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民的日常生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其得失
一方面对付随时准 备进 攻的 敌人, 另一 方面 对付动 员迟 缓 的敌人。我们能否调动 我们 的大 部分作 战兵 力先去 对付 一 个敌 人, 然后再去对 付另 一个 敌人, 仅仅 取决 于定下 决心 是 否及时。但 普法 战 争的 经 验使 老毛 奇 很快 又改 变 了想 法, 1871 年春他就得出了不能在两条战线上 进行速决 战的结论。 他写道, 德国 不能指望 在短 时间 内以一 次迅 速而成 功的 进 攻摆脱一个敌人, 然后再去进攻 另一个敌人。 我们刚刚认 识 到, 要胜利结束对法国的斗争是何等艰 难 [6]( P169) 。他在 1890 年 5 月也着重 谈了 这一想 法。他说: 几个 欧洲 强国 将开 始 交战, 它们已空前未有地武装起 来了。其中任 何一国都不 可 能在一二次进军中 被削弱 到认 输的地 步。[6]( P170) 但是, 老 毛 奇关于未来战争要持续很长时间的主张, 以及 不能在两条 战 线上进行速决战的警告, 对后来军事 战略的制 定并没有产 生 决定性的影响。
总的来看, 俾斯 麦时期 国家 战略的 运筹 是成 功的, 成 功 的关键在于他对地缘政治和德国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德国人的生活细节
德国人的生活细节1、从小到大在中国见到的窗户基本都是向外推开的,到德国我注意到他们的窗户都是向内拉开的。
问德国人为什么,回答是窗户向内拉开擦玻璃时很方便。
想想真是这么回事,你必须将胳膊甚至大半个身体探出窗外才能擦到外推窗户的玻璃外侧,住楼房时这很危险。
2、德国的窗户有两种打开方式,一种是常规的横向内拉全开,一种是纵向小角度内倾,后者相当于在窗户上端开了个大缝,既透气又不会漏雨。
第一次去德国时不知道,在酒店一拉窗框向内倒下来还以为坏了,找服务员投诉,闹了个笑话。
这种窗户是一百多年前发明的。
3、德国民居房顶都铺着瓦片,但是没有瓦当这种东西,他们在房檐处都装有横向的金属拦水槽。
下雨时雨水会顺着倾斜的房顶流到拦水槽,再通过外墙树立的排水管直接流到下水道。
所以德国的房檐下永远不会出现水帘洞般的景象。
4、有些德国房子外墙竖有一人高的金属箱,形状有点象古埃及装木乃伊的棺材,顶端与房顶排水管相连。
问了才知道是雨水收集器,能装30升的雨水,收集的雨水会用于浇花浇草坪。
德国多雨,需要人工浇灌的时候不太多,用自来水浇灌的成本其实并不高。
5、很多德国洗手间里看不见马桶的水箱,水箱都做在墙里了,硕大的冲水开关也是嵌在墙上的。
这有什么特别吗?想一想其实挺可怕的,这意味着马桶水箱里的机关零件必须泡在水里几十年不能坏,对中国马桶你有这个信心吗?6、德国公交车站站牌上不仅写着首尾班次时间,还写着一天中每一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
我站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真的就是那个时间到站。
很早就知道德国火车班次时间很准,但是公交车班次时间也能这么精准,叹为观止。
7、几个月前我提到德国人家里除了马桶还装有小便池,这样男士小便时就不用搞得马桶里尿液四溅,对女士会更卫生。
有朋友表示不相信。
这次到德国人家里特意拍了张照片。
这家的卫生间并不大,不到5平方米。
8、德国人在墙面贴瓷砖时,瓷砖间抹灰缝隙的标准宽度是5mm,而不是象中国贴瓷砖时缝隙尽可能紧密。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民的日常生活
• 國民敬愛王室,對此燦爛輝煌的統治感到滿意,對溫 情主義的君主亦十分激賞。 • 『德國人繳一分稅款,就能由政府那兒收回一分錢的 代價!』這是1901年,美國人列伊.斯特那德.貝卡, 對當時德國的評語。 • 德國人當中,有一半人負責管理另一半人。 • 個人的記錄極為詳細,舉凡職業、財產、社會階級等 都在登記範圍之內。 • 市民的身份更往往隨官僚制度的擴大而不厭其煩的重 新更正。 • 每當地址有所變動,都得與警察聯絡,並登記於資料 卡上。 • 雇用女傭時,亦得將其人資料詳細記入黃色書卡中。
• 結果在另一方面,青年的個性反被削弱,主動性被抹 煞,養成終生都須仰賴權威的習性。 • 由於邁入工業化時期,德國亦由佃農國家步入工業勞 動者和白領階級的國家。 • 在19世紀以前曾停滯一時的人口,也在此二、三十年 間,增加了三倍之多。人們相繼離開鄉村而湧進都市。 • 工業化時代生產量大幅昇高。 • 1871年戰爭結束之際,德國的生產額已趕上法國。 • 在20世紀之初,甚至還凌駕英國。 •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 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 當時,德國國內的勞動者一天須工作11小時,甚至 12、13小時。有時候甚至連星期日也照常工作。 • 對下層階級而言,只要有禮拜天,其餘六天再怎麼辛 苦都可以忍受。 • 他們在酒館裡喝淡薄的啤酒,配以香腸、聽小樂隊演 奏通俗歌曲。 • 通常一名手藝高超的木匠,每日收入大約是一塊美元, 而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收入則只有一半。 • 勞動者都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一家四口者,所居住 的房子很少有兩間以上的,而房租每個月大概在二元 五十分(美元)左右。 • 四口之 • 譬如禁止在草地上行走,禁止進入兒童場所,禁止自 行車在人行道上行走等。 • 如果違反這些規定,便要繳納相當數額的罰款。 • 德國人的市民構成,就是德國的士兵構成,也就是德 國的組成份子。全國男子都必須服兵役。 • 德國青年共需服四種軍職。 • 即兵役期、預備役期、後備隊時期、國民軍時期。 • 青年的形成期就是兵役期。 • 在軍隊中,青年必須服從、遵守規律,俾使青年能過 勤儉、樸素的生活。
欧洲人的衣食住行
塑料袋的发明者舒施尼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
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项发明100年后给人类带来了环保灾难。
由于塑料袋大都是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
这两种办法都不利于环保,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
