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北海地震知识点
北海地震知识点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一直以来都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北海地震是指在中国北海海域发生的地震活动。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北海地震的相关知识点。
一、北海地震的背景 1. 地理位置:北海位于中国南海东北部,是中国重要的海洋门户之一。
2. 地质构造:北海地区处于华南地壳运动带上,是一个地质构造十分活跃的区域。
3. 地震活动:北海地震活动频繁,是中国海域地震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二、北海地震的原因 1. 构造运动:北海地区处于华南地壳运动带上,岩石板块运动不稳定,容易形成地震。
2. 地壳应力释放:地壳在长期的应力积累后,会达到临界点,形成地震释放应力。
3. 海底地质活动:北海地区存在大量火山活动,海底地质构造活跃,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北海地震的特点 1. 震源特点:北海地震多发生在海底,震源深度一般较浅。
2. 烈度特点:北海地震烈度较低,一般不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3. 震级特点:北海地震的震级一般较小,但由于地震活动频繁,也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地震。
四、北海地震的影响 1. 海洋生态:北海地震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破坏海底生物栖息地。
2. 水下设施:北海地震可能会对水下设施,如海底电缆、石油平台等产生影响,造成设施损坏。
3. 民众安全:北海地震对北海周边地区的民众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加强地震预警和应急准备。
五、北海地震的防范与减灾 1. 地震监测:加强北海地震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地震活动的变化,提前预警。
2. 建筑抗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构造,提高抗震能力。
3. 公众教育: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增强应对能力。
六、北海地震的研究与探索 1. 研究目的:通过对北海地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规律和地壳运动特点。
2. 科学探索: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北海地震,进一步探索地震预测和地震减灾的方法。
3. 国际合作:加强北海地震研究的国际合作,共享数据和经验,提高地震研究的水平。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一、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步骤1、资料准备在解释工作开始前,首先要搜集和熟悉前人在本区或邻区做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等。
2、解释工作(1)、层位标定用VSP资料或利用AC、SP等制作合成记录对主要目的层进行标定,使钻井的地质层位与地震反射层一一对应。
(2)、层位追踪根据标定的结果在全区进行追踪解释,解释的过程中要参考目的层的地震反射特征,也可从邻区引层进行对比解释,从而做到全区的层位闭合。
解释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时间剖面上反映的构造特征以及反射波的变化,不能简单的为了追踪而追踪。
(3)、断层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标志(1)、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
(2)、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3)、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4)、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5)、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等,这是小断层的反映。
(6)、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各条剖面上解释断层后,需要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出断裂系统图,这是断层解释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构造图的精度。
断点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的问题:(1)、两条断层相交时,应该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加以分析,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震模型:地震模型的地球物理学分类主要有地震地质模型和地震数据模型。
地震地质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的主要特征:可产生各种波的地震地质分层层位,层内的速度变化、衰减系数值,纵横波速度比等定性的描述。
其主要可分为弹性介质、粘弹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双向孔隙介质。
地震数学模型是用来具体求解正、反演问题的一种手段,这类模型一般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它不可能与实际的地质结构完全一致,但一般接近它,其主要可分为:褶积模型、射线方程、波动方程、物理模型等。
2.三高处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三高是指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其中信噪比是指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的噪音的比值,可通过叠加的方法来提高信噪比。
分辨率是分辨能力的倒数,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可通过反褶积处理方法予以提高。
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可通过做偏移来实现。
保真度是指地质资料所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真实程度,也可通过偏移的方法实现。
3.地震解释:把地震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4.时移地震:时移地震是指利用不同时间测量的地震数据属性之间的差异变化来研究油藏特性变化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寻找剩余油,对油气藏的开采动态及时管理。
5.地震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其定量标志为△h≥λ/4,可分辨。
横向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解释
沿横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每条小细线上的波形代表共中心点处叠加道记录,从浅到深有一系列的波组。剖面最左端的第1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第1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最右端的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最后一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剖面上总共显示多少个叠加道记录就说明有多少个CDP点。所以在剖面时间线零线上边标有CDP序号,而且还标有桩号。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剖面间的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只有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才能使其闭合。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剖面间的对比: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角度不整合:在0.5s左右存在角度不整合
