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自由沉淀实验报告分析
一、实验背景自由沉淀实验是研究颗粒在液体中自由沉降过程的实验。
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为水处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报告主要分析自由沉淀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二、实验原理自由沉淀实验基于以下三个假设:1. 水中固体为非压实性,可沉淀固体在沉淀过程中不改变其自身性状;2. 沉淀过程开始时,水中各断面的各种颗粒分布状态一致,具有均一固体浓度;3. 沉淀过程中,各颗粒均按自身具有的规律下降,互不干扰。
在含有分散性颗粒的废水静置沉淀过程中,设沉淀柱内有效水深为 H,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 ti 可求得不同的颗粒沉淀速度 ui,此即为 ti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取样点的颗粒所具有的沉速。
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 Ci,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Pi(悬浮物剩余率)为 Ci/C0,此时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1-Pi。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沉淀柱、取样器、秒表、天平等;2. 将待测水样注入沉淀柱,确保水样高度适宜;3. 记录水样初始时刻;4. 观察沉淀过程中颗粒的沉降情况,记录不同时间 ti 下的沉淀速度 ui;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颗粒沉降速度与颗粒直径、液体粘度之间的关系;6.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颗粒沉降速度与颗粒直径成正比,与液体粘度成反比。
实验结果表明,颗粒直径越大,沉降速度越快;而在相同颗粒直径下,液体粘度越小,沉降速度越快。
2. 颗粒密度对沉降速度的影响较小。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颗粒直径和液体粘度下,颗粒密度对沉降速度的影响不大。
3. 颗粒沉降速度与沉淀时间呈指数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沉淀时间的延长,颗粒沉降速度逐渐减小,直至达到平衡。
五、结论1. 颗粒在液体中的自由沉淀过程受颗粒直径、液体粘度等因素的影响;2. 颗粒沉降速度与颗粒直径成正比,与液体粘度成反比;3. 颗粒密度对沉降速度的影响较小;4. 颗粒沉降速度与沉淀时间呈指数关系。
厨房固体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厨房固体沉淀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简单的厨房固体沉淀方法。
3. 学习如何通过沉淀分离厨房中的固体杂质。
二、实验原理厨房固体沉淀实验主要利用了物理沉淀的原理。
当厨房中的废水通过沉淀池时,废水中的固体杂质会因重力作用逐渐下沉,形成沉淀物,而清澈的水则从沉淀池底部流出。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沉淀池、过滤网、烧杯、量筒、温度计、秒表等。
2. 实验材料:厨房废水、厨房固体杂质(如油污、菜叶、米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沉淀池清洗干净,并确保池内无其他杂质。
2. 倒入废水:将厨房废水缓慢倒入沉淀池中,注意不要倒得太快,以免产生气泡。
3. 加入固体杂质:在废水倒入沉淀池的同时,将厨房固体杂质均匀撒入水中。
4. 观察沉淀过程:打开沉淀池的观察孔,观察固体杂质在池中的沉淀情况。
此时,可以使用秒表记录沉淀时间。
5. 过滤沉淀物:当观察到大部分固体杂质已沉淀时,关闭观察孔。
将沉淀池中的上层清水通过过滤网过滤出来,收集于烧杯中。
6. 分析沉淀效果:将收集到的清水与未过滤的废水进行对比,观察清澈程度。
同时,将沉淀池中的沉淀物取出,称量并记录其重量。
7. 实验结束:清洗沉淀池、过滤网等实验仪器,整理实验场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沉淀处理后,收集到的清水清澈度明显提高,沉淀物重量较大。
2. 结果分析:厨房固体沉淀实验表明,通过沉淀方法可以有效分离厨房废水中的固体杂质。
沉淀时间与固体杂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沉淀效果与沉淀时间成正比。
六、实验结论1. 厨房固体沉淀实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厨房废水固体杂质的方法。
2. 通过沉淀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厨房废水的清澈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厨房废水中固体杂质的种类和数量,调整沉淀时间,以获得更好的沉淀效果。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沉淀池中的沉淀情况,避免过度沉淀或沉淀不足。
2. 在过滤沉淀物时,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二次污染。
化学实验报告沉淀反应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学习如何通过沉淀反应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的过程。
沉淀反应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酸碱中和反应,另一种是金属离子与阴离子反应。
本实验以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反应方程式如下: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锥形瓶、电子天平、量筒、滴定管。
2. 试剂:硫酸铜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0.1mol/L)、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个锥形瓶中,分别标明浓度和体积。
2. 实验操作:a. 将硫酸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b. 滴加过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
c. 当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时,停止滴加。
d. 将混合溶液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收集沉淀。
e. 用蒸馏水冲洗沉淀,直至滤液清澈。
f. 将沉淀放入烧杯中,用电子天平称量其质量。
3. 实验结果记录。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实验数据:a. 硫酸铜溶液体积:10.0mLb. 氢氧化钠溶液体积:10.0mLc. 沉淀质量:0.5g2. 结果分析:a. 通过实验,观察到硫酸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绿色,最终出现蓝色沉淀。
b. 沉淀质量为0.5g,说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质量为0.5g。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沉淀的形成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有关。
2. 在实验操作中,应注意控制滴加速度,避免反应过快导致沉淀不充分。
3. 实验过程中,沉淀的过滤和冲洗是保证沉淀纯度的关键步骤。
化学沉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化学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2. 掌握化学沉淀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溶度积原理;4. 掌握化学沉淀反应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化学沉淀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在溶液中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不溶的固体沉淀物的反应。
