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論語》解題
一.釋名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文選·辯命論》注引《傅子》: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劉熙《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說也。、
鄭玄《周禮注》:答述曰語,以此書所載,皆仲尼應答弟子及時人之辭,故曰語。而在論下者,必經論撰,然後載之,以示非妄謬也。
邢昺《論語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此經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蘊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賢集定,故曰撰也。
《說文新證》:
《禮記•坊記》: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并次為篇,疑者闕焉。
《史記•封禪書》: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
《法言•孝至篇》《漢書•外戚傳》
王充《論衡•正說》: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論語》。
二.編纂者和成書年代
《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憲問》: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逺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逺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有子、閔子、冉子
《論語讖》: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
鄭玄:《論語》,仲弓、子游、子夏等所撰定。
柳宗元《論語辨》: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之弟子略無存者已!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何哉?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號之也。然則有子何以稱子?曰,孔子之歿也,諸弟子以有子為似夫子,立而師之,其後不能對諸弟子之問,乃叱避而退,則固嘗有師之號矣。今所記獨曾子最後死,余是以知之蓋樂正子春、子思之徒為之耳。或曰,孔子弟子,嘗雜記其言,然而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
《論語集注》引程子:《論語》一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
姚鼐《古文辭類纂》:《檀弓》最推子游,似子游之徒所為,而於子游稱字,曾子、有子稱子,似聖門相沿稱皆如是,非於稱字稱子,有重輕也。
徂徠一新《論語徵》:上論成於琴張,而下論成於原思,故二子獨稱名,其不成於他人之手者,審矣。
洪景盧:閔子門人。
詞語使用:夫子
引用:《孟子》12條、《禮記》、《大戴禮記》
楊伯峻《論語譯注·導言》:春秋末期—戰國初期
山下寅次《論語編纂年代考》:BC479—400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BC479—372
錢穆《論語要略》:周末秦初
朱維錚《〈論語〉結集脞說》:BC157—87
三.內容和結構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論語》主要的價值大概就是它能使我們洞察孔子及其弟子的行為和日常生活。此外,透過那些對話,我們可以對他的人格及教義有大致的概念。
每篇以及篇中諸章的順序安排,通常都是任意的。有些語句在書中的不同部分相重複,有些思想頻繁出現。篇名並不表明主題思想,他們僅是由每篇開頭幾個字組成。他給人總的印象是編輯者缺乏一定的規劃或有條理的綱領。
《子路》13.2見於上博楚簡《仲弓》,《子路》13.22見於《禮記·緇衣》末章。
狩野直喜《論語研究之方法》:其篇之次第,亦深有意味。學而、為政、堯曰
俞樾《湖樓筆談》:《論語·微子》一篇,似乎淩襍不倫,細讀之,乃一篇如一章也。以殷有三仁始,以周有八士終,首尾自成章法。其論殷三仁,以微子爲主,微子恝然竟去,似視箕、比有愧,乃孔子並許爲仁,明居亂邦者有可去之義也。下載柳下惠之言,主於不去,然其下兩書孔子行,則孔子固去矣。以後書接輿事、書沮溺事、書丈人事、皆孔子去後之事,而以逸民一章繼之。逸民之中柳下惠存焉,而孔子曰我則異於是,明孔子異於柳下惠,正見柳下惠之不去,不如孔子之行也。前後相應,幾於天衣無縫矣。於是又載大師摰諸人之去國,亦明可去之義。而終以陽襄之入於海,别有天地,非人閒矣。使自此竟止,殊有江上峯青之歎,
乃又載周公謂魯公語,而以周有八士终之,以見逹生開國之初,濟濟多士,爲邦家光。殷三仁何其可悲,周八士何其可樂也,此曲終奏雅也。
四.地位
漢代:傳《漢書·揚雄傳》:傳莫大於《論語》。小學趙岐
晚唐:經
宋:四書
論語孟子,舊各爲帙;大學中庸,舊禮記之二篇。其編為四書,自宋淳熙始;其懸為令甲,則自元延祐復科舉始。
五.版本和真偽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
齊說二十九篇。
魯夏侯說二十一篇。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
魯王駿說二十篇。
燕傳說三卷。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説。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将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玉函山房輯佚書》:古論、齊論
何晏《論語集解序》: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
沈濤:《論語孔注辨偽》丁晏:《論語孔注證偽》
桓譚《新論》:文異者四百餘字。
陸德明《經典釋文》:張禹受魯論于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号曰張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以論授成帝。後漢包咸字子長吳人大鴻臚、周氏,竝爲章句,列于學官。鄭玄就魯論、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爲之注焉。魏吏部尚書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之說,並下己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今以為主。
一合於張禹,再合於鄭玄,又合於何晏。
南北朝:北鄭南何
單承彬:《論語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孔漫春:《<論語>出土文獻研究》
《論語:定州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7年。(1973漢中山懷王劉修墓)
敦煌、吐魯番出土唐寫本《論語鄭氏注》、《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