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研究范式看翻译批评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教学研究:特点、范式与启示

西方翻译教学研究:特点、范式与启示

11 注 重理 论 翻译 学 、 述 翻 译 学 对 翻译 教 学 的 指 导 作 用 , . 描
强 调 它 们 之 间 的互 动 关 系 霍 姆 斯 ( .H l s 最早 将 翻 译 教 学 、 译 工 具 、 J o me) 翻 翻译 政 策、 翻译 批评 列 为 应 用 翻译 学 的 四 个 分 支 , 时 将 应 用 翻译 同
之 中 , 而在 理 论 拓 入 和 教 学实 践上 表 现 出 勃 勃 生 机 。 本 文 首先 从 十 个 方 面 描 述 西 方 翻 译教 学 研 究 的 特 点 , 后 总 结 其 因 然
研 究的 三 大 范 式 ( 八 个 模 式 ) 最 后 从 六个 方 面 阐述 对 我 国翻 译 教 学研 究 的启 示 。 辖 , [ 键 词 】 西 方翻 译 教 学 ; 究 特 点 ; 究 范 式 ; 示 关 研 研 启 [ 图 分 类 号 ] 1 . 中 H359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7 -3 8 2 0 ) 3 4 — 文 6 29 5 ( 09 0 O 30 7
O 引言
此 成 为 翻译 教 学 理 论 的 核 心 问 题 。西 方 对 翻 译 能 力 及 其 获 得 的研 究 , 有 理 论 演 绎 方 式 , 有 实 证 归 纳 方 式 ; 有 从 技 既 也 既 能 发 展 层 面 的考 察 , 有 从 心 理 认 知 层 面 的 考 察 ; 有 注 重 又 既 翻 译 结 果 方 面 的研 究 , 有 注 重 翻译 过程 方 面 的研 究 。 根 据 又
间 的关 系是 辩 证 互 动 、 相 提 供 材 料 支 持 的 ( o e ,92 互 H l s 17 / m 2 0 :8 ) o O l3 。之 后 , 尔 士 ( 威 w.wi s强 调 , 翻译 学 的三 个 l) s 在 领 域 中 , 用 翻译 学 是 最 复 杂 的 研 究 领 域 , 需 要 将 理 论 翻 应 它 译 学 、 述 翻 译 学 的 成 果 加 以 改 造 , 之 适 合 于 教 学 目 的 描 使 ( l ,9 3 l4 。 图 瑞 ( .T uy 指 出 , 译 学 的 应 用 分 wisl 8 :8 ) s G or) 翻 支 ( 者 培 训 、 译 工 具 、 译 批 评 ) 仅 受 影 响 于 翻译 理 论 译 翻 翻 不 主 体 ( 论 翻 译 学 和 描 述 翻 译 学 ) 还 受 影 响 于 从 理 论 主 体 理鲫 ‘ m口 D zo 0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收稿日期:2006-11-12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龙佳红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

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

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

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

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

”(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

第八章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第八章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 文本的重要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单词或其他语言单 位,还可能是文本的语气、文体、形式、隐喻或音 韵的效果。
▪ 紧贴翻译: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它要保持词的 外延和内涵意义,不但要保存原词、词语等的意义, 还要保留其用法。贴切是和准确、对等联系在一起, 紧贴的程度因上下文而异。
▪ 从词汇上说,最常见的紧贴翻译是字对字翻译,可 采用转化、归化、直译和释义的方法达到对等。
翻译的语言学派
▪ 代表人物: ▪ 卡特福德(John Cunnison Catford) ▪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 奈达(Eugene Albert Nida)
Peter Newmark(1916—)
▪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关联翻译法 ▪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73 ▪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 ▪ About Translation, 1991 ▪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 5、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个人单独承担, 所以翻译比较准确,但由于造成了认知意义和语用意 义的走失,语义翻译一般不及原文。交际翻译是一门 技巧,有时可由多人承担。由于交际翻译具有重效果、 简洁明了的特点,弥补了语义翻译中意义的走失,又 经过了适当的润色,交际翻译译文一般优于原文。
翻译方法与文本功能的关系
▪ 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 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 他对重要的界定是指语言标示出“特别有价值、 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如莎 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而“water consists of hydrogen and oxygen”一句中, “consists of”就不那么重要,完全可以用”is composed of ” ,“constitutes”, “comprises”, 甚至“is the equivalent of ”来替换。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作者:忻竞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摘要:本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作了概述,指出该研究范式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分别具有宽容、宏观、实证和客观的特点,并且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运用,探讨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的途径。

