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易错提醒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 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 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2.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 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 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 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 活动。——《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 儒家经典 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 太学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 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 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 义务。这种变化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主要不同
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摘要】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相应的社会环境对思想理论有一定的阻碍或推动作用,主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产生于先秦时的儒学与汉代儒学就又很多不同。
【关键词】儒学;社会环境;主要不同作为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还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到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改造,儒学改变了自己的理论形态,符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才被确立了在封建思想中的统治地位。
但是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无论在学术内涵,还是在与当政者的关系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不同。
(1)在学术内涵上:先秦时期,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德治”“仁政”,提倡以民为本。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和“礼”的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孔子所说的“仁”,指的是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他所谓的“礼”,指的是依照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观念。
前者是“亲亲”,后者是“尊尊”,二者的结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
一方面,仁受礼的制约,行仁不能超出礼所规定的范围,否则就会上下不分,贵贱不明;另一方面,仁又规定着礼,只有与仁结合的札才是合理的,否则就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战国时期,对儒家思想理论贡献较大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着重阐发了仁政学说。
在天人关系上,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认为只有施“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社会的安定,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荀子发展了孔子将天自然化的倾向,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并阐发了礼法并重的政治学说。
汉代,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他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学为骨架构建了自己的神学理论体系。
提出“天人合一”说。
董仲舒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
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士”阶层的崛起,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时期代表主张地位和影响春秋孔子(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③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战国孟子(1)政治:①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2)伦理:主张“性本善”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思想的“双重性”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孔子的思想具有保守与进步的两面。
知识点三 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时期⎩⎪⎨⎪⎧①代表人物:老子。
理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比较
理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比较
理学系指北宋出现的以阐发儒家经典义理为特征的哲学思潮,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其特点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宗,以《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典籍为主要依据,批判隋唐以来以空无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佛道思想。
他们关心社会现实,提倡所谓“道德性命”之学,并从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宇宙与人生问题。
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早在其《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中,就明确把宋明理学或道学称作“新儒学”,认为新儒学的奠基人是唐代的韩愈、李翱,“宋明道学之基础及轮廓,在唐代已由韩愈、李翱确定矣。
而李之所贡献,尤较韩为大”。
但“新儒学”的真正确立却是二程,“濂溪、康节、横渠,虽俱为道学家中之有力分子,然宋明道学之确定成立,则当断自程氏兄弟”
冯友兰认为“新儒学”之“新”,就其理论来源或思想内容上说,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援佛入儒,吸收佛学抽象化、形式化的特长,发挥禅宗的一些思想,“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二是援道教入儒,“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
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比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1011-1077年)的象数学等。
冯友兰认为“新儒学”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诸家学说的综合。
冯友兰的“新儒学”说经外转内销后,得到国内近乎一致的认同。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为代表,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
通过这些伦理道德的实践,儒家认为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
儒家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还提倡个人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个人的品质得到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公正。
