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1-4章知识点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a358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c.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 物质和化学变化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新的物质。
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氧化和还原的反应。
6. 酸碱反应酸: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
碱: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盐和水。
7. 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量。
8.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表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常数。
计算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物的浓度计算平衡常数。
9.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电极电位:表示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电位。
计算方法:根据电极电位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0. 酸碱反应的平衡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计算方法:根据酸碱的浓度计算pH值。
11. 溶液的酸碱滴定滴定:通过滴加已知浓度的溶液来确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计算方法: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滴定数据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
12.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成反比。
查理定律:在一定压力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等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13. 气体混合物的计算分压定律: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与该气体在混合物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计算方法:根据分压定律计算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和摩尔分数。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7027c50c22590102029d72.png)
绪论一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1 化学研究的对象指局限于分子、原子或离子这一层次上的实物。
2 化学研究的的内容是仅局限于物质的化学变化。
3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化学变化是“质变”----即化学键的重新组合。
(2)化学变化是“定量”的变化----服从质量守恒定律(3)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或离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科学。
二、无机及分化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1.1 气 体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复习) 1. p V = n R T 国标:Pa m 3 mol K 气体常数 R = 8.314 Pa ·m 3 · mol -1 · K -1 =8.314 J · mol -1 · K -1单位换算:1atm = 760mmHg = 101325 Pa≈105 Pa 1m 3 =103 dm 3(L )=106 cm 3(mL ) t (℃)+ 273.15 = T (K ) (1) 用途---- p 、V 、n 、 T 知三求一。
方程的其他形式:----可求气体的密度ρ和摩尔质量M ① pV = mRT / M; ②pV m = RT (V m =V/n);② ③pM =ρRT (ρ =m/V) ④(n 不变)2.理想气体≈低压(≢101325Pa )高温(≥273.15K)实际气体定义:在任何温度、压力下严格遵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
特征: (1)分子本身不占体积; (2)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道尔顿分压定律 1、文字表述:分压(p B ) :某组分气体B 与混合气体处于相同温度、相同体积下单独存在的压力。
(P 60) 总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
分压定律:保持T 、V 不变,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的分压之和。
道尔顿分压定律:保持T 、V 不变,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的分压之和。
无机及分析化学I汇总
![无机及分析化学I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4c3ebb8bb68a98271fefaf7.png)
解: 设该有机物摩尔质量为M,由
ΔTf = kf bB
= kf
mB mA M B
MB=
k fm B ΔTf mA
kf = 1.86 K/(mol·kg);mB = 0.18 g
mA = 12 g=0.012kg;ΔTf = 0.233 K
MB =
k f mB ΔTf mA
1.86×0.18 =
0.233×0.012
压,总是低于同温度下 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
3、定量关系:拉乌尔定律。 (1) p = pA* xA (2)Δp = pA* - pA* xA = pA* (1- xA) = pA*xB
(3)Δp = k bB, 推导如下:
对于稀溶液,则有
nA>>nB , nA + nB ≈ nA ,因此
xB=
nB n A+n B
ωB→cB; ωB→bB ;cB→bB 换算公式的推导?
•ωB→cB
cB =
nB V
= mB MBV
=
1000ρVωB MB ×V
= 1000ρωB MB
•ωB→bB
bB =
nB mA
=
mB MBmA
=
1000ρωB MB ×(1000ρ-1000ρωB)/1000
=
1000ωB MB ×(1-ωB)
≈
nB nA
Δp = pA*
nB mA / M A
bB 1000
= k bB
Δp = k bB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的蒸气压下降值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成正比。
二、稀溶液沸点升高
1、概念: 沸腾、 沸点、
正常沸点
大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
![大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fd6aef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9.png)
大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第一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学科。
它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和应用其他化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1.1 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负电荷平衡原子核的正电荷。
-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化学元素分类表。
它将元素按照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分组,方便研究。
1.2 化学键和离子结构- 化学键: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结构:离子结构是指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组成的化合物的结构。
正离子是失去电子的金属原子或原子团,负离子是获得电子的非金属原子或原子团。
1.3 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是研究过渡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键合关系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学科。
