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教学内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其对象是动植物。
2、农业生产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3、农业的投入是指自然条件投入、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四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农业必要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加大科技投入,其中自然条件投入是基本因素,劳动力是确定因素、科技投入是制胜因素。
4、农业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5、说明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粗放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以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自给农业:农夫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以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的农业模式。
6、[思索推断] 下列不同地域的农业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1、区位含义包括:①事物的位置②事物间的空间联系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三方面。
3、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4、平原地区相宜发展耕作业,山地相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5、市场的需求最终确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6、园艺业、乳畜业要求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7、人们是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和利用的?A、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B、人们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相宜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相宜发展农业C、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整。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三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最新考纲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把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微专题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1.区位含义(1)确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3.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进展变化较快。
(2)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5.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特殊提示农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分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假如没有该因素,就不行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有时某个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主导因素。
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打算某地区适宜进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打算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打算性因素,图析如下: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进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农业作为人类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效率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和差异。
地理环境包括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地形、交通等人文要素。
这些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不同土地类型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不同,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河谷地区常年积累的泥沙使得土地肥力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容易形成灌溉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反,高山地区土地贫瘠,长期缺乏泥沙的积累,导致土地肥力较低。
因此,农业在山区的生产率相对较低。
其次,气候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水和日照等。
不同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不同,但总体而言,在合适的温度下,降水充足且分配均匀,阳光充足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相对较高。
例如,地处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大部分热带作物的生长,比如水稻、香蕉等。
而寒冷地区温度偏低,冻害频繁,会限制农业生产。
再如,脱水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对降水要求较高,只有较多的降水才能保证其产量,而在干旱地区,这些作物的生产效率就会受到较大的制约。
另外,水资源也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
农业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以满足灌溉需要。
一些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且地下水位较高,这些地方可以通过灌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相反,一些地区水资源匮乏导致灌溉不足,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北方的黄淮海平原,其地下水位普遍较低,要想进行灌溉就面临较大的困难,这进一步制约了该区域农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交通条件也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都依赖交通设施的支撑。
交通条件好的地区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相反,交通条件差的地区运输困难,农产品易受损耗,无法及时销售,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农业》地理课堂课后反思
农业地理课堂课后反思引言在农业地理课堂上,我对农业这一话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了解了农业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堂课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地理知识的理解。
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介绍了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农业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畜禽来获取农产品的一种生产活动。
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农业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种类型。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生产,生产效率较低;而现代农业则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业的特点在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农业的一些特点。
首先,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次,农业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时间和季节规律。
此外,农业生产对土地和气候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适合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
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课堂上,老师列举了几个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大规模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水和灌溉也会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影响。
另外,大量的农田开垦和过度放牧也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生境的破坏。
为了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应该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对经济的影响除了对环境的影响,农业还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课堂上,老师介绍了农业对经济的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农产品的贸易和出口也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政府在农业发展中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农民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北大荒为例
材料三
三 江 平 原 江 河 纵 横 , 河 网 密 集 , 湖 泡连片,有大 小河流90多条,其中主要河流有21条,分别属于黑龙江、 乌苏里江及松花江三大水系,总流域面积9.45万平方千米, 总长度5148千米。此外,还有大、小兴凯湖。
材料四
三江平原地表一般有10-15厘米积水,内长杂草,当 地人称“水草甸子”;多潜育沼泽,也有相当数量的泥潭沼泽; 有较厚的草根层,一般厚达30-40厘米。
活动探究
从黑土地流失看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保护 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肥力? 提示:根据查阅资料,从土壤肥力、补偿 机制、政府规划、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
? 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口头汇报。
1、建立激励政策,促进秸秆还田; 2、对土地进行配方施肥,科学施肥; 3、加大对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技术贮备,加大推广; 4、对破坏的土壤进行修复; 5、进行顶层设计,从法律法规上给予保护;
材料一