其反应式为:Aⁿ⁺ + Bᵐ⁻→ ABₘ (s)其中,Aⁿ⁺和 Bᵐ⁻分别代表反应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ABₘ (s) 代表生成的沉淀物。
化学沉淀反应的平衡常数用溶度积(Ksp)表示,其表达式为:Ksp = [Aⁿ⁺] × [Bᵐ⁻]ⁿ其中,[Aⁿ⁺] 和 [Bᵐ⁻] 分别代表反应物Aⁿ⁺和 Bᵐ⁻的浓度。
在一定条件下,溶度积是常数,若溶液中离子浓度乘积大于溶度积,则生成沉淀;若小于溶度积,则不生成沉淀。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滤纸、漏斗、铁架台、滴定管夹、量筒等。
2. 试剂:氯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钠、硝酸银、硝酸钠、硝酸、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溶液:按实验要求,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钠等试剂,溶解于适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 沉淀反应:将配制好的溶液分别加入烧杯中,按实验要求进行沉淀反应,观察沉淀现象。
3. 沉淀分离:待沉淀反应完成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沉淀物与溶液充分混合,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待沉淀物沉降。
4. 沉淀洗涤:用滤纸过滤沉淀物,并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沉淀物,直至洗涤液无色。
5. 沉淀称量:将洗涤后的沉淀物转移至称量瓶中,准确称量其质量。
6. 沉淀溶解:将沉淀物溶解于适量硝酸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7.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沉淀物的质量、溶度积等。
五、实验现象1. 氯化钠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后,产生蓝色沉淀;2.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后,产生蓝色沉淀;3. 硝酸银与硝酸钠溶液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4. 沉淀物洗涤过程中,洗涤液由无色变为微黄色。
沉淀平衡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溶度积原理。
4. 学习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溶解和沉淀的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其基本原理如下:\[ \text{固体} \rightleftharpoons \text{离子} \]对于难溶电解质AB,其溶解平衡可表示为:\[ AB(s) \rightleftharpoons A^+(aq) + B^-(aq) \]其溶度积常数(Ksp)为:\[ K_{sp} = [A^+][B^-] \]当溶液中离子浓度乘积大于Ksp时,沉淀生成;反之,沉淀溶解。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1. 100mL容量瓶2. 25mL移液管3. 烧杯4. 玻璃棒5. pH试纸6. 滴定管试剂:1. 氯化银(AgCl)饱和溶液2. 硝酸银(AgNO3)溶液3. 氯化钠(NaCl)溶液4. 氢氧化钠(NaOH)溶液5. 氯化钡(BaCl2)溶液6. 硫酸钠(Na2SO4)溶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氯化银饱和溶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
2.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氯化银溶液于烧杯中。
3.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搅拌,观察沉淀的生成。
4. 记录沉淀生成时的pH值。
5. 重复步骤3,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变化。
6. 使用滴定管向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溶解。
7. 记录沉淀溶解时的pH值。
8. 重复步骤6,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钡溶液,观察沉淀的变化。
9. 使用滴定管向沉淀中加入硫酸钠溶液,观察沉淀的溶解。
10. 记录沉淀溶解时的pH值。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沉淀生成在加入硝酸银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随着氯化钠溶液浓度的增加,沉淀量逐渐增多,说明沉淀生成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2. 沉淀溶解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到沉淀逐渐溶解,说明沉淀溶解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
沉淀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沉淀制备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3. 学习通过沉淀反应制备特定化合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离子相互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物的过程。
本实验通过沉淀反应制备硫酸亚铁铵,反应原理如下:FeSO4 + (NH4)2SO4 → FeSO4·(NH4)2SO4·6H2O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锥形瓶、移液管、滴定管、滤纸、漏斗、蒸发皿、石棉网、水浴锅、电子天平、研钵、研杵等。
2. 试剂:硫酸铁(FeSO4·7H2O)、硫酸铵(NH4)2SO4、盐酸(HCl)、蒸馏水、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氨水(NH3·H2O)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称取硫酸铁和硫酸铵,按照一定比例溶解于蒸馏水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 配制沉淀剂: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用滴定管滴加至硫酸铁溶液中,直至溶液中出现沉淀为止。
3. 沉淀分离:将沉淀物用漏斗过滤,并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直至洗涤液中无硫酸铁离子。
4. 结晶:将洗涤后的沉淀物转移至蒸发皿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石棉网覆盖,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蒸发至浓缩。
5. 冷却结晶:将浓缩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使其结晶。
6. 收集与干燥:用滤纸过滤结晶,收集纯净的硫酸亚铁铵晶体,置于干燥器中干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成功制备出硫酸亚铁铵晶体,外观呈白色,无杂质。
2. 分析:实验过程中,沉淀剂氢氧化钠的加入量对沉淀效果有较大影响。
加入量过多会导致沉淀不完全,过少则沉淀效果不佳。
本实验中,氢氧化钠的加入量控制在适量,使沉淀效果较好。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了解了沉淀制备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学会了通过沉淀反应制备特定化合物的方法,为今后实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水厂絮凝沉淀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厂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向水中投加絮凝剂,使悬浮物颗粒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快沉降速度,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实验中主要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自来水、硫酸铝、硫酸铁、氢氧化钠、pH试纸、搅拌器、烧杯、漏斗、滤纸、电子秤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秒表、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水: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实验所需范围。