(二)、超复和退复
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也是不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1.超复 在海侵时,地层沉积范围不断扩大,盆地边缘地带的新地层会依次超越覆盖在下面较老地层之上。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几组反射波互不平行,逐渐靠拢,在超复点处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超复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部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2.退复 当海退时,沉积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上覆新地层沉积范围不断向盆地中心退缩。在时间剖面上,上覆新地层的反射波逐步被下面老地层的反射波所替代。
(一)、不整合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它对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对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老地层主要受上升运动影响,呈水平状态出露地表,遭受较长时期的外力作用破坏之后,又受下降运动影响而沉降,继续接受新的沉积,因而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侵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时间剖面上不容易识别,但不整合面受到剥蚀而凸凹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并且由于波阻抗差变化大,使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变化也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辨认平行不整合。
地震资料解释硕士试题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试题
工程硕士研究生班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3分/题
1.剖面闭合2.层位标定
3.法线深度4.水平切片
5.深度偏移6.岩性指数图版
7.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8.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9.波场延拓10.相干体
二、简答题:共计50分,10分/题
1.地震剖面上识别反射波的标志是什么?地震资料对比解释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2.什么是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地震勘探中提高分辨率的主要途径包括哪些?
3.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亮点技术与AVO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5.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中,地质、测井和地震三种资料各具什么特点?
列举这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例子。
三、综述题:20分
1.分析比较二维与三维地震勘探的各自特点,并说明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相对二维来讲的主要差别。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本概念.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一、目的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目的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材料,识别时间剖面上存在的各种地震波,根据这些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的层位,从而进行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消除时间剖面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做出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等成果图件,对相应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为钻探提供有利井位,以解决相关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机实习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原理,掌握la ndmark软件的主要用法,借此对已知的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处理,包括目的层的识别、追踪以及断层的识别和标注,通过得到的相关成果图件进行对地层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进行描述,以得出北海地区含油气的情况。
二、资料情况说明本次地震资料解释的区域为北海地区。
北海地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
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裂作用,形成了包括中央地堑、维京地堑在内的许多大断裂带。
在这些地堑中,地层厚度逐渐变薄,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
在这些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
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地层及构造情况十分复杂,必须需要较多的资料和图件来帮助完成此次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在进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时,仅凭借时间剖面是不能够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完整地、详尽地解释的目的的。
为此在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后,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图件和资料,来起到确定反射标准层、进行剖面对比等的作用。
在本次上机实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和地层剖面图,以及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等图件,以达到上述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帮助的目的。