关键词:描写性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用描写性翻译的研究范式及应用一直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在文学翻译批评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如何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概述,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应用,指出描写性翻译研究自身的特点,并探讨如何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

1.描写性翻译研究的定义1972年,James S.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的论文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正式提出描述翻译研究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构想的翻译学框架中的纯翻译学分支之下。

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Gideon Toury以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翻译文学的行为的假说)为基础,发展出了一套面向目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将之用于以“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概念为核心的描写性翻译研究,即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翻译,并用一系列的“规范”来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所有制约翻译现象的因素。

综上,描写性翻译研究就是:“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

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

”(Tymoczko,2004:25)通过客观中立的观察和描写,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2.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特点同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相比,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翻译概述及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

翻译概述及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
翻译概述及翻译批评的方 法和步骤
• 翻译概述 • 翻译批评的方法 • 翻译批评的步骤 • 翻译批评的应用 • 总结
01
翻译概述
翻译的定义与历史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变成另 一种语言的过程,旨在传达原语言中 的意义、情感和风格。
翻译的历史
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 文明的发展,翻译逐渐成为跨文化交 流的重要手段。
05
总结
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提升翻译质量
通过翻译批评,可以发现并纠正翻译中的错误和 不准确之处,从而提高翻译的整体质量。
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批评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
推动翻译研究
翻译批评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 础,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的学科发展。
翻译批评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评估译文的流畅性主要关注译文的通顺度和可读性,包括句子的结构、用词的选择、语气的表达等方 面。
需要检查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是否存在冗余、重复、生硬等问题,以及是否易于读者 理解。
考虑译文的风格与文化因素
考虑译文的风格与文化因素是翻译批 评的重要方面,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 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传播。
分析译文的优缺点
1
分析译文的优点,如准确、流畅、文化敏感性强 等。
2
分析译文的缺点,如语义不准确、表达不流畅、 文化差异处理不当等。
3
对译文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给出评价与建议
01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对译文的总体评价。
02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对译文的改进建议,如加强语义
准确性、提高流畅性、增强文化敏感性等。
培养专业人才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5>:C5:8A 5>7B;8<@B856;<>:15作者简介:姚振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摘要:目前,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批评;认知语言学;模范读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14)02-0015-051.引言翻译研究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翻译范式的转变或“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全球化转向等。

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2001年第三届欧洲翻译研究大会(EST )将“回归语言学”列为会议主题(张莹,2007)。

在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自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回归语言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转向”(孟志刚熊前莉,2012),一门新的“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王寅,2012)。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一种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

2.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2.1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可以追溯到Bell (1991)对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

由Danks 等(1997)编辑出版的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口笔译认知过程》)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道路上重要的“中转驿站”(邓志辉,2011)。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赏的方式与译语文本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 方式加以比较” 方式加以比较”。 1.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对所指意义 的误解,就必然在译语文本中作某些改变,或者 字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说明可能 引起的误解; 2.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讲不通,即所指意义完全模 糊不清,就可以在文本中作些改变,除非原语文 本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所指 意义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但用脚注说明这种模 糊不清的性质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实例中也 证明是恰当的;

• 3.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译文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非
常困难,有关的一般水平的读者有可能放弃对这 种困难设法加以理解,那就必须对译文作某些改 变并在导言或者脚注中表明那些改变的性质; 4.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有可能引起原语文本 联想意义的严重误解或者在原语文本风格值的恰 当欣赏上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就应当作些反 映原文本联想意义所必需的调整; 5. 译文被用的方式(如供阅读的戏剧和在舞台上 演出的戏剧)对于将要进行的调整程度有很大的 影响; 6. 一种必须同伴随信码(accompanying code) 一种必须同伴随信码(accompanying code) 一道翻译的文本(比如歌曲和歌剧),通常需要
(1969)
•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 •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Culture--Translating (2001)
• 奈达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能用一种
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 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 “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语言和 限制” 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 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 奈达的翻译思想: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 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形式。