儒家主张君主专政,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勇气,以贯彻仁政、保护人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提出了对政治精英的要求,认为政治精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家族观念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的长期政治和社会规范。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也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重视男性家族价值观,忽视了女性的权益。
此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可能对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流派先后相继出现,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演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儒家和道家两派思想各有特点,虽然都关注道、德、人、天的问题,但其观点和方法却大不相同。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分别探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认识论:儒家注重学习,道家强调悟道儒家思想重视人的认识、学习和修养,认为人要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是通过不断学习来得到智慧和谋略,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儒家的思想强调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思考,通过阅读经典来修身养性,从而遵循人类的本性和天道,完成自我完善和道德约束。
道家思想则认为,人应主动去寻求大道和真理,而不是被灌输知识,认为通过内在的力量去寻求真理是更有效的方式。
道家的思想强调从冥 contemplation 中得来的洞见,它是超越日常人类生活物质的谦虚,通过沉静和冥想,从而达到洞察和领悟大道本质和神秘力量的境界。
伦理学:儒家注重道德规范,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伦理学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个体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提倡仁义道德,讲究社会和个人责任和义务。
儒家的“仁”就是指对他人心存关切,助人为乐来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对于人的感情和行为的规约,通过天人合一来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道家的伦理学观念完全不同于儒家,其根据道德道义来行事,强调推行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和个人应该放弃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认为社会的改变和发展应自然发展,而不是由人们的决定和干预导致。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看似无所不为却又不掩盖真实情感和内心的行为。
宗教信仰:儒家多祭祀祖先,道家信奉道教儒家经常进行祖先的祭祀和崇拜,特别是针对祖先的牌位仪式。
这些祭祀和崇拜活动强调祖辈传承和家族传统至关重要,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方式。
儒家更多的是面向现实的社会,旨在维持现实秩序。
先秦时期儒家与法家刑法思想之比较
《韩非子》则指出,法的不平等适用令人产生不满:"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
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
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
"因此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在批判"人治"的同时,法家又指出"仁政"的不可恃,并认为忠孝仁爱等伦理观念不适用于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
《商君书》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
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
(8)法应公布、清晰、易明法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是法应成文化和公诸于世,务求家喻户晓,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春秋时代,刑律掌握在贵族手中,供他们任意运用,故有所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传统。
胡适指出:"须知中国古代的成文的公布的法令,是经过了许多反对,方才渐渐发生的。
"台湾学者张伟仁指出,春秋时郑国的子产把刑书铸在铜鼎上并把它公开展示的意义,在于向人民保证法律定将贯彻执行,其运作将有高度的可预见性,再不会被官员恣意运用。
当时晋国的叔向却写信给子产说:"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
后来晋国的范宣子也把刑书铸在鼎上,孔子评论说:"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
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成文法的公布在当时是争议的。
法家认为,法的目的在于调控国人的行为。
如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国人清楚明白法律对他们的要求。
所以法律不单要公布,而且要写得清晰和易于明白,并要设立把法律知识普及化的机制。
(9)法的可遵守性如上所述,法律的功能在于调控、导引人们的行为,但如果法律要求人们做的事是他们根本没有可能做到的、属他们能力范围以外的,那么这条法律便是注定失败的了。
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孔子虽然凸显德治、礼治的作用,但并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认定孔子只讲德治不讲法治,他并没有彻底否定刑罚在治国理政中的功能。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先秦儒家的刑治思想(一)孔子的齐之以刑孔子讲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5]尽管从治理的效果来说孔子更看重德礼之治,可他毕竟确认了政刑之治能够使民众免于惩罚的事实。
1、刑罚必中。
孔子强调为政必须正名,这是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6]诚然,孔子把正名和礼乐置于优先位置,刑罚只不过起到中介功能,但是,他终归建构了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的政治秩序,且指明了刑罚得当对于百姓行为的调控作用。
2、听讼犹人。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77]自古以来,违法必讼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孔子认为自己审判案件时和别人一样秉公执法;但是,社会纠纷有时也可以采用调解的方式,不一定诉诸法律;而且,刑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无讼,为了使诉讼不至发生;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本没有纠纷,从而没有诉讼,这正是孔子所期望的。
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着“讼,终凶”“讼不可妄兴”“厌讼”“贱讼”“健讼者必凶”等非讼、无讼理念,尧舜之世被称赞为一个无讼的世界,大舜也被誉为息讼止争的能手。
不管怎样,“听讼,吾犹人”表明孔子并不排斥刑法。
3、宽猛相济。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孔子评价子产授政、大叔用宽时强调为政应当宽猛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猛”自然包括严厉的惩罚和犯罪的预防。
孔子的评价恰到好处,它表明,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就是制定合理的政策,而好的政策必须与民情相适应;政策过于宽厚就会使民众怠慢无礼,但过于刚猛也会使民众受到伤害,因而理应宽猛相济、有张有弛。
由此可见,孔子把刑罚纳入为政治民的重要选项。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2)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4)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
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性善论”等。
