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4地球上的水循环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从而达到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的目的。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我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地球仪、水循环模型、图片和视频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播放一段洪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水循环的力量和重要性。
然后,我会利用地球仪和模型,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比如蒸发实验、降水实验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比如做一些关于水循环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问题,比如水循环的环节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看看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和练习中的表现,然后根据情况调整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就是我的教案,我希望通过这个教案,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是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水循环的思考。
我选择了播放洪水视频的方式,这样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感受到水循环的力量和重要性。
使用地球仪和模型来介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直观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形成清晰的表象。
通过地球仪,我可以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让他们看到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是如何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新版教科版: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知道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介绍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三、素养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准确区别六种物态变化,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教具准备】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水循环挂图、热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师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发言.学生回答:应该可以吧,比如固态空气清新剂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甚至消失了.这就是固态的空气清新剂直接变成了气态,并飘到空气中去了.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固态物质是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那么气态物质是否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呢?请大家举例说明.生:气态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比如深秋时出现的霜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师同学们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升华和凝华.【进行新课】一、升华与凝华教师向学生演示“人造雪景”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然后加热,樟脑丸消失,再将一枯树枝放入烧瓶内,这时便可以看到气态的樟脑丸在枯树枝上变成雪花状.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疑问:这个实验真神奇,樟脑丸粉末是如何跑到枯树枝上的?师同学们问得很好,这个实验涉及了两个物态变化,首先是固态的樟脑丸粉末在受热后,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这个过程就是升华,然后是气态的樟脑丸遇到冷的枯树枝又凝结成了固态樟脑丸,这个过程叫做凝华,我们一会再学.师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升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升华现象.生1:冬天,放在外面的结冰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后衣服干了(冰没有熔化).在衣服干了的过程中,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生2: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仔细观察发现钨丝变细了.钨丝变细的原因是钨丝由固态直接变成了钨蒸气.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的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注: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泄),立即可见碘固体消失了,产生了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变成了固体碘.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这个实验的过程.生1:放入热水中时,固体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蒸气产生,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升华成碘蒸气.生2:放入冷水中时,紫色碘蒸气消失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体产生,这说明气态碘蒸气遇冷变成了固态碘.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固态物质直接变成了气态物质是升华现象,它的逆过程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物质是凝华现象.归纳:1.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2.识别凝华现象时要抓住“两个状态,一个关键词”.初状态末状态关键词气态固态直接:不经历液态师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凝华现象,它也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凝华现象.生1: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2:冬天寒冷的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并讲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多媒体课件)例题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热量 .解析:烧杯内固态的碘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碘,属于凝华现象.烧瓶内水的温度有明显升高,说明凝华过程放热.答案:升华凝华放出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水循环”,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同时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并讲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多媒体课件)师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并思考和讨论4个问题:①水为何珍贵?②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④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我们还进一步学习了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2.我在教学中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态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重点,因此我在这里没有过多讲解实验设计.3.对于课本第107页“地球上的水循环”,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情况,进而引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案: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2. 详细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其意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地球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 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3)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方面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措施。
六、板书设计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七、作业设计1.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2. 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在水循环方面的意义。
3. 提出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困难?2. 拓展延伸:水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其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5.4地球上的水循环》一等奖(教案)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一〕水循环: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外表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洁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的意义: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的得到补充。
3.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1〕云、雨、雹、雪、雾、露、霜。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练习:据报载2001年5月10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
阴天,气温约为–15℃。
中午大约过了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希望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概念。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水循环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增强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播放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循环模型,讨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水循环模型,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实践活动,如节水比赛、水质检测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个教学方案,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循环模型,亲身参与讨论和分享,是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水循环概念的关键。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说课稿
3.课堂时间有限,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提高讨论效率,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评估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海陆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以及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在水文、气象、地理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水循环的概念、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为:
1.水循环类型的区分,尤其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区别;
2.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如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
3.水循环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如水文、气象、地理等方面。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探索有较高的热情,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部分学生则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督促。
3.技术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模拟水循环过程,观察不同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展示水循环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循环
分析实验现 象,归纳实
尽可能让 学生总结
实验结 论,培养
总结归纳: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 验结论。
学生的语
中物质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
言表达能
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力。
【演示实验】
将干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想想产生 的原因?
