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勤教授对“活血化瘀法”证治体会

合集下载

浅析郭文勤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经验

浅析郭文勤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经验

浅析郭文勤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经验郭文勤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著名心脑血管专家,是国家原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医大师入围者之一。

从事临床、科研五十余载,在学术上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学验俱丰、擅长诊治心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

笔者跟师学习,侍诊左右,受益匪浅。

现将郭教授治杂病验案举隅如下。

1.美尼尔氏综合征陈某,男,32岁,汉族。

哈尔滨市人,2014年5月初诊。

主诉:头晕8月余。

现病史: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偶有呕吐,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前庭神经原炎(流行性眩晕)”具体治疗及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后因症状频繁发作、苦不堪言多处求医,均未见明显好转,患者及家属万分苦恼,后经人介绍特来我门诊处求治。

现头晕,视物旋转,偶有呕吐,偶有心慌,左耳鸣。

纳可,寐可,二便可。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外伤、输血史,无高血压病史,余系统回顾无殊。

体格检查:T:36.5℃P:95次/分R:18次/分BP:115/70㎜hg。

舌苔淡黄微厚,舌质红紫,咽微红,脉弦滑。

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未见异常。

根据主证及体格检查中医辨证为眩晕,风痰上扰型。

恩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无痰不作眩,风痰上蒙清窍,则头晕视物旋转,痰浊蒙蔽心神,心神受扰,则偶有心慌,痰湿中阻,则偶有呕吐。

故给予二陈汤加味,祛风化痰,兼清热。

处方:陈皮3袋半夏2袋茯苓3袋甘草2袋生姜2袋荆芥3袋防风2袋菊花2袋钩藤2袋胆南星2袋龙骨1袋牡蛎1袋注:此袋乃江苏省江阴市天江中药厂出品免煎剂7付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最近无头晕,心慌减轻,查体:血压110/80mmhg,心律齐,率80次/分,舌苔淡黄微厚,舌质红紫,脉弦滑。

前方加:苍术2袋黄芩2袋7付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三诊:诸症均好,无头晕,无心慌。

活血化瘀法则的临床运用体会

活血化瘀法则的临床运用体会
服上 药 5剂 后 ,体 温 恢 复 正 常 ,1 4剂 后 , 右
为扶 正 祛 邪 ,益 气 活 血 。 另 外 ,逐 渐 加 入 虫 类 药
物 ,搜经 剔 络 ,以化顽 痰 死 血 ,从而 可最 大 限度 地
脾 、清 热 祛 湿 ,还 应 认 真 辨 证 ,适 当 加 入 活 血 化
瘀 、温 补脾 肾的 药物 方 能取 得 良效 。
胸腔 积 液 。腹 部 B超 示 “ 右 叶 内 可 见 2 c 肝 0m X 1 .c 9 8m的 网 状 无 回 声 区 ,提 示 :肝 包 膜 下 血 肿 ” 。 临 床诊 断 “ 破 裂 ” 肝 。经 保 守 治 疗 ,病 情 稳 定 , 因
按 :患 者 为外 伤 所 致肝 包 膜 下血 肿及 右侧 胸腔
苓 、青 蒿 、地 骨 皮利 水 退 热 之 品 ,加 入 鳖 甲 1g以 0
加 强 化瘀 散 结 之 力 ,并 改 黄 芪 2 g 0 ,太 子 参 1g以 5
合运 用 ,在 治 疗 许 多 疑 难 病 证 上 取 得 了可 喜 的疗
效 。 以下 列 举 验案 三 则 ,并谈 其 体 郭 明 扬 . 湿 热 证 的 实 验 研 究 进 展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痛 ,证 属 血 瘀 水 停 。在 治 疗 方 面 以 活 血 化 瘀 为 大 法 ,因患 者年 少 病新 ,故 治疗 之 初 以祛 邪 为 主 ,方
3 .℃ ,右侧 少量 胸 水 ,舌 质 暗红 ,苔 薄 而少 ,脉 74
弦 。 中医诊 断 :胁 痛 。证 属外 伤所 致 右胁 肋 部 血瘀
参 考 文 献
北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19 ;7 ( ) :47 98 9 11
3 陈 锦 芳 等 .慢 肝 湿 热 蕴 脾 证 血 瘀 的 研 究 .福 建 中 医 学 院

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体会

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体会

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体会目的探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100例由于气虚血瘀导致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种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肺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使用一般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使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为73.33%;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0.00%;慢性心肺病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60.00%。

可见三种疾病中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活血化瘀疗法对多种内科疾病具有较好疗效,应用范围广,值得进一步研究。

