它通过抑制参与MT B细胞壁生物合成的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i n h A而达到杀菌的功效[4].I NH易渗入吞噬细胞,对细胞内外的MT B 均有杀菌作用,故称 全效杀菌药 [5].1.2㊀丙硫异烟胺作用机理㊀MT B对I N H耐药后,临床上通常用P t o来代替I N H组成治疗方案[5]. P t o属于口服抑菌二线抗结核药物,也是一种前体药物,被广泛用于耐多药结核病㊁敏感菌导致的结核性脑膜炎及粟粒性结核等多种结核病的治疗中[6G7],也适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治疗[5].P t o与乙硫异烟胺(E t h i o n a m i d e,E t o)均属硫胺类药物,为异烟酸的衍生物,可通过抑制M T B分枝菌酸的合成并扰乱M T B细胞膜的合成而发挥抗结核功效[5,7G8].2㊀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交叉耐药机制P t o与E t o显示出高度的交叉耐药性,因此, E t o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成为研究P t o耐药机制的主要依据.P t o㊁E t o与I N H的作用相似,存在部分的交叉耐药性[9].2.1㊀i n h A基因㊀I N H和P t o均属于前体药物,需要不同的酶进行活化后才能发挥作用,但两种药物有共同的作用靶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 i c oGt i n a m i d e a d e n i n e d i n u c l e o t i d e,N A D),N A D H依赖的烯酰基乙酰载体蛋白还原酶,涉及到分枝菌酸合成的i n h A[10G11].i n h A基因编码分枝杆菌脂肪酸合成酶I I系统中的一种烯酰基乙酰载体蛋白还原酶,激活的I N H共价结合到N A D上形成加合物而附着到i n h A上[12].因此,i n h A基因或/和i n h A启动子区域基因突变可导致i n h A基因编码产物的过表达或者修饰,降低了i n h A酶与N A D H的亲和力,从而造成I N H与P t o的交叉耐药[13G15].研究表明,在I N H与P t o同时耐药的菌株中,33.5%的菌株存在I N H与P t o交叉耐药的情况,由i n h A和/或其启动子区域的单一突变或者两者同时突变导致;交叉耐药菌株中,最常见的突变为i n h A启动子区域GC15T突变,占26%.但在I N H耐药P t o敏感或I N H敏感P t o耐药菌株中,存在3例i n h A启动子GC15T突变的情况,可能与其他调整因子的代偿突变有关[16].目前关于I N H与P t o交叉耐药的研究较少,多是关于I N H与E t o交叉耐药情况的研究.一项关于I N H与E t o交叉耐药的研究表明,94%的M D R 菌株在i n h A启动子区域存在突变,突变类型为GC15T[17].而另一项关于I N H与E t o交叉耐药的研究表明,33.3%E t o耐药的M D R菌株中存在i n h A启动子区域或i n h A基因突变,在66.6%的交叉耐药菌株中可见i n h A启动子区域GC15T突变[18].而南非东开普省的研究表明,i n h A启动子区域GC17T突变在X D RGT B菌株中是主要的突变类型,达到83%[19].i n h A基因编码区域突变比较少见,目前研究表明,在I N H和E t o交叉耐药菌株中,i n h A基因编码区域氨基酸突变位点仅有I21T, S94A和I95P[20G21].但i n h A基因突变及其启动子区域突变导致的交叉耐药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从12%到100%不等[20,22G26].2.2㊀n d h基因㊀n d h基因编码N A D H脱氢酶,其在耻垢分枝杆菌的研究中首次被认为与I N H的耐药机制有关.研究表明,n d h基因编码的N A D H 脱氢酶对于耻垢分枝杆菌的存活至关重要,而N A D H脱氢酶通过将N A D H氧化成N A D+而提高I N H的活性[27].随后的研究表明,n d h基因突变只出现在I N H耐药的MT B菌株中,说明n d h基因突变与MT B对I N H耐药有关.n d h基因突变降低了N A D H氧化成N A D+的速率,从而导致了N A D H的累积以及N A D的缺乏[28],增加的N A D H水平可能竞争性的抑制了I N HGN A D加合物附着到i n h A酶的活性位点[29G30],从而破坏了酶5323期王晓英,等: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耐药及其交叉耐药相关机制研究进展活性的调整并可能引起I N H和P t o的交叉耐药[31].也可能因为N A D H是过氧化物酶A h p C F 和K a t G的底物,N A D H浓度的增加可能竞争性抑制K a t G对I N H的过氧化作用[27].M i e s e l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增加的N A D H浓度阻止了I N H和E t o 的作用从而导致高水平耐药[27].在耻垢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中已经发现n d h 基因突变可导致I N H与E t o交叉耐药[32].来自新加坡和巴西的研究也表明n d h突变(R13C㊁T110A 和R268H)发生在8%~10%的异烟肼耐药菌株中,但并不存在于I N H敏感的菌株中[28,33].但其他相关研究表明,n d h突变在I N H耐药和敏感菌株中均存在[20].最新的关于结核分枝杆菌I NH和P t o交叉耐药的研究中,仅在n d h基因中新发现了一个非同义突变(G339A),且其仅与I N H耐药相关[16].因此,目前n d h突变与I N H和P t o交叉耐药的相关性并不是很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2.3㊀f a b G1Gi n h A基因㊀f a b G1基因(又称为m aGb A)g609a突变首先被发现与I N H耐药相关[34].f a b G1基因沉默突变导致I N H和E T H耐药.f a b G1基因g609a突变及与它临近的区域扮演了i n h A基因启动子的作用,增强i n h A的转录,导致i n h A的过表达,降低了i n h A酶与N A D H的亲和力,从而导致I N H和E T H的交叉耐药.f a b G1基因g609a突变也可能通过增加转录的稳定性和改变R N a s e在m a b AGi n h A m R N A中的裂解位点来影响i n h A转录的水平,最终导致I N H和E T H的交叉耐药[35].f a b G1基因突变已被用于预测MT B对I N H耐药的检测中[36],但目前MT B对P t o耐药及I N H与P t o交叉耐药相关研究中并未对f a b G1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测[16,37].因此,f a b G1基因突变是否与I NH和P t o的交叉耐药相关以及其相关的耐药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3㊀异烟肼耐药的其它机制除与P t o交叉耐药的相关机制外,导致MT B 对I N H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主要与k a t G㊁a h p C㊁k a s A和o x y R等基因突变有关.k a t G基因突变导致过氧化氢酶G过氧化物酶的形成受阻,不能活化I N H为具有杀菌作用的异烟酸,从而导致MT B对I N H耐药[38G39].最常见的K a t G突变为S315T突变,94%的I N H耐药菌株与S315T突变相关[40].各个地区I N H耐药菌株中因k a t G基因突变而导致的耐药比率差异很大,从31.8%~96.9%不等[41].a h p C基因在I NH耐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a hGp C基因编码的A h p C酶(a l k y lh y d r o p e r o x i d a s e)引起过氧化氢底物的减少,a h p C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突变能够增强a h p C蛋白的表达,从而代偿性抵抗K a t G/C P活性的丢失[42].o x y R是一种氧化应激调节蛋白,控制着编码解毒酶基因触酶G过氧化物酶(k a t G编码)和烷基氢过氧化物酶(a h p C编码)的表达[43].29%的I NH耐药临床株在o x y RGa h p C 基因间隔区存在突变[43],o x y RGa h p C基因间隔区突变,例如GG9A和GC15T可分别增加a h p C的表达达9倍和18倍[42].但o x y RGa h p C基因间隔区突变是否与I N H耐药相关目前还存在争议[44].k a s A 基因编码的K a s A(βG酮脂酰基酰载体蛋白合成酶)能促进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25],但k a s A基因突变在I N H耐药中的作用并不是很清楚[34,45G46].因此, I N H耐药菌株相关基因(如a h p C㊁k a s A和o x y R)突变的具体位点及其与I N H临床耐药的确切关系还不是很明确,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4㊀丙硫异烟胺耐药的其它机制除与I N H交叉耐药的机制外,P t o耐药主要与e t h A㊁e t h R和m s h A等基因突变有关.e t h A基因可编码加单氧酶e t h A,P t o经加单氧酶e t h A激活后与N A D+反应,产生P t oGN A D加合物,从而抑制i n h A基因及分枝菌酸的合成[47G50].B r o s s i e r等的研究结果表明,47%的E t o耐药菌株存在e t h A基因突变(F110L和A95T突变)[31].多项研究表明, e t h A基因的非同义突变和框架突变可导致P t o/ E t o耐药,所占比例从37%到100%不等[15,25,37,51].另外,I s l a m等的研究发现了e t h A基因上29个新的非同义突变和3个截断突变与P t o的耐药相关[16].e t h R是T e t R/C a m R家族的一员,可抑制e t h A基因的表达[52].抑制e t h R基因的功能将导致MT B对P t o的敏感性提高,而e t h R基因突变则会导致P t o耐药[49].e t h R基因突变(F110L和A95T)与E t o耐药相关,约占E t o耐药菌株的4%[31].e t h R基因上两个新的非同义突变(R216C 和V152M)和一个同义突变也被证实与P t o耐药相关[16].m s h A属于糖基转移酶家族,涉及到MT B 分枝硫醇的生物合成[11],m s h A基因突变可能与P t o/E t o的激活被破坏有关[11,15,31],但m s h A基因突变与P t o/E t o耐药的相关性并不是很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前,MT B对P t o耐药的相关机制研究较少,多基于对E t o耐药机制的研究,相关基因突变的具体位点及其与临床耐药的相关性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632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0,36(3)5㊀展㊀望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I NH的耐药机制也越来越明确,但目前MT B对P t o耐药相关突变基因以及突变位点的分析仍然非常有限,还存在未知的基因突变.已有研究表明,20.2%的P t o耐药菌株中未发现已知的基因突变[16],在未知的耐药基因突变中也有可能存在与I NH交叉耐药相关的机制.另外,MT B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遗传特点多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目前,我国I N H和P t o耐药情况已经比较严峻,尤其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耐药的情况.对于I N H和P t o交叉耐药机制的研究也十分有限,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其作用的新机制.对I N H与P t o交叉耐药机制的研究可为结核病相关耐药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为耐药结核病的诊断及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利益冲突:无.引用本文格式:王晓英,张汇征,罗明,等.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耐药及其交叉耐药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0,36(3):234G238,260.D O I:10.3969/j.i s s n.1002G2694.2020.00.003参考文献:[1]L a w n S D,Z u m l a A I.T u b e r c u l o s i s[J].L a n c e t,2011,378(9785):57G72.D O I:10.1016/S0140G6736(10)62173G3[2]WHO.G l o b a lT u b e r c u l o s i sR e p o r t2019[E B/O L].(2019G10G17)[2020G01G03].G e n e v a:W o r l d 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2019.h t t p://w w w.w h o.i n t/t b/p u b l i c a t i o n s/g l o b a l_r e p o r t/e n/ [3]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G508[4]W i n d e rF G.M o d e o f a c t i o no f t h e a n t i m y c o b a c t e r i a l a g e n t s a n d a s s o c i a t e d a s p e c t s o f t h em o l e c u l a rb i o l o g y o f t h em y c o b a c t e r i a[J].B i oM y c o b a c t,1982,1:353G438[5]中国防痨协会.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J].中国防痨杂志,2015,37(5):421G469.D O I:10.3969/j.i s s n.1000G6621.2015.05.001[6]W a n g F,L a n g l e y R,G u l t e nG,e t a l.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i o a m i d ed r u g a c t i o na g a i n s t t u be r c u l o s i sa n dl e p r o s y[J].JE x p M e d,2007,204:73G78.D O I:10.1084/j e m.20062100[7]T h e e S,G a r c i aGP r a t sA J,D o n a l dP R,e t a l.Ar e v i e wo f t h e u s e o f e t h i o n a m i d e a n d 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 i nc h i l d h o o d t u b e r c u l o s i s[J].T u b e r c u l o s i s,2016,97:126G136.D O I:10.1016/j.t u b e.2015.09.007[8]肖和平,唐神结.二线抗结核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防痨杂志,2009,31(10):612G616[9]S c h a a fH S,V i c t o rT C,V e n t e rA,e t a l.E t h i o n a m i d e c r o s sGa n dc oGr e s i s t a n c e i n c h i ld re nw i t h i s o n i a z i dGr e s i s t a n t t u b e r c u l o s i s[J].I n t JT u b e r cL u n g D i s,2009,13(11):1355G1359.D O I:10.1258/i j s a.2009.009233[10]B a n e r j e eA,D u b n a uE,Q u e m a r dA,e t a l.i n h A,a g e n e e n c oGd i n g at a r g e t f o r i s o n i a z i da n de t h i o n a m i d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J].S c i e n c e,1994,263:227G230.D O I:10.1126/ s c i e n c e.8284673[11]V i l c h e z eC,J a c o b s WRJ r.R e s i s t a n c et o i s o n i a z i da n de t h i oGn a m i d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g e n e s,m u t a t i o n s,a n d c a u s a l i t i e s[J].M i c r o b i o l S p e c t r,2014,2:431G453.D O I:10.1128/m i c r o b i o l s p e c.M GM2G0014G2013[12]L a r s e n MH,V i l c hèz eC,K r e m e rL,e t a l.