1 合成地震记录、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合成地震记录是进行连井解释和反射层位标定的重要环节,而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则是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重要资料。
东方物探公司-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钱荣钧(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是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使油气发现数量与储量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国外的北海地区、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等油气勘探与开发得益于时延地震、叠前深度偏移等地震勘探新技术的应用;在国内,提高分辨率勘探、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的应用,给塔里木、新疆、吉林、辽河、冀东、大港、华北、玉门等油田带来了新的突破,发现和落实了多个亿吨级油田。
在油田开发阶段,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技术、时移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技术和地震综合解释技术等的推广与应用,可使老油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换发新的活力,对探明剩余油的分布,发现更多的开发层系、提高油气驱动效果、完善水平井(特殊方位井位)设计、提高采收率等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勘探;开发;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 in Oil/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Qian Rong-jun(BGP of CNPC, Zhuo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072751)Abstract: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 has important position in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progress of seismic prospecting technology made the great increase in both oil/gas-discovered numbers and reserves. In recent years,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in North Sea area and U. S. Mexico Bay benefite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new seismic techniques as time-lapse seismic technique,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etc.; at home, application of such techniques as prospecting of improving resolution, 3-D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and integrativ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brought new breakthrough in Tarim, Xingjiang, Jilin, Liaohe, Jidong, Dagang, Huabei and Yumen Oilfields, discovered and determined many hundred-million-tons-rank oilfields.In stage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the high-density spatial sampling seismic technique, time-lapse seismic technique, multi-wave and multi-component seismic technique, borehole geophysical technique and integrativ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made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pleted fields have a new life, which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content, discovering more oil-bearing strata, increasing oil/gas-driven efficiency, completing design of horizontal well (especially directional well-site) and improving recovery factor.Key words: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Geophysical Prospecting; Seismic Prospecting 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石油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目前已经超过60美元一桶,人们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突破100美元一作者简介:钱荣钧,男,1945年6月25日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勘察地球物理系,三十多年桶!对于年进口石油超过达一亿吨且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0%的中国来说,石油安全已严重地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图4-3-6
2)声阻抗反演模拟-ROVIM
ROVIM(ρv Inversion Modeling) 是 法 国 CGG公司的非线性波阻抗反演算法,是通过多
道处理实现零炮检距偏移地震剖面向波阻抗剖 面的转换。本方法的输入是偏移剖面、地震子 波和初始模型。初始模型包括宏观模型、微观 模型和模型参数三部分。
模式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 (1)确立已知模式; (2) 提取特征参数; (3) 对黑箱式映射的模拟或进行标准样本学习; (4) 根据模拟或学习得到的推理规则,对其它
样本作判别分类; (5) 对判别分类结果作地质解释并验证。
3、地震岩性模拟
地 震 岩 性 模 拟 (Seismic Lithologic Modeling-SLIM)是用正演的思路把地震剖
油藏描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地质描述旨在建立油藏的总体概念;
• 地震描述是要提供油藏构造和储集体 几何形态等方面精细的解释成果;
• 测井描述最终提交井位点处精确的各 种储层参数;
• 综合评价则需要完成油藏总体的定量 描述成果。
油藏描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油藏静态描述:研究油藏的类型、结构 特点、岩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储量 计算、评价等。
验的地质信息或数理统计关系; (2)层位追踪对比; (3)地震属性分析,形成若干种沿层属性参数数
据文件;形成研究区内所有井的井旁地震属 性参数文件; (4)建立井内先验信息和井旁地震信息之间的某 种对应关系或判别模式; (5)判别与综合解释,包括编制相应的图件; (6)检验。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
图4-3-7
原始剖面 Jason反演剖面
3)井约束的地震波动力学储层参数反演技术-PARM
