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阅读教学中品读的方法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方法探析-最新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方法探析-最新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方法探析一、关于品读所谓品读,就是鉴赏性的阅读。

其基本特征是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读中理解意义,培养语感。

品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反复地、比较性地读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

一是带学生品析文本的情感和意境,要抓住文本中的具象,还原文本所提供的场景,从而推敲,这些具象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

如品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起码要根据文本,组接出一幅秋郊羁旅图:夕阳西下的秋日黄昏,荒凉古道,游子伴一匹日渐消瘦的马,踽踽独行于西风中,另外,我们还要品味出苍凉的背景中那一股浓浓的哀愁:枯藤老树上的昏鸦有家可归,小桥流水人家何等静滥,这些却没有为游子提供些许的慰藉,其肠岂能不愁结?二是带学生品析语言,在看似平淡处感受语言的张力,在语言华彩处感受语言的震撼力,在语言蓄处感受语言的深层意蕴。

如教《散步》,既要带领学生对“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熟”字进行欣赏,还要让学生对“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进行品味。

如教温庭筠的《望江南》,就要引领学生对“梳洗罢”的“罢”与独倚望江楼的“独倚”的欣赏,这两个动作之间的间隔何其短暂呀,表现思归急盼相见的迫切心情,与词最后所表现的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更体现了主人公那真切的思念之苦,感人至深。

总之,品读的阅读方法,就是提倡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进行的对话交流,使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距离更为拉近,使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更为相融。

二、品读的方法品读中的“品”是感受,是咀嚼,是欣赏。

“品”要以“读”为基础,即在“读”的基础上“品”,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收获,要用“读”来强化“品”的感受,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要用“读”来领悟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意”。

品与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方法如下:(一)品意境。

所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家所运用的意象与作家情感的有机统一体。

意象就是作家观照外界客观事物所运用的形象。

语文教学的品读四法

语文教学的品读四法

语文教学的品读四法高州石鼓中学 /陈彩琼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从四方面谈谈“品读”的艺术。

一、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

”我的体会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

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名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

二、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鲁迅先生《药》一文,对坟场有这样的描写:“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将丛冢(坟墓)比作“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而不说“宛如叠在一起的馒头”?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到“穷人的丛冢”与“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构成比喻,不仅是形似,深层含义是阔人家的快乐、幸福是建立在穷人的贫困乃至死亡之上的,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三、品得美就是从“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从而产生审美激情,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品读美文时,教师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无论是用词、写句、层次、结构,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去追寻和探究,发现其美的所在。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策略(全文)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策略(全文)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策略(全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重积累,储备感悟的底蕴1.丰富积累读者的知识经验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

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知识经验的丰厚程度,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2.熟读成诵诵读是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体味,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体会的感情。

如《五彩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面对这一派奇异的自然风光,我不禁深深赞叹: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课始,我就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并质疑。

然后在学完五彩池的奇异景色后,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学生这样连续多次朗读,结果一次比一次体会得深,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挖掘内涵,品味感悟的真谛1.激活想象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化枯燥乏味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

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教学时,教师可紧紧抓住“绿”字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接着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并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然后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向学生介绍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过” “入”“满”等字的故事,同时让学生联想其他字,再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从而体会“绿”字的妙用。

感悟品味——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感悟品味——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感悟品味——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与语言品味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是低年级阅读目标的巩固和深化,又是实现高年级阅读目标的铺垫和过渡,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感的关键时期。

因此科学引导,扎实训练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扩大文本外延,充实语言内涵,让课文呈现不再孤单。

(一)纵向、横向比较,让文本价值在对比中凸显共性,彰显个性。

苏教版教材的单元编排是以主题内容大致相同为划分点的,所以,同单元的课文所表现的人文气息和价值取向是基本相似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取本单元中一篇典型文章为研读重点,将其中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共性适当向同组课文渗透。

当然,这种渗透不是灌输,不是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思维定势。

而是作为让学生感悟本组课文内涵从而进一步品味同类型文章的桥梁。

让学生在同组课文的情感体验的对比中,发现对同一价值取向的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体验母语的魅力。

另外,还可以根据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借助文本理解语言的内涵。

(二)合理挖掘写作背景,让文本传递出饱满的情感。

我们知道,单纯的一篇课文直接传递的信息总是有限度的,它既不可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全部,更不可能是对现实的整体反应。