《2024年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范文

《2024年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范文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篇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的质量却常常受到质疑。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提升翻译质量,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概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质量评估方法。

它主要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包括译前的准备、翻译策略的选择、译后的校对与修订等。

该理论认为,译者的行为对翻译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通过对译者的行为进行批评与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翻译的质量。

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构成要素1. 译前准备:译前准备是确保翻译质量的重要环节。

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文的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语言特点等,以便为后续的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2. 翻译策略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文体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这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删译等。

3. 译后校对与修订:译后校对与修订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环节。

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反复检查与修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应用问题尽管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对译者行为的评估标准尚不统一。

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导致评估结果存在差异。

其次,译者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等,这使得评估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现有的评估方法往往侧重于译文的表面特征,而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五、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1. 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通过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减少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使评估结果更具可信度。

2.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评估译者的行为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文化背景、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等,以更全面地反映译者的实际表现。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

06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中国成熟作品的现有外译进行翻译批评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对等的重要工具。

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来看,《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语言、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交互,翻译时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言受众的理解背景,以确保在使用目标语言传达原文的社会文化信息时更得当,关注和处理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词汇和概念的方式可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理论;小说翻译;翻译批评;社会文化负载词;《第七天》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潘若兰 何均洪一、引言文化因素极为深刻地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展示中华文化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通过向全球推介卓越文艺作品、弘扬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这一呼吁下,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迎来了多语言翻译的高潮,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在其中,余华小说的译本虽不是最广泛的,却是最成功的范例。

二、文化翻译理论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精准地传递原始文化的内涵,以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翻译专注于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转换与接受,以文化为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

通过对特定文化“含义”的阐释,文化翻译将源语文化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文化翻译理论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了传统翻译学对语言和功能对等的限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拓展了人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挑战了既有的概念框架,还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方向。

随着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翻译研究的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英国翻译家巴斯奈特对文化翻译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强调语言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能存在,文化也只存在于拥有自然结构的语言之中,从而凸显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翻译理论范式中的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

翻译理论范式中的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

翻译理论范式中的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作者:刘莹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5期【作者简介】刘莹,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文学及英语教育学研究。

翻译范式理论认为,翻译从来就不是译者任意而为的,而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影响译者对翻译选材的选择、审美。

本文通过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来论述翻译理论范式中的意识形态对翻译与翻译选材的影响。

一、从《天演论》看翻译理论范式中的翻译与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因而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

它可以影响译者对翻译选材的选择、审美和翻译策略的应用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取舍或删改。

这是一种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合理解释的翻译理论范式。

例如:严复选择《天演论》进行翻译,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符合当时中国形势的需要。

《天演论》里讲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意思就是我们不能落后,落后了就要被淘汰。

这便是用来鼓动了我们上一辈的知识分子发扬民族意识,探索强国之道,从而引起了中国的维新运动;用它来唤醒国人,使之有亡国灭种之痛感,从而激起奋发有为,进而救亡图存。

而西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代表埃文-佐哈尔(Evan-Zohar)及勒菲弗(A.Lefevere)等学者认为,“当身处强势文化的译者去翻译弱势文化中的作品时,往往会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将自身文化中的规范视作普遍规范,从而采用归化的译法;反之,当身处弱势文化的译者去翻译强势文化中的作品时,则会更多地采用异化译法。

”[1][2]此外,范式的翻译理论中谈到,惟有艺术与审美才给予人恢复总体的人的力量,作为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价值的载体,其意义就在于其中体现了人类文化所追寻的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阶级在上层建筑上的追求,都不能忽视审美的追求,都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语境、指向和深层意蕴。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研究;语言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克服了结构主义只强调构成性规则的片面性,又使解构主义非理性的批判回归理性道路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语言学基础。

同时,表达的可理解性、命题的真理性等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在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

