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一)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形成 1.杜能的农业区为理论(孤立国农业圈层理 论) (1)中心思想: (2)“孤立国”模式的基本假定: 第一、孤立国位于中纬度大平原上 第二、孤立国的唯一城市位于地理中心 第三、孤立国没有任何可通航河流,没有 水运、只有陆运。 第四、农业经营者的能力相同,技术条件 一致
(3)主要内容——”杜能圈”模型 第一、通过农业合理布局可以节约运输费
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业利润。 第二、纯粹的“杜能圈” 第三、改进的“杜能圈”
2源自文库韦伯的工业区为理论
理论核心:区位因子分析,即区位因子决定工业生产区位,应将工业生产吸引 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
• 主要内容: (1)分析工业区为的假定条件
圈和土壤岩石圈等自然条件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 的自然综合体。
②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①普遍性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②区域性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③局限性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有不同的影响; ②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 ③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④自然因素对区域性分工和生产发展的影响。
1)现代区位理论的特征: (1)在研究方法上,从静态的空间区位选择分析转变为对区域各发
展阶段空间经济分布和结构变化及其过程的动态研究。 (2)在研究对象方面,主要从第二、第三产业的分析转变为对城市
和区域的研究。 (3)在研究内容方面,从对区位生产、价格和贸易的孤立研究转变
为对整个区位生产、交换、价格、贸易的统一协调研究。
第一、分析对象为一个孤立国和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为只探讨其经济因素; 第二、孤立国或特定地区的气候、地址、地形、民族、工人技能都相同; 第三、已知的主要生产条件不变; 第四、分析生产条件和交换时均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第五、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2)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 第一、根据区位因子作用范围: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第二、根据区位因子作用方式: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 第三、根据区位因子属性:自然技术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 (3)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
3. 技术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决定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技术影响着产业结构 技术影响着交通运输 4.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政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主体的行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对某些产业集中于特定地区哟
较大影响。 历史传统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5.地理位置因素 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特殊地理环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很大
3) 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有不同的影响
(1)劳动力因素;(2)能源因素;(3)资本 充足度
4) 市场对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5) 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6) 集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又称产业 集群,是指大量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关联高度 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 的产业群落。
2.地理区位学派 (1)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 地》(1933) (2)“中心区位”理论内容: 第一、中心地模式假定条件:
第二、中心地不同等级划分的依据及其排列规律
第三、中心地模式体现了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经济 合理性。
第四、中心地体系不同形成机制下的结构形态。
(三)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5. 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
5.1 产业布局概述 一、产业布局的含义
1. 产业布局——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要 素和生产能力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 散情况。 2.狭义和广义的产业布局 3.产业布局是一种具有全面性、长远性 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 4.产业布局合理化
二、产业布局的制约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大气圈、水圈、生物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市场区位学派 (1)理论核心内容:产业布局必须从份考虑市场 因子,并尽量将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市场区位。 (2)理论奠基人:奥古斯特•廖施 《经济的空间 分析》(1939)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 (3)市场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设计了一系列区位平衡方程; 第二、提出了单个企业产品市场区位概念,认为 市场需求和销售价格存在着反比递减的需求曲线。 第三、推导了多个市场区相互作用形成六边形市 场网的最有效形态; 第四、进一步推导出一个以大城市为中心,市场 区和生产点竞争配置的区域空间经济网络。
5.3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分工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与贸易理论
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二)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1.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 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创新产品阶段,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 第二阶段:定型产品生产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 型转为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定型产品发展阶段,产品由资本密集 型转向劳动密集型; 第四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3.”中心——外围”理论
2.经济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 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的决定性作用
(1)产业布局受区域分工的支配,区域分工决定着 产业布局以及区际产业联系的性质和规模,产业布 局体现了区域分工的发展和变化。
(2)区域分工又称地域分工,它是技术分工和社会 分工在地域空间的表现形式。
(3)区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和 贸易。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的规律 2.劳动地域分工影响产业布局规律 3.资源禀赋制约产业布局的规律 4.产业分布呈现“分散——集中——适 度分散”变化的规律 5.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 6.产业布局地区差异性规律
四、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优先原则 2.全局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 4.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5.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 6.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原则 五、产业布局的机制
其理论核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 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地区 或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 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 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具有“发展极”的地 区经济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 缪尔达尔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4)区域分工可分为:垂直型分工、水平 型分工和混合型分工
垂直型分工:是在产业梯度之间存在一定 差距的区域间的一种分工。
水平型分工:是在基本上不存在产业梯度 的区域间的一种分工,即经济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高度处在同一水平上的分工。
混合型分工:是指在一个区域的区域分工 中,既有垂直型的分工成分,又有水平型 分工的内容。
1.市场机制 2.计划机制
5.2 产业布局调整
一、产业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产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则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干预为补充 2.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3.政府必须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 4.适时调整
三、产业布局模式
1.“增长极”布局模式 2.点轴布局模式 3.网络或块状布局模式 4.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 5.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2)现代区位理论的学派 (1)成本——市场学派 (2)地理学派
第一、提高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提出了周期性中心理论 第三、对中心腹地的非均质方面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第四、提出了中心地腹地与中心地的可分离模式
(3)发展经济学派 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 概念 和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在 《略论“发展极”的概念》一文中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