三 江 平 原 , 又称三江低地,位 于 黑 龙 江 省 东 北 部 , 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三 江 平 原 是 由 黑 龙 江 、 松 花 江 、 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 其中平原面积占比61.2%,山区比重30.8%,丘陵8%
材料二
三江平原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 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漫长。该地区冬季(11— —次年2月)日照时间短、严寒、干燥。最冷月月平均气温 大部分地区为-19℃左右;春季(3-5月)气温回升快,多大 风,易旱易涝;夏季(6-8月)的特点为短促,温暖多雨。最 热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21℃一22℃;雨热同季对作 物生长十分有利;秋季(9-10月)降温急剧,降水多,易发生 早霜和秋涝。
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 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 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 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
这些影响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城市化进程、气候变化等。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1. 土地利用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的改变。
大规模的农田开垦、森林砍伐以及工业区的建设,都对土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土地的过度开垦使得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城市拓展,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等问题。
2. 水资源管理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人类对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过度使用以及不合理的管理,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源的枯竭和水质的污染,威胁到了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此外,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水坝建设,不仅改变了水流的路径和速度,还对鱼类等生物的迁徙和繁殖带来了威胁。
3. 城市化进程随着人口的集中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环境面临着种种挑战。
城市的发展给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等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交通排放的尾气和工业废气导致了空气质量的下降,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而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则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4.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还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地球气温不断上升。
这一现象引发了全球变暖趋势,导致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气候变化还引起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水、暴风雨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地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这包括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可持续城市化进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处。
2022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答案解析(附后)
2022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青海省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青南牧区,气候条件恶劣,灾害频繁,防灾饲草料调入运距长、浪费严重,防灾饲草储备工作难度大,为防患于未然,选择“借地生草”。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的巴滩牧场上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饲草基地留下一排排整齐的饲草“豆腐块”就是为青海省蒙古族自治县准备的牲畜过冬的“口粮”(如图)。
据此完成各小题。
1. 将青海省蒙古族自治县的饲草种植在毗邻的泽库县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条件恶劣,不适宜牧草生长B. 自然灾害频发,牧草存活率低C. 运输距离较短,饲草储备成本较低D. 政府出谋划策,两县通力合作2. 结合材料,“借地生草”丰收的景象主要因素是( )A. 适宜的气候条件B. 高效的栽培技术C. 机械化水平高D. 完善的管理制度完整的生产管理模式2021年3月23日,一艘名为“长赐号”重型货船在苏伊士运河新航道搁浅,这艘长约400米、宽约59米的巨轮几乎达到了运河的通行上限,搁浅造成航道堵塞。
(如图)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海运路线之一,苏伊士运河为来往于亚洲、中东和欧洲的船只提供重要通道。
3月29日经多艘拖轮和挖机等多日救援和借助自然力量,在未卸货减轻自重的情况下该船成功重新上浮摆正船身。
据此完成各小题。
3. 船舶脱困借助的自然力量最有可能是( )A. 东北信风B. 暴雨天气C. 大潮使水位上涨D. 跨流域调水4. 航道开通后,滞留的400多艘轮船优先放行的是( )A. 冰鲜类轮船B. 活牲畜类轮船C. 汽车零部件轮船D. 日用品轮船5. 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此次堵塞事件可能造成的蝴蝶效应有( )A. 国际原油价格快速增长B. 促使其他国际货运通道的开辟C. 北极航线的数量猛增D. 海洋运输比重快速减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8度,诸多地理优势使这里成为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贺兰山东簏葡萄酒产区已建成上百个酒庄,年产葡萄酒1.2亿,产品远销法国、德国、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
农业的区位选择[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等,而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大小)有关。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基本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方式: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特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4)区位优势:气候暖湿;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易错辨析】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农业吗?提示不是。
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不能算作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业比重相差不大。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有利影响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会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考点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例1】[2017·天津文综,12(3),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至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至人口的快速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可以影响至人口的快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快速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欧洲最高;亚洲净卖出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导致迁入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减少了压力,社会管理减少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保持扶养的最小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对外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建——温室农业、梯田、浇水、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同意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繁育、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地理环境。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甲卷)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甲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浙江S集团是一家研发和生产空调控制元件和零部件的企业,其生产的零部件占全球智能空调配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
至2017年,S集团除国内工厂外,还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有工厂。
其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满足出口需求。
2018年,在国内工厂产能饱和、订单不断增长的情况下,S 集团入驻越南某工业园,在买地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开展生产。
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S集团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技术B.市场C.原材料D.劳动力2.与国内建厂相比,S集团选择在越南建厂,可以()A.降低生产成本B.增加产品产量C.提高产品质量D.方便原料供应3.推测入驻越南的S集团在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投资B.提升企业形象C.支持园区建设D.满足客户需求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
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
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B.作物结构C.耕地质量D.作物熟制5.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A.提高秸秆产量B.增加秸秆种类C.调整农牧结构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6.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①作物轮作②土壤深翻③圈舍养殖④土地平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如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