配位化合物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组成,配体通过配位键与中心金属离子结合。
1.4 水溶液中的离子- 水溶液中的离子是指将化合物溶解在水中时形成的离子。
离子在水中可以进行水合反应,影响溶液的性质。
第二章: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学科。
它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等领域。
2.1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物质中所含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成分和性质的方法。
-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物质中某种或若干种成分的含量的方法。
2.2 大气分析- 大气分析是研究大气中气体成分及其浓度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等。
2.3 水分析- 水分析是研究水中各种成分及其浓度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技术包括滴定法、光谱分析等。
2.4 有机分析- 有机分析是研究有机物成分和结构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
第三章:重要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要点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ba503063169a4517623a322.png)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1、溶液浓度表示c B,b B等表示及x B,w B。
2、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溶质的本质无关、只与溶液中单位体积的粒子数目有关的性质。
拉乌尔定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蒸汽压下降:△p = p o·χB,p =p o×χA。
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溶液沸点的升高和疑固点下降——△T b = K b×b B△T f=K f×b B溶液的渗透压(П)——П×V = n B×R×T即П= c B×R×T,应用求分子量。
3、胶体溶液,胶团的结构:AgI溶胶:(KI过量) {(AgI)m · nI-·(n-x)K+}x-·xK+。
第二、三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概念:状态函数,热和功(注意规定符号)途径函数。
U = Q + W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态 。
状态函数:用于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性质:a.单值性:系统的一个状态对应一组状态函数(状态一定,状态函数一定)。
b. 状态函数的变化只与系统的初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即与过程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热:系统与环境间因温度差而交换的能量功:除热以外,其他各种形式被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
2、热化学,恒容反应热Q V= ∆U- W = ∆U ,恒压反应热:Q p = H2 -H1 = ∆H,⇒盖斯定律:一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相同。
换句话说,也就是反应热效应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ΔH表示一类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这类化学反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该化学反应为封闭系统,其经过一个或一系列的变化,该变化过程中必须是非体积功为零,定容或定压。
3、∆ f H m的定义:在标准状态下(100kPa,298K),由稳定单质生成1摩ν尔的纯物质时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r H m= ∑B∆f H m(B)(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a2410c0740be1e650e9ab4.png)
第一章气体及热化学方程式1.1气体气态方程式(克拉伯龙方程):联系体积、压力、和温度之间关系的方程。
1atm=100kPa分压:在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所产生的压力;(1)一种气体产生的压力与其它气体存在无关;(2)混合气体的总压为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分体积:在相同温度下,组分气体具有和混合气体相同压力时所占的体积。
道尔顿分压定律:在温度与体积恒定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之和。
1.2过程:体系状态的变化。
恒温过程、恒容过程、恒压过程、绝热过程;1.3状态和状态函数状态:体系的一系列物理量的总和。
如:确定一瓶气体的状态,需用p、V、T、n来表示状态函数:确定体系热力学状态的物理量。
一个状态函数就是体系的一种性质。
状态函数特点:⑴体系状态一定,状态函数有一定值⑵体系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变化只取决于体系的初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⑶体系发生变化后,体系一旦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状态函数恢复原值。
状态函数相互关联的三个特征可概括:"状态函数有特征,状态一定值一定,殊途同归变化等,周而复始变化零。
"24、热和功热:由于温度不同在体系和环境之间传递的能量形式。
用Q表示,热与途径有关,不是状态函数。
功:除热之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用w表示热和功的符号:⑴体系吸收热量 Q>0;体系放热 Q<0⑵环境对体系做功 w>0;体系对环境做功 w<05、热力学能(内能):热力学体系内部的能量总和,用U表示内能是体系本身的性质,仅取决于体系的状态,故内能是状态函数。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1、定压反应热、焓和焓变化学反应一般在恒压敞口容器中进行,对于只作体积功不做其它功的体系,U、p、V都是状态函数,所以U+pV也是状态函数,在热力学上,将U+pV定义为型的状态函数,叫做焓,用H表示。
规定:在反应中,>0 吸热反应<0 放热反应2、热化学方程式凡注明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aaa6f0e55270722192ef7cc.png)
绪论0.1 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明确提出“化学的对象和任务就是寻找和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777年,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07年,道尔顿建立原子论,合理地解释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为化学新理论的诞生奠定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学体系;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理论,量子力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新历程。
0.2 化学与化学的分支学科化学可分为四大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有机化学是最大的化学分支学科。
0.4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预备知识0.4.1分压定律科学上常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描述气体的行为:PV=nRT式中:R 为摩尔气体常量,R=8.314J •mol -1•K -1一定温度下,某组分气体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具有的压力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压。
混合气体总压力是由各组分共同产生的。
P(总)= P(A)+ P(B)+ P(C)+…式中:P(总)为混合气体的总压;P(A)、P(B)、P(C)分别为混和气体中A 、B 、C 组分气体的分压。
该式就是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它表明“一定温度、一定体积条件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总()()总()(B x n B n P B p ==式中:X(B)为B 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则P(B)=P(总) •x(B) 定温条件下,某组分气体的分压与混合理想气体总压相同时,其单独占据的体积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体积。