标签:中医;活血化瘀;内科活血化瘀疗法在中醫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

从中医角度来看,许多内科疾病都是由气滞血瘀造成的,例如胃病、心脏病、妇科疾病、肺心病等等,西医理论对这些疾病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病灶。

中医认为,瘀是导致这些疾病的内在原因,瘀的存在使得人体气血不通畅,久而久之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要想彻底扭转病情,就必须使用活血化瘀疗法。

笔者临床过程中做过一些研究,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100例由于气虚血瘀导致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3岁。

病种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肺病。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冠心病20例,慢性心肺病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了详细检查,确定其符合中医活血化瘀治疗。

对三种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组10例,对照组10例;慢性心肺病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I19 中华 医学会高压氧分会推荐 的禁忌 症为 92年
11 .绝对禁忌症 111 . 未经处理的气胸 、 . 纵膈气肿 。
10 0m H 者严禁入舱。 6/ 0 m g 1 高血压患者脑 出血危险性较大 , 对

些无医务人员 陪舱 的医院 ,限制血压过 高的患者入舱还是
11 .. 2活动性内出血及 出血性疾病 。 1 . 中毒史。 .3氧 1 11 .4结核性空洞形成并 咯血。 .
高压氧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人 们对高压 氧治疗 的认识 有

目前某些 医院如 上海长 海医 院已不将其 列为禁 忌症 , 但
该 医院有医务人员 陪舱 , 患者有病情 变化能及时得到处理 , 而 其他 医 院如南京 军 区总 院病人 人舱 前都 要测 测血压 ,高于
个 过程 , 因此禁忌症也 在不断调整 中。
1. .3重症鼻窦炎。 2 1. .4高碳酸血症 。 2
合, 加压时空气通过未愈合 的伤 口进入胸廓 、 内, 纵膈 减压时空 气膨胀而导致气胸、 纵膈气肿 。故认为气管切开术后 4^2 8 7 小 , 时后方 可行高压氧治疗。如气切急需高压 氧治疗 , 建议要有胸 外科医师陪舱 , 在减压 时密切注意气胸 、 纵膈气肿的发生。
4 . 2脑脊液漏
1 .二度 以上心脏传 导阻滞。 .5 2 1. .6脑血管瘤、 2 畸形 。 1. . 7妊娠 3H个月 以内的孕妇高压氧治疗应取慎重态度 。 2 ^ 4
大泡 。 相对禁忌症 中少了脑血管瘤 、 畸形 。 多了以下几点 :
21 .血压高于 1010 Hg 6/0 mm 。
1 . 2相对禁忌症
必要的。
4某些未被 列为禁忌症 , 但曾于治疗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疾病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表 1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情况比较(n, %)
8 例腹痛、8 例头痛、11 例胸痹。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知情并表示愿意配合相关研究。分组后两组患者各项基线 数据在统计学软件处理下提示无意义(P>0.05),可做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方案进行干预。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理论进行治疗,内容 具体如下:①心悸。此类情况发病原因在于血瘀气滞,在心脉 位置出现了瘀阻,心脏失去了有效的供血支持,最终诱发心悸 等相关临床症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在于活血化瘀、理 气通络,药方药材包括桃仁、丹参、赤芍、红花、川芎等,上述药 材均可活血化瘀,同时使用生地、当归配合以达到养血活血效 果 [4];②胸痹。此类情况发病原因在于胸阳痹阻、心脉阻塞所 导致,对此类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在于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常用中医治疗药方为柴胡疏肝散 [5];③腹痛。此类情况大部分 可归纳到瘀血内停证类型,诱发该病原因为瘀血内停、气机阻 滞从而导致发生腹痛情况,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在于活血 化瘀、活络止痛,常用中医治疗药方为少腹逐瘀汤 [6];④头痛。 此类情况发病原因在于瘀血阻窍,脉络出现不通畅从而导致
对照组(n=30) 6
6
10
观察组(n=33.3
0
100.0
3 讨论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以及实践历史,也是世 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现代医学理论的推动下,中 医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更具针对性,特别是中医内科,在辨证 施治引导下无论是发病机制、治疗原则等均有独特的见解。在 中医内科各个体系当中,活血化瘀是其中一个重要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笔者医院中医内科 2016~2018 年收治中医辨证存

活血化瘀法临床体会

活血化瘀法临床体会

活血化瘀法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25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195-02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临床常用治法之一,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此法应用更为广泛。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对其治疗作用和疗效原则亦有进一步阐发,对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提供了新的内容。

蒙历代医家的启示,临床多有尝试,兹就临床体会作以浅谈。

活血化瘀的理论和治疗原则早在《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中就有记载,历代名家又各有不同发挥,在这基础上清代王清任作了重要的总结。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止痛:因瘀血阻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瘀血疼痛的特点是持续的刺痛或隐痛。

