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环境的方法。
4. 总结: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复: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如捡拾垃圾、种植绿植等。
3. 总结:教师总结实践活动,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题2:植物的生长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讲解: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株生长等。
3. 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4. 总结:教师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复: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种植实践活动,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3. 总结:教师总结实践活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探索宇宙课题1:我们认识的宇宙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知识。
2.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二、学习 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3.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三、重点了解和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四、难点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红糖放进水里会变成红糖水(出示图片)及和红糖水的好处。
把食盐放入水里,会怎么样?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夏天出汗多,身体的盐分流失也多,盐分流失多,所以我们要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可以每天饮用适量的盐开水,达到身体的平衡。
观看视频,溶解现象。
小组自由回答。
学生交流,猜测。
旨在让学生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讲授新课食盐、红糖等物质能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吗?我们曾经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
还有很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
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人到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回想下,我们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如果食盐或红糖的量很大,结果会怎样。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想象一下,如果在一汤匙的水中放人一袋红糖会怎样? 结果会发现,汤匙中的水只能溶解一点点的红糖,其他的不能溶解。
想要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猜想,回答问题。
谁能容积一些物质,但不能够一直溶解下去,想要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多少探究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说说我们知道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小苏打、食用碱、奶粉、味精等。
如果不确定某种物质是否溶于水,可以取一点放入水中,看看是否能够溶解。
我知道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食盐、冰糖、小苏打、奶粉、洗衣粉……除了生活中我们知道的溶于水的物质,不了解的物质我们可以取少量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观察是否能够溶于水,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物质要分别放入不同容器盛装的水中,不可以都放在同一容器的水中。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组成、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氧气、氮气等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知道保护空气的意义。
3.引导学生观察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2.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生活案例法,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槽、蜡烛、火柴、气球等。
2.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准备课堂活动用品: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空气。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如氧气、氮气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证空气的组成。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展示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如污染、浪费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保护空气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庭用电、用气等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一)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一)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单元一:生活中的水课时一:水的特点•学习目标:了解水的特点,认识水的形态和颜色。
•教学重点:水的形态和颜色。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
•学习过程:1.讲述水的特点:无色、透明、无味、无气味。
2.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图片,让学生观察水的形态。
3.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水(如红色果汁、蓝色染料等),并鼓励他们发表观察结果。
4.讨论水的形态和颜色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点。
课时二:水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水的三种常见变化形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种变化形态。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讲解。
•学习过程:1.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水的三种变化形态(如将水放在冰箱冷冻、加热水使其沸腾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
3.讲解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变化。
4.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的水的形态,并记录下来。
课时三:水的用途•学习目标: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教学重点:认识水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小组活动。
•学习过程:1.朗读水的常见用途,如饮用、洗衣、浇花等。
2.引导学生讨论水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如游泳、洗车、煮饭等。
3.分成小组,让学生列举出水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并展示给全班。
4.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水,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一:植物的生长•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必需条件。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必需条件。
•教学方法:图示、讲解、观察。
•学习过程:1.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示,解释植物的生长过程,如从种子、发芽、成长到结果等。
2.讲解植物必需的生长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和空气等。
3.观察班级中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课时二:动物的生长发育•学习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感受空气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感受空气》(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 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空气》课题1.感受空气课时1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感受空气,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发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通过传递游戏,知道空气与石头、水的异同。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空气的特征,能初步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语言进行汇报,同时学会结合气泡图组织和整理信息。
态度责任在探究空气特征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并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得资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在感受空气和传递物体的活动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不断发展、丰富和修正对空气的认识,以气泡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优化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学生: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来感受空气。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消失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水的不同状态,对水的三态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水的消失现象,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的消失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难点: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消失现象。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消失现象,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三下科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上) 第一单元集备教案1 审核人签字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教务教研签字 校委会签字 党支部签字 单元名称: 物体的运动单元内容: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如下:第1到6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设计制作;第8课,综合应用。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其中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 制造产品的活动”。
单元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科学探究目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3)科学态度目标●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单元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单元难点: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 、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
课时安排8课时。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焰》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焰》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火焰的形成和特点。
- 掌握正确和安全使用火源的方法。
