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然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d81c464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6.png)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8e2951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7d.png)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韩海泉【摘要】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老子;道;人;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作者】韩海泉【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现代工业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危及人类的生存。
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正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代意义的问题。
今天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去解读老子的自然之道,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取向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这些思想有助于引导人类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老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那就是道。
关于道,老子有简要的概括:[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第二十五章)这“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成”物即是老子的自然之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https://img.taocdn.com/s3/m/3a46b4e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6.png)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第一篇: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
道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它遍于宇宙空间和人生全体过程,绝不因外物变化或外力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所以,道或指自然,而显现宇宙本体;或指社会,因之展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转化等规则。
其次,道并非具体形象之物。
孔子至晚年有感于斯,于是总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说“道”已超越了一般物象。
所以,给“道”以甚么名象都不恰当。
名是随着形象而来的,形象要经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判断并通过人身的藏识发挥作用而显现。
“道”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不可用语言甚至意识而拟议。
2.道是万物之宗道虽然没有具体固定的形体,超越人们感觉器官的察知,但并不是空空洞洞的,更不是一无所有、死而无灵的。
道体在宇宙时空中是唯一的、绝对的,但道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
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惟变所适。
所以,道无固体,亦不断灭。
非断、非常,随感随应。
因感应而隐显,由隐显而假现生灭。
道是宇宙的本体,人和万物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万物的生灭即是道体的隐显。
道体有周行而不殆,万物现代谢而无穷。
道创生万物,宰杀万物,又毫不自私地利益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宗。
3.道超越时间和空间道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长短,道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因世间万物的生灭而有所改变,所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
道既超越时空和万物,而又内存于时空和万物,与宇宙同体,熔万物一炉,更与宇宙及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说它“无”,是因为含藏无量生机而未显;说它“有”,是先机显露而刹那生灭。
列子所谓“有则有极,无则无穷”。
所以,事理之赜、隐、深、远、显、密,均藏于道,未悟道者,各执己见,分割真理,即成偏见,枉辟争端。
4.道有阴阳对待的内涵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6b48f10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6.png)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d8a89a0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9.png)
《⽼⼦》⾃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然“道”在⽼⼦的思想中有两层意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然”是⾄⾼⽆上的。
所谓“⾃然”,就是“⾃然⽽然”,也就是没有外⼒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它既应当包含所有“⾃然”的存在,也应当包含“⾃然”运⾏的规律。
就“道”⾃⾝来说,就是⾃⼰如此之义,⽽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然⽽然地演化之义。
在⽼⼦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源于“道”。
“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认为“道”产⽣万物有个过程,“道⽣⼀,⼀⽣⼆,⼆⽣三,三⽣万物。
”[1] “道⽣⼀”,即“道”⾃⽣,“⾃本⾃根,⾃⽣⾃成”;“⼀⽣⼆”,即“道”分化为阴阳⼆⽓;阴阳⼆⽓的统⼀叫做“冲⽓”(冲虚之⽓),由阴⽓、阳⽓、冲⽓三者产⽣了万物。
道是万物起始的源头,也是宇宙万物⾃然运⾏的规律,万物皆和谐统⼀于道。
“道”是宇宙间⽣成万事万物的⾃在本体。
⽼⼦⽤“⼤盈若冲,其⽤不穷”(《⽼⼦•四⼗五章》)论述了本体、本原同是“道”的思想。
“⼤盈若冲,其⽤不穷”的“⼤”,也就是“道”,“道”的表现是“冲”。
“⼤盈若冲”说明空间并⾮真空,⽽是充塞满了物质的空间。
《⽼⼦•⼆⼗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名之⽈⼤。
⼤⽈逝;逝⽈远;远⽈反。
”可见,《⽼⼦》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统⼀原理,⼜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在这⾥明确说了“道”是“先天地⽣”的⽆、有混成之物。
混成之物遍布空间,“⽆”、“有”处于运动状态,永不停息。
“道”纯任⾃然,它⽣成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的性,⽽是⼀种“⾃在⾃为”的结果。
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道”“独⽴⽽不改,周⾏⽽不殆”,不停地运动,永远都不会改变。
《⽼⼦》认为,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是永恒的,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也只有“道”是永恒的,“道乃久”。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2cfa94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4.png)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是指老子关于自然生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万物和宇宙。
