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3章 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第3章数据链路层-1
![第3章数据链路层-1](https://img.taocdn.com/s3/m/4bfa319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3.png)
g1
g2
gr-1
R0
R1
Rr-1
信息输入端
图3.5 CRC码的编码电路
码字输出端 输出开关
3.2 差错检测与校正(续)
常用的检错码 ----循环冗余码
大于r+1的突发错误
• 若具体取r=16,则能检测出所有双错、奇数位错、突 发长度小于等于16的突发错以及1-2-15(约为99.997%) 的突发长度为17的突发错和1-2-16(约为99.998%)的
突发长度大于等于18的突发错
3.2 差错检测与校正(续)
常用的检错码 ----循环冗余码
除以G(x)的运算易于用移位寄存器和半 加器来实现
3.2 差错检测与校正(续)
传输差错的特性
➢ 噪声分类:
• 信道所固有的,持续存在的随机热噪声 • 由于外界特定的短暂原因所造成的冲击噪声
➢ 噪声比较:
• 随机错通常较少 • 冲击噪声的幅度可以相当大 ,它是传输中产生差错
的重要原因
3.2 差错检测与校正(续)
传输差错的特性
➢ 衡量一个信道质量的重要参数是误码率:
*是要求同学了解的,这些内容在本电子教案中并未讲解而是要求同学自己阅读教材。
3.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 基本功能:
• 将物理层提供的原始的传送比特流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 接改造成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 最基本的服务就是将源机器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 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
• 要完成许多特定的功能 ☆ 主要有如何将比特组合成帧(frame); ☆ 处理传输中出现的差错; ☆ 调节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至于使较慢的接收方不能 承受,以及数据链路层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 称之为链路管理。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2版)教案:3.5差错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范兴福 李宇明 编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2版)教案:3.5差错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范兴福 李宇明 编](https://img.taocdn.com/s3/m/aee26fdb5901020206409c1f.png)
2.循环冗余码
奇偶校验作为一种检验码虽然简单,但是漏检率太高。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中用的最广泛的检错码,是一种漏检率低得多也便于实现的循环冗余码CRC (Cyclic Redundancy .Code),CRC码又称为多项式码。
数据通信中数据的传输通常需要经过很多个中间转接设备,这些设备通常采用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在信道上传输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传输差错不可避免。所以采用了相应的差错控制机制。常用的差错控制方式有:自动请求重发、有向纠错和混合纠错三种方式,常用的检纠错码有奇偶检验码、循环冗余码、海明码、等重码以及方阵检验码等。
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数据通信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了数据传输、数据交换以及差错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由于数据传输一定需要传输媒体,所以本章中也对常用的传输媒体做了介绍。
信息是数据的内在含义或解释,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而信号是数据的编码。通信系统的基本技术指标有:比特率、波特率、误码率、吞吐量和信道的传播延迟。通信系统的基本作用是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根据通信系统是利用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可以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现在使用比较广泛的是数字通信系统。
2.前向纠错方式
在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出错的位置,从而就可以加以纠正。采用这种方法时就必须用纠错码,但它可以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求重发的信息。
3.混合纠错方式
混合纠错(Hybrid Error Correct,HEC)方式综合了上述两种纠错方式。接收端对所收到的数据进行检测,若发现错误,就对少量的能纠正的错误进行纠正,而对于超过纠错能力的差错通过ARQ方式予以纠正。该方法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反馈重发和前向纠错的缺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beb0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e.png)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将广泛分布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使其能够互相传送数据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哪些?计算机网络可以根据规模分为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根据拓扑结构分为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和网状型等;根据传输介质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优缺点是什么?计算机网络的优点包括提高工作效率、资源共享、信息传递迅速等;缺点包括网络安全隐患、传输速度受限、依赖性较强等。
4. OSI七层模型是什么?OSI七层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通信协议参考模型,按照功能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5. TCP/IP四层模型是什么?TCP/IP四层模型是互联网上的通信协议参考模型,按照功能从下到上依次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第二章:物理层1. 物理层的作用是什么?物理层主要负责传输比特流,通过物理介质将比特流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2.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有什么区别?串行传输是指按照位的顺序将比特一个接一个地传输,而并行传输是指同时传输多个比特。
3. 常见的物理层传输介质有哪些?常见的物理层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电波等。
4. 什么是调制和解调?调制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是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5. 什么是编码和解码?编码是指将比特流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解码是指将电信号转换为比特流的过程。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是什么?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数据报传输到相邻节点,以及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
2. 什么是帧?帧是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传输单位,包括字段和控制信息。
3. 什么是差错检测?差错检测是指在传输过程中检测到传输错误的方法,常见的差错检测方法包括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CRC)等。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e4d52fcaaedd3383c4d3b5.png)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一、判断题1.(√)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网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几何构型。
2.(×)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基本相同,适合相同场合。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资源子网的拓扑结构。
4.(√)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网络中的任何结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5.(×)星型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能力,网络结构简单,建网容易,可靠性好。
6.(√)环型网数据传输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的问题,网络实现简单,适应传输信息量不大的场合,但网络可靠性较差。
7.(√)树状网络是分层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除叶节点及其连线外,任一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
8.(√)当网络中各节点连接没有一定规则、地理位置分散,而设计通信线路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时,我们通常选用网状网络。
9.(√)总线型拓扑结构分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局域网一般采用的是单总线结构。
10.(×)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可靠性高、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和实时性强。
11.(×)星型网络拓扑结构集中控制,简单的访问协议,但电缆长度及安装费用高,故障诊断困难、扩展困难,全网工作依赖于中央节点。
12.(√)环型拓扑结构适合于光纤、网络实时性好,但网络扩展配置因难,故障诊断困难,节点故障则引起全网故障。