地震解释总结
地震资料解释总结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2-3个相位,60-100ms的波)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 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ICS 73.020E 11Q/SH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Q/SH 0186.3—2008目 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6 基础工作 (4)7 地震构造解释 (5)8 地震层序解释 (7)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10 地震储层预测 (9)11 综合解释 (10)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IQ/SH 0186.3—2008 IIQ/SH 0186.3—2008前 言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采集施工;—— 第2部分:数据处理;——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Q/SH 0186.3—2008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1 范围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地震资料解释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与储层预测
• 地震属性 • 三维可视化
构造解释
•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 水平剖面成图
• 叠偏剖面成图
二维解释
地震解释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释之前需要收集资料,熟悉资料, 了解该区和邻区的地质、地震、钻井 等资料及成果报告。
解释的主要步骤有:层位标定、断层和 层位解释、勾绘等 T0 图、空间归位、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的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的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的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 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 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2. 利用合成记录或VSP 资料进行层位标定。最简单的方法是 a 根据VSP 一次下行波初至点标定。注意一次下行波的极性代表 VSP 的极性,和SEG 正常极性相反。 b VSP 上行波剖面与时间剖面波组对应关系标定。 c 走廊迭加插入到时间剖面中标定。(注意极性) d 利用合成记录标定,也包括各种测井曲线经过时深转换后与时 间剖面的对应关系。 e 利用多种资料综合桥式标定。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建议用以下步骤: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的层,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典型反射层 的解释成果。 4)进行剩余相位校正处理。 5)选择处理好的过井剖面作为标准剖面,以标准剖面为基准作全 区资料平衡和其他目标处理。
北海市地震论述报告
北海市地震论述报告北海市地震论述报告一、引言北海市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是一个沿海城市。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报告旨在对北海市地震进行论述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地震的特点、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北海市地震概况1. 地理位置: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沿海,东临南中国海。
2. 地质背景:北海市属于华南地块,处于华南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
3. 历史地震:北海市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较为明显的地震事件,其中最明显的是1992年12月30日发生在钦州湾的5.9级地震。
三、北海市地震特点1. 震源深度:北海市附近的地震多发生在浅层,一般在10公里以内。
2. 烈度范围: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北海市附近发生的地震烈度范围较小,一般在4-6度之间。
3. 震源类型:北海市地震多为走滑型地震,即两个板块相对水平滑动引起的地震。
四、北海市地震影响1. 经济影响:地震会对北海市的经济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较大冲击。
2. 社会影响: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秩序和民众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
3. 基础设施破坏: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损坏或倒塌,进而影响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
五、北海市地震应对措施1. 政府层面:a)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系统,提高地震预警能力。
b)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和施工。
c) 加强公众教育宣传,提高民众的地震防灾意识。
2. 社区层面:a) 在社区内设置避难点,并配备必要的生活物资和救援设备。
b) 组织居民参与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c)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抗震能力和防灾减灾水平。
3. 个人层面:a) 学习地震基本知识,了解应对措施和自我保护技巧。
b) 定期检查家庭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及时进行维修和加固。
c) 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迅速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
六、结论北海市地震虽然烈度范围较小,但仍然对当地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北海北部地区重力资料和深地震反射资料求得的莫霍面的比较