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欧洲的衣食住行(1)旅游先要走路,先行一步,那就倒过来先说“行”。
行欧洲城区宽阔的马路不多,车多人少秩序井然,没有拥挤堵车的现象,也很少看到交通警察。
高速公路路况好,两旁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许多司机白天开灯驾驶,以互相提醒。
德国有一个倡议:少喝两杯啤酒,行车开灯!结果发现事故大大减少。
在欧洲13天,走了10个国家,行程万余里,没见过一次交通事故。
乘坐大巴在欧洲旅游,没有收费站,没有国界的障碍,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轻易地跨过了国界。
因为欧盟十五国是彼此免签的,欧洲国界只有一个小小的路牌提示。
有轨电车是欧洲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
有轨电车便利、顺畅、准点,且清洁环保,符合当今城市发展的理念。
马路上高级轿车很多,小排量的轿车也不少。
甲壳虫小轿车开始成为一种时尚。
在德国一些城市,规定周日大型客车不许上路,而只允许小车行驶。
在欧洲多次体验过“行人优先”。
有一次我们住在瑞士一个只有3.2万人叫奥特尔的小镇上,晚上我和南京的一对夫妇逛街,走过三条街道没看到一个行人。
正感到诧异时,一辆载满人的大巴突然停在我们前方,只见司机挥手示意让我们先过马路,车上乘客也向我们示好。
那个感觉,真是美滋滋的。
在欧洲闯红灯是受到白眼的。
看到闯红灯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的国人我们也感到羞愧和不安,在国内很自然的事,在欧洲就觉得很刺眼,这也许是不良习惯和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原故。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政治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
建立合众政府。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后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
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
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第(2)问德国经济发展特点立足材料概括,发展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科技、对外关系分析。
第(3)问实际上是分析德国崛起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德国是怎样的状况?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德国是怎样的状况?说到德国,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列强基本上完成了对于世界各个地区的占领和瓜分,以1884年柏林会议为标志,在这次会议中列强把将非洲彻底分割完毕,这意味着后发强国根本无法获得海外市场和海外殖民地,尤其是处于欧洲的后发强国德国。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实力全球第二,武装力量欧洲大陆第一,这样的大国在英国主导的全球秩序却没有相应的地位,那么矛盾势必会爆发出来并且只会以战争的形式迫使英国屈服。
德国的经济受到威胁法国在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1870年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败,十万法军投降,此后巴黎爆发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上台,在1871年5月10日法国政府和普鲁士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法国向普鲁士投降,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而普鲁士由此统一南德意志各个小邦,正式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德国的经济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高峰时刻,在1870年到1914年之间,德国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转型,并且在1873年到1896年的全球大萧条依旧保持经济增长,到最后超越了英国和法国。
德国经济的发展来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赔款50亿法郎,这50亿法郎成为德国发展工业的原始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和修建工业基地,普法战争结束后两年德国的股份制公司从战前的418家飙升为726家。
另外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地区拥有发达的棉纺织行业、钾盐矿产和铁矿资源,最重要的是阿尔萨斯和洛林同德国的生产煤矿的中心鲁尔区连在了一起,使得德国的工业能力开始急剧上升,在1870年到1900年之间,德国的煤炭产量从3400万吨到达1.5亿吨,钢铁产量从17万吨上升为664万吨,到了1913年,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铁砂产量占据欧洲的47%。
19世纪末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大事年表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
周恩来主持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邓小平主持工作,纠“左”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改革开放(1978~ )
高考制度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16字法制建设方针,开始拨乱反正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三大改造完成