13.(√)树型拓扑结构易于扩展、故障隔离方便,但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14.(×)网状型拓扑结构是将星型和总线型两种拓扑结构混合起来的一种拓扑结构。
15.(√)网状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故障的诊断和隔离方便、安装电缆方便。
16.(√)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而通信则是实现所有网络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版)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版)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5b335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6.png)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版)习题答案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线路和交换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互相传递数据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照尺度分为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
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型网络。
3. 什么是协议?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实现通信的一组规则,它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顺序、错误检测和纠正等方面的规范。
4. OSI模型和TCP/IP模型有什么区别?OSI模型是指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个层次,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模型是互联网协议套件的基础,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5. 什么是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将传输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大小进行分割,并在网络中独立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进行重组,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
第二章:物理层1. 数据传输的基本概念数据传输是指将信息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通常以比特为单位进行计量。
2. 数据通信的三个基本要素数据通信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发送器(发送数据的设备)、接收器(接收数据的设备)和传输介质(用于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如电缆、光纤等)。
3.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有什么区别?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的信号,它只有两个状态(0和1),可以表示为数字序列。
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的信号,可以表示为不同的幅度和频率。
4. 编码技术编码技术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或其他形式的过程。
常见的编码技术包括不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5. 信道的概念和信道的分类信道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于传输数据的媒体或路径。
信道可以根据传输方向的不同进行分类,包括单工信道、半双工信道和全双工信道。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第2版)习题答案作者杜煜姚鸿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第2版)习题答案作者杜煜姚鸿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3f787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7.png)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可分为_局域网_、城域网和__广域网__。
(2)从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角度看,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通信子网和__资源__子网。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单机系统:在单处理机联机网络中,由单用户独占一个系统发展到分时多用户系统,被称为第一代网络。
多机系统:将多个单处理机联机终端网络互相连接起来,以多处理机为中心的网络,并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主机连接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形成了以通信子网为核心的第二代网络,随着分组交换技术的使用,逐渐形成了以遵守网络体系结构的第三代网络。
Internet是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典型的实例,该网络的发展也促使新的高速网络技术的不断出现,又提高了网络的发展。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主要功能:1. 数据交换和通信:在计算机之间快速可靠地相互传递数据、程序或文件;2. 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中提供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3.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备份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4. 分布式网络处理和负载均衡: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上进行,减轻任务负荷过重的单台主机。
(3)计算机网络分为哪些子网?各个子网都包括哪些设备,各有什么特点?答: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的角度看,典型的计算机网络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资源子网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
主机是资源子网的主要组成单元,为本地用户和网络中远程用户访问网络其他主机设备与资源提供服务。
终端控制器负责终端和主计算机的信息通信。
终端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交互设备,可以是由键盘和显示器组成的简单的终端,也可以是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参考答案(《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参考答案(《计算机网络》第五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72779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a.png)
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 “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一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 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答: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透明传输寻址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所应用的环境:对于干扰严重的信道,可靠的链路层可以将重传范围约束在局部链路,防止全网络的传输效率受损;对于优质信道,采用可靠的链路层会增大资源开销,影响传输效率。
3-03 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答: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网络适配器工作在TCP/IP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OSI中的数据链里层和物理层)3-04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答: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3-05 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答:无法区分分组与分组,无法确定分组的控制域和数据域,无法将差错更正的范围限定在确切的局部3-06 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答:简单,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检错,无纠错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地址字段A 只置为 0xFF。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5229425ca1c7aa00b52acbec.png)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图3-3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OSI参考模型中,划分层(子模块)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各层(子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保持层间交互的信息最少。 (2)单向调用:各层(子模块)只能引用其下层提供的服务。 (3)增值服务:在使用下层服务的基础上,各层完成特定的通信功能。
用户写信人邮政局运输部门用户收信人邮政局运输部门用户间约定信件格式和内容邮局间约定邮政编码等运输部门间约定到站地点费用等用户邮局约定信封格式及邮票邮局运输部门约定到站地点时间等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统运输部门子系统甲地乙地图31邮政通信系统分层模型31网络体系结构概述从图31中可以看出邮政系统中的各种约定都是为了将信件从写信人送到收信人而设计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因信息的流动而产生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
03
.