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o f i n h A,b u t n o t k a s A,c o n f e r s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i s o n i a z i da n de t h i oGn a m i d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s m e g m a t i s,M.b o v i sB C Ga n d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J].M o lM i c r o b i o l,2002,2:453G466.D O I:10.1046/j.1365G2958.2002.03162.x[13]M o r l o c k G P,M e t c h o c k B,S i k e sD,e ta l.e t h A,i n h A,a n d k a t G l o c i o f e t h i o n a m i d e r e s i s t a n t c l i n i c a l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Gc u l o s i s i s o l a t e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03,47(12):3799G3805.D O I:10.1128/a a c.47.12.3799G3805.2003[14]V i l c hèz eC,W a n g F,A r a iM,e t a l.T r a n s f e r o f a p o i n tm u t aGt i o n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 h A r e s o l v e s t h e t a r g e t o f i s o n i a z i d[J].N a t M e d,2006,12(9):1027G1029.D O I:10.1038/n m1466[15]R u e d aJ,R e a l p e T,M e j i a G I,e ta l.G e n o t y p i ca n a l y s i so f g e n e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i n d e p e n d e n tr e s i s t a n c ea n dc r o s sGr e s i s tGa n c e t o i s o n i a z i da n de t h i o n a m i d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Gs i s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5,59:7805G7810.D O I:10.1128/A A C.01028G15[16]I s l a m MM,T a nY,H a m e e d HMA,e t a l.D e t e c t i o no fn o v e l m u t a t i o n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n d e p e n d e n t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c r o s sGr eGs i s t a n c e t oi s o n i a z i da n d 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Gb e r c u l o s i s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2019,25(8):1041.e1G1041.e7.D O I:10.1016/j.c m i.2018.12.008[17]M a c h a d oD,P e r d i g a o J,R a m o s J,e t a l.H i g hGl e v e l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i s o n i a z i d a n de t h i o n a m i d e i nm u l t i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G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o f t h eL i s b o a f a m i l y i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n h A d o u b l em u t a t i o n s[J].JA n t i m i c r o bC h e m o t h e r,2013,68(8):1728G32.D O I:10.1093/j a c/d k t090[18]R u e d aJ,R e a l p eT,M e j i a G I,e ta l.G e n o t y p i c A n a l y s i so fG e n e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I n d e p e n d e n tR e s i s t a n c ea n dC r o s sGR eGs i s t a n c e t o I s o n i a z i d a n dE t h i o n a m i d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Gc u l o s i s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 a p y,2015,59(12):7805G7810.D O I:10.1128/A A C.01028G15[19]M u l l e r B,S t r e i c h e rE M,H o e kK G,e t a l.i n h A p r o m o t e rm uGt a t i o n s:a g a t e w a y t o e x t e n s i v e l y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 S o u t hA f r i c a[J].I n t JT u b e r cL u n g D i s,2011,15:344G351[20]H a z b o n MH,B r i m a c o m b e M,B o b a d i l l aGd e lGV a l l e M,e ta l.P o p u l a t i o n g e n e t i c s s t u d y o f i s o n i a z i d r e s i s t a n c em u t a t i o n s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m u l t i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06,50(8):2640G2649.D O I:10.1128/A A C.00112G06[21]R i s t o w M,M o h l i g M,R i f a i M,e ta l.N e wi s o n i a z i d/e t h i oG7323期王晓英,等: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耐药及其交叉耐药相关机制研究进展n a m i d e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m u t a t i o na n ds c r e e n i n g f o rm u l t i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s t r a i n s[J].L a n c e t,1995,346:502G503.D O I:10.1016/s0140G6736(95)91351G3[22]陈杨,陈玲,张泓,等.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及其k a t G与i n h A 基因突变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10):788G792[23]吴雪琼,钟敏,张俊仙,等.P C R直接测序法分析结核分枝杆菌k a t G基因突变[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1):9G11.D O I:10.3969/j.i s s n.1001G764X.2000.01.014[24]朱中元,邵寒霜,陈允凤,等.结核分枝杆菌i n h A基因突变的测序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1):48G51[25]B o o n a i a mS,C h a i p r a s e r tA,P r a mm a n a n a nT,e t a l.G e n o t y p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g e n e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s o n i a z i da n de t h i o n a m i d e r eGs i s t a n c e i n M D RGT B i s o l a t e s f r o m T h a i l a n d[J].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2010,16(4):396G399.D O I:10.1111/j.1469G0691.2009.02838.x[26]L e eH,C h oS N,B a n g H E,e t a l.E x c l u s i v em u t a t i o n s r e l a t e d t o i s o n i a z i da n de t h i o n a m i d er e s i s t a n c ea m o n g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o l a t e s f r o m K o r e a[J].I n tJT u b e r cL u n g D i s,2000,4:441G447[27]M i e s e lL,W e i s b r o d T R,M a r c i n k e v i c i e n eJ A,e ta l.N A D H 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 d e f e c t s c o n f e r i s o n i a z i d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c o n d i t i o nGa l l e t h a l i t y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s m e g m a t i s[J].J B a c t e r i o l,1998,180(9):2459G2467[28]L e eA S,T e oA S,W o n g S Y.N o v e lm u t a t i o n s i nn d h i n i s o n i aGz i d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o l a t e s[J].A n t i m iGc r o b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01,45:2157G2159.D O I:10.1128/A A C.45.7.2157G2159.2001[29]Q u e m a r dA,S a c c h e t t i n i J C,D e s s e nA,e t a l.E n z y m a t i c c h a rG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t h e t a r g e t f o r i s o n i a z i d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Gc u l o s i s[J].B i o c h e m i s t r y,1995,34:8235G8241.D O I:10.1021/b i00026a004[30]R o z w a r s k i D A,G r a n tG A,B a r t o nD H,e t a l.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N A D Ho f t h e i s o n i a z i d t a r g e t(i n h A)f r o m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J].S c i e n c e,1998,279:98G102.D O I:10.1126/ s c i e n c e.279.5347.98[31]B r o s s i e rF,V e z i r i sN,T r u f f o tGP e r n o tC,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i nG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r e s i s t a n c et ot h e a n t i t u b e r c u l o u s d r u g e t h i oGn a m i d e i n m u l t i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o f M y c o b a c t e r iG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1,55:355G360.D O I:10.1128/A A C.01030G10[32]V i l c hèz eC,W e i s b r o d T R,C h e n B,e ta l.A l t e r e d N A D H/ N A D+r a t i om e d i a t e s c o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i s o n i a z i d a n d e t h i o n a m i d e i nm y c o b a c t e r i a[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05,49:708G720.D O I:10.1128/A A C.49.2.708G720.2005[33]C a r d o s oR F,C a r d o s oMA,L e i t eC Q,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n d h g e n eo f i s o n i a z i dr e s i s t a n t a n ds u s c e p t i b l e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o l a t e s f r o m B r a z i l[J].M e mI n s tO s w a l d oC r u z,2007,102:59G61.D O I:10.1590/s0074G02762007000100009[34]R a m a s w a m y S V,R e i c h R,D o uS J,e ta l.S i n g l en u c l e o t i d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i n g e n e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s o n i a z i dr e s i s t a n c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C h e m o t hGe r,2003,47:1241G1250.D O I:10.1128/a a c.47.4.1241G1250.2003[35]A n d oH,M i y o s h iGA k i y a m aT,W a t a n a b e S,e t a l.As i l e n tm uGt a t i o n i n m a b Ac o n f e r s i s o n i a z i dr e s i s t a n c eo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J].M o lM i c r o b i o l,2014,91(3):538G547.D O I:10.1111/mm i.12476[36]W a l k e rT M,K o h lT A,O m a rS V,e ta l.W h o l eGg e n o m es eGq u e n c i n g f o r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a n dr e s i s t a n c e:a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c o h o r t s t u d y[J].L a n c e t I n f e c t D i s,2015,15:1193G1202.D O I:10.1016/S1473G3099(15)00062G6[37]T a nY,S uB,Z h e n g H,e ta l.M o l e c u l a r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P r o t h i o n a m i d e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o l a t e s i nS o u t h e r nC h i n a[J].F r o n t M i c r o b i o l,2017,8:2358.D O I:10.3389/f m i c b.2017.02358[38]H e y m B,Z h a n g Y,P o u l e tS,e t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t h e k a t G g e n e e n c o d i n g a c a t a l a s eGp e r o x i d a s e r e q u i r e d f o r t h e i s o n iGa z i d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J].JB a c t e r iGo l,1993,175(13):4255G4259.D O I:10.1128/j b.175.13.4255G4259.1993[39]C a m p b e l l P J,M o r l o c kG P,S i k e sR D,e t a l.M o l e c u l a rd e t e cGt i o no fm u t a t i o n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f i r s tGa n d s e c o n dGl i n e d r u g r eGs i s t a n c e c o m p a r e dw i t h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o f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Gm o t h e r,2011,55(5):2032G2041.D O I:10.1128/A A C.01550G10[40]M o k r o u s o v I,N a r v s k a y aO,O t t e nT,e t a l.H i g h p r e v a l e n c e o fK a t GS e r315T h r s u b s t i t u t i o na m o n g i s o n i a z i dGr e s i s t a n t M yG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c l i n i c a li s o l a t e sf r o m n o r t h w e s t e r nR u s s i a,1996t o2001[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02,46:1417G1424.D O I:10.1128/a a c.46.5.1417G1424.2002[41]B o l l e l aV R,N a m b u r e t eE I,F e l i c i a n oC S,e ta l.D e t e c t i o no f k a t G a n d i n h A m u t a t i o n st o g u i d e i s o n i a z i da n de t h i o n a m i d e u s e f o r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 t u b e r c u l o s i s[J].I n t JT u b e r cL u n g D i s,2016,20(8):1099G1104.D O I:10.5588/i j t l d.15.0864[42]S h e r m a nD R,M d l u l iK,H i c k e y M J,e t a l.C o m p e n s a t o r y a hGp C g e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i n i s o n i a z i d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Gc u l o s i s[J].S c i e n c e,1996,272:1641G1643.D O I:10.1126/s c iGe n c e.272.5268.1641[43]S r e e v a t s a nS,P a nX,Z h a n g Y,e t a l.