中共八大召开,制定正确路线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提出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9月秋收起义
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1月,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
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0月,红军长征(1934~1936)
1月,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左倾错误
10月吴起镇会师
《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10月,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覆灭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开始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
首条航线开通(北京-天津)
7月23日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史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史(大国的崛起)一、英国1、17世纪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获得的大量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640年——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3、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导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4、在法国大革命中,参与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5、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6、1836 -- 1848年,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工人为争取普选权而展开大规模的斗争。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三位。
原因: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技术装备落后。
对外政策:组成三国协约,对抗三国同盟。
8、一战中联合法国在西线同德国交战,并成为战胜国。
9、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英国都是主宰国之一。
参与签订了相关的各个条约。
10、二战前采取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11、二战开始后对德宣战。
1940年7--10月遭到德国的轰炸。
1942年参与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阿拉曼战役中击溃德意联军。
1944年参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参与了二战中的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等。
12、二战后,接受美国经济援助恢复经济,加入北约和欧共体组织。
二、美国1、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18世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2、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美国诞生并获得独立,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南部仍保留奴隶制度。
3、1787年颁布宪法,成立联邦政府,实行总统制,华盛顿是首任总统。
4、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5、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等大国。
1861—1865年美国内战,北方获得胜利,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介绍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对德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第三节 英国的社会改良主义 一、费边社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 三、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改革,是在上层阶级道义的反省之下,以
国家权力为主体,让劳动阶级被动地成为国家社会主义
的受益者。”
“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经济生活的干涉及地方自治团体统
治权的扩大,会渐渐接近社会主义的门口。所谓实行部
分社会主义,就是对所有的分配不均现象加以调整。” 。
——瓦格纳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浦鲁东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等。另外,传统的资产阶级自 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主义又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 分支。实际上,社会民主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有着 更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广泛