因此,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品,不能忽视作品的现实背景。

语文教材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重视阅读教学中背景材料的巧妙合理的整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完整地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强化朗读训练,指导深入到位,让文本感悟不再枯燥。

(一)精心设问,激励评价,让学生情感体验在朗读中逐层深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呈现对学生走近文本,理解文本尤为重要,而问题设计要根据课文内容、特色而定以及学生的学情而定,应尽量使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在小语教材中,有的字、词、句、段正是一篇课文的“眼”,是阅读教学中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作者李华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积极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对获取的知识、积累的语言、搜集的素材等语文材料进行自主感悟。

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开发潜能、形成能力、发展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紧扣关键词进行感悟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面对语言文字,只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鉴赏玩索,掂量比较,才能获得审美感、情味感。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位、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

在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我就紧扣“拴”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温情。

当学生交流到“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这一句时,我提问:“这段话中哪个字最传神?”学生立刻点到了“拴”。

我故意质疑:姥姥把我拴住,不就是一个“罪人”,是一个束缚孩子自然天性的“罪人”了?首先,我让学生初步体会“拴”背后的爱意。

学生明白了:事实上,姥姥恰是在这个时期,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为“我”打开了剪纸的艺术之门,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于她的关爱体贴之情,让“我”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接着,我又引导: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牢牢地拴住了“我”呢?学生们从“缠”字里,感受到了“拴”的神。

然后我出示句子:“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让学生体会姥姥对我的期待,思念。

最后,我总结道:“你认为姥姥的剪纸拴住的是一颗什么之心?”(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就这样,一个“拴”字,让我们读到了文字背后的故事,读懂了作者内心的世界。

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地“咬”住这一能反映主题的“字眼”,在课堂教学中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字眼”的品味、领悟,明白主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和“品”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和“品”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和“品”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通过精读以理解主题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技巧等,并进行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在具体方法引领下的品析过程中,进行仿写等语言运用练习,实现“读”与“品”的有机结合,渐次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学法精读品读语感创意理解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感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

为此,我校“读—品式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就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错误!链接无效。

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总结出了“学法为先,以读为本,以读促品,提升能力”的课堂阅读教学新思路。

一、在朗读中感悟朗读是整体感知文本、对文本进行原初性理解的基础性工作,钱理群教授曾说:“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其实,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吧。

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披文入情”,与作者心灵相通、心气相融,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像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也为下一步品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广泛借鉴名优教师的先进经验,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将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如笔者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以朗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组织学生进行听读(听配乐录音、听教师范读、听同学试读)、自由朗读、男女生分组朗读、按要求分层次朗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每一次“读”都分别带着不同的要求进行,如听读正字音、自读串线索、分读理层次、吟读明感情、诵读悟情境、赛读演错误!链接无效。

“品读感悟表达”教学教案

“品读感悟表达”教学教案

品读感悟表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品读的文本,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散文等。

2. 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3. 提供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示范和指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3. 运用示范法,展示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适合品读的文本材料。

2. 准备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 准备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示范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品读选定的文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3. 与学生一起讨论文本中的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示范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提供学生练习的机会。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品读和表达。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品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收集学生的表达作品,评估其观点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品读其他文本,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2. 组织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或朗读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结合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评估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考虑如何增加更多的教学材料和支持。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本,进行品读,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阅读教学中品读语言常用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品读语言常用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品读语言常用的方法品读语言是阅读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妙处有重要意义。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通常不知道如何去品读语言。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授学生掌握品读语言的方法。

常见的品读语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结合语境分析词语具体的含义。

语境是文章的背景,它蕴含了很多的内容。

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有好几重意思,有时候它的意思还会发生变化,与我们常见的意思有所不同。

这时候还按照平时的理解就会读不出它所蕴含的意思,甚至可能产生偏差。

要想正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就必须结合文章的语境。

语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理解的内容。

比如:《芦花荡》里有关于老英雄的一段描写,说老英雄干瘦的像一只鱼鹰。

从表面看,这一句是在写老人非常干瘦的特点,但是,往深层分析,鹰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是有着不屈精神的。