2. 确定实验参数: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实验参数。
3. 投加絮凝剂:向实验用水中投加适量的絮凝剂,充分搅拌,使絮凝剂与悬浮物充分接触。
4. 沉淀:将搅拌后的混合液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情况。
5. 取样:在沉淀后,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悬浮物浓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去除率提高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絮凝剂投加量过多,会导致絮体过大,沉降速度过快,部分絮体在沉降过程中破碎,降低去除率。
2. pH值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pH值对絮凝剂的水解反应有显著影响,合适的pH值有利于絮凝剂水解,提高絮凝效果。
3. 搅拌速度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越快,絮凝剂与悬浮物接触越充分,有利于絮凝反应进行。
实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学习如何通过沉淀反应来分离和提纯物质。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相互结合,形成难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物的化学反应。
沉淀反应的原理基于溶解度积(Ksp)的概念,即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乘积等于其溶解度积常数。
当离子浓度乘积大于溶解度积时,难溶电解质将沉淀出来。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滴管、玻璃棒、滤纸、漏斗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硝酸银、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氯化钠、硝酸银、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等试剂分别称量,并放入试管中。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3. 观察溶液颜色,判断是否为无色。
4. 分别向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等试剂。
5. 观察沉淀反应现象,记录沉淀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6. 使用滤纸和漏斗将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物。
7. 将沉淀物用蒸馏水洗涤,去除杂质。
8. 将沉淀物烘干,称量其质量。
五、实验现象及结果1. 向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2.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
3. 向氯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铜,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4. 沉淀物经过洗涤和烘干后,质量为0.5g。
六、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沉淀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2. 沉淀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可以用来判断沉淀物的种类。
3. 沉淀物的质量可以作为实验结果的定量指标。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了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沉淀反应实验。
3. 学会了如何通过沉淀反应来分离和提纯物质。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以便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3.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场地,回收实验器材和试剂。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沉淀实验了解溶液中的沉淀反应,并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沉淀实验。
实验原理沉淀实验是通过加入沉淀试剂,使溶液中的离子生成沉淀,从而达到分离和检验物质的目的。
沉淀实验常用于确定未知物质或检验金属离子的存在。
一般来说,沉淀实验的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溶液中的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特定的沉淀试剂生成相应的沉淀物。
2.沉淀的生成通常是因为沉淀试剂的阳离子与溶液中的阴离子或沉淀试剂的阴离子与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
3.沉淀实验可以通过观察沉淀物的形态、颜色、溶解性等来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存在。
实验材料与仪器•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玻璃容器•火柴或蜡烛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玻璃容器,并在每个容器中分别倒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2.使用火柴或蜡烛点燃火焰,将火焰放置于硝酸银溶液中。
3.火焰将产生黑色的烟雾,代表硝酸银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沉淀物。
4.将氯化钠溶液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观察是否会有沉淀生成。
5.如果有沉淀生成,记录下沉淀物的形态、颜色和溶解性等特征。
6.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实验,观察沉淀的生成情况。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沉淀实验后,观察到以下实验结果:1.当将火焰放置于硝酸银溶液中时,火焰会产生黑色的烟雾,说明硝酸银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沉淀物。
2.在滴加氯化钠溶液到硝酸银溶液中时,观察到沉淀的生成与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当氯化钠溶液浓度较低时,沉淀的生成较少。
–当氯化钠溶液浓度较高时,沉淀的生成较多。
3.沉淀物的形态为白色颗粒,颜色均匀。
4.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沉淀物在加热时不溶解,表明该沉淀物为稳定的化合物。
结论通过本次沉淀实验,我们了解了沉淀反应的原理,并学会了正确地进行沉淀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白色的氯化银沉淀物。
2.沉淀的生成与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沉淀生成越多。
沉淀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学习利用沉淀反应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离子或分子结合成难溶物质的过程。
在实验中,通过添加适当的沉淀剂,使溶液中的目标物质生成沉淀,从而实现分离、提纯和鉴定。
沉淀反应的原理主要基于溶解度积(Ksp)的概念。
溶解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其离子浓度的乘积。