万物都是由“道”生成和维持的,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通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而行,不要人为干扰和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老子追求和谐、平衡、无为而治的自然状态,主张养生、保护生态环境,提倡“无为而得”的生活方式。
老子认为,自然是至高的存在,人应该谦逊地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 生态环境保护: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要人为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提醒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资源的消耗,还自然以清洁和谐的环境。
2. 社会和谐发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强行干预和改变自然的发展轨迹。
在当代社会,社会和谐发展是重要的目标,需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可持续发展。
3. 个体修养与健康生活:老子主张“无为而得”,即顺应自然,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竞争压力,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提醒我们要放下功利心和虚荣心,适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保持个体健康和心理平衡。
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而行。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紧迫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5.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子提倡顺应自然,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变,人们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争斗不休,滋生各种矛盾和冲突。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保持谦逊和宽容,以互相理解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我们指导合理生活,保护环境,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979873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5.png)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1.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本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源头。
2. 道是无形无相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说明了在宇宙中最柔软、最温和、最柔顺、最灵活、最能适应变化的东西就是“道”。
3. 道是不可名状的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
《道德经》第一章中写到:“道可道非常道。
”这说明了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感知。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1. 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说明了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道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第三七章中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说明了在治理社会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
3. 道是返璞归真老子认为,道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人类应该回归本性、本源、本真。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写到:“绝圣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义,民复孝慈;绝巧棄利,盗賊無有。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放弃虚荣、功利和欲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回归本真的自我。
四、老子道的现实意义1. 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老子所阐述的道是自然之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我们要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2. 建立和谐社会老子所阐述的道是无为而治,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自然”即“道”——老子《道德经》解读
![自然”即“道”——老子《道德经》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ab1eb9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c.png)
⾃然”即“道”——⽼⼦《道德经》解读⾃然”即“道”“道法⾃然”真实内涵:“⾃然”即“道”“道法⾃然”的⼏种解释:“道法⾃然”是⽼⼦在《道德经》第⼆⼗五章中提出的,⽼⼦⽈:“⼈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对于此句的解释有许多谬误,通常有以下⼏种:道法⾃然第⼀,将其理解为⾃然界。
如肖福根先⽣说:“‘道法⾃然’中的‘道’如果指‘天法道’之中的道,那么‘⾃然’就是指⾃然之道,是⾃然天成之道,是道之原始、本源,它没有什么需要去效法的。
但此处的‘道’还可以理解为⼈从天、地之间所悟的规律和为⼈处事之道,这样⼀来,‘⾃然’就可以理解为⾃然界。
⼈对事物运动作⽤规律的认识以及所悟出的为⼈处世之道都是从效仿⾃然界⽽得。
”第⼆,将其解释为⾃然法则或⾃然规律。
如李远国先⽣说“道法⾃然之‘法’,在这⾥是指遵循、仿效之意。
⽼⼦之道是产⽣天地万物的根源,所以天地万物遵循道的变化⽽⽣息。
但作为宇宙最终本源的道,也不能随意的作为,它也有所遵循,这就是⾃然的法则。
……换句话说,宇宙之中的万物万事,都要服从⼀个统⼀的法则,遵循⼀个有序的规律。
那么,作为宇宙之中的四⼤之⼀的⼈类,所作所为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个宇宙统⼀的法则,不能脱离和违背。
对此,⽼⼦强调说:⼤德之⼈的⾏为,都是遵循⼤的⾃然规律。
”第三,将其解释为⾃然⽽然或本然。
如东⽅⼦说:“所以说,道伟⼤,天伟⼤,地伟⼤,⼈也伟⼤。
宇宙间有‘四⼤’,⽽且⼈就居于‘四⼤’之⼀。
⼈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然⽽然。
”⼜如任法融说:“⼈为万物之灵。
王为万⼈之⾸。
⼈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公的⾃然之德,地应取法天⽆不覆的⽆为之道,天应取法⼤道虚⽆清静的真⼀体性。
道本⾃然,‘⽆为⽽⽆不为’。
”当然,李远国先⽣也有类似解释的倾向。
他说:“这就是说,宇宙中的⼀切事物(包括宇宙⾃⾝),都处在⼀种有序的运动之中,⼀切都有内在的法则和秩序,都来⾃于道,都是⾃然⽽然的体现,毫⽆⼈为勉强的痕迹。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第⼀种解释根本不是⽼⼦的本意;第⼆种解释只是表⾯上的,也不符合⽼⼦的意思;第三种解释与⽼⼦思想接近,但也没有道出⽼⼦的意图。
自然之道的意思
![自然之道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6d15a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b.png)
自然之道的意思【拼音】:zì rán zhī dào【解释】:自然之道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是不经人力干预的自然规律。
道就是道理、规律。
自然之道,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