混合气体的总体积是各组分气体分体积的加和,称为分体积定律。
V(总)=V(A)+V(B)+V(C)+…V(总)=RT P n )总(V(B)=RT PB n )(=X(B)•V(总)V(B)=X(B)•V(总) 0.4.2 有效数字对数数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只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整数部分代表该数为10的多少次方,起定位作用。
[无极及分析化学]各章知识点
![[无极及分析化学]各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2d240a16fc700abb68fc25.png)
3.掌握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化学反应自由能变(参 考状态单质的标准摩尔自由能 = 零、反应自由能 由物质的生成自由能求得)。 4.掌握利用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变等热力学、 数据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 (低温、高温、任何温度)、反应是否自发可用温 度来调整。
5.掌握标准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利用已知 反应平衡常数求其他反应的平衡常数。 6.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掌握标准自由能变 与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换算;浓度、压力、温 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一 、基本概念 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 应速率方程式、反应速率(碰撞、过渡态)理论、 活化能、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6.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
二 计算
1.掌握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化学反应焓变的计 算(参考状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零、反应 焓由物质的生成焓或燃烧焓求得) 2.熵(熵的变化规律、反应或过程前后熵的 变化)
二 、计算 1.分步沉淀 2. 定量分离的条件 3. 沉淀的溶解的平衡计算
第六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基本概念(术语) 1.电极电位 (条件、标准)。 2. 原电池写法(给定化学反应式能分解成正、 负极,并写出原电池的表示式)。 3. 判断氧化和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用标准电 极电位的判断)。 4. 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4. 共价键的特点共价化合物的特点 15.共价键的类型 16 . 杂化轨道和化合物的构型 17. 分子间的力(色、取、诱及氢键 18. 离子的极化 (极化力和变形性、对 晶体键型的影响、对化合物的影响)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
一.基本概念(术语) 1.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 配合物中心离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3. 内轨和外轨配合物,内轨和外轨配合物 合物与磁矩的关系. 4. 高自旋、低自旋配合物 5. 配合平衡的移动(酸度、沉淀、氧化 还原其的影响)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pdf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pdf](https://img.taocdn.com/s3/m/47071c1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4.png)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pdf 大一是化学专业学习的起点,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对大一无机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并给出一个PDF版本的总结文档。
第一章元素和化合物1.1 元素的分类与周期表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根据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元素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将元素有序地排列,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至关重要。
1.2 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法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需要掌握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彼此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命名化合物时,可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以及其化合价来确定化合物的名称。
1.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法则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平衡化学方程式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种原子和离子的数目相等。
配平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化学方程式,确保化学方程式的准确性。
第二章离子反应和配位化合物2.1 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离子反应是指溶液中的离子相互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通过离子反应可以实现溶液中离子种类的转化和物质的分离纯化。
2.2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其周围的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对于理解相关化学反应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3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法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是指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空间排列关系,了解和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对于解释和预测其性质至关重要。
在命名配位化合物时,需要根据配体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命名。
第三章酸碱中和反应和络合反应3.1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酸是指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化合物,碱是指能够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了解酸碱的定义和性质,对于理解酸碱反应和pH值的计算至关重要。
3.2 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论和应用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化工出版社 第一至六章考试必备知识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化工出版社 第一至六章考试必备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8b0c328a6c30c2259019ed1.png)
第一章气体和溶液1.1气体PV=nRT 标准单位:P()、V()、 n(mol)、T(K)R=8.314()V、T相同时 P=P、T相同时T不变时同理得.....当使用分压计算时,必须使用总体积;而使用分体积进行计算时,必须使用分压。
体积分数、气压分数本质都是量分数。
1.2溶液质量摩尔浓度:量浓度:质量分数:标准单位:V(L)n(mol) m(kg)滴定度(T):T(HCL/NAOH)=2 g/ml 表示每毫升HCL标准液相当于2gNAOH 活度a与实际浓度c的关系为:为活度系数,通常<1离子强度(I):为电荷数的绝对值。
溶液的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的的电荷越多,离子强度越大。