读图,完成7~8题。
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
新高考地理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考点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②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③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
投人大于产出。
④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
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灌溉。
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
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③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拓展提升】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向东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缘,后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在清涧县注入黄河。
图甲示意无定河流域及水系结构,图乙示意1976~2010年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
(1)无定河形成“南部支流长而多、北部支流短而少”这一现象是因为无定河南部受____影响较显著,降水相对较多,且由于地处____地形区,____严重,沟谷众多,利于河流发育;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地形____,且____,不利于河流的形成。
(2)无定河因“流量不定、深浅不定”等而得名。
新考纲人文地理复习指导》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难点
①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 ②开发城市新区,建设卫星城; ③妥善安排各城市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④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分散污染源; ⑤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⑥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⑦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⑧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3
2个重点
Part One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
A.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表现形式
B.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C.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A.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B.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C.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4
2个难点
难点
1
B.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④人口素质较低。
①人口基数大,人口净增量大;
③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②农村人口比重大;
对策:
①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难点
2
A.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Part One
农业区位的选择
难点
1
A.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①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a. 从当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个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
农业区位选择
湿润、半湿润地区
复习课:高中地理逆向教学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逆向教学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一)考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考情分析1.考点分布在高考中,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往往侧重于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
2.命题方式(1)以区域图或某种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2)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类型、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具体考查方式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展示区域某种农作物或农业类型的发展状况,评价其区位条件,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一是直接评价某农作物的区位因素,这类试题,考生需要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劣因素展开论证;二是给出限定条件,如评价其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或评价其自然某一要素或社会经济要素;三是开放性的区位评价,如某地是否适合大力发展某种作物,并要求考生说出观点。
(三)学情分析私立学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较为缺乏地理学科思维,但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能力,通过多次测试初步具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但在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方面尚有欠缺。
故在本节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在讲解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方面可以由学生回顾和归纳总结,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自然地理各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该点作为本节课第一个复习重点;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可采取活动探究的方式,在带领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复习后,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培养他们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的确定针对以上考情、学情,通过区域图,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贯穿于农业生产活动始终,是教学和高考的重点,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图文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以人地协调的眼光看待区域农业生产,分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分析角度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2.对策分析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学霸笔记: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导语】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地区的⾃然环境(⼭川、⽓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有关的测量⽅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描述。
以下内容是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必修⼀ ⼀.地球运动 1.地球⾃转: ①⽅向:⾃西向东,北逆南顺。
②周期:⼀个恒星⽇,为23⼩时56分4秒。
③速度:⑴⾓速度:15°/⼩时,南北极⾓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速度相等。
⑵线速度由⾚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④地理意义:⑴产⽣昼夜交替现象。
⑵产⽣时差时。
⑶⽔平运动物体产⽣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 ①⽅向:⾃西向东,逆时针⽅向。
②周期:⼀个恒星年,为365⽇23⼩时9分10秒。
③速度:近⽇点速度⽐较快,远⽇点速度⽐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⑵昼夜长短的变化。
⑶产⽣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 地球⾃西向东⾃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西边先看到⽇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东边的地点⽐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时刻,不同经度的地⽅具有不同的地⽅时。
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时。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秋分和冬⾄的正午太阳⾼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度由⾚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简易天⽓系统 1.锋⾯ 冷锋 暖锋 ⼤⽓系统图 ⾬区位置 峰后 锋前 过境前 ⽓温⾼,⽓压低,天⽓晴朗。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云南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云南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地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农业发展特点。
本文旨在研究云南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云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特点。
云南位于赤道以北的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云南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之一。
例如,云南是中国大米重要的产区之一,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业收入。
其次,云南的地形多样,山区和平原交错。