当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乘积大于溶解度积时,难溶电解质将开始沉淀;当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乘积小于溶解度积时,沉淀将溶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氯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铝溶液- 硫酸铁溶液- 硝酸银溶液- 硝酸铅溶液- 氯化银溶液- 氢氧化铁溶液- 硫酸钡溶液- 硫酸钙溶液- 氯化钙溶液2. 实验仪器:- 烧杯- 玻璃棒- 移液管- 滴定管- 滤纸- 铁架台- 漏斗- 研钵- 研杵四、实验步骤1. 沉淀反应实验一: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mL氯化钠溶液,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 用滤纸过滤沉淀,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2. 沉淀反应实验二:硫酸铝与硫酸铁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mL硫酸铝溶液,滴加少量硫酸铁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 用滤纸过滤沉淀,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3. 沉淀反应实验三: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mL硝酸银溶液,滴加少量氯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滴加硝酸铅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 用滤纸过滤沉淀,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4. 沉淀反应实验四:硫酸钡与硫酸钙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mL硫酸钡溶液,滴加少量硫酸钙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 用滤纸过滤沉淀,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沉淀实验报告现象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2. 掌握沉淀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观察沉淀反应现象,分析沉淀反应类型。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在相互作用下,生成难溶化合物而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沉淀反应的原理是:溶液中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离子浓度的乘积小于其溶度积常数时,难溶化合物会从溶液中析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量筒、移液管、滴定管等。
2. 试剂:NaCl、BaCl2、H2SO4、NaOH、KNO3、KCl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溶液:分别配制一定浓度的NaCl、BaCl2、H2SO4、NaOH、KNO3、KCl溶液。
2. 沉淀反应:将NaCl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观察沉淀反应现象;将H2SO4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观察沉淀反应现象;将NaOH溶液与KNO3溶液混合,观察沉淀反应现象;将KCl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观察沉淀反应现象。
3. 沉淀过滤:将沉淀反应后的溶液过滤,收集沉淀物。
4. 沉淀洗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去除可溶性杂质。
5. 沉淀干燥:将洗涤后的沉淀物置于干燥器中干燥。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 NaCl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沉淀物为BaSO4。
反应方程式为:Ba2+ + SO42- = BaSO4↓。
2. H2SO4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沉淀物为BaSO4。
反应方程式为:Ba2+ + SO42- = BaSO4↓。
3. NaOH溶液与KNO3溶液混合:观察到无明显现象,无沉淀生成。
4. KCl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沉淀物为AgCl。
反应方程式为:Ag+ + Cl- = AgCl↓。
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沉淀反应的发生与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越小,沉淀反应越容易发生。
2. 沉淀反应的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离子种类有关,生成物为反应物离子所组成的难溶化合物。
溶液沉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液沉淀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常见溶液沉淀的实验操作和现象。
3. 学会通过观察沉淀现象,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存在。
二、实验原理溶液沉淀是指溶液中的离子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溶解度降低而形成固体沉淀的过程。
根据溶解度规律,当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超过其溶解度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本实验通过加入不同的试剂,使溶液中的离子形成沉淀,从而观察沉淀现象,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存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滴管、滤纸、漏斗、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等。
2. 试剂:氯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盐酸、氯化钡溶液、酚酞试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2)将两支试管轻轻振荡,观察现象。
2.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将两支试管轻轻振荡,观察现象。
3.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和盐酸。
(2)将两支试管轻轻振荡,观察现象。
4. 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2)将两支试管轻轻振荡,观察现象。
5. 氯化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2)将两支试管轻轻振荡,观察现象。
6. 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试液反应(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
(2)将两支试管轻轻振荡,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1. 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结论为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和银离子。
2.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结论为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3.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结论为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