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大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3.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③“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牛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张。
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流派,儒家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类的天赋和人性的善良;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在宁静。
双方人性论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也存在一些共通点。
儒家人性论强调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弘扬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认为教化可以使人的善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但因受外界影响习得了不良习惯而失去了自然本性。
他还提出了“君子养贤,而后成其才”、“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在教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人们去发挥自身的善性。
从理论上讲,儒家人性论强调的是对人性的培养与发扬。
相比之下,道家人性论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的心性,并认为人要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在宁静。
在《庄子》中,庄子提出了“遂心者天矣”、“不得已而为之者”等思想,认为人要追求自我内心的舒畅,避免受到外界的约束和干扰,从中寻找到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宁静。
此外,道家人性论中还强调人的与道的关系。
道家认为,人与道本来就是一体的,人要通过内心的修养才能让自己与道合一,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儒道两家人性论之间,还存在一些共通点。
首先,两者都认为人的内在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人性论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而道家认为人的内心要追求自我内心的舒畅和自由。
其次,儒道两家都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在的修养和教化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秀品质。
最后,两者都追求人的内在宁静和自由,只是在实现的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同,儒家强调的是与他人的和谐共处,而道家则是追求与自然、与道的合一。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人性论虽然存在一些区别,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内心的修养。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避免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同时也应当积极引导他人发挥自身的优秀品质,共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含有正负两种属性,儒家思想亦然。
它一方面有其正面的精华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具有普适性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负面的糟粕,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笔者仅就其中部分自认为较为主要的思想观点开展一些简略评述。
一、天人观天人观简言之即为尊天命、循天理。
天人观认为,天命是“天的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是某种神秘的必然性。
孟子曾曰:“莫知为而为者,天也;莫知至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1]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家认为,天命首先是人力不可改变的自然,因为有天命的必然性,故而派生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谓“天意不可违”.除此之外,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解释也被贯以天人相与的立场,把天作为其本原加以神秘化。
《论语·述而》载孔子语:“天生德于予”;孟子也曾经说过“夫仁,天之尊爵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他们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纲常伦理是天理的体现,而天理是不可违背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恪守纲常伦理。
在理论形态上,先秦儒家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礼记·坊记》转述了孔子的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这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
他们认为,理想国度里,只能有一个权力中心,理想国度的政治秩序只能是由专制君主对国家实现绝对的专制统治,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基于“天人相与”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家们进一步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天人相与”必须通过君主方能实现,君主的意志与天的意志是一体的,即“天授君权”;同理,专制统治下的臣民对于君主也应尽人臣之道,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先秦儒家思想家们用天道和天理来为封建政治秩序正名,其实本质上就是把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原则合法化、合理化,作为顺乎天道和天理的不二之选。
二、内圣外王之学在天授君权的思想原则支配下,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再一次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而顺理成章地把治理国家的责任尽数归于君主。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功利思想比较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功利思想比较儒家与法家的功利思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通过详尽的对比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签意义。
关键词: 功利思想;农耕思想;自为好利;稳定和谐。
儒家与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著名学派,两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们在理论观点上有所不同,其不同点主要是在治国方法上。
儒家侧重礼义教化,法家侧重严刑峻罚,体现在功利思想上,法家较为明显,而儒家较为隐性。
现将二者功利思想的异同简单分析一下。
一、儒家与法家功利思想的相同之处法家出于其功利的目的,非常重视”耕战”,尤其重视农耕。
法家的经济思想就是以耕战为中心。
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主张寓兵于农,已有耕战思想的萌芽。
到战国初期的李悝用”尽地力之教”以奖励”耕”,用射箭中的与否来判定民事案件的是非,以奖励射,即奖励”战”。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继承了李悝的这种思想,把奖励”耕战”两者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耕战”政策。
战国中期的商鞅及其后期的法家,对”耕战”思想有较大的发展。
商鞅认为实行耕战政策,使民心向农,老百姓就会质朴”易使”,”可以守战”。
从”耕战”出发,他提出”重农抑商”和”奖励军功”的政策。
他确认农民的小块土地私有权,让他们安心于农战。
同时规定除农战以外别无获得官爵的途径。
只许”利出于地”,”名出于战”,即只允许从农业耕作中获得利润,只允许从战争中获得名声(军功章)。
商鞅还天真地认为,如此这般,人们就会”喜农而乐战”了。
正因为如此,商鞅鼓吹农业至上论,鄙视其他一切职业,并对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口总是力图加以限制和压缩。