1871 年俾斯麦在给他的阁僚的一封信中就写到:“( 1 ) 生产、交易,及价格等诸关系中,对于具有正当理由的劳 动阶级的要求,只要在能与国家利害相调和的范围内,政 府应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予以满足;但( 2 )对于有危害 国家之虞的煽动,在不萎缩健全的公共生活的范围内,应 用禁止或刑罚法规以制止。” 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也说:“社会恶害的矫正,只靠镇压 社会民主党的煽动骚扰是不够的;还要渐次寻求方法,积 极增进劳动者的福祉。┄对于祖国,应谋求国内和平秩序 的永续保证;对于贫者,应谋求他们生活上的更安定与更 丰富。”
谈一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福利思想
谈一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福利思想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有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德国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这些思想流派与以往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开始关注社会福利为题;开始关注国家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开始关注各给阶层中的公平为题。
下面我没就来具体看以下这四种福利思想吧。
欧洲社会民主主义。
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道主义,个人机制优先,希望利用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度;第二、民主主义精神,民主本身是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把民主扩展到社会的一切领域;第三、以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民主主义认为自由意味着摆脱低人一等的依附地位,也意味着个人权利不受他人的侵犯。
自由意味着人人平等的拥有权力。
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传统;第四、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理论的“修订”。
提出了给各个企业的经理人员更大的自主权。
提出了不必对所有的企业都实行国有化的想法;第五、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相,推动了对民主的追求,通过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努力,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其次,推广了全名福利的思想,社会民主党逐渐班自己的阶级基础从工人阶级扩大都其他中下阶层的社会成员中,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民党”。
第三,强调国家的责任。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弊端,单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过节必须负担起责任,进行干预开缓解解决问题。
综上欧洲民主主义思想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强调国家干涉、强调平等的思想、主张通过改良解决社会问题。
德国历史学派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诸侯林立各自为政的分裂状态。
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国家经济学》影响着德国经济思想,只有国家统一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德国认为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而不应采取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新、旧德国历史学派。
以李斯特、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为代表的旧历史学派。
德国消费主义发展历程
德国消费主义发展历程德国消费主义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德国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德国消费主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经济繁荣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0年代是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这段时间,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消费开始崛起。
人们开始购买各种日用品和娱乐产品,对于时尚和新潮的东西有很高的追求。
2. 紧缩时期:随着1929年的经济危机,德国的消费主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大萧条期间,失业率飙升,德国人的收入大幅减少,消费水平受到限制。
人们开始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不得不把重心放在满足基本需求上。
3. 威权主义时期: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德国出现了威权主义政权,即纳粹德国。
纳粹党通过鼓励和引导民众大规模消费,加速了经济的恢复和德国消费主义的再度崛起。
纳粹政府提倡“实惠消费”,推动德国人购买本国制造的商品,以扶持本国经济。
同时,与此同时,纳粹政权还通过广告和宣传手段,鼓励德国人购买与所谓“纯正德意志人”身份相符的商品和豪华品牌。