治则活血化瘀,开瘀通阻,推动血行,通则不痛。

”此类药如元胡、赤芍、蒲黄、灵脂等。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疏通经络:经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若瘀血阻滞则经络痹塞,气血运行受阻,而致血脉失养,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以及瘀血经闭等皆是经络瘀阻气血瘀滞,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药如:红花、川芎、牛膝、地龙等。

活血化瘀运用于症瘕积聚:症瘕积聚乃瘀血凝结所致,唯有活血化瘀方可祛瘀破症。

如三棱、莪术、桃仁、上鳖虫、水蛭等。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祛瘀生新: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

活血化瘀通过活血行血,祛瘀而能生新,如用于治疗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外伤性血肿、紫癜等。

药如:当归、赤芍、鸡血藤、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等。

活血化瘀用于抗炎消肿:痈肿疮疡大多有热毒郁结、气血瘀滞的病理过程、临床治疗常用活血化瘀配合清热解毒治疗痈疮肿毒及某些炎症。

如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效果显著。

药如:丹参、丹皮、川芎、赤芍、茜草、槐花等药。

活血化瘀用于止血:化瘀与止血相反相成。

出血固宜止血,但若因瘀血阻滞,血液不能循行血管之出血,则宜化瘀止血。

即谓:“瘀血不去则新血妄行。

”崩漏、脑出血、运用活血化瘀达到瘀去而血止。

药如:参三七、茜草、槐花、地榆、大小蓟等。

此药具备有活血止血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安神镇静:《类证治裁》指出:“瘀血在内,而喜妄如狂,用抵挡九治疗。

中医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中医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不生 , 如用三七 , 血余 , 花蕊石兼具止血药止血时 , 则应 加入
活血化瘀药。 ) 4 要分虚实 : 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 , 则为大厥 , 厥 则暴死 , 气反复则生 , 不返则死 , 疏其血气 , 其调 达。实者 令 应配伍攻下通腹 , 虚者宜补 气养血 。5 要分寒热 : ) 血得 温则 行, 遇寒则凝 , 寒则 固而不流 , 温则 消而 去之 , 兼有寒 象 , 得 热症减宜温经散寒 , 以达到温运通达 , 温经活血 , 血热宜凉 , 血瘀宜散血。 ) 6 与止痛的关 系 : 不通则痛 , 通则不痛。 一般活 血化瘀药 即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 又有缓解作用 。 ) 7 与散风
验。
【 关键 词 】 中医辨证 ; 活血化瘀 ; 临床应用 1 活 血 化瘀 的 临床 应 用 有 两 种 形 式
3 正 确 处 理 活血 化 瘀 与 其 他 治 则 的 辩 证 关 系 。
( ) 于 不 同疾 病— — 异 病 同治 1用
1应考虑到气 : 为血帅 , ) 气 血为气母 。 气行则血行 , 气滞 则血瘀 。2 要注意补血养血 : ) 活血化瘀属于破 , 应适当加人 补血养血 , 以照顾病人体质 。 ) 3 应考虑止血 : 淤血不化 , 新血
瘀证。活血化瘀 中药具有活其血脉 、 祛除瘀血 、 化其瘀滞 的 功效。宋代 以后 , 治疗 中风方剂 的 5 %以上配有活血化瘀 7
1止血祛痰 : 于咳血 初止 , 有紫淤咳吐而 出, ) 用 续 胃脘 部窒而闷痛 , 舌质紫。主要药物 为花蕊石 、 鲜藕汁 、 茅根 、 桃 红、 参三七等。2 生新祛痰 : ) 用于失血 以后 , 营血不足 , 在养
药 ,现代统计结果亦 显示 中医治疗 中风最基本的配伍药类 是 活血化瘀药 , 使用最多的方剂是补 阳还五 , 使用最多 的单味 中药为川 芎和当归 。因此 , 活血化瘀 中药和方法可

郭文勤教授对“活血化瘀法”证治体会

郭文勤教授对“活血化瘀法”证治体会

郭文勤教授对“活血化瘀法”证治体会【摘要】活血法及化瘀法在理论上有不同的概念和涵义,在病变程度上亦有轻重差异,前者较轻浅,后者较深重。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血瘀病证不同阶段的治疗法则。

“活血”以荡涤流通血运为目的,“化瘀”以消磨祛瘀散结为目的,前者用于“瘀未成之前,后者用于瘀已成之后”。

本文从活血法及化瘀法的含义、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进行阐释。

【关键词】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主要治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为多种疾病治疗开辟了重要途径。