(二)干冰的 升华
凝华的定义: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表面现象, 思考成因。
利用实验 将不易见
思考:凝华过程吸热还是放热? 【分组实验】
到的现象 呈现在学 生眼前,增
实验操作:把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凉 观察了解碘 加 了 学 习
水中又会有什么现象?
的颜色和形 的趣味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状。
(6min)
【观察与思考】 白气和霜形成条件的区别是什么?水蒸气凝华和液化的区别? 温度计测量结霜易拉罐的温度。
【结论】水蒸气在低于零摄氏度的条件下凝华,高于零摄氏度
液化。
(回忆黄河水过程中的发生的物态变化:水蒸气在不同地区的
解释干冰周 围形成白气 从实验入 的原理。 手,现场
制作霜, 观察实验, 激发学生 分析造成霜 学习兴 和白气的形 趣。 成原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 吸热,凝华要放热。 2.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3.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水循环的各种方式及其影响;3.掌握太阳能对水循环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识别水循环的各种方式;2.能够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3.能够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积极保护水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节约用水,防止水的浪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太阳能对水循环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并掌握一定的科学分析能力;2.让学生意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节约用水技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话题:从身边的水开始,问学生: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水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发学生思考;2.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形成、分布和循环的?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2. 讲解环节2.1 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1.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从海洋、湖泊、河流、土壤等地方蒸发,形成水蒸气,升往高空凝结成云,云团接触到凉爽的空气后会下降,水蒸气冷凝成小水滴或冰晶,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雨、雪或露水等。
2.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如湿度、降雨、水汽、云等),同时让学生再次理解和确认水循环的过程。
2.2 太阳能对水循环的作用1.讲解太阳能对水循环的作用: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中,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驱动了水的蒸发和降落过程;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补充太阳能的其他重要作用(如光合作用)。
3. 演示环节1.演示水循环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相关变化;2.让学生自主进行模型制作,并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4. 课堂互动1.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水循环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2.进行案例分析:建议以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水资源稀缺的大城市中,如何更好地节约用水,并防止水的浪费?5. 教学总结与提高1.总结重点、难点内容和相关要点;2.督促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提醒学生珍惜和节约水资源。
【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
《地球上的水循环》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张大丰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于后两种的变化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对升华和凝华现象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
我也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节课通过小水滴变身记展示了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容易接受,便于记忆,使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得到整合,尽量创设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喜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水滴亲切的变身记、视频、演示实验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一、复习引入水有哪几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 (学生答:转化),固态可以转化为成液态,是 (学生答:熔化—吸热);液态也可以转化为固态,这是 (学生答:凝固—放热);液态还可以转化成气态,这是 (学生答:汽化吸热);气态同样也可以转化为液态,这是 (学生答:液化—放热)。
那么,气态能不能直接变成固态?固态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呢?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么转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揭示课题)二、教授新知(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现象一:樟脑球放在衣柜里一段时间后体积会变小,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
它的体积为什么会变小呢?你对这个现象的猜想是什么?现象二: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衣服上的冰哪里去了?现象三: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这是怎样形成的?现象四:用久的灯泡上发黑,是怎么回事?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球上的水循环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为本节内容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能够理解地球上的水分布和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教科书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掌握水循环的相关概念。同时,利用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③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按照制定的改进措施进行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学效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循环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循环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了关于地球上水循环的拓展阅读材料,包括相关的科普文章、研究论文和案例分析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原理、过程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保护水资源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如蒸发和降水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间不断转化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水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人工降雨技术,我们可以解决某些地区干旱的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尝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生如果有疑问或遇到困难,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指导。
1.回顾前几章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如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2.引导学生联系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如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探讨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如降雨、蒸发、灌溉等。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运用已学的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为了确保学生在本节课《地球上的水循环》中掌握核心知识点,我将设计一个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环节。这个环节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4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本节主要介绍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地表水的来源、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地表水的来源和水循环的过程。
2. 能够分析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地表水的来源和水循环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水循环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水循环图解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水域,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又是如何流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上的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讲解地表水的来源和水循环的过程。
3. 实例分析: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5. 知识拓展:介绍全球水资源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 绘制水循环图解,标注各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地球上的水循环板书内容:1. 水循环基本概念2. 地表水来源3. 水循环过程4. 水循环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绘制水循环图解,标注各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但在知识拓展方面,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水循环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了解到水循环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水资源问题,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培养其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活动,如节水宣传、环保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5.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水循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提出以下讨论话题:
1.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影响最大?