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o x y RGa hGp Cr e g i o n i n i s o n i a z i dGr e s i s t a n t a n dGs u s c e p t i b l e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c o m p l e x o r g a n i s m sr e c o v e r e df r o m d i s e a s e d h uGm a n s a n d a n i m a l s i nd i v e r s e l o c a l i t i e s[J].A n i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1997,41(3):600G606[44]B a k e rL V,B r o w nT J,M a x w e l lO,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a n a l y s i s o f i s o n i a z i d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o l a t e s f r o mE n g l a n da n d W a l e s r e v e a l s t h e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 a h p CG46A p o l y m o r p h i s m[J].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05,49:1455G1464.D O I:10.1128/A A C.49.4.1455G1464.2005[45]L e eA S,L i mI H,T a n g L L,e t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k a s Aa n a l yGs i s t od e t e c t i o no f i s o n i a z i d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Gs i s i nS i n g a p o r e[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1999,43:2087G2089.(下转第260页)832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0,36(3)兽医寄生虫病,2006,14(1):47G50.D O I:10.3969/j.i s s n.1674G6422.2006.01.023[8]敖敦格日勒,格日勒图,朱玉涛,等.内蒙古和新疆两地草原革蜱源性马驽巴贝斯虫病原D N A检测[J].中国兽医杂志,2015,5l (5):21G23.D O I:10.3969/j.i s s n.0529G6005.2015.05.007[9]Z h o uX,L i S G,C h e nS B,e t a l.C oGi n f e c t i o n sw i t hB a b e s i am iGc r o t i a nd P l a s m o d i u m p a r a s i te s a l o n g t h eC h i n aGM y a n m a rb o rGd e r[J].I n f e c tD i sP o v e r t y,2013,2(1):24.D O I:10.1186/2049G9957G2G24[10]W uX B,N aR H,W e i S S,e t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i c kGb o r n e d i sGe a s e s i nC h i n a[J].P a r a s i t e V e c t o r,2013,6:119.D O I:10.1186/1756G3305G6G119[11]J u n gGY e o nK i m,S h i nGH y e o n g C h o,H y u nGN a J o o,e t a l.F i r s t c a s e o f h u m a nb a b e s i o s i s i nK o r e a:d e t e c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Gt i o n o f a n o v e l t y p e o f b a b e s i a s p.(K O1)s i m i l a r t o o v i n e b a b eGs i a[J].J C l i n i c a lM i c r o b i o l,2007,45(6):2084G2087.D O I:10.1128/J C M.01334G06[12]W e i Q,T s u j iM,Z a m o t oA,e t a l.H u m a n b a b e s i o s i s i n J a p a n: i s o l a t i o no f B a b e s i am i c r o t iGl i k e p a r a s i t e s f r o ma n a s y m p t o m a tGi c t r a n s f u s i o nd o n o ra n df r o m ar o d e n tf r o m a na r e a w h e r e b a b e s i o s i s i s e n d e m i c[J].J C l i nM i c r o b i o l,2001,39(6):2178G2183.D O I:10.1128/J C M.39.6.2178G2183.2001[13]B a r r y A t k i n s o n,J o h nC h a m b e r l a i n,C h r i s t o p h e rH L o g u e,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r e a lGt i m eR TGP C Ra s s a y f o r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o fc r i m e a nGC o n g oh e m o r r h a g i cf e v e rv i r u s[J].V e c t o rGb o r n e Z o o n o tD i s,2012,39(6):786G793.D O I:10.1089/v b z.2011.0770[14]J uJ i a n g,T e i kGc h y e c h a n,J o s e p hJT e m e n a k,e t a l.D e v e l o pGm e n t o f a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a lGt i m e P C R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a s s a y s p e c i f i cf o ro r i e n t i at s u g a m u s h i[J].A m J T r o p M e d.H y g,2004,70(4):351G356.D O I:10.1134/S0036024407120047[15]W i k s w oM E1,H uR,D a s c hG A,e t a l.D e t e c t i o n a n d i d e n t i f iGc a t i o no f s p o t t e d f e v e r g r o u p r i c k e t t s i a e i nD e r m a c e n t o r s p e c i e s f r o ms o u t h e r nC a l i f o r n i a[J].J M e dE n t o m o l,2008,45(3):509G516.D O I:10.1603/0022G2585(2008)45[509:d a i o s f]2.0.c o;2[16]D r a z e n o v i c hN,F o l e y J,B r o w nR N.U s eo f r e a lGt i m e q u a n t i t aGt i v eP C Rt a r g e t i n g t h e m s p2p r o t e i n g e n et oi d e n t i f y c r y p t i cA n a p l a s m a p h a g o c y t o p h i l u mi n f e c t i o n s i nw i l d l i f e a n d d o m e s t i c a n i m a l s[J].V e c t o rGb o r n e Z o o n o t D i s,2006,6(1):83G90.D O I:10.1089/v b z.2006.6.83[17]A m a n d aDL o f t i s,R o b e r t F M a s s u n g,M i c h a e l LL e v i n.Q u a nGt i t a t i v e R e a lGT i m e P C R A s s a y f o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E h r l i c h i a c h a f f e e n s i s[J].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03,41(8):3870G3872.D O I:10.1128/j c m.41.8.3870G3872.2003[18]F uY G,L i uZ J,G u a n G Q.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a lGT i m e p o l yG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f o r d e t e c t i o no f b o r r e l i ab u r g d o r f e r i s e nGs u l a t o i nC h i n a[J].V e c t o rB o r n eZ o o n o tD i s,2012,12(5):341G345.D O I:10.1089/v b z.2011.0692[19]吴涛,郭喜玲,彭海燕,等.羊及其体表蜱中S F T S V的分离培养与全基因序列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3,24(6):7G10.D O I:10.3969/j.i s s n.1006G9070.2013.06.003[20]R u d e n k o N,G o l o v c h e n k o M.T i c kGb o r n ee n c e p h a l i t i sv i r u sGs p e c i f i cR TGP C R ar a p i dt e s tf o rd e t e c t i o n o ft h e p a t h o g e n w i t h o u t v i r a lR N A p u r i f i c a t i o n[J].A c t aV i r o l,2004,48(3):167.D O I:10.1097/01.a i d s.0000096893.73209.0e收稿日期:2019G08G19㊀编辑:张智芳(上接第238页)[46]Z h a n g M,Y u e J,Y a n g Y P,e t a l.D e t e c t i o n o fm u t a t i o n s a s s oGc i a t e dw i t h i s o n i a z i d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Gs o l a t e s f r o mC h i n a[J].J C l i nM i c r o b i o l,2005,43:5477G5482.D O I:10.1128/J C M.43.11.5477G5482.2005[47]F r a a i j eMW,K a m e r b e e kNM,H e i d e k a m p A J,e t a l.T h e p r oGd r u g a c t i v a t o r E t a A f r o m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aB a e y e rGV i l l i g e rm o n o o x y g e n a s e[J].JB i o lC h e m,2004,279(5):3354G3360.D O I:10.1074/j b c.M307770200[48]V a n n e l l iT A,D y k m a nA,O r t i zD eM o n t e l l a n oP R,e t a l.T h e a n t i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 r u g e t h i o n a m i d e i s a c t i v a t e db y a f l a v o p r o t e i nm o n o o x y g e n a s e[J].J B i o lC h e m,2002,277(15):12824G12829.D O I:10.1074/j b c.M110751200[49]B a u l a r dA R,B e t t s J C,E n g o h a n gGN d o n g J,e t a l.A c t i v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oGd r u g e t h i o n a m i d e i s r e g u l a t e d i nm y c o b a c t e r i a[J].J B iGo lC h e m,2000,275(36):28326G28331.D O I:10.1074/j b c.M003744200[50]D e b a r b e rA E,M d l u l iK,B o s m a n M,e t a l.E t h i o n a m i d ea c t iGv a t i o na n d 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m u l t i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Gb e r c u l o s i s[J].P r o cN a t lA c a dS c iU S A,2000,97(17):9677G9682.D O I:10.1073/p n a s.97.17.9677[51]C a s a l iN,N i k o l a y e v s k y y V,B a l a b a n o v a Y,e ta l.E v o l u t i o n a n dt r a n s m i s s i o n o f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t u b e r c u l o s i si na R u s s i a n p o p u l a t i o n[J].N a tG e n e t,2014,46:279G286.D O I:10.1038/ n g.2878[52]E n g o h a n gGN d o n g J,B a i l l a tD,A u m e r c i e r M,e ta l.E t h R,a r e p r e s s o r o f t h e T e t R/C a m Rf a m i l y i m p l i c a t e di ne t h i o n a m iGd e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a,o c t a m e r i z e sc o o p e r a t i v e l y o ni t s o p e r a t o r[J].M o l M i c r o b i o l,2004,51:175G188.D O I:10.1046/j.1365G2958.2003.03809.x收稿日期:2019G07G18㊀编辑:张智芳062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0,36(3)。