第3章
网络体系 结构
章节导读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复杂 系统,涉及多种通信介质、多厂商和异种机互 连、高级人机接口等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要 使这样一个系统高效、可靠地运转,网络中的 各个部分都必须遵守一套合理而严谨的网络标 准。这套网络标准就称之为网络体系结构。
.
3.2 OSI参考模型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是1974年由IBM公司提出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SNA)”。此后,许多公司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网 络体系结构。虽然这些体系结构都采用了分层技术,但层次的划分、功能的分配 及采用的技术均不相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已成 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3.2 OSI参考模型
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时所使用可接插连接器的形状和尺寸,连接器中引脚的数量与 排列情况等。
计算机网络_第3章习题解答
![计算机网络_第3章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1979db244b35eefdc8d333ac.png)
第三章习题解答3.1简述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答:数据链路层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传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控制和管理,构成透明的、相对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向网络层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帧传送的服务。
其主要功能包括: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数据和控制信息的识别,透明传输,寻址。
3.2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电路,数据链路,主站,从站,复合站。
答:数据电路是一条点到点的,由传输信道及其两端的DCE构成的物理电路段,中间没有交换节点。
数据电路又称为物理链路,或简称为链路。
数据链路是在数据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传输控制的功能构成的。
一般来说,通信的收发双方只有建立了一条数据链路,通信才能够有效地进行。
在链路中,所连接的节点称为“站”。
发送命令或信息的站称为“主站”,在通信过程中一般起控制作用;接收数据或命令并做出响应的站称为“从站”,在通信过程中处于受控地位。
同时具有主站和从站功能的,能够发出命令和响应信息的站称为复合站。
3.3 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的作用和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流量控制简称“流控”,是协调链路两端的发送站、接收站之间的数据流量,以保证双方的数据发送和接收达到平衡的一种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接收方往往需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需要较多的时间,通常发送方的发送速率要大于接收方的接收能力。
当接收方的接收处理能力小于发送方的发送能力时,必须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否则会造成数据的丢失。
流量控制就是一种反馈机制,接收方随时向发送方报告自己的接收情况,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保证接收方能够正常、有序地接收数据。
3.4 在停止-等待协议中,确认帧是否需要序号?为什么?答:在停止-等待协议中,由于每次只确认一个已经发送的帧,确认帧可以不需要序号。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问题。
如果发送方在超时重发一个帧后又收到了迟到的确认,就不能确定该应答是对哪一个帧的确认,并可能导致随后的传送过程重新差错。
3.5 解释为什么要从停止-等待协议发展到连续ARQ协议。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011fe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4.png)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选择题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另一种是根据()。
A.网络协议B.网络操作系统类型C.覆盖范围与规模D.网络服务器类型与规模2、()是TCPIP模型传输层中的无连接协议。
A.TCPB.IPC.UDPD.ICMP3、oS17层模型中,提供端到端的透明数据传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层是()。
A.物理层B.网络层C.传输层D.会话层4、以下哪个是快速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A.CSMA/CDB.令牌总线C.令牌环D.100VG-AnyLan5、PPP提供的功能有()A.一种成方法B.链路控制协议(LCP)C.网络控制协议(NCP)D.A.B和C都是6、某以太网拓扑及交换机当前转发表如图所示,主机00-el-d5-00-23-al向主机00-el-d5-00-23-cl发送1个数据帧,主机00-e1-d5-00-23-cl收到该帧后,向主机00-el-d5-00-23-al发送1个确认帧,交换机对这两个帧的转发端口分别是(),A.{3}和{3}B. {2,3}和{3}C. {2,3}和{3}D. {1,2,3}和{1}7、误码率最低的传输介质是()。
A.双绞线B.光纤C.同轴电缆8、图中,若主机H2向主机H4发送1个数据帧,主机H4向主机H2立即发送1个确认帧,则除H4外,从物理层上能够收到该确认帧的主机还有().A.仪H2B.仅H3C.仅H1,H2D. 仅H2、H39、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时,www浏览器和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网页使用的协议是()。
