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创造性思维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的评价
一、什么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评价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对于创造性,一些心理学家将其解释为一种个性特质,而另一些心理学家却将它看成制作一种“创造性”产品。无论怎样,创造性概念的核心都是强调新颖性,它被认为能够“导致新的、独特的、独立的和想象的思维或做事方法”。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李洪玉:《思维策略》,104页,天津,百花出版社,2002。)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曾试图在其智力三维(内容、操作、产品)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人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在他看来,在这种智力结构中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性思维和转换,并且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点——流畅性、独特性和灵活性就来源于此。流畅性(也称丰富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思维的流畅性就越大。此后,吉尔福德还进一步把思维流畅性分为:用词的流畅性、联想的流畅性、表达的流畅性和观念的流畅性。其中,前三种流畅性必须依靠语言,后一种既可以借助语言也可以借助动作。灵活性(也称变通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与一般人相比,富有创造力的人在思维中出现的想法散布的方面广、范围大,缺乏创造力的人在思维中通常只想到一个方面而缺乏灵活性。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那种能力,还包括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此外,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还应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也就是及时把握住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托兰斯(E.P.Torrance)在承袭吉尔福德的观点的基础之上,还加上了精密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还必须善于考虑事物的精密细节,这种观点在科技日益精益求精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黄希庭:《心理学导论》,4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156~161、176、17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二)创造性思维的评价
托兰斯(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156~161、176、17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进行12年的追踪研究表明,针对“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问题,教师本身也并非总是创造性的最佳裁判(教师的判断和学生在成年生活中所显示的创造性并不相关)。然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种对能力的培养,评价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正因为教师判断存在的非“最佳”的可能性,对那些看起来没有表现出创造性的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对于“如何测量创造性”的问题,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几种解决的方法(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156~161、176、17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出发,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来衡量创造力。所有任务的反应将根据创造性、流畅性、灵活性三个方面加以评分。虽然某些发散性思维测验(如吉尔福德创造力测验、托兰斯创造力思维测验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实能很好地预测真正的创造性行为,但目前这种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的测验理论的依据受到了心理学家的质疑,而且其测验的评分与效度也存在问题。(2)基于创造性与个性的相关,心理学家又研制出关于个性的问卷,以考查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否有创造性倾向。比较有名的有瑞姆(S.Rimm)和戴维斯(G.Davis)合编的《发现才能问卷》(GIFT)及《探究兴趣问卷》(GIFFT)等。由
于“才能”和“兴趣”本身的指标还是一个难题,而且此类问卷采用自我报告法,它们是否就是测量创造性的正确方法还值得怀疑。
我们认为,仅仅从创造性思维的几个主要特点和它与个性存在的关系入手来评价创造性思维,可能并不全面。既然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其丰富性的特点是在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的,而且对创造性思维策略的使用情况也将直接影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那么对学校课堂评价而言,与其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它与个性的关系出发来进行评价,还不如根据创造性的过程和创造性思维策略两个方面将两个角度(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加以综合来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评价。目前,很少有人将这样两个角度综合起来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评价,可能这也是导致教师“非最佳判断”的一个原因。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的评价
(一)创造性思维过程
将创造性视为一个过程始于杜威。他提出这一过程包括五个环节:问题,分析,假设,方案,验证。后来的创造学专家华莱士提出这一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准备期,指创造活动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使旧经验与新知识结合,为创造做准备的时期;(2)酝酿期,指在已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的时期,这一阶段多属潜意识过程,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极可能孕育着解决问题的新观念,一旦酝酿成熟就会脱颖而出,使问题得到解决;(3)明朗期,指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这时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会觉得豁然开朗,解决办法也突然出现,因而又叫灵感期;(4)验证期,是指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阶段。在此基础上,世界资优教育学会主席加拉赫(Gallagher)描绘出一个如表4-17的创造过程的模式。(张武升:《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的若干理论问题》,载《教育科学研究》,1994(6)。)
值得注意的是,同问题的解决过程一样,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各个阶段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不过,通过上面关于创造过程不同阶段思考运作和人格特质的描述,我们还是大致在评价的过程中观察到有可能是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哪些方面可能有问题,并且这一部分的评价也主要是对学生现有水平的一个把握。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的评价方法及解释评价结果的辅助工具
1.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创造性思维评价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在本节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谈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创造性测验都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敏感性等特点的角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直接借助这些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或者根据具体的课程和学生的具体需要,自编类似的测验来观察和评价学生运用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