4. 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结论为溶液中含有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水的沉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沉淀原理和过程;2. 掌握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3. 分析沉淀效果,探讨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水的沉淀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水中悬浮物、胶体和部分溶解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沉淀过程主要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和成层沉淀三种类型。
自由沉淀:在重力作用下,悬浮物颗粒下沉,不发生相互碰撞和聚集,形成单独的沉淀物。
絮凝沉淀:在絮凝剂的作用下,悬浮物颗粒相互碰撞、聚集,形成絮凝体,然后下沉。
成层沉淀:在沉淀池中,悬浮物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层,上层清水与沉淀层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水样、絮凝剂、沉淀剂、滤纸、漏斗等;2. 实验仪器:沉淀池、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pH计等。
四、实验步骤1. 沉淀实验(1)取一定量的水样置于沉淀池中;(2)加入适量的絮凝剂,搅拌均匀;(3)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沉淀效果;(4)取出沉淀物,称量并记录数据。
2. 沉淀效果分析(1)观察沉淀物颜色、形状、沉淀速度等;(2)通过pH计测定水样和沉淀物的pH值;(3)比较不同絮凝剂对沉淀效果的影响;(4)分析沉淀效果与沉淀时间、絮凝剂投加量等因素的关系。
3. 沉淀实验结果处理(1)绘制沉淀曲线,分析沉淀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计算沉淀效率,分析沉淀效果;(3)分析沉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探讨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沉淀效果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加入絮凝剂后,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部分溶解物质得到了有效去除,沉淀效果较好。
2. 沉淀效果分析(1)沉淀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随着沉淀时间的增加,沉淀速度逐渐降低,沉淀效果逐渐提高;(2)沉淀效率:通过计算沉淀效率,发现沉淀效果较好,说明絮凝剂对沉淀过程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3)pH值:实验结果表明,水样和沉淀物的pH值较为接近,说明沉淀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酸碱反应。
3. 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1)絮凝剂种类:不同絮凝剂对沉淀效果的影响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所选絮凝剂对沉淀效果较好;(2)絮凝剂投加量:絮凝剂投加量对沉淀效果有显著影响,过量的絮凝剂会导致沉淀效果下降;(3)沉淀时间:沉淀时间对沉淀效果有显著影响,随着沉淀时间的增加,沉淀效果逐渐提高;(4)pH值:pH值对沉淀效果有一定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样和沉淀物的pH值较为接近,说明沉淀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酸碱反应。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试验一自由沉淀试验一、试验目的〔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根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驾驭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3〕对试验数据进展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试验原理假如不明白也可以细致阅读课本p33的内容。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笃克斯)公式。
非絮凝性或弱絮凝性固体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由于悬浮固体浓度低,而且颗粒之间不发生聚集,因此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形态、粒径和密度都保持不变,互不干扰地各自独立完成匀速沉降过程。
自由沉淀试验一般在沉淀柱里进展,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在沉淀柱内,某个沉淀时长t对应着一个颗粒沉速u0 = h / t。
此时颗粒物的总去除效率为e?(1?p0)?1u0?p00udp式中 e----总沉淀效率;p0----沉速小于u0的颗粒在全部悬浮颗粒中所占的百分数(也就是我们测定的残留率);1-p0----沉速大于或等于u0的颗粒去除百分数;u0----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u----小于最小沉降速度u0的颗粒沉速。
工程上常用下式计算e?(1?p0)?pu u0三、试验设备与试剂1.沉淀用有机玻璃柱,内径d=150mm,高h=1700mm。
工作水深即由柱内液面至取样口的距离。
2.配水系统一套。
3.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4.本试验运用浊度来代替悬浮物的测定。
1四、试验步骤遵照实际的试验步骤来写,下面的是参考。
1.检查沉淀装置连接状况、保证各个阀门完全闭合;各种用具是否齐全。
3. 打算试验用原水。
先将必须量的高岭土和自来水投入到配水箱中,然后启动搅拌装置使分散匀称。
4. 配水箱中水质匀称后,启动水泵,同时翻开进水管及沉淀柱底部的放空阀门,适当冲洗管路中的沉淀物。
稍后,关闭放空阀门,进水至刻度线处。
同时启动秒表记录时间,沉淀试验起先。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_琼脂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琼脂双向扩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利用琼脂双向扩散实验鉴定抗原和抗体的方法。
3. 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从中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琼脂双向扩散实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
实验原理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当抗原和抗体在琼脂中各自扩散时,若两者相遇,则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在琼脂中形成沉淀线。
三、实验材料1. 琼脂2. 抗原溶液3. 抗体溶液4. 琼脂板5. 移液器6. 烧杯7. 玻璃棒8. 紫外线灯四、实验步骤1. 准备琼脂板:将琼脂加热溶解后,倒入模具中,待冷却凝固后取出琼脂板。
2. 制备抗原和抗体溶液:将抗原和抗体分别稀释至适宜浓度。
3. 制备琼脂孔:在琼脂板上用移液器制作两个孔,一个孔加入抗原溶液,另一个孔加入抗体溶液。
4. 扩散:将琼脂板放入温水中,使抗原和抗体在琼脂中扩散。
5. 观察结果:待扩散完成后,用紫外线灯照射琼脂板,观察沉淀线的形成情况。
五、实验现象及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抗原和抗体孔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沉淀线,表明抗原和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
六、实验结果分析1. 沉淀线的长度:沉淀线的长度与抗原和抗体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沉淀线越长。
2. 沉淀线的位置:沉淀线的位置与抗原和抗体的种类有关,不同种类的抗原和抗体形成的沉淀线位置不同。