A.IPB.HTTPC.FTPD.TELNET10、下面的地址中,属于单播地址的是()。
A.172.31.128.255/18B.10.255.255.255C.192.168.24.59/30D.224.105.5.211二、填空题11、适配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____________转换,还要实现____________。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习题标准答案)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习题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67ab03d4d8d15abe234eed.png)
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习题答案)————————————————————————————————作者:————————————————————————————————日期:2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一、填空题1.协议主要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个要素组成。
2.OSI模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
3.OSI模型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
4.物理层定义了(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四个方面的内容。
5.数据链路层处理的数据单位称为(帧)。
6.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链路管理)、(成帧)、(信道共享)、(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透明传输)和(寻址)。
7.在数据链路层中定义的地址通常称为(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
8.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类:(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9.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服务选择)、(连接管理)、(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等。
二、名词解释同步协议实体对等层对等层通信服务 CIDR 协议数据单元服务数据单元同步同步指的是广义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什么事情的特性,而且条件和时间有关,具有时序的含义。
协议计算机网络中意图进行通信的结点必须要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为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称为协议,也称为网络协议。
实体任何接收或者发送数据的硬件单元或者软件进程模块都可以称为通信实体,简称实体。
对等层不同的网络结点,若它们遵循的是同一种网络体系结构的话,那么在不同结点上完成同样功能的层次称为对等层。
对等层通信在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中,每个层次只知道自己从上层接收来数据并处理后再传递给下一层,结果通信目的方该层次的对等层就收到与己方处理的一模一样的数据。
就好像在两个对等层之间有一条“通道”直接把数据传送过去一样,这种情况就称为对等层通信。
第三章 网络体系结构
![第三章 网络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eac701f0b4e767f5acfceee.png)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2.3 模型中的数据传输
所谓数据单元是指各层传输数据的最小单位。图 中最左边一列交换数据单元名称,是指各个层次 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数据单元的名称。 所谓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就是对等实体之间通过协议传送的数据。 这个在发送节点自上而下逐层增加头(尾)信息, 而在目的节点又自下而上逐层去掉头(尾)信息的 过程叫做封装。
网络中同等层之间的通信规则就是该层使用的协议,如有 关第N层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就是第N层的协议。 而同一计算机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如在第N 层和第(N+1)层之间的接口称为N/(N+1)层接口。 总的来说,协议是不同机器同等层之间的通信约定;而接 口是同一机器相邻层之间的通信约定。不同的网络体系结 构中,分层的数量、各层的名称和功能及协议都各不相同。 但是,在所有的网络中,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 提供一定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2.1 模型结构
发送进程 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表示层协议 表示层 会话层协议 会话层 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介质 路由器 主机A 通信子网 路由器 路由器 主机B 应用层 接收进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1.2 协议分层与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结构还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 准化。具体优点如下: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以分割开。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完整版课件全书电子教案pdf(2024)