把老英雄写成鱼鹰,更表现了老英雄勇敢的斗争精神。

再像《藤野先生》中“标致”一词,本来是一个褒义词,在这篇文章里却成了一个贬义词,表现了清朝留学生的丑态。

重点的语言一定要结合语境去分析它的含义。

二、通过替换、比较分析语言的精彩。

有的词语用得非常好,是作者反复锤炼的结果。

这些词语在文中往往有一针见血的功效。

但是,这类词语在理解时也不太容易,学生往往体会不出这个词语到底好在哪。

这时候,我们便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用替换、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妙处。

找一个或者几个与该词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将原来的词语替换掉,看看整句话的表达效果会发生什么变化。

比如:《芦花荡》里有这样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一句中“钻”字用得特别好,但是学生说不出这个字的好处。

这时候我们可以把钻换成别的字“长、拱、冒”等,让学生比较着一读,就可以理解出钻字的好处。

三、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语言的好处。

“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一边读一边揣测作者的心理和感情,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就能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品读名著方法

品读名著方法

品读名著方法品读名著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和娱乐方式,以下是一些品读名著的方法:1. 了解背景信息:在开始品读名著之前,了解一下作品的背景信息,如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 多次阅读:不要只读一遍名著。

多次阅读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角色和主题。

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3. 注意细节:留意作品中的细节,包括人物的描写、环境的描绘、对话的用词等。

这些细节可以揭示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含义。

4. 分析角色:深入研究作品中的角色。

了解他们的性格、动机和行为。

思考他们的成长和变化,以及他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

5. 理解主题:尝试理解作品的主题。

主题可能是关于人性、爱、友谊、社会问题等。

思考作品如何通过故事表达这些主题,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6. 研究文学技巧:注意作者使用的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分析这些技巧如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意义。

7. 阅读评论和解读:阅读其他读者或评论家对该名著的评论和解读。

这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8. 参与讨论:与他人分享你的阅读体验,参加读书俱乐部或讨论小组。

讨论可以激发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9. 比较不同版本:如果同一作品有多个版本,尝试阅读不同的版本。

不同的翻译或编辑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10. 持续学习:品读名著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会不断提高。

不要害怕挑战更复杂的作品。

最重要的是,品读名著应该是一种享受和乐趣。

让自己沉浸在故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阅读名著,你可以拓展视野、丰富思想,并从中获得灵感和智慧。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品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品读”

树木枝 叶遮天蔽 日的浓 密 景象 ; 飞舞 ” “
既表 现 了落 叶随 风悠 然而落 的情 景 , 又 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 积满 ” 词 , “ 一 既 可 以让人想象雪 大 ,又可 以反 映小兴安
岭 森 林 是 密 密 层 层 的 。 而 括 号 里 的 词 语 就 不 如 原 文 中 的词 语 表 达 得 这 般 的 贴 切 形 象 。此 外 , 可 以 通 过 增 删 字 词 , 换 还 调
殿 式 的 建 筑 背 景 介 绍 人 手 ,引 发 学 生 进
句段 品味式 的读 ,让学生在具体 的语 言
环 境 中 领 悟 作 者 遣 词 造 句 的准 确 性 、 生
好 不 好 ?好 在 哪 里 ? 为 什 么 ?
行 “ 理屋 里本该 有 什么” 总 的讨 论 , 学 让
a. 木 抽 出 f 出) 的枝 条 。 树 长 新
理》 一文 , 首都 人 民聚集长 安街送 总理 ,
这一场 面是 悲壮的 , 基调是 悲伤 的, 应读
立科研究

童: l :

¨


浅谈语文 阅读教学中的 “ 品读 ”
口 南宁市上林 县 白圩镇 中心学校 覃瑞 艳 所谓 品读 , 就是 品味性 地读 , 具体指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对 作 者 用
得深 沉 , 速 。 回忆 过 去 见 到 总 理 的 这 慢 而
赏 析 小 兴 安 岭 一 年 四季 树 木 的 特 点 , 我 设 计 这样 的 练 习 :
下 面 带 点 的 词 语 换 上 括 号 里 的 词 语
() 1初读—— 了解 大意 。 具体是让学生一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悟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悟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感悟。