根据北海北部地区重力资料和深地震反射资料求得的莫霍面的比较Klaus Holliger;Simon L.Klemperer;林云松【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年(卷),期】1990(0)1【摘要】我们给出了北海北部地区NSDP-84深地震反射削面的重力模拟的结果.根据海上布格重力异常的正演所推断出的莫霍面深度与根据卫星测高所得到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的独立反演及由深地震反射剖面所得结果很一致.这表明由深地震反射资料所得到的莫霍不连续面与密度的较大跃变相对应,因而,很可能不仅代表了大陆地壳和上地幔间的地球物理边界,而且也代表了其岩性边界.尽管北海北部地区下面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表明结晶岩底层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但是所得出的地壳底层和上地幔之间的平均密度之差却变化得相当小.维金(Viking)地堑的最深部分却并非这样,在那里地壳的下部和上地幔的性质可能因伴随着地堑形成的岩浆过程而发生变化.地壳扩张的程度与岩浆侵入到地壳下部的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我们的结果提供了初步证据.【总页数】14页(P63-76)【关键词】北部地区;地震反射;莫霍面;重力资料;地堑;莫霍不连续面;结晶岩;剖面资料;上地幔;卫星测高【作者】Klaus Holliger;Simon L.Klemperer;林云松【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相关文献】1.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和震区莫霍面的变形 [J], 朱岳清;吴兵;邢如英2.用近垂直方法提取莫霍面——以六盘山深地震反射剖面为例 [J], 李洪强;高锐;王海燕;李文辉3.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J], 高锐;董树文;贺日政;刘晓春;李秋生;管晔;白金;李朋武;黄东定;钱桂华;匡朝阳;李三忠4.地震相分析在深反射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J], 刘葵;赵文津5.利用深反射地震数据构建的多阶面波频散曲线反演近地表横波速度结构——以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反射地震资料为例 [J], 张辉;刘志伟;贺日政;李巧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目的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材料,识别时间剖面上存在的各种地震波,根据这些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的层位,从而进行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消除时间剖面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做出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等成果图件,对相应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为钻探提供有利井位,以解决相关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机实习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原理,掌握la ndmark软件的主要用法,借此对已知的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处理,包括目的层的识别、追踪以及断层的识别和标注,通过得到的相关成果图件进行对地层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进行描述,以得出北海地区含油气的情况。
二、资料情况说明本次地震资料解释的区域为北海地区。
北海地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
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裂作用,形成了包括中央地堑、维京地堑在内的许多大断裂带。
在这些地堑中,地层厚度逐渐变薄,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
在这些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
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地层及构造情况十分复杂,必须需要较多的资料和图件来帮助完成此次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在进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时,仅凭借时间剖面是不能够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完整地、详尽地解释的目的的。
为此在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后,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图件和资料,来起到确定反射标准层、进行剖面对比等的作用。
在本次上机实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和地层剖面图,以及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等图件,以达到上述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帮助的目的。
1 合成地震记录、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合成地震记录是进行连井解释和反射层位标定的重要环节,而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则是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重要资料。
在声速、密度资料,结合给定的地震子波,利用褶积模型可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下:设x(t)为合成地震记录,利用褶积模型可得x(t)=w(t)*r(t)令w(t)*a(t)=δ(t)代入得a(t)*x(t)=r(t)利用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可得r(t)=(ρ2v2-ρ1v1)/( ρ2v2+ρ1v1)其中ρ和v之间的关系为ρ=0.31v0.25p将制作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与时间剖面对比,可以很好地确定反射标准层。
假如工区内有钻井,可做连井测线,利用已知的速度曲线资料,可将深度转换为时间,与井旁的时间剖面对比,也可以确定反射层位对应的地质层位。
2 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资料图件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已知的构造等值线图,分别是Bre nt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J—unc onf ormit y不整合面的构造等值线图以及statfj ord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
我们可以将制作出来的构造等值线图与标准图件进行对照,对成果图进行一定幅度的修改,使成果图反映出来的地质构造更接近于真实值。
3 时间剖面时间剖面是整个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核心图件。
通过布置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对层位、断层的追踪与标定,以及对标定层的自动追踪,可以得到不同层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再将其与前面所述的合成地震记录图和标准构造等值线图作对比,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接近真实值。
三、地层结构说明从地震时间剖面上观测可得,本区域内主要有6套地层和1个不整合面,经查实资料可得从上之下其分别为Paleoce ne、Cretace ous、J—unc onformit y、Brent、Dunli n、Statfj or d和Tria ssic,同时自西向东,总共有5到6条断层,基本上均为正断层,下面分别对上述地层进行简要的结构说明,同时对比插图进行简单地解释。
1 P aleoce ne层和Cret ace ou s层该两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
由于未受到明显的地质构造作用影响,地层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没有较明显的褶皱,地层没有被断层错断。