活血化瘀理论肇始于《内经》“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对瘀血的病因、病机与症状进行了阐述。

近年关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始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神经网络以及基因水平探索血瘀证的形成机理。

郭文勤教授为国家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笔者随师学习多年,现将导师对“活血化瘀法”证治体会整理如下:活血化瘀的涵义“瘀”字最早见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活血化瘀法是为血瘀及瘀血而设立的一个治疗学术语,故“活血法,化瘀法”分属于两种作用不可混为一谈,应明确界定各自的含义及应用范围。

活血法与化瘀法分别治疗血瘀病证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病理改变,有病情轻重的差别【1】。

活血法治疗阶段仅有血行滞涩迟缓,如《灵枢·营卫生会篇》陈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即老年气血衰退,血循行滞慢;而《虚劳体痛候》云:“劳伤之人,阴阳俱虚,经络脉涩,血气不利”。

这种状态血液仍在脉络中运行,并没有凝结成死血,随着病情发展,血瘀日久渐进,凝滞瘀结不散,便发展为瘀血。

而瘀血则指静止之血,《说文解字》:“瘀,积血也”。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未定,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血证论》“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均指瘀血之征,瘀血是指凝结不行,或离经之血,或留血,是血瘀的产物,是导致疾病的一种因素,即所说积血,干血、死血、败血等。

『名医经验』郭文勤治冠心病经验-肾虚为本治兼痰瘀

『名医经验』郭文勤治冠心病经验-肾虚为本治兼痰瘀

『名医经验』郭文勤治冠心病经验-肾虚为本治兼痰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文勤教授从事中医心病研究50余年,疗效显著而持久。

笔者有幸随师伺诊,受益良多。

现将其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心病为表根源于肾郭文勤认为,肾虚与老年病密切相关。

老年阶段人体各组织器官都发生了明显的生理性退行性改变,但这一改变是从中年时期就开始逐步进行的,只是到了老龄才有了明显的表现。

张景岳谓其“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生命之本”。

人体在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心将不断消耗能量而伤及肾气,进入老年阶段而出现身体虚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记载:“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

”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日益衰弱,冠心病症状会愈加明显。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分析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郭文勤理解此处“阳微”指的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阴弦”是指阴盛于下,起病的内因为脏腑亏虚,功能失调。

病变的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是心气不足,肾气亏乏,表现于心,根源于肾;标实主要是指血瘀、寒凝、痰浊交互为患。

就其病变的脏腑来讲,心虚为表现,肾虚为根源;就其虚实来讲,虚为本实为标;就其阴阳来讲,为阳虚阴盛,阴乘阳位;就其寒温来讲,为温去寒留;就其气血来讲,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就其标本来讲,阳虚气虚为本,血瘀痰浊为标。

临床可见很多冠心病患者虽血瘀为患,但用血府逐瘀汤之类治疗只有初期效果,继则效果不显,再用则无效甚至会出现负效应,比如气虚症状明显或加重。

若改用益气补肾药为主,如锁阳、何首乌、仙茅、杜仲、菟丝子之类,则不仅可以显著缓解症状,还可以增强病人体力消除症状。

由此可证“冠心病表现于心,根源于肾”。

痰瘀交阻自出枢机郭文勤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痰浊血瘀交阻证与肥胖、饮食热量过剩、运动量偏少呈正相关。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
■ 0固回圈国目圈回囤学
差 。检查见右侧额纹 消失 , 目露睛 , 闭 右鼻唇 沟变 浅 , 中沟 向 人 左侧歪斜 , 口角下垂 , 右 鼓腮漏气 。舌尖红 , 苔薄黄 , 脉数 , 诊断
为周 围性面瘫。采用上述针刺法配 合推 拿治疗 , 并将病情告知
神经功能得 以尽快修复 , 从而达到治疗 的 目的。
或可 用 血 府 逐 瘀 汤 治疗 。
少则运行涩滞而成瘀 。 清代 王清任在《 医林改错》 中就提 出补气 活血法 , 以在治瘀的过程中 , 所 必须注重调气 。
治瘀时要根据瘀血 的特点 , 掌握辨证的关键 。 瘀血的特 点 : 疼 痛有定 处 , 且为刺痛 ; 肿块在 内为瘾块 , 固定不移 , 外则 有创 伤史 , 发绀可见 ; 眼睑乌黑 , 皮肤紫斑 , 舌发 绀或 发暗 , 唇 或有瘀 斑、 瘀点 ; 多细涩或细 弦。 有 以上 特点可判 断有瘀证 , 脉 然后
治疗要 补心气温心 阳, 活血化瘀 ; 方如保 元汤和丹参饮 。脾气
血 与气 的关系 , 治瘀 当重“ , 气” 同时要究其成 因是气滞导致 , 还
是气虚所为 ; 是气滞而致血淤 , 抑或血淤 而致气不行 ; 二是注意
瘀 血 的特 点 , 而 掌 握 对 瘀 血 的辨 证 。 从
( 或脾 阳) 虚引起 的瘀血 , 常有食少 纳呆 , 乏力 , 神疲 颜面水肿 ,
辨寒热
瘀 血 的形 成 , 因寒 客 血 脉 形 成 的 血 寒 证 , 有 因 热 与 血 有 也
结的血热搏结证。 血寒证 , 感受寒邪 , 主吸引凝聚 , 寒 因血凝 涩不通而淤滞 ,
《 问・ 素 调经论》 “ 日:血气者 , 喜温而恶寒 , 寒则泣不 能流 , 温则 消而去之 。 其特点 是形寒肢冷 , ” 痛喜暖 , 或得温痛减 。 治疗常用 温经汤或 当归 四逆汤。

