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美术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转变,艺术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1.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变得多样化。

在绘画方面,以山水画为主要形式,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人物画、花鸟画等题材也得到了发展。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不再局限于宗教主题,出现了更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人物的形象。

2. 客观写实的观察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追求真实和细腻的表现。

在绘画方面,画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追求表现山水景色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艺术家们努力追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精细。

3. 个性化的艺术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绘画中,画家们追求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派别。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艺术家们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工艺技术,展现了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

4. 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对艺术的追求和欣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对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注重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追求雅致和高尚的艺术表达。

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使得艺术作品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5. 艺术与宗教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佛教艺术。

在绘画方面,佛教题材成为了重要的创作内容,表现了信仰和教义。

在雕塑和器物制作方面,佛教造像和佛教用具的制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注重客观写实的观察力,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受到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些新特点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47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8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9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0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1
a
Chinese art history
《竹林七贤》全图共分两面,一面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另一面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共为八人。
24
a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在南梁时期。他与顾恺之、陆探 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绘画主要内容都是宗教人物,也能画山水、禽兽,还会塑像。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创造了中国佛教绘画第一种样式“张家样”,是吴道子出现以前最 为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 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法。 ②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 关系的“凹凸法” ,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③一反顾陆以来“骨秀清象”传统人物画样式,“面短而艳”、形象
6
a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1、魏晋之际绘画名家 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和卫协。 其时作品题材,一部分明显因袭汉代美术,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 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金谷园图、三都赋 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题材,也有部分名士和神仙像。
7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1、克孜尔石窟
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从其壁画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当属4~8世纪的依存。早、中期的壁画题材佛教本生故事。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扬场》、《宰鹅》、《持锤杀牛》
技法:写意线描为主。多用弧线,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疏简粗狂。色彩以红黑搭配为主,也是信手涂抹式,色面与线形常不合,艺术效果朴拙生动。
2、《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补充:竹林七贤是七位浪漫文人······P42
技法:肖像画手法把握人物特征。分割式布局。
3、北朝娄睿墓壁画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用本土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佛教壁画的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249石窟壁画绘于窟顶,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其中。云车的造型与《洛神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注:“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薄衣帖体,衣纹稠密,如出水中”)
(二)绘画理论
在玄学佛理思潮、品藻清淡之风中,随着绘画社会功能的进一步显现,绘画地位大大提高。艺术创作实践日益繁盛;鉴赏、收藏、品评风气逐渐展开;绘画理论在这一时代应运而生。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 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 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 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 本。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 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 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 道子的疏体。其理论著作有《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 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 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 象的体验、观察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 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 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 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女史箴图》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2、卫协,西晋画家。师法曹不兴,擅 绘道释人物故事,东晋顾恺之深受其影 响,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评云: “古法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 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 画迹有《上林苑图》、《七佛图》,作 道释人物,冠绝当代,人称“画圣”。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动乱年代 二、思想解放的时代 1、“玄学”的兴起 2、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三、艺术成就 1、文学、文学批评、文艺理论 2、佛教艺术的兴起 3、人物画的新发展 4、山水画的独立 5、最早的画论、理论家的出现 6、书法:王羲之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时代新风的开启者
1、曹不兴(弗兴),三国时东吴的著名的画 家,也是画史最早记载以佛画知名的画家。作 巨幅画像,心敏手运,须臾而成。历史上称其 为“佛画之祖”。 “落墨为蝇”:相传孙权命曹不兴画屏风,图 》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些特点,并扩展描述,使文章达到800字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呈现出了以人物画为主导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且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画家通过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态和服饰来表达人物的个性和情感状态。

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方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还表现出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描绘自然界的美景和景色。

他们通过运用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山水之间的气势磅礴和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之美。

同时,画家们还注重捕捉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流动,通过描绘水的流动、云的飘动等形象,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流转不息。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还表现出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倾慕和追溯。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关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将其作为绘画的题材。

他们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场景,展现了历史的庄严和悲壮。

同时,画家们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通过描绘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艺术创作,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追忆。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还表现出了对个性和思想的追求。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方式和题材,而是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题材内容。

这种个性化和思想化的创作方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呈现出了以人物画为主导、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倾慕和追溯以及对个性和思想的追求等新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公元220年,曹操的长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22l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帝,建都建业,国号吴,史称吴。

三家鼎峙,互相攻伐,史称三国。

经过几十年战争,至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同年灭蜀,改国号为晋,建都长安,史称西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三国混战的局面,统一全国。