离子强度越大,离子的活度系数越小,相应离子的活度就越低。
盐效应: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
第二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2.1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影响恒定,有重复出现性,可以消除。
随机误差:影响不定,不可消除,可通过多次测量减少误差。
2.1.2准确度和误差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用误差衡量,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绝对误差:相对误差:2.1.3精密度和偏差精密度:多次测量的结果之间的相互程度,用偏差衡量,偏差越小精密度越高。
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n-1称为自由度)2.1.4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准确度高要精密度高,精密度高也要准确度高;精密度高是准确度高的前提,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
2.2数据的统计处理置信区间:(S为标准偏差,t需查表得)2.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减少测量的相对误差2.减少系统误差对照实验空白实验仪器校正方法校正3.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少随机误差2.4有效数字1.改变单位不改变有效数字位数2.对数与指数的有效数字取决于小数部分pH=5.33(两位有效数字)lgk=12.53(两位有效数字)3.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后有数要进位,五后没数看前方,奇进偶舍运算时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为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d0c9dc150e2524de5187e28.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1、四个量子数(1) 主量子数(n):电子所处的电子层。
(2) 副(角)量子数(l) :电子所处的电子亚层及电子云的形状。
l值受n限制,可取0,1……,n-1。
(3) 磁量子数(m):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m的取值受l的限制(0、±1 … ±l),共(2l+1)个。
(4) 自旋量子数(m s):描述电子自旋的状态。
取值+1/2和-1/22、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1)屏蔽效应: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排斥作用,削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使有效核电荷数减小(2)钻穿效应:外层电子钻入原子核附近而使体系能量降低的现象。
导致能级交错:如:E4s<E3d3、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至多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的分布在不违反泡利原理的前提下,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低。
(3)洪特规则:在n、l相同的轨道上分布电子时,将尽可能占据m 值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等价轨道在电子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时的状态比较稳定。
原因:两个电子占据同一轨道时,电子间排斥作用使系统的能量升高。
4、原子半径(1)原子半径分类:自由原子半径: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函数D(r) 的最大值。
共价半径:单质分子中两个相邻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不同分子的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注:同一元素的范德华半径较共价半径大。
金属半径:固体中测定两个最邻近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适用金属元素。
)(2)原子半径变化的周期性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d区过渡元素,原子半径略有减小;从IB 族元素起,原子半径反而有所增大。
同族: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显著增大。
副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也增大,但幅度较小。
5、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为气态阳离子,克服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力而消耗的能量。
元素原子的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越大,越难失去电子。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5ef34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1.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概述1. 无机化学基础- 元素周期表- 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的分类(主族、过渡金属、内过渡金属) - 元素周期律- 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 盐类命名规则- 氧化物命名规则- 酸和碱的命名规则2. 溶液与化学平衡- 溶液的浓度表示- 摩尔浓度- 质量百分浓度- 体积百分浓度- 酸碱平衡- 酸碱理论(阿伦尼乌斯、布朗斯特-劳里)- pH和pOH- 缓冲溶液-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3. 配位化学- 配位化合物- 配体和中心离子- 配位数和配位几何- 配位平衡- 配位平衡常数(Kf) - 配位平衡的计算-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生物体内的配位化合物4. 酸碱滴定- 滴定原理- 滴定曲线- 滴定终点的确定- 强酸-强碱滴定- 滴定过程- 计算方法- 弱酸-强碱滴定- 滴定特点- 计算方法5.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对- 标准电极电势- 电势序列- 氧化还原平衡- 电池电势(Ecell)- Nernst方程- 氧化还原滴定- 高锰酸钾滴定- 碘量法6. 光谱分析- 光谱学基础- 光谱线的产生- 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吸收定律(Beer-Lambert定律) - 仪器组成与操作- 红外光谱(IR)- 振动模式- 红外光谱解析- 核磁共振(NMR)- 核磁共振原理- 化学位移- 耦合常数7. 质谱分析- 质谱仪原理- 离子源- 质量分析器- 检测器- 质谱图解读- 分子离子峰- 碎片离子峰- 同位素模式8. 色谱分析- 色谱法基础- 色谱分类(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等) - 色谱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 气相色谱(GC)- 气相色谱仪组成- 气相色谱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HPLC)- 液相色谱仪组成- 液相色谱的应用9. 电化学分析- 电化学池- 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 电化学池的构建- 电位滴定- 滴定原理- 电位滴定的应用- 循环伏安法(CV)- 循环伏安法的原理- 循环伏安法的应用10. 分子结构与性质- 分子几何- VSEPR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间力- 氢键- 范德华力- 化学性质- 酸性和碱性- 氧化性和还原性以上是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概述,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全]ppt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13af63fd0a79563d1e72ad.png)
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在一定的压力下,H2O分子可以通过膜,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 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
开来。
p
p >
淡水
盐水
48
反渗透法净化水
【例】海水在298K时的渗透压为1479kPa,采用反渗透法制取纯水,试确定用1000cm3的海水通 过只能使水透过的半透膜,提取100cm3的纯水,所需要的最小外加压力是多少?