3. 沉淀线的形状:沉淀线的形状与抗原和抗体的亲和力有关,亲和力越高,沉淀线越粗。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利用琼脂双向扩散实验鉴定了抗原和抗体,验证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抗原和抗体在琼脂中扩散并形成沉淀线,进一步证实了抗原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琼脂板的温度和抗原抗体的浓度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2. 本实验可用于检测多种抗原和抗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琼脂双向扩散实验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测方法,值得在相关领域推广应用。
九、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其特异性和亲和力。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观察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现象。
3、了解影响沉淀反应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结合生成难溶性电解质的过程。
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乘积超过其溶度积常数(Ksp)时,就会发生沉淀反应。
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温度、酸碱度等因素。
例如,氯化银(AgCl)的沉淀反应:Ag⁺+ Cl⁻=AgCl↓,当溶液中银离子(Ag⁺)和氯离子(Cl⁻)的浓度乘积大于氯化银的溶度积常数时,就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试管、滴管、玻璃棒。
离心机。
恒温水浴锅。
2、试剂硝酸银(AgNO₃)溶液(01 mol/L)。
氯化钠(NaCl)溶液(01 mol/L)。
碘化钾(KI)溶液(01 mol/L)。
硫化钠(Na₂S)溶液(01 mol/L)。
硝酸(HNO₃)溶液(2 mol/L)。
氨水(NH₃·H₂O)溶液(2 mol/L)。
四、实验步骤1、沉淀的生成取三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1、2、3。
向试管 1 中滴加 5 滴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再滴加 5 滴 01mol/L 的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氯化银。
向试管 2 中滴加 5 滴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再滴加 5 滴 01mol/L 的碘化钾溶液,观察现象。
有黄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碘化银。
向试管 3 中滴加 5 滴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再滴加 5 滴 01mol/L 的硫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有黑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硫化银。
2、沉淀的溶解向上述生成氯化银沉淀的试管 1 中,逐滴加入 2 mol/L 的氨水,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沉淀逐渐溶解,因为氯化银与氨水反应生成了可溶的银氨络离子。
向上述生成碘化银沉淀的试管 2 中,逐滴加入 2 mol/L 的硝酸,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沉淀逐渐溶解,碘化银在硝酸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溶解。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如果不明白也可以仔细阅读课本p33的内容。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笃克斯)公式。
非絮凝性或弱絮凝性固体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由于悬浮固体浓度低,而且颗粒之间不发生聚集,因此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形状、粒径和密度都保持不变,互不干扰地各自独立完成匀速沉降过程。
自由沉淀实验一般在沉淀柱里进行,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在沉淀柱内,某个沉淀时长t对应着一个颗粒沉速u0 = h / t。
此时颗粒物的总去除效率为e?(1?p0)?1u0?p00udp 式中 e----总沉淀效率;p0----沉速小于u0的颗粒在全部悬浮颗粒中所占的百分数(也就是我们测定的残留率);1-p0----沉速大于或等于u0的颗粒去除百分数;u0----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u----小于最小沉降速度u0的颗粒沉速。
工程上常用下式计算e?(1?p0)??p?u u0三、实验设备与试剂1. 沉淀用有机玻璃柱,内径d=150mm,高h=1700mm。
工作水深即由柱内液面至取样口的距离。
2. 配水系统一套。
3. 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4. 本实验使用浊度来代替悬浮物的测定。
1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的实验步骤来写,下面的是参考。
1. 检查沉淀装置连接情况、保证各个阀门完全闭合;各种用具是否齐全。
3. 准备实验用原水。
先将一定量的高岭土和自来水投入到配水箱中,然后启动搅拌装置使分散均匀。
4. 配水箱中水质均匀后,启动水泵,同时打开进水管及沉淀柱底部的放空阀门,适当冲洗管路中的沉淀物。
稍后,关闭放空阀门,进水至刻度线处。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沉淀反应原理的理解。
2、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3、学会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沉淀的生成量和溶解度。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的过程。
沉淀反应的发生取决于离子浓度、溶度积常数(Ksp)等因素。
当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溶度积常数时,就会产生沉淀。
常见的沉淀反应有氯化银沉淀、硫酸钡沉淀等。
以氯化银沉淀为例,氯化银(AgCl)的溶度积常数为 Ksp =18×10⁻¹⁰。
在含有银离子(Ag⁺)和氯离子(Cl⁻)的溶液中,如果Ag⁺×Cl⁻> Ksp(AgCl),则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试管、滴管、玻璃棒。
离心机。
分析天平。
容量瓶。
移液管。
2、试剂硝酸银(AgNO₃)溶液(01 mol/L)。
氯化钠(NaCl)溶液(01 mol/L)。
碘化钾(KI)溶液(01 mol/L)。
硫化钠(Na₂S)溶液(01 mol/L)。
硝酸(HNO₃)溶液(2 mol/L)。
四、实验步骤1、氯化银沉淀的生成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试管 1 和试管 2。
向试管 1 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向试管 2 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氯化钠溶液。
然后将试管 2 中的氯化钠溶液缓慢倒入试管 1 中,边倒边振荡,观察现象。
2、沉淀的离心分离与洗涤将上述生成沉淀的混合液倒入离心机的离心管中,以 3000 转/分钟的速度离心 3 分钟。
倒掉上清液,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再次离心,重复洗涤 2 3 次。
