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哪些日常现象相关?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物体性质有哪些影响?
c.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如何?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4.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动理论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5.互动交流,提升能力: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7.评价反馈,巩固提高: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任务,如实验报告、小论文、课堂问答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巩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6.情感教育: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的必背知识点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必背知识点一、分子动理论1. 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直径大约在10^-10m数量级。

2.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引力使得物质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斥力则使得物质难以被无限压缩。

4. 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实例:花香四溢、糖水变甜等。

二、内能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种类等因素有关。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微观粒子 (分子)运动的能量总和,与物体整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机械能是宏观物体运动或具有势能时所具有的能量。

三、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 热传递:实质:能量的转移。

发生条件:存在温度差。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实例:用热水袋取暖、晒太阳等。

2. 做功:实质:能量的转化。

发生条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

实例:钻木取火、搓手取暖等。

3. 做功与热传递的联系: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四、比热容1.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或降低)1℃所吸收 (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符号:c。

单位:J/(kg·℃)。

2. 物理意义: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物理量。

比热容越大,物质吸、放热能力越强。

3. 特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等无关。

4. 应用:调节气温 (如人工湖)、取暖 (水作传热介质)、作冷却剂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体积、质量、运动状态等。
2.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等。
3.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如扩散、压缩、热胀冷缩等。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详细讲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等观点,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内能的概念:阐述内能的定义,即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同时,介绍内能与温度、压强等物理量的关系。
4.分子动理论的应用:举例说明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扩散、压缩、热胀冷缩等现象。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针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设计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计算题:设计与内能相关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4.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他们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具备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的分子动理论,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面临以下挑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复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一:分子动理论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所有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扩散是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考点二: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有温度、质量、材料和状态。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改变;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考点三: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的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是J/kg或J/m3.公式为q=Q/m或q=Q/v。

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公式为Q=qm或Q=qv。

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其状态、质量、体积、燃烧情况均无关。

考点四:比热容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t,则Q/m△t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Q/m△t,单位是J/(kg.℃)。

比热容表明物质吸收单位热量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即吸收1J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0.0042℃。

比热容可用于计算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Q吸=cm(t—t),Q放=cm(t—t)。

比热容是一种物质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而与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以及吸热或放热多少无关。

例如,水和冰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物质的比热容大,则升(降)温慢,比热容小则升(降)温快。

因此,内陆地区以砂石为主,气温变化明显;而沿海地区以水为主,气温变化不明显。

第二章介绍了改变世界的热机。

热机是一种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能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1.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提问:你知道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展示图片:水和水分子模型、钻石和分子模型
讲解研究历史,让学生知道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找出分子的有关特点
第一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章 第1节分子动理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能初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够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以及认识物体的组成发展历史来了解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观察图片,认真听讲
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思;
思考回答问题;
提出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观看视频
通过总结形成概念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观察图片,认真听讲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完成课堂练习回答问题
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课后总结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尽量用图片视频以及分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抽象的物理知识,本堂课的设计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分子动理论,学生将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分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 科学探究: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分子运动和内能的变化规律,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子动理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应用意识。
4. 科学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将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能的概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此外,还需要准备教学PPT或教案课件,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演示。同时,准备课后作业和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自我评估。最后,准备教学反馈表或学生评价表,以便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以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教案:1.1《分子动理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茶叶袋中的茶叶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微观世界中的分子运动。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 分子的运动规律: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特点。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温度变化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答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2)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2)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2.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运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一杯热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水中的分子运动情况;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分子运动的规律;3. 分子运动的规律:讲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阐述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并进行实例分析;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运动的规律;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2)食品放入冰箱后变凉。

答案:(1)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是因为阳光下的热量使得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加快,从而蒸发到空气中;(2)食品放入冰箱后变凉,是因为冰箱内的低温使得食品中的分子运动减缓,从而使得温度降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 拓展延伸: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分子动理论,如:分子运动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发展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设计思路是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 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理解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

活动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如蒸发、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兴趣。

二、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显微镜下的液体分子运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三、学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放大镜实验,演示分子间的引力作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活动重难点:重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观察不够仔细,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

分子动理论教案初中

分子动理论教案初中

分子动理论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

2. 使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分子: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和体积。

(2)分子运动:分子在空间中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力或排斥力。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1)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随着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基本原理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通过示例或实验进行验证。

4. 生活现象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现象、溶解现象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示例法:通过示例或实验展示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促进师生互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生活现象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分子动理论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3. 网络资源: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图片、视频等。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
物理的分子动理论要求初三的同学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能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第一部分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第二部分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归纳
1.扩散现象: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1)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

3.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物体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相互作用力:(1)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分子间平衡距离时,
引力=斥力。

(2)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引力>斥力。

(3)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引力<斥力。

(4)当分子间距离远远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不计。

5.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经典例题:解释下列现象。

1.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原因。

2.筷子为什么不易被弯曲。

解析:1.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筷子不易被弯曲,当用力弯曲筷子时,压缩一侧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斥力起作用,相反的一侧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引力起作用,当撤去外力时,筷子恢复原状。

所以筷子不易被弯曲。

2020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

2020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

知识与技能
课时
1
课型
讲授课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道分子的体积和 质量都非常小,一般物体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②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能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③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并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事 例。 观察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扩散现象联 系起来。 学会从观察实验、 分析宏观现象出发, 通过推理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闻香识梅说明有肉眼看不到的东
西在运动, 那么它到底有多小?又是
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
要学习的内容, 走进微观世界— -- 分
子动理论
请大家阅读教材 p2 和 p3 上面的相关
内容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
然后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1)、物质是由大量
训练 内化
请大家阅读第四页相关知识, 了解分
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由于分子作用力的不同, 物质在自然
界中呈现三种状态,请大家观察图
1-1-11 物质三态的模型。
训练: 1、两滴水靠近后能自动结合
成一滴较大的水, 这一现象说明分子
间存在着
。将盐放入水中,能
使水变咸,这是
现象,这一现
象表明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教学 重难