2. 教学重点- 火焰的形成和特点。
3. 教学准备- 教材: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 教具:示范火源、照片或视频资料。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1. 引入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火焰。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让他们猜测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步骤二:探究(约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猜测和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进行火焰实验:在安全的条件下,用示范火源点燃一小块纸或蜡烛。
观察火焰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和热量等。
3. 引导学生总结火焰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与小组分享。
步骤三:拓展(约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火焰的应用场景,例如烹饪、野营等。
2. 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使用火源的场景,重点训练正确和安全使用火源的方法。
步骤四:归纳(约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帮助学生将回顾归纳为简单的口头总结。
步骤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火焰的形成和特点写成一篇短小的作文。
2. 提醒学生保持作业的规范性和清晰性。
5.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 收集和评估学生的作业。
6.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火焰现象,并记录下来。
- 组织火焰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火焰的理解和记忆。
7. 参考资料- 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 火焰相关的照片或视频资料。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回顾和掌握第一单元中涉及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和实验等方式,巩固第一单元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复内容1. 第一单元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点。
2. 涉及到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重点与难点1. 掌握第一单元中的重要知识点。
2. 理解和应用相关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2. 安排学生进行预和复。
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的研究内容。
2. 提问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课堂讲解与活动1. 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梳理。
2.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和实验等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
课堂练与反馈1. 提供相关的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
2. 对学生的练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2. 强调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练的完成情况。
2. 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的参与情况。
评价时间1. 课堂练时。
2. 课堂小结时。
五、教学资源教学材料1. 第一单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2. 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视频。
实验器材1. 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
六、教学进度安排课时安排1. 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进行复。
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和讲解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
2. 第二课时:进行课堂练和反馈,进行课堂小结和总结。
以上为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课的教案,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一课什么是科学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3. 能够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教学重难点1. 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应用2. 科学技能的研究和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科学是什么”,引入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概念:播放科学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含义3. 研究科学的方法:解释科学方法的概念,帮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方法了解科学的方法和过程4. 研究科学技能: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掌握科学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学生实验成果第二课科学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和科学知识2.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科学常识的研究和了解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常识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科学常识2. 研究科学常识:介绍一些科学常识,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昆虫的蜕变等3. 观察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训练学生发现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力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观察实验报告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课生活中的力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力的作用2. 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学会如何利用力教学重难点1. 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和效应2. 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力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力是什么”,引出课堂主题2. 研究力的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例如重力、摩擦力等3. 力的测量:让学生研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等4. 利用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力的实验,学会如何利用力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四课生活中的定向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2. 掌握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难点1.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2. 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定向”,引入课堂主题2.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介绍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3. 定向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如何使用地图和罗盘进行定向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定向实践成果第三单元声音传播第五课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声音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是什么”,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的源头和产生方式,例如乐器、嗓子等3. 声音的传播: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例如声音的传播速度等4. 声音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六课声音的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学会利用声音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利用声音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的作用和用途”,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的常见用途,例如广播、聆听音乐等3. 利用声音:引导学生设计并实践利用声音的小项目,例如制作乐器、录制广播等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践项目成果总结本教案以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基础,设计了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和第三单元声音传播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复第一单元所学的有关动物的知识,包括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2. 加深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复第一单元所学的有关动物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四、教学过程1. 教师先向学生复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方式展示各类动物的图片和简要介绍。
-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中的小动物:- 教师可带来适合课堂观察的小动物,如蚯蚓、蜗牛等。
- 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性。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进行观察和描述。
2.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其特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观察和描述动物时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参与小组分享的积极程度和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短文,包括该动物的特征、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 鼓励学生用图片、手工制作等方式做相关展示。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相关动物图片3. 适合观察的小动物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观察和描述小动物,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了对动物的认知。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后续可加强拓展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的了解。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案(表格式,共三课,1课,2课,3课)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事,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可以喝到水吗?生:因为石头重沉到了水底……(各种说法)师:石头沉到水底为什么就可以让水面上升了呢?生:(思考……)生:,因为水被挤出去了。
师:哦,原来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水原来的空间,使得水面上升的。
生:(齐读结论)师:那什么是空间?怎么理解?生1:就是空的部分。
生2:需要被填满的位置叫做空间。
师:哇,你们太聪明了,表述的好具体好清晰。
像空粉笔盒、空杯子的里面,它能装一定的物质,我们把这部分称为空间。