2 Brent、D unli n和Statfjor d砂体这三套地层在不整合面J—unc onformity之下,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原本近似于平行排列,由于受到强烈的拉张应力,这三套地层不同程度地被4至5条断层错断(断层的产状等将在本报告的第5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在该地区的北西方向有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与这4到5条断层斜交,使这一地区构造情况愈加复杂。
3 Tri assic层在该地区时间剖面中埋藏最深的是Triassic地层。
其在时间剖面上显示为一条完整、连续、清晰的同相轴,但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反射波能量损失较大,故其反射波振幅不如Pale oce ne根据上述地层结构分析,故可以简单地推测该地区的地质演化简史:最开始,Triassic、Statfj ord、Dunli n和Brent层先后稳定沉积,几套地层相互之间几乎是互相平行的。
后来,由于强烈的拉张应力的作用,Brent、D unl in、Statfj or d被同期形成的几条断层错断,同时在局部形成一些背斜和向斜构造。
之后,地壳发生抬升运动,部分地层遭到了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一条弯曲的不整合面,由于海侵作用使得一些地层超覆于不整合面之上。
之后,地壳抬升运动停止,地壳再一次发生稳定沉降,新的地层如Cretace ous和Pale oce ne先后覆盖在不整合面及超覆地层之上,于是就形成了该地区如今的构造格局。
四、三个层位的波形(组)特征所谓波组,就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
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的出现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规律。
所谓波形(组)特征,就是指反射标准层的同相轴,或者是一系列波组在振幅、相位、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由于相邻道中所记录的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其形成条件、传播路径及通过的介质等都是相似的,因此当激发和接收条件及方式一定时,反射波的视周期、视振幅、极值相位数目及极值间的相对大小等波形特征,也是相似的。
但不同界面的反射波之间,由于形成条件及传播过程不同,其波形特征则往往有所不同。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波形(组)特征来识别地层,了解地层的相关性质。
该地区一共有三个层位,以下来分别叙述其波形(组)特征。
1、Cret ace ou s层由于距离地表较近(约900ms),地震波受波前扩散、吸收衰减的影响较小,而且没有断层和明显的褶皱,上下底层的波阻抗差距大,波组各同相轴的振幅强而且稳定,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两个强相位,且波形自始至终都十分相似,波形横向变化稳定,连续,特征明显,相邻的几个相位的强弱关系也很清晰明朗,便于识别、追踪以及层位的确定。
2、the J—unc onfor mity不整合面由于距离地表较远,且受到下部地层的构造作用的影响,不整合面附近只存在一个振幅较强且相对较为稳定的反射波同相轴(即只有一个强相位),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可供识别追踪的波组。
由于小的向斜或背斜的存在,使得入射波的入射角不一致,且受到地层形态的影响而出现聚焦或发散的情况,使得反射波的振幅不一致,显示在变密度图上则为明暗不一的图形(见插图),波形横向变化出现部分不连续。
在确定不整合面的同相轴的下方的第一个反射波强相位同相轴上,甚至出现了同相轴错断、强相位的转换、空白带的出现等现象,说明在不整合面下方邻近不整合面的地层(Brent地层)已经受到了断层的影响。
3、Statfjor d砂体Statfjor d砂体在所测定的区域内由于自始至终都受到断层作用的影响,因此,同相轴扭曲、消失、强相位的转换成了这一带反射波波形的主要特征!同时,振幅相比于Cretaceous 地层也已经有了明显的衰减,而且同样是由于地形形态、波前扩散以及入射角的变化等,振幅在同一剖面的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剖面之间也存在着变化。
以插图4为例,在4个断层作用的地区,同相轴遭到了明显的错断,在每条断层的两侧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杂乱的反射甚至空白带。
尽管受断层的影响很明显,但Statfjor d砂体的波组易于识别和追踪:砂体的顶界面和底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有着相当稳定的组合关系,两个强相位之间特征连续、稳定,利用这个波组特征可以对整个Sta tfjor d砂体的走势和厚度进行追踪。
五、成果图的地质分析1、C retace ou s地层1)区域构造及波组特征如前述,由于位于、J—unc onformit y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地质构造稳定,在该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地壳稳定沉降,故没有受到大的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在地震剖面图上形成了振幅高而稳定的反射波同相轴。
鉴于此,Cretace ous地层整体平缓,在局部地区受到一定的构造应力影响而形成了一些褶皱。
2)构造地质分析从等值线图上可以得出,整套地层在南北方向上呈北低南高的趋势,而在东西方向上,即同一条主测线上的地层基本上处于同一高度,故整套底层整体上呈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
Cretace ous地层在该区域内主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地质构造特征:①在L120—L170,T110—T160之间存在一个北东—南西走向的直立短轴向斜,该向斜在向南西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受到一来自正西方向的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之后,走向向南东方向偏移;②在T20—T100,L200—L250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单斜构造,由于受到上述来自正西方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的作用,这个单斜在向正北方向的延伸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构造鼻;③在该地区的西南方向,有一系列穹窿构造形成,其形成的原因是该地区地质构造相对活跃,挤压应力较强。
这个挤压应力也是产生①中使短轴直立向斜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挤压应力。
3)石油地质分析Cretace ous地层由于较为平缓,局部背斜的规模很小,难以形成油气的有效圈闭,就算有油气在此处富集,由于背斜圈闭的闭合度很小,油气也很可能从背斜两翼溢出,难以聚集成藏。
而且该地层的埋藏深度较浅(该界面地震波的双程旅行时间为900m s左右,结合速度资料进行时深转换可求得该地层的埋藏深度不超过3500米),除非上覆地层的地温梯度较大,否则难以达到干酪根的生油门限。
故在该地层中难以找到储量较大的油气藏。
2 、the J—unc onfor mity不整合面1)区域构造及波组特征如前述,该不整合面上方的地质构造稳定,而下方的地层受到较强的构造应力的作用,褶皱断层等都十分发育。
由于不整合面本身是良好的波阻抗界面,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反射波同向轴,便于识别和追踪;2)构造地质分析由于不整合面是因为地壳抬升遭到风化剥蚀,然后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而形成的,故不整合面的高低起伏不能反映不整合面周围地层的构造特征(如背斜、向斜等),而反映的是不整合面各处的地层接受或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的强弱:风化剥蚀强,不整合面较低,风化剥蚀弱,不整合面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