宇宙万物,众生灵各有其生存之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的道在宇宙中自由的生长演述其道。
这些皆是自然之道。
【成语接龙】:自然之道→道同志合→合而为一→一语双关→关情脉脉→脉脉含情→情逐事迁→迁善去恶→恶语相加→加人一等→等夷之志→志满意得→得马折足【造句】:1、法不容情情可断法,无情即逆天叛逆自然之道一切不久,法不可断家情易而情代法自然之情天地不可乱。
2、阴晴月缺是星辰之道,悲欢离合是情之道,草木荣枯生老病死是自然之道,长生与我何加焉?吾之形体将朽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今当脱形而归去!吾谁与归?3、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本土宗教的道教立足于“道”,也就是自然之道。
4、在他经历了富贵繁华,退居颖州西湖之后,欧更是在山山水水中领悟了“自然之道”,开始了他从容恬适的山水人生。
5、时间是不让所有事情同时发生的自然之道。
6、智慧的成就,同天地法则一样,“与天地相似”,一切合于自然之道。
7、只有顺应自然,合乎自然之道的生存方式,才是我们人类最恰当的生存方式。
8、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一个人当他浑然忘却了自己年龄时,才是最健壮的时期。
9、当然,自然之道入门者无比稀少,别说妙手偶得的逆天老者,就是唐川这样的传承者都是凤毛麟角。
10、李浩听了,自然之道路至尚只是在示好自己而已,若是将这话当真,那就是图样图森破了。
11、如今人类文明在像孔子这类知识分子的破坏下,自然之道是愈来愈遥不可及了!12、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13、古有贤者,大隐于喧嚣尘世,施主只要清心少欲,也未尝不能像古人那样在奔忙中,体悟自然之道,天人合一之境。
14、黄忠达认为,太极拳符合经络、骨骼最佳受力的姿势,把整个人体变成了力的传导体,可谓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最完美的运动。
道德经观后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
![道德经观后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bbcc51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6.png)
道德经观后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道德经观后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被誉为“道家经典”的代表之一,作者为老子。
我最近阅读了道德经,并对其中关于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道德经中,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描绘了自然之道。
他认为自然宇宙是无为而治的,万物皆随着自然规律运行,而不是被人类的力量所驱使。
人们常常忽视自然之道,过度干预和控制自然,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
而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之道,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在人生之道方面,道德经也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道德经强调了谦逊、无欲、自省等品质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名利。
当我们过于功利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时,往往会迷失自己,丧失了内心的宁静。
老子倡导的谦逊和无欲,提醒我们要深思自己的欲望和目标,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此外,道德经中还提到了非攻与无私的思想。
非攻是指不以武力或强权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和平、宽容和智慧来化解冲突。
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和国际关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无私则是提醒我们要以社会整体的利益为重,放下个人私利,追求社会的共同福祉。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从自私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德经中关于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的思想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与人性的平衡,追求物质和个人欲望的满足,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只有回归自然之道,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在我个人生活中,我会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我也会努力放下对物质欲望的追逐,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会以非攻和无私为准则,努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关心他人的利益,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道德经所传递的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b0001277375a417866f8f44.png)
象 概 括 , 该 类 似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物 质 的 “ 观 实 在 应 客
性” 。一 方 面 , 道 ” 过 “ ” 源 源 不 断 地 “ 生 ” 万 “ 通 有 而 创 出 物 ; 一 方 面 , 物 又 不 断 地 由 “ ” 归 于“ ” 另 万 有 而 无 。所 以 老 子 说 “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生 于 无 。 ( 四 十 一 章 ) 有 生 天 有 ”第 “
第 3 2卷
第 5期
青 海 师 范 大学 学报 ( 学 社 会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Qi g a r l o r a n h i o No ma i e st ( h I s p y a d S ca S in e ) Un v r i P i o h n o il ce c s y o
… …
限于“ 以有 观 有 ” 眼 界 , 有 无 相 生 、 的 从 隐显 相 通 的 视 野 中 , 握 整 个 自然 界 的 演 化 。 3 类 社 会 的 产 生 也 是 如 把 [人 3
可 以为 天 下 母 。 ( 二 十 五 章 ) “ 天 地 生 ” 可 以 ”第 这 先 “
此 , 克 思 说 :被 抽 象 的孤 立 地 理 解 的 , 固定 为 与 人 分 马 “ 被
于无 ”是 老子 基 于 对 世 间 万 物 之 观 察 抽象 而来 的 。其 价 , 值取向在 于: 自然 界 的 演 化 经 历 着 一 个 由潜 态 到显 态 或 从 “ ” 有 ” 过 程 ,无 ” 尚 未 展 露 生 长 的 “ 在 ” 无 到“ 的 “ 是 潜 或
“ 出场 ” 将 的存 在 形 式 , 充 满 着 大 量 信 息 和 无穷 生机 , 它 隐 含着 生 成 为 “ ” 可 能 性 。 它 使 得科 学 家 突破 了 以往 仅 有 的
老子自然无为
![老子自然无为](https://img.taocdn.com/s3/m/8d2d2616a32d7375a4178028.png)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第81章》
悟道
回归赤子之心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20章》
3、处世之道
上善若水
水顺应万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第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 《老子· 第78章》
寓言故事:匠人斫垩
P78: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 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 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 言之矣
参考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
《老子 · 第57章》
什么是“道”?