晋室经八王之乱于317年被迫南迁,建都建业,史称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

南方历宋、齐、梁、陈之更替,北方经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之变迁,史称南北朝。

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建隋,589年攻灭南方最后一个王朝陈,统一全国,建都长安,结束长达三百多年的混战局面,为唐代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不依附于权势而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迷信大泛滥的时代。

当时的思想界极为活跃。

科学文化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

曹氏父子推波助澜,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义,文人思想随之解放,清谈之风大兴,魏晋风度成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

南北隔江对峙,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人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佛教乘隙而兴,开窟造像活动相继而起,翻译佛经、研讨佛理形成风气。

注重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学士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

与汉代文人相比,魏晋六朝文人淡漠世事,隐居之想颇浓,其思想由外用变为内省,影响于艺术,则表现为艺术已不全为称扬礼教而作,陶冶性情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两汉之载道文艺观变为魏晋六朝之缘情文艺观。

载道强调文艺的从属地位,缘情则突出文艺本身的特性,文艺的独立性得到增强。

山水诗画的兴起,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山水、花鸟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

山水被视为卧游之景、畅神之具。

人物画由两汉的重外形变为重神韵,以形写神说、气韵生动说应运而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成绩题目: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院系:班级:姓名:学号: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

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

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

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一、出现艺术的自觉。

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

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

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

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

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

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

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中外美术简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外美术简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外美术简史
中国部分
• 魏晋南北朝主要文化
• “玄学”明礼之风
• 《易经》、《道德经》、《庄子》
• 子产“不毁乡校”,曹操“处士横议”
• 清谈 (手执麈尾,形散)
• 何晏、王弼(贵无、道散为器)
• 绘画
• 墓室壁画(题材多四神、佛教、祆教等)
• 北齐、北周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变革的关
键时期,逐渐走向成熟。
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 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 诸子。炳居丧过礼,为乡闾所称。刺史殷仲堪、桓 玄并辟主簿,举秀才,不就。(25岁 ) • 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46岁 ) • 元嘉初,又征通直郎;(51岁 ) • 《画山水序》
• 宗炳与慧远 • 《画山水序》与佛教(《明佛论》)
• • • •
书法 钟繇,正书之祖,楷书最佳。 东晋:草书的成熟期。 王羲之《兰亭序》 《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 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秋帖
• 王献之 “一笔书” 风格
• 王询 《伯远帖》
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
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
何以加焉?又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
诚能妙写,亦诚尽矣。
•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
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嶢嶷,
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 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魏晋南北朝美术》课件

《魏晋南北朝美术》课件
《魏晋南北朝美术》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包括石窟艺术、佛教艺术、文章 艺术和装饰艺术,并探讨其对传统美术发展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分裂政权
由于内外战乱,中国政权出现分裂局面。
社会变革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知识分子兴起,士人文化 盛行。
文化融合
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多元 文化格局。
总结
艺术特点
石窟艺术、佛教艺术、文章艺术和装饰艺术, 各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与审美追求。
传统美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文章艺术
1 竹刻
2 石刻
纤细柔美的竹刻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被誉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瑰丽多彩的石刻艺术,通过雕刻技法展现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对 艺术的追求和追逐极致的表现。
玉制品
精美典雅的玉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被视为 吉祥吉利的象征。
艺术繁荣
艺术家追求自由创作,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
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石窟艺术,体现了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繁荣和信仰。
长沙岳阳楼石窟
充满南方风格的石窟艺术,展示了当地文化和南北 朝时期的交流。
佛教艺术
1
佛像
富有禅意的造型,佛教艺术的精华,展现了菩提心的追求。
2
佛教壁画
绚丽多彩的图案,独特的民间特色,吸引了广大信徒和艺术爱好者。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始凿的石窟有15处, 其中最有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①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②甘肃敦煌石窟 ③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 ④河南龙门石窟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 ,正如“春蚕吐丝”一样,称为“春蚕吐丝描”。
2021/3/11
10
顾恺之-女史箴图
2021/3/11
11
顾恺之-洛神赋图
2021/3/1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主讲:李亚慧
2021/3/11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 建统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 时代。
此时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使思想文化南北 交融、东西并汇,促进了艺术的转变和发展,为 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衣出水”。“曹家样”
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
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
交融的艺术风格。
2021/3/11
16
2021/3/11
17
一、绘画
• 绘画理论
顾恺之的三篇论画文章,谢赫的《古画品录》,宗炳、王 微等人的山水画理论文章是这一时期美术理论的重大成果 ,成为后世美术理论的优秀先导,其观点历经一千多年的 美术史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经典意义。
12
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
2021/3/11
13
陆探微
南朝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 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 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 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 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画风在艺术表 现上,笔迹劲利,讲求骨气用小性之美,亦与当时的审美风尚相关 。前文所引“顾得其神”、“陆得其骨”,正是指陆探微绘画既得线条 的力度之美,又得表征内在生命的“气”的刚性之美。