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书籍和阅读素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教室应该具备舒适的阅读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书籍,并随时进行书评和分享。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作家或专家进行讲座,组织阅读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配对阅读,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音频,视频等,展示丰富的文本材料,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分析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写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享个人阅读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情感化的活动,如文学鉴赏会,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情趣。

第四,注重阅读策略的教授。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学会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

教师可以教授一些高效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推测,总结等,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

此外,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处理生词,如何分析句子结构和段落结构,以及如何推理解析等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深度。

第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帮助他们思考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和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潜在信息和隐含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开放思维。

如何培养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告诉,不能灌输,不能复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

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许多文章,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无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品读词句,就会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

例如人教版《触摸春天》中有这样一段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这两句话要抓住“竟然、奇迹、神奇的灵性”几个词语来理解、感悟。

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

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

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那么“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读课文找答案。

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身上具有浓郁的花香,像一位花仙子,蝴蝶愿意和她做朋友,欢喜的落在她的手心。

老师再次基础上引导学生:这种“神奇的灵性”来自哪儿呢?从而让学生悟出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预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

例如人教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部都是对的。

”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交流,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突出‘大’和‘全部’,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对阅读教学中品读悟情的几点体会

对阅读教学中品读悟情的几点体会

对阅读教学中品读悟情的几点体会彭海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用心去品读用心去感悟文字所带给我们的信息,情感,意图……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用“心”去品读感悟课堂教学中,面对文本,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冷静地品读、感悟、玩味、思考。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有时须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悟。

教师切不可满足于课堂上的七嘴八舌,看似很热闹的讨论研究,而忽视学生自我的感悟和冷静的思考;也不可只顾自己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语言,应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品读感悟。

二、在“读”中品读感悟“读”是实施品读感悟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境的朗读、有画面感的默读、有感而发的诵读。

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感。

通过读,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课文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教师每教一篇文章,都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在“读”中与课文人物同行,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情理,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心灵的震撼。

三、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品读感悟有些课文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形成真切的体验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解读。

联想,主要是进行源自生活的合理性思考。

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与自己生活所相似的情景,然后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

想象是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从文字的多种角度出发展开符合文本意图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感悟到文本背后的意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教室中建立一个有趣的阅读角落,供学生自由阅读。

定期组织阅读活动,如阅读分享、阅读评选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与他人交流。

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三、使用感性的教学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故事、诗歌、新闻报道等教学材料。

这些材料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

四、提供多样化的阅读素材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素材,包括不同题材、不同文体和不同难度的文本。

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作品,培养他们对不同情感的敏感度。

五、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感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

例如,学生可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来体验和表达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情感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六、鼓励学生写作写作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作读后感、心得体会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表达阅读中的感受和理解。

七、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帮助他们深入分析文本的情感因素,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感悟文本。

通过文学批评,学生可以提高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需要教师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使用感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多样化的阅读素材,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感分析,鼓励学生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等。

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力。

感悟阅读教学中品读的方法

感悟阅读教学中品读的方法

感悟阅读教学中品读的方法楚谈小掌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品读的几种方法◎梁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一、文美处品读,感受其形有的文章是靠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美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主体画面,使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

如《第一场雪》,作者将下雪后的壮美景象写得相当优美,写雪美很有层次:课伊始,教师播放课件,配画外音,如同演奏一曲优美乐章前轻调琴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接着引导学生在文美处品读:师:是啊!雪后的景致,美如画卷。

那作者峻青又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的景致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节,读完后,选一个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

生:我认为“一阵风……彩虹”这句话写得很美。

这句话不仅运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雪末JDl~k作玉屑,还运用了动态写法来描写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

师:“风吹树动雪花落”,多美的一个句子!同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

生:日光和雪花相互辉映,就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彩虹”。

从上半句“簌簌”的声响再到色彩,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真是有声有色。

我想读一读这句,行吗?对当前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许嘉璐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我有这样几点想法,在这里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构成的,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

因此,提高和评判学生语文水平的任务都不是语文教学一家所能独自承担得了的,应该由多学科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水平的职责,并以社会的需求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

引导学生有效品读课文的方法

引导学生有效品读课文的方法

|文|庄洁品读即仔细阅读、品味的意思。

阅读教学中,低层次的朗读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却无法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更不能扭转学生错误的思维与观念。

