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或故事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其次,关于作品中的重点难点,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了解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识记《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如阿Q、孔乙己等。
-鉴赏《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章,学习并运用作品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
-体会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及创作背景;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解读《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章,如《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运用作品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我虽然也曾瞻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 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 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 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 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 候,这就已不能动。
(乙)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 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 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 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 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 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 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 喜了。
(三)无常
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 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 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 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
王,还有活无常。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 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 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 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 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 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 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 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着几个小孩糊口”。他憎恨腐败的封建统治,常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名家评价
第五章名家评价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钱理群(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枪,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别有创意,小说笔法与随笔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别是一番境地。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作者每每把回忆往事与抨击时弊结合起来,笔锋犀利,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战斗风格。
——柳斌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它(《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
——王景山(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2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四、精彩篇章赏析
(七)《父亲的病》
◆【故事梗概】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 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 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 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2)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鲁
迅写文章怒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
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
生活。
(生活背景)
(3)1926 年 9 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 学的聘请,南下教书,见识了种种知识分 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社会背景)
三、《朝花夕拾》阅读指南
《朝花夕拾》何为朝花?何为夕拾? ★朝花:旧事 (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 ★夕拾:追忆且悟新 (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抨击和嘲讽 旧思想、旧势力)
◆【人物形象】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 喜欢使坏的妇人。
◆【主题解析】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 气”,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四、精彩篇章赏析
(九)藤野先生
◆【故事梗概】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 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 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 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 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野草》《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 《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 《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 《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二、《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1)1926 年 2 月到 11 月是民国以 来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历史背景)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人物点读精彩赏读示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名著《朝花夕拾》人物点读精彩赏读示范人物点读藤野先生:山川异域亦师亦友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学生,没有民族偏见。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点读:一个来自弱国的子民,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是何其幸运。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质朴的语言传递的是治学的严谨、要求的严格,也有殷切的期待、满满的温暖。
藤野先生热爱工作,更热爱学生,尊重科学,更尊重学生,“我”心里的“不安和感激”“不服气”均从侧面体现了藤野先生公平公正、严谨认真、和蔼可亲的形象。
阿长:『哥儿』的心事我最懂粗俗守旧,迷信愚昧,心地善良,勤劳忠厚,乐于助人,关爱孩子。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朝花夕拾》----温暖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A.温暖的回忆:鲁迅以温情的笔触描述过往经历中快乐的事、善良的人,语言简洁明快。
B.理性的批判:成年的鲁迅理性审视过往的经历,用犀利的笔锋揭露旧社会的种种丑恶面目。
一、人物概述:(1)人物:阿长(长妈妈):性格:愚昧无知、庸俗、迷信、关爱孩子情节:①喜欢切切察察、搬弄是非;②固守人死要说“老掉了”、元旦说“恭喜”的繁文缛节③信服长毛攻城的方法④隐瞒自己踩死隐鼠的事实并嫁祸给花猫⑤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⑥主动为“我”买来念念不忘的《山海经》作者态度:陪伴了少年鲁迅的成长的长妈妈虽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但她淳朴热情,有着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成年鲁迅对她始终充满深切的怀念,是鲁迅生活中温馨的回忆。
(2)人物:无常性格:有人情味,爽直公正情节:①哭笑在脸上;②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悲伤,便放儿子“还阳片刻”作者态度:无常“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深受少年鲁迅的喜爱。
成年鲁迅借此理性地批判生活中虚伪的知识分子,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丑恶现象。
(3)人物:寿镜吾性格:方正、质朴、博学、略有古板、迂腐情节:①对学生和蔼答礼,戒尺和罚跪的规则都不常用;②循序渐进地教“我”功课③“我”问“怪哉”虫的问题时脸有怒色作者态度: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的启蒙恩师,他严格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教鲁迅习字、对课。