重点 难点
分子热运动的初步知识 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提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实验 器材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分子的概念、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

2.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斥力和范德华力,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掌握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概念,了解它们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气体膨胀、液体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概念的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分子运动的讲解:解释分子为何会运动,运动的规律及其与温度关系。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介绍引力、斥力和范德华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5. 气体压强和温度的讲解:解释气体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6. 例题讲解: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如气体压强的计算、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动理论1. 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2. 分子的运动分子运动的规律运动速度与温度关系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斥力范德华力4. 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压强与分子运动关系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1)气体膨胀(2)液体沸腾2. 答案:(1)气体膨胀:气体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压强减小。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 分子动理论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 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中第一章的第一节。

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宏观物体具有机械能之后,本学期又开始学习能量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本节课的内容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依次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本节课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二是通过“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做铺垫,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及方法:学生已经学过机械能的概念,能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认识能的存在,已经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推理,但是水平还比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

未知知识及方法: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对知识和方法都要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微观世界中分子的认识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建立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知道分子直径的大小。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核心素养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知道建构模型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这些知识解释自然界的有关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关心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我国古代和现代科技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逐步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内容,能识别扩散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分子动理论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分子动理论

1. 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动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2. 掌握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3. 了解分子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如传热、扩散等;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假设;2. 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热运动、无规则运动、速度分布等;3.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吸引力、排斥力等;4. 分子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传热、扩散等。

三、教学重难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2. 理解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3. 分子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概念、规律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2. 实验法: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出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 概念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假设,引导学生理解;3. 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讲解热运动、无规则运动和速度分布等概念和特征;4.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讲解吸引力、排斥力等概念和规律;5. 分子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讲解分子在传热、扩散等物质性质中的作用;6. 实验实例: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7. 拓展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8. 归纳总结: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1. 利用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2. 通过实验分析和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3. 通过小测验、作业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物质由许多微小不可分割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具有热运动。

2. 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热运动:分子随机、无规则的运动;- 无规则运动:每个分子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都是随机的;- 速度分布:分子的速度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即速度分布曲线呈高低不一的钟形曲线。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2.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原理。

3.能够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分子动理论的假设与实验观测的一致性。

3.分子速度的分布和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4.理解和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物理学理论,分子动理论,它能帮助我们解释这些现象。

Step 2: 阐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讲解: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它认为物质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这些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

2.分子动理论的作用: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变化,以及提供科学解释和实验依据。

Step 3: 分子动理论的假设与实验观测的一致性1.分子动理论的假设:a.分子运动呈无规则运动,碰撞时具有弹性。

b.分子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之间有吸引力或斥力。

c.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占据一定的体积。

d.分子质量相等,但速度和能量不同。

2.实验观测与分子动理论的一致性:a.用布朗运动观察分子运动。

b.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分子间的斥力和吸引力。

c.通过等体积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力增加的实验验证理论。

Step 4: 分子速度的分布和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1.分子速度的分布:理解最概率分布和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

2.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温度与分子速度的平均值和分子速度分布的关系。

Step 5: 物质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的分子动理论解释1.物质热胀冷缩: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膨胀和收缩。

2.物质变形:解释物质的变形是分子之间相对位置重新排列的结果。

3.物质熔化:解释固体熔化为液体是分子振动增强、距离增大,从而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3. 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4. 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现象,提问学生为什么热水会蒸发得更快?2.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3. 分子的基本性质:讲解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4. 分子的运动规律:讲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5. 分子的相互作用:讲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6. 例题讲解: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其他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溶解等。

8.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9.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性质。

题目2:请简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题目3:请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初三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202206113112

初三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202206113112

初三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新┃教学过程设计┃假如这粒仍具有糖的性质——甜味,就再往下分,假设分到某种程度而取一粒再分时就失去了糖的本质,那么那个最小的颗粒确实是糖分子。

那个问题,早在2021多年前人类就差不多提出,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究研究物体组成的隐秘。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一部分,并交流讨论。

二、进行新课。

(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问题:1.物质是由大量的________组成的,它能够保持物质原先的性质。

(分子)2.分子专门小,假如把分子看成小球,它的直径用________m来度量。

(10-10)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组成物质的分子的数目是“大量的”,也确实是感知分子是专门小的,除了阅读讨论教材第3页中“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以外,还能够提供以下事例材料: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假如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m。

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因此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形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假如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那个数,也得用80多年。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趣味演示:教师用毛笔蘸酒精在黑板上书写问题:“我现在用什么写字?”生:酒精。

师:你们是依照什么来判定的?生:闻到酒精的气味。

等黑板上的字迹消逝以后,教师再提问。

师:请看,写在黑板上的字迹慢慢消逝了,用来写字的酒精到哪里去了?生: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小结: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本实验说明酒精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演示:气体扩散实验。

操作:如图1-1-1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

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在下,装有空气的广口瓶在上。

二氧化氮能够采纳浓硝酸和铜片发生化学反应制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
1.扩散现象: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1)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

3.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物体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相互作用力:(1)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分子间平衡距离时,
引力=斥力。

(2)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引力>斥力。

(3)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引力<斥力。

(4)当分子间距离远远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不计。

5.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经典例题:解释下列现象。

1.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原因。

2.筷子为什么不易被弯曲。

解析:1.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筷子不易被弯曲,当用力弯曲筷子时,压缩一侧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斥力起作用,相反的一侧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
引力起作用,当撤去外力时,筷子恢复原状。

所以筷子不易被弯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