“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 •“道”:无形,简称“无”。 • 万物:有形,简称“有”。 • 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才能完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第77章》
为何将“规律”称为“道” 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 称其为“道” ,是取人类出行必 遵循“道路” 之意。 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老庄与道家思想
前言
什么是“道家”
道家与道教有本质区别。 以老子为创始人,崇尚自然无为。 有“老庄”、“黄老”与“玄学”三个流派.
老庄学派 (内圣之道) 黄老学派 (外王之道)
老子 (创始人)
魏晋玄学 (内圣外王 合一)
一、老子“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其人其书
•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出函谷关,著《老子》。 • 逝世于秦地。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 《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000余字。
老子自然之道遵循规律的作文
![老子自然之道遵循规律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985c1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a.png)
老子自然之道遵循规律的作文
嘿,你知道吗?生活里有个超级酷的秘密武器,就是老子的自
然之道。
它就像个隐形的朋友,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指点迷津。
有时候,你是不是觉得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别急,自然之道就在你身边。
它就像个耐心的老师,告诉你什么时候
该放慢脚步,什么时候该加快节奏。
就像你听到鸟儿的叫声,就知
道春天来了,该换上轻薄的衣服了。
有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不知道该干嘛?这时候,你就得听听自然之道的心声了。
它就像个贴心的朋友,告诉你该去
哪里,该做什么。
就像你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就知道该出门走走,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自然之道其实挺简单的,但它却有无穷的魔力。
它就像个聪明
的导师,教你如何和这个世界和谐共处。
就像你看到大海的宽广,
就知道心胸要开阔,不要斤斤计较。
所以啊,别小看这个自然之道,它就在你的身边,一直在默默
地支持你。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听,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很快乐。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d55ac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f.png)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自然思想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以“道”为核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老子的自然思想的总结。
老子的自然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即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外一致的境界。
他说:“天地之道,可见於不可见。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洞察力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他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人不应该去违背自然的本然之道,而是要顺从自然的运行,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他认为,自然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万物互相依赖、相互制衡,人类应该像大自然一样保持相对平衡,减少对自然的侵害,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的自然思想还强调了宇宙间存在着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无形力量,即“道”。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运行的原理和根本,它是一种永恒不变、无法捉摸的存在。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道是难以言喻和定义的。
他认为,道是深藏于万物之中的一种力量,它潜藏于每个人的内心,只需清心寡欲、与自然共生,才能洞悉道的奥妙。
他强调,人类应该虚心谦和,放弃个人欲望和私利,去感悟和融入到道的世界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老子的自然思想还强调了自然万物的平衡和相互依存。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表明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并且这种转化是一个永恒的环流过程。
他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应该谦逊虚心,与万物和谐相处,尊重每个个体的存在和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总的来说,老子的自然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规律和力量,追求内外一致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道的原则,与自然保持一种默契和平衡的关系。
他提倡个人的谦逊和无私,认为人应该从自身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的自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们道德操守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是什么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247f4f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d.png)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是什么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文化名人,他的自然思想是老庄学派的核心,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自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并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
以下是对老子自然思想的1000字总结:老子的自然思想体现了他在对人类存在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所得出的一些深刻的洞见。
首先,老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自然是无私的,一切都按照它自身的本性运转,而人类应当学会顺应自然的大道。
他认为人类只有摈弃偏执的主观规定,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个人与世界的统一。