一线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线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补偿机制 。 2 利 福 平 耐 药 的 分 子 机 制 利 福 平 是 通 过 特 异 性 与R NA 聚 合 酶 口 基 结 合 , 制 R 亚 抑 NA 聚 合 酶 活 性 , 断 阻 DN 转 录 , 过 9 的 突 变 主要 发 生 在 编 码 R A 超 6 NA 聚合
酶 p 基 的基 因 上 ( 3 3 b 亚 含 5 4 p的 OR 编 码 1 7 个 氨基 F, 18
现, 结核病疫情 回升 , 为亟待解决 的全球 性公共卫生 问 成
题 。现 就 国 内外 学 者 对 一 线 抗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药 物 耐 药性
的分 子 机 制 研 究 现状 综述 如下 。 1 异 烟 肼 耐 药 的 分 子 机 制 异 烟 肼 通 过 在 菌 体 内 被 过 氧化 氢 酶一 氧 化 物 酶 激 活 [ , 生 一 系列 的 活 性 氧 过 1产 ]
和活 性 有 机 自 由基 , 击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的 多 个 靶 点 , 成 攻 造

些 蛋 白靶 点 某 些 基 团 的 氧 化 或 酰 化 , 致 菌 体 一 些 生 导
理 功 能 的 丧 失 。活 化 后 的异 烟 肼 作 用 于 细 胞 壁 分 枝 菌 酸 合 成 途 径 中的 酶 系 包 括 : 酯 酰 AC 烯 P还 原 酶 (n 、 IhA)酰 基 携 带 蛋 白 ( pM) 口 酯 酰 AC Ac 及 酮 P合 成 酶 ( a 的 K sA)