溶液的凝固点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Tf* 。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36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的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剂 的凝 固点 下降 示意 图
pº (kPa)
p
0.6105
△p
纯水A'
B'溶液
A
B
△Tf
37
Tf Tf*(273K)
373K
T
小结:
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的原因都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而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服 从拉乌尔定律,那么这两种特性也服从拉乌尔定律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Tb=Kb× b(B) △Tf=Kf× b(B)
38
1.3.1.4 溶液的渗透压
39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半透膜存在; •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
40
半透膜的作用:只许溶剂分子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 初始:溶剂分子扩散速度 V纯水 > V糖水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单向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当v纯水 = v糖水渗透停止。 糖水溶液增高的这部分水的静压力就是糖水溶液的渗透压。
10
1.1.9 质量分数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bc5aeadb9d528ea81c779b2.png)
《无机化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平衡理论:四大平衡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元素化合物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古代化学3.化学发展史:近代化学现代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υ=Δc(A)Δt2.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aA + Bb Yy + Zzυ = k c (A) c (B)a b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
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
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4.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
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
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
在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反应有水参加,由于作用掉的水分子数与总的水分子数相比微不足道,故水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合并入平衡常数,不必出现在平衡关系式中。
无机化学1-4章总结
![无机化学1-4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6689e12581b6bd97f19ea9b.png)
ΔH θ(T)≈ ΔH θ (298.15K) 1)为何成立 2) 成立条件:在T~298.15K间状态不发生改变
ΔfH θ(298.15K) 与ΔH θ (298.15K)的关系:
1) 1/2H2(g) + 1/2Br2(l) = HBr(g) ΔH θ (298.15K) = ΔfH θ(HBr , g , 298.15K) 2) H θ ( 298.15K ) ν B f H θ ( B, 298.15K )
ΔG > 0 的反应就是不能发生的反应,对吗? 不对。 ΔG > 0 的反应是不能正向自发发生,但当外加 能量时,就有可能发生。 例电解水的过程。
第三章
酸碱质子理论 凡是给出质子(H+)的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酸; 凡是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都是碱。
对一元弱酸来说: 对二元弱酸来说:
c (H ) K a c
活化能
Ea(正) - Ea(逆) ≈ ΔH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① 增加浓度 ② 升高温度 ③ 降低活化能
计算MgCl2的溶解熵
MgCl2(s) = Mg2+(aq) + 2Cl-(aq) S θ (B,298.15K)/J· K-1· mol-1 89.62 -138.1 56.5 ΔS θ(298.15K)/ J· K-1· mol-1 = - 114.72 < 0 在没有计算前,估计可能是熵增,因为粒子数增多了。 但实际计算并不是这样,是熵减,为什么? 因为溶解包括离解和水合两过程,离解过程确是熵增, 但离解后的离子要形成水合离子,水合过程是熵减, 总效果是后一过程大于前一过程,故是熵减。 但对大多数盐而言,其溶解熵是>0.
难溶电解质 溶度积常数Ksp和溶解度S之间的关系 溶度积规则: (1) Q= Ksp 平衡 (2) Q < Ksp 沉淀溶解 (3) Q > Ksp 产生沉淀 可判断能否生成沉淀?沉淀是否完全等?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要点总结(大一)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要点总结(大一)](https://img.taocdn.com/s3/m/4972b4ac5f0e7cd18525361a.png)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第一章绪论●系统误差:由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具有单向性、重现性、可校正●偶然误差:随机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大小正负难以确定,不可校正,无法避免,服从统计规律<1)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2)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准确度: 在一定测量精度的条件下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衡量●精密度(precision>:多次重复测定某一量时所得测量值的离散程度。