其次,老子的自然思想强调了人类的本性与自然的联系。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与自然是一体的,而个体之间的差异只是在表象上的不同。
他重视回归自然的本性,通过舍弃个人欲望,抛弃虚伪的社会规范,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以实现真正的自我。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不干预自然的运动,不人为地干预事物的发展,则万物必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繁荣。
他主张摒弃过度的行动与控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自然的道。
他认为人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顺势而为,将自己的行为降至最低限度,以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实现最大的利益。
此外,老子的自然思想还强调了无欲则刚的道义观念。
他认为,人类应当学会抑制欲望,追求德性和道德的境界,以保持心灵的平静和自我的完整性。
他强调个人对自己的自律,以及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的宽容和谦逊。
他认为,只有将自我与物我统一,摒弃私利,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老子的自然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他的自然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提倡顺应自然,解放心灵,追求真善美。
这种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追求最高理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此外,他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也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应当学会放弃过度控制与干预,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与发展。
总的来说,老子的自然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实现个人与世界的统一。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4d4e594dc850ad02de8041f3.png)
大家讨论的“道”到底是什么呢?当时黄河流域贵族的讨论很热烈,这种对“道”的讨论,后来凝聚在孔子的思想里边。他们主要的思路就是认为古代的信仰崩解了,现在需要重新找到指导政治和社会的原则,他们就相信这个原则要到历史文化里边去找,到古代圣贤的传说里边去找,他们认为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文化的厚重力量中,有指引我们后人重建政治和人生的根本原则,这是古代黄河流域对道的理解,也是后来孔子讲的道的主要的意义。
我们明白了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但是仅仅说它是自然之道,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这个概念后来会有那样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优秀的人来继承它,在其中挖掘智慧。“道”还有一个特点,它不仅是说要以自然来指导我们,而且它对自然也有一种特殊的理解,老子实际上是在自然里建立一种信仰,他认为自然世界就是我们的文化规范。人类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世界,是深不可测的,是充满活力的,远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这也就引出了老子,也是后来所有道家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的信念—人要信任自然的指示,而不能信任文化的规范,特别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这是道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自然是伟大的示范,自然的深不可测通过种种的迹象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老子》、《庄子》、《管子》这些书里都提到种种自然现象。日月、风雨、山河,天地万物,并没有一个有意识的神或者人在安排,它们如此和谐,如此完美,这种和谐完美不是人的智力能够窥测万一的,在这样伟大的智慧面前,人凭什么还相信自己渺小的智慧,渺小的计划能力、预测能力、行动能力?要信任自然,要谦卑,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则。
老子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道”。他的独特之处在哪儿呢?他不是在历史的文化积累里边寻找一个原则来指引我们的行为,而是找到了自然世界里边的道,他认为在一个混乱的崩溃的时代,这才是人们可以由此来重建政治、重建合理人生的最好的凭借。相反,如果相信文化,相信历史上建立起来的那些规矩,人类就要出大毛病。老子提出的“道”,之所以后来在古代思想史上影响这么大,就在于它的主要的特点是:自然之道。
老子观后感自然之道与无为而治的思考
![老子观后感自然之道与无为而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f380d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e.png)
老子观后感自然之道与无为而治的思考老子观后感:自然之道与无为而治的思考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一直存在着无尽的思考与探索。
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的《道德经》中所阐述的自然之道与无为而治的思想,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观看《老子》这部电影后,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老子的思想,对于自然之道与无为而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老子的自然之道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道”构成,而人类应该以“道”为准则生活,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电影中,老子将人类设定为个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主张通过顺应自然,养成无为而治的品行,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个体的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使我深入思考起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过度竞争常常导致人们与自然的脱离。
人们过分追求物质与利益,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然而,老子的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
无论是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对大自然的尊重,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其次,现代社会的治理方式常常过于强调主动干预与掌控。
政府与社会机构往往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告诉我们,过度的干预与控制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当我们建立起一个宽容、自由的社会环境时,万物自然而然地会朝着和谐的状态发展。
我们只需做到无为而治,让社会自行发展。