郭文勤教授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郭文勤教授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疗,尤其对疑难 杂症 的治疗运用古方常有 出其不意之疗 效。笔者跟师 学习,侍诊左右 ,受益 匪浅。 【 关键词 】 郭丈勤;疑 难杂症;经验
[ Ab s t r a c t ] P r o f e s s o r G U O We n — q i n , a f a mo u s d o c t o r f o r 5 0 y e a r s , wa s g o o d a t t r e a t i n g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s a n d i n t e ma l d i s e a s e s .
郭文 勤 教 授 ,从 医 5 0 余 年 , 是全 国名 老 中医 ,著 名 心 脑 血 管专 家 ,硕 士 生 博 士 生 导 师 。 国家 人 事 部 、 卫生 部 、 国家 中 按 :恩 师 认 为 该 患 久 病 体 虚 加 之 年 老 ,属 本 虚 标 实 , 以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虚为主 。消渴 日久 ,气 阴两虚 ,热毒,瘀血壅滞 ,该患 的舌质 淡紫舌苔薄 白,舌体微胖边缘齿痕为脾 肾阳虚之象,脾肾阳气
..
7 2 . .
Cl i n i c a 1 J o u m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4 V_ 0 1 .( 6)
No . 1 0
郭 文 勤 教 授 治 疑 难 杂 症 验 案 举 隅
Ex p e r i e n c e o f P r o f e s s o r GUO We n — q i n f o r t r e a t i n g i n c u r a b l e d i s e a s e s
医药管理局 、教育部、国家委员会确定的 “ 全 国名老 中医专家

郭文勤教授治疑难杂症验案

郭文勤教授治疑难杂症验案

查 体 :B :1 08 mmHg p 2 /0 ,心 率 8 7次 / n mi ,舌 质 红 紫 苔 薄 白 ,脉 弦 滑 。前 方 加 : 丹 皮 4 g 0 ,拾 肆 付 ,水 煎 服 ,早 、 晚
饭后服 。
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 专家 。 擅长 内科杂病及 心病 的治疗 , 尤其对 疑难 杂症 的治疗运 用古方 常有 出其不意 之疗效 。笔者 跟 师 学习 ,侍诊左 右 ,受 益 匪浅 。现将 郭教授 治杂病 验案举
力,舌质紫 ,知仍有瘀 血未去,厥证病机主要是气机逆乱 ,致 气血 不能正常循行 ,日久成瘀 ,瘀可化热 ,胸为诸阳所聚清旷 之 区, 若痹于胸 ,DI被遏 , ,S H 气机 闭塞 , 活动后加重阳气消耗 ,
阳气 外 散 ,故 见 上 症 ,加丹 皮 凉 血 活 血 ,瘀 血 去 新 血 生 ,气 血 畅 ,营 卫 和 , 阴 阳交 ,诸 症 愈 。
刘伟婧
( 龙 江 省 中 医研 究 院 ,黑 龙 江 黑
郭文勤
哈 尔滨 ,1 0 3 5 0 6)
中图分类 号:R0 文献标识码 :A 9 【 摘
文章编 号:17.80(01 4 130 64 6 21)2— 0. 7 0 2
要 】 郭文勤教授 ,从 医 5 余年 , 全 国名老 中医,著名心脑血管专 家,硕士生导师。擅长 内科杂病及心病的治疗 , 0 是
尤其对疑难 杂症的治疗运用古方常有 出其不意之疗效 。笔者跟 师学习,侍诊左右 ,受益 匪浅。
【 关键词 J 郭文勤 ;疑难杂症 ;经验
[ b ta t PoesrG oWe qn ea o tr5 er, steodC iee tefmo sc do ac l x e , s r A s c] rfso u n i,bcme ad c 0 y as i h l hn s,h a u a iv sua e p ̄ Mat r o r r e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体会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体会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体会摘要】目的:研究中医内科患者实施活血化瘀法的效果。