马林诺夫斯基、布龙菲尔德、华生等人早在一年代也曾提及言语行为。

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发展孤立起来考察,古希腊到世纪的西方哲学从中心论题可以宏观概括为主个阶段模式: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柏拉图的本体论为人们确立了知识对象和客体;到了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从本体论变成了认识论;本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学的。

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摩尔、罗素及维特根斯坦等开创了分析哲学的先河,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语言的分析,语言学转向后的哲学称为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从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者到蒯因和美国哲学家戴维森。

主要是讨论意义和真理的关系,讨论一个话语的真值条件是什么。

他们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传达可能为真或假的东西。

另一个方向是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等为主要代表,他们更多的是讨论语言的使用问题,把语言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们所探讨的不是意义和真理的关系问题,而是意义和使用的关系或意义和说话人说出话语意图的关系问题。

塞尔认为:“把语言哲学中许多问题的讨论都加以改造而铸进关于一般人类行为的讨论这个更广大的背景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行为语言学派开始考察说话时的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受话人的信念等语用因素。

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

年,约翰·奥斯汀应邀到哈佛大学作了《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swithact)的讲座,他认为所有的语句分为叙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和隐性施为句(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

理解翻译批评:从“何为批评”到“何为翻译批评”

理解翻译批评:从“何为批评”到“何为翻译批评”
理解 批评
cr iticism一词源于希腊词 “Krites”和 “Krinein”,前者意 为 “判断 者 ”,后者 意 为“判 断 ”。最初 的批 评 是 与语 文 学 上
的“校勘”相联系的 ,即把批评视 作一种手段 ,考察经典 文 本的 流传 ,并 不涉 及 到阐 释 和理 解 。随 着 “批 评 ”一 词 被 广 泛应用于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人们逐渐认识到“批评”所 具有 的特殊 的 维 度 、目的 和功 用 ,因而 今 天 的 “批 评 ”一 词 内涵丰富 ,具有独立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关 键词 :批评 ;翻译 批评 ;翻译 ;翻译 研 究
翻译批评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联系翻译理 论与翻译实践重要 的纽带” 。客观 系统的翻译批评为翻 译理论研究和翻译 史研究提供 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促进了 翻 译研 究的 良性 发 展 。然 而 ,目前国 内学 界 对于 翻 译批 评 的本质和标准缺少共识 ,对于翻译批评活动本 身更是缺乏 足够的认识 ,习惯于将翻译批评的重心放在译本评析和文 本阐释上。批评者或侧重于微观 的语言层面 的文本比对 , 忽略 了译 者 的 自我 创 造 与 读 者 的阅 读 活 动 ;或 过 分 放 大 了 译者对源语文本的 自我阐释,忽略了源语文本在翻译批评 中 的重要 作用 。这 样的 批评 导向并 不利 于 翻译 批评 自身 的 建 设 。
方仪力
摘 要 :理 解“何为 批评”、“批 评何 为”以及“如何 批评 ”能为 正确理 解翻译 批评 概 念 的 内涵提 供 一 定 的理论 参考 。作 为翻 译研 究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翻 译 批评 应 该被 视 为 一 种 独立 的知 识结 构 ,具 有 主观 性和述 真性 等本 质属 性 ,应该遵 循合 理 的 、历史 的 、富有建 设 性 的翻译 批 评标 准 ,注 重 对原 作 的 深入 理 解 和对 历 史语境 的深入 解读 ,继而 为翻译 理论 及描述 性翻 译研 究提供 必要 的理 论依 据 。

第33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

第33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

第33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一、什么是翻译批评?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

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

从事翻译批评的人必须对翻译本身,对它的实质、可行性、原则、方法、目的、作用等基本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他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且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译史家"(Berman,1995)(许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年第1 期)。

翻译批评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两类:1)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2)为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

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

不过,这两类翻译批评并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二者之间有时也会出现互相交叉的现象(如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有时也带有一点有关误译或败笔的批评)。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 类:1)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approach)。

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

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析,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

第34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

第34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

第34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第34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1)一、翻译批评的方法翻译批评应采用"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剖析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许均,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XXXX年第1期),换言之,批评者既要见树又要见林,切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