通过观看电影,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老子的思想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无论是面对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的发展,我们都可以从老子的自然之道与无为而治的思想中获得启示。
只有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与进步。
最后,我想起了电影中老子的一句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追求无尽的知识与技能,却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平静。
老子告诉我们,要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进步,我们需要舍弃些许功利,回归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本真。
通过观看《老子》这部电影,我对于老子的自然之道与无为而治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老子自然之道
![老子自然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599ee3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d.png)
老子自然之道自古以来,自然之道一直是人们所探索和追寻的对象。
老子自然之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自然之道强调顺应自然,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自然之道的核心理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自然与人的关系在老子看来,自然无虚与无尽,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原初本质。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在自然面前,人应该放空自己的欲望,顺从自然的流动,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解脱。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欲望和利益,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和观察自然的规律,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平衡。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二、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老子的自然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
他认为,通过顺从自然的规律,不做无用的干预和人为的改变,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理之道。
老子提倡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去人为地干预和控制。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人才能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和平衡。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过度追求成功和胜利,而忽视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我们应该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会适时放下,接受事物的流动和变化。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创造出更美好的社会。
三、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老子提倡人们以心境的平静和自由为最高目标。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以求得真正的自由。
在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名利禄,陷入无尽的欲望和纷扰之中,而忽略了内心平静和自由的真正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各种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忽视内心的需求。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摆脱功利主义的思维束缚,重新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d33a301e87101f69e319579.png)
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之道,又不仅仅是以自然来指导我们,他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他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信仰,他认为自然世界就是我们的文化规范。
人类的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世界,是深奥不可测的,是充满活力的,这个自然的深奥,自然的活力,远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
这就引出了老子,也引出了后来所有道家思想家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人要信任自然,要信任自然的指引,而不能信任那些“规矩”,特别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这是道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老子的自然之道,它最重要的灵魂,就是要尊重自然,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对自然世界本身的活力信任,对自然的潜能信任。
追随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会习俗、传统规范等条条框框的障碍,让这个潜能发挥出来。
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
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
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中震荡。
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
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
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
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
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了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
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
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
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
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老子自然之道遵循规律的作文
![老子自然之道遵循规律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7b7d9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c.png)