方法:随机从我院选取58例中医内科患者参与实验,就诊于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抽签法分组,每组各29例患者,纳入实验组的患者行活血化瘀法治疗,纳入对照组的患者行常规方案治疗。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内科患者实施活血化瘀法,效果确切。

【关键词】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法;效果【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2-0202-01血瘀在临床上常见,由于患者身体内血液淤积发病,若未能及时将患者脏腑、血脉中血液散开,患者可能影响血液流通,可对患者身体脏腑器官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体受到损伤后,机体病理代谢物可转化为瘀[1],可形成淤血或者以无具体形态存在,可阻碍患者机体中气血运行,临床实践证实,中医内科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例如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患者实施活血化瘀法,可有效治疗有形淤血、无形淤血。

入组58例患者,对“研究中医内科患者实施活血化瘀法的效果”进行了临床实验。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临床诊断、治疗的中医内科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根据抽签法均分患者,每组29例患者。

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比18:11,年龄23岁至68岁,中位年龄46.5岁,冠心病、中风、糖尿病、慢阻肺患者例数分别是10例、5例、6例、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19:10,年龄24岁~69岁,中位年龄46.6岁,冠心病、中风、糖尿病、慢阻肺患者例数分别是11例、6例、5例、7例。

对比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方案治疗:给予患者吸氧吸痰支持、抗生素治疗。

实验组患者行活血化瘀法治疗:给予肾阳虚致血瘀患者实施补肾活血法治疗,推动患者体内阳气以促使患者全身活血;给予舌红口干、热像过重患者实施清热活血法,促使患者体内血气运行畅通;寒凝致血瘀患者表现手足不温,实施温经活血法治疗;气滞致血瘀患者表现疼痛全身游走、痛无定处,实施理气活血法治疗,可有效调理患者血气运行。

郭文勤教授豁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

郭文勤教授豁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

郭文勤教授豁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
张明飞;寇玮蔚;郭茂松;任海军;郭文勤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0(029)002
【总页数】1页(P125-125)
【作者】张明飞;寇玮蔚;郭茂松;任海军;郭文勤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郭文勤教授补肾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验介绍 [J], 寇玮蔚;张明飞;郭茂松;任海军;郭文勤
2.郭文勤教授豁痰祛瘀补肾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J], 韩迪;刘长发
3.郭文勤教授对"活血化瘀法"证治体会 [J], 宫爱民;燕海霞;许朝霞;郭茂松
4.豁痰化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 [J], 王玉晓;朱平生
5.郭文勤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介绍 [J], 郭茂松;韩迪;陈子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文勤教授豁痰祛瘀补肾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郭文勤教授豁痰祛瘀补肾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郭文勤教授豁痰祛瘀补肾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韩迪;刘长发【摘要】郭文勤教授认为,痰(饮)、瘀阻滞是心律失常的中心病理环节,治宜豁痰、祛瘀、补肾并治,并注意标本虚实,以攻不伤正、补不滞邪为原则.痰湿偏重者,酌选胆南星、节菖蒲、茯苓、半夏、栝蒌等;瘀血偏重者,选郁金、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兼见阳虚者,酌选附子、桂枝、麻黄、细辛;气阴两虚者,选用黄芪、麦冬、生地黄、五味子等,肾阴阳两虚者,选淫羊藿、枸杞子、山萸肉、何首乌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6【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心律失常;名医经验;郭文勤;心悸;豁痰祛瘀补肾【作者】韩迪;刘长发【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班,哈尔滨150001;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消化科,哈尔滨市150001【正文语种】中文导师郭文勤教授是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教师,国家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郭老师学习,现将其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总结如下。

郭文勤教授认为,痰饮和瘀血是心律失常的关键病理产物,痰瘀内阻是本病的中心病理环节。

《内经》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日:“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

”《医林改错·心跳心忙》言:“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

”均说明痰饮、瘀血是心律失常发病中的重要因素[1]。

痰瘀内阻之心律失常表现为脉搏节律不等,除常见结、代、促脉外,往往兼见沉、弦、细、涩诸脉,往往伴有心慌、胸闷、胸痛、泛恶、神疲纳呆、肢体重浊,舌质淡胖嫩、边缘有齿痕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或黄厚腻等症状和体征。