这里所说的林(宏观视野)既可以理解是语篇的整体结构和全部思想内容,也可理解为包括语篇、超越语篇结构的拌语言要素、超语言要素以及相关社会因素等内容。

由于翻译不能脱离社会,因此翻译批评同样也不能脱离社会,必须按社会的规范去进行翻译批评。

这里所说的树(微观剖析)是指语篇范围内的词语、句子、段落、语义、修辞手法、文体等个体单位内容。

下面仅列举马红军的一段翻译批评实例:ItwasatypicalsummereveninginJune,theatmospherebeinginsuchdelicateequilibriuman dsotransmissivethatinanimateobjectsseemedendowedwithtwoorthreesenses,ifnotfive .Therewasnodistinctionbetweenthenearandthefar,andanauditorfeltclosetoeverythin gwithinthehorizon.Thesoundlessnessimpressedherasapositiveentityratherthanasthe merenegationofnoise.Itwasbrokenbythestrummingofstrings.(Tessofthed"Urbervilles,Chapter19)毫无疑问,对英美读者而言,原文语言优美自然,对景物的描述细腻生动。

为了再现原作的语言美,译者必须锤词炼句,反复推敲。

请看下面几种译文:那是六月里一个典型的夏季黄昏。

司显柱翻译研究综述

司显柱翻译研究综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038司显柱翻译研究综述何伟伟(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中国翻译事业历史悠久,但是,翻译理论体系形成较晚。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批学者投身于翻译研究,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走向体系化和科学化,司显柱便是其中之一。

对司显柱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归纳,从翻译研究范式、翻译批评以及新闻翻译传播效果三个角度展开综述,能够为相关学者提供有效的翻译研究思路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司显柱;翻译批评;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088-02国内翻译事业最早始于佛经翻译,而后经历天文、数学、机械等科学著作的翻译活动,呈经世致用之风,因而,鲜有学者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

如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翻译作为推进文化交流的工具,吸引了大量学者关注,促进了一批翻译研究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诞生。

翻译研究兼具复杂性和交叉性,涉及语言、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在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中,语言学发挥着较为直接的推动作用。

司显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1998—2019年,共发表与翻译相关的中文期刊论文63篇,其中,独立署名41篇,联合署名22篇。

笔者将从翻译研究范式创新、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及翻译批评三个角度展开综述,对司显柱的独立署名文章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翻译研究范式的发展与创新随着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翻译研究范式逐步趋于由表及里。

最初,国内外翻译研究主要关注字句的翻译方法、翻译风格与翻译标准,通过内省的方式展开研究。

描述翻译批评研究模式构建——基于“伸出你的手献出一点爱”英译个案研究

描述翻译批评研究模式构建——基于“伸出你的手献出一点爱”英译个案研究

1 译入 语 文本 多样性
按 照 传统 的语 言学 翻译 理论 。 翻译 追求 对 等
忠实 的译 文 ,从 语 义到 语体 最 切近 而 又 自然 的 “
对等语 ” 1 切近 而 又 自然 对等语 不容 易 达到 , 。[ 1 最 只有 “ 态对 等” 即“ 文对原文接受者 所产 生的 动 。 译 效果 , 与原 文对 原文 接受 者 的效果 大体相 同 ” 。翻
同的思 维方 式和社会 文化 语境 ,在翻译 过程 中每

过 程 中会根 据 自己的理 解 。 合 自己的文化 背景 结
知 识 去 创造 性 阐释 和解 读 原 文 本 , 译 者 的踪 迹 “ 以及 其 他译 本 的踪 迹 都会 延 异 在 自己的译 本 之 中 ” 4 实 际 上 总 是 存 在 着 进 一 步 阐 释 的可 能 。[ 1 “ 性 。” 任何 一个 文本 , [ 1 6 在特 定时 间和 社会语境 下 , 由不 同译 者去 理 解 和翻译 ,会 产 生 不 同译 本 , 甚
合“ 出你 的手 献 出一点 爱” 多种 英译 . 用 文献法 、 料分 析 法和 对 比分析等 方法 , 对 伸 的 运 语 从 等理论 视 角 、 功能视 角和读 者接 受视角 对该 翻译 进行翻译 批 评 , 以发现 很难对 其进行 规定 可
性判 断。 因此通过对 Ho s的翻译 学结构 图 的改进 出发 , l me 分析 出在 翻译 批评 中应采取 描述翻
基于“ 出你 的手 献 出一点爱" 伸 英译个案研究
冉诗洋 t , 2
( 1山东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 0 0 ) 5 10 ( 2长江师范 学 院外语 学院 , 重庆 4 8 0 ) 0 0 3