4.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4.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3. 王献之:其书法体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容颜,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 上的一次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
4. 卫恒:西晋书法家。《四体书势》,是一部史论结合的重要理论著作, 其内容主要是对篆、隶、草书的源流遗事等的论述。
宣示表 钟繇
兰亭序 王羲之
三、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兴盛,深深的影响了我国的民族艺术。佛教美 术一般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 敦煌莫高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郊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迄今
(名词解释:补充)
曹衣出水:糅合中西绘画风格,创造出一种薄衣贴体,衣纹稠密,如出水 中的“曹衣出水”式绘画风格,在雕塑和绘画中影响很大。
21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 熟,并各自形成体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 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5.张僧繇:萧梁时期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 寺壁画为主。他苦学成才,长于写真, 并善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6、曹仲达:本是西域曹国人,佛像画最为突 出。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 折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 被誉为“曹家样”,与唐代画家吴道子 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 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后世尊他 为“书圣”,并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 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 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美术PPT课件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美术PPT课件

• 莫高窟壁画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主要
题材包括具有情节性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
事、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天、
夜叉等形象。
2020年9月28日
20
敦煌壁画题材
• 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 代表作品:《尸毗王割肉贸鸽》、
《王子舍身喂虎图》、《鹿王本生图》 等
• 经变故事:就是用绘画手段把佛经中文 字描述的佛国乐土景象和各种故事,演 变为可视的艺术形象,简称“经变”。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9月28日
18
敦 煌 莫 高 窟
2020年9月28日
19
敦煌莫高窟壁画
•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今敦煌市区东南25公 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 艺术宝库。
• 莫高窟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 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其中特别灿烂辉煌的是北 朝和隋唐时期的作品。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显 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伟大创造力。
2020年9月28日
7
2020年9月28日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8
2020年9月28日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9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2020年9月28日
10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 处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 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 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 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 石窟中是罕见的。
4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 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寺院的兴建和石 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 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从220年到589年的长达三百年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的美术创作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的美术主要表现为奠基性质的新石器时代的瓮棺铭、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三国时期的壁画、魏晋的残卷、绘画艺术的萌芽,在彩绘陶塑和木雕方面均有所成就。

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供品、佛教器物的繁荣,汉族与初期民族相融合的多元文化、多元信仰氛围,魏晋时期能使陶塑、壁画出现一定的宗教气息。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受到民族大移动的影响,造成了对文化和艺术的破坏和重建。

南北朝时期美术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南朝陶塑、佛像、壁画、织锦、绘画艺术世代相承,继承了魏晋时期的艺术成果,愈加成熟。

北朝壁画形式的连续性逐渐断绝,画风略显僵硬。

而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陶塑、饰品、佛像成为南北朝时期最为发达的艺术门类之一。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巅峰时期,处于全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央王朝时期。

在继承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加强官方艺术的统一规划。

继以宫廷陶瓷、细木雕、
佛像、壁画、绘画、刻石等。

另外,这个时期对敦煌莫高窟的开发,也为陶塑和壁画艺术提供了顶级的创作机会。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是具有多元化、变化、再生性、多方面综合性的。