4.重建时期:二战后的德国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但德国人民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迅速重建了经济。
1950年代开始,德国迎来了所谓的“经济奇迹”,消费主义再度崛起。
德国人开始大规模购买家电、汽车和时尚产品,与日本一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5. 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德国工业的相对衰退,国民经济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这种结构性转型对消费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的消费习惯逐渐向个性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倾斜。
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健康和环境,购买有机食品、绿色能源和可再生产品等成为一种趋势。
总体而言,德国消费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繁荣到经济危机再到战后重建和后工业化时期,德国人对于消费的需求和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德国的消费主义逐渐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注重品质、环保和可持续性的消费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列强英法德俄美军队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列强英法德俄美军队概况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新的战略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列强或为了保持自己的有利地位,或为了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无不大力加强军备建设,使西方的军事力量有了新的发展。
一、英国:海军优先英国自近代以来,它的海军建设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大英帝国的坚强基石。
英国政府有鉴于此,极为重视对海军的建设,始终把它放在比陆军更为重要的位置,其军备政策具有鲜明的海军优先特色。
到了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仍然坚持这种军备政策,仍然追求“欲使其国海军有对抗二大强国海军之强力”的建设目标。
具体地说,就是英国海军要比第二、第三位的两个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强大。
据有关资料记载:1857~1858年度海军经费为8440100磅;1870~1871年度为9013000磅;1880~1881年度为10321435磅;1881~1882年度为10497000磅;1884~1885年度为11599711磅;1890~1891年度为69000000美元,约合12700000磅;1900~1901年度为38791900磅([英]巴那比:《英国水师考》,第20、30页;清末刊本;《二十世纪欧洲史》,第37页;《最近世界海军力》,附表第16)。
从这些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后30年中,英国的海军经费呈大幅度稳步上升的趋势。
其中:1880~1881年度比1870~1871年度增加了1308435磅,使第1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14.5%;1890~1891年度又比1880~1881年增加了2203000磅,使第2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20.9%;1900~1901年度更比1890~1891年度增加了26091900磅,使第3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205.5%。
最后10年的海军经费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是与当时德国提出要建立自己强大的海军这一国际形势背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政府力图保持其海军对欧洲各主要国家海军的绝对优势,所以不惜耗费巨资与德国进行竞争。
第一讲 历史转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理论纷争
马克思主义史讲义(下)第一讲历史转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理论纷争思考题1、19世纪20世纪之交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全面“修正”的历史背景与基本内容。
2、国际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大论争的基本情况。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且这一发展是曲折的。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
反映这些变化的各种流派和思潮也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其现实意义的怀疑、责难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这一时期,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的出现,以及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这一思潮的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大论争,同时也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序幕。
