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工作状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S R
+
K
+
P2 U 2 I U 1 I P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教学团队
计算机用电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任务六
电路的工作状态
【例6.1】图6-3-1所示电路可用来测量电源的电压US和内电阻 RS。 若开关K闭合时电压表的读数为6.8 V, 开关K打开时电压表 的读数为7 V, 负载电阻 R=10Ω。 试求US和内阻RS(设电压表的 内阻为无穷大)。
计算机用电基础
任务六
电路的工作状态
任务六 电路的工作状态
一个电路正常工作时,需要将电源与负载连接起来。电源与 负载连接时,根据所接负载的情况,电路有三种工作状态: 空载 工作状态、 短路工作状态、 有载工作状态。 为了说明这三种工
作状态,现以图6-1-1所示的简单直流电路为例来分析。
I
+
RS
K
+
U1
电流不经过负载,只经连接导线直接流回电源,这种状态称为短
S
当电源两端的导线由于某种事故而直接相连时,电源输出的
RS
S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教学团队
计算机用电基础
三、有载状态
任务六
电路的工作状态
当开关K闭合时,电路中有电流流过,电源输出功率,负载 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和器 取用功率,这称为电路的有载工作状态。 此时电路有下列特征: 件能安全、可靠、经济 (1) 电路中的电流为 I 地工作, 制造商规定 US
U 1 U S IRS U S U OC
此电压称为空载电压或开路电压, 用Uoc表示。 因此,要想 测量电源电压, 只要用电压表测量电源的开路电压即可。 3. 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负载所吸收的功率均为零, 即 P1=U1I=0, P2=U2I=0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教学团队
计算机用电基础
I
K
RS + US + U1 +
V
U2 -
R
图6-3-1 例题图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教学团队
计算机用电基础
任务六
电路的工作状态
小
※ 空载状态
结
空载状态又称断路或开路状态,其特征是:
☆ 电路中电流为零
※ 短路状态 ☆ 电源的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导线直接将电源两端相连时的状态,其特征是:
此电压称为空载电压或开路电压, 用Uoc表示 ☆ 电路向外路提供的电压为零 ☆ 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负载所吸收的功率均为零 ☆ 电源提供的电流最大,此电流称为短路电流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必须避免它的发生
※ 有载状态
电源与负载经线路连接后的工作状态,其特征 是:
☆电路中有电流流过,电源输出功率,负载取用 功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教学团队
+ US -
U2
-
R
图6-1-1 电路模型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教学团队
计算机用电基础
一、空载状态
任务六
电路的工作状态
空载状态又称断路或开路状态, 如图6-1-1所示。当开关K
断开或连接导线折断时, 电路就处于空载状态, 此时电源和负
载未构成通路, 外电路所呈现的电阻可视为无穷大, 电路具有 下列特征: 1. 电路中电流为零, 即I=0。 2. 电源的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即:
I
RS 了每种设备和器件在工 U1 U2 (2) 电源的端电压为 R 作时所允许的最大电流、 + 有些电气设备应尽量工作在额定状态,这种状态又称为满载状 U 1 U S IR S US 最高电压和最大功率, 态。电流和功率低于额定值的工作状态叫轻载;高于额定值的工作 U1 U 2 这就是我们在任务3中 图6-1-1 电路模型 状态叫过载。在一般情况下,设备不应过载运行。在电路设备中常 (3) 电源的输出功率为 所介绍的电气设备和器 2 装设自动开关、热继电器等,用来在过载时自动切断电源,确保设 P1 U 1I (U S IR S ) I U S I I R S 件的额定值。 备安全。 负载所吸收的功率为
二、短路状态
I +
RS
任务六
电路的工作状态
K
+ U2 -
+ US —
U1 图6-2-1 电路模型
R
在一般供电系统 中, 电源的内电阻很 小, 故短路电流很大。 电源所发出的功率全 部消耗在内电阻上。
由于电源所发出的功率全部消耗在内电阻上, 因 而会使电源发热以至损坏。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经 路状态,简称短路,如图6-2-1所示。 短路时外电路所呈现的电 常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情况,以防电源被短路 阻可视为零, 电路具有下列特征: 的事故发生。此外,通常还在电路中接入熔断器等保 U1 0 护装置,以便在发生短路时能迅速切断电路,达到保 U 护电源及电路器件的目的。 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