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专题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
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 答案 D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
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 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 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做“段家 桥”。 C. 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成语故事·让枣推梨 唐·李延寿《南史·王泰传》: “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 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 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 《后汉书·孔融传》:“年四岁时,每与诸
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
‘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
力。
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考点要求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除准确之外,还常常用比 喻、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些句子的意思及 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比较难理解的。考生 必须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体会这些句子的含意。
2.解读考点
“重要句子”,通常指那些传递重要信息,对 理解 全 文 起 关 键作用的句子 。 其类型主要有:
祐 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
“ 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 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
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讼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到
····
“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
3.命题规律
论述类文本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 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的,准确 理解它们中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 和把握它们所在的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
钥匙。高考考查这类词语,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
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 生从语言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 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 子 · 难 言》 论 述 向国 君 进 谏之 难 : “繁 于 文 采 , 则 见 以 为史 。 … … 以 质 信 言, 则 见 以为 鄙 。 ” 这 句 话 可 能就 是 本 诸 《 论 语 》 。 其 中 “繁 于 文 采 ” 即 “ 文 ” , “ 以 质信 言 ” 即 “ 质 ” ,分 别 指 两 种 不 同 的 语言 风 格 。再 后 来 ,东 汉 班 彪说 《 史 记 》 “ 辩 而 不华 , 质 而不 俚 , 文质 相 称 ,盖 良 史 之 才 也 ” , 很可 能 也 是从 《 论 语 》 的 话 而来 。 “ 质 而 不 俚 ” 是说 文 风 质朴 而 不 至于 俚 俗 鄙野 。 “ 文 质 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 晋 以 后文 论 中 用 “ 文 ” “ 质 ” 二 字 , 多 数 情 况 下 也 都 是指 作 品 的外 部 风 貌而 言 ; 只有 少 数 场 合 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 镠 筑 垾 海塘以
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
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
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 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 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 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 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
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答案 C
真题探究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考点要求 能通过上下文的联系,通过句与句的关系,来 理解文中某些我们平时不常用到的或在此处有着
与平时不同意思的概念的含义。
2.解读考点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含义时,要有宏
观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
处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总 之 , 古代文 论中经常 出现的 “ 文”“ 质 ” 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古代批 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 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 ,便 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 ,又有
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
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 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 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 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 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
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 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解析 C项结论过于绝对,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 质朴的语言,不一定就能够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
论人物的。《论语 · 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
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 ,
“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 和“质 ” 是 形 式 和内容的关系 。 其实按孔子原 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 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 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 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 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 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 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 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解析 “‘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A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 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 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
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 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
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 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 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 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 前村。 ” 明 邵 经 邦 《断桥 》 诗云: “闻到桥名 断,从来金勒①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 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 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 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未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
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 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 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 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
温馨提示 客套。
让枣推梨:指兄弟间的友爱谦让,不
能用于其他关系。常错用为:人与人之间的谦让、
第 1节
真题体验
理解
体验与探究
一、( 2009 ·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 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 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 祐 坊而改称宝
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 项是 (B )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 捕鱼蟹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 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 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 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 少有人使用。 解析 原文中说“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 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应该有种。
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
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
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
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
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 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 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 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 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断桥”,因为 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
D. 孔子认为 , “文” 有文华之意 ,“质 ”是质朴 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
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解析 B项中的“文”“质”解释意义不符合原文。 “ 文 ” 是指 文 化 知识 之 外 的东 西 , “质 ” 指 内 在 的道德。 答案 B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
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所限制。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 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解析
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
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 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 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中 “五 代 以 后 , 特 别是自吴越王钱 镠 筑 垾 海塘以
(“椴”亦可作“簖”)之语。清潘衍桐《两浙 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 “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 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轿”就
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
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 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
4. 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 ) A.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 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 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
“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 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 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 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 “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
‘断桥’”。 D. 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 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 见。
解析
注意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
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
法”,根本原因应该是“因‘断桥’不断”。
Leabharlann Baidu
答案
B
二、( 2009 ·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题。
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用
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 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 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 桥 上 捕 捉 它 们 ( 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 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
《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
“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
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 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往往是理解 整篇文章的重要环节。 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在文本里含有特
定的属性,近几年考题对此点的考查是很频繁的。
解答此类题,需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 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这里需要特 别注意的是,要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特定表达意 义,它需要根据文章的语脉、语流,联系上下文 发掘词语的隐含信息,体会词语所概括的内容。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 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 “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
“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 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 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