2 世 纪 5 年 代 , 报 道 使 用 异 烟 肼 不 久 出现 耐 药菌 O O 有 株, 实是 过氧 化 氢酶一 氧 化 物酶 失活 所 致。19 证 过 9 2年 Z a g等 [发 现 在 3株 MI > 5p / 的 高 浓 度 耐 药 株 hn 1 C 0 g ml 中 , 2 完 全 缺 失 k t 基 因 , 为 由此 导 致 菌 株 耐 药 。 有 株 a G 认 目前 , 已经 在 4 % 的 耐 异 烟 肼 菌 株 中发 现 第 3 5 丝 氨 O 1位 酸 一 苏 氨 酸 ( e- T r AG -A C) 变 。使 得 过 氧 化 S r ̄ h , C- C 突 -  ̄

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及其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及其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微 生物 与感 染
J u n l f co e dI f t n , u e 5 2 1 , ( ) 1 71 1 ht : i .u a .d . n o ra Mi bs n ne i s J n , 0 1 6 2 : 1 —2 t / mifd n e u c o r a co 2 p /
FAN i o Pi X a — ng。ZHAG N e Hong W n—
D p r et f net u ia s H ahn opt , ua nv sy S aga 2 04 , h a eat n fc os s s , usa si l Fd nU i r t, hnhi 000 C i m oI i D ee H a ei n
结 核病 是指在耐多药结核病 ( 同时对 异烟肼 和利 福平耐 药 的结 核分 枝杆菌 引起 的结核病 ) 即 的基础 上 , 对 还 氟 喹诺 酮类药物和至少 3种二线静 脉用抗结 核药物 ( 曲霉素 、 卷 卡那 霉素 、 阿米卡 星) 中的 1种耐 药的结核 分 枝杆 菌引起的结核病 。我 国是结核病 高流行 国家 , 耐药结 核病 , 尤其是 耐多药结 核病 给我国人 民经济和生 活
c u e y M y o a t ru asd b c b ce i m t b r u o i wih r ssa c o a e s s n a i n ia i i a y k n s o u c l ss e t e it n e t t 1 a t io i z d a d rf mp c n, n i d f
me h d。wh c e d — e sf rr s l o b e e m i e to ih n e s4 6 we k o e u t t d t r n d.Ot e i g o tc t c n l g e lo h v h i s e h rd a n si e h o o is a s a e t e r o sd a tg s wn di v n a e .Th r a me t f rXDR u r u o i h s n t b e o a e te t n o t b c l ss a o e n c mp e e y e t b ih d e l t l s a l e .S m e s u is s o tde