2.请举例说明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如何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待和保护水资源?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接着,教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以及它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物态变化第4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物理
3.授课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2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水循环相关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吸热和放热特点。
- 概括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 总结生活中常见的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如露水、霜、雪等。
(2)能力总结:
- 回顾本节课所培养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吸热和放热特点,以及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升华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二、教学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
它美丽皎洁,晶莹闪烁,像盎然怒放的花儿;它在凛冽寒流席卷大地、万物失去生机之时,像高山上的雪莲,凌寒傲雪,在严寒中盛开,韵味浓郁,成为北国风光之最。
雾凇,这件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学习了本节知识,你便可知其中奥秘。
教学活动本节安排三个教学模块:(1)多姿多态的水;(2)地球上的水循环;(3)来自极地的报告。
一、多姿多态的水1.学生对水的固,液,气三种物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所以采用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2.播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视频并回答问题:(1)加热过程中有无液态碘出现?(2)碘的状态如何转换的?(3)转换过程如何吸(放)热量吗?思考,讨论要求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适当提示补充.生活中常见升华:冬天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电灯泡钨丝变细;固态空气清新剂变少;常见的凝华:霜的形成;用久的电灯泡变黑;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面有层霜。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五条变化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教学设计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5节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本节首先介绍了多姿多态的水,然后介绍了地球上的水循环,最后通过水循环总结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态变化的最后一节,以水为例,认识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告诉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整个章节,根据生活当中的各个现象,对应着学习三种状态之间的六种变化,通过介绍地球上的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
2.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水的循环过程。
难点: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地的1.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物态变化实现的。
地面上的水汽化形成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雨、雪、冰、雹、露、雾、霜。
一部分水、雪、冰、雹、雾、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变成水蒸气,升入到空中,另一部分吸热后熔化为水,重新回到湖泊或大海,或者被土壤或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完成循环过程。
由此可知,水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蒸发、液化或凝华、降水。
2.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地球上的水循环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5.4地球上的水循环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并能解释对应的生活现象;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状;3、了解水对人的重要性,同时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身边的物态变化3、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讨论、分享(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二、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雾凇复习:四种物态变化观看视频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教学(升华)师: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发生变化呢?用准备好的器材进行实验:装有碘颗粒的试管、一杯热水,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并记录碘的状态变化师:请同学分享实验现象师:固态加热不是会熔化吗?有液态碘出现吗?为什么没有呢?师:同学猜测与温度有关,那我们就来测测热水的温度。
师:热水多少摄氏度?师:老师还去查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同学们能结合测量的结生:将装有碘颗粒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并记录碘的状态变化生:加热前,碘是固态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是吸收热量生:没有液态碘出现,可能跟温度有关生:用温度计测出热水温度生:70摄氏度左右生:碘熔化需要达到熔点,而热水的温度只有70℃,低于熔点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由充分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思考与熔化形成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地区分熔化和升华,进一步理解升华果给老师解释一下碘为什么没有熔化吗?(碘的熔点:113.5℃、碘的沸点:184.35℃)师: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的物态变化,我们称为升华。
和沸点,所以碘颗粒是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二、新课教学(凝华)师:请同学们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冷却一会儿,观察试管内碘的状态变化师:试管壁上附着了什么?师:所以实验记录是什么?师: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物态变化,称为凝华生:观察到紫色变淡,试管壁变成了紫色生:试管壁上出现了固态碘生:冷却前:碘是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为了固态,放出热量进一步实验,认识凝华新课教学(升华凝华应用)师: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说出对应的物态变化1、用了一段时间的樟脑球变小2、冬季,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师:以上都是升华现象,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升华生:升华,樟脑球放在衣柜中会有一股味道,检查樟脑球变小,并未熔化,由固态变为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水循环的相关习题,巩固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及环节的理解。
-结合本地实际,分析水循环对本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
2.实践作业:
-家长协助,观察并记录家庭日常用水情况,了解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讨论并制定家庭节水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树立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1)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
我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以及水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2.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2.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循环的意义,以及如何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图、PPT、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水宝宝的一天》导入,让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通过地球仪和水循环图,向孩子们讲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让孩子们知道水的重要性。
3. 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水循环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循环过程,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5. 实践:让孩子们动手制作关于水循环的画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2.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循环的意义,以及如何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这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他们也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引导他们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如何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水循环实验,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加强孩子们对水循环的理解。
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地球上的水循环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
教学难点: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是不是像李白说的这样。
二、新课教学(一)多姿多彩的水1、复习引入复习水的三态和四种物态变化:汽化、液化、熔化、凝固。
本环节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2、升华和凝华(1)理论推演(猜想)水可以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应该也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逆过程同理。
(2)实验验证。
水的凝华实验可以在课堂完成。
(3)实例分析讨论。
通过对“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两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升华现象。
3、总结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4、拓展。
将水的物态变化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补充一些实例,如:(1)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取一试管,里面放少量的碘,用胶塞盖紧试管口,对试管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停止加热,仍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2)演示高压锅上的易熔片或焊丝的熔化与凝固。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三)来自极地的报告本段以考察报告的形式,警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上的水循环》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张大丰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于后两种的变化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对升华和凝华现象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
我也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节课通过
小水滴变身记展示了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容易接受,便于记忆,使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得到整合,尽量创设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喜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水滴亲切的变身记、视频、演示实验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一、复习引入
水有哪几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 (学生答:转化),固态可以转化为成液态,是 (学生答:熔化—吸热);液态也可以转化为固态,这是 (学生答:凝固—放热);液态还可以转化成气态,这是 (学生答:汽化吸热);气态同样也可以转化为液态,这是 (学生答:液化—放热)。
那么,气态能不能直接变成固态?固态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呢?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么转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教授新知
(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
现象一:樟脑球放在衣柜里一段时间后体积会变小,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
它的体积为什么会变小呢?你对这个现象的猜想是什么?
现象二: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衣服上的冰哪里去了?
现象三: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这是怎样形成的?
现象四:用久的灯泡上发黑,是怎么回事?
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凝华放热。
(二)物理知识的应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2、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什么?
3、冰棒上的“白粉”是怎么回事。
4、你能解开舞台上的“烟雾”之谜么?
(三)多姿多态的水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自然现象(雪、霜、雾凇、雨、雾、露珠、冰雹),说出它们是什么状态?怎么形成的?
2、讨论: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
3、总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归纳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四)地球上的水循环
1、雪、雨、冰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都是。
(学生答:水)
2、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
你知道它们之间是怎么循环的么?
3、引导学生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多媒体出示):海洋、河流的水通过蒸发,变成了水蒸气。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遇到冷空气,就液化细小的水滴。
无数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成为云。
当云里的水滴越积越多,空气承受不了时,继续冷却的水滴就从云中降落下来,变成雨。
如果温度很低,就会变成雪或冰雹,降落到陆地上。
一部分水汇入河流中,河流将它们带回海里,水循环又重新开始了。
4、讨论:水循环有何意义?
5、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6、多媒体出示来自极地的报告以及一些关于水的图片,引导学生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三、当堂巩固
多媒体出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物理学法P86-88物理学法P86-88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