寿镜吾老先生连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都是成年鲁迅生活中温馨的回忆。
(4)人物:衍太太性格:自私虚伪、多嘴多舌、心术不正情节:①对自己孩子严格却怂恿其他孩子吃冰、“打旋子”,孩子摔倒了又推卸责任;②教唆“我”变卖母亲首饰并散布谣言③催促“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让父亲不能安心离世作者态度:少年鲁迅曾被衍太太和蔼的表面所迷惑,成年后的鲁迅对其充满鄙视,并借此理性地批判了这种处心积虑陷害别人,把他人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精神废料”。
(5)人物:叶天士、陈莲河等庸医性格:故步自封、情节:①陈莲河见自己的医术治不好父亲的病,便建议用“巫术”治。
【名著导读】读《朝花夕拾》中的鲁迅(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读《朝花夕拾》中的鲁迅我一向不是很钟情于鲁迅的作品,但打开《朝花夕拾》,我发现蒙在鲁迅头上的面纱不知不觉中已揭开,露出来的,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写照,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生涩难懂,反而让我觉得是位长辈娓娓地给我们讲述着他肚子里不为我们所知道的故事,随和又亲切。
我喜欢鲁迅描述“我”小时候的样子。
那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却没猜到他竟藏着这么多的秘密:百草园里的蟋蟀、覆盆子、木莲、何首乌;迎神赛会上的活无常;自己又爱又恨的阿长和当时爱不释手的小人书《山海经》;可爱的“隐鼠”和不带好感的猫------这些小孩子们特有的童趣和天真,将一个儿童的天性毫无保留地勾勒出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鲁迅原本有些低沉的语言顿时都活泼起来,仿佛就是那个生长小男孩在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聊着他的故事。
我欣赏青年的“我”那份深藏不露的志气,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他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尤其令我敬佩的,是他在学业的选择上从不犹豫不定;在日本留学是,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他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熊熊的烈火把每个中国人的心都从寒冷的冬天中解脱出来。
这是我以前所接触过的所有作家中都找不到的感觉。
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对于中年的“我”,淡然处之也许就是他的生活原则。
在当时黑白混淆、不辩是非的“铁屋子”里,要能有个位置却又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靠的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支撑着包括鲁迅在内的所有爱国志士。
面对外界的冷嘲热讽,他既不视而不见,又总能为自己摆脱那些旋涡。
“我”,是所有像鲁迅先生的人的合影。
在书中,活无常、范爱农、《二十四孝经》等在当时社会俯拾皆是的神、人和物,在鲁迅先生的锤炼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了他独特风格的代表。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五猖会》
五猖会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 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
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
五猖会 表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 “小”鲁迅 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 而痛苦的感受。
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 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 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 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 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 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 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我对猫是没有好感的,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
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
篇目
(我)取来给(隐鼠)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 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 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 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 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 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 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
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大”鲁迅
《朝花夕拾》: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1.《狗 猫 鼠》 人物:鲁迅 阿长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人教版部编版七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二、作品简介“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散文集,书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或可憎,或可爱,或可怜,或可敬,它们在文字间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中的几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母亲形象在《朝花夕拾》中,母亲形象是最为鲜明和感人的。
鲁迅先生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妇女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与伟大。
在《母亲》一文中,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母亲。
她是一位默默无闻、清贫而坚忍的母亲,她身上的点点哀愁成了我们心头难以磨灭的印记。
母亲为了供他读书而省吃俭用,尽己之力帮助他度过了艰苦与困顿。
母亲的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承载着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二、许泰钧形象许泰钧是《朝花夕拾》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位知识分子,曾是我国革命的旗手之一,但后来因为一系列原因,逐渐迷失了自我。
他的形象是一个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怀疑和不满的代表,也是一个深思熟虑、内心矛盾的人物。
许泰钧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冷漠。
他的遭遇引发了对国家现状的反思,让我们意识到不能被现实所迷惑,要保持自己的良知和人性。
三、小李形象小李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青年形象,他是作者在梦中遇到的一个人物。
小李是一个年轻而聪明的人,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然而,小李的形象也透露出他对人世间的迷茫和彷徨。
他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和无助,认为人类的命运是被命运所支配的。
小李的形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正视社会现实,努力寻求改变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四、阿Q形象在《阿Q正传》中,鲁迅刻画了一个最为典型的形象——阿Q。
阿Q是一个具有极强个性特点的人物,他是懦弱与勇敢的结合体。
阿Q 的形象象征着一种愚昧而自欺欺人的心态,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他经常自嘲自讽,试图通过扭曲事实来安慰自己的自尊心。
阿Q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复杂的人性,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重要知识点整理及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重要知识点整理及练习《朝花夕拾》重要知识点整理(附练习)一、内容精要主要篇目:共十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感谢聆听
关于《朝花夕拾》
• 《朝花夕拾》来源于早晨坠落的花下午捡拾 起来,意味着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与 情感,也有旧事重提之意思。 •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 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 的10篇回忆性散文。
关于《朝花夕拾》
•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 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 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 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 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 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 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 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 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 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你对文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如 何评价?