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杨寿慧;刘惟优【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威胁全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异烟肼是结核病治疗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前体异烟肼通过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KatG)激活,活化的异烟肼可抑制靶蛋白InhA.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其中katG基因突变是异烟肼耐药主要的原因,另外还有inhA、kasA、oxyR基因等.外排泵系统在异烟肼耐药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异烟肼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机制及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异烟肼耐药结核病的诊治.【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8(031)010【总页数】5页(P1086-1090)【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机制【作者】杨寿慧;刘惟优【作者单位】341000 赣州,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341000 赣州,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0 引言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长期以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全世界约有1040万新发结核病例,我国新发肺结核人数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位高居全球第3位[1]。

作为一种典型的持留菌,体内潜伏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难以清除并且有很强的耐药突变潜力[2]。

目前结核病治疗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是异胭肼,但随着异烟肼耐药结核菌的增加,使得患者不得不更换昂贵且副作用大的二线抗结核药物。

结核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常常需要依据药敏结果,但传统药敏培养时间一般长达4~8周。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在结核菌耐药检测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1 异烟肼及其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机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由长链分枝菌酸、高支链的阿拉伯多糖、肽聚糖组成的交叉连接网3个主要的组成成分。

异烟肼是作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分枝菌酸合成的窄谱抗生素。

从1952年开始异烟肼作为抗结核药物应用于临床,其结构仅一个吡啶环连接一个酰肼基。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及检测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及检测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及检测方法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侵犯其他器官。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给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就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机制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进行论述。

一、耐药性机制1.多重耐药(MDR)多重耐药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对两种最主要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产生耐药现象。

这种耐药形式使得传统治疗手段无法有效控制感染,并且增加了传播风险。

2.延迟耐药(XDR)延迟耐药是在MDR基础上,又产生对氟喹诺酮类等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