他甚至把农民以外的食者比喻为”害虫”。
重视农耕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所重民食,祭丧”(《尧曰》),从政在”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等言语中,我们看出孔子对农业生产是很重视的。
而且,他对参加农业生产的人也是很尊敬的。
他很羡慕”耦尔耕”的长沮和桀溺,如果要不是天下无道,他将和他们同样。
对于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植杖而芸的丈人,孔子与子路对他都很尊敬”(见《阳货》)。
简述先秦儒家的仁礼观念
简述先秦儒家的仁礼观念
先秦儒家是我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其思想体系以仁礼观念为核心。
仁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仁爱:仁爱是先秦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源于“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谐,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各种人际关系。
儒家认为,仁爱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能够使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2. 礼制:礼制是先秦儒家倡导的一种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
礼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一套包括仪式、规矩、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体系。
礼制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3. 仁政:先秦儒家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仁政要求国君关爱百姓,民生为本,施行德治,以德治国,使国家繁荣富强。
同时,儒家强调君子品德的修养,认为君子具有仁爱之心、道德品质和礼仪素养,是治理国家的理想人选。
4. 礼义:礼义是先秦儒家礼制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义指礼仪规范背后的道德意义,强调在遵循礼制的同时,要注重道德修养。
礼义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品德素养,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5. 忠诚:先秦儒家强调忠诚观念,认为忠诚是人际关系中的核心价值观。
忠诚不仅体现在个人品德修养上,还表现在国家政治、家庭伦理、朋友交往等方面。
儒家主张,忠诚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石。
总之,先秦儒家的仁礼观念以仁爱、礼制、仁政、礼义、忠诚等为核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素养。
这一观念体系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初期便有很多流派比如思梦学派与荀子学派等。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好学著称,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一生的言行论著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
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来讲,体现其秩序的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董仲舒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想 , 为 仅 次 于 孑 子 的一 代 儒 家 宗 师 。孟 子 之 后 , 子 在 成 L 苟
对 战 国 以来 诸 子 百 家 思 想 进 行 全 面 总 结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丰 富 了儒 家 思 想 。在 两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中 , 秦 儒 家 在 思 想 先 内容 上 随着 时 代 发 展 而 发 生 了 一 些 相 应 的 变 化 , 是 其 对 但 农 业 始 终 是 相 当重 视 的 。 孔 子 以“ ” 核 心 , 张 统 治 者 以 礼 乐 教 化 百 姓 ,为 仁 为 主 “ 政 以德 ”1 他认 为要 实 现 社 会 的 稳 定 , 必 须 发 展 农 业 [1。 ] 就 生 产 , 足 人 民 的 口腹 之 需 。 《 语 》 载 : 子 贡 问 政 。 子 满 论 记 “ 日 :足食 , 兵 , 信 之 矣 ’ ‘ 足 民 。子 贡 曰 :必 不 得 已而 去 , 斯 ‘ 于 三 者 何 先 ’ 日 :去 兵 ’ '1 他 眼 里 , 足 食 ” “ 兵 ” ? ‘ 。[” 在 ,_ “ 比 足 更 重 要 。他 认 为“ 姓 足 , 孰 与 不 足 ? 百 姓 不 足 , 孰 与 百 君 君 足 ? [ 粮 食 充 足 了 , 家 也 就 有 了 稳 定 的 基 本 条 件 。 因 ’1 ,] 国 此他 又 主 张统 治者 “ 取 其 厚 , 举 其 中 , 从 其 薄 ”2 , 施 事 敛 [ ] 反对苛捐重税 、 取豪夺 。 巧 战 国 时期 的孟 子 以 儒 学 基 本 理 念 为 基 础 , 在 时 代 的 站 高度 , 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 政”“ 政” 将 仁 、王 的政 治 统 治 理 念 [ 。认 为 统 治 者 要 在 纷 争 的 战 乱 中 取 得 胜 利 , 能 单 3 ] 不
理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比较
理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比较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两汉时期的理学思想和先秦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理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理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共同点和差异,以了解其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一、比较理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共同点(1)都崇尚“天道”。
理学思想中,“天道”是客观存在的宇宙规律,理学思想者崇尚理学思想的“天道”,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依照这种“天道”而存在的,并且应当尊重和遵守这种“天道”。
而先秦儒家思想中也强调“天道”,认为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宇宙的规律,尊重“天道”,以便达到健康快乐的生活。
(2)都崇尚道德观念。
理学思想中,道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宇宙规律,它是人们按照天道行事、尊重天道、遵循天道的行为准则。
而先秦儒家思想中,道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宇宙规律,它是人们按照“道”行事、尊重“道”、遵循“道”的行为准则。
道德观念在这两种思想中都受到很高的敬重。
(3)都强调人的“内涵”。
理学思想中强调人的“内涵”,认为人所应当以“内涵”为基础来提高和发展自身,以便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而先秦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人的“内涵”,认为人必须学习“自省”,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完善,达到真正的人格价值。
二、比较理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不同点(1)理学思想认为天道是客观存在的宇宙规律,而先秦儒家思想认为天道是神圣的、令人敬畏的。
理学思想注重客观的宇宙规律,认为只有掌握宇宙规律,才能完成任务;而先秦儒家思想认为,除了掌握客观规律之外,还必须要有对神圣的敬畏之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2)理学思想强调“仁”和“义”,而先秦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学思想认为“仁”和“义”就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定义,只有尊重它们,才能达到身心的健康;而先秦儒家思想认为,尊孝敬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人应当做到的事情,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