这个时期的美术,不仅是中国美术史的起点,也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分水岭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列女古贤图屏风漆画(之三局部
楚莊樊姬)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二节 金属工艺
六朝的金属工艺,以铜、铁、金、银为主。由 于战争的影响,冶铁发展,大量用于兵器以及农 具。随着佛教兴盛,铸铜造像兴起,工艺制品远 不及秦汉,在冶铁铸造和工艺技巧上颇有发展, 尤其是将金属工艺与佛像艺术相结合,有雕塑家 直接参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一、制铜工艺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而言, 其金属工艺是一个衰 落的时期。 1、种类:日用铜器较少,只有铜洗、铜奁、铜 熨斗、铜炉等,大体都是汉代的传统用品。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供养人像刺绣 北魏 长49.4,宽29.5厘米
这是刺绣佛像的供养人部分,原绣已残为几块。图示的主体是五个女 性供养人,题名尚存,右方为比丘尼,袒右肩,左肩低蓝绿色偏衫,身 着红袈裟,其左方的四人右起依次为元嘉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她 们头戴紫褐色高冠,身着窄袖对襟长衫,其上的花纹为红或褐色的桃形 忍冬和卷草忍冬,下有绿或黄色的长裙曳地,是孝文帝改革服制前的鲜 卑贵族女装。这幅佛像是在黄褐色丝织物上以辫绣针法绣出的,针针相 接,十分紧密,绣地几不可见,色彩颇丰富,用工很多。在佛家看来, 布施物越精工,信仰便越虔诚。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三、夹纻造像 用漆灰造形并用麻布粘贴作为漆胎,在战国、两 汉时已经流行。六朝时期,佛教盛行,教徒们为了传 播教义,为了扩大宗教的影响,开始利用夹纻工艺来 造佛像,以便于装在车上游行。这种佛像比铜像轻便, 又比泥佛像坚固,一时极为流行,称之为“行像”。 晋代的戴逵就以制作夹纻像而著称。他曾为南京瓦棺 寺制作夹纻像五躯,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狮子国 (斯里兰卡)的玉雕佛像,称为“瓦棺寺三绝”。夹 纻像,后世又称为“干漆像”、“脱空像”、“搏换 像”、“脱纱像”、脱胎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艺术与文化景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艺术与文化景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艺术与文化景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时期,其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便是美术艺术和文化景观。

这个时期的美术艺术及文化景观涵盖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们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艺术1.造像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众多的追随者,从而催生了盛行的造像艺术。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极为发达,其特点是“既吸收了石窟中的造像艺术,又融合了中国古代的雕刻和造型技巧”。

佛像造像艺术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文化艺术带来了一股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白马寺的千佛洞造像,这些雕像不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且每一件雕像的刻画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和细致的描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画院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院艺术,是继唐代画院艺术后的又一次高峰。

画院艺术主要表现为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这些画作以自然为概念、以意境为主题、以意象秀丽为特色,故称为“意境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羲之所创造的“兰亭序”。

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一幅有着无尽意境、展现了王羲之具有深厚人文思考的高超作品。

3.景泰蓝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景泰蓝工艺,源自古印度,并在唐代传入中国。

它是一种精湛的金属镶嵌工艺,它将不同颜色的金属,与珠宝、玉石等宝石结合在一起,形成美丽的图案,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赞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4.砖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雕艺术,是一种文化与技艺的高度融合。

它以用砖雕刻出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题,呈现出了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砖雕史迹,便是位于陕西汉中南郑鸡鸣山的南陈陈墓砖雕。

这些砖雕表现了南陈王朝的历史场景、官商风情、山水胜景等,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景观1.山水诗“山水诗”的流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景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 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 。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 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 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 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 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 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 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 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题记和碑刻3600余件。奉 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 个窟,长宽各30米。
一、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鸣沙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 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 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 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 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 窟53个,大小造像 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 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 和佛教故事 。
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不但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 同,而且还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 料,在历史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 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 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 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 流域。
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 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齐校书图》(鞍马人物)
第三节
山水画的兴起
中国山水画自唐宋以后,在
中国美术史上独占鳌头,成 为绘画的主流,其地位、成 就和影响是任何画种都无法 比拟的。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起,到公元 589年隋灭陈为止,前后共369年,这是中国历 史上一个动乱的年代。 动乱的年代也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大变化。从东 汉末期以来,儒家思想就日益受到人们特别是 士大夫阶层的置疑,而提倡‚全真‛、‚养生‛ 思想的道家学说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文人 士大夫多崇尚老庄,追求散淡放达的生活。与 此同时,佛教也开始传入我国,并对文学、艺 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代表作品:
《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列女仁智图》
顾恺之主要通过线条来表现人
物形象,他发展了自战国以来 就形成的‚高古游丝描‛,用 线遒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 畅,富于节奏,有如‚春蚕吐 丝‛,‚春云浮空,流水行 地‛。
顾恺之通过他的理论主张
和艺术实践,将中国传统 绘画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公元220年——589年)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动乱、道家 学说兴起、佛教传入的社会和文 化的角度,主要了解绘画艺术的 发展和佛教艺术的产生,及其它 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物画的创作:顾恺之、陆探微、 张僧繇、杨子华等的作品、艺术特征 及艺术成就 2.“六法论‛的基本内涵 3.山水画的兴起:宗炳、王微的山水 画理论 4.早期佛教艺术:云岗、龙门、敦煌 莫高窟等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
山水也逐渐从人物画背
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 独立的画种。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伟大
的绘画理论家(如谢赫、宗炳、 王微等), 产生了一些绘画理论著作(如 《古画品录》、《画山水序》)。
总之,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对唐以及后来中国绘画的繁 荣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是中国绘画从稚拙走向成熟 的桥梁。