一、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经历了近30年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种理论流派和思潮纷纷出现,对这一时代的新变化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以“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旗号的伯恩施坦主义首先发难,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最引人注目的挑战。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经历其产生之后的第一个世纪之交时,恰逢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
新的炼钢法、发电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等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不断涌现,以及交通通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代表了这个时期最新的技术进步,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超过了轻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
总之,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而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高速增长。
德国人的衣食住行
个人收集整理-ZQ1 / 1(不是他们不想讲究,而是没钱)老人往往穿着高档十分考究,大多数人都很随便,但也不至于破烂.德国人生活很节俭,中国人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地“买旧衣服穿”,在德国十分正常,每周一次地跳蚤市场上从内衣到床单被套都能买到,处于卫生考虑建议大家不要买.德国地新衣服也很廉价,尤其是每年两次地“还季大减价”,通常几十马克就能买到合适地衣服穿.但身材娇小地女性还是尽量多带衣服吧!德国人也不讲究吃,面包、黄油、牛奶、蛋糕、巧克力、啤酒构成了德国地饮食文化(简直是给德国鬼子戴高帽子), 德国地饮食很便宜,只要你不下馆子,自己做饭一个月马克就足够了.但如果去饭馆这些仅够四个人一顿饭. 中国人在德国吃饭绝对是大问题,不仅蔬菜种类极少,就是肉也无滋无味,新鲜水果常见地只有苹果,梨,橙子,香蕉和葡萄,好在价格不贵,多数马克一公斤就能买到.如果大家想改善伙食,必须要去亚洲店,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亚洲店,参考价格如下:豆腐马克半公斤,韭菜马克十几根,青菜马克一公斤,空心菜马克一公斤,酱油,醋,味精,花椒大料,豆腐卤,粉条,绿豆,红豆都能买到.至于米,在德国超市就能买到,最便宜地反倒最好吃.马克克,(德国人煮米饭,连包装盒都一起放进锅里,狂煮半个小时)所以他们爱吃地大米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猪食,可笑地是,那种黄黄地大米竟然卖马克一公斤.选择超市也很重要,, 和,是最便宜,最理想地超市.德国超市里罐头与香肠是主力军,胃不好地同志可要小心了..能否租上价廉物美地房子只能靠碰运气.通常,学生宿舍价格在马克一个月(包含全部费用),如果住出租房价格通常略高,地区差异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东德地区马克就能住到好房子,慕尼黑,斯图加特,法兰克福至少要马克您才能找到房子,至于条件那就很难说了.当然也有极便宜地房子马克一个月,但那种地方比中国地学生宿舍条件还要差.当然,互联网上有一个著名地网站可以为大家排忧解难,即.由于现在中国留学生数量激增,很多学生宿舍规定一层只能有一到两个中国人,再加上德国很多大学都是学生多宿舍少,所以从登记宿舍到搬进去至少需要等一年.强烈建议拿到入学通知书后尽早申请学生宿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施庆华评《破碎的生活》|回首二十世纪一代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史
施庆华评《破碎的生活》|回首二十世纪一代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史《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美]康拉德·H.雅劳施著,王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23年1月出版,476页,108.00元对于欧洲以外的人来说,当代德国常常会让他们感到困惑或惊讶。
例如,为什么德国人不太愿意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更倾向于认同自己是“欧洲人”而非“德国人”?在涉及军事援助乌克兰的问题上,为什么德国人最初持更为谨慎的态度?此外,在民粹主义盛行的时代,为什么曾经出现过纳粹政权的德国反而成为西方世界最稳定的力量呢?要理解德国人对民族主义、战争和暴力的态度,关键在于他们在二十世纪,尤其是上半叶所经历的历史。
德裔美国历史学家康拉德·H.雅劳施(Konrad H. Jarausch)所著的《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一书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这本书不是一本抽象的历史学分析和概论,而是基于七十多位出生于一战结束和纳粹上台之前的德国人(或称“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出生者”)的回忆录所描绘的这一代德国人在二十世纪所经历的日常生活。
柏林墙倒塌后,许多德国退休老人开始撰写回忆录,回忆自己在二十世纪所经历的战争、逃亡和灾难。
这些自传性文字大多作为私人的家族记忆留存下来。
其中一些人希望在回忆录里向他们的后代讲述家族的背景以及自己在二十世纪惊心动魄的经历,字里行间常带有说教的口吻;而另一些人则将其作为一种心理疗愈的方式,希望通过解释过去为一些曾经的人生选择辩护。