老子自然之道遵循规律的作文咱今儿就来唠唠老子说的自然之道和遵循规律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世界啊,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各种事物在上面表演。
但这表演可不是乱来的,背后都有一套规则,这就是规律。
老子早就瞅明白了这点,他说的自然之道,其实就是让咱别瞎折腾,顺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走。
比如说,春天来了,花儿就开;秋天到了,叶子就落。
这就是规律,咱要是硬要在冬天让花儿全开,那不是跟老天爷对着干嘛!就像咱人,该睡觉的时候就得睡觉,该吃饭的时候就得吃饭。
要是日夜颠倒,饭也不好好吃,身体能好吗?肯定得出毛病。
再说说大自然的那些动物们。
大雁秋天往南飞,春天又飞回来,它们知道啥时候该干啥。
不像有些人,明明该努力工作的时候偷懒,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又拼命干活,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
老子的自然之道还告诉我们,别太贪心,别总想着去控制一切。
这世界不是咱一个人的游乐场,咱得尊重自然,尊重规律。
你看那些过度开发的地方,环境被破坏得一塌糊涂,最后倒霉的还是咱人类自己。
有时候啊,咱就得学学水。
水多聪明啊,遇到石头就绕过去,流到低处汇聚成海。
咱也别总是硬刚,该变通的时候就得变通,顺着规律来,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老子说的自然之道和遵循规律,那是大智慧。
咱们要是能听进去,照着做,生活肯定能过得更顺溜,更自在!别总想着逆天而行,老老实实跟着规律走,
准没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自然之道这个孝应该是我们中国人最不陌生的道德了。
尊重老人,尊老,爱老,这个道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道德,最普遍的道德。
不管是哪个民族,不管是哪个地区,不管是什么职业,不管是哪个年龄段,人们共同认同这个道德。
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了,很早很早人们就崇尚这个道德。
这个孝在卜辞里,在最原始的文字在卜辞里,它的形状像什么呢?像一棵树。
树上头枝繁叶茂,上头有枝叶,地下有根,你这个枝叶不管多少复杂,多少繁多,但是你都根源于一个根。
你的生命力在根,你都来源于这个根。
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祖先,最大的老,最大的祖先,当然我们是炎黄子孙,有炎帝有黄帝,炎黄子孙嘛。
所以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就最重要的道德。
孔子本人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
孔子的《论语》里头,孝字出现了17次,据说北宋王朝,宋太祖他在夺取天下以后,他声称要以孝治天下。
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
为什么呢?《论语》里出现孝字出现了17次,《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其中有15次在前10章。
所以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来到宋太宗继位以后,赵普后来去世了。
去世的时候,人们去翻他的匣子据说翻开一看,传说就是一部《论语》。
而且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孝的道德非常重要。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有若。
有若曾经讲到了孝,那么有若讲孝,有若论孝,应该说反映的就孔子的思想。
应该属于孔子思想的组成部分。
他把孝摆在非常高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若说什么呢?说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也。
就是这个人在家里头,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母,悌爱兄长,既孝又悌,和家里人和和睦睦,特别是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在外面就不会当判臣,不会犯上。
就是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
因为他在家里当孝子,培养了非常好的道德,他在外头,他也会忠实履行自己臣子的职责。
好好地尽心尽力,为国家做事情。
接着有若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为之有也。
这个人平常不犯上,对上面都很尊敬,坚守自己的职责,服从上面的调遣,服从上面的命令,这样的人不会作乱。
然后有若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治理国家,先抓住根本。
抓住根本,就符合道,抓住根本就不会偏离道。
最后有若说,孝悌仁之本欤,说你要做到仁爱,仁爱就是根本,整个国家的治理,要充满着仁爱精神,仁爱精神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孝悌就是仁爱的根本。
说你抓仁爱,让人们有仁爱精神,培养人们的仁爱精神,得从根本上培养。
什么是根本呢?什么是大本呢?孝和悌。
当然之中指孝,孝顺父母,悌爱兄长,主要是孝。
孝悌是根本,先从这个道德来培养。
我们平常老说,要对人们进行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教育,树立道德,树立这个道德,树立那个道理,树立远大的道理。
树立最美好的道理,但是你说这些东西,说得大,这些大的道理,这些长远的道理,美好的道理,要通过一些具体的道理来实现。
而且你培养的时候,要从一些具体的道理,来开始培养。
就像我们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再做多么伟大的事业,你也得先从一些具体的事情开始。
这么美好的道理,伟大的道理,仁爱的精神,从哪个道理来具体开始培养呢?就是孝。
从它来开始培养。
所以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般认为,孝只是对老人孝顺,却不会想到,孝对于个人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其实很有道理。
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也正是因为是孝子在家能尽孝,在外还会尽忠。
而通过前几天的讲述,我们也认识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尽孝和讲仁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为了说明孝的重要性,我们来把孝和其他一些道德连接起来,我们来进行探讨。
首先第一,我们把孝和仁连接起来。
仁这个道理在孔子的思想是最高的道理。
最高最高的道理。
仁什么?仁爱爱人,就是爱,就是内在的真诚的爱的情感。
那么孔子说这个道德是非常非常难以做到的。
我们很不容易做到。
孔子有一个最得意的学生。
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颜回死了以后,孔子非常非常痛苦。
痛哭。
说天葬予,天葬予,就好像天要抛弃我,天要抛弃我,颜回这个学生死去以后,给孔子带来这么大的痛苦。
但是像颜回这样好的学生,像颜回这样有道理的人,孔子说什么?说颜回也顶多能够连续三个月不违反仁。
意思是说,连颜回这样的人,都不能够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做到仁,仁爱简直太难了。
他也就三个月不违反仁。
所以仁这个道理是最高的。
仁这个道理他强调的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信念。
强调的是一种真诚。
仁这种道理它是比较抽象的,它要通过一个具体的道理来体现。
在很多具体道理中,哪种道理最能够体现仁呢?仁可以通过很多具体的道理来体现。
你比如孔子也讲过,恭,恭敬,宽,宽厚。
敏,敏捷。
惠,恩惠。
这些都是道理。
但是,在孔子看来,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的,能够更好地集中地体现仁的道理的,莫过于孝。
孝最能体现仁。
仁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道理来体现。