这使得治疗选择更加有限,且通常需要使用更昂贵和毒副作用更大的抗结核药物。

3.全耐药(TDR)全耐药是指对所有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都产生耐药现象,这种情况下仅能依靠其他的药物才能进行治疗。

然而,这些替代治疗方案费用昂贵且可行性有限。

二、检测方法1.传统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传统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使用培养分枝杆菌,并将其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

通过观察细菌在不同浓度抗生素下的生长情况来判断其对该抗生素是否具有耐药性。

尽管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其确诊时间较长,且容易出现误判。

2.分子检测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利用PCR技术可以更快速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基因突变。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与耐药性相关基因序列的存在与否来确定细菌对特定抗生素是否具有耐药性。

由于PCR技术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它已成为常用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之一。

3.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利用荧光标记的结核分枝杆菌单个细胞对特定抗生素的反应进行测定。

通过测量细胞内荧光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其对抗生素是否产生了耐药性。

这种方法具有高通量和快速的优势,但需要对样本进行前期处理以获得单个菌落。

4.质谱法质谱法利用MALDI-TOF质谱仪检测结核菌代谢产物图谱与数据库匹配,从而快速确定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类型。

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药物耐药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药物耐药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规检 测手 段 。因此 ,如何快 速 、准确 、有 效 采集动脉血 并最 大程度
地减 少该 操作对 患者所 造成 的影 响和损害 ,需要 护理工 作者 不断的 EP B ,努力钻研 业务 ,提高护理质 量 ,更好 的服务 于患者 ,促进护理
事业的发展。
参考 文献 [】 冯 先琼 , 冀 娟 . 证 护理 : 理 发展 新 动 向【J 用 护理 杂 志 , 1 成 循 护 J_ 实
播模 式研 究” ( 病分子流行病学研 究) (08X0/ 3 00 0) 结核 20Z l 0— 1- 2 . 0
通讯作 者 :E m i a ag @i cc - a:w n nl c . l k i d n n
管 ,血液就会 自动充满针栓或乳头 ,操 作者 即可抽取所需的血量 ,避 免盲 目抽取,成功率高,疼痛减轻,患者能接受和理解。 2 . 4评价指标
【 关键 词】 结核 分枝 杆 茵;药物耐 药;机制 ;研 究进展
中 图分 类号 :R7 .11 389
文 14 (0 1 5 04— 4 6 1 8 2 1 )0— 04 0 9
结核病耐药性 的产生和传播 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工作 的焦点。世
2 0 年 南非发现首例 广泛耐药结 核病 ( t s e rgrs t t 05 e e i l du - i a x nvy es n

两组 患者 在一次性穿刺成 功率 、疼痛的程度及患者 的感 受程度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践证明 ,循证护理具有科学性 、实用性 ,可在有
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 的作 用。循证护理为护理工作提供 了一 种新 的 模 式 ,它把期刊 、教科 书、网络等获得的信息与临床经验结合 起来 , 找 出最佳 的有效的依据 ,提 高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的在动脉 采集血 标本 中的成功率 、减轻疼痛 或减少到最低限度 、找 出一条适合 老年 患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机制与新药研发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机制与新药研发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机制与新药研发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结核病的致病菌,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且具有高传染性。

然而,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给结核病的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机制以及新药研发的进展。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机制1. 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结核病的治疗通常采用四种主要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和繁殖,包括抑制酶的活性、破坏细胞壁和抑制蛋白质合成等。

2. 耐药突变的产生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产生:突变和水平基因转移。

突变是指结核分枝杆菌染色体中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这些突变通常与抗生素靶标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使得抗结核药物无法有效作用。

3. 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表达和调控一系列耐药基因来保证自身对抗结核药物的生存能力。

其中,转录因子是重要的调节因子,能够调控耐药基因的表达。

这些转录因子的过度表达或突变都可能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对抗药物的耐药性增强。

4. 多重耐药结核菌和极耐药结核菌当结核分枝杆菌对四种主要抗结核药物都出现耐药情况时,称为多重耐药结核菌(MDR-TB)。

当结核分枝杆菌对至少两种抗结核药物还同时对三种或更多的类别抗结核药物耐药时,称为极耐药结核菌(XDR-TB)。

MDR-TB和XDR-TB的治疗更加困难,仅有少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可以使用。

二、新药研发的进展1. 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针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已经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方向。

一些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定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如靶向结合蛋白B的抗结核药物。

2. 新药物的发现和筛选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抗结核药物。

通过筛选大量化合物库,发现了一系列潜在的抗结核活性物质,并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研究。