而品读则可以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静静地思考、感悟与品味,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才会更有效呢?一、认真倾听,对比朗读,品出温度教师经常会通过朗读来把握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

学生朗读的语气与情感不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自然会有很大差异。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朗读进行品悟,以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先后用两种差异比较大的语气和语调来朗读第1自然段中描写天气环境的内容,让学生在对比鲜明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内涵。

第一次朗读的时候,教师用平常的语调朗读“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对于教师的朗读,学生虽然在倾听,但只是机械地听着,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把这篇童话的意蕴和内涵朗读出来,没能通过读来让学生感受到童话语言的独特魅力。

第二次朗读的时候,教师故意用低沉的语气,衬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尤其是“天冷极了”中的一个“冷”字,还是“冷极了”,教师朗读时故意拖长读音,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冷的程度,加上雪更冷,再加上冬天的黑夜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层层推进,从而让学生感受这是怎样的一个“冷”。

教师故意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也自发随着教师的节奏轻声地读着,这样就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了那个冰天雪地寒冷的童话氛围中。

在朗读完毕之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两种形式的朗读分别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有学生说:“我觉得第一次的朗读语气太平淡了,只能说是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了,但是没有情感,没有画面,听起来索然无味。

”有学生说:“我觉得第二次朗读中‘冷极了’‘下着雪’‘又’‘黑’这些词语读得非常好,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了冬天夜里下着雪又黑又冷的画面,使我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品读教学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品读教学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品读教学一、品读教学的提出:所谓品读,就是品味性的读。

其基本特征是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读中理解意义,培养语感。

品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反复地、比较性地读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而“读”则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蕴涵情感的极佳途径。

新课标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要以读为本,突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

二、实现品读教学的途径:1、范读,激发学生的品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作用不可低估,教师可选择全篇或片断进行范读,学生边听范读边初读,这样,伴随着音韵的魅力,读文中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透露的情感,美好的向往,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不仅初读了课文,感受了诗文美的音韵,美的节奏,而且被教师美的神态,美的语调,美的音质感染了,无形中教师为学生学习美读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学生的品读课文的兴趣。

2、导读,协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品读。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有些课文通过语言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与智慧。

如《田忌赛马》一文,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精神。

即便是译文,如《穷人》、《夜莺之歌》也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美德:善良、富于同情心以及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等……学生再读之后,进入细读,这时可采用导读法,挖掘文章思想内容之美。

还是以《再见了,亲人》第二段教学为例。

学生细读前,教师出示导读问题:1、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老大娘?2、哪些事情说明了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费心血,给我们送来温暖?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4、大娘为什么要丢下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并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阅读教学中品读的方法
楚谈小掌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品读的几种方法◎梁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一、文美处品读,感受其形有的文章是靠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美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主体画面,使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

如《第一场雪》,作者将下雪后的壮美景象写得相当优美,写雪美很有层次:课伊始,教师播放课件,配画外音,如同演奏一曲优美乐章前轻调琴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接着引导学生在文美处品读:师:是啊!雪后的景致,美如画卷。

那作者峻青又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的景致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节,读完后,选一个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

生:我认为“一阵风……彩虹”这句话写得很美。

这句话不仅运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雪末JDl~k作玉屑,还运用了动态写法来描写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

师:“风吹树动雪花落”,多美的一个句子!同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

生:日光和雪花相互辉映,就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彩虹”。

从上半句“簌簌”的声响再到色彩,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真是有声有色。

我想读一读这句,行吗?对当前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许嘉璐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我有这样几点想法,在这里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构成的,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

因此,提高和评判学生语文水平的任务都不是语文教学一家所能独自承担得了的,应该由多学科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水平的职责,并以社会的需求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

今天,只就教育谈教育,只就语文教育谈语文教育,已经不行了。

我希望今后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时,能有非语文专业的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进来,贡献意见。

第二,语文教学研究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多年来,语文改革实验已经有许多家,各有千秋。

现在需要的是各家都以中国的和世界的未来要求为准绳进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家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套或几套比现在任何一家都更好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这就需要大家心平气和,精诚合作,取长补短。

第三,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快地做起来,不能老停留育的几点想法在研究室、会议室里或报刊上。

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十全十美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只能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逐步接近绝对真理。