这种地理特点给云南的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在山区,由于地形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受到限制。
然而,山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发展茶叶、咖啡等特色农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附加值,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
与此同时,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广阔,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例如,云南的红塔区是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平原地带拥有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民创造了丰厚的农业收益。
云南丰富的水资源也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云南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具备了灌溉农田的条件。
通过引水灌溉,农民能够在干旱季节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云南水资源的丰富还孕育了农田鱼虾养殖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养殖业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
然而,云南的地理环境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地质灾害频发,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云南是地震多发区,地震对农业生产破坏性较大。
此外,由于地势高低错综复杂,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土地粮食生产能力相对较低,对粮食市场供应形成一定的压力。
总之,云南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地形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得云南成为我国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之一。
然而,地理环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地质灾害和地震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优秀课件
第二局部 迁移运用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 内某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 引种优质长绒棉〔如图〕.目 前,该区域已成为我国种植规 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种植面 积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① 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 至断流;〔4分〕 ②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4分〕 ③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 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4分〕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较 好,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环境结构呈现出明显 的东、中、西部带状分布特征. 材料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图 材料二:1985~1989年该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 量的变化
比列较举分该析地图区中农Ⅰ业类生侵产蚀过区程与中Ⅱ可类能侵引蚀发区的主环 要境外问力题作.用的差异及原因
[20xx·全国卷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
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 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方法总结
不合理的农业 造成 草场退化 ,容易引 起 土地荒漠化 ; 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 土壤盐碱化 ; 毁林开荒会造成 水土流失 ; 热带迁移农业区会导致 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 (2)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大气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
图2
图2中甲区农业生产过程中修筑了隔坡梯田的有利影响
(A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 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梯田,风光优美,丰衣足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合理生 过度放牧和垦殖,引起土地退化、沙 产方式 化;不合理灌溉造成 土壤盐碱化
农业技术 大量施用化肥使 土壤板结;广泛使用
改革
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土壤板结
水土流失严重
4、(2016全国卷1)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 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3)。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 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 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说说你所了解的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影响:土壤、水源、植被。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 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农业 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 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 等发生改变。 1、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 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 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生产保 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 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
1、图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
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 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
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 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 化居住环境; 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2、(2011·福建卷)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
农业地域类型
•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水稻 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它们 的主要分布地区、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如下:
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大牧场 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类型。它们的主要分布地 区、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如下:
• 5.该农场生产的特点是( C ) • ①商品率高 ②水利工程量大 ③机械化 水平高 ④精耕细作 ⑤专业化程度高 • A.①②④ B.②③④ • C.①③⑤ D.③④⑤ • 6.该农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及好处 是( A ) • A.适应市场需求,以提高经济效益 • B.家庭农场经营,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 C.热量条件改善,以便于提高复种指数 • D.增加经营种类,以提高生态效益
• 4.(2016· 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 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 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 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开花季节,在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 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 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 时间。
②小地域范围的农业区位选择应主 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4.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 (1)分析角度 •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 ①地表景观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 ②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 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 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 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 ③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 大气、水体污染。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主要指养殖业和谷物种植业相结合、 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生产特点如下:
考点二
4.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对比
国家
主要农产品及 区位条件 分布 水稻(沿海平原、 水稻种植业 恒河平原),茶 (同亚洲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 叶(东北部迎风 多雨的气候;排水 农业)、热 坡),黄麻(东北 较好的坡地;低湿 带种植园农 部),棉花(德干 的土地;光照充足; 业 土壤肥沃 高原西北部) 地形平坦、土壤肥 长绒棉(尼罗河 沃;全年高温,热 灌溉农业 沿岸和三角洲 量充足,光照时间 地区) 长;尼罗河河水灌 溉
〉〉题组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 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 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 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1~2题。