![《计算机网络基础》完整版课件全书电子教案pdf(2024)](https://img.taocdn.com/s3/m/1388e15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9.png)
应用层协议是运行在不同主机上 的应用进程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 则,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 FTP、SMTP等。
29
DNS服务
DNS的概念
DNS是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的缩写,是一 种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分
布式数据库系统。
DNS的工作原理
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 时,计算机会向DNS服务器发出 查询请求,DNS服务器会返回该 网址对应的IP地址,然后计算机 再通过该IP地址访问目标网站。
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计算机、网络设备、传输介质、网络协议和网络软件等组成。其中,计算机是网络的主体,网 络设备包括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的规则和 约定,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包括链路管理、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
。
2024/1/29
03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帧,帧是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数据块,
用于在相邻节点之间进行传输。
17
帧的概念与格式
2024/1/29
帧的概念
帧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的 数据块。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上层的数据被封装成帧进行传 输。
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 接口。
10
TCP/IP四层模型
对应于OSI的网络层,负责将网 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 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 到接收方。
对应于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和 应用层三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 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 口。
第九讲 数据链路层之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ppt课件
![第九讲 数据链路层之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740cf15f0e7cd18525364e.png)
ACK0
B
B 丢弃重 复帧
2.回退-N ARQ
~基于滑动窗口流量机制
发送端连续发出N 个帧,接收端以 A 流水线方式顺序 接收各个帧,并 进行差错检测。
一旦某个帧有错
,则丢弃该帧和
它之后所收到的
5,6,7
所有帧。
重发
•可能差错 帧被破坏 RR被损坏
timeout
F0
F1
F2
F3
RR2
F4
F5
RR4
三、 差错检测
差错控制的根本措施:采用抗干扰编码(即纠错编码)。
1.差错检测的基本概念
码组:由n个码元(0,1)构成的每一组合。
信息码:代表消息的0和1;
监督码:插入的“0〞和“1” •纠错编码的检错、纠错原理
假设要传送的消息为A和B。
A:0
B:1
即没有检错也纠错能力。
A:00
B:11
信息码:代表消息的0和1
1.停—等流量控制
工作原理
支持有确认无连接LLC服 务的最简单流控形式。
源实体发送一个PDU,目标实体收到后发回一个对该PDU的 确认,表示同意接受下一个PDU; 源实体必须等待,直到收到确认后才能发送下一个PDU。
目标实体能简单地用停止发送确认的方式来阻止数据流。 适用于单工和半双工通信。
优点与缺 点 控制简单
B
N<2a+1
U = N/(2a + 1)
t0
A frame1
Start of frame1
B
t0+a
frame[a]
A
frame2 frame1
B
frame[a+1]
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通信基础差错控制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通信基础差错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26e332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9.png)
差错控制技术数据通信基础CONTENTS目录1,差错地产生2,差错控制编码3,差错控制方法•所谓差错,就是在数据通信,接收端接收到地数据与发送端实际发出地数据出现不一致地现象。
101110101110100000100001111001010101111A B差错地产生是由噪声引起地。
根据产生原因地不同可把噪声分为两类:热噪声与冲击噪声。
a.热噪声。
热噪声又称为白噪声,是由传输介质地电子热运行产生地,它存在于所有电子器件与传输介质。
b.冲击噪声。
冲击噪声呈突发状,常由外界因素引起,其噪声幅度可能相当大,是传输地主要差错。
为了保证通信系统地传输质量,降低误码率,需要采取差错控制措施——差错控制编码。
a.检错码。
检错码是能够自动发现错误地编码,如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校验码。
b.纠错码。
纠错码是能够发现错误且又能自动纠正错误地编码,如海明码,卷积码。
(1)奇偶校验码奇偶校验码是一种最简单地检错码。
其检验规则是:在原数据位后附加校验位(冗余位),根据附加后地整个数据码地"1"地个数为奇数或偶数,而分别叫作奇校验或偶校验。
奇偶校验有水平奇偶校验,垂直奇偶校验,水平垂直奇偶校验与斜奇偶校验。
1011100102.循环冗余校验码•循环冗余校验码也叫CRC码。
它先将要发送地信息数据与一个通信双方同约定地数据进行除法运算,根据余数得出一个校验码,然后将这个校验码附加在信息数据帧之后发送出去。
•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将包括校验码在内地数据帧再与约定地数据进行除法运算,若余数为"0",则表示接收地数据正确;若余数不为"0",则表明数据在传输地过程出错。
