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专题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课件(32张PPT)
添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性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 (添加) 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调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 (调换) 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改 (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 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 现实代替猜测等等。
【设错手段】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以部分代 替整体(或相反)、以特殊代替一般(或相反)。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对比,字斟句酌,注意修饰语、限制 语,关注原文表达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 全称。
【例题】 (2017天津卷) T5-A项:“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
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找原文: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
【设错手段】移花接木,把不同位置的语句或不同的对象错位嫁接。表现为:① 在有关联的陈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或把甲人的事迹、言论、 成绩说成是乙人。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
【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注意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 清楚信息所牵扯到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越是复杂的关系越要理清线索。
【设错手段】命题者在干扰选项中故意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表现为:选项中的 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或选项中的内容无法由原文推论而出,纯属主观臆断。
【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 此说法的依据。
【例题】 (2017全国卷2) T2-A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1.概括式转述
(原文)具体的表述→(选项)抽象的概括 判断:①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②由抽取的关键词重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 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 例1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 外延。 例7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题B项]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
× 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原文]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 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 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 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 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 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 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1.常见设误手法
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 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添加)
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 解。
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 、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改(改变) 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漏(遗漏)
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 。
(原文)具体的表述→(选项)抽象的概括 判断:①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②由抽取的关键词重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 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 例1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 外延。 例7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题B项]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
× 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原文]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 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 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 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 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 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 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1.常见设误手法
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 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添加)
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 解。
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 、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改(改变) 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漏(遗漏)
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 。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共27张ppt)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 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 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 等表判断的词语)
•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 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 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 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 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 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
设误方法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2【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 ,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 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 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 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 的文章。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 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 等表判断的词语)
•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 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 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 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 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 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
设误方法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2【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 ,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 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 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 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 的文章。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52张PPT).ppt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 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 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 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 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题目: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 有力地证明了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 望的高的结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 更有说服力。
(三)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法)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题目: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一正一反进行对比,突出了“欣赏能让人拥有阳光心态”的 观点,从而证明了欣赏的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四)比喻论证(喻证法)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证明 了……论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使观点 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注意区分: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 具体真切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 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 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 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 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 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 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 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 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 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高考专题复习:《论述性文本必备知识梳理》课件(精品PPT共48张)
从表达上说,是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从结构上说,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指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
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区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 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道理论据要准确恰当。当 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解决 “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服力。
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这也 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进行理解的过程。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集中, 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重新组合或总结概述。
释义
类别
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 对重要概念、最新知识进行阐释的相关材料(特别是有关特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常见选文类型
1.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 文章。 狭义上的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 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 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从结构上说,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指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
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区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 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道理论据要准确恰当。当 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解决 “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服力。
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这也 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进行理解的过程。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集中, 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重新组合或总结概述。
释义
类别
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 对重要概念、最新知识进行阐释的相关材料(特别是有关特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常见选文类型
1.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 文章。 狭义上的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 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 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课件(73张ppt)
解题前提:心静
做题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 题的最大障碍是浮躁。只有平心静气, 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 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 ,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 陷阱,不能自拔。
洞察十大雷区 提升应试技能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
,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
①关键词语 a.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b.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 不仅如此,等等。 c.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一方面…… 另一方面……,换言之,等等。 d.表举例。如:例如,如,等等。
e.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f.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 综上所述,可见,等等。 ②关键句子 主要是论点句、论据句,以及揭 示脉络层次的过渡句等。
考考你的眼力找出下列两幅图中不同的五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怎么答?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 间→文题比对。
• 简称:读→审→找→比。
•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
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
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2)本论。这是论述类文本最关键的部位。 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 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 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 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 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的过程。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 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 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 破边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解读技巧+课件35张
3 并列结构 : 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 4 对照结构: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 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
另一种事物或意思
45 驳立结构: 先驳论(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破 立结合
论证方法
1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 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2 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 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3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典 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 的作用
4