3、碘化银沉淀的生成向上述洗净的氯化银沉淀中加入 1 mL 01 mol/L 的碘化钾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4、硫化银沉淀的生成向上述生成碘化银沉淀的混合液中加入 1 mL 01 mol/L 的硫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5、沉淀的溶解取一支新的试管,加入少量上述生成的硫化银沉淀,然后加入 2 mL 2 mol/L 的硝酸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沉淀的生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淀生成的原理和条件;2. 掌握沉淀实验的基本操作;3. 通过实验观察沉淀生成的现象,加深对沉淀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难溶性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当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超过其溶解度积(Ksp)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A⁺(aq) + B⁻(aq) → AB(s)其中,A⁺和B⁻为溶液中的离子,AB为沉淀物。
沉淀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溶液的pH值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磁力搅拌器等;2. 试剂:硫酸铜溶液(CuSO4)、氢氧化钠溶液(NaOH)、氯化钠溶液(NaCl)、硫酸钡溶液(BaSO4)、硝酸银溶液(AgNO3)等。
四、实验步骤1. 沉淀反应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2mL硫酸铜溶液(CuSO4);(2)用滴定管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NaOH),边滴边搅拌,观察沉淀生成现象;(3)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沉淀不再增加;(4)静置沉淀,观察沉淀颜色和形状;(5)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测定溶液的pH值。
2. 沉淀反应速率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2mL硫酸铜溶液(CuSO4);(2)用滴定管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NaOH),同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记录沉淀生成的起始时间;(3)每隔一定时间,观察沉淀的生成情况,记录沉淀高度;(4)重复实验,分析沉淀反应速率。
3. 沉淀反应pH值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2mL硫酸铜溶液(CuSO4);(2)用滴定管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NaOH),边滴边搅拌,观察沉淀生成现象;(3)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测定溶液的pH值;(4)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生成情况,并记录pH值;(5)分析沉淀反应与pH值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沉淀反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沉淀颜色逐渐加深。
胶状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胶状沉淀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理解胶状沉淀的形成原理。
2. 掌握胶状沉淀的制备方法。
3. 学习观察和分析胶状沉淀的特性。
实验原理:胶状沉淀是指某些难溶物质在溶液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沉淀形态,其颗粒大小在1-1000纳米之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能力。
胶状沉淀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在相互作用下发生聚沉,形成具有胶体性质的沉淀物。
实验材料:1. 氯化铁溶液2. 氢氧化钠溶液3. 滴定管4. 试管5. 移液管6. 玻璃棒7. 酒精灯8. 酒精9.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氯化铁溶液:取一定量的氯化铁固体,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
2. 准备氢氧化钠溶液: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3. 滴定实验:将氯化铁溶液倒入试管中,用移液管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4. 观察沉淀形成:观察溶液中是否出现红褐色胶状沉淀,记录沉淀形成的时间。
5. 加热实验:将含有胶状沉淀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沉淀的变化,记录沉淀的溶解情况。
6. 冷却实验:将加热后的试管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观察沉淀的变化,记录沉淀的重新形成情况。
实验结果:1. 在滴定实验中,观察到溶液中迅速出现红褐色胶状沉淀,沉淀形成时间为X分钟。
2. 在加热实验中,观察到胶状沉淀逐渐溶解,溶解时间为X分钟。
3. 在冷却实验中,观察到溶液中重新出现红褐色胶状沉淀,沉淀重新形成时间为X分钟。
实验分析:1.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由于氢氧化铁的溶解度较小,因此在溶液中形成了红褐色胶状沉淀。
2. 加热实验中,氢氧化铁沉淀在高温下溶解,说明氢氧化铁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3. 冷却实验中,溶液中重新出现胶状沉淀,说明氢氧化铁在室温下具有一定的溶解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篇一:自由沉淀实验报告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1、实验数据记录沉降柱直径水样来源柱高静置沉淀时间/min表面皿表面皿编号质量/g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g水样中悬浮物质量/g水样体积/mL悬浮物沉降柱浓度/工作水(g/ml)深/mm颗粒沉沉淀效速/率/%(mm/s)残余颗粒百分比/%0 5 10 20 30 60 1200 1 2 3 4 5 679.0438 80.7412 1.6974 81.7603 83.2075 1.4472 64.1890 65.4972 1.3082 66.1162 67.3286 1.2124 73.7895 74.9385 1.1490 83.4782 84.6290 1.1508 75.0332 76.1573 1.124131.0 30.0 30.0 30.0 30.0 31.0 31.00.0548 0.0482 0.0436 0.0404 0.0383 0.0371 0.0363846.0 808.0 780.0 724.0 664.0 500.0 361.01.860 0.883 0.395 0.230 0.069 0.02111.40 20.44 26.28 30.11 32.30 33.76100 87.96 79.56 73.72 69.89 67.70 66.242、实验数据整理(2)绘制沉淀曲线:E-t 、E-u 、ui~pi曲线如下: 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比的关系曲线(1)选择t=60min 时刻:(大家注意哦!这部分手写的,不要直接打印!)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表面皿质量,如表格所示。
原水悬浮物的浓度:C0?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6974??0.0548g/ml水样体积31.0悬浮物的浓度:C5?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1508??0.0371g/ml水样体积31.0沉淀速率:u?h?10(500-250)??0.069mm/sti?6060?60C0-C50.0548-0.0371?100%??100%?32.30 C00.0548C50.0371?100%??100%?67.70 C00.0548沉淀效率:E5?残余颗粒百分比P5?篇二:混凝沉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数。
二、实验原理1.混凝作用原理包括三部分:1)压缩双电层作用;2)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