用偏差衡量●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精密度好是准确度好的前提;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1>对于偏差较大的可疑数据按Q检验法进行检验,决定其取舍;(2> 计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平均偏差与标准偏差等;复习p12例题●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有效数字:实际能测得的数据,其最后一位是可疑的。
对于可疑数字一般认为有±1的误差例:滴定管读数 21.09 mL 分析天平读数 0.2080 g 最后一位为可疑值注意: (1> “0”的作用:有效数字<在数字的中间或后面)定位作用<在数字的前面)(2>对数值(pH、pOH、pM、pK等>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
计算规则:(1> 加减法:计算结果小数点后的位数与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2>乘除法<乘方、开方、对数)计算结果的有效位数与有效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初步基本概念:化学反应进度、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特征>、热与功(热与功的符号、体积功的计算>、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定律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ΔU = Q + W>b5E2RGbCAPDrHθm的计算△rHm:摩尔反应焓变,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反应进度为1mol时的反应热DrHθm:化学反应中,任何物质均处于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DfHθm:在温度T及标准态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1mol物质B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即为物质B在T温度下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232e8f26ed630b1c59eeb5d4.png)
由于 所以
xA+ xB= l,即 xA= lxB, p = p0(1xB)= p0p 0·B x
p0 p = p 0·B x p = p0 p = p 0·B x
p—溶液蒸气压的下降值,单位为Pa; xB —溶质的摩尔分数。 结论: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的 下降值与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性质无关。 ——拉乌尔定律
稀溶液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П×V = nB×R×T 即 П= cB×R×T П—溶液的渗透压,单位为Pa; cB—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1· 1; L‾ R—气体常数,为8.31 kPa·L·mol‾1·K‾1; T—体系的温度,单位为K 。 在定温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溶质的浓度成正比。 溶液愈稀,公式愈准确 。
1.3.2 溶胶的性质
胶 体 溶 液 的 性 质
溶胶的光学性质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1.3.1 胶团结构
例: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KI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
[(AgI)m . nI- .(n-x)K+]x- .xK+
胶核 胶粒 胶团
1.3.1 胶团结构
例:AgNO3 + KI→KNO3 + AgI↓,过量的 AgNO3 作稳 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AgI)m . nAg+ .(n-x)NO3-]x+ .xNO3胶核 胶粒 胶团
胶团结构式
氢氧化铁
{(Fe(OH)3)m· nFeO+· (nx)Cl‾}x+· xCl‾
三硫化二砷
{(As2S3)m· nHS‾· x)H+})m· nHSiO3‾· x)H+}x‾· + (n xH
无机及分析化学计算公式1-4章节
![无机及分析化学计算公式1-4章节](https://img.taocdn.com/s3/m/1327935576a20029bc642d28.png)
无机及分析化学计算公式第一章:溶液和胶体理想气体方程:PV=nRT,其中T为开尔文温度表示物质的量浓度:C a=n aV质量摩尔浓度:b a=n am b,其中n a为溶质的量,m b为溶剂的质量质量分数:w a=m am,m a为溶质的质量,m为溶液的质量摩尔分数:x b=n bn,n b为b溶质的物质的量,n为总体物质的量拉乌尔定律:p=p0x b,p为稀溶液的蒸汽压,p0为同种情况下溶剂的饱和蒸汽压,x b为溶剂的摩尔分数沸点和凝固点的计算:k b和k f为沸点和凝固点常数,b B为溶剂的质量摩尔分数沸点:∆T b=k b b B凝固点:∆T f=k f b B渗透压公式:π=cRT第二章: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反应进度:ξ=∆n b v b∆n b:反应中任意物质的变化量v b:化学计量系数,反应物为负值,生成物为正值热力学第一定律:△U =Q + W焓:H =U +pV吉布斯函数:G =H −TS ,T 为开尔文温度,S 为熵∆G <0,过程可正向自发进行; ∆G = 0,系统处于平衡态; ∆G >0,过程正向不能自发进行 标准平衡常数:① 气相反应,物质的分压用相对分压(p /p)表示2SO 2(g ) + O 2(g ) = 2SO 3(g )K θ=② 液相反应,物质的浓度用相对浓度(c /c) 表示 