• 兴高采烈变为无精打采 教育内容艰深,教育方式单一,没有注意激发 儿童的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
• 《朝花夕拾》中,作者提及到了他的两位老师,童年时的私塾老 师寿镜吾先生和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藤野先生。请结合作品的具 体内容说说你更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
•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 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 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主要人物
•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 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 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 《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 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人物评价
•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 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 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 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 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
1、幼年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变化:__不__大__佩__服__(__3_)__、__不__耐__烦__(__6_)_____、 __空__前__的__敬__意__(__1_3_)、___敬__意__淡__薄__到__消__失__(__1_8_)、__新__的__敬__意__(__2_6_)______。
《父亲的病》
1、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平地木十株
。 衍太太
2、
让鲁迅在父亲临终前大声呼喊“父亲”。
主题: 本文描述了几位“名医”,作者对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
索钱财、草菅人命的行为表现出极大憎恨,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不舍 与后悔之情。
《琐记》
1、父亲故去后,衍太太 教唆我去偷家里的东西。 2、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 南京 求学的过程,描绘了 在 江南水师学堂 和 矿务铁路学堂求学的艰难,毕业后,鲁迅决定去
同乡会争执、酒楼叙旧、报馆案风波、范爱农之死 。
主题: 本文通过追述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
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 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阿
梳理概括
出处
长 1、外貌 黄胖而矮
2、
称呼的由来
相关事 大字睡姿
件
元旦吃福橘
《阿长与<山海经>》
主题:
文章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情感变化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 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感激与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39张幻灯片)
艺术特色
①以议论为主,穿插生活片断,带有较浓的杂文色彩。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②以描写人物为主,把描写人物与作者个人感受结合在一起,体现传记文章的特色。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③以叙述为主,叙述生活片断,穿插描写,并寓议论、抒情于描写之中。如《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④文章结构、材料取舍方面,洗练而多样,简洁而完整。
主题思想
《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狗·猫·鼠》——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类似的人。《二十四孝图》——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无常》——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君子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父亲的病》——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语言特点
语言清新、浑厚、优美、流畅、幽默、有趣味、亲切感人。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善于使用对照和反讽手法。如《五猖会》中,作者前后心情的对照,表达他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又如《无常》中的“鬼”无常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对照,表达对无常的赞美和爱好之情。
主题思想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的真诚怀念。《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范爱农》——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吊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琐记》——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名著阅读分部详解 第五部 《朝花夕拾》 知 识 储 备 人 物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34张PPT)全篇
整体感知走进作品
目标再现
学习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感知全书 的内容,探究精彩片段句深入研究,对重要的语 句和章节,作透彻理解
写作特色
讽刺手法
四 合作探究 共享收获
合作交流 共享收获