但是,最好最好的是能够通过孝来体现,孝是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
孝为什么能体现仁道理呢?因为孝道最终就是内心真诚,没有代价,不是为了别人,就是我的内心,就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仁不就是这么一种道理,仁就是讲内心。
而孝这种道理,就是最强调内心。
所以孝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
比如有人问什么叫孝,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他是什么意思呢?说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
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吃。
穿,穿。
居住,给他居住。
父母需要什么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
能够养活父母。
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孝呢?孔子认为还不是这样。
说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你们家有狗有马,对那些狗马你也得满足它的物质需求,孝和养狗马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敬父母,发自内心的那种情感,发自内心的那么一种道德。
还有人也问孝,孔子也回答了,也这么回答,也是这个意思。
当时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问什么叫孝。
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
曾以为孝乎。
什么意思?家里有各种各样事情了,儿女抢先去干,儿女去干,不让父母干。
好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
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还是不是。
什么是孝呢?还是我们说的,内心真诚。
孔子说了,你有事情你去做,有酒食你给父母吃,让父母先吃。
可是你的色难。
什么叫色难?就是面色很难看。
说你虽然能够给父母做事情,给父母吃好的,但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
真正的孝是什么呢?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的父母。
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什么?就是孝不能光追究形式,孔子说最高的道理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内心真诚地爱别人,讲仁的时候,不能光表面上互相赠送礼品,敲钟打鼓,互相说好听的话,互相敬酒,这是仁吗?这不一定是仁,还得看你的内心。
如果你内心真诚地爱对方,那你才是真正的仁,仁爱。
孝就是这样。
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地尊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
不要光讲究那些表面的形式,这里我们要联系到我们现实的生活。
我们现实生活跟过去古代的那种家族社会不一样了,现在很多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到远方去工作。
这也很普遍。
你不可能像古代那样,整天在父母的周围,伺候父母,直接去伺候父母,这是不可能的。
也不必要了,因为现在条件跟过去不一样了。
现在父母有其他的保障,有其他的方式,来得到合理的照顾。
现在情况不同了,但是有一点和古代还是相同的。
就是孔子说的,内心真诚,你虽然离父母非常远,父母在大南方,你在大北方,甚至你可能在地球的另一边,远隔千山万水,非常远,但是,你完全可以,现在的手段也允许,用各种的方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那种真诚的爱。
真诚的尊敬。
现在很多人有钱了,你可以给父母买这个买那个,你可以回家的时候给父母买很多东西,但是,父母并不一定真正的快乐。
父母真正的快乐,父母真正希望的是你对他的情感。
你的心想着他。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孝的情感呢?孔子也说过,为什么人会有孝的情感?这种孝的情感,是不是光通过课堂的老师去讲,人们就能够做到呢?这种情感就能产生呢?不是。
当然也需要有别人讲,也需要别人去培养。
这种孝的情感,这种道德的产生,它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在生活中,形成这个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应该说它是最不容易抹掉的。
它是人们最不容易放弃的。
有时候知识通过理性,通过知识的讲解,进入你头脑中可以放弃,那个东西不可放弃,它渗透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当中,跟你的生命力已经合一起了,就这么形成的。
孝这个道理的培养应该说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孔子儒家强调道德的培养,特别重视这一点。
就是道德完全出于自律。
道德完全出于我的内心,完全是我内心真诚的信念。
我信这个东西,不为什么。
没有什么功利,没有什么好处,就这样,我就这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之学者为己,什么意思?古人他是这样想像的,那些圣人,他学习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的,他不像现在的学者,现在的学者学习老是给人家看的,老是想通过这种学习得到什么好处,让别人夸自己,他老有功利的心。
古代的学者不一样,古之学者为己,他是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
孝也是这样。
你为什么孝?不为什么。
就这样。
既然就这样,既然不为什么,所以我就这样,不会变化的。
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也这么做。
如果我孝,我是为了别人的话,那就怀了。
那就是别人在这,我孝,别人不在这,那我就不孝,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就不这么做了。
就会这样。
那就不是自己的本性,不是自己真正的情感。
既然是我的本性,既然我真诚的情感,你在不在这我都这样,我永远这样。
这就是我的秉性。
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父亲在,看你的志向,看你的想法,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那么父亲去世了,那就看你的行动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也。
把父母那些好的东西,把长辈那些好的传统,你都继承下来,长期地把它坚持下去,那你就是孝,所以《孝经》里说,孝是什么?孝是善继人之志也。
继承人的志向,是继承人的思想。
善述人之事者也。
把前人的那些好的事情,好的做法,也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说,这个孝它终究的是一种真诚,非常真诚。
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自内心的孝顺,那么孝顺应该怎样表现呢?孔子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是他的第一层社会关系,所以对父母要讲礼节。
那么,孝是通过什么的礼节来表现的呢?而完全拘泥于礼节,符合孔子所说的孝吗?第二,我们讲孝与礼。
孝也是一种礼节。
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
而且它不是一般性的礼节,它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最初的礼节。
所以《左转》里说过这种话,说孝者礼之始也。
人这一生中要学很多礼,礼貌嘛,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同学之礼,邻居之礼,各种各样的礼,我还得对其他人的长辈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