其传输过程如图2-48所示。
a.反馈重发检错方法ARQ (AutomaticRepeaterQuest)是利用编码地方法在数据接收端检测差错。
当检测出差错后,设法通知发送数据端重新发送数据,直到无差错为止,如图2-49所示。
《计算机网络基础》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在线作业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ac2ffc1a37f111f0855b00.png)
《计算机网络基础》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共40 道试题,共100 分。
)1. 在计算机网络中,为了使计算机或终端之间能够正确传送信息,必须按照()来相互通信A. 信息交换方式B. 网卡C. 传输装置D. 网络协议正确答案:D2. TP/IP体系结构中的TP协议和IP协议分别为哪两层协议()。
A. 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B. 运输层和网络层C. 运输层和应用层D. 网络层和运输层正确答案:B3. 类IP地址的前三位(二进制)是()。
A. 100B. 110C. 001D. 111正确答案:D4. 如果一个100Mps的10个端口的集线器,相当于每个端口的速率为A. 100 MpsB. 10 MpsC. 1000 MpsD. 64 Mps正确答案:B5.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 )的表现形式。
A. 电信号B. 代码C. 信息D. 程序正确答案:A6. 为了进行差错控制,必须对传输的数据帧进行校验。
在局域网中广泛使用的校验方法是循环冗余校验。
R16标准规定的生成多项式为G(x)= x16+x15+x2+1,它产生的校验码是( )位。
A. 2B. 4C. 16D. 32正确答案:C7. 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块常被称为( )。
A. 信息B. 分组C. 帧正确答案:C8. 帧中继技术本质上是( )交换技术。
A. 报文B. 线路C. 信元D. 分组正确答案:D9.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称为( )。
A. 比特B. 字节C. 帧D. 分组正确答案:C10. PPP其功能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 )。
A. 数据链路层B. 网络层C. 传输层D. 应用层正确答案:A11. 流量控制是为( )所需要的。
A. 位错误B. 发送方缓冲区溢出C. 接收方缓冲区溢出D. 接收方与发送方之间冲突正确答案:C12. 完成服务点寻址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
A. 物理层B. 数据链路层C. 网络层D. 传输层正确答案:D13. 若两台主机在同一子网中,则两台主机的IP地址分别与它们的子网掩码相“与”的结果一定()。
《计算机网络基础》高教版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高教版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8d431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4.png)
《计算机网络基础》高教版习题答案第1章习题一、填空题1.(计算机网络)是通信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
2.第(3)代计算机网络是国际标准化网络。
3.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一根光纤上传输数据速率已经可以达到1600Gbp。
4.网络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通信功能;一是(资源共享)的功能。
二、判断题1.局域网传输信息采用广播方式。
Y2.局域网属于分组交换网。
N3.互联网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网络类型Y三、单选题1.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网称为(C)。
a.TCP/IP网b.局域网c.ARPAnetd.某.25网2.用路由器连接的地域广大的网络称为(B)。
a.广域网b.互联网c.局域网d.城域网3.(B)属于通信子网设备。
a.服务器b.通信处理机c.终端d.主机4.称一个网络为局域网是按(D)分类的。
a.协议b.拓扑c.介质d.范围5.广域网的拓扑结构一般为(A)。
a.网状b.星型c.环型d.总线6.(B)一般是分组交换网。
a.Novell网b.广域网c.企业网d.局域网四、思考题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网络有哪些分类方法?以太网属于哪类网络?4.分别说明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和软件都包括哪些部分?5.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关系是什么?第2章习题一、填空题1.(协议)是通信双方规定并必须遵守的规约。
2.OSI模型采用了(7)层体系结构。
3.第n层对第(N+1)层提供服务。
4.将帧拆包获得的是(分组)。
5.RS-232引脚2的方向是(DTE-DCE)。
6.采用HDLC协议的链路层在节点间可靠地传输(帧)。
7.链路层完成差错控制、链路管理和(流量控制)控制。
8.传输层属于(资源)子网。
9.传输层在信源机和(信宿机应用进程)之间进行TPDU传输。
10.HDLC帧定界字符是(F)。
二、判断题1.服务不是在对等层间进行的。
Y2.ACK表明接收数据正确。
Y3.传输层对于分组交换机是透明的。
Y4.所有的网络层都是面向连接的。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_CH03_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_CH03_数据链路层](https://img.taocdn.com/s3/m/77843e543968011ca2009119.png)
严重的传输差错还导致数据帧或应答 帧丢失,使发送操作不能继续进行, 或接收方重复接收数据。
3.2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3、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
A
B
送 主 机
送
时
主
间
机
(a) 正常情况
A
B
A
B
出错
丢
失
tout
!