《翻译研究批评导论》评析

《翻译研究批评导论》评析

《翻译研究批评导论》评析张敏【摘要】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written by Jean Boase-Beier ,is a new boo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ics ,Cognitive Styl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detailed content of Part I the book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Part II .Also ,the writer gives different thoughts to some ideas and the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 of the book .%《翻译研究批评导论》是英国文学大师、翻译家琼·博厄斯-贝耶尔2011年出版的有关于诗学、认知文体学与翻译研究关联的新作。

作者详细介绍了该书的具体内容,并对认知文体学和翻译诗学等要点概括总结,同时还就该书的一些观点和优缺点进行批判思考。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翻译研究批评导论》;贝耶尔;认知文体学;诗学效果;批判【作者】张敏【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翻译研究批评导论》是琼·博厄斯-贝耶尔教授2011年的新书,由英国Continuum学术出版集团出版,是一本有关于语言学、翻译学的批评导论。

作者贝耶尔出生于英国约克郡,曾在德国生活、工作,时间长达20年,后回到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任教,并在该校创办了文学翻译硕士点。

贝耶尔长期从事英德文学之间的互译,在相关领域著作颇多,2006年出版的《翻译文体学研究》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作为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翻译鉴赏与批评

翻译鉴赏与批评
在职培训与进修
针对在职翻译人员,提供各种培训和进修课程, 以提高其翻译技能和语言水平。
自我学习与实践
鼓励翻译人员自主学习,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提 高自己的水平。
提高翻译水平的建议
注重语言基础
提高词汇量、语法和语感,是提升翻 译水平的基础。
了解文化背景
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原文意思。
在某些领域,如法律、医学等,专业术语的翻译尤为 重要,如果缺乏专业术语,可能会造成误导。
翻译的改进建议
提高语言能力
译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包括母语 和目标语言。
使用权威资料
在翻译专业术语时,译者应参考权威的资料 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了解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 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
ABCD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翻译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涉及的 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持续学习与更新
翻译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语言和翻译 技能,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多次校对
译文完成后,译者应多次校对,确保没有语 言错误和文化失真。
03 翻译技巧与策略
直译与意译
直译
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尽量 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征。直译 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但有时可能显得生硬或不够流畅。
意译
意译是注重原文意思的传达,不拘泥 于原文的词句和表达形式。意译能够 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但可能会损失 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 翻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 相互理解和交流,感受不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business English in vocational colleges.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 nology,it explores the problems with the single training mode and analyzes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ZHAO Y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46)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which investigates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alents specialized