K θ=第三章:化学分析概论 采样公式:m =Kd a m :采取试样的最低质量/kg d : 试样中最大颗粒的直径/mmK, a : 经验常数, K值在0.02~ 0.15,a 值在1.8 ~ 2.5{p (SO 2)/p Ө}2 {p (O 2)/p Ө}2HAc= H + + Ac -{c (H +)/c Ө}⋅ {c (Ac -)/c Ө}其中X 为测量值,T 为真实值 绝对误差:E a =X −T 相对误差:E r =E a T×100%di 为偏差,X i 为测量值,X 为平均值 平均值:X =X 1+X 2+⋅⋅⋅+X nn绝对偏差:d =X i −X 相对偏差:d r =X ×100%平均偏差:d =|d 1|+|d 2|+⋅⋅⋅+|d n |n=∑|d i |n i=1n相对平均偏差:r =dX×100%μ为总体平均值 总体标准偏差:σ=√∑(X i −μ)2n i=1n相对标准偏差:s r =X×100%第四章:酸碱平衡 解离度:α=√K a θ/c 0 一元酸的型体分布:δ(A -)=K aθc(H +)+K aθ二元酸的型体分布:δ(A 2−)=K a 1θK a 2θ2+a 1θ+a 1θa 2θ三元酸的型体分布:δ(A3−)K a 1θK a 2θK a 3θc 3(H +)+K a 1θc 2(H +)+K a 1θK a 2θc(H +)+K a 1θK a 2θK a 3θ一元弱酸的酸度计算[弱碱同理]:若c 0K a θ≥20K w θ,c 0/K a θ≥500,则c(H +)=√c 0K a θ 若c 0K a θ≥20K w θ,c 0/K a θ<500则,c(H +)=−K a θ+√K aθ2+4c 0K a θ2若c 0K a θ<20K w θ,c 0/K a θ≥500则,c(H +)=√c 0K a θ+K wθ两性物质酸度计算:c 0K a2θ≥20K w θ,c 0<20K a 1θ则c(H +)=√c 0K a1θK a 2θK a 1θ+c 0c 0K a 2θ≥20K w θ,c 0≥20K a 1θ则c(H +)=√K a 1θ×K b 1θ c 0K a 2θ<20K w θ,c 0≥20K a 1θ,则c(H +)=√K a 1θ(c 0K a 2θ+K w θ)c 0缓冲溶液pH 的计算: pH =pK aθ− lg c ac b,其中c a 为共轭酸浓度,c b 为共轭碱浓度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pH =pK a θ±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时,Kw = 1.0×10-14。
Kw = [H+][OH-]
4.1.2 酸碱平衡与酸、碱的相对强度
酸或碱的强弱取决于其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能力大小。物质给出质子的能力愈强,其 酸性(acidity)也就愈强,反之就愈弱。同样,物质接受质子的能力愈强,其碱性(basicity) 就愈强,反之也就愈弱。
4. 多重平衡规则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若干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代数和,则在相同温度下,该反 应的平衡常数就等于这若干相关反应的平衡常数的积(或商)。
5.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一般分三步进行:①按己知条件列出配平化学反应式;②按计量关系计算反应开始时及
平衡时各物料的衡算(根据题意可以用 n,c 或 p);③根据②得到的物料衡算,列出标准平衡
第 2 章 化学分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1.3 滴定分析法(P23)
1.过程
2.概念 ⑴ 标准溶液 ⑵ 滴定 ⑶ 化学计量点 ⑷ 指示剂 ⑸ 滴定终点 ⑹ 终点误差
2.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滴定方式
⑴ 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 ① 酸碱滴定法 ② 沉淀滴定法 ③ 氧化还原滴定法 ④ 配位滴定法 ⑵ 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① 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具有确定的计量关系,这是进行定量计算的基础。 ② 反应必须定量进行,反应完全程度须大于 99.9%。 ③ 反应迅速。如果反应速率较慢,应采取适当措施(加热或加入催化剂)来加快。 ④ 有简便可靠的确定终点的方法(如指示剂法或物理化学方法)。 ⑶ 滴定方式 ① 直接滴定法 ② 返滴定法 ③ 置换滴定法 ④ 间接滴定法
4.催化剂: 改变反应速率而不改变体系里的平衡组成.
5.吕—查德里原理
如改变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力和浓度,平衡必向着能减少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它适用于所有达到平衡的系统,而不适用于尚未达到平衡的体系。
第 4 章 酸碱平衡
4.1 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4.1.1 酸、碱与酸碱反应的实质
1.基本概念 酸、碱: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H+)(proton)的物质就是酸,而凡是能接 受质子的物质就是碱。当一种酸给出质子之后,它的剩余部分就是碱。 共轭酸碱对:因一个质子的得失而相互转变的每一对酸碱就被称为共轭酸碱对 酸碱半反应:酸及其共轭碱(或碱及其共轭酸)相互转变的反应就称为酸碱半反应。
书写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⑴ 标准平衡常数可根据化学计量方程式直接写出,以生成物相对浓度(或相对分压)相 应幂的乘积作分子,反应物相对浓度(或相对分压)相应幂的乘积作分母,其中的幂分别为 化学计量方程式中该物质的计量系数。 ⑵ 标准平衡常数中,气态物质以相对分压表示,溶液中的溶质以相对浓度表示,而纯固 体、纯液体不出现表达式中。 ⑶ 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化学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若方程式的书写不同 时,其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和数值也不同。
n≠0 时,Q≠K ,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多方向移动. ②在恒 T、V 下, 加入惰性气体:
各组分 pi 不变, Q = K ,平衡不移动. ③固体、纯液体的体积受压力影响很小,不考虑.
如:C(s) + H2O(g) CO(g) + H2(g) 增加压力,平衡将向左移动.