化瘀通络法治疗疑难病临床应用体会

化瘀通络法治疗疑难病临床应用体会

化瘀通络法治疗疑难病临床应用体会王军红【摘要】@@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前贤云:百药不效,活瘀一法;又言久病入络.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应用化瘀通络的方法治疗多种慢性病、疑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rn1 萎缩性胃炎rn某,男,35岁,2003年1月初诊,诉胃脘部疼痛、纳呆、腹胀6年.症见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红少津,苔薄黄,脉虚细.查体:胃脘部压痛,腹稍胀.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处方:黄芪20g,人参10g(另煎),沙参10g,麦冬10g,薏苡仁20g,茯苓15g,白芍12g,甘草6g,川芎10g,当归12g,生山楂、熟山楂各15g,鸡内金20g,建曲12g,三棱6g,莪术6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15剂,半个月后复诊,诉胃脘部疼痛不适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加生地黄10g、牡丹皮12g,川芎减为6g,继服55剂,诸症悉除,胃镜复查,胃黏膜无异常,随访3年,未见复发.【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2(007)001【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疑难病/中医药疗法;化瘀通络【作者】王军红【作者单位】河南省嵩县中医医院,河南省嵩县志城白云大道16号,471400【正文语种】中文医案医话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前贤云:百药不效,活瘀一法;又言久病入络。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应用化瘀通络的方法治疗多种慢性病、疑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某,男,35岁,2003年1月初诊,诉胃脘部疼痛、纳呆、腹胀6年。

症见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红少津,苔薄黄,脉虚细。

查体:胃脘部压痛,腹稍胀。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

处方:黄芪20g,人参10g(另煎),沙参10g,麦冬10g,薏苡仁20g,茯苓15g,白芍12g,甘草6g,川芎10g,当归12g,生山楂、熟山楂各15g,鸡内金20g,建曲12g,三棱6g,莪术6g,水煎服,每日1剂。

共服15剂,半个月后复诊,诉胃脘部疼痛不适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
施文亮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1997(018)002
【摘要】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则治法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几乎贯穿于各种疾病之中,具有可喜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在数10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有关疾病,尤其是顽固性、疑难性疾病的高妙之处,然本法是专为瘀血证而设,有些关键问题必须准确掌握,现就个人心得体会略述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1 明确诊断,掌握关键确定血瘀症是运用活血化瘀疗法的基本条件,如何明确瘀血证的诊断,这在临症中并非难事,但准确把握瘀血的程度,为进一步合理选方用药提供依据,则非一日之功。

笔者以为应当从特有病史、特殊体征和独有症状的有关情况予以确诊,并判断其轻重缓急。

【总页数】2页(P95-96)
【作者】施文亮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振东乡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2.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3.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
4.谈活血化瘀法的实质及临床应用体会
5.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

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

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
文曙生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00)0S1
【总页数】3页(P189-191)
【作者】文曙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排埠中心卫生院!铜鼓33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学习李瑞环同志《看法与说法》的几点体会 [J], 王新生
2.学习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的几点体会 [J], 张发爱;刘得元
3.新《会计法》的四个“第一次”——学习《会计法》的几点体会 [J], 李家瑗
4.浅谈《审计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学习《审计法》的几点体会 [J], 谢立军
5.牢牢坚守安全生产工作底线——学习新《安全生产法》的几点体会 [J], 盛丽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文勤教授对“活血化瘀法”证治体会
【摘要】活血法及化瘀法在理论上有不同的概念和涵义,在病变程度上亦有轻重差异,前者较轻浅,后者较深重。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血瘀病证不同阶段的治疗法则。

“活血”以荡涤流通血运为目的,“化瘀”以消磨祛瘀散结为目的,前者用于“瘀未成之前,后者用于瘀已成之后”。

本文从活血法及化瘀法的含义、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进行阐释。

【关键词】活血;化瘀;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主要治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为多种疾病治疗开辟了重要途径。

活血化瘀理论肇始于《内经》“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对瘀血的病因、病机与症状进行了阐述。

近年关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始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神经网络以及基因水平探索血瘀证的形成机理。

郭文勤教授为国家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笔者随师学习多年,现将导师对“活血化瘀法”证治体会整理如下:
活血化瘀的涵义
“瘀”字最早见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活血化瘀法是为血瘀及瘀血而设立的一个治疗学术语,故“活血法,化瘀法”分属于两种作用不可混为一谈,应明确界定各自的含义及应用范围。

活血法与化瘀法分别治疗血瘀病证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病理改变,有病情轻重的差别【1】。

活血法治疗阶段仅有血行滞涩迟缓,如《灵
枢营卫生会篇》陈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即老年气血衰退,血循行滞慢;而《虚劳体痛候》云:“劳伤之人,阴阳俱虚,经络脉涩,血气不利”。