这三种混凝机理在水处理过程中不是各自孤立的现象,而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随不同的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水质条件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以某一种作用机理为主。
对高分子混凝剂来说,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
而无机的金属盐混凝剂则三种作用同时存在。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 电位。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和沉降。
2.混凝剂向水中投加的能使水中胶体颗粒脱稳的高价电解质,称之为“混凝剂”。
混凝剂可分为无机盐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
水处理中常用的混凝剂有:三氯化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简称PAC)、聚丙烯酰胺等。
本实验使用PAC,它是介于AlCl3 和Al(OH)3 之间的一种水溶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化学通式为[Al2(OH)nCl(6-n)]m其中m代表聚合程度,n表示PAC产品的中性程度。
3.投药量单位体积水中投加的混凝剂量称为“投药量”,单位为mg/L。
混凝剂的投加量除与混凝剂品种有关外,还与原水的水质有关。
当投加的混凝剂量过小时,高价电解质对胶体颗粒的电荷斥力改变不大,胶体难以脱稳,混凝效果不明显;当投加的混凝剂量过大时,则高价反离子过多,胶体颗粒会吸附过多的反离子而使胶体改变电性,从而使胶体粒子重新稳定。
因此混凝剂的投加量有一个最佳值,其大小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4.影响混凝作用的因素投药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水温、水的pH值等。
5.浊度仪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水中含有泥土、粉尘、微细有机物、浮游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等悬浮物和胶体物都可使水中呈现浊度。
浊度仪采用90°散射光原理。
由光源发出的平行光束通过溶液时,一部分被吸收和散射,另一部分透过溶液。
与入射光成90 °方向的散射光强度符合雷莱公式,在入射光恒定条件下,在一定浊度范围内,散射光强度与溶液的混浊度成正比。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水样中微粒的散射光强度来测量水样的浊度。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1)浊度仪一台(SGZ-2数显浊度仪,上海悦丰仪器仪表有限公司)(2)混凝试验搅拌仪(MY3000-6普通型混凝试验搅拌仪,潜江梅宁仪器有限公司)(3)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4)沉淀桶(600mL烧杯)6个;(5) 100mL取样瓶6个;(6)乳胶管或塑料软管(直径5~8mm)15~20cm;(7)100mL烧杯1个;(8) 100mL量筒1个;(9) 500mL量筒1个;(10) 10mL 量筒 1个;2.实验试剂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原水(制备工作已由实验员完成);自来水四、实验步骤1)制备原水:事先用高岭土配制浊度为50 NTU左右的浑水,静沉1天以上,取上清液备用。
(已由实验员完成)2)用电子天平称取混凝剂(PAC)3g溶于1L自来水中,浓度为3g/L。
3)取600mL原水倒入与搅拌仪配套的沉淀桶中。
共六个沉淀桶。
4)根据原水体积,按照投加量80、120、160、200、300、400mg/L计算加药量,并换算成混凝剂溶液的体积量。
换算后,混凝剂溶液的体积分别为:16、24、32、40、60、80mL。
5)设置搅拌仪程序:(1)转速400转/分,搅拌1.5 min ;(2)转速150转/分,继续搅拌5 min;(3)转速60 转/分,继续搅拌5 min;(4)转速0转/分钟,沉淀15min6)用量筒量取步骤(3)计算的混凝剂量,快速加入沉淀桶中。
贴好标签,将六个沉淀桶放置在搅拌仪上。
7)开启搅拌仪,按照设定程序运行。
(注意观察各个沉淀桶的絮凝沉淀情况)8)程序结束后,打开沉淀桶的小阀门,取每个沉淀桶中上清液50~100mL于清洗好的试管中。
9)用浊度仪测定上清液浊度并进行记录(速度要快;使用前要调零;待浊度仪示数较稳定时读数)五、实验结果记录及处理表.不同加药量溶液的浊度加药量mg/LPAC溶液体积/mL浊度/NTU 8.23 3.30 2.20以投药量为横坐标,上清液浊度为纵坐标绘制不同混凝剂混凝沉淀图,从图中求出最低浊度时混凝的投加量。
2.43 4.70 110.00 16 24 32 40 60 80 80 120 160 200 300 400图.不同混凝剂混凝沉淀图从以上作图结果可以看出,以四次方的多项式拟合效果较好(R=1),当溶液的浊度达到最低点时对应的投药量约为255mg/L,即该原水的最佳投药量为255mg/L。
2六、结果与讨论1.实验时,在搅拌过程中发现不同沉淀桶中呈现的颜色深浅不一,形成的絮状颗粒大小也不同。
这说明,不同加药量会对混凝效果产生不同影响。
2.实验中,600mL原水未用量筒进行量取,而是直接根据沉淀桶上的刻度进行添加。
沉淀桶上的刻度相对不精确,对实验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测定上清液的浊度时,发现若是测定速度较慢,不同溶液的沉淀时间就不平行。
较晚测定的溶液沉淀时间较长,这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也会造成影响。
4.测定浊度时发现浊度仪的示数不稳定,波动较大。
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静置沉淀的时间不够长,溶液中的颗粒还处于较为剧烈的运动状态,这样测得光源被散射的散射光强度就会有较大变化,导致浊度仪示数不稳定。
5.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时,发现可以使用不同次幂的多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
本实验用四次幂或五次幂的多项式进行拟合时,R都等于1。
而用三次幂的多项式进行拟合的R则等于0.9999。
根据观察拟合曲线的情况,选择以四次幂多项式拟合。
最佳投药量是根据曲线进行估计的,并未进行精确地计算。
这样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22六、思考题1.选择混凝剂种类及确定其投加量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混凝剂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胶体和细微悬浮物的性质和浓度。
如水中污染物主要呈胶体状态且电位较高则营先投加无机混凝剂使其脱稳凝聚;如絮体细小,还需投加高分子混凝剂或配合使用活性硅酸等助凝剂。
同时,用于水处理的混凝剂要求混凝效果好,对人类健康无害,价廉易得,使用方便。
对于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主要考虑水中微粒种类、性质和浓度以及混凝剂品种、投加方式、介质条件等。
对任何废水的混凝处理,都存在最佳混凝剂和最佳投药量的问题,应通过试验确定。
2.混凝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取原水时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所取原水浓度上的差别。
2)混凝包括混合与凝聚,混合过程(即混凝剂刚加入水中的混合过程)要求快速避免因时间间隔较长各水样加药后反应时间长短相差太大而导致混凝效果悬殊。
之后则要不断减慢速度,使脱稳胶体粒子相互凝聚。
混合过程大约要在1~2分钟内完成,而凝聚过程则大约需要20~30分钟,沉淀过程则大约需要1个小时。
试验室烧杯试验可适当缩短试验时间。
3)混凝过程要保持搅拌仪不被人为扰动,防止对混凝结果产生影响。
篇三:沉淀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一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如果不明白也可以仔细阅读课本p33的内容。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笃克斯)公式。
非絮凝性或弱絮凝性固体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由于悬浮固体浓度低,而且颗粒之间不发生聚集,因此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形状、粒径和密度都保持不变,互不干扰地各自独立完成匀速沉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