3.彪炳千古的‚六法论‛
所谓‚六法‛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 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 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 也。 ‚六法‛是在对中国传统绘画总结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气韵生动,把对象的精神生动地表现
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气韵生动‛这一命题的提出,实际 上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 和发展。它虽然当时是针对人物画而 言,但其中又包含了中国画创作的一 般原理,所以,在整个中国画领域具 有普遍意义。
骨法用笔:在画论中,骨法与用笔相
匹配,既指用笔具有书法用笔的骨力 之意。 应物象形: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的观察 认识方法。意思是说画家无论描绘社 会生活,还是描绘自然景物,必须按 照客观对象具有的面貌来表现。作者 可以有取舍,有想象,有夸张,但是 不能主观臆造,象形要应物而象。
随类赋彩:随对象之类,在形象上赋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特色: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融合为自
己的东西,这是张僧繇成功发挥自己 艺术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 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关系的 ‚凹凸法‛于绘画中,塑造的人物和 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艺术形象塑造得生动真实。画
龙点睛。在人物画的造型上, 与陆探微的‚秀骨清像‛不同, 是‚面短而艳‛。
予概括性的色彩。 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传移模写:传移与模写同义。即把原 有的绘画作品传移到另一张纸绢上, 成为同样的新画。
4.北朝绘画
曹仲达
:是从中亚来到内地的域 外画家,擅长画西域风格的佛像, 人称‚曹衣出水‛,所画衣服紧 窄,‚其体稠叠‛。 杨子华 :北齐宫廷画家,擅长鞍 马人物。 传世作品:《北齐校书图》
南朝:西晋、东晋、宋、齐、
梁、陈(六朝) 北朝:北魏、北齐、北周
第二节
1.顾恺之
人物画的新发展
他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
人物不满足单纯外表的肖似和姿 态动作的自然,提出塑造人物最 高的要求:‚传神写照‛,并运 用于艺术实践中。
如何使人的形象传神呢?他意识
到人物面部刻画的重要性,而这 其中,又以眼睛最为关键。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除了眼睛之外,顾恺之还注意到了其
他因素,如外貌、生理特征、人物与 环境等对表现人物性格和神情的影响。 顾恺之认为,画人物画要想传神,不 应该着眼于整个形体,而应着眼于人 体的某个关键部位。
为了做到传神,顾恺之提出‚迁
想妙得‛的命题 。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 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 不待迁想妙得也。‛
画家作画之前,首先要多方面反复观
察,研究描绘对象,深入体会揣摩对 象的思想情感,并且发挥合理的艺术 想象,这是‚迁想‛。画家在逐渐了 解和掌握对象的精神等方面的特征, 经过分析、提炼,获得了艺术构思, 这是‚妙得‛。
所谓‚迁想妙得‛,迁动画家想象, 妙得对象精神。 ‚迁想妙得‛的过程也就是形象 思维的过程。
2.南朝人物画 陆探微:师承顾恺之,在顾恺之的 画风上又有所发展。用线‚行笔紧 细‛,气脉贯通,人物造型符合南 朝士大夫‚秀骨清像‛的审美趣味。 ‚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 神。‛ 唐人张怀瓘称其用笔 ‚笔迹劲利 (雄健流利)如锥刀‛
张僧繇:与顾恺之、陆探微并称为
‚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 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 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人称‚张家样‛。
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也进入到了一
个新的时期 。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开始兴起, 出现了新疆的克孜尔、甘肃的敦煌 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等一批石 窟艺术。
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
则有了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造 型不仅在艺术实践中得以继续贯彻, 而且又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绘画题 材范围也有所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 材的绘画创作趋于成熟,专业画家也 开始出现,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 张僧繇等杰出的画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