另外,即使从促进学术发展的角度说,也急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个道理是无须多说的。

学术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和比较。

说实在话,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流派。

“派”只能在不断争鸣和不断切磋以及扎扎实实的实践当中产生。

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语文教育界的朋友们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就总体而言,这方面还需要加强。

第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今天在研究2l世纪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时,不能不把这一问题提到十分显著的地位。

而一般说来,我们的学者们对信息技术了解得还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尽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向信息技术专家请教,以保证这一领
域的研究具备应有的前瞻性。

教学探索师:那你就读吧!(生自信地读)在座的小评委,你们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生:听他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读的时候突出了“五光十色”一词,让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亮晶晶的雪白世界之中。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LB,教学中抓住文美处加强读的训练,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努力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欣赏、品味的同时,学会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使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

二、动情处品渎感受其情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

指导学生在文章动情处品读,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并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领悟文章精华的关键。

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对话,真切体验,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使个体感受和文本意义达到交融。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文章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教学时我创设情景感受迎接父亲凯旋的兴奋以后,这样引导学生在动情处品读:师:是的,我们期待“蓝盔”,期待与父亲拥抱,这将是多么幸福的时刻。

请昕老师朗读爸爸归来的情景。

边昕边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读)师:此时此刻,我们手捧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的遗体,你想说什么?做什么?生:我想扑到爸爸怀里,痛哭一场,然后献上鲜花,对他说:“爸爸,我永远爱你!”生:我虽然万分悲痛,却仍然为爸爸感到自豪,因为他是为和平而牺牲的光荣战士。

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师:是呀,战争,让我与爸爸从此阴阳两隔,这种痛苦让我刻骨铭心。

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一幕吧!请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体会,在这一段里面,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谈谈你的感受。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说明爸爸死得很惨烈,用生命捍卫和平。

生:“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说明爸爸临死前都不忘和儿子的约定。

师:也说明爸爸对和平的渴望。

还有让你感动的句子吗?生:“爸爸的嘴张着……”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

生:爸爸也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孩子,你还要为和平的事业而奋斗!”生:我觉得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内心还在呼唤和平。

师:至爱的亲人逝去了,心中的悲切又怎是泪水所能冲刷的?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一起去感受小作者的悲与苦吧!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抓住文章动情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悟情、入情、动情,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三、有疑处品读,明白其理有些文章,说理性较强,指导学生朗读,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明白文章蕴涵的深层含义、哲理、寓意等。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有的课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质疑,在阅读、质疑、生疑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引导朗读,完成学习目标。

《西门豹》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四次问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西门豹到邺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从哪里看出西门豹的调查工作很细,很周密?学生通过自读、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弄清了西门豹四次发问的内容及目的。

此时此刻,再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四次问答朗读,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引发学生的探究,西门豹说的:“河伯可真灵啊!”果真如此吗?“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真的只是去送新娘吗?学生通过探究就会明白:西门豹表面上似乎相信,似乎赏识巫婆和官绅,实际上是欲擒故纵。

通过抓住文章看似“有疑”“矛盾”处品读,学生就能更深层
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朗读起来自然就有所感悟,这样一来就把阅读与质疑、思考、交流、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当然也领悟到了文章的精华所在了。

四、点睛处品读领悟其神一篇文章总有点睛之处,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精彩之笔,指导学生朗读、领悟文章的神韵。

《登山》一课,“登上山顶”这个自然段,应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

我这样引导学生品读:师:列宁与巴果茨基经历危险的小路来到山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电脑播放录像,学生睁大眼睛,嘴里不断发出“哇哇”声)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汇报)师:是呀!他俩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

书本上有一段话便是描写这幅美景的,能让大家感觉到美,请大家自由读读。

师: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议一议。

学生汇报:我从“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来”这句话体会到:“鸟儿的歌唱”,不仅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

师总结: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过险路,饱览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师: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小路,但列宁还是选择了它,这一次与第一次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到书本中找一找。

指导学生在点睛处品读,有时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铺垫…个情感基调;还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章神韵。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研讨教材,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特点,抓住文章文美之处感受其形,抓住动情之处体味其情,抓住有疑之处明白其理,抓住点睛之处领悟其神……品读感悟,领悟文章精华,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学生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