• 1.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 “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 )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 B.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 C.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 D.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 2.该地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D ) • A.水源 B.机械 • C.土壤 D.市场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 第(1)题,首先明白农业生长气候条件主要 包括气温、热量、降水等。结合材料提示, 与江苏、浙江相比,横县纬度低,气温高, 热量充足,降水量大。第(2)题,根据材料 提示“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 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可知地势较高的旱 地便于排水,土壤不会过湿,且不易受洪 涝灾害危险,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 根系发育,离河较近,便于灌溉,满足生 长旺季时为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的条件。
〉 〉题组 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条件和特点
考点二
下表所列数据为某四个国家季风水田农业生产情况统计。 据表, 回答 1~
2 题。 国家 甲 乙 丙 丁 种植面积(万公顷) 4 400 2 950 1 036 168 单产量(吨/公顷) 2.14 4.23 1.80 4.36 总产量(万吨) 9 416.00 12 478.50 1 864.80 732.48
• 根据图示各种信息,判断该地区为非洲中 部地区,南部为热带种植园农业,北部为 灌溉农业,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突出; 北临撒哈拉沙漠,荒漠化问题严重。
• (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 1.总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 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该类 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 (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条理清 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 2.关键因素法: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 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 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类。
•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树、蔬菜布局在城市 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区位 优势是临近市场。第2题,根据图中地名等信息可 知,该地为北美洲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水蒸发 增加了大气中水汽含量,使得该地降水增加,有 利于夏季农作物生长;由于该地纬度较高,冬季 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湖泊对沿岸地区气温也具 有调节作用,使其气温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气温 降低,冬季气温增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第 3题, ④区域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地区,该地区大规模农 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小;吸 收温室气体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量增 加;该地属于温带森林带,因此对其原始自然环 境的影响不可能是对草原的破坏。
• ②地形:洪(冲)积扇、冲积平原、河 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土层深厚, 易于耕作。 • ③土壤: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 ④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 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 (2)社会经济条件 • ①市场条件: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 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 1.农业区位条件描述方法 • (1)自然条件
• ①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沙漠 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照、热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农 产品产量高、品质优;但夏季降水少,气候 干燥,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温带海 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利于牧草生长, 对发展畜牧业有利;但雨天多,云量大,日 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季风和热带 草原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 农作物的生长;但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
农业地域类型
印 度
埃 及
考点二
国家
农业地 域类型
主要农产 品及分布
区位条件
中亚
巴西
英国
夏季高温,气温日较 差大;距海远,晴天 灌溉农业 棉花(绿洲地带) 多,光照充足;高山 冰川融水提供灌溉水 源 热带迁移农 咖啡、甘蔗、 热带气候,水、热资 业、热带种 香蕉、剑麻(亚 源丰富;种植历史悠 植园农业 马孙平原) 久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 水较多,日照较少, 乳畜业(英 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牛奶及其制品 国农业不占 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重要地位) 经济发达,城市密集, 市场需求大
•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促 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①平原区:土地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 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 生态农业。 • ②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 用。 • ③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 立体农业。
• ④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 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 ⑤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 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 灌溉水源。 • ⑥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 展生态农业。
〉〉题组三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 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读“某地区主 要农作物分布图”,回答下题。
• 5.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 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 ) • A.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 B.水土流失、石漠化 • 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 • 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专题12、13 农业 生产与地理环境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2015·高考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 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 是( ) C • A.地形平坦 B.气候适 • C.临近市场 D.资金雄厚 • 2.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 响最可能是( A )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增高 • 3.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 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B ) • A.温室气体减少 B.森林覆盖率减小 • C.入湖泥沙量降低 D.草原生产量降低
• ②交通条件: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 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航空 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 ③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灌溉技 术、农业科技水平。 • ④国家政策:政策、价格、补贴、资 金、技术。 • ⑤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2.我国主要农业区、农作物分布及区位条件
• 3.农业区位选择 • (1)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土地的合理利 用。 • (2)基本思路 • ①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 析和选择。一般根据地区气候和地形特 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 择。例如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 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湖泊、水库和沿 海海域适于发展渔业;夏季高温多雨、 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种植玉米;气候凉 爽的中温带地区种植甜菜等。
• 3.发展分析法:农业生产活动及 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 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 4.比较分析法:找出两者或两地 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 类活动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