小组交流 畅谈喜爱篇目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五猖会》
合作交流 共享收获
读书记录
典型事例 人物形象 主题情感
写作特色
《阿长与《山海经》》
❖谋害了我 的隐鼠
❖睡相不好 ❖饶舌多事
新年逼着我吃福 橘,还要说一些吉 利的话
❖ 目不识丁的她却为我找来了最为心 爱的宝书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鲁迅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朝花夕拾》的兴趣。(难点) 2、学习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感知全
书的内容,探究精彩片段。(重点) 3、 感悟鲁迅深邃的思想。(情感)
一 激趣导入 走近作者
激趣导入走近作者
“
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受教育,
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 才刚刚开始。”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 《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 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 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1926年9月鲁迅接受 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在此期间, 靠回忆往事来打发时光。当他发现厦门大学 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不禁在文 章中进行批判。这10篇散文就是我们要学习 的《朝花夕拾》
二 整体感知 走进作品
整体感知走进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分析
长妈妈
人物简介
阿长,鲁迅的保姆。她的真实名字并无可考,因为在她之前的女工叫“阿长”,所以大家仍叫她阿长。她生得“黄胖而矮”,夏天的睡相很差,还总喜欢“切切察察”。
性格特点
粗俗守旧、愚昧迷信但又朴实善良、勤劳忠厚、热心真诚。
相关情节
(1)教给鲁迅传统的道理和规矩。比如正月初一早上第一句话只能说“阿妈,恭喜恭喜”,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人死了,不能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3)辛亥革命后,他热情高涨,身兼数职,做了很多事,却卷入报馆案风波。
(4)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他便失业,陷人穷困潦倒的境地,终日借酒浇愁,最终溺死。
衍太太
人物简介
鲁迅儿时的邻居,庸俗粗鄙、爱搬弄是非的市井妇人。儿时的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逐渐发现她的虚伪自私。她喜欢孩子,也很受孩子们的信任,但她常常背后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出事后又充当老好人。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
喜欢切切察察穷困潦倒孤傲倔强
迷信愚昧爱国正直耿介
守旧粗俗 长妈妈 范爱民 冷漠怯懦
善良淳朴苦闷失意
热心真诚《朝花夕拾》 胸怀大志
热爱科学 主要人物形象 自私自利
严谨认真 虚伪市侩
不拘小节 藤野先生 衍太太 爱搬弄是非
真诚、正直喜欢背后使坏
和蔼可亲关爱学生心术不正愚昧迷信
平等待人没有民族偏见庸俗粗鄙
(2)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
(3)主动为鲁迅买来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
(4)踩死鲁迅养的隐鼠并嫁祸给猫。
藤野先生
人物简介
全名藤野严九郎,仙台医专教授解剖学的教授。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他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正义感,没有民族歧视,平等对待学生。
性格特点
严谨认真、正直善良、和蔼可亲。
相关情节
书塾的先生,名寿怀鉴,字镜吾。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学生并不严加斥责。
性格特点
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要求严格。
相关情节
(1)鲁迅向他询问“怪哉”的事情,他脸上有些怒色。
循序渐进教鲁迅读书。
(2)学生们跑到书屋后面的园里玩耍,耽误了上课的时间,他并没有严厉呵斥。
父亲
人物简介
一个专制且严厉的封建家长,童年时期的鲁迅受到他的严格管教。后来得了病,在庸医的治疗下病情加重,最终去世。
性格特点
自私自利、心术不正、爱搬弄是非。
相关情节
(1)鲁迅父亲弥留之际,她让鲁迅在一旁大声叫喊父亲,增加了病人临终的痛苦。
(2)怂恿孩子冬天吃冰;怂恿孩子们打旋子,孩子摔倒了又推卸责任。
(3)给年幼的鲁迅看成人图画。
(4)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散布谣言,迫使鲁迅离开故乡,去异地求学。
寿镜吾பைடு நூலகம்
人物简介
(1)对来自中国的鲁迅非常关心,主动帮其订正讲义,直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全部课程,这让鲁迅心生感激。
(2)指导鲁迅准确地画血管图,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
(3)对中国女人裹脚后足骨的畸形很感兴趣,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最终没有得到答案,他很是遗憾。
(4)鲁迅离开仙台,他非常悲哀,特意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以做纪念,并叮嘱鲁迅照了照片寄给他,时时通信告知此后的状况。
性格特点
严厉、专制,不理解儿童的心理。
相关情节
(1)在鲁迅准备去看五猎会时,强迫鲁迅背诵《鉴略》。
(2)生病后,在两个庸医的治疗下病情加重,最终在鲁迅的大声叫喊中痛苦地离世。
范爱农
人物简介
鲁迅的同乡,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最初与鲁迅有过嫌隙,后与鲁迅冰释前嫌。回国后受到排挤,十分潦倒。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无法在黑暗的社会立足,穷困潦倒、痛苦失意,最终溺死(鲁迅疑心是自杀)。
相关情节
(1)留学时期,在同乡会上和鲁迅发生争执。
(2)他因没有学费而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在故乡受到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只好躲在乡下教书。与鲁迅在故乡的酒楼重逢,两人叙谈各自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