雅劳施致力于根据这些普通人的回忆,将许多个不同的个体命运和集体叙事融为一体,撰写一个世代的集体传记(第3页)。
在书的一开始,他列出了本书中将会出现的七十多位主人公的个人简介,其中着墨最多的所谓“核心人物”(在书中被提及八十次以上的)有十七位。
从社会阶层来看,有百分之十的样本来自工人阶级,大多数依然是中上层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其中至少百分之十是在知识分子圈中已知名的人,如彼得·盖伊、约阿希姆·费斯特等;从性别来看,三分之一的样本来自女性,三分之二来自男性;从政治倾向来看,只有少数样本来自曾经的纳粹狂热分子、纳粹政权的批评者或受害者,大部分是不关心政治的普通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可以谈谈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20世纪初德国经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德国经济的发展特点,一是投资不断增加;第二,科技现代化发展快速,三分之二的工业企业拥有近电气化的机器和工厂;第三,出口迅速上升,五大出口港口货物出口增加了3.3倍;第四,生产力不断提高,铁路设施得到了改善;第五,经济发展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政策,减轻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还有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经济是建立在强制垄
断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又渐渐走向自由独立的民族国家;社会趋向精英统治,自由民主性被社会上有经济、政治影响力的精英以及特权阶层所取代;军事上又提出了快速扩张及外交手段来维持德国首脑地位;文化则主要靠着独立的概念,鼓励语言、音乐、艺术及才艺的发展。
由此可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德国帝国主义的特
征固然是互相关联的,但也各有不同。
德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提升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德国帝国主义以强制垄断经济以及依靠帝国外交等多种特殊手段作为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依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個人的記錄極為詳細,舉凡職業、財產、社會階級等 都在登記範圍之內。
• 市民的身份更往往隨官僚制度的擴大而不厭其煩的重 新更正。
• 每當地址有所變動,都得與警察聯絡,並登記於資料 卡上。
• 雇用女傭時,亦得將其人資料詳細記入黃色書卡中。
• 德國的禁規,多達數百條。 • 譬如禁止在草地上行走,禁止進入兒童場所,禁止自
• 階層區分極為嚴格。
• 工人與工人之間決不行舉手禮,但遇到長官卻得恭謹 的鞠躬行禮致敬。
• 一般人對皇帝的權位都充滿憧憬。
• 所以威廉二世的言行舉止都成為男士們爭相仿效的榜 樣。
• 有數百萬的男士模仿皇帝蓄著鬍子。
• 國民敬愛王室,對此燦爛輝煌的統治感到滿意,對溫 情主義的君主亦十分激賞。
• 『德國人繳一分稅款,就能由政府那兒收回一分錢的 代價!』這是1901年,美國人列伊.斯特那德.貝卡, 對當時德國的評語。
行車在人行道上行走等。 • 如果違反這些規定,便要繳納相當數額的罰款。 • 德國人的市民構成,就是德國的士兵構成,也就是德
國的組成份子。全國男子都必須服兵役。 • 德國青年共需服四種軍職。 • 即兵役期、預備役期、後備隊時期、國民軍時期。 • 青年的形成期就是兵役期。 • 在軍隊中,青年必須服從、遵守規律,俾使青年能過
• 1871年戰爭結束之際,德國的生產額已趕上法國。
• 在20世紀之初,甚至還凌駕英國。
•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 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 當時,德國國內的勞動者一天須工作11小時,甚至 12、13小時。有時候甚至連星期日也照常工作。
• 對下層階級而言,只要有禮拜天,其餘六天再怎麼辛 苦都可以忍受。
• 下層階級沒有參政權,對法律之制定也無任何影響力。
• 大戰前勢力極大的社會主義者也受到嚴格的取締。
• 當時德國的情況大致如此,但國民都能很滿意,他們 有工作,有一定的收入,生活大致稱得上是安和樂 利。」
• 他們在酒館裡喝淡薄的啤酒,配以香腸、聽小樂隊演 奏通俗歌曲。
• 通常一名手藝高超的木匠,每日收入大約是一塊美元, 而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收入則只有一半。
• 勞動者都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一家四口者,所居住 的房子很少有兩間以上的,而房租每個月大概在二元 五十分(美元)左右。
• 四口之家每日伙食費約需三十五美分。
• 其次是比中產階級更高的階級,年收入650美元到 2500美元,約有三百萬戶 (歐:人口應有一千五百萬 人以上),包括中等階級的地主、事業家、高級官吏、 自由業者。
• 第三階層是下層生產階級,年收入約450美元到650 美元,為農人、工人、小本商人、下級官吏、技工等。
• 最低層階級包括勞動者,零雇工及佃農等,年收入低 於250美元,約有六百萬戶家庭屬於此一階級 (歐: 應有三千萬人以上)。
• 19世紀பைடு நூலகம்20世紀初,德國威廉二世時代德國國民的 日常生活
• 《德國風暴80年》地球出版社編譯,第40-41頁 (19 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威廉二世時代德國國民的日 常生活):
• 「在六千八百萬名的德國人中,共分為四個經濟階級。
• 最上級者年收入約二千五百美元以上,在當時已是極 高的收入,大多為貴族、富裕的地主、法律專家、教 授、著名的藝術家們。
勤儉、樸素的生活。
• 結果在另一方面,青年的個性反被削弱,主動性被抹 煞,養成終生都須仰賴權威的習性。
• 由於邁入工業化時期,德國亦由佃農國家步入工業勞 動者和白領階級的國家。
• 在19世紀以前曾停滯一時的人口,也在此二、三十年 間,增加了三倍之多。人們相繼離開鄉村而湧進都市。
• 工業化時代生產量大幅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