这种状态血液仍在脉络中运行,并没有凝结成死血,随着病情发展,血瘀日久渐进,凝滞瘀结不散,便发展为瘀血。

而瘀血则指静止之血,《说文解字》:“瘀,积血也”。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未定,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血证论》“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均指瘀血之征,瘀血是指凝结不行,或离经之血,或留血,是血瘀的产物,是导致疾病的一种因素,即所说积血,干血、死血、败血等。

从字面上看,活血,即畅通血液运行,可理解为祖国医学中荡涤之意,活血法既“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属和法范畴,通过调整心血管功能及血液流变性等多种因素,而促进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用于病变较浅的血瘀证,使血液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

化瘀,即消除瘀血阻滞,可理解为消磨,化瘀法如《医学心悟》“消者,去其雍也,脏腑筋络之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

化瘀法属消法范畴, 重在祛邪,祛其瘀滞,通过调节血凝状态,从而消除已经存在的病理状态,主要治疗病变较重的瘀血证,使凝结的血液消散。

大多文献对血瘀与瘀血的概念比较含混,往往认为活血法,化瘀法是同一回事。

当然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分别代表着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病变程度,两者之间有着病理改变轻重不同的差异。

其临床用药亦有所不同。

正确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有利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深人研究。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证治
活血法用于治疗病变轻浅的血瘀证,使血行滞涩恢复正常的血运状态。

主要适用于血脂偏高和多切流变学所示血粘度增高、高脂血症,以及脑血管痉挛等症,如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等均属活血类药物。

活血含有和血之意,血瘀证则应活(和)血,流通血脉,辅以疏理气机等法,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以达到愈病之日的。

张子和针对气血辨证主导思想即“贵流不贵滞”在临床上应用“活血法”时,需考虑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或兼以补心气,或兼以益脾肺之气,或兼以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使血的运行恢复正常。

化瘀法用于治疗血瘀证日久,形成积血、留血等静止之血,使凝滞瘀结的血液消散,临床b超、ct、mri所示各脏器有形之积块,,如脑梗死、颅内血肿及各种肿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多为化瘀法适应症,药物以虫类药物为主,如水蛭、虻虫、土鳖虫、山楂等等。

由于活血法与化瘀法既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其治虽然有主次,而在治瘀过程中,对血瘀日久形成瘀血的病机尤不可忽视,如中风后遗症,特别脑出血合并脑梗死等,宜用软坚散结、破血逐瘀等促其消散。

同时配伍以通络药物,而慎用活血类药物。

此外,在药物选用方面.有的药物本身就具有活血与化瘀作用,如丹参、当归、赤芍、益母草、红花等。

药物随用量不同,而作用各异,属“少用能活血,多用可化瘀“的药物,《药品化义》言:“红
花,善通利血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

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临证可灵活施用。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血瘀与瘀血的治法是不尽相同的,临证时宜仔细审慎推敲,以求药证相符,提高疗效。

活血化瘀法的现代机理认识
活血化瘀法主要治疗血液循环系统“浓、粘、凝、聚”的状态,西医学认为“血瘀证”多为一定外因和内因作用下,致使机体心脏、血管、血液发生组织学、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学上的改变,使血流缓慢或停滞,或血液离开血管,产生瘀积,继而血液由动态变为静态,在病理生理上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和受累组织的损害以及组织细
胞炎症、水肿、变性、糜烂、坏死、硬化、增生等继发性改变【2】。

活血法主要针对于对于血液流变学改变、病灶组织液增多所致的炎症等,血液处于“高粘加高凝”的状态,主要通过改善血循环和心功能,解除血管痉挛。

改变毛细血管的渗透压实现治疗作用。

活血类药物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增加有效血容;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营养神经,以促进病理损伤组织的修复;活血药物可显著改善血瘀证患者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粘附率、体外血栓的长度、干重等各项指标,可调节血流分部与改善心脏功能。

同时对代谢、免疫等亦有一定影响作用。

化瘀法主要针对血栓、红肿、结块、皮肤瘀斑、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症。

化瘀类药物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有效改善血液理化性质,调整凝血及抗凝系统功能,防止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病抗凝和纤溶灶消退;抑制结缔组织的代谢以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

活血化瘀法应用于血液停积、血流不畅或停滞、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变化过程。

但活血法及化瘀法作用机制各异,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柏森,何适生,何凤. 谈活血化瘀法的实质及临床应用体会.时珍国医国药,2002,13(3):165-166.
[2]陈志霞.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国医论坛,2005,3(20)2:47-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