那占据空间怎么理解?生1: 把粉笔放进粉笔盒,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
生2:水杯装满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生3:还有我们的教室,二、活动探究师:除了固体可以占据空间把水挤出去以外,老师发现我们教室里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呢?生:空气。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它能不能也像石头那样占据示范操作)通过课前的准备快速的组装好简易小天平,两端用细绳系好,将小夹子拴在细绳上。
现在老师请两个同学把气球打上气(注意不要打爆)。
把气球夹到小夹子上,调节,使小天平平衡。
(现在小天平是平衡的。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小天平,现在平衡了,说明天平两端重量相等。
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把一边的气球里面的气放掉。
看看小天平的两端,还是平衡的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请同学来思考一下回答。
(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师:说明了空气有重量吗?同学们说的对吗?怎么样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好,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验证空气有重量。
师: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这个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二、天平测空气的重量。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棒,谁来指导我一下,让我完成这个实验?这次我不用小天平了,老师用这个—天平。
请同学们指导我,帮助我好吗?师:我先称量一下瘪瘪的皮球的重量,请一位同学记录一下数据,请问这个数据是谁的重量呢?没错,是皮球的重量(球)!再请一位同学帮我在皮球里打满气,用力打哦。
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

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身边的万物(一)课时一:水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2. 掌握正确使用水的方法;3. 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的来源和种类;2. 水的形态和性质;3. 水的用途和重要性;4. 正确使用水的方法;5. 水的保护与节约。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水,引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和认知;2. 演示法:利用实验演示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性质变化;3. 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水;4. 合作研究法:分小组讨论水的保护与节约的方法。
教学资源:1. 水样;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图片、图表和幻灯片;4. 小组活动资料。
课时二:观察生活中的水教学目标:1. 观察生活中不同用途的水;2. 归纳总结水的用途;3. 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饮用水、洗衣水、农田用水、厕所冲水等不同用途的水;2. 水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2. 讨论法:学生小组讨论不同用途的水,并进行归纳总结;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水的用途与重要性。
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样本;2. 视频资料。
第二单元:观察水果和蔬菜(一)课时一: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教学目标:1. 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2. 分辨不同水果;3. 培养细致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2. 对水果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并进行描述;2. 比较法:将不同水果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3. 图片展示:展示水果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
教学资源:1. 不同水果的实物样本;2. 图片。
课时二:观察不同水果的内部结构教学目标:1. 观察不同水果的内部结构;2. 掌握水果的部分名称和用途;3. 培养耐心观察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简介
本文档为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套,参考了人教版的内容。
教案包括了全册的各个单元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安排。
目录
1.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水
- 1.1 课时一:认识水
- 1.2 课时二:水的变态
2.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空气
- 2.1 课时一:空气的存在
- 2.2 课时二:空气的重要性
3.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光
- 3.1 课时一:认识光
- 3.2 课时二:光的传播
4. 第四单元:磁与非磁
- 4.1 课时一:磁性物质
- 4.2 课时二:实验探究
5. 第五单元:声音
- 5.1 课时一:声音和噪音
- 5.2 课时二:声音的传播
6. 第六单元:动物和植物的组成- 6.1 课时一:动物的组成
- 6.2 课时二:植物的组成
7.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生长- 7.1 课时一:动物的生长
- 7.2 课时二:植物的生长
8. 第八单元:保护动物和植物- 8.1 课时一:保护动物
- 8.2 课时二:保护植物
使用说明
- 每个单元包含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和安排。
- 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动。
- 教案中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套的简介和目录,希望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教案内容详细且全面,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希望大家珍惜资源,合理运用教案,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效果。
*请注意:本文档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
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在家中研究科学、观察研究记,让手动起来,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会了解家中常见的物品和所处环境,提高其实践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课程名称:在家中研究科学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将能够了解家中的电器,如电饭锅、电风扇等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这些电器的注意事项。
2. 研究内容:- 讨论家中的电器和他们的作用- 研究电器对人体的危害,如用电注意事项等- 观看有关电器使用的视频,了解一些科学原理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电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研究科学原理4.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5. 检测方式:课堂打分第二节课程名称:观察研究记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了解常见家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能够运用观察和研究技能进行探究2. 研究内容:- 用眼睛观察家具的形态特征- 运用观察研究的技能,探究不同家具的用途- 讨论家具的价值和意义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进一步认识家具的用途和价值4. 教学方法:绘画、课堂讨论、实践操作5. 检测方式:手绘课堂实践记录第三节课程名称:让手动起来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实践和操作,掌握简单的手工制作技能,并理解手工制作背后的科学原理2. 研究内容:- 研究制作简单的手工,如剪纸、折纸等- 了解手工制作的核心原理- 小组互动,分享手工经验和心得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手工制作的核心原理,并能够反映在实践中4. 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课堂讨论5. 检测方式:手工成品展示第四节课程名称: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并在观察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2. 研究内容:- 研究制作标准的观察记录文档- 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小组内互相检查和讨论自己的观察记录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制作标准观察记录的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事物的特点和变化4.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课堂讨论5. 检测方式:小组合作完成观察记录以上是本文档的主要内容,但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第一课:晴雨表教学目标:- 了解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 研究如何根据晴雨表的变化预测天气情况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晴雨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
3.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晴雨表是如何根据气压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情况的。
4. 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晴雨表,观察气压的变化对晴雨表指针位置的影响。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天气预报进行对比。
6. 练巩固:通过小组活动或绘画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晴雨表的理解。
教学资源:- 晴雨表模型- 图片或视频素材- 绘图纸和彩色笔第二课:空气和水教学目标:- 了解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掌握一些简单的空气和水的实际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空气和水的重要性的思考。
2.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实际应用: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水的多样化用途。
4.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例如比较水的沸点和冰的融点,观察水的分子运动等。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空气和水的特点和用途。
6. 练巩固:通过小组活动或问答活动让学生巩固对空气和水的理解。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实验用材料:水、冰、烧杯等第三课: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目标:- 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研究一些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3.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4. 常见物品分类: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的一些物品,按照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类。
5. 观察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将水和糖分别加热,观察变化并讨论。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过
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
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
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
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
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
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
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