二 、翻 译 批 评 的 发 展 进 程 自 从 有 了 翻 译 活 动 ,人 们 就 开 始 探 索 这 项 活 动 的 意 义 , 也 就 逐 渐 形 成 了 翻 译 批 评 。 最 初 ,人 们 只 是 从 翻 译 结 果 ,即 在 文 字 、文 本 和 文 风 上 探 究 原 文 与 译 文 的 差 异 ,找 出 译 文 不 妥之处进行批判;今 天,翻 译 批 评 已 成 为 一 项 复 杂 的 工 作, 涉及到一定的翻译 原 则 和 理 论、方 法 和 技 巧、主 体 和 客 体、 标准和层次以及与 多 学 科、多 文 化 之 间 的 横 向、纵 向 关 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翻 译 批 评 是 受 不 同 时 期 的 翻 译 活 动 所影响的,基于不同的 翻 译 理 论 和 翻 译 标 准 的 改 变 而 发 展 的 ,尤 其 是 基 于 一 定 的 翻 译 研 究 范 式 而 变 化 的 。 1.语 文 学 范 式 阶 段 “在语文学范式 中,作 者 原 意 就 是 绝 对 的 权 威 性。”(吕 俊,2007:126)不论是最初的佛经还是现在的一大批普通 译 者 ,都 以 严 格 遵 守 原 作 原 文 为 翻 译 的 最 终 目 标 。 在 中 国 ,从 东 汉 的 支 谦 ,后 秦 的 道 安 、鸠 摩 罗 什 ,隋 代 的 彦 棕 ,唐 朝 的 玄 奘,到明末清初的徐 光 启 以 及 清 末 民 初 的 马 建 忠、梁 启 超、
85. [6]魏饴.高等 师 范 学 生 教 师 职 业 技 能 训 练 及 培 养 模 式 新 论 [J]. 湖 南 文 理 学 报 ,2007,(3).
On the Co-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 Practical Training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 决 的 方 法 带 到 课 堂,日 益 培 养 切 合 企 业需求的人才”[6]。 通 过 多 方 位 的 校 企 合 作 ,最 终 实 现 校 企双赢和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黄伟新.从商务 英 语 到 英 语 商 务———培 养 英 语 复 合 型 人 才 的 一 种 模 式 [J].国 际 经 贸 探 索 ,2005,(6):9-12. [2]刘小芹.从示范性 高 职 院 校 建 设 项 目 的 逻 辑 起 点 看 终 极 目 标 [J].中 国 高 等 教 育 ,2010,(17):44-46.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 教 育 研 究 ,1997,(4):3-9. [4]蒋 鸿 雁 ,卢 红 梅 ,田 毅 .中 职 英 语 “快 乐 英 语 链 教 学 法 ”浅 探 [J]. 中 国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2010,(23):68-69. [5]付 涛 .高 职 实 践 教 学 的 模 式 研 究 [J].实 验 室 科 学 ,2006,(8):
高职商务英语实训课程体系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特 色,以 职 业 能 力 的 培 养 为 核 心 ,通 过 校 企 合 作 的 模 式,避 免 了教育与社会人才需 求 脱 节 的 矛 盾,保 证 了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的实现。当然,校企合 作 还 有 其 它 许 多 方 式,例 如,从 企 业 中引进经济师、工程师 补 充 到 教 学 岗 位,他 们 将 “实 际 工 作
2.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范 式 阶 段 自索绪尔以来,现代 语 言 学 理 论 开 始 对 翻 译 活 动 产 生 巨大的影响,以 现 代 语 言 学 为 指 导 的 翻 译 观 也 应 运 而 生 。 尤其到了20世纪80 年 代,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被 引入了译界,“结构主 义 语 言 学 范 式 代 替 了 语 文 学 范 式 ,作 者主体的权威地位禅让给了语言和文本的规律性这一客体 权 威 ,从 此 ,语 言 转 换 和 文 本 内 部 的 构 成 规 律 又 成 了 人 们 在 进行翻译批评时 的 依 靠 和 依 据。”(吕 俊,2007:126)这 一 时 期的翻译活动主要从 原 文 的 内 部 结 构 入 手,进 行 一 种 所 谓 的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对 换 工 作。“翻 译 是 用 一 种 语 言 (译语)的等值的文本材 料 去 替 换 另 一 种 语 言 (原 语 的 文 本 材料)。”