引用论证 :把名人名言或反映 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作为论 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 说明道理。使论证有深度,有高度
论证方法
5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 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 论点
转换成逻辑与判断2 重构选项 找逻辑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可以经由重述乃至重建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既作用 于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也有益于建立起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系。
转换:既…也,递进关系 判断目的
B: 对于学者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和费孝通的见解有所不 同,作者据此对费孝通学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意 见。 转换:判断批评
D: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必然随之变迁,而且变迁方式多 样,引起变迁的原因不一,所以重视传统就一定会关注变迁。 转换:必然 判断绝对;(因为)引起变迁的原因不一,所以重视传 统就一定会关注变迁。因果关系
转换成逻辑与判断2 重构选项 找逻辑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可以经由重述乃至重建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既作用 于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也有益于建立起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系。 B: 对于学者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和费孝通的见解有所不 同,作者据此对费孝通学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意 见。 C: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表现 在他大力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主要着眼于乡村工业对农民的增收作 用。 D: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是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将 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 的“新农村”。
另一种事物或意思
45 驳立结构: 先驳论(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破 立结合
论证方法
1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 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2 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 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3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典 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 的作用
4
引用论证 :把名人名言或反映 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作为论 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 说明道理。使论证有深度,有高度
论证方法
5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 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 论点
转换成逻辑与判断2 重构选项 找逻辑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可以经由重述乃至重建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既作用 于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也有益于建立起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系。
转换:既…也,递进关系 判断目的
B: 对于学者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和费孝通的见解有所不 同,作者据此对费孝通学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意 见。 转换:判断批评
D: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必然随之变迁,而且变迁方式多 样,引起变迁的原因不一,所以重视传统就一定会关注变迁。 转换:必然 判断绝对;(因为)引起变迁的原因不一,所以重视传 统就一定会关注变迁。因果关系
转换成逻辑与判断2 重构选项 找逻辑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可以经由重述乃至重建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既作用 于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也有益于建立起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系。 B: 对于学者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和费孝通的见解有所不 同,作者据此对费孝通学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意 见。 C: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表现 在他大力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主要着眼于乡村工业对农民的增收作 用。 D: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是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将 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 的“新农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客套。
让枣推梨:指兄弟间的友爱谦让,不
能用于其他关系。常错用为:人与人之间的谦让、
第 1节
真题体验
理解
体验与探究
一、( 2009 ·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 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 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 祐 坊而改称宝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 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 子 · 难 言》 论 述 向国 君 进 谏之 难 : “繁 于 文 采 , 则 见 以 为史 。 … … 以 质 信 言, 则 见 以为 鄙 。 ” 这 句 话 可 能就 是 本 诸 《 论 语 》 。 其 中 “繁 于 文 采 ” 即 “ 文 ” , “ 以 质信 言 ” 即 “ 质 ” ,分 别 指 两 种 不 同 的 语言 风 格 。再 后 来 ,东 汉 班 彪说 《 史 记 》 “ 辩 而 不华 , 质 而不 俚 , 文质 相 称 ,盖 良 史 之 才 也 ” , 很可 能 也 是从 《 论 语 》 的 话 而来 。 “ 质 而 不 俚 ” 是说 文 风 质朴 而 不 至于 俚 俗 鄙野 。 “ 文 质 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 晋 以 后文 论 中 用 “ 文 ” “ 质 ” 二 字 , 多 数 情 况 下 也 都 是指 作 品 的外 部 风 貌而 言 ; 只有 少 数 场 合 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
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 答案 D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
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 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 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做“段家 桥”。 C. 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
祐 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
“ 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 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
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讼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到
····
“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
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 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
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 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 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 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 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 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解析 “‘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A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 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 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
总 之 , 古代文 论中经常 出现的 “ 文”“ 质 ” 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古代批 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 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 ,便 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 ,又有
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
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 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用
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 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 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 桥 上 捕 捉 它 们 ( 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 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
《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
3.命题规律
论述类文本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 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的,准确 理解它们中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 和把握它们所在的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
钥匙。高考考查这类词语,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
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 生从语言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
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 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 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 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
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 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解析 C项结论过于绝对,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 质朴的语言,不一定就能够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
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 项是 (B )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 捕鱼蟹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 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 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 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 少有人使用。 解析 原文中说“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 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应该有种。
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
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所限制。
(
)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 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解析
注意原文响较大,古代官府就 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 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中 “五 代 以 后 , 特 别是自吴越王钱 镠 筑 垾 海塘以
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答案 C
真题探究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考点要求 能通过上下文的联系,通过句与句的关系,来 理解文中某些我们平时不常用到的或在此处有着
与平时不同意思的概念的含义。
2.解读考点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含义时,要有宏
观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
处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椴”亦可作“簖”)之语。清潘衍桐《两浙 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 “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 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轿”就
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
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 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
《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 前村。 ” 明 邵 经 邦 《断桥 》 诗云: “闻到桥名 断,从来金勒①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 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 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 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未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
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 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 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 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
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 镠 筑 垾 海塘以
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
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
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 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 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 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 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
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
‘断桥’”。 D. 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 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 见。
解析
注意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
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
法”,根本原因应该是“因‘断桥’不断”。
答案
B
二、( 2009 ·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题。
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
力。
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考点要求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除准确之外,还常常用比 喻、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些句子的意思及 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比较难理解的。考生 必须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体会这些句子的含意。
2.解读考点
“重要句子”,通常指那些传递重要信息,对 理解 全 文 起 关 键作用的句子 。 其类型主要有: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 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 “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
“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 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 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成语故事·让枣推梨 唐·李延寿《南史·王泰传》: “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 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 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 《后汉书·孔融传》:“年四岁时,每与诸
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
‘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4. 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 ) A.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 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 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