重 传
送 主 机
(b) 数据帧出错
(1)连续ARQ协议 (2)选择ARQ协议
3.2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2、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在发送结点
(1) 从主机取一个数据帧; (2) 将数据帧送到数据链路层的发送缓存; (3) 将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帧发送出去; (4) 等待; (5) 若收到由接收结点发过来的确认应答
信息,则从主机取一个新的数据帧, 然后转到(2)。
3.2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3、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性能分析
非正常情况
忽略应答时延和处理时延,则重传时间为
tout > = 2tP 则成功发送一帧的间隔为 tT = tF + 2tP
考虑传输可能出现差错的情况,则正确传 送一个数据帧的平均时间为
tav = tT(1 + 1个帧的平均传送次数)
3.2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3.2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2、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流量控制的目的:
• 现代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采用了存储 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当接收方的处理 能力小于发送方的发送量时,必须采用 流量控制。
没有缓冲空间了! 后面分组丢弃
处理单元
3.2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等待效率
链路的等待效率
传输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
链路比特长度B 链路比特长度
d B = R× V
R:数据速率(bps) d:距离(米) V:传播速率(米/秒)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6
参数α 与帧长、 参数α 与帧长、链路长度的关系
设帧长度为L, 设帧长度为 ,则
传播时间 d / V d 1 B α= = = R× × = 传输时间 L / R V L L
32
CRC码的实现方法 码的实现方法
三种等价方式: 三种等价方式: 模2运算 运算
数据和生成多项式都用0、1串表示
多项式
数据和生成多项式都用多项式形式表示
数字逻辑
使用异或门和移位寄存器实现
33
CRC码的计算举例 码的计算举例——模2运算 码的计算举例 模 运算
D(x) = 1001001 , G(x) = x3+x2+1 ,求CRC码。 码 1111 011 1001001 000 1101 1000 1101 1010 1101 1111 1101 10 00 11 01 1 010 1 101 111
随机差错、独立差错
17
突发错
突发错是指几乎是连续发生的一串错 冲激噪声 无线传输中的信号衰落 对高数据速率影响更大
18
突发错的定义
突发长度 B 比特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比特错, 连续 B 比特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比特错,中间 的任意一串比特也有错
长度 >= 给定值x
IEEE定义:两个相邻错误比特之间的正确比特数 定义: 定义 小于规定的标准。 小于规定的标准。
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3章 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南开大学通信工程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1
第3章 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章
3.1 流量控制 3.2 差错校验编码原理 3.3 差错校验编码 3.4 差错控制 3.5 ARQ差错控制方法 差错控制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2
Ns为发送的帧序号 Nr为下一个等待接收的帧序号
阴影部分为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13
3.1.3 其它流量控制方法
1.预约缓冲区法 2.带宽限制法 3.RTS/CTS硬件流量控制 RTS/CTS硬件流量控制 CTS XON/XOFF XOFF流量控制协议 4.XON/XOFF流量控制协议 5.定时延迟 6.许可证法 7.分组丢弃法
3.1 流量控制
3.1.1 停-等流量控制方法 3.1.2 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方法 3.1.3 其它流量控制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3
流量控制的概念
确保发送实体发送的数据不会超出接收实体接收 数据能力
防止缓冲区溢出
传输时间
把所有比特发送到媒介所需要的时间
传播时间
一个比特沿链路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a、生成多项式的最高位和最低位必须为1。 、生成多项式的最高位和最低位必须为 。 b、当CRC码的任何一位发生错误时,被生成多 码的任何一位发生错误时, 、 码的任何一位发生错误时 项式做模2除后应该使余数不为 除后应该使余数不为0。 项式做模 除后应该使余数不为 。 c、不同位发生错误时,应该使余数不同。 、不同位发生错误时,应该使余数不同。 d、对余数继续做模 除,应使余数循环。 、对余数继续做模2除 应使余数循环。 检测单错, 检测单错,要含一个以上的非零项 检测双错, 检测双错,要含一个三项因式 检测奇数错,要含因式(x+1) 检测奇数错,要含因式
数据除以预先指定的一个数,余数作为校 数据除以预先指定的一个数, 验位
30
CRC
数据
k位
预先指定的这个数称为生成多项式