(Shuttleworth,1997:181)从 乔 姆 斯 基 到 卡 特 福 德 再到奈达,结构主义语 言 学 范 式 影 响 下 的 翻 译 家 们 越 来 越 重视文本和语言的客观性。他们认为作者主体受到了时代 的局 限,而 其 所 传 达 的 文 本 却 是 超 时 空 的 ,因 此,在 这 一 翻 译思想的影响下,翻译 批 评 活 动 也 总 是 遵 循 着 某 种 翻 译 理 论和标准,“客观”地从 原 文 结 构 入 手 来 评 价 原 文 与 译 文 的 出 入 ,从 而 评 定 译 文 的 优 劣 。 3.解 构 主 义 语 言 范 式 阶 段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 范 式 到 解 构 主 义 语 言 范 式,翻 译 批 评经历了三次语言转向思潮的影响。第一次是分析哲学思 潮 ,它 是 从 认 识 哲 学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强 调 分 析 语 言 的 形 式 和 意 义 ,在 翻 译 批 评 中 主 张 进 行 结 构 对 比 与 分 析 、语 意 对 比与分析和语篇对 比 与 分 析。 第 二 次 是 存 在 主 义 思 潮,它 主 张 对 语 言 进 行 综 合 ,即 “语 言 的 命 运 奠 基 于 一 个 民 族 对 存 在 的 当 下 牵 连 之 中 ,所 以 ,存 在 问 题 将 把 我 们 最 内 在 地 牵 引 到 语 言 问 题 中 去 。”(陈 嘉 映 ,1995:303-30(下 转 第 81 页 )
2012年第1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2012
(总 第1 3 1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erial No.131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关 键 词 ] 翻 译 批 评 ;研 究 范 式 ;理 论 ;方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 H315.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2323(2012)01-0045-02
一 、引 言 翻译批评是随着翻译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对翻译活动
[收 稿 日 期 ]2011-09-14 [作者简介] 魏婷(1980-),女,安徽芜湖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 5 ·
四 、校 企 合 作 实 践 教 学 中 的 注 意 事 项 笔者在调查中发 现,部 分 院 校 的 “订 单 式”人 才 培 养 模 式虽然有明确的教育 目 标 和 专 一 的 教 育 内 容,在 一 定 时 期 内满足了市场的 需 要,但 存 在 一 些 问 题。 如 “订 单 式”人 才 培养模式对就业订单 过 于 依 赖,导 致 学 生 知 识 结 构 比 较 狭 窄、单一,缺 乏 宽 厚 的 基 础。 如 果 出 现 企 业 拒 收 学 生 的 情 况,学生则会因为知 识 过 于 单 一 而 很 难 适 应 其 它 工 作 。 因 此,学 校 应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的 适 应 性 ,拓 宽 学 生 的 知 识 面,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使 学 生 能 够 适 应 岗 位 的 转 换 。 五 、结 语
及 翻 译 结 果 的 思 考 与 评 价 。 因 此 ,“翻 译 批 评 是 将 翻 译 理 论 和翻 译 实 践 连 接 在 一 起 的 一 个 重 要 环 节 。”(Newmark, 2001:184)具 体 地 说 ,翻 译 批 评 应 该 有 两 个 层 面 的 意 义 :“从 广 义 上 讲 ,翻 译 批 评 就 是 ‘理 解 翻 译 和 评 价 翻 译 ’;从 狭 义 上 讲 ,翻 译 批 评 是 对 翻 译 活 动 的 理 性 反 思 与 评 价 ,既 包 括 对 翻 译 现 象 、翻 译 文 本 的 具 体 评 价 ,也 包 括 对 翻 译 本 质 、过 程 、技 巧、手段、作用、影响的总体评价。”(许钧,2003:403)当 代 翻 译批评主要是在狭义层面上进行的。翻译批评离不开翻译 理论和翻译实践,因此 翻 译 批 评 的 发 展 也 是 基 于 不 同 时 期 的翻译思想、翻译理 论 以 及 翻 译 实 践 活 动。 纵 观 翻 译 批 评 类的文章,有的涉及 到 翻 译 批 评 的 定 义、性 质、分 类、功 能、 过程、评价标 准 等 翻 译 批 评 的 基 本 问 题 (桂 乾 元,1994;文 军,2001),有的涉及到 翻 译 批 评 的 对 象、目 的、方 法 等 问 题 (李文俊,1992;林克难,1996;许钧,1997),还有相 当 一 部 分 涉及翻译批评的专著 和 文 集,涵 盖 了 翻 译 批 评 概 论 (许 钧, 1992;周仪、罗平,1999;姜 治 文、文 军,1999;马 红 军,2000; 杨晓荣等,2005;文军,2006:40)。 为 了 更 好 地 了 解 当 前 翻 译批评的发展状况和 历 史 进 程,本 文 将 从 研 究 范 式 这 一 角 度 出 发 ,对 近 年 来 有 关 翻 译 批 评 的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梳 理 ,希 望 能为读者提供些许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