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正反应进行; 放热反应,降低体系温度才能使反应正向移动
实际工作中消耗滴定剂的体积一般控制在 20~30mL。
2.3 少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基本术语
1.总体、样本和样本大小 在统计学中,所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或母体);从总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样品进行
平行测定所得到的一组测定值称为样本(或子样);其中的一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测定所得 到的每一个测定值);样本中所含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大小或样本容量。
第 3 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3.4 化学反应的限度
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反应既能由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也能由生成物变为 反应物。
化学平衡的特征: (1):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当体系达到平衡时,从表面看反应似乎停止了,但实 际上正逆反应始终在进行,只不过二者的反应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每一种物质的生成量与 消耗量相等,其浓度保持不变。 (2):化学平衡可以从正逆反应两个方向达到,即不论从反应物开始还是由生成物开始 反应,均可达到同一平衡状态。 (3):当体系达到化学平衡后,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各物质的浓度都将始终保持不变; 而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原有的平衡会被破坏,将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4.3 酸碱平衡中组分分布及浓度计算
4.3.1 酸度、初始浓度、平衡浓度与物料等衡
严格来说,酸度(acid degree)是指溶液中 H3O+的活度,常用 pH 表示,pH = -lg{a(H3O+)}, 但在稀溶液中可以简写为:
pH = -lg[H+] 某物质在溶液中解离达到平衡时,各种存在形式的平衡浓度之和等于该物质的总浓度,
NH3 + H2O 解离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NH4+ + OH-
K
θ b
(NH3
)
[NH4 ] [OH [NH3 ]
]
同样,Kb 愈大,表明该弱碱的解离平衡正向进行的程度愈大,接受质子的能力就愈强。
根据 K 值的大小可以比较酸(或碱)的相对强弱。
⑵ 多元酸(polyacid)(多元碱,polybase)
2.2 测量误差
真值:也叫理论值或定义值,是无法测量的。
2.2.1 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免
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系统误差 原因: ⑴ 方法误差 ⑵ 仪器误差 ⑶ 试剂误差 ⑷ 主观误差 规律: ①大小、正负(同一实验中); ②实验条件改变时; ③可设法减小或校正.又称可测误差. 减免: 可进行对照实验消除方法误差
相对误差(RE): RE E x xT
xT
。
2.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各测定值相互接近的程度。
偏差 di xi x 相对偏差=d i
x 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系统误差是主要的误差来源,偶然误差则决定了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精密度高并不一定准确度高。
3.标准溶液
⑴ 基准物 定义:可以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浓度的物质称为基准物。 基准物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 物质的实际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② 纯度足够高。 ③ 稳定。
④ 基准物的摩尔质量尽可能大些。 ⑵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① 直接法 ② 间接法
4.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基准物或样品称量范围确定的计算的依据: ①化学计量关系; ②大约浓度或大致含量; ③滴定体积一般要控制在 20~30 mL.
多元酸(或碱),在水中的解离是逐级进行的。
多元酸(或碱),逐级解离常数间的关系为:
K1> K2> K3> …… 根据多重平衡原理,多元酸(或多元碱)总解离平衡的平衡常数为:
K= K1·K2·K3· …… 2. 解离度(degree of dissociation)
解离度= 解离部分的弱电解质浓 度 未解离前弱电解质浓度
2.偶然误差 亦称随机误差
规律: ⑴ 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⑵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较大,而大误差出现的概率较小,出现特大误差的概率更小。 减免 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
3.过失误差
2.2.2 误差的表示方法
1.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accuracy)表示测定值与真值相接近的程度。 绝对误差(E):E = x - xT
3. 共轭酸碱对 Ka 与 Kb 的关系
⑴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Ka 与 Kb 之间具有以下关系: Ka·Kb = Kw = 1.0×10-14 (25℃)
⑵ 多元酸(或多元碱) 二元酸及其共轭碱的解离常数之间具有以下关系:
Ka1·Kb2 = Ka2·Kb1 = [H+][OH-] = Kw
4.2 影响酸碱解离的主要因素
在水中,酸给出质子或碱接受质子能力的大小可以用酸或碱的解离常数 Ka 或 Kb 来衡 量。
1.酸碱解离平衡与解离平衡常数
⑴ 一元弱酸(一元弱碱)
例如 HAc 这种一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HAc
H+ + Ac-
解离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K
θ a
(HAc)
[H ] [Ac [HAc]
]
对于一元弱碱,例如氨这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平衡正向移动,生成产物直到新的平衡。 平衡逆向移动,生成反应物直到新的平衡。 处于平衡状态,不移动。
下面分别讨论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就可使 Q < K .
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保持温度不变时,如将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的体积压缩至 1/x,则由分压定律可知各 组分气体的分压将增加 x 倍。
2.算术平均值(简称平均值) x
1 n
n i 1
xi
lim 总体平均值μ:
n
1 n
n i 1
xi
3.标准差
n
(xi x)2
S i1 n 1
4.变异系数
相对标准差又称为变异系数 CV: CV (相对标准偏差)= S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