3. 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耐药性是结核病复发和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burden and suffering of patients.
[Key wordsl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I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Cell wall;Molecular
mechanism I Efflux pump
目前对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性机制研究很多,但主要有 3种观点:①细胞壁结构与组成变化,使细胞壁通透 性改变。药物通透性降低.产生降解或灭活酶类。改 变了药物作用靶位。②可能存在耐药质粒或转座子 介导的耐药;在MTB中己经发现了活跃的药物外 排泵系统,外排泵能将菌体内药物泵出,使得胞内药 物浓度不能有效抑制或杀死分枝杆菌。从而产生耐 药性。③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多见于其基因组上 编码药物标靶的基因或药物活性有关的酶基因突变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an not only establish a rapid.sensitive and accurate detection method,but
also find antituberculosis drug targets,develop new antituberculosis drugs。control tuberculosis,and reduce
万方数据
因。pncA基闪突变位点较多且较为分散,有多达 50多个位点突变可能与PZA耐药有关。其中突变 位点主要分布在18~57氨基酸,82~128氨基酸, 发现耐药株24位密码子(Gly—Asp)、160位 (Thr—Lys)、51位(His—Pro)有不同的突变。 研究同时发现第102位发生移码突变,导致167 bp 核酸缺失【8j,而有些耐PZA菌株没有发生pncA基 因突变,这说明还存在其他的耐药机制,还有待更广 泛深入的研究。 2.5 EMB耐药的分子机制 EMB是抗结核治疗 的一线药物。是一种阿拉伯糖类似物。EMB通过抑 制阿拉伯糖基转移酶来阻断阿拉伯聚糖的合成。造 成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合成障碍,增加了细胞壁通透 性。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此外,EMB还干扰磷脂 的新陈代谢和分枝菌酸的合成,导致细胞壁合成障 碍,抑制了细菌的繁殖。
·1502·
旦隧唑咝壅查!!!!堡!;旦箜!!堂筮!!塑 !坐』垦!!区!!望!堡竺生!!!!!!∑!!:i!:型!:丝
透性,导致药物进入高疏水性细胞擘间隙比较慢,这 便筑成了MTB对药物的第一道防线。
有些抗结核药物是以细胞壁为靶点的,例如异 烟肼(INH)和乙硫异烟胺抑制合成分枝菌酸,乙胺 丁醇(EMB)则主要干扰阿拉伯糖的合成,MTB细 胞壁的变化使得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从而导致耐药 的发生。Velayati等∞3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 MTB的细胞壁。发现广泛耐药结核和耐多药结核菌 株的细胞壁厚度分别是(20.2±1.5)nm和 (17.1±1.03)nm,而敏感株的细胞壁厚度仅为 (15.6±1.3)nm(P<0.01),这说明细胞壁与 MTB耐药性是密切相关的。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114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Chuan—you,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D研 XU Shao-fa,Email:xushaofa@263.net
[Ahtmct] In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the mortality of tuberculosis is the highest,about two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细胞壁;分子机制;外排泵
Progress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Mycobacterlum tuberculosis
SUN Yong,LI Chuan—you,xu
Shao-fa.Department of Bacteriology and Immunology。Beijing Tuberculosis and Thoracic Tumor
RFP耐药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rpoB基因发生 突变时。RNA聚合酶8一亚单位酶活性改变,RFP不 能与细菌RNA聚合酶8一亚单位结合而表现为耐 药。rpoB基因突变一般是单个碱基突变或数个碱 基联合突变。也有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共30多种,主 要的突变位点发生在507---533位密码子,其中最常 见的突变位点是531、526、516位[6|。 2.3链霉素(SM)耐药的分子机制 SM是防治结 核病的一线药物,是氨基环醇糖苷类抗菌药物.主要 作用于核糖体30S亚基,抑制肽链的延长.影响蛋白 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但SM仅对吞噬细胞外的 MTB具有杀菌作用。研究表明耐SM菌株有rpsI. 或rrs基因的突变。其中以rpsI。基因突变为主,突 变主要位于43位密码子(Lys—Arg)【7 J。 2.4吡嗪酰胺(PZA)耐药的分子机制 PZA是一 线的抗结核常用药物,PZA对人型MTB有较好的 抗菌作用.而对非MTB不敏感。而且其抗菌作用 易受环境影响。只在酸性环境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 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的结核菌几乎无抑菌作用。这可 能与吡嗪酸有关。一般认为是MTB的吡嗪酰胺酶 将PZA转化成具有活性的吡嗪酸而发挥杀菌作朋。 研究表明pncA基肉的突变造成吡嗪酰胺酶活性降 低或丧失,这是导致MTB对PZA耐药的主要原
million people die of tuberculosis every year.It is estimated that new cases are 9.2 million each year.More
seriously,one 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been infected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ccording tO WHO statistics,patients with multiple-drug resistance tuberculosi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ccounted for 20%.and the numb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refore,a clear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I)()ll 10.3760/cma.i.issn.1673-436X.2010.024.009 基金项目l同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l0003—005) 作者单位1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细菌免疫 学室(孙勇、李传友).胸外科(许绍发) 通信作者l李传友.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corn
由于MTB有相对的耐干燥、耐碱等特性,使得 它很难被清除,MTB的抵抗力和耐药性也得益于它 的细胞壁结构。这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壁同样破坏了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也使得MTB能在巨噬细胞 内得以存活。正是因为细胞壁在耐药和抵抗力中独 特的作用。科学家希单能通过找到潜在药物作用的 新位点或改变细胞壁的结构而增强MTB对药物的 敏感性。 2基因突变与MTB耐药
基因学的研究表明。基因变异是MTB产生耐药 性的主要机制。例如碱基的插入、缺失、置换等。抗菌 药物作川靶点的突变,使其结合靶点的能力下降。从 而导致其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下面对几种主要的 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表1)。 2.1 INH耐药的分子机制 INH是防治结核病的 一线用药,对各种MTB都有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胞
许绍发.Emaill xushaofa@263.net
万方数据
所造成。目前对结核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各种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基因的突变 上。本文就这三个方面与耐药机制关系作一综述。 1 MTB的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变化
MTB的细胞壁和其他细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 肽聚糖主要由N一乙酰葡萄糖胺和N一乙酰胞壁酸组 成,类脂质含量超过60%,而革兰阴性细菌类脂质 含量仅占20%左右。类脂质是一类复杂的复合物, 它赋予MTB表面疏水性,含有分枝菌酸、索状因 子、多糖类、磷脂、蜡质D等[1】。分枝菌酸是MTB 和棒状杆菌属独有的结构,主要由22—24碳短链和 40-64长链分枝脂肪酸组成.分枝菌酸层能形成有 效的屏障。使MTB免受溶菌酶、自由基等损伤。抵 抗亲水性化合物或抗生素的攻击。而阿拉伯半乳聚 糖层又能阻止疏水性分子的进入。此外。分枝杆菌 细胞壁上有选择性阳离子的孔蛋白.能有效控制或 阻滞亲水性小分子的扩散,大大降低了化合物的渗
表l 结核分枝杆菌药物作用机制与耐药突变频率
万方数据
·1503·
位点上。 2.1.3 oxyR—ahpC基冈 oxyR基冈作为一个调节 蛋白.它即是氧压的感应器义是基肉转录的活化剂, oxyR基因控制编码解毒酶基因如触酶一过氧化物酶 (KatG基因编码)和烷基氢过氧化物酶(ahpC基冈 编码)的表达。研究表明。在MTB复合体中的 oxyR基冈发生大量的移码突变和缺失、失活,使其 成为一个无活性的假基因。当ahpC基因的启动子 突变时,ahpC表达上调。弥补了oxyR基因缺陷,产 生INH耐药。一般研究者发现在INH耐药菌株中 oxyR启动子序列的突变常伴随着KatG活性的不 足。因此,一般将ahpC基因突变作为KatG损伤的 标志。
· 150l·
.综述.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勇 李传友许绍发
【摘要】在人类的传染病中,结核病死亡率最高。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I而且估计每年有 920万的新发病例,更为严重的是全世界1/3的人口都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据WHO统计,目前全世 界耐多药结核患者已占20%.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递增。因此.明确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不仅能够建 立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找到抗结核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控制结核病 疫情.减轻患者的负担与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