n-k+1位
除法
模2除
余数
n-k位,一般称为帧校验序列FCS
校验码
n位,一般称为帧
31
CRC码的算法 码的算法
位的数据左移n-k位 低位补0, 将k位的数据左移 位,低位补 , 位的数据左移 再用n-k+1位的生成多项式进行模 除, 位的生成多项式进行模2除 再用 位的生成多项式进行模 所得的n-k位余数就是 位余数就是FCS。 所得的 位余数就是 。
葡萄酒策略和牛奶策略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14
3.2 差错校验编码原理
3.2.1 差错类型 3.2.2 校验码的分类 3.2.3 编码的纠检错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15
3.2.1 差错类型
单比特错 突发错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16
单比特错
孤立, 孤立,只改变一个比特 不影响邻近的比特 白噪声
25
3.3 差错校验编码
3.3.1 3.3.2 3.3.3 3.3.4 3.3.5 奇偶校验码 方阵校验码 校验和 CRC码 CRC码 海明码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26
3.3.1奇偶检验码 3.3.1奇偶检验码
在字符上附加奇偶检验位 偶检验:整个字符中有偶数个1 偶检验:整个字符中有偶数个1 奇检验:整个字符中有奇数个1 奇检验:整个字符中有奇数个1 如果有偶数位出错, 如果有偶数位出错,检测不到
参考:总传输效率
n−r n n−r η = ηc × η w ×η s = × × (1 − PB ) = (1 − PB ) n n + RT n + RT
n:帧长;r:冗余位;T:环路延迟时间; R:数据速率, PB:误帧率
8
停止等待链路的利用率举例1 停止等待链路的利用率举例
光纤链路: 比特, 光纤链路:1 Gbps,200m,帧长 , ,帧长8000比特,求其利用率 比特 求其利用率. 传播速率20万公里 万公里/秒 传播速率 万公里 秒 链路比特长度B=R*d/V 链路比特长度 =1Gbps*200m/20万公里 秒 万公里/秒 万公里 =1000比特 比特 α=B/L=1000/8000=0.125 U=1/(1+2 α)=1/(1+0.25)=80% 传输一个帧8微秒,传播时延 微秒 传输一个帧 微秒,传播时延1微秒 微秒 总耗时8 总耗时 + 1(帧)+ 1(ACK)=10微秒 ( ( ) 微秒 U=8/10=80%
t C1
1 d
t C2
24
码距与编码纠检错能力的关系
3. 若d ≥ e + t + 1 (e > t),只要出错位数不超过 ),只要出错位数不超过 ),只要出错位数不超过e 则可纠正t个错误 同时检测出e个错误 个错误, 个错误。 ,则可纠正 个错误,同时检测出 个错误。
t C1
e 1 d
t C2
35
CRC码算法的证明 码算法的证明
D:k位数据。 T:n位的帧 : 位数据 位数据。 : 位的帧 P: n-k+1位的生成多项式 : 位的生成多项式
2
n− K
D
P
R =Q+ P
n−k
T =2
T 2 = P
D+R
n−k
n−k
D+R 2 D R R R = + =Q+ + P P P P P
36
生成多项式的选择
给定值x
193.2.2ຫໍສະໝຸດ 校验码的分类1. 2. 3. 4. 检错码和纠错码 分组码和卷积码 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系统码和非系统码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20
3.2.3 编码的纠检错能力
海明距离
两个码字之间对应位不同的个数
码距
某种编码的码距是全部码字中两两之间海明距离的最 小值。
合法码字
如果一个码字符合编码规则,则称该码字是一个合法 码字。
9
停止等待链路的利用率举例2 停止等待链路的利用率举例
卫星链路: 比特, 卫星链路:1 Mbps,36000km,帧长 , ,帧长8000比特, 比特 求其利用率。 求其利用率。 传播速率30万公里 万公里/秒 传播速率 万公里 秒 链路比特长度B=240 000比特 链路比特长度 比特 α =B/L=240000/8000=30 U=1/(1+2 α)=1/(1+60)=1.62% 传播时延240ms,传输一个帧8ms ,传输一个帧 传播时延 总耗时8 环路延迟) 总耗时 + 2*240(环路延迟)=488ms 环路延迟 U=8/488=1.64%
10
3.1.2 滑动窗口流量控制
滑动窗口法允许发送方在等到确认以前, 滑动窗口法允许发送方在等到确认以前, 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帧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11
滑动窗口流量控制
允许一次传送多个帧 接收器有长度为W个帧的缓冲区 接收器有长度为 个帧的缓冲区 的情况下, 不等待任何 ACK的情况下,发送器可发送 个帧 的情况下 发送器可发送W个帧
28
最高位 VRC (奇校)
3.3.3 检查和
把数据块中的每一个字符代码都按二进制 加法求和
字符 C 字符 A 进位│和 循环进位 1000011 + 1000001 ──── 1│0000100 -----------0000100 + 1 ───── 0000101
29
检查和
3.3.4循环冗余校验码CRC 3.3.4循环冗余校验码CRC 循环冗余校验码
非法码字
《计算机网络技术》-韩毅刚
21
编码的纠检错能力
码距d与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是: 码距 与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是: 与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是 1. 若d ≥ e + 1,只要出错位数不超过 ,则可 ,只要出错位数不超过e, 检测出e个错误 个错误; 检测出 个错误; 2. 若d ≥ 2t + 1,只要出错位数不超过 ,则可 ,只要出错位数不超过t, 纠正t个错误 个错误; 纠正 个错误; 3. 若d ≥ e + t + 1 (e > t),只要出错位数不 ),只要出错位数不 ), 超过e,则可纠正t个错误 同时检测出e个错误 个错误, 个错误